尔雅注疏/卷09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第八 尔雅注疏 卷第九 卷第十

卷九·释木第十四[编辑]

疏“释木第十四”。○释曰:《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也。”《白虎通》云:“木,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种名虽多,木为裛号。此篇析别,故云“释木也。

槄,山榎。[编辑]

(今之山楸。○槄,音叨。榎,音贾。)

疏“槄,山榎”。○释曰:李巡云:“山榎,一名槄。”郭云:“今之山楸。”《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陆机《疏》云:槄,今山楸也,亦如下田楸耳。皮叶白,色亦白。材理好,宜为车板。能湿,又可为棺木。宜阳共北山多有之也。

栲,山樗。[编辑]

(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樗,丑于切。)

疏“栲,山樗”。○释曰:舍人曰:“栲名山樗。”郭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俗语曰櫄樗,栲漆相似如一。《诗·唐风》云:“山有栲。”陆机《疏》云:“山樗与下田樗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方俗无名此为樗者,似误也。今所云“为栲者,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辐,或谓之栲栎。许慎正以栲读为糗,今人言栲,失其声耳。”

柏,椈。[编辑]

(《礼记》曰:“鬯臼以椈。”○椈,音菊。)

疏“柏,椈”。○释曰:柏,一名椈。○注“《礼记》曰:‘鬯臼以椈。’”○释曰:上《杂记》文也。彼郑注云:“所以捣郁也。椈,柏也。”是也。

髡,梱。(未详。)椵,柂。(白椵也。树似白杨。○髡,音坤。梱,五门切。椵,音。柂,音夷。)

疏“椵,柂”。○释曰:椵,一名柂。郭云:“白椵也。树似白杨。”其材能湿。《礼记·檀弓》云“柂棺”。郑注云:“所谓椑棺也。”即引此文以证之,是也。

梅,柟。(似杏,实酢。○柟,而占切。)

疏“梅,柟”。○释曰:孙炎云:“荆州曰梅,杨州曰柟。”郭云:“似杏,实酢。”《诗·秦风·终南》云:“有条有梅。”陆机《疏》云:“梅树皮叶似豫樟叶,大如牛耳,一头尖,赤心,华赤黄,子青,不可食。柟叶大,可三四叶一丛,木理细致于豫樟,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是也。

柀,煔。(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柀,音披。煔,音衫。)

疏“柀,煔”。○释曰:柀,一名煔,俗作衫。郭云:“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

櫠,椵。(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櫠,音废。椵,音贾。)

疏“櫠,椵”。○释曰:櫠,一名椵。郭云:“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

杻,檍。(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冈。关西呼杻子,一名土橿。○杻,女九切。檍,音亿。)

疏“杻,檍”。○释曰:杻,一名檍。郭云:“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冈,关西呼杻子,一名土橿。”《诗·唐风》云:“隰有杻。”陆机《疏》云:“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为木多曲少直,枝叶茂好,二月中叶疏,华如练而细,蕊正白。盖树今官园种之,正名曰万岁。既取名于亿万,其叶又好,故种之。共汲山下,人或谓之牛筋,或谓之檍。材可为弓弩干也。”

楙,木瓜。(实如小瓜,酢可食。○楙,音茂。)

疏“楙,木瓜”。○释曰:木瓜,一名楙。郭云:“实如小瓜,酢可食。”《诗·卫风》云“投我以木瓜”是也。

椋,即来。(今椋,材中车冈。○椋,音良。)

疏“椋,即来”。○释曰:椋,一名即来。郭云:“今椋,材中车冈。”《本草》唐本注云:“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赤色。《尔雅》云“‘椋,即来’是也。”

栵,栭。(树似槲樕而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栭栗。○栵,音列。栭,音而。)

疏“栵,栭”。○释曰:栵,一名栭。《诗·大雅· 皇矣》云:“其灌其栵。”陆机《疏》云:“叶如榆也,木理坚韧而赤,可为车辕。”郭云:“ 树似槲樕而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栭栗。”《礼记·内则》云“芝栭菱梖”是也。

檴,落。(可以为杯器素。○檴,音镬。)

疏“檴,落”。○释曰:檴,一名落。某氏曰:可作杯圈,皮韧绕物不解。郭云:“可以为杯器素。”素,谓朴也。《小雅·大东》云:“无浸檴薪。”郑笺云:“檴,落,木名。”陆机《疏》云:“今榔榆也,其叶如榆,其皮坚韧,剥之长数尺,可为縆索,又可为甑带,其材可为杯器。”是也。

柚,条。(似橙,实酢。生江南。)

疏“柚,条”。○释曰:柚,一名条。郭云:“似橙,实酢。生江南。”《禹贡》“杨州”云:“厥苞橘柚。”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本草》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

时,英梅。(雀梅。)

疏“时,英梅”。○释曰:时,一名英梅。郭云“雀梅”。似梅而小者也。

楦,柜桏。(未详。或曰:桏当为柳。柜桏似柳,皮可煮作饮。○楦,音袁。桏,音卬。)

疏“楦,柜桏”。○释曰:楦,一名柜桏。郭云:“未详。或曰:桏当为柳。柜桏似柳,皮可煮作饮。”以时验而知也。

栩,杼。(柞树。○栩,香羽切。杼,省汝切。)

疏“栩,杼”。○释曰:栩,一名杼。郭云“柞树”。《诗·唐风》云:“集于苞栩。”陆机《疏》云:“今柞栎也。徐州入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其子为皂,或言皂斗。其壳为汁,可以染。皂,今京洛及河内言杼斗。谓栎为杼,五方通语也。

味,荎著。(《释草》已有此名,疑误重出。○荎,直之切。著,音储。)藲,荎。(今之剌榆。○藲,音欧。荎,大结反。)

疏“藲,荎”。○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之剌榆。”《诗·唐风》云:“山有枢。”陆机《疏》:“其针剌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茹,美滑于白榆也。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

杜,甘棠。(今之杜棠。)

疏“杜,甘棠”。○释曰:杜,一名甘棠。郭云“今之杜棠”。下云:“杜,赤棠。白者棠。”舍人曰:“杜,赤色名赤棠,白者亦名棠。”然则其白者名棠;其赤者为杜,为甘棠,为赤棠。《诗·召南》云:“蔽芾日棠。”《小雅》云:“有杕之杜。”传云:“杜,亦棠。”是也。

狄臧,槔。贡綦。(皆未详。)朹,{击木}梅。(朹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槔,音皋。綦,音其。朹,音求。{击木},音计。)

疏“朹,{击木}梅”。○释曰:朹,一名{击木}梅。郭云:“朹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

朻者聊。(未详。)魄,榽橀。(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殚。’”○朻,音纠。榽,兮计切。橀,许兮切。)

疏“魄,榽橀”。○释曰:魄,一名榽橀。郭云:“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殚。’”殚训尽也。

梫,木桂。(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梫,音寝。)

疏“梫,木桂”。○释曰:梫,一名木桂。郭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案《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

棆,无疵。(棆,楩属,似豫章。○棆,音伦。)

疏“棆,无疵”。○释曰:棆,美木也。无疵病,因名之。郭云:“棆,楩属,似豫章。”案,楩及豫章,皆南方大木之名也。

椐,樻。(肿节可以为杖。○椐,音祛。樍,起愧切。)

疏“椐,樻”。○释曰:别二名也。郭云:“肿节可以为杖。”《诗·大雅·皇矣》云:“其柽其椐。”陆机《疏》云:节中肿以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恒农郡北山甚有之。

柽,河柳。(今河旁赤茎小杨。)

疏“柽,河柳”。○释曰:柽,一名河柳。郭云:“今河旁赤茎小杨。”陆机《疏》云:“生水旁,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

旄,泽柳。(生泽中者。)

疏“旄,泽柳”。○释曰:柳生泽中者,别名旄。郭云:“生泽中者。”

杨,蒲柳。(可以为箭。《左传》所谓“董泽之蒲”。)

疏“杨,蒲柳”。○释曰:杨,一名蒲柳。生泽中,可为箭笴。○注“《左传》所谓‘董泽之蒲’”。○释曰:案《左传》宣十二年晋楚战于必,晋师败绩。“楚熊负羁囚知萦,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注云:“董泽,泽名。河东闻喜县东北有黄池陂。既,尽也。”是其事也。

权,黄英。辅,小木。(权、辅,皆未详。)杜,赤棠。白者棠。(棠色异,异其名。)

疏“杜,赤棠。白者棠”。○释曰:郭云:“棠色异,异其名。”樊光云:“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机《疏》云:赤棠“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赤棠木理韧,亦可以作弓干”。

诸虑,山櫐。(今江东呼櫐为藤,似葛而粗大。○櫐,音垒。)

疏“诸虑,山櫐”。○释曰:诸虑,一名山櫐。郭云:“今江东呼櫐为藤,似葛而粗大。”

翃,虎櫐。(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剌。今江东呼为巤。翃,音涉。)

疏“翃,虎櫐”。○释曰:翃,一名虎櫐。郭云:“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剌。今江东呼为巤。”或曰:葛类也。子如菉豆而叶大。

杞,枸机。(今枸杞也。○机,音计。)

疏“杞,枸机”。○杞,一名枸机。郭云:“今枸杞也。”《诗·小雅·四牡》云:“集于枸杞。”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耳。”

杬,鱼毒。(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

疏“杬,鱼毒”。○释曰:杬,一名鱼毒。郭云:“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

檓,大椒。(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

疏“檓,大椒”。○释曰:檓者,大椒之别名也。郭云:“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 《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剌,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烝鸡豚,最佳香。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树,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椒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

楰,鼠梓。(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楰,音庾。)

疏“楰,鼠梓”。○释曰:李巡曰:“鼠梓,一名楰。”郭云:“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楰。”陆机《疏》云:“其树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

枫,翃翃。(枫树似白杨,叶员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翃。音辄。)

疏“枫,翃翃”。○释曰:《说文》云:“枫,木。厚叶弱枝,善摇。一名翃翃。”郭云:“枫树似白杨,叶员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案《本草》唐本注云:树高大,叶三角,商洛之间多有之。是也。又《山海南荒经》云:有宋山者,“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注云“即“今枫香树” 也。

寓木,宛童。(寄生树,一名茑。○寓,鱼其切。)

疏“寓木,宛童”。○释曰:寓木,一名宛童。郭云:“寄生树,一名茑。”《诗·小雅·𫠆弁》云:“茑与女萝。”陆机《疏》云:“茑,一名寄生。叶似当卢,子如覆盆,赤黑恬美。”是也。

无姑,其实夷。(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

疏“无姑,其实夷”。○释曰:无姑,一名姑榆。其实名夷。郭云:“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云“所谓”者,所谓《本草》无夷,一名无姑也。

栎,其实梂。(有梂汇自裹。○梂,音求。)

疏“栎,其实梂”。○释曰:栎,似樗之木也。梂,盛实之房也。孙炎曰:“栎实,橡也。”郭云:“有梂汇自裹。”《诗·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疏》云:“秦人谓柞栎为栎,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榝之属也。其子房生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说者或曰柞栎,或曰本蓼。机以为此秦诗也,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

檖,萝。(今杨檖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檖,音遂。)

疏“檖,萝”。○释曰:檖,一名罗。郭云:“今杨檖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 《诗·秦风》云:“隰有树檖。”陆机《疏》云:“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也。今人谓之杨檖,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亦种之。极有脆美者,亦如梨之美者。”

楔,荆桃。(今樱桃。)旄,冬桃。(子冬熟。)榹桃,山桃。(实如桃而小,不解核。○楔,音戛。榹,音斯。)

疏“楔,荆桃”至“山桃”。○释曰:别桃类也。楔,一名荆桃。郭云“今樱桃”。《广雅》云:“樱桃,含桃也。”《月令》仲夏云“羞以含桃”是也。桃子冬熟者名旄,生山中者名榹桃。郭云:“实如桃而小,不解核。”

休,无实李。(一名赵李。)痤,椄虑李。(今之麦李。)驳,赤李。(子赤。)

疏“休无”至“赤李”。○释曰:别李属也。李之无实者名休。郭云:“一名赵李。”痤,椄虑李。郭云:“今之麦李。”与麦同熟,因名云“。李之子赤者名驳。

枣,壶枣。(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要枣。(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要,音腰。)櫅,白枣。(即今枣子白熟。)樲,酸枣。(树小实酢。《孟子》曰:“养其樲枣。”○樲,音二。)杨彻,齐枣。(未详。)遵,羊枣。(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孟子》曰:“曾晳嗜羊枣。”)洗,大枣。(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煮,填枣。(未详。)蹶泄,苦枣。(子味苦。)晳,无实枣。(不著子者。)还味,棯枣。(还味,短味。○洗,屑典切。填,音田。泄,音屑。还,音旋。棯,音稔。)

疏“枣壶”至“棯枣”。○释曰:别枣类也。云枣者,目诸枣也。壶枣者,枣形似壶也。郭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大而腰细者名。边,腰枣。郭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枣子白熟者名挤。实小而味酢者名樲枣。杨彻,齐枣。注“未详”。○遵,一名羊枣。郭云:“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天枣。”洗,最大之枣名也。郭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煮,填枣。注“未详”。蹶泄者,味苦之枣名也。晳者,无实之枣名也。还味者,短味也,名棯枣。○注“《孟子》曰:‘养其樲枣。’”○释曰:案《孟子》曰:人之于身也,“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枣,则为贱场师焉”。赵岐注云:“樲枣,小枣,所谓酸枣。”是也。○注“《孟子》曰:‘曾晳嗜羊枣。’”○释曰:《孟子》云:“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是其事。

榇,梧。(今梧桐。)

疏“榇,梧”。○释曰:榇,一名梧。郭云:“今梧桐。”《诗·大雅》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朴,枹者。(朴属丛生者为枹。《诗》所谓“棫朴枹栎”。○朴,音卜。)

疏“朴,枹者”。○释曰:朴属枹缀皆木丛生之名也。郭云:“朴属丛生者为枹。”○注“《诗》所谓‘棫朴枹栎’”。○释曰:棫朴者,《诗·大雅》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是也。枹栎者,《秦风》云“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是也。

谓榇,采薪。采薪,即薪。(指解今樵薪。)

疏“谓榇”至“即薪”。○释曰:郭云“指解今樵薪”,一名榇,一名采薪,一名即薪。《公羊》谓之“薪采”。《左传》云“不樵树”。《史记》云:“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注云:“樵,取薪。苏,取草。”皆谓取草木为薪也。

棪,速其。(棪实似柰,赤可食。)

疏“棪,速其”。○释曰:棪,一名速其。郭云:“棪实似柰,亦可食。”《山海经》云:“堂庭之山多棪木。”注云“子似柰,而赤可食”是也。

刘,刘杙。(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疏“刘,刘杙”。○释曰:刘,一名刘杙,其子可食。郭云:“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櫰,槐大叶而黑。(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櫰。○櫰,苦回切。)

疏“櫰,槐大叶而黑”。○释曰:櫰、槐一也。大叶而黑名櫰,不尔者即名槐。郭云:“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怀。”

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聂,音辄。炕,吁郎切。)

疏“守宫”至“宵炕”。○释曰:此亦槐也。聂,合也。炕,张也。言其叶昼合夜开者,别名守宫槐。郭云:“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

槐,小叶曰榎。(槐当为楸。楸细叶者为榎。)大而皵,楸;(老乃皮粗皵者为楸。)小而皵,榎。(小而皮粗皵者为榎。《左传》曰“使择美榎”。)

疏“槐小”至“皵榎”。○释曰:别楸榎之异也。楸之小叶者名榎。樊光云:“大者,老也,皵,措皮也,谓树老而皮粗皵者为楸。小,少也,树小而皮粗皵者为榎。”○注“《左传》曰:‘使择美榎。’”○释曰:案襄二年:“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榎,以自为榇与颂琴,季文子取以葬。”是其事也。

椅,梓。(即楸。○椅,于寄切。)

疏“椅,梓”。○释曰:别二名也。郭云:“即楸”。《诗·鄘风》云:“椅桐梓漆。”陆机《疏》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则大类同而小别也。”

桋,赤栜。白者栜。(赤栜,树叶细而岐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冈。白栜,叶员而岐,为大木。○栜,山厄切。)

疏“桋,赤白。白者栜”。○释曰:栜,赤者名桋,白者名白栜。某氏曰:其色虽异,为名即同。郭云:“赤栜,树叶细而岐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冈。白栜,叶员而岐,为大木”也。《诗·小雅》云:“隰有杞夷。”陆机《疏》云:“栜叶如柞,皮薄而白。其木理赤者为赤栜,一名桋,白者为栜。其木皆坚韧,今人以为车毂。”

终,牛棘。(即马棘也。其剌粗而长。)

疏“终,牛棘”。○释曰:终,一名牛棘。郭云:“即马棘也。其剌粗而长。”谓棘之针剌粗长者,因名牛棘、马棘也。

灌木,丛木。(《诗》曰:“集于灌木。”)

疏“灌木,丛木”。○释曰:灌木者,即丛生之木也。下云“木族生为灌”,郭云“族,丛”也。是灌木为丛木也。《诗·周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是也。

瘣木,苻娄。(谓木病尫伛瘿肿无枝条。○瘣,胡罪切。)

疏“瘣木,苻娄”。○释曰:某氏云“《诗》云:“譬彼瘣木,疾用无枝。”苻娄,尫伛内疾瘣磊,故疾用无枝。郭云:“谓木病尫伛瘿肿无枝条。”舍人“苻娄”属下句,独为异也。

蕡,蔼。(树实繁茂庵蔼。)

疏“蕡,蔼”。○释曰:蕡,亦树实名,又名蔼。郭云:“树实繁茂庵蔼。”

枹,遒木,魁瘣。(谓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遒,徂由切。)

疏“枹,遒木,魁瘣”。○释曰:木丛攒迫而生者名枹、遒木。魁瘣,读若磈磊,谓根节盘结处也。郭云:“谓树本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

棫,白桵。(桵,小木,丛生有剌,实如耳珰,紫赤可啖。○棫,音域。桵,人隹切。)

疏“棫,白桵”。○释曰:棫,一名白桵。郭云:“桵,小木丛生有剌,实如耳珰,紫赤可啖。”《诗·大雅》云:“芃芃棫朴。”陆机云:“《三苍》说棫即柞也。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为白桵。直理易破,可为椟车辐,又可为矛戟矜。今人谓之白梂,或曰白柘。此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梨,山樆。(即今梨树。○樆,音离。)

疏“梨,山樆”。○释曰:梨生山中者名樆。郭云:“即今梨树。”言其在山之名则曰樆,人植之曰梨。

桑辨有葚,栀。(辨,半也。○辨,音片。)

疏“桑辨有葚,栀”。○释曰:《说文》云:“葚,桑实也。”郭云:“辨,半也。”舍人曰:“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为栀。”

女桑,桋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

疏“女桑,桋桑”。○释曰:女桑,一名桋桑。郭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 《诗·豳风·七月》云“猗彼女桑”是也。

榆,白。(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

疏“榆,白”。○释曰:榆之皮色白名白。郭云:“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诗·陈风》云“东门之”是也。


唐棣,栘。(似白杨,江东呼夫栘。○栘,音移。)

疏“唐棣,栘”。○释曰:舍人曰:“唐棣,一名栘。”郭云:“似白杨,江东呼夫栘。”《诗·召南》云:“唐棣之华。”陆机《疏》云:“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

常棣,棣。(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

疏“常棣,棣”。○释曰:舍人曰:“常棣,一名棣。”郭云:“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云:“常棣之华。”陆机《疏》云:“许慎曰‘白棣树也’。如李而小,子如樱桃,正白,今官园种之。又有赤棣树亦似白棣,叶如剌榆叶而微圆,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自关西、天水、陇西多有之。”

槚,苦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疏“槚,苦荼”。○释曰:槚,一名苦荼。郭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樕朴,心。(槲樕别名。)

疏“樕朴,心”。○释曰:孙炎曰:“朴樕,一名心。”某氏曰:朴樕,槲樕也。有心能湿,江河间以作柱,是朴樕为木名也。故郭云:“槲樕别名。”《诗·召南》云:“林有朴樕。”此作樕朴,文虽倒,其实一也。或者传写误。

荣,桐木。(即梧桐。)

疏“荣,桐木”。○释曰:桐木,一名荣。郭云:“即梧桐。”与上“榇、梧”一也。

栈木,干木。(橿木也。江东呼木<角各>。)

疏“栈木,干木”。○释曰:栈木,一名干木。郭云:“橿木也。江东呼木<角各>。”

檿桑,山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

疏“檿桑,山桑”。○释曰:山桑,一名檿桑。郭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冬官·考工记》云“弓人取干“柘为上,檿桑次之”是也。

木自毙,柛。(毙,踣。)立死,椔。(不毙顿。)毙者,翳。(树荫翳覆地者。《诗》云:“其椔其翳。”)木相磨,槸。(树枝相切磨。)棤,皵。(谓木皮甲错。)梢,梢棹。(谓木无枝柯,梢棹长而杀者。○柛,音伸。翳,侧吏切。棤,音错。皵,音舄。梢,音朔。棹,音浊。)

疏“木自毙”至“梢,梢棹”。○释曰:此别死、顿、相磨、皮甲抽擢之异名也。云“ 木”者,裛在下之称也。自毙踣者名柛,立死不毙顿者名椔,枝叶蔽荫覆地者名翳,木两枝相切磨者名槸,木皮甲粗错者名棤,亦名皵。木无枝柯,长而杀者名梢,一名梢棹。《小尔雅》曰:“拔根曰棹。”○注“《诗》云:‘其椔其翳。’”○释曰:《诗·大雅·皇矣》篇文也。毛传云:“木立死曰菑,自毙为翳。”说者引李巡曰:“以死害生曰菑。”毙,死也。然则以立死之木妨他木长生,为木之害,故曰菑也。自毙者,生木自倒,枝叶覆地为阴翳,故曰翳也。《尔雅》直云“毙者,《诗》传以其非人毙之,故曰自毙。其文与此不同者,所见本异也。

枞,松叶柏身。(今大庙梁材用此木。《尸子》所谓“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枞,七容切。)桧,柏叶松身。(《诗》曰:“桧楫松舟。”)

疏“枞松”至“松身”。○释曰:此辨枞、桧之异名也。松叶柏身者名枞,柏叶松身者名桧。○ 注“今大”至“美枞”。○释曰:云“今大庙梁材用此木”者,以时验而言也。注“《尸子》所谓”已下者,《绰子》篇文也。○注“《诗》曰:‘桧楫松舟。’”○释曰:《诗·鄘风·竹竿》篇文也。毛传云“楫所以擢舟是”也。

句如羽,乔。(树枝曲卷似鸟毛羽。)下句曰朻,上句曰乔。如木楸曰乔,(楸树性上竦。)如竹箭曰苞,(条竹性丛生。)如松柏曰茂,(枝叶婆娑。)如槐曰茂。(言扶疏茂盛。)

疏“句如”至“如槐曰茂”。○释曰:此别木之曲直、丛生、茂盛之异名也。句,曲也。树枝曲卷似鸟毛羽,名乔。树枝下垂而曲,名朻。《诗·周南》云“南有樛木”是也。本枝上竦而曲卷者,亦名乔。如木楸上竦者,亦曰乔。郭云:“楸树性上竦。”《诗·周南》云“南有乔木”是也。凡木如竹箭丛生者,曰苞。《禹贡》曰“草木渐包”是也。凡木枝叶婆娑者,曰茂。《诗·小雅》云“如松柏之茂”是也。枝叶扶疏茂盛如槐者,亦曰茂。

祝,州木。髦,柔英。(皆未详。)槐棘丑乔,(枝皆翘竦。)桑柳丑条,(阿那垂条。)椒榝丑莍,(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莍、榝似茱萸而小,赤色。○榝,音杀。)桃李丑核。(子中有核人。)

疏“槐棘”至“丑核”。○释曰:此辨木之枝条、子实形状之异。丑,类也。乔,高也。槐棘之类,枝皆乔竦。桑柳之类,皆阿那垂条。莍者,实之房也。椒、榝之类,实皆有莍汇自裹。李巡曰:“榝,茱萸也。”茱萸皆有房,故曰莍。莍,实也。郭云:“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榝似茱萸而小,赤色。”桃李之类,皆子中有核人。《曲礼》云:“其有核者,怀其核。”

瓜曰华之,桃曰胆之,枣李曰疐之,樝曰钻之。(皆啖食治择之名。樝似梨而酢涩,见《礼记》。○华,胡化切。疐,音帝。钻,子官切。)

疏“瓜曰”至“钻之”。○释曰:此辨啖食治择瓜果之名也。云“瓜曰华之”者,此为国君削瓜之礼也。华,谓半破也。降于天子,故破而不四析也。亦横断之而巾以绤也。云“桃曰胆之”者,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滑如胆也。或曰:胆,谓苦桃有苦如胆者,择去之。云“枣李曰疐之”者,谓治枣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云“樝曰钻之”者,恐有虫,故一一钻看其虫孔也。○注“皆啖”至“《礼记》”。○释曰:云“樝似梨而酢涩”者,案郑注《礼记·内则》云“柤梨之不臧者,今之所谓樝子者”是也。云“见《礼记》”者,案《曲礼》云:“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𫄨。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又《内则》云:“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钻之。”郑注云:“皆治择之名也。”文虽小异,大意则同。

小枝上缭为乔。(谓细枝翘缭上句者,名为乔木。○缭,音了。)

疏“小枝上缭为乔”。○释曰:此即“上句曰乔”,嫌不了,故重出之。言小枝上竦翘缭者,名为乔木也。

无枝为檄。(檄棹直上。○檄,音亦。)

疏“无枝为檄”。○释曰:此即上文“梢,梢棹”也。檄即棹也。谓木无枝,檄棹直上,长而杀者也。木族生为灌。(族,丛。)

疏“木族生为灌”。○释曰:族,丛也。木丛生者为灌,即上“灌木,丛木”也。

卷九·释虫第十五[编辑]

疏“释虫第十五”。○释曰:案,《说文》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此篇广释诸虫之名状,故曰释虫。

螜,天蝼。[编辑]

(蝼蛄也。《夏小正》曰:“螜则鸣。”○螜,音斛。)

疏“螜,天蝼”。注“蝼蛄也。《夏小正》曰:‘螜则鸣。’”○释曰:螜,一名天蝼,一名硕鼠,即今之蝼蛄也。《夏小正》者,《大戴礼》之篇名。以虫、鱼、草、木正十二月之节候,起于夏后氏,故曰《夏小正》。其三月云“螜则鸣。螜,天蝼”是也。

蜚,蠦蜰。[编辑]

(蜰即负盘,臭虫。○蜚,音费。蠦,音芦。蜰,音肥。)

疏“蜚,蠦蜰”。注“蜰即负盘,臭虫”。○释曰:案《洪范五行传》云:蜚,负蠜。夷狄之物,越之所生,其为虫臭恶,南方湿气之所生也。《本草》曰:蜚,厉虫也。然则蜚是臭恶之虫,害人之物,故《春秋左氏传》曰:“有蜚,不为灾,亦不书”也。《春秋》经传皆云“有蜚”。则此虫名蜚,一名蠦蜰。而舍人、李巡皆云“蜚蠦,一名蜰”,非也。此虫一名负盘,《汉书》及《左传》注多作“负蠜”者,以此下有“草虫,负蠜”,故相涉误耳。

螾𧊔,入耳。[编辑]

(蚰蜒。○螾,音引。𧊔,音演。)

疏“螾𧊔,入耳”。注“蚰蜒”。○释曰:此虫象吴公,黄色而细长,呼为吐古。案《方言》云:“蚰蜒(由延二音),自关而东谓之螾𧍢,或谓之入耳,或谓之䗅𧕯(音丽)。赵魏之间或谓之蚨虶(扶于)。北燕谓之䖡蚭(䖡,奴六切。蚭,音尼)。”江东人呼蛩(音巩)。今蚰蜒,喜入人耳者也。

蜩,螂蜩。[编辑]

(《夏小正》传曰:“螂蜩者,五彩具。”○蜩,音调。)螗蜩。(《夏小正》传曰:“螗蜩者蝘。”俗呼为胡蝉,江南谓之螗𧋘,音夷。)蚻,蜻蜻。(如蝉而小。《方言》云:“有文者谓之螓。”《夏小正》曰:“鸣蚻,虎悬。”)蠽,茅蜩。(江东呼为茅截,似蝉而小,青色。○蚻,音札。蠽,音节。)蝒,马蜩。(蜩中最大者为马蜩。),寒蜩。(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月令》曰:“寒蝉鸣。”)蜓蚞,螇螰。(即蝭蟧也,一名蟪蛄。齐人呼螇螰。○蜓,音挺。蚞,音木。)

疏“蜩,螂蜩”至“螇螰”。○释曰:此辨蝉之大小及方言不同之名也。云“ 蜩”者,目诸蜩也,“螂蜩五彩具”者也。螗蜩俗呼胡蝉,似蝉而小,鸣声清亮者也。蚻,一名蜻蜻,如蝉而小,有文者也。蠽,一名茅蜩,似蝉而小,青色者也。蝒,一名马蜩,一名马蝉,蝉中最大者也。,一名寒蜩,又名寒螀,似蝉而小,青赤色者也。关东谓蟪蛄为蜓蚞,齐谓之螇螰也。○注“夏小”至“彩具”。○释曰:在五月记时也。○注“夏小”至“音夷”。○释曰:云“螗蜩者蝘”者,亦在五月。舍人曰:“皆蝉也。”方语不同,三辅以西为蜩,梁宋以东谓蜩为蝘。陆机云:“螗,一名蝘虭。”《字林》虭或作嘹也。青徐人谓之螇螰。然则螗、蝘亦皆蝉也。《大雅· 荡》篇云“如蜩如螗”是也。○注“如蝉”至“虎县”。○释曰:舍人曰:“小蝉也,蜻蜻者。”案《方言》云:“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䗁。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螓。”是也。《诗·硕人》云:“螓首蛾眉。”郑云:“螓谓蜻蜻。”此虫额广而且方,故以比妇人之首也。某氏解此云“鸣蚻蚻”者也。云“ 《夏小正》曰”者,在四月。彼云:“鸣蚻蚻者,虎县也。鸣而后知之,故先鸣而后蚻。”是也。○注“《月令》曰:‘寒蝉鸣。’”○释曰:在七月。郑注云:“寒蝉、寒蜩,谓也。”是。○ 注“即蝭”至“螇螰”。○释曰:案《方言》云:“蛥蚗(音拆玦),齐谓之螇螰,楚谓之蟪蛄。”《楚辞》云“蟪蛄鸣兮啾啾”是也。“或谓之蛉(音零)蛄,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貂料二音),或谓之蝭(音帝)蟧,或谓之蜓蚞”。然则亦皆蝉之别名耳。

蛣蜣,蜣螂。[编辑]

(黑甲虫,啖粪土。○蛣,起吉切。蜣,音羌。)

疏“蛣蜣,蜣螂”。○释曰:蛣蜣,一名蜣螂。黑甲,翅在甲下,啖粪土,喜取粪作丸而转之。《庄子》曰“蛣蜣之智,在于转丸”是也。

蝎,蛣𧌑。[编辑]

(木中蠹虫。○蝎,音曷。𧌑,音屈。)疏“蝎,蛣𧌑”。○释曰:木中蠹虫。解在下。

蠰,啮桑。[编辑]

(似天牛,角长,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啮发。○蠰,音饷。)

疏“蠰,啮桑”。○释曰:蠰,一名啮桑,江东呼啮发。形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因名云“。

诸虑,奚相。(未详。)

蜉蝣,渠略。[编辑]

(似蛣蜣,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蜉,音浮。蝣,音游。)

疏“蜉蝣,渠略”。○释曰:舍人曰:“蜉蝣,一名渠略。南阳以东曰蜉蝣,梁、宋之间曰渠略。” 郭云:“似蛣蜣,身狭而长,有角,黄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夏小正》曰:“蜉蝣,渠略也。朝生而莫死。”《诗·曹风》云:“蜉蝣之羽。”陆机《疏》云:“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啖之美如蝉也。”樊光谓之“粪中蝎虫,随阴雨时为之,朝生而夕死”。

蛂,蟥蛢。[编辑]

(甲虫也。大如虎豆,绿色,今江东呼黄蛢。音瓶。○蛂,步结切。蟥,音黄。)

疏“蛂,蟥蛢”。○释曰:蛂,一名蟥蛢,甲虫也。形大如虎豆,绿色。

[编辑]

,舆父,守瓜。(今瓜中黄甲小虫,喜食瓜叶,故曰守瓜。○蠸,音权。父,音甫。)

疏“蠸,舆父,守瓜”。○释曰:蠸,舆父,一名守瓜。黄甲小虫,喜食瓜叶,因名守瓜。

蝚,蛖蝼。[编辑]

(蛖蝼,蝼蛄类。○蝚,音柔。蛖,武江切。)

疏“蝚,蛖蝼”。注“蛖蝼,蝼蛄类”。○释曰:案《方言》云:“蛄诸谓之杜蛒(音格)。蝼蛭谓之蝼蛄(音窒),或谓之蟓蛉(象铃二音)。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蛞蝼。”然则此言蝚及蛖蝼者,亦蝼蛄之异名耳。

不蜩,王蚥。(未详。)

===蛄䗐,强蝆。===(今米谷中蠹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蝆子,音芈姓。○䗐,音施。蝆,亡婢切。)

疏“蛄䗐,强蝆”。○释曰:《方言》云:“蛄䗐谓之强蝆。”今米谷中小黑蠹虫也。江东谓之䗐(音加),建平人呼蝆子。音楚姓芈之芈。

不过,蟷蠰。[编辑]

(蟷蠰,螗螂别名。)其子蜱蛸。(一名䗚蟭,蟷蠰卵也。○蟷,于郎切。蠰,音相。蜱,音毗。蛸,音消。)

疏“不过,蟷蠰。其子碑蛸”。○释曰:不过,一名蟷蠰,一名蟷螂,螵蛸母也。其子一名蜱蛸,一名䗚蟭,一名螵蛸,蟷蠰卵也。《方言》云:“谭鲁以南谓之蟷蠰,三河之域谓之螳螂,燕赵之际谓之食厖,齐杞以东谓之马谷,其子同名螵蛸也。”《月令》仲夏云“螳螂生”是也。

蒺藜,蝍蛆。[编辑]

(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蝍,音即。蛆,子馀切。)

疏“蒺藜,蝍蛆”。○释曰:蒺藜,一名蝍蛆。《广雅》云“蝍蛆,蜈蚣也。”郭云:“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则非蜈蚣也。《庄子》云“蝍蛆,甘带”是也。

蝝,蝮蜪。[编辑]

(蝗子未有翅者。《外传》曰:“虫舍蚳蝝。”○蝝,音缘。蝮,孚福切。蜪,音陶。)

疏“蝝,蝮蜪”。○释曰:蝝,一名蝮蜪,蝗子未有翅者。《春秋》宣十五年“冬,蝝生”是也。○ 注“《外传》曰:‘虫舍蚳蝝。’”○释曰:此《鲁语》里革谏宣公之辞也。韦氏解曰:“蚳,螘子也,可以为醢。蝝,蝮蜪也,可食。舍,不取也。”

蟋蟀,蛩。[编辑]

(今促织也。亦名青蛚。○蛩,音拱。)

疏“蟋蟀,蛩”。○释曰:蟋蟀,一名蛩,今促织也。亦名青蛚。《诗·唐风》云:“蟋蟀在堂,岁聿其暮。”陆机《疏》云:“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有角翅。一名蛩<共虫>,一名蜣蛚。楚人谓之王孙,幽州人谓之趋织。里语曰:‘趋织鸣,赖妇惊’是也。”

蟼,蟆。[编辑]

(蛙类。○蟼,音警。) 疏“蟼,蟆”。注“蛙类”。○释曰:此自一种虾蟆也。

蛝,马䗃。[编辑]

(马蠲,蚐,俗呼马𧏿。○蛝,音闲。䗃,音栈。)

疏“蛝,马䗃”。○释曰:蛝虫,一名马䗃,一名马蠲、蚐,俗呼马𧏿。《方言》云:“马蚿(音弦),北燕谓之蛆蟝(音子馀切)。其大者谓之马柚(音逐)。”是也。

蛗螽,蠜。(《诗》曰:“趯阜螽。”○蛗,音阜。螽,音终。)草螽,负蠜。(《诗》云:“喓喓草虫。”谓常羊也。○蠜,音凡)。蜤螽,蜙蝑。(蜙䗥也,俗呼蝽𧑓。○蜤,音斯。蜙,音松。蝑,音胥。)蟿螽,螇蚸。(今俗呼似蜙䗥而细长、飞翅作声者为螇蚸。○蟿,音契。蚸,音历。)土螽,蠰谿。(似蝗而小,今谓之土𧎩。○蠰,音壤。)

疏“蛗螽”至“蠰谿”。○释曰:蛗螽之族,厥类实烦,此辨之也。蛗螽,一名蠜。李巡曰:“蝗子也。”陆机《疏》云:“今人谓蝗子为螽子,兖州人谓之螣。”许慎云:“蝗,螽也。”蔡邕云:“螽,蝗也。”明是一物。草虫,一名负蠜,一名常羊。陆机云:“小大长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又一名草虫,《诗》云“喓々草虫,趯蛗螽”是也。蜤螽,《周南》作“螽斯”,《七月》作“斯螽”。虽字异文倒,其实一也。一名蜙蝑,一名蜙䗥,一名蝽𧑓。陆机云:“幽州人谓之舂箕。舂箕即舂黍,蝗类也。长而青,长角,长股,股鸣者也。或谓似蝗而小,班黑,其股似玳瑁,又五月中以两股相切作声,闻数十步者是也。”蟿螽,一名螇蚸,形似蜙䗥而细长、飞翅作声者是也。土螽,一名蠰谿,今谓之土𧎩。江南呼虴蛨,又名虴蜢,形似蝗而小,善跳者是也。○注“《诗》云:‘喓喓草虫,趯蛗螽。’”○释曰:《召南·草虫》篇文也。

螼蚓,蜸蚕。(即蜿蟺也,江东呼寒蚓。○螼,蜣引切。蜸,苦显切。蚕,他典切。)

疏“螼蚓,蜸蚕”。○释曰:螼蚓,一名蜸蚕,即蜿蟺也。《广雅》云:“蜿蟺,蚯蚓也。”《月令》四月“蚯蚓出”,十一月“蚯蚓结”是也。江东呼寒蚓。郭云:“蚯蚓,土精,无心之虫,与蛗螽交者也。”

莫貈,螳螂,蛑。(螳螂,有斧虫,江东呼石螂。孙叔然以《方言》说此,义亦不了。○貈,音鹤。蛑,音谋。)

疏“莫貈,螳螂,蛑”。○释曰:莫貈,一名螳螂,一名蛑,即上“不过”也。捕蝉而食,有臂若斧,奋之当轶不避。《庄子》云“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是也。江东呼为石螂,又名龁肱。○注“孙叔然以《方言》说此,义亦不了”。○释曰:《方言》云:“螳螂谓之髦,或谓之町,或谓之芈芈。”孙炎取此《方言》之文以虰上属为说。案《说文》以虰蛵、负劳为一,则《方言》之说既失其指,孙氏引之为说,是亦不了也。

虰蛵,负劳。(或曰即蜻蛉也,江东呼狐梨。所未闻。○虰,音丁。蛵,音馨。)

疏“虰蛵,负劳”。○释曰:即蜻蛉,六足四翼虫也。一名虰蛵,一名负劳,江东呼狐梨。《方言》云:“蜻蛉谓之蝍蛉。”淮南人又呼䗧𧉅(音康尹)。《字林》云:“一名桑根。”陶注《本草》云“一名蜻蜓”是也。○注“或曰”至“未闻”。○释曰:云“所未闻”者,虽有或人之说,但经典未闻所出,示其无质,故云“所未闻”。

蜭,毛蠹。(即蛓。○蜭,户感切。)

疏“蜭,毛蠹”。○释曰:蜭,一名毛蠹,即蛓也。《说文》云:“蛓,毛虫。”今俗呼为毛蛓,有毒,螫人。《楚辞》云“蛓缘兮我裳”是也。

蟔,蛅蟴。(蛓属也。今青州人呼蛓为蛅蟴。孙叔然云“八角螫虫”,失之。○蟔,音墨。蟴,音斯。)

疏“蟔,蛅蟴”。○释曰:蟔,一名蛅蟴,即蛓类也。青州人呼蛅蟴。○注“孙叔然云“‘八角螫虫’,失之”。○释曰:此即毛虫,何止八角?故云“失之”。螫犹蠚也。《字林》云:“虫行毒也。”

蟠,鼠负。(瓮器底虫。○蟠,音烦。)

疏“蟠,鼠负”。○释曰:此与下“蛜威,委黍”是一。故下注“委黍” 云:“旧说鼠妇别名。”则此虫一名蟠,一名鼠负。负或作𧌈。《本草》作妇,一名蛜威,一名委黍也。陆机云:“在壁根下、瓮器底土中生,似白鱼者是也。”陶注《本草》云:“多在鼠坎中,鼠背负之。”然与鼠𧌈及鼠妇则似乖。《诗·东山》云“伊威在室”是也。

蟫,白鱼。(衣书中虫,一名蛃鱼。○蟫,音淫。)

疏“蟫,白鱼”。○释曰:此衣书中虫也,一名蟫,一名白鱼,一名蛃鱼。《本草》谓之“衣鱼”是也。蛾,罗。(蚕蛾。○蛾,音娥。)

疏“蛾,罗”。○释曰:此即蚕蛹所变者也。《说文》云:“蛾,罗也”是。

螒,天鸡。(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螒,音汗。)

疏“螒,天鸡”。○释曰:此黑身、赤头小虫也。一名螒,一名天鸡,一名莎鸡,又曰樗鸡。李巡曰:“一名酸鸡。”《诗·豳风·七月》云:“六月莎鸡振羽。”陆机《疏》云:“如蝗而班色,毛翅数重,其翅正赤,六月中飞而振羽,索索作声。幽州人谓之蒲错是也。”

傅,负版。(未详。)强,蚚。(即强丑捋。○蚚,音祈。)

疏“强,蚚”。○释曰: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

蛶,螪何。(未详。)螝,蛹。(蚕蛹。○蛶,音劣。螪,音商。螝,音龟。)

疏“螝,蛹”。○释曰:即蚕所变者,一名螝,又名蛹也。

蚬,缢女。(小黑虫,赤头,喜自经死,故曰缢女。○蚬,音演。)

疏“蚬,缢女”。○释曰:蚬,小黑虫也。赤头,喜自缢,故又名缢女。《说文》云“蜕为蝶” 是也。○注“喜自经死”。○释曰:经即缢也。《晋语》申生使猛足辞于狐突,乃雉经于新城庙。僖四年《左氏传》云:“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是谓缢为经也。

蚍蜉,大螘。(俗呼为马蚍蜉。)小者螘。(齐人呼蚁蚁蛘。)蠪,朾螘。(赤駮蚍蜉。)𧕈,飞螘。(有翅。)其子蚳。(蚳,蚁卵。《周礼》曰:“蜃蚳酱。”○螘,鱼绮切。蠪,音聋。朾,直耕切。𧕈,音尉。蚳,音池。)

疏“蚍蜉”至“子蚳”。○释曰:此辨众螘及其子名也。螘,通名也。其大者,别名蚍蜉,俗呼马蚍蜉。小者即名螘,齐人呼蚁蛘。《方言》云:“蚍蜉,齐鲁之间谓之玄蚼蟓(驹、养二音),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蚼,燕谓之蛾蛘(蚁、养二音),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是也。其大而赤色斑驳者名蠪,一名朾螘。有翅而飞者名𧕈,即飞螘也。其子在卵者名蚳,可以作醢。○ 注“《周礼》曰:‘蜃蚳酱。’”○释曰:案《周礼·醢人》职曰:“馈食之豆,蜃蚳醢。”醢则酱之有肉者,故此云“酱也。

次蟗,䵹鼄。䵹鼄,鼄蝥。(今江东呼蝃蝥,音掇。○蟗,音秋。䵹,音知。鼄,音诛。蝥,音谋。)土䵹鼄。(在地中布网者。)草䵹鼄。(络幕草上者。)

疏“次蟗”至“草䵹鼄”。○释曰:此辨䵹鼄方言及在土、在草之名也。次蟗,即䵹鼄别名也。又一名鼄蝥,今江东呼蝃蝥。《说文》谓之蠿蝥,作罔鼄蝥也。《方言》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鼄蟊。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䵹鼄。或谓之蠾𧍳(烛、臾二音)。”“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之蝳蜍(毒、馀二音)。”郭又云:“齐人又呼社公,亦言罔公。”其在地中布网者名土䵹鼄。其作网络幕草上者名草䵹鼄也。

土蜂(今江东呼大蜂在地中作房者为土蜂,啖其子,即马蜂,今荆巴间呼为蟺,音惮。)木蜂。(似土蜂而小,在树上作房,江东亦呼为木蜂,又食其子。○蜂,音蜂。)

疏“土蜂。木蜂”。○释曰:此辨蜂在土、在木之异也。《说文》云:“蜂,飞虫,螫人者。”其形大,在地中作房而啖其子者,名士蜂,又名马蜂。今荆巴间呼为蟺。其形差小,在树上作房者,名木蜂,亦食其子。○注“音惮”。○释曰:嫌读为蛩蟺之蟺,故音之。

蟦,蛴螬。(在粪土中。)蝤蛴,蝎。(在木中。今虽通名为蝎,所在异。○蟦,音费。蝤,音囚。)

疏“蟦,蛴螬。蝤蛴,蝎”。○释曰:此辨蝎在土、在木之异名也。其在粪土中者,名蟦蛴,又名蛴螬。其在木中者,《方言》云:“关东谓之蝤蛴,梁益之间谓之蝎。”上文“蝎,蛣𧌑”,郭云“木中蠹”。下文“蝎,桑蠹”,郭云“即蛣𧌑”。然则蟦蛴也,蛴螬也,蝤蛴也,蛣𧌑也,桑蠹也,蝎也,一虫而六名也。以在木中白而长,故诗人以比妇人之颈。《硕人》云“领如蝤蛴”是也。

蛜威,委黍。(旧说鼠𧌈别名。然所未详。○蛜,音伊。)蟰蛸,长踦。(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蟰,音箫。蛸,所交切。踦,巨绮切。)

疏“蟰蛸,长踦”。○释曰:此小蜘蛛长脚者,一名蟰蛸,一名长踦,俗呼为喜子。《诗·东山》云:“蟰蛸在户。”陆机《疏》云:“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幽州人谓之亲客。亦如蜘蛛为罗罔居之。”是也。

蛭蝚,至掌。(未详。)国貉,虫蚃。(今呼蛹虫为蚃。《广雅》云:“士蛹,蚃虫。”○蛭,音直反。)

疏“国貉,虫蚃”。○释曰:此蛹虫也,今俗呼为蚃,一名国貉,一名虫蚃。《说文》云:“知声虫也。”《广雅》云“上蛹,蚃虫”是也。蠖,蚇蠖。(今蝍𧑙。○蠖,于郭切。蚇,音尺。)

疏“蠖,蚇蠖”。○释曰:蠖,一名蚇蠖。郭云:“今蝍𧑙。”《方言》云:“蠀𧑙谓之蚇蠖(音即踧)。”郭云:“又呼步屈。”《说文》云:“蠖,屈伸虫也。” 《易·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者,是也。

果裸,蒲卢。(即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螟蛉,桑虫。(俗谓之桑蟃,亦曰戎女。○螟,音冥。蛉,音令。)

疏“果裸,蒲卢。螟蛉,桑虫”。○释曰:案《诗·小雅· 小宛》云:“螟蛉有子,果裸负之。”果裸,一名蒲卢,即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方言》云:“蜂,燕赵之间谓之蠓螉。其小者谓之蠮螉。”郑注《中庸》以“蒲卢”为“土蜂”。《说文》云:“细要土蜂也,天地之性,细要纯雄无子。”螟蛉,一名桑虫,一名桑蟃,一名戎女。陆机云:“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其色青而细小,或在草莱上。蜾裸,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裸,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是也。

蝎,桑蠹。(即蛣𧌑。)荧火,即炤。(夜飞,腹下有火。○炤,音照。)

疏“萤火,即炤”。○释曰:荧火,一名即炤。夜飞,腹下有火虫也。《本草》又名夜光,一名熠燿。《月令》季夏“腐草为荧”。腐草此时得暑湿之气,故为荧。至秋而天沈阴,数雨,荧火夜飞之时也。《诗·东山》云“熠燿宵行”是也。

密肌,继英。(未详。)蚅,乌蠋。(大虫,如指,似蚕,见《韩子》。)

疏“厄,乌蠋”。○释曰:蚅,一名乌蠋,形似蚕而大如指。《诗·大雅· 韩奕》云:“鞗革金厄。”毛亦云:“厄,乌蠋”也。○注“似蚕,见《韩子》”。○释曰:案《韩子·内储说上》七术其三日“信赏尽能”。云:“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而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是其事也。

蠓,蠛蠓。(小虫,似蚋,喜乱飞。○蠓,莫孔切。蠛,亡结切。)

疏“蠓,蠛蠓”。○释曰:小虫似蚋乱飞者也,名蠓,又名蠛蠓。《列子》云“生“朽壤之上,因雨而生,得阳而死”。一名醯鸡。《庄子》云:孔子与老聃语。“出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郭象云“醯鸡者,瓮中蠛蠓”是也。

王,蛈蝪。(即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蝪。○蛈,大结切。蝪,音汤。)

疏“王,蛈蝪”。○释曰:此蜘蛛之一种也,一名螲蟷。穴居布罔,穴口有盖,河北人呼蛈蝪者是也。

蟓,桑茧。(食桑叶作茧者,即今蚕。)雔由,樗茧,(食樗叶。○蟓,音象。雔,音仇。)棘茧,(食棘叶。)栾茧。(食栾叶。)蚢,萧茧。(食桑叶者,皆蚕类。○蚢,音杭。)

疏“蟓桑”至“萧茧”。○释曰:此皆蚕类作茧者,因所食叶异而异其名也。食桑叶作茧者名蟓,即今蚕也。食樗叶、棘叶、栾叶者,名雔由。食萧叶作茧者名蚢。

翥丑鏬,(剖母背而生。)螽丑奋,(好奋迅作声。○翥,者庶切。鏬,呼暇切。)强丑捋,(以脚自摩捋。)蜂丑螸,(垂其腴。○螸,音俞。)蝇丑扇。(好摇翅。)

疏“翥丑”至“丑扇”。○释曰:此辨虫属所生及所好之状不同者也。翥,飞也。丑,类也。虫类能飞翥者谓蝉属,皆剖坼母背以为孔罅而生。螽蝗之类好奋迅作声而飞,强坼之类好以脚自摩捋,蜂类好垂其腴以休息。《说文》云:“螸,垂腴也。”腴即腹下也。青蝇之类好摇翅自扇。

食苗心,螟。食叶,蟘。食节,贼。食根,蟊。(分别虫啖食禾所在之名耳,皆见《诗》。○蟘,音特。蟊,音谋。)

疏“食苗”至“根蟊”。○释曰:此分别虫啖食禾所在之名也。李巡云:“食禾心为螟,言其奸,螟螟难知也。食禾叶者言假贷无厌,故曰蟘也。食禾节者言贪狼,故曰贼也。食禾根者言其税取万民财货,故云“蟊也。”孙炎曰:“皆政贪所致,因以为名也。”郭璞直以虫食所在为名。而李巡、孙炎并因讬恶政,则灾由政起。虽以食所在为名,而所在之名缘政所致,理为兼通也。陆机《疏》云:“螟似子方而头不赤。螣,蝗也。贼似桃李中蠹,赤头,身长而细耳。或说云“‘蟊,蝼蛄也,食苗根为人患’。许慎云:‘吏冥冥犯法即生螟,吏乞贷则生蟘,吏抵冒取民财则生蟊。’旧说云:‘螟螣、蟊贼一种虫也。’如言寇贼奸宄,内外言之尔。故犍为文学曰:‘此四种虫皆蝗也。’实不同,故分别释之。”○注“皆见《诗》”。○释曰:《诗·小雅·大田》云:“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是也。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疏“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曰: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虫。《月令》春日“其虫鳞”。郑注云“龙蛇之属”是也。

卷九·释鱼第十六[编辑]

疏“释鱼第十六”。○释曰:案《说文》云:“鱼,水虫也。”此第释其见于经传者,是以不尽载鱼名。至于龟、蛇、贝、鳖之类,以其皆有鳞甲,亦鱼之类,故总曰释鱼也。

[编辑]

(今赤鲤鱼。)

疏“鲤”。○释曰:今赤鲤鱼也。《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是也。

[编辑]

(鳣,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鳣,张连切。)

疏“鳣”。○释曰:鳣,郭义具注。陆机云:“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鳣,身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纵广四五尺。今于盟津东石碛上钓取之。大者千馀斤。可蒸为𦞦,又可为鲊,鱼子可为酱。”《诗·卫风·硕人》云“鳣鲔发发”是也。

[编辑]

(今鰋额白鱼。○鰋,音偃。)

疏“鰋”。○释曰:注云:“今鰋额白鱼。”郭以目验言之也。《诗·颂》云“鲦鲿鰋鲤”是也。

[编辑]

(别名鳀。江东通呼鲶为鮧。)

疏“鲶”。○释曰:郭氏云:“别名鳀。江东通呼鲶为鮧。”案,此经鲤。鳣、鰋、鲶,舍人曰:“鲤一名鳣。”孙炎曰:“鰋一名鲶。”则是舍人以鲤、鳣为一鱼。孙炎以鰋、鲶为一鱼。郭氏以为四鱼者,如陆机之言。又以今语验之,则鲤、鲔、鳣、鮥,皆异鱼也,故郭氏云“。先儒及《毛诗训传》皆谓此鱼有两名,今此鱼种类、形状有殊,无缘强合之为一物,是郭氏所以异也。

[编辑]

(鲖也。)

疏“鳢”。注“鲖也”。○释曰:今𩾋鱼也。鲖与𩾋,音义同。《诗·小雅》云:“鱼丽于罶,鲂鳢。”是也。

[编辑]

(今𩽼鱼,似鳟而大。○鲩,华板切。)

疏“鲩”。注“今𩽼鱼,似鳟而大”。○释曰:舍人云:“鳢,一名鲩。”郭氏所不取也。

鲨,𬶍。[编辑]

(今吹沙小鱼,体员而有点文。○𬶍,音纮。)

疏“鲨,𬶍”。○释曰:鲨,一名𬶍。《诗·小雅》云:“鱼丽于罶,鲿鲨。”陆机云:“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郭氏云:“今吹沙小鱼也。”

鮂,黑鰦。[编辑]

(即白鯈鱼,江东呼为鮂。○鮂,音囚。鰦音兹。)

疏“鮂,黑鰦”。○释曰:鮂,一名黑鰦。郭云“即白鯈,江东呼为鮂”者,以时验而言之也。《诗·颂》曰“鲦鲿鰋鲤”是也。

鳛,䲡。[编辑]

(今泥䲡。○鳛,音习。䲡,音秋。)

疏“鳛,䲡”。○释曰:鳛,一名䲡,即今泥䲡也。穴于泥中,因以名云“。

鲣,大鲖;小者鮵。[编辑]

(今青州呼小鲡为鮵。○鲣,音坚。鲖,音同。鮵,音夺。)

疏“鲣,大鲖;小者,鮵”。○释曰:此即上文“鳢”也,其大者名鲣,小者名鮵。故注云:“今青州呼小鲡为鮵。”鲡与鳢,音义同。

魾,大鳠,小者𬶐。[编辑]

(鳠,似鲶而大,白色。○魾,音皮。鳠,音画。𬶐,音兆。)

疏“魾,大鳠,小者𬶐”。○释曰:鳠,鱼名。似鲶而大,白色。鳠之大者别名魾,小者别名𬶐也。

鰝,大鰕。[编辑]

(鰕大者出海中,长二三丈,须长数尺。今青州呼鰕鱼为鰝,音酆鄗。○鰕,音霞。)

疏“鰝,大鰕”。○释曰:鰕之大者长二三丈,须长数尺。若此之类者,名鰝。

鲲,鱼子。[编辑]

(凡鱼之子总名鲲。)

疏“鲲,鱼子”。○释曰:凡鱼之子总名鲲。《诗》云:“其鱼鲂鳏。”郑云:“鳏,鱼子。”鲲、鳏字异,盖古字通用也。《鲁语》云:“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鱼禁鲲鱬,鸟翼鷇卵,蕃庶物也。’”是亦以鲲为鱼子也。

𬶨,是鱁。[编辑]

(𬶨,䱜属也。体似鱏,尾如䱡鱼,大腹,喙小鮵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馀,江中多有之。○𬶨,音忌。)

疏“𬶨䱜”至注“有之”。○释曰:𬶨,一名是鱁,䱜之属也。云“体似鱏”者,《字林》云:“鳔,长鼻鱼也,重千斤。”传曰“伯牙鼓琴,鱏鱼出听”是也。𬶨鱼之体似之也。云“尾如䱡鱼”者,《说文》云:“䱡,鱼名,出乐浪潘国。一曰,䱡鱼,出江东,有两乳。”今𬶨鱼之尾如䱡鱼,故云“尾如䱡鱼”也。云“大腹”以下者,时验而言也。

鱦,小鱼。[编辑]

(《家语》曰:“其小者鱦鱼也。”今江东亦呼鱼子未成者为鱦。音绳。)

疏注“《家语》曰:‘其小者鱦鱼也。’”○释曰:案《家语》宓子贱为单父宰,孔子使巫马期往观政焉。期阴免衣弊裘入界,见魰者得鱼辄舍之,期问焉。曰:“凡䰻者为得鱼也,何以得鱼却舍之?”曰:“鱼之大者名为鱄鲿,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鱦,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是也。引之证鱦是小鱼之名也。

鮥,鮛鲔。[编辑]

(鲔,鳣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鮛鲔。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中通出鱏鳣之鱼,有一鱼状似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鱼也。音洛。○鮛,音叔。鲔,音伟。)

疏“鮥,鮛鲔”。○释曰:郭义具注。陆机云:“鲔鱼,形似鳣而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鳣鲔。大者为王鲔,小者名鮛鲔,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鳣也。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也,溺死海中化为此鱼。”又曰:“河南巩县东北崖上,山腹有穴。旧说云“此穴与江湖通,鲔从此穴而来,北入河西上龙门,入漆沮。故张衡赋云:‘王鲔岫居’,山穴为岫。谓此穴也。”《月令》季春“荐鲔于寝庙”。《天官·惇人》“春献王鲔”是也。

鯦,当魱。[编辑]

(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为当魱。音胡。○鯦,俱救切。)

疏“鯦,当魱”。○释曰:鯦,一名当魱,海鱼也。○注“海鱼”至“音胡”。○释曰:云“似鳊而大鳞”者,案,鳊似鲂而大,腹细而长,今鯦鱼似之,但鳞大耳。云“肥美”以下者,以时验而知也。

鮤,鱴刀。[编辑]

(今之𫚖鱼也,亦呼为鱽鱼。○鮤,音列。鱴,音灭。)

疏“鮤,鱴刀”。○释曰:鮤,一名鱴刀。郭氏云:“今之𫚖鱼也。”《说文》云:“𫚖,饮而不食,刀鱼也。九江有之。”亦呼为鲂鱼。是则此鱼一名鮤鱼,一名鱴刀,一名鱽鱼,一名𫚖鱼也。

鱊鮬,鳜鯞。[编辑]

(小鱼也。似鲋子而黑,俗呼为鱼婢,江东呼为妾鱼。○鱊,音聿。鮬,音步。鳜,音厥。鯞,章酉切。)

疏“鱊鮬,鳜鯞”。○释曰:郭云:“小鱼也,似鲋子而黑。”《广雅》云:“鲋,鰿也。”此鱼似其小者,故云“似鲋子而黑”,色为异也。江东呼为妾鱼。《说文》云:鯜鱼“出乐浪潘国”是也。

鱼有力者,鰴。[编辑]

(强大有力。○鰴,音晖。)

疏“鱼有力者,鰴”。○释曰:凡鱼之强大多力异于群辈者,名鰴。

魵,鰕。[编辑]

(出秽邪头国,见吕氏《字林》。○魵,音坟。)

疏“魵,鰕”。○释曰:魵鱼,一名鰕。郭云:“出秽邪头国,见吕氏《字林》。”案《说文》亦云“。

鮅,鳟。[编辑]

(似𩽼子,赤眼。○鮅,音必。鳟,才损切。)

疏“鮅,鳟”。○释曰:鮅,一名鳟。《诗》云:“九罭之鱼,鳟鲂。”陆机云:“鳟似𩽼鱼而鳞细于𩽼,赤眼是也。”

鲂,魾。[编辑]

(江东呼鲂鱼为鳊,一名魾。音毗。○鲂,音房。)

疏“鲂,魾”。○释曰:鲂,一名魾,江东呼为鳊。《诗》云:“其鱼鲂鳏。”陆机云:“鲂,今伊洛济颍鲂鱼也。广而薄肥,恬而少肉,细鳞,鱼之美者。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于中国鲂。故其乡语曰‘居就粮,梁水鲂’是也。”

鯬,鯠。[编辑]

(未详。)

蜎,蠉。[编辑]

(井中小蛣蟩,赤虫,一名孑孓,《广雅》云“。○鯬,音黎。鯠,音来。蜎,狂衮切。蠉,香完切。)

疏“蜎,蠉”。○释曰:井中小赤虫也。一名蜎,一名蠉,又名蛣蟩,又一名孑孓。《广雅》云:“孑孓,蜎”是也。

蛭,虮。[编辑]

(今江东呼水中蛭虫入人肉者为虮。○虮,音祈。)

疏“蛭,虮”。○释曰:此水中虫,喜入人肉者,江东呼为虮。《本草》谓之“水蛭”。一名马蜞,一名马耆,即楚王食寒菹得而吞之,能去结积者,是也。

科斗,活东。[编辑]

(虾蟆子。)

疏“科斗,活东”。○释曰:郭云:“虾蟆子。”此虫一名科斗,一名活东。头圆大而尾细,古文似之。故孔安国云:“皆科斗文字。”是也。

魁陆。[编辑]

(《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

疏“魁陆”。○释曰:即魁蛤也,见《本草》。○注“《本草》”至“蚶也”。○释曰:案《本草》虫鱼部,“魁蛤,一名魁陆,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陶隐居注云:“ 形似鲂王(音狂),小狭长,外有纵横文理,云“是老蝙蝠化为者。”是也。云“即今之蚶也”者,案,字书云:“蚶,蛤也。出会稽,可食。”是也。然则又一名蚶也。

蜪蚅。[编辑]

(未详。)

鼁<酋黾>,蟾诸。[编辑]

(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在水者黾。(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鼁,音去。<酋黾>,音秋。蟾,音占。黾,音猛。)

疏“鼁<酋黾>,蟾诸。在水者黾”。○释曰:此有多种,鼁<酋黾>,一名蟾诸。郭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然蟾诸非虾蟆,但相似耳。案《本草》“虾蟆”陶注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也。”蟾诸亦类此。《枹朴子》曰:蟾诸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玄中记》云:“蟾诸头生角者,食之寿千岁。”是也。其居水者名黾,一名耿黾,一名土鸭。状似青蛙而腹大为异。陶注《本草》云:“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即此黾也。陶又云“一种小形善鸣”唤名为鼁者,即郭云“青蛙”者也。

蜌,螷。[编辑]

(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蜌,音陛。螷,蒲猛切。)

疏“蜌,螷”。○释曰:蜌,一名螷,蚌属也。《说文》云:“修为螷,圆为𧑐。”郭云:“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其肉可为醢,《周礼·醢人》掌馈食之豆云“脾析螷醢” 是也。

蚌,含浆。[编辑]

(蚌,即蜃也。)

疏“蚌,含浆”。○释曰:《说文》云:“蜃属。”郭云:“即蜃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浆,《周礼》谓之狸物。

鳖三足,能。龟三足,贲。[编辑]

(《山海经》曰:从山多三足鳖,大苦山多三足龟。今吴兴郡阳羡县君山上有池,池中出三足鳖,又有六眼龟。)

疏“鳖三足,能。龟三足,贲”。○释曰:鳖、龟皆四足,三足者异,故异其名。鳖之三足者名能,龟之三足者名贲也。○ 注“《山海》”至“六眼”。○释曰:案《中山经》云:游戏山东南二十里,曰从山,从水出其上,潜其下,其中多三足鳖。食之无虫疾。是从山多三足鳖也。又云:放皋山东五十七里,曰大苦山。阳狂水出焉,西南注伊水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是大苦山多三足龟也。云“吴兴郡”以下者,以时验而言也。

蚹蠃,螔蝓。[编辑]

(即蜗牛也。○蚹,音附。蠃,音罗。螔,音移。蝓,音俞。)

疏“蚹蠃,螔蝓”。○释曰:蚹蠃,一名螔蝓。郭云:“即蜗牛也。”案《本草》“蜗牛”陶注云:“生山中及人家。头形似蛄蝓,但背负壳尔。”海边又一种正相似,以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寄居。亦可作醢。《周礼》馈食之豆“葵菹蠃醢”是也。

蠃,小者蜬。[编辑]

(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酒杯。○蜬,音含。)

疏蠃与螺音义同。其小者名蜬。

螖蠌,小者蟧。[编辑]

(螺属,见《埤苍》。或曰即彭螖也,似蟹而小。音滑。○蠌,音泽。蟧,音劳。)

疏“螖蠌,小者蟧”。○释曰:螖,即彭螖也。似蟹而小,一名蠌。其小者别名蟧。案《埤苍》即云“螺属”。郭氏两从之。

蜃,小者珧。[编辑]

(珧,玉珧。即小蚌。○珧,音遥。)

疏“蜃,小者珧”。○释曰:蜃,大蛤也。《月令》云:孟冬之月,“雉入大水为蜃”。其小者名珧,一名玉珧,可饰佩刀削。《诗传》云“天子玉奉而珧必”是也。《山海经》:峄皋山,皋水出焉,东注激女水,其中多蜃珧。

[编辑]

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前弇诸果,(字前长。)后弇诸猎,(申后长。)左倪不类,(行头左庳,今江东所谓左食者,以甲卜审。)右倪不若。(行头右庳,为右食,甲形皆尔。○倪,丑计切。)

疏“龟俯”至“不若”。○释曰:此辨龟之俯仰、前后、左右,其形不同,其名亦异也。云“龟”者,目诸龟也。云“龟,俯者灵”者,谓行时头低。《周礼》“天龟曰灵属”是也。云“仰者谢”者,谓行时头仰。《周礼》“地龟曰绎属”是也。云“前弇诸果”者,诸,辞也。谓甲前长弇覆者名果。《周礼》“东龟曰果属”是也。云“后弇诸猎” 者,诸,亦辞也。谓甲后长弇覆者名猎。《周礼》“南龟曰猎属”是也。云“左倪不类”者,倪,庳也。不,发声也。谓行时头左边庳下者名类。《周礼》“西龟曰雷属”是也。云“右倪不若”者,不,亦发声也。谓行时头右边庳下者名若。《周礼》“北龟曰若属”是也。《周礼》又云:“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色,谓天龟玄,地龟黄,东龟青,西龟白,南龟赤,北龟黑。俯者灵,仰者绎,前弇果,后弇猎,左倪雷,右倪若,是其体也。东龟、南龟长前后,在阳,象经也。西龟、北龟长左右,在阴,象纬也。天龟俯,地龟仰,东龟前,南龟却,西龟左,北龟右,各从其耦也。”是《周礼》先有成文,故此释之。郑取此文为说,其言正同。惟绎与谢,雷与类小异耳,其义亦同。○注“行头”至“卜审”。○释曰:案,贾公彦说《周礼》以倪为睥睨,则左倪右倪是左顾右顾也。郭氏以庳解倪,及云“今江东所谓左食者”,皆以时验而言也。云“以甲卜审”,言用此龟之甲,以卜吉凶审谛也。

[编辑]

贝,居陆贆。在水者蜬。(陆、水异名也。贝中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贆,音标。)大者魧,(《书大传》曰:“大贝,如车渠。”车渠谓车冈,即魧属。○魧,音杭。)小者鰿。(今细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鰿,音积。)玄贝,贻贝。(黑色贝也。)馀貾,黄白文。(以黄为质,白文为点。○貾,音池。)馀泉,白黄文。(以白为质,黄为文点。今之紫贝,以紫为质,黑为文点。)蚆,博而頯。(頯者,中央广,两头锐。 ○蚆,音巴。頯,匡轨切。)蜠,大而险。(险者,谓污薄。○蜠,求陨切。)𧐐,小而椭。(即上贝小。椭谓狭而长,此皆说贝之形容。○𧐐,音责。椭,他果切。)

疏“贝居”至“而椭”。○释曰:此辨贝居陆、居水、大小、文彩不同之名也。云“ 贝”者,目诸贝也。《说文》云:“贝,海介虫也。”取其甲以饰器物。古者货贝,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居陆者名贆,在水者名蜬。至大者名魧,至小者名鰿。黑色之贝名贻贝。黄为质,白为文点者名馀貾。白为质,黄为文点者名馀泉。中央广,两头锐者名蚆。大而污薄者名蜠,小而狭长者名𧐐。○注“书大”至“魧属”。○释曰:案《大传》云:西伯既戡耆,纣囚之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大如大车之渠,以赎其罪是也。《考工记》谓“车冈为渠”,故云“渠谓车冈”。其贝形曲及大小如车冈,故比之也,引之以证此经。魧是其大如车冈者,故云“即魧属”。 ○注“以白”至“文点”。○释曰:舍人云:“贝,水中虫也。”李巡曰:“馀貾,贝甲黄为质,白为文彩。馀泉,贝甲白为质,黄为文彩。”陆机《疏》云:“贝,水中介虫也,龟鳖之属。其文彩之异、大小之殊甚众。古者货贝是也。馀貾,黄为质,以白为文。馀泉,白为质,以黄为文。又有紫贝,其白质如玉,紫点为文,皆行列相当。其贝大者,当至一尺六七寸者,今九真交趾以为杯盘宝物也。”是先儒相传为然。但解紫贝与郭氏少异。陆机以白为质,紫为文。郭氏以紫为质,黑为文。是其异也。《书》云“文贝仍几”。《诗》云“成是贝锦”。《山海经》“阴山。浊浴水出焉,南流注蕃泽,其中多文贝”。皆谓此馀貾、馀泉也。○注“即上”至“形容”。○释曰:云“即上小贝”,知者以其同名𧐐也。云“椭,谓狭而长”者,《诗》云:“嶞山乔岳。”《楚辞》云:“南北顺椭,其循几何?”皆是椭为狭长之名也。

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编辑]

(转相解,博异语、别四名也。○蝾,音荣。螈,音原。蜥,音昔。蜴,音亦。蝘,音掩。蜓,徒典切。)

疏“蝾螈”至“守宫也”。○释曰:《诗·小雅· 正月》云“胡为虺蜴”谓此也。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字林》云:“蝾螈,蛇医也。”《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𧔊(卢、廛二音),或谓之刺易。南阳人呼蝘蜓,其在泽中谓之易蜥。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又东方朔云:“非守宫即蜥蜴。”案,此诸文则是在草泽中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蝘蜓、守宫也。《博物志》云:以器养之,食以真朱。体尽赤,重七斤,捣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耦则落,故号守宫。陆机《疏》云:“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是也。

镻,蝁。[编辑]

(蝮属。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镻,音迭。蝁,乌洛切。)

疏“镻,蝁”。○释曰:蛇也,蝮虺之属。大眼,有毒。一名镻,又名蝁,“淮南人呼蝁子”者,是也。

螣,螣蛇。[编辑]

(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淮南》云“蟒蛇。○螣,上音朕。下音腾。)

疏“螣,螣蛇”。○释曰:蛇似龙者也,名螣,一名螣蛇。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注“《淮南》云“蟒蛇”。○释曰:蟒当为奔。案《淮南子·览冥》篇说女娲云: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云“黄璐,前白螭,后奔蛇”。许慎云“奔蛇,驰蛇”是也。或曰淮南人呼此螣为蟒蛇,义亦通。

蟒,王蛇。[编辑]

(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蟒,音莽。)

疏“蟒,王蛇”。○释曰:此蛇之最大者也。名蟒,又名王蛇。与上螣蛇异。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编辑]

(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擘,音拍。)

疏“蝮虺”至“如擘”。○释曰:博,广也。首,头也。擘,拇指也。此自一种毒蛇,名蝮虺。身广三寸,其头大如人拇指。○注“身广”至“蝮蛇”。○释曰:案郭注,《三苍》云:“擘,大指也。”《苍颉篇》以为足大指,郑注《仪礼》以为手大指。然则手足大指皆得名擘,故注云“头大如人擘指”,又名拇。孙炎云:“头如拇指。”是也。案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孙炎曰:“江淮以南谓虺为蝮。广三寸,头如拇指,有牙,最毒。”郭璞曰:“此自一种蛇,人自名为蝮虺。”今蛇细颈大头,色如艾绶文,文间有毛似猪鬛,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寸,一名反鼻,如虺类。足以明此自一种蛇,如郭意。此蛇,人自名蝮虺,非南北之异蛇,实是虫,以有鳞,故在《释鱼》。且鱼亦虫之属乎!

鲵,大者谓之鰕。[编辑]

(今鲵鱼似鲶,四脚,前似狝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

疏鲵,雌鲸也。大者长八九尺,别名鰕。

鱼枕谓之丁[编辑]

鱼枕谓之丁,(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焉。《礼记》曰:“鱼去乙。”然则鱼之骨体,尽似丙丁之属,因形名之。)

疏“鱼枕”至“之丙”。○释曰:此释鱼之骨体,肠尾之名也。其鱼头中骨为枕,其骨形似篆书丁字,故因谓之丁。其肠似篆书乙字,尾似篆书丙字,亦因名之也。○注“《礼记》曰:‘鱼去乙。’”○释曰:此《礼记·内则》文也。郑玄注云:“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鮥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者,与此经违。非郭义也。

一曰神龟[编辑]

一曰神龟,(龟之最神明。)二曰灵龟,(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蝳蝐,俗呼为灵龟,即今觜蠵龟。一名灵蠵,能鸣。)三曰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摄,音涉。)四曰宝龟,(《书曰》:“遗我大宝龟。”)五曰文龟,(甲有文彩者。《河图》曰:“灵龟负书,丹甲青玄。”)六曰筮龟,(常在蓍丛下潜伏,见《龟策传》。)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此皆说龟生之处所。火龟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所怪。)

疏“一曰”至“火龟”。○释曰:《易·损卦·六五》爻辞云:“十朋之龟,弗克违。”马、郑皆取此文解之。则此经十龟所以释《易》也。神龟者,龟之最神明者也。《礼统》曰:“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者。”是也。灵龟,龟之有灵、次神龟者。《雒书》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摄龟,龟之小者。腹甲曲折,能自张闭者也。宝龟,传国所宝者。《春秋》经曰:“盗窃宝玉大弓。”《公羊传》曰:“宝者何”“,龟青纯”。何休云:“谓之宝者,言世世保用之辞。”是也。文龟,甲有文彩者。筮龟,在蓍丛下者。山龟,生山中者。泽龟,生泽中者。水龟,生水中者。火龟,生火中者。○注“《书》曰:‘遗我大宝龟。’”○释曰:此《周书·大诰》文也。○注“《河图》”至“青文”。○释曰:引此以证龟甲有文彩也。其实《河图》说灵龟也,非此经之文龟,取其一边耳。○注“常在”至“策传”。○释曰:《龟策传》云:传曰“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又云:“闻蓍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是也。○注“火龟犹火鼠耳”。○释曰:嫌龟不生于火,故以火鼠犹之也。郭注《山海经》云:“今去天南东万里有耆薄国,复五千里许有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鼠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之火澣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