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白氏长庆集 (四部丛刊本)/卷第四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第四十四 白氏长庆集 卷第四十五
唐 白居易 撰 景江南图书馆藏日本活字本
卷第四十六

白氏文集卷第四十五

 策林一 凡二十二道

  策林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

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磨当代

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

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

目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

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一策头 二道

 二䇿项 二道

 三䇿尾 三道

 四美谦让

 五塞人望归众心

 六政必成化必至

 七不劳而理

 八风化浇朴

 九致和平复雍熙

 十王泽流人心感

 十一黄老术

 十二化速成

 十三号令

 十四辨兴亡之由

 十五忠敬质文损益

 十六议祥瑞

 十七兴五福销六极

 十八辨水旱之灾

  一策头 二道

臣伏见汉成帝以朱云庭辱张禹令持下

殿云攀槛槛折成帝容之后尝理槛帝命

勿易以旌直臣臣每览汉史至此未尝不

三复而叹息也岂不以臣不爱死虽邻于

死而必谏乎君能纳谏虽折其槛而必容

乎不然何云之竭忠也如此而帝之见容

也又如此伏惟陛下以至诚化万国以至

明临兆人故数年之间仍降诏旨四海之

内累徴贤良思酌下言乐闻上失谕以旁

求之意询以无隐之辞是则陛下纳谏之

旨远出于汉朝微臣献言之罪不虞于折

槛矣况清问之下条对之中苟言有可观

策有可取陛下必光扬其名氏优崇其爵

秩与夫勿易折槛以旌直臣之意又相万

也贱臣得不有犯无隐以副陛下纳谏之

旨乎殚思极虑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唯

以直辞昧死上对

臣生也幸沐圣朝垂覆育之惠当陛下无

忌讳之日斯则朝闻夕死足矣而况于充

赋王庭者乎伏念庸虚谬膺诏选诚不足

以明辨体用对扬徳音欲率尔而言适足

重小臣狂简之过若默然而退又何以副

陛下虚求之心是以窥玉旒读金策惭惶

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然以愚虑之中千

或一得而往古之成败耳或妄有所闻当

今之得失目或妄有所见进不敢希旨退

不敢隐情唯以直言昧死上对

  二策项 二道

臣闻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

移风故亿兆之所趋在一人之所执是以

恭默清净之政立则复朴保和贵徳贱财

之令行则上让下竸恕已及物之诚著则

苍生可致于至理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

化可升于太宁由是言之盖人之在教若

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

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伏惟陛下慎而

思之勤而行之则大平之风大同之俗可

从容而驯致矣

臣闻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

常乱盖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

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

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

一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

心而事有以阶于乱一念于徳而邦有以

渐于兴交应之间实犹影响今陛下以懋

建皇极为先则大化不得不流矣以钦若

前训为本则大朴不得不复矣以缉熙庶

绩为念则五刑不得不措矣以祗奉宗庙

为心则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

措未复未敷之问此乃陛下劳谦之徳太

过故不自见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

自见其功也臣何足以知之然臣闻有始

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

之难终之实难也陛下又能终之则太平

之风大同之俗如指掌耳岂止化流朴复

刑措教敷而已哉

  三策尾 三道

臣鄙人也生仁夀之代沐文明之化始以

进士举及第又以拔萃选授官臣之名既

获贰成君之禄已受一命虽天地不求仁

于蒭狗而畎浍思委润于沧溟惓惓之诚

蓄之久矣幸遇陛下发旁求之诏垂下济

之恩详延谟猷亲览条对逢不讳之日虽

许极言当无过之朝不知所述无禆清问

有负皇明仰冒宸严伏待罪戾谨对

臣幸逢昭代得列明庭惭无嘉言以充清

问辄罄狂瞽惟陛下择之谨对

臣生圣代三十有五年蒙陛下子育之恩

睹陛下升平之化谬膺诏选充赋天庭安

足亲承徳音条对清问逢旁求之日虽许

直言当已理之朝将何极谏尘黩圣鉴俯

伏待罪谨对

  四美谦让 揔策问中事连赞美之

臣闻王者之有天下也自谓之理非理也

自谓之乱非乱也自谓之安非安也自谓

之危非危也何者盖自谓理且安者则自

骄自满虽安必危自谓乱且危者则自戒

自强虽乱必理之又理安之又安则盛德

大业斯不远矣伏惟陛下嗣建皇极司牧

苍生夙兴以忧人夕惕而修巳以今日之

理陛下视朝廷未以为理以今日之安陛

下视海内未以为安而又思酌下言乐闻

上失弊无不革利无不兴今则严禋郊庙

犹谓敬之不至爱养黎庶犹谓惠之不弘

省罢进献犹忧人之困穷蠲免逋租犹虑

农之勤匮搜扬俊乂犹畏贤之遗逸涤荡

罪戾犹念狱之非辜底定兵戈犹惧其未

戢怀柔夷狄犹恐其未宾大化参乎阴阳

犹惭之以寡徳重光并乎日月犹让之以

不明斯乃陛下劳谦之心合天运之不息

也勤恤之徳合地道之无疆也如臣者何

所知焉何所述焉伏以圣聦贵闻庶议苟

有愚见敢不极谏

  五塞人望归众心 在慎言动之初

夫欲使人望塞众心归者无他焉在陛下

慎初之所致耳臣闻天子动则左史书之

言则右史书之言动不书非盛徳也书而

不法后嗣何观焉若王者言中伦动中度

则千里之外应之百代之后歌之况其迩

者乎若言非宜动非礼则千里之外违之

百代之后笑之况其迩者乎是以古之天

子口不敢戏言身不敢妄动动必三省言

必再思况陛下初嗣祖宗新临兆庶臣伏

见天下之目专专然以观陛下之动也天

下之耳颙颙然以听陛下之言也则陛下

出一言不终日而达于朝野动一事不浃

辰而闻于华夷盖是非之声无翼而飞矣

损益之名无胫而走矣陛下得不慎之哉

伏惟观于斯察扵斯使一言一动无所苟

而已矣言动不苟则天下之望塞焉天下

之心归焉

  六教必成化必至 在敬其终

问先王之教布在方䇿事虽易举政则难

成岂文之空垂将行之未至思臻其极伫

质所疑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无他焉

在陛下敬始慎终之所致耳臣闻先王之

训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虚行也浅行之

则小理深行之则大和浅深小大之应其

犹影响矣然则天下至广王化至大增减

损益难见其形是以政之损者虽不见其

日损必有时而乱也教之益者虽不见其

日益必有时而理也陛下但推其诚勤其

政慎其始敬其终日用而不知自臻其极

此先王终日所务者也终日所行者也不

可月会其教化之深浅岁计其风俗之厚

薄焉臣又闻易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

化成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王者

之教待久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终而至也

陛下诚能久而终之则何虑政不成而化

不至乎

  七不劳而理 在顺人心立教

问方今勤恤忧劳夙夜不怠而政教犹缺

惩劝未行何则上古之君无为而理令不

严而肃教不劳而成何施何为得至于此

臣请以三五之道言之臣闻三皇之为君

也无常心以天下心为心五帝之为君也

无常欲以百姓欲为欲顺其心以出令则

不严而理因其欲以设教则不劳而成故

风号无文而人从刑赏不施而人服三五

所以无为而天下化者由此道也后代反

是故不及者远焉臣请以三代已后之事

言之臣闻后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后

代之人三五之人也后代之位三五之位

也居其位得其人有其天下而不及三五

者何哉臣窃惊怪之然亦粗知其由矣岂

不以已心为心抑天下以奉一人之心也

以已欲为欲咈百姓以从一人之欲也苟

或心与道未合政与欲并行得失交争利

害相半如此则虽宵衣旰食劳体励精才

可以致小康不足以弘大道故出令而吏

或犯设教而人敢违刑虽明而寡惩赏虽

厚而鲜劝此由舍人而从欲是以勤多而

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取此执古御今以

三五之心为心则政教何忧乎不洽以亿

兆之欲为欲则惩劝何畏乎不行政教洽

则不殷忧而四海宁惩劝行则不勤劳而

万人化此由舍巳而从众是以事半而功

倍也臣又闻太宗文皇帝尝曰朕虽不及

古然以百姓心为心臣以为致贞观之理

者由斯一言始矣伏愿陛下从而鉴之嗣

而行之则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八风行浇朴 由教不由时

问甿俗之理乱风化之盛衰何乃得扵往

而失于来薄于今而厚于古或曰兴替之

道执在君臣又云浇朴之风系于时代二

说相反其谁可从臣闻代之浇醨人之朴

略由上而不由下在教而不在时盖政之

臧否定于中则俗之厚薄应于外也何以

验核伏请以周𥘿以降之事言之臣闻周

德𥧲衰君臣陵替蚕食瓜割分为战国秦

氏得之以暴易乱曽未旋踵同归覆亡炎

汉勃兴奄有四海仅能除害未暇化人迨

于文帝景帝始思理道躬行慈俭人用富

安礼让自兴刑罚不试升平之美邻于成

康载在汉书陛下熟闻之矣降及魏晋迄

于梁隋丧乱弘多殆不足数我高祖始建

区夏未遑缉熙迨于太宗玄宗抱圣神文

武之姿用房杜姚宋之佐谋猷启沃无怠

于心徳泽施行不遗扵物所以刑措而百

姓欣戴兵偃而万方恱随近无不安远无

不伏虽成康文景无以尚之载在国史陛

下熟知之矣然则周秦之乱极矣及文景

继出而昌运随焉梁隋之弊甚矣及二宗

嗣兴而王道融焉若谓天地生成之徳渐

衰家国君臣之道渐丧则当日甚一日代

甚一代不应衰而复盛浇而复和必不尔

者何乃清平朴素之风薄于周秦之交而

厚于文景之代耶顺成和动之俗丧于梁

隋之际而独兴于贞观开元之年耶由斯

言之不在时矣故魏微有云若言人渐浇

讹不反质朴至今应为鬼魅宁可复得而

教化耶斯言至矣故太宗嘉之又按礼记

曰教者人之寒暑也事者人之风雨也此

言万民之从王化如百谷之委岁功也若

寒暑以时则禾黍登而菽麦熟若风雨不

节则稂莠植而秕稗生故教化优深则廉

让兴而仁义作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

宄臻虽百谷在地成之者天也虽万人在

下化之者上也必欲以凉徳弊政严令繁

刑而求仁义行奸宄息亦犹飘风暴雨愆

阳伏阴而望禾黍丰稂莠死其不可也亦

甚明矣故曰尧舜率天下以仁比屋可封

桀纣率天下以暴比屋可诛斯则由上在

教之明验也伏惟圣心无疑焉

  九致和平复雍熙 在念今而思古

  也

问今欲感人心于和平致王化于朴厚何

思何念得至于斯臣闻政不念今则人心

不能交感道不思古则王化不能流行将

欲感人心于和平则在乎念今而已伏惟

陛下知人安之至难也则念去烦扰之吏

爱人命之至重也则念黜苛酷之官恤人

力之易罢也则念省修葺之劳忧人财之

易匮也则念减服御之费惧人之有馁也

则念薄麦禾之税畏人之有寒也则念轻

布帛之征虑人之有愁苦也则念损嫔嫱

之数故念之又念之则人心交感矣感之

又感之则天下和平矣将欲致王化于雍

熙则在乎思古而巳伏惟陛下仰羲轩之

道也则思兴利而除害侔唐虞之圣也则

思明目而达聦师夏禹之徳也则思泣辜

而恤人法殷汤之仁也则思祝网而爱物

鉴汉之盛也则思罢露台而海内流化观

周之兴也则思葬枯骨而天下归心弘贞

观之理也则思闻房杜之谠议以致升平

嗣开元之政也则思得姚宋之嘉谋而臻

富夀故思之又思之则王泽流行矣行之

又行之则天下雍熙矣

  十王泽流人心感 在恕已及物

夫欲使王泽旁流人心大感则在陛下恕

已及物而已夫恕已及物者无他以心度

心以身观身推其此为以及天下者也故

已欲安则念人之重扰也已欲夀则念人

之嘉生也已欲逸则念人之惮劳也已欲

富则念人之恶贫也已欲温饱则念人之

冻馁也已欲声色则念人之怨旷也陛下

念其重扰则烦暴之吏退矣念其嘉生则

苛虐之官黜矣念其惮劳则土木之役轻

矣念其恶贫则服御之费损矣念其冻馁

则布帛麦禾之税轻矣念其怨旷则妓乐

嫔嫱之数省矣推而广之念一知十盖圣

人之道也始则恕已以及人终则念人而

及已故恕之又恕之则王泽不得不流矣

念之又念之则人心不得不感矣泽流心

感而天下不太平者未之闻也

  十一黄老术 在尚宽简务清净则

  人俭朴俗和平

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

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

聦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

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净之理

焉昔宓贱得之故不下堂而单父之人化

汲黯得之故不出阁而东海之政成曹参

得之故狱市勿扰齐国大和汉文得之故

刑罚不用而天下大理其故无他清净之

所致耳故老子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

静而人自正我无事而人自富我无欲而

人自朴此四者皆黄老之要道也陛下诚

能体而行之则人俭朴而俗清和矣

  十二政化速成 由不变礼不易俗

夫欲使政化速成则在乎去烦扰弘简易

而已臣请以齐鲁之事明之臣闻伯禽之

理鲁也变其礼革其俗三年而政成太公

之理齐也简其礼从其俗五月而政成故

周公叹曰夫平易近人人必归之鲁后代

其北面事齐矣此则烦简迟速之效明矣

伏惟陛下鉴之

  十三号令 令一则行推诚则化

问号令者所以齐其俗一其心故圣人专

之慎之然则号令既出而俗犹未齐者其

故安在令既行而心犹未一者其失安归

欲使下令如风行出言如响应导之而人

知劝防之而人不逾将致于渐岂无其要

臣闻王者发施号令所以齐其俗一其心

俗齐则和心一则固人于是乎可任使也

传曰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故一人一心万

人万心若不以令一之则人人之心各异

矣于是积异以生疑积疑以生惑除乱莫

先乎令者也故圣王重之然则令者出于

一人加于百辟被于万姓渐于四夷如风

行如雨施有往而无返也其在周易涣汗

之义言号令如汗涣然一出而不可复也

故圣王慎之然则令既出而俗犹未齐者

由令不一也非独朝出夕改晨行暮止也

盖谨于始慢扵终则不一也张于近弛于

远则不一也急于贱宽于贵则不一也行

于踈废于亲则不一也且人之心犹不可

以不一而理况君之令其可二三而行者

乎然则令既一而天下之心犹未恱随者

由上之不能行于已推于诚者也凡下之

从上也不从口之言从上之所好也不从

力之制从上之所为也盖行诸已也诚则

化诸人也深若不推之于诚虽三令五申

而令不明矣苟不行之于已虽家至日见

而人不信矣圣王知其如此故以礼自修

以法自理慎其所好重其所为有诸已者

而后求诸人责于下者必先禁于上是以

推之而往引之而来导之斯行禁之斯止

使天下之心颙颙然唯望其令听其言而

已故言出则千里之外应如响令下则四

海之内行如风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

人者矣又曰下令如流水发源盖是谓也

如此则何虑乎海内之令不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者哉

  十四辨兴亡之由 由善恶之积

问万姓亲怨之由百王兴亡之渐将独系

于人乎抑亦系于君乎臣观前代邦之兴

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

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天

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

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不积不能勃焉

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善与恶始系

于君也兴与亡终系于人也何则君苟有

善人必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归之归之

又归之则载舟之水由是积焉君苟有恶

人亦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去之去之又

去之则覆舟之水由是作焉故曰至高而

危者君也至愚而不可欺者人也圣王知

其然故则天上不息之道以修已法地下

不动之徳以安人修已者慎于中也栗然

如履春冰安人者敬其下也懔乎若驭朽

索犹惧其末也加以乐人之乐人亦乐其

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乐同于人敬慎

著于已如是而不兴者反是而不亡者自

生人已来未之有也臣愚以为百王兴亡

之渐在于此也

  十五忠敬质文损益

问忠敬质文百代循环之教也五帝何为

而不用三王何故而相承将时有同异耶

道有优劣耶又三代之际损益不同所祖

三才其义安在岂除旧布新务于相反相

异乎复扶衰救弊其道不得不然乎又国

家祖述五帝宪章三代质文忠敬大备于

今而尚人鲜朴而忠俗多利而巧欲救斯

弊其道如何臣闻步骤殊时质文异制五

帝以道化三王以礼教道者无为无为故

无失无失故无革是以唐虞相承无所改

易也礼者有作有作则有弊有弊则有救

故殷周相代有所损益也损益之教本乎

三才夏之教尚忠忠本扵人人道以善教

人忠之至也故曰忠者人之教也忠之弊

其民野救野莫若敬故殷之教尚敬敬本

于地地道谦卑天之所生地敬养之故曰

敬者地之教也敬之弊其人诡救诡莫若

文故周之教尚文文本于天天道垂文而

人则之故曰文者天之教也文之弊其人

僿救僿莫若忠然则三王之所祖不同者

非欲自异而相反也盖扶衰救弊各随其

运也运苟有异教亦不同虽忠与敬各系

于时而质与文俱致于理标其教则殊制

臻其极则同归亦犹水火之相形同根于

⿱冝八 -- 𡨋化共济于人用也寒暑之相代同本于

元气共成于岁功也三王之道亦如是焉

我国家钦若五帝宪章三代典謩不易之

道祖述而大用忠敬迭救之教具举而兼

行可谓文质恊和礼乐明备之代也然臣

闻孔子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损益

始终若循环然其继周者百代可知也臣

观周之弊也爵赏黩刑罚穷而秦反用刑

名祚因中绝及汉杂以霸道徳又下衰迨

于魏晋以还未有继而救者是以周之文

弊今有遗风故人鲜朴而忠俗犹利而巧

伏愿陛下以继周为己任以行夏为时宜

稍益质而损文渐尚忠而救僿斟酌于教

经纬其人使瞻前而道继三王顾后而光

垂万叶则尽善之道大同之风不专于上

古矣

  十六议祥瑞 辨妖灾

问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

孽斯岂国之兴灭系于天地之灾祥欤将

物之妖瑞生于时政之昏明欤又天地有

常道灾祥有常应此必然之理也何则桑

谷之妖反为福于太戊大鸟之庆竟成祸

于帝辛岂吉㐫或僭在人将休咎不常其

道儆戒之徴安在改悔之效何明又祥必

偶圣妖必应昏何则明时不能为无灾乱

代或闻其有瑞报施之道何谬滥哉臣闻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者非孽生而后邦䘮非祥出而后国兴盖

瑞不虚呈必应圣哲妖不自作必候淫昏

则昏圣为祥孽之根妖瑞为兴亡之兆矣

文子曰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人气而生然

则道之休明德动乾坤而感者谓之瑞政

之昏乱腥闻上下而应者谓之妖瑞为福

先妖为祸始将兴将废实先启焉然有人

君徳未及于休明政不至于昏乱而天文

有异地物不常则为瑞为妖未可知也或

者天示儆戒之意以窹君心俾乎君修改

悔之诚以答天鉴如此则转乱为治变灾

为祥自古有之可得而考也臣闻高宗不

聦飞雉雊于鼎宋景有罚荧惑守于心及

乎懋懿徳以修身出善言而罪已则昇耳

之异自殄退舍之庆自臻天人相感可谓

明矣速矣且高宗三代之贤主也有一徳

之违亦谪见于物宋景列国之常主也有

一言之感亦冥应乎天则知上之鉴下虽

贤王也苟有过而必知下之感上虽常主

也苟有诚而必应故王者不惧妖之不灭

而惧过之不悛不惧瑞之不臻而惧诚之

不至足明休徴在德吉㓙由人矣失君道

者祥反成妖悟天鉴者灾亦为瑞必然而

巳矣抑臣又闻王者之大瑞在乎天地泰

阴阳和风雨时寒暑节百谷熟万人安赋

役轻服用俭兵革偃刑罚措贤者出不肖

者退声教日被讴歌日兴此之谓休徴此

之谓嘉瑞也王者之大妖在乎两仪不泰

四气不和风雷不时水旱不节五谷不稔

百螣不藏徭役烦征赋重干戈动刑狱作

君子隐小人见政令日缺怨讟日兴此之

谓咎徴此之谓妖孽也至若一星一辰之

瑞一云一露之祥一鸟一兽之妖一草一

木之怪或偶生于气象或偶得于陶钧信

非休咎之徴兴亡之兆也何则隐见出处

亦不于常明圣之朝不能无小灾小沴衰

乱之代亦或有小瑞小祥固未足质帝王

之疑明天地之意耳王者但外思其政内

省其身自谓德之不修诚之不著虽有区

区之瑞不足嘉也自谓政之能立道之能

行虽有璅璅之妖不足惧也臣𥨸谓妖祥

废兴之由实在于此故虽辞费不敢不备

而书之

  十七兴五福销六极

问昔周著九畴之书汉述五行之志皆所

以精究天人之际穷探政化之源然则五

福之祥何从而作六极之沴何感而生将

欲辨行可明本末又今人财耗费既贫且

忧时沴流行或疾而夭思欲销六极致五

⿰区支 -- 驱一代于富夀纳万人于康宁何所施

为可致于此臣闻圣人兴五福销六极者

在乎立大中致大和也至哉中和之为德

不动而感不劳而化以之守则仁以之用

则神卷之可以理一身舒之可以济万物

然则和者生于中也中者生于不偏也不

邪也不过也不及也若人君内非中勿思

外非中勿动动静进退皆得其中故君得

其中则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则和乐生焉

是以君人之心和则天地之气和天地之

气和则万物之生和于是乎三和之气诉

合𬘡缊积为夀蓄为富舒为康宁敷为攸

好德益为考终命其羡者则融为甘露凝

为庆云垂为德星散为景风流为醴泉六

气叶乎时七曜顺乎轨迨于巢穴羽毛之

物皆煦妪而自蕃草木鳞介之祥皆丛萃

而继出夫然者中和之致也若人君内非

中是思外非中是动动静进退不得其中

故君不得其中则人不得其所人不得其

所则怨叹兴焉是以君人之心不和则天

地之气不和天地之气不和则万物之生

不和于是乎三不和之气交错堙郁伐为

凶短折攻为疾聚为忧损为贫结为恶耗

为弱其羡者潜为伏阴淫为愆阳守为彗

星发为暴风降为苦雨四序失其节三辰

乱其行迨于襁褓𡖉胎之生皆夭阏而不

遂木石华虫之怪皆糅杂而毕呈夫然者

不中不和之气所致也则天人交感之际

五福六极之来岂不昭昭然哉臣伏见比

者兵赋未减人鲜无忧时沴所加众或有

疾徳宗皇帝病人之病忧人之忧于是救

之以广利之方恱之以中和之乐将使易

忧为乐变病为和惠化之恩莫斯甚也然

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

源伏惟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

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

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

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

宁鼔之以安乐之音则人易和恱斯必应

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极待此而销五

福待此而作如是可以陶三才谬滥之气

发为休祥⿰区支 -- 驱一代鄙夭之人臻乎仁夀中

和之化夫何远哉

  十八辨水旱之灾 明存救之术

问狂常雨若僭常旸若此言政教失道必

感于天也又尧之水九年汤之旱七年此

言阴阳定数不由于人也若必系于政则

盈虚之数徒言如不由于人则精诚之祷

安用二义相戾其谁可从又问阴阳不测

水旱无常将欲均岁功于丰凶救人命于

冻馁凶歉之岁何方可以足其食灾危之

日何计可以固其心将备不虞必有其要

历代之术可明徴焉臣闻水旱之灾有小

有大大者由运小者由人由人者由君上

之失道其灾可得而移也由运者由阴阳

之定数其灾不可得而迁也然则小大本

末臣粗知之其小者或兵戈不戢军旅有

强暴者或诛罚不中刑狱有冤滥者或小

人入用谗佞有得志者或君子失位忠良

有放弃者或男女臣妾有怨旷者或鳏寡

孤独有困死者或赋敛之法无度焉或土

木之功不时焉于是乎忧伤之气愤怨之

诚积以伤和变而为沴古之君人者逢一

灾遇一异则收视反听察其所由且思乎

军镇之中无乃有纵暴者耶刑狱之中无

乃有冤滥者耶权宠之中无乃有不肖者

耶放弃之中无乃有忠贤者耶内外臣妾

无乃有幽怨者耶天之穷人无乃有困死

者耶赋入之法无乃有过厚者耶土木之

功无乃有屡兴者耶若有一于此则是政

令之失而天地之谴也又洪范曰狂恒雨

若僭恒旸若言不信不乂亦水旱应之然

则人君苟能改过塞违率德修政励敬天

之志䖍罪已之心则虽逾月之霖经时之

旱至诚所感不能为灾何则古人或牧一

州或宰一县有暴身致雨者有救火反风

者有飞蝗去境者郡邑之长犹能感通况

王者为万乘之尊居兆人之上悔过可以

动天地迁善可以感神明天地神明尚且

不违而况于水旱风雨虫蝗者乎此臣所

谓由人可移之灾也其大者则唐尧九载

之水殷汤七年之旱是也夫以尧之大圣

汤之至仁于时徳俭人和刑清兵偃上无

狂僭之政下无怨嗟之声而卒有浩浩滔

天之灾炎炎烂石之沴非君上之失道盖

阴阳之定数矣此臣所谓由运不可迁之

灾也然则圣人不能迁灾能御灾也不能

违时能辅时也将在乎廪积有常仁惠有

素备之以储蓄虽凶荒而人无菜色固之

以恩信虽患难而人无离心储蓄者聚于

丰年散于歉岁恩信者行于安日用于危

时夫如是则虽阴阳之数不可迁而水旱

之灾不能害故曰人强胜天盖是谓矣斯

亦图之在旱备之在先所谓思危于安防

劳于逸若患至而方备灾成而后图则虽

圣人不能救矣抑臣又闻古者圣王在上

而下不冻馁者何哉非家至日见衣之食

之盖能均节其衣食之原也夫天之道无

常故岁有丰必有㓙地之利有限故物有

盈必有缩圣王知其必然于是作钱刀布

帛之货以时交易之以时敛散之所以持

丰济凶用盈补缩则衣食之费谷帛之生

蔼而均之不啻足矣盖管氏之轻重季憧

之平籴耿夀昌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

不竭之府也故丰稔之岁则贵籴而以利

农人㓙歉之年则贱粜以活饿殍若水旱

作沴则资为九年之蓄若甲兵或动则馈

为三军之粮上以均天时之丰凶下以权

地财之盈缩则虽九年之水七年之旱不

能害其人危其国矣至若禳祷之术凶荒

之政历代之法臣粗闻之则有雩天地以

牲牢禜山川以圭璧祈土龙于玄寺舞群

巫于灵坛徙市修城贬食彻乐缓刑省礼

务啬劝分杀哀多婚弛力舍禁此皆从人

之望随时之宜勤恤下之心表恭天之罚

但可以济小灾小弊未足以救大危大荒

必欲保邦邑于危安人心于困则在乎储

蓄充其腹恩信结其心而已盖羲农唐虞

禹汤文武皆由此涂而王也


白氏文集卷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