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溪先生续集/卷二
章疏
[编辑]拟登对启辞草二条辛巳二月
[编辑]人君第一法。当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专一凝定。不为物欲所胜。令志气常清。则本源澄静。义理昭著矣。然圣贤传心之法。虽有定本。亦无定本。有定本者。精一克复之谓也。无定本者。必就气质上。先究有馀不足。深察病痛所在。损其有馀。补其不足。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人人异法。各有切己之功是也。唯如此而后。精一克复之功。有所据依而进德。苟不知要守约。切密下工。则虽有美质。因有是德。而反为是病矣。大抵今日。先儒明理之功毕备。义理何患其不足。所患者真心耳。真心既立。则虽读一句。为平生受用而有馀。治化由玆而出。苟无其志。泛然博观。虽读尽经传。而与吾身心。有何干涉。臣所陈论。皆是陈言常谈。无足可观。然于培养本原。虚心切己之功。实为切要。非但为养心之大法。兼亦是养气摄生之至诀也。古人责难陈善。引君当道之语。亦不出于是矣。
治道只在人主恭俭好善。虚心顺理。处事之际。唯见是非。而不见利害好恶。以义理为权衡。而己不与焉。然后发政施仁。事事合理矣。然必得一世之贤人君子。立为辅相。委任责成。延揽人才。布之列位。然后治道可成。永之历代。已然之迹。历历可知。三代圣王。莫不明良相遇。以成治化。至如后世。唐武宗,周世宗。固英明之主。必得李德裕,王朴诸臣。君臣相得。委任责成。然后粗为康定一世矣。苟或人主独运于上。而群臣旅进旅退。无上下之交。则治道安可望乎。
登对思政殿启辞辛巳二月○史官李嵘所记
[编辑]上曰。闻名久矣。大道之要。可得闻欤。对曰。臣以病人。学术荒昧。匹夫治心之要。尚且未识。况帝王之学。大道之要。何足以知之。然人臣进言。各以所见。则在臣之见。亦可言也。窃以道体无形。必因进修之道。而终至于躬行默契矣。臣请陈进修之方。人主第一法。必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专一凝定。使志气常清。则本源澄净。而义理昭著矣。然圣贤传心之法。虽有定本。而又若无定本者焉。精一执中。克己复礼。定本之谓也。但人非上智。则于气质上。孰无有馀不足之患。是以古之善学者。必须先察吾身病痛之所在。损其有馀。补其不足。察病加药。人人异法。故又若无定本矣。必须切问近思。知要守约。察病加药。有切己立功。然后精一克治之学。有所据依而进德矣。不然则虽有美质。未免偏倚之私。喜其所长。怠其所短。随所长而生病。有是德。而反为是病。人臣进言。若直斥其阙失。则最加忌讳。不肯虚受。克治之功倍难矣。大抵后世。先儒讲学已备。义理不患其不足。所患者。实心不立。根本未转耳。实心既立。则虽圣贤一言。为平生受用而有馀。不然。虽高谈性命。博通古今。于吾身心。有何干涉乎。小臣之言。皆是老儒常谈。孰不知之。然于培养本原。平实切密之功。不无所益。而其保惜精神。专一凝定。志气常清之说。非但为养心之大法。兼亦是养气养病切要之功。命哲命历年。皆由此出。此实小臣平生所服膺者。故敢达矣。
上又曰。古今一治一乱。可得闻欤。对曰。治乱无常形。皆分于几微之际。几微之分。又系于人主之心术。何可一一枚举乎。人君必须恭俭好善。心平气和。虚心顺理。处事之际。唯见是非。不见利害。以义理为权衡。而己不与焉。然后发政施仁。事事合理。而万民得所矣。然必得一世贤人君子第一流。立为辅相。委任责成。广收人材。布列内外。然后治化可以成矣。三代贤君。必明良相遇。上下之交成。而治平之绩著矣。后世如唐武宗,周世宗。皆英明之主。亦须委任李德裕,王朴。君臣相得。故粗能康定一世矣。若人主独运于上。而群臣旅进旅退于下。君子小人。无所分别。则治化安得以成乎。
上又曰。朝廷时务得失。可得闻欤。对曰。小臣身在田野。朝廷时务。未能谙委。然窃闻朝廷之上。贤邪无别。旅进旅退。班列未必有小人。台阁未必有异论。而玩愒度日。无任国事者。治世气象。不如是也。
上曰。予自即位以来。所用有小人乎。对曰。朝著之间。温恭畏慎。无所撄拂之士多。刚毅正直。引君当道之臣少。多寡之间。时尚乃成。终至于小人独留。而君子尽去矣。岂非可忧之甚乎。
上又曰。民生困瘁。何以则可乎。对曰。小臣居乡。民生困悴。岂不详知。我国土瘠民贫。而赋役烦重。下吏作弊。虽乐岁。民犹无食。况如今岁之凶乎。但仰官粜。饥饿之日多。愁怨满腹。顿无乐生之心。和气何由而臻乎。祖宗朝。赋役不若此之重。而后来滥觞至此。国家如欲救民。当会计一年经费。量出为入。而以稍存赢馀。以备不虞为准。更定法制。损上益下。则赋役必轻。而恩结民心。为祈天永命之本矣。不然则圣主虽极忧勤于上。而惠泽不究于下矣。中原历代以户口多少。分定州县。或户口不满于数。则自州而降为县者有之。我国则州县户口。初无定制。但以州县职秩高下。为贡赋多少。地小之民。不胜其困。不公不平。莫甚于此矣。今日要须先究户口多少。物产有无。以此为率。平均分定。则民可以小被实惠矣。此两事。实救民之急务也。
上曰。毋以退为言。留补予之过失可也。对曰。人臣之义。要须陈力就列。然后各随力量。尽忠报恩。臣废疾之人也。精神昏耗。气力顿悴。奔走服役之常事。尚且不能。况望其责难陈善。裨补君德乎。古人相时而仕者。道德在躬。知进退之义者也。臣但以癃疾。未能供职。而朝廷加以招贤之礼。无所称塞。不敢拜受耳。岂有相时之意乎。国家若容受善言。则朝廷之上。善言又岂少乎。昔李泌在君前。若遇君过。忧形于色。若见其善。喜动于颜。气色和顺。无好胜之心。故人君不觉虚受。言听计从。今世如李泌人品。何处得来耶。唯当不择其人。唯取其善言。则天下之善。无不辐辏。皆为一人之用矣。如臣凡陋。无所知识。有何言语可以采择者乎。
登对宣政殿启辞辛巳八月○史官李嵘所记
[编辑]启曰。臣无状。至陋极鄙。命使出入经席。揆以本分。不可一日冒居。今日入侍。非为经筵供职也。疏章不宜每渎。欲尽达情状于榻前而退死矣。上曰。虽有病。岂至不得出入乎。不可退去也。启曰。前日登对。上教有云。久在京中。未见予阙失乎。当时臣无所见。不能有所陈达。言未毕。上曰。起坐言之。起坐启曰。天行至健。无一息间断。故能发育万物。以成造化之功。人君代天理物。履天之位。必须体天不息。方寸之间。虚明纯一。不以一毫私欲间之。然后应用酬酢。天理流行。上答天心。下济民物矣。经席之上。义理文义之外。固无他事矣。寻行数墨。解释文义。非所以为学。必深培厚养。使义理之心常胜。而志气常清。则耳目口鼻之欲。自不能用事于其间。足以保守本心之德矣。若以日间无显然过失。为足以修身。而以察于簿书文法之间。为足以治国。则力量不能久远。根本不能拨转。不足以抵当物欲矣。中年以后。血气既衰。嗜欲常胜。天位至大至广。至尊所业亦至大。以故人君必为其大。而不为其小。伏睹今日施为之间。察于小而不务其大。文法簿书之间。或言语未尽。字画差错。如此等事。必为察之。徒以劳伤精神。而大体未立矣。窃意圣学先立大者。而克勤小物。包括不遗。则臣不敢知矣。然若察于小。则必遗乎大。窃闻玉体虚弱。气未完实。今疲弊精神于无益之地。非徒有妨于远大之治。实亦有害于养玉体矣。臣不胜其闷虑焉。自上所当用精神力量处。宜在培养本原。持守悠久。反广求人才。必得真贤。修明法制。安民兴化而已。小小细事。不足为圣念。
又启曰。中庸九经。大学治平章。修身为本。尊贤次之。治国之道。岂有他乎。大学以絜矩。为应事之要。此外则用人理财而已。今以用人言之。相臣虚位。此正得人才论相之时也。自古以相臣贤否。知君德之得失也。自上于如此等地。须用精神力量。得人委任可也。今以平平流俗之人。只循其当次者而用之。安得成治化哉。京中之士。自少取科第为利禄。为风声气习所汩没。利害得失。日日驰骤于前。自为容身保位之计。心术岂得正哉。必须当事不辨是非。奄然偸靡。然后下而取容于同列。上而君上亦以不为立异为贤矣。臣闻外庭之言。宰相会议之地。虽不关之事。顾视左右。莫敢先发言语。以至日暮。或有座中一人。为苟且粗略之论。因以从之。使所议之事。无大结末而罢。古之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吾力量之不足为忧。宁有此等气象乎。此等气象。必于中微之世见之。岂非可忧之甚乎。舜举十六相。放四凶。高宗恭默思道。至于感通梦寐。周公坐以待朝之际。其精神感通天地。岂不用许大精神力量乎。宋太祖讲磨天下事。尝注意谋帅。积以年时。苦用精神。而竟得西南守边之将。皆为折冲之人。古之人。知所以用精神者如此。传曰。不谋胡成。不虑胡获。自上欲从容度世。不为苦心用力于求贤之地。则何以得人乎。愿上必得刚毅正直引君当道之人。立以为相。则上以正君。下以定国矣。但后世君臣。无上下之交。人主辄疑其专权引进朋党。故尤不能得贤而用之矣。君子小人。各以类聚。闭门孤立。匹夫小节。先儒亦不以为贵耳。人君但辨邪正而已。岂可先怀朋比之疑乎。人君以刑赏二柄。裁制天下。必于议功罪之际。推极是非之归。明白一定。然后虽疏远。不靳赏焉。虽亲爱。不贳罚焉。所以功罪至当。而人臣服焉。臣窃观自上刑赏之际。不能信必。凡官高者。弹劾不行。用法之间。有若斟酌物情。多从宽恕者。所以人不畏法。纪纲不立矣。自古奸臣。必劝人主以严刑。臣之言。非严刑之谓也。但愿推极是非之归。极其分明。然后画一无退转耳。理财之说。臣请毕陈。三代什一之征。圣人酌天理人情之中而定之。其法至矣。秦,汉废封建立郡县。以天下奉一人。故三十税一。文帝始之。乃貊道也。先儒深非之。我国之税至轻。一等田结。为三十斗。水田好者。西成之谷。不下百石。六等田一结。为七八十斗。水田而下之。下之税为四斗。下之中为六斗。下之上为八斗。虽用八斗。乃六十七十分之一也。其为税轻。古无其比矣。窃闻田税之轻如此。国计至乏。将不能支持矣。自古增税之说。非君子所敢言者。然我国税入至小。平时尚不能支持。若有凶年军旅之事。将措手无地。腹心先为溃乱矣。田税至轻。而不敢以加税为言者。以贡物至重。民力困竭。长时愁怨。人不欲其生矣。至于小民。虽父母妻子之亲。顿无物情相维立势。弃之若遗。安有如此恻怛痛心之事乎。必须损益贡法。以纾民力。然后修明祖宗田税三等之法。于国于民。皆得其便矣。今田野小民。日益困乏。今年不如前年。来岁不如今岁。若此不已。终何底极。自古更张固难。变而之善者才十之一。之不善者多。自上持难。岂不是乎。然遇此圣世。有有为之志。而不为修整。安得恩结民心。为祈天永命之本乎。上答曰。其言是矣。但祖宗朝法。不可改为。启曰。岂敢欲尽改祖宗法乎。但圣王之法。久则弊生。只欲损益其弊耳。臣窃观帝王自以为有馀者。自外人观之。则必是不足之地。自以为不足者。自外人观之。则必是所长之德。其故何也。每自以为不足。故必勤励不已。积累而为所长耳。古语曰。国之将兴。君子自以为不足。无乃自上以今日之治为有馀乎。自古圣贤。言治心之法。非别有和平泰帖之法。而乃曰。戒慎恐惧。战战兢兢云尔。盖以心无形象。持守之要。必常存警畏。犹恐或有过失。乃能保守厥心。故其持守体段。乃如此尔。非别有要妙之法也。小臣之言。狂妄甚矣。固无足取。自上于所猒闻之地。别宜留心焉。
辞免吏曹参判启辞癸未十二月
[编辑]臣自前月。旧疾益发。焦枯柴毁。渐致沈顿。是以。呈辞乞免。至于四度。在臣则逾越常式。僭横无分。而异恩涵濡。特赐优暇。伏枕逾月。尚未小歇。深痼之疾。日甚一日。最是精神耗竭。苦不自持。如蒙昏雾。如在梦中。口虽言语。心自不觉。前忘后失。颠倒错谬。胃疾眩晕。日夜交攻。以此而身处政本之地。欲展涓埃之效。岂不难哉。残生垂尽。国恩未报。臣中夜感奋。不觉垂涕。彷徨踯躅。亦无如之何矣。且臣于前月。因判书李珥呈辞。三诣政厅。手阅注拟朝官姓名。太半前所未闻。抑何以知其贤否。且凡条格故事。懵然不识。惶愧刮席。旁询吏胥。不成体貌。臣自试如此。将何以参贰枢管。少助铨衡之论乎。况臣常年恒疾。每发于春气已动之后。沈绵澌顿。直至秋凉。今虽肃拜。其势不能供职。而终至于辞免。如此纷纭。无益于事。祗增罪戾。臣尤不胜闷迫之至。伏望圣慈亟褫臣职。俾遂退死之愿。惶恐敢启。
辞同知中枢府事书状甲申十一月
[编辑]臣于九月十七日。祗受右承旨书状。恭奉圣旨俾臣徐为调理上来者。臣受恩罔极。不思报效。唯知退归以便身图。罪已不容于诛。每念从前癃废。纷纷乞退。仰渎宸严。尤剧震悚。窃见古之人臣。有请焚黄而归者。臣欲以受由常例。求还田里。冀于朝听无大烦聒。而不思托事而归。因留不还。为人臣不忠之大罪。臣前后所为。无状如此。甘伏常刑。死有馀辜。何意天慈优容。曲垂宽贷。温谕从便。欲全始终之恩。臣抚躬思过。无地自容。亟欲奔走上京。待罪阙下。而沈痼之疾。一向澌毁。调理数月。亦无近效。归阙无期。臣礼又亏。涕泣惶恐。不知所喩。臣身在外。同知正职。岂敢久据。臣所受马牌。今始赍纳。臣本职及兼带提调本差云云。
追至永柔待罪启辞癸巳三月
[编辑]微贱小臣。每以疾病私故。仰烦天听。极知惶恐。而又不敢默默不言。以致重渎宸严。尤增死罪。臣素患流汗之疾。每遇春月。辄至增剧。暂出房外。寒气彻骨。才就燠室。流汗如泻。寒则头痛身热。汗则虚乏委顿。以此二端循环不已。澌毁之疾。甚于冬日矣。今月七日。内殿,东宫移幸时。臣疾不能扈从。留落道路。十一日而乃至。微臣任便行止。自暇自逸之罪。可胜诛哉。当今国事罔极。存亡未判。凡在臣僚。莫不竭忠委命。奔走道路。而臣自义州以来。每至流落。虽曰筋力不逮。而臣之罪大矣。伏愿圣明镌臣爵秩。付臣司败。以正常刑。以为人臣怠忽者之戒。
奉审复命后启辞癸巳九月
[编辑]壬戌年迁陵时。臣窃闻民间议论。丁酉年。以高阳治所为吉地。奉迁僖陵。中庙圣意亦知其为异日寿藏。而既无五患。率然迁改不可云云。今者新靖陵。贼祸如此。又有水患。不可因用其地。则还卜于旧靖陵。似为允当。臣到京城。闻京师民日夜望乘舆之至。其情哀切。盖以兵火之馀。人人绝食。束手就死。望欲主上亲临睹之。极力赈恤。及救其死也。又望乘舆所在。四方委输米谷。多集市肆贩易。可以资生也。臣观京民。皆饥饿羸黑。流乞之人。死于街路者日数十人。五部官日日收尸。而死者逐日更多。京城设赈济场五处。使五部官,汉城府官各一人主之。饥民就食者数千人。或有军功差下部参奉者。无识而放恣。不知爱物之为何事。专不致诚。或委诸下吏。盗减米盐。或日午始至。使饥民益困。或粥饮不稠。水酱不洁。虽日费米盐。而实惠不及于饥民之口。诚可痛惋。且救荒之政。古人以大事处之。竭其才诚。昼夜经理。曲尽其宜。然后饥者方得全济。如富弼,洪皓所为是也。今日之事。危急如此。而付之部参奉之手。尤可寒心。况四方农事。比旧减什之六七。环京师数百里。田野尽废。为草木禽兽之场。赈济之设。无秋无冬。直至明年麦熟而后已。而疏脱如此。臣实痛之。臣所经州县。田不耕者什二三。至麻田郡则陈荒者什五六。至积城,坡州,扬州则野无人烟。白骨暴露。草生道路。安有耕种。或有深山穷谷横木为草幕者。其人皆饥卧无聊。无所事于耕耘。其势将尽死而后已。还至坡州,积城略有村落处则两麦已尽。秋粟未熟。饥而肿者什七八。死者相续。或有行步道路。即时顿仆者。危迫之状。甚于麦未熟之前。道路间老弱。饥肿满面。手摘草叶。不分甘苦。嚼而呑之。臣见之。不觉流涕也。畿甸。国之根本。京师。宗社所在。民死不救。非但失为民父母之道。将来还京。利害所系极大。伏愿早赐处置。极力赈救。使孑遗残民。得续将绝之命。则足以恩结人心。迓续天之休命矣。
户曹堂上入京城。招防纳主人。令自具贡案以呈。凡米面鱼物。减半征于诸道。拟将为乘舆还京之用。兵曹征黄海道前年诸色军士阙立番价布。每一月二疋。又令诸道。搜括军士之见存者。且令大索以生为死者。又籍流民之来寓者。民间骚然。无异军籍。有司举此三事。虽出于不获已。而殊不知民力已竭。催理逋欠。决不可行也。当今急务。抚安民心为最先。目今倭贼尚在南方。天兵犹未班师。中外大饥。人皆饿死。所在军兴。科敛万端。剥肤捶髓。民不堪命。军士从征。不解甲者二岁。海中渔采。亦不及常年什一。米面鱼物之征。将何以应命乎。诸色军士。在前岁尽入官军义兵之中。无一日之休息。而谓之阙番。追征价布。流离逃散。毒遍邻族之害。即此而生。无益于国计。而适以归怨于上而已。军士见存之数。何必汲汲搜括于贼未退之前。奸吏因之侵渔受赂。饥民流入他境者。必依主户。以资佣食。主户一闻籍军之令。皆自逐之。流民或有治山田艺菽粟者。皆弃而去之。以此道殣尤多。相聚为盗。又可忧也。兵曹未必行此无谓之事。恐或出于州县下吏侵渔之奸计。然不令禁止。则民受其殃。益生离叛之心矣。窃惟国家兵火之惨。前古未有。焚烧屠灭之馀。遗民仅有存者。如大病之人气绝复苏。唯应安静调护。莫令挠其一发。庶望回生。而又从而浚其膏血。是绝其吭也。古人言。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乱后之民。虽无重赋。自应饿死且尽。而又加之以暴敛。则生民之类灭。而国无以自存矣。伏愿亟命停此三事。急急慰安滨死之民心。幸甚。
臣到京师。丰原府院君柳成龙贻书于臣曰。时事危迫如此。为今日第一至务。收拾人心。明慎赏罚。审择守令。赈救饥民四者而已。京畿救荒。无粟可赈。煮盐为上策云云。臣因访问于京畿监司李廷馨。则以为黄海道有岛。最为煮盐之便易。有尹先民者有干事才。可任其事云云。更加廉问于人。闻丰川椒岛,长渊白翎岛,瓮津猉麟岛。林木茂盛。不可胜用。海水极醎。不如他处用功多而得盐少者。但取水于盐户草幕之内。不择晴雨而煮成。得盐之易。无如此地。今不烦官力。募人自为。使尹先民监临其事。官取其半。旁近之人。皆乐赴之。计日月而公私皆获其利云。尹先民。高阳人。曾赴禹性传军中。以募粟功。赏职至副正。三岛。自前以牧场之故。官禁煮盐。今日则事急矣。可以一设盐场。以济民困也。然一人监临。地广而事烦。或有未收拾处。又择一人。使之分主。则两屯心竞。耻居人下。各自赴功。庶望尽心矣。得盐而贸谷山郡。以赈饥民。诚为救急之切要也。伏愿下有司施行何如。
论奏本事榻前启辞甲午五月
[编辑]窃闻上本之意。但曰。顾总督未视师以前。贼势强梁。总督视师以后稍敛兵。且言我国日益危急。愿皇朝终始拯济云云。若然则必未免顾总督之怒。似当吐实明陈事情曰。小邦之于倭奴。有不共一天之雠。虽死不忍与此贼言和。所以前后上本。请兵请粮。来灭雠敌。虽是小邦不量已分。仰渎天听之妄计。亦出于穷而呼天。疾痛呼父母之至情也。陪臣金睟之行。奏闻之辞。都是此意。不容他心。今者伏见总督军门分付咨文。极论小邦形势。切中情实。其言曰。皇朝若再起大兵。来讨倭奴则千里行师。朝鲜残破。粮食不供。朝鲜兵力寡弱。又不能抵敌此贼。而相持累岁。亦不战而自灭。今幸倭奴欲归命圣朝。恪修职贡。不如许之为属国。凭仗皇威。稍加约束。驱之渡海。使尔邦无压境之贼。得因闲暇。生聚教训。以为报雪雠耻之地。则皇朝无调兵之扰。尔国无目前之急矣。今若不许纳款。又使刘总兵班师而归。则尔国必亡。辽,蓟一带。与贼对境。又为中国之忧云云。小邦君臣。拱读环听。咸仰总督料事之审也。小邦危不容喘。于今保存。实赖皇恩。指挥死生。唯命是从。何敢必行己志。欲使皇朝。竭天下之力。扫灭此贼乎。小邦不忍言和。而天朝容之为属国。亦出于哀怜小邦。拯济图存之至意。在小邦之义。初无忘雠释怨之耻。而得纾朝夕之危。亦天朝之所赐也。如是措辞。则与金睟奏本。各不相妨。而大义无所悖矣。愚臣之见如此。未知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