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長慶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四十五
白氏長慶集 卷第四十五 唐 白居易 撰 景江南圖書館藏日本活字本
|
白氏文集卷第四十五
策林一 凡二十二道
策林序
元和初予罷校書郎與元㣲之將應制舉
退居於上都華陽觀閉户累月揣磨當代
之事搆成策目七十五門及㣲之首登科
予次焉凡所應對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餘
目以精力所致不能棄捐次而集之分爲
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一策頭 二道
二䇿項 二道
三䇿尾 三道
四羙謙讓
五塞人望歸衆心
六政必成化必至
七不勞而理
八風化澆朴
九致和平復雍熙
十王澤流人心感
十一黄老術
十二化速成
十三號令
十四辨興亡之由
十五忠敬質文損益
十六議祥瑞
十七興五福銷六極
十八辨水旱之災
一策頭 二道
臣伏見漢成帝以朱雲庭辱張禹令持下
殿雲攀檻檻折成帝容之後嘗理檻帝命
勿易以旌直臣臣每覽漢史至此未嘗不
三復而嘆息也豈不以臣不愛死雖鄰於
死而必諫乎君能納諫雖折其檻而必容
乎不然何雲之竭忠也如此而帝之見容
也又如此伏惟陛下以至誠化萬國以至
明臨兆人故數年之間仍降詔㫖四海之
内累徴賢良思酌下言樂聞上失諭以旁
求之意詢以無隠之辭是則陛下納諫之
㫖逺出於漢朝㣲臣獻言之罪不虞於折
檻矣况清問之下條對之中苟言有可觀
策有可取陛下必光揚其名氏優崇其爵
秩與夫勿易折檻以旌直臣之意又相萬
也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
㫖乎殫思極慮以盡㣲臣獻言之道乎唯
以直辭昧死上對
臣生也幸沐聖朝垂覆育之惠當陛下無
忌諱之日斯則朝聞夕死足矣而况於充
賦王庭者乎伏念庸虚謬膺詔選誠不足
以明辨體用對揚徳音欲率爾而言適足
重小臣狂簡之過若黙然而退又何以副
陛下虚求之心是以窺玉旒讀金策慙惶
僶俛不知所裁者乆矣然以愚慮之中千
或一得而往古之成敗耳或妄有所聞當
今之得失目或妄有所見進不敢希㫖退
不敢隱情唯以直言昧死上對
二策項 二道
臣聞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
移風故億兆之所趨在一人之所執是以
恭黙清淨之政立則復朴保和貴徳賤財
之令行則上讓下竸恕已及物之誠著則
蒼生可致於至理養老敬長之教洽則皇
化可升於太寧由是言之蓋人之在教若
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
化之善否繫乎君之作為伏惟陛下慎而
思之勤而行之則大平之風大同之俗可
從容而馴致矣
臣聞教無常興亦無常廢人無常理亦無
常亂蓋興廢理亂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
之作為為教興廢之本君之舉措為人理
亂之源若一出善言則天下之人獲其福
一違善道則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
心而事有以階於亂一念於徳而邦有以
漸於興交應之間實猶影響今陛下以懋
建皇極爲先則大化不得不流矣以欽若
前訓爲本則大樸不得不復矣以緝熙庶
績爲念則五刑不得不措矣以祗奉宗廟
爲心則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
措未復未敷之問此乃陛下勞謙之徳太
過故不自見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
自見其功也臣何足以知之然臣聞有始
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
之難終之實難也陛下又能終之則太平
之風大同之俗如指掌耳豈止化流樸復
刑措教敷而已哉
三策尾 三道
臣鄙人也生仁夀之代沐文明之化始以
進士舉及第又以拔萃選授官臣之名既
獲貳成君之禄已受一命雖天地不求仁
於蒭狗而畎澮思委潤於滄溟惓惓之誠
蓄之乆矣幸遇陛下發旁求之詔垂下濟
之恩詳延謨猷親覽條對逢不諱之日雖
許極言當無過之朝不知所述無禆清問
有負皇明仰冒宸嚴伏待罪戾謹對
臣幸逢昭代得列明庭慙無嘉言以充清
問輒罄狂瞽惟陛下擇之謹對
臣生聖代三十有五年蒙陛下子育之恩
覩陛下升平之化謬膺詔選充賦天庭安
足親承徳音條對清問逢旁求之日雖許
直言當已理之朝將何極諫塵黷聖鑒俯
伏待罪謹對
四羙謙讓 揔策問中事連賛羙之
臣聞王者之有天下也自謂之理非理也
自謂之亂非亂也自謂之安非安也自謂
之危非危也何者蓋自謂理且安者則自
驕自滿雖安必危自謂亂且危者則自戒
自强雖亂必理之又理安之又安則盛德
大業斯不逺矣伏惟陛下嗣建皇極司牧
蒼生夙興以憂人夕惕而修巳以今日之
理陛下視朝廷未以為理以今日之安陛
下視海内未以為安而又思酌下言樂聞
上失弊無不革利無不興今則嚴禋郊廟
猶謂敬之不至愛養黎庶猶謂惠之不弘
省罷進獻猶憂人之困窮蠲免逋租猶慮
農之勤匱搜揚俊乂猶畏賢之遺逸滌蕩
罪戾猶念獄之非辜底定兵戈猶懼其未
戢懐柔夷狄猶恐其未賔大化參乎隂陽
猶慙之以寡徳重光並乎日月猶讓之以
不明斯乃陛下勞謙之心合天運之不息
也勤䘏之徳合地道之無疆也如臣者何
所知焉何所述焉伏以聖聦貴聞庶議苟
有愚見敢不極諫
五塞人望歸衆心 在慎言動之初
夫欲使人望塞衆心歸者無他焉在陛下
慎初之所致耳臣聞天子動則左史書之
言則右史書之言動不書非盛徳也書而
不法後嗣何觀焉若王者言中倫動中度
則千里之外應之百代之後歌之况其邇
者乎若言非宜動非禮則千里之外違之
百代之後笑之况其邇者乎是以古之天
子口不敢戲言身不敢妄動動必三省言
必再思况陛下初嗣祖宗新臨兆庶臣伏
見天下之目專專然以觀陛下之動也天
下之耳顒顒然以聽陛下之言也則陛下
出一言不終日而達於朝野動一事不浹
辰而聞於華夷蓋是非之聲無翼而飛矣
損益之名無脛而走矣陛下得不慎之哉
伏惟觀於斯察扵斯使一言一動無所苟
而已矣言動不苟則天下之望塞焉天下
之心歸焉
六教必成化必至 在敬其終
問先王之教布在方䇿事雖易舉政則難
成豈文之空垂將行之未至思臻其極佇
質所疑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無他焉
在陛下敬始慎終之所致耳臣聞先王之
訓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虛行也淺行之
則小理深行之則大和淺深小大之應其
猶影響矣然則天下至廣王化至大增減
損益難見其形是以政之損者雖不見其
日損必有時而亂也教之益者雖不見其
日益必有時而理也陛下但推其誠勤其
政愼其始敬其終日用而不知自臻其極
此先王終日所務者也終日所行者也不
可月㑹其教化之深淺歳計其風俗之厚
薄焉臣又聞易曰聖人乆於其道而天下
化成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此言王者
之教待乆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終而至也
陛下誠能乆而終之則何慮政不成而化
不至乎
七不勞而理 在順人心立教
問方今勤䘏憂勞夙夜不怠而政教猶缺
懲勸未行何則上古之君無為而理令不
嚴而肅教不勞而成何施何為得至於此
臣請以三五之道言之臣聞三皇之為君
也無常心以天下心為心五帝之為君也
無常欲以百姓欲為欲順其心以出令則
不嚴而理因其欲以設教則不勞而成故
風號無文而人從刑賞不施而人服三五
所以無為而天下化者由此道也後代反
是故不及者逺焉臣請以三代已後之事
言之臣聞後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後
代之人三五之人也後代之位三五之位
也居其位得其人有其天下而不及三五
者何哉臣竊驚恠之然亦粗知其由矣豈
不以已心為心抑天下以奉一人之心也
以已欲為欲咈百姓以從一人之欲也苟
或心與道未合政與欲並行得失交爭利
害相半如此則雖宵衣旰食勞體勵精纔
可以致小康不足以弘大道故出令而吏
或犯設教而人敢違刑雖明而寡懲賞雖
厚而鮮勸此由捨人而從欲是以勤多而
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取此執古御今以
三五之心為心則政教何憂乎不洽以億
兆之欲為欲則懲勸何畏乎不行政教洽
則不殷憂而四海寧懲勸行則不勤勞而
萬人化此由捨巳而從衆是以事半而功
倍也臣又聞太宗文皇帝嘗曰朕雖不及
古然以百姓心為心臣以為致貞觀之理
者由斯一言始矣伏願陛下從而鑑之嗣
而行之則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八風行澆朴 由教不由時
問甿俗之理亂風化之盛衰何乃得扵往
而失於來薄於今而厚於古或曰興替之
道執在君臣又云澆朴之風繫於時代二
説相反其誰可從臣聞代之澆醨人之朴
略由上而不由下在教而不在時盖政之
臧否定於中則俗之厚薄應於外也何以
驗覈伏請以周𥘿以降之事言之臣聞周
德𥧲衰君臣陵替蠶食𤓰割分為戰國秦
氏得之以暴易亂曽未旋踵同歸覆亡炎
漢勃興奄有四海僅能除害未暇化人迨
于文帝景帝始思理道躬行慈儉人用富
安禮讓自興刑罰不試升平之羙鄰於成
康載在漢書陛下熟聞之矣降及魏晉迄
于梁隋喪亂𢎞多殆不足數我髙祖始建
區夏未遑緝熙迨于太宗𤣥宗抱聖神文
武之姿用房杜姚宋之佐謀猷啓沃無怠
於心徳澤施行不遺扵物所以刑措而百
姓欣戴兵偃而萬方恱隨近無不安逺無
不伏雖成康文景無以尚之載在國史陛
下熟知之矣然則周秦之亂極矣及文景
繼出而昌運隨焉梁隋之弊甚矣及二宗
嗣興而王道融焉若謂天地生成之徳漸
衰家國君臣之道漸喪則當日甚一日代
甚一代不應衰而復盛澆而復和必不爾
者何乃清平朴素之風薄於周秦之交而
厚於文景之代耶順成和動之俗喪於梁
隋之際而獨興於貞觀開元之年耶由斯
言之不在時矣故魏微有云若言人漸澆
訛不反質樸至今應爲鬼魅寧可復得而
教化耶斯言至矣故太宗嘉之又按禮記
曰教者人之寒暑也事者人之風雨也此
言萬民之從王化如百穀之委歳功也若
寒暑以時則禾黍登而菽麥熟若風雨不
節則稂莠植而秕稗生故教化優深則廉
讓興而仁義作刑政偷薄則訛偽起而姦
宄臻雖百穀在地成之者天也雖萬人在
下化之者上也必欲以涼徳弊政嚴令繁
刑而求仁義行姦宄息亦猶飄風暴雨愆
陽伏隂而望禾黍豐稂莠死其不可也亦
甚明矣故曰堯舜率天下以仁比屋可封
桀紂率天下以暴比屋可誅斯則由上在
教之明驗也伏惟聖心無疑焉
九致和平復雍熙 在念今而思古
也
問今欲感人心於和平致王化於樸厚何
思何念得至於斯臣聞政不念今則人心
不能交感道不思古則王化不能流行將
欲感人心於和平則在乎念今而已伏惟
陛下知人安之至難也則念去煩擾之吏
愛人命之至重也則念黜苛酷之官恤人
力之易罷也則念省修葺之勞憂人財之
易匱也則念減服御之費懼人之有餒也
則念薄麥禾之税畏人之有寒也則念輕
布帛之征慮人之有愁苦也則念損嬪嬙
之數故念之又念之則人心交感矣感之
又感之則天下和平矣將欲致王化於雍
熙則在乎思古而巳伏惟陛下仰羲軒之
道也則思興利而除害侔唐虞之聖也則
思明目而達聦師夏禹之徳也則思泣辜
而恤人法殷湯之仁也則思祝網而愛物
鑒漢之盛也則思罷露臺而海内流化觀
周之興也則思葬枯骨而天下歸心弘貞
觀之理也則思聞房杜之讜議以致升平
嗣開元之政也則思得姚宋之嘉謀而臻
富夀故思之又思之則王澤流行矣行之
又行之則天下雍熙矣
十王澤流人心感 在恕已及物
夫欲使王澤旁流人心大感則在陛下恕
已及物而已夫恕已及物者無他以心度
心以身觀身推其此為以及天下者也故
已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已欲夀則念人
之嘉生也已欲逸則念人之憚勞也已欲
富則念人之惡貧也已欲温飽則念人之
凍餒也已欲聲色則念人之怨曠也陛下
念其重擾則煩暴之吏退矣念其嘉生則
苛虐之官黜矣念其憚勞則土木之役輕
矣念其惡貧則服御之費損矣念其凍餒
則布帛麥禾之税輕矣念其怨曠則妓樂
嬪嬙之數省矣推而廣之念一知十盖聖
人之道也始則恕已以及人終則念人而
及已故恕之又恕之則王澤不得不流矣
念之又念之則人心不得不感矣澤流心
感而天下不太平者未之聞也
十一黄老術 在尚寛簡務清淨則
人儉朴俗和平
夫欲使人情儉朴時俗清和莫先於體黄
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寛簡務儉素不
聦察不役智能而已蓋善用之者雖一邑
一郡一國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淨之理
焉昔宓賤得之故不下堂而單父之人化
汲黯得之故不出閤而東海之政成曹參
得之故獄市勿擾齊國大和漢文得之故
刑罰不用而天下大理其故無他清淨之
所致耳故老子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
靜而人自正我無事而人自富我無欲而
人自樸此四者皆黄老之要道也陛下誠
能體而行之則人儉朴而俗清和矣
十二政化速成 由不變禮不易俗
夫欲使政化速成則在乎去煩擾弘簡易
而已臣請以齊魯之事明之臣聞伯禽之
理魯也變其禮革其俗三年而政成太公
之理齊也簡其禮從其俗五月而政成故
周公歎曰夫平易近人人必歸之魯後代
其北面事齊矣此則煩簡遲速之効明矣
伏惟陛下鑒之
十三號令 令一則行推誠則化
問號令者所以齊其俗一其心故聖人專
之慎之然則號令既出而俗猶未齊者其
故安在令既行而心猶未一者其失安歸
欲使下令如風行出言如響應導之而人
知勸防之而人不踰將致於漸豈無其要
臣聞王者發施號令所以齊其俗一其心
俗齊則和心一則固人於是乎可任使也
傳曰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故一人一心萬
人萬心若不以令一之則人人之心各異
矣於是積異以生疑積疑以生惑除亂莫
先乎令者也故聖王重之然則令者出於
一人加於百辟被于萬姓漸于四夷如風
行如雨施有往而無返也其在周易渙汗
之義言號令如汗渙然一出而不可復也
故聖王慎之然則令既出而俗猶未齊者
由令不一也非獨朝出夕改晨行暮止也
蓋謹於始慢扵終則不一也張於近弛於
逺則不一也急於賤寛於貴則不一也行
於踈廢於親則不一也且人之心猶不可
以不一而理况君之令其可二三而行者
乎然則令既一而天下之心猶未恱隨者
由上之不能行於已推於誠者也凡下之
從上也不從口之言從上之所好也不從
力之制從上之所為也盖行諸已也誠則
化諸人也深若不推之於誠雖三令五申
而令不明矣苟不行之於已雖家至日見
而人不信矣聖王知其如此故以禮自修
以法自理慎其所好重其所為有諸已者
而後求諸人責於下者必先禁於上是以
推之而往引之而來導之斯行禁之斯止
使天下之心顒顒然唯望其令聽其言而
已故言出則千里之外應如響令下則四
海之内行如風故曰禁勝於身則令行於
人者矣又曰下令如流水發源蓋是謂也
如此則何慮乎海内之令不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者哉
十四辨興亡之由 由善惡之積
問萬姓親怨之由百王興亡之漸將獨繫
於人乎抑亦繫於君乎臣觀前代邦之興
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
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天
地不能頓為寒暑必漸於春秋人君不能
頓為興亡必漸於善惡善不積不能勃焉
而興惡不積不能忽焉而亡善與惡始繫
於君也興與亡終繫於人也何則君苟有
善人必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歸之歸之
又歸之則載舟之水由是積焉君苟有惡
人亦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去之去之又
去之則覆舟之水由是作焉故曰至高而
危者君也至愚而不可欺者人也聖王知
其然故則天上不息之道以修已法地下
不動之徳以安人修已者慎於中也慄然
如履春氷安人者敬其下也懔乎若馭朽
索猶懼其末也加以樂人之樂人亦樂其
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樂同於人敬慎
著於已如是而不興者反是而不亡者自
生人已來未之有也臣愚以為百王興亡
之漸在於此也
十五忠敬質文損益
問忠敬質文百代循環之教也五帝何為
而不用三王何故而相承將時有同異耶
道有優劣耶又三代之際損益不同所祖
三才其義安在豈除舊布新務於相反相
異乎復扶衰救弊其道不得不然乎又國
家祖述五帝憲章三代質文忠敬大備于
今而尚人鮮朴而忠俗多利而巧欲救斯
弊其道如何臣聞步驟殊時質文異制五
帝以道化三王以禮教道者無爲無爲故
無失無失故無革是以唐虞相承無所改
易也禮者有作有作則有弊有弊則有救
故殷周相代有所損益也損益之教本乎
三才夏之教尚忠忠本扵人人道以善教
人忠之至也故曰忠者人之教也忠之弊
其民野救野莫若敬故殷之教尚敬敬本
於地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之故曰
敬者地之教也敬之弊其人詭救詭莫若
文故周之教尚文文本於天天道垂文而
人則之故曰文者天之教也文之弊其人
僿救僿莫若忠然則三王之所祖不同者
非欲自異而相反也蓋扶衰救弊各隨其
運也運苟有異教亦不同雖忠與敬各繫
於時而質與文俱致於理標其教則殊制
臻其極則同歸亦猶水火之相形同根於
化共濟於人用也寒暑之相代同本於
元氣共成於歳功也三王之道亦如是焉
我國家欽若五帝憲章三代典謩不易之
道祖述而大用忠敬迭救之教具舉而兼
行可謂文質恊和禮樂明備之代也然臣
聞孔子曰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損益
始終若循環然其繼周者百代可知也臣
觀周之弊也爵賞黷刑罰窮而秦反用刑
名祚因中絶及漢雜以霸道徳又下衰迨
于魏晉以還未有繼而救者是以周之文
弊今有遺風故人鮮朴而忠俗猶利而巧
伏願陛下以繼周為己任以行夏為時宜
稍益質而損文漸尚忠而救僿斟酌於教
經緯其人使瞻前而道繼三王顧後而光
垂萬葉則盡善之道大同之風不專於上
古矣
十六議祥瑞 辨妖灾
問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
孽斯豈國之興滅繫於天地之災祥歟將
物之妖瑞生於時政之昏明歟又天地有
常道災祥有常應此必然之理也何則桑
穀之妖反為福於太戊大鳥之慶竟成禍
於帝辛豈吉㐫或僭在人將休咎不常其
道儆戒之徴安在改悔之効何明又祥必
偶聖妖必應昏何則明時不能為無災亂
代或聞其有瑞報施之道何謬濫哉臣聞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者非孽生而後邦䘮非祥出而後國興蓋
瑞不虚呈必應聖哲妖不自作必𠉀滛昏
則昏聖為祥孽之根妖瑞為興亡之兆矣
文子曰隂陽陶冶萬物皆乗人氣而生然
則道之休明德動乾坤而感者謂之瑞政
之昏亂腥聞上下而應者謂之妖瑞為福
先妖為禍始將興將廢實先啓焉然有人
君徳未及於休明政不至於昏亂而天文
有異地物不常則為瑞為妖未可知也或
者天示儆戒之意以窹君心俾乎君修改
悔之誠以答天鑒如此則轉亂為治變災
為祥自古有之可得而考也臣聞髙宗不
聦飛雉雊于鼎宋景有罰熒惑守於心及
乎懋懿徳以修身出善言而罪已則昇耳
之異自殄退舍之慶自臻天人相感可謂
明矣速矣且高宗三代之賢主也有一徳
之違亦謫見于物宋景列國之常主也有
一言之感亦㝠應乎天則知上之鑒下雖
賢王也苟有過而必知下之感上雖常主
也苟有誠而必應故王者不懼妖之不滅
而懼過之不悛不懼瑞之不臻而懼誠之
不至足明休徴在德吉㓙由人矣失君道
者祥反成妖悟天鑒者災亦爲瑞必然而
巳矣抑臣又聞王者之大瑞在乎天地泰
隂陽和風雨時寒暑節百穀熟萬人安賦
役輕服用儉兵革偃刑罰措賢者出不肖
者退聲教日被謳歌日興此之謂休徴此
之謂嘉瑞也王者之大妖在乎兩儀不泰
四氣不和風雷不時水旱不節五穀不稔
百螣不藏徭役煩征賦重干戈動刑獄作
君子隱小人見政令日缺怨讟日興此之
謂咎徴此之謂妖孽也至若一星一辰之
瑞一雲一露之祥一鳥一獸之妖一草一
木之恠或偶生於氣象或偶得於陶鈞信
非休咎之徴興亡之兆也何則隱見出處
亦不于常明聖之朝不能無小災小沴衰
亂之代亦或有小瑞小祥固未足質帝王
之疑明天地之意耳王者但外思其政内
省其身自謂德之不修誠之不著雖有區
區之瑞不足嘉也自謂政之能立道之能
行雖有璅璅之妖不足懼也臣𥨸謂妖祥
廢興之由實在於此故雖辭費不敢不備
而書之
十七興五福銷六極
問昔周著九疇之書漢述五行之志皆所
以精究天人之際窮探政化之源然則五
福之祥何從而作六極之沴何感而生將
欲辨行可明本末又今人財耗費既貧且
憂時沴流行或疾而夭思欲銷六極致五
福一代於富夀納萬人於康寧何所施
為可致於此臣聞聖人興五福銷六極者
在乎立大中致大和也至哉中和之為德
不動而感不勞而化以之守則仁以之用
則神卷之可以理一身舒之可以濟萬物
然則和者生於中也中者生於不偏也不
邪也不過也不及也若人君内非中勿思
外非中勿動動靜進退皆得其中故君得
其中則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則和樂生焉
是以君人之心和則天地之氣和天地之
氣和則萬物之生和於是乎三和之氣訴
合絪緼積為夀蓄為富舒為康寧敷為攸
好德益為考終命其羡者則融為甘露凝
為慶雲垂為德星散為景風流為醴泉六
氣叶乎時七曜順乎軌迨于巢穴羽毛之
物皆煦嫗而自蕃草木鱗介之祥皆叢萃
而繼出夫然者中和之致也若人君内非
中是思外非中是動動靜進退不得其中
故君不得其中則人不得其所人不得其
所則怨歎興焉是以君人之心不和則天
地之氣不和天地之氣不和則萬物之生
不和於是乎三不和之氣交錯堙鬱伐為
凶短折攻為疾聚為憂損為貧結為惡耗
為弱其羡者潛為伏隂滛為愆陽守為彗
星發為暴風降為苦雨四序失其節三辰
亂其行迨于襁褓𡖉胎之生皆夭閼而不
遂木石華蟲之恠皆糅雜而畢呈夫然者
不中不和之氣所致也則天人交感之際
五福六極之來豈不昭昭然哉臣伏見比
者兵賦未减人鮮無憂時沴所加衆或有
疾徳宗皇帝病人之病憂人之憂於是救
之以廣利之方恱之以中和之樂將使易
憂為樂變病為和惠化之恩莫斯甚也然
臣竊聞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絶其
源伏惟陛下欲紓人之憂先念憂之所自
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絶
之則人憂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則人病
自瘳也然後申之以救療之術則人易康
寧鼔之以安樂之音則人易和恱斯必應
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極待此而銷五
福待此而作如是可以陶三才謬濫之氣
發為休祥一代鄙夭之人臻乎仁夀中
和之化夫何逺哉
十八辨水旱之災 明存救之術
問狂常雨若僭常暘若此言政教失道必
感於天也又堯之水九年湯之旱七年此
言隂陽定數不由於人也若必繫於政則
盈虚之數徒言如不由於人則精誠之禱
安用二義相戾其誰可從又問隂陽不測
水旱無常將欲均歳功於豐凶救人命於
凍餒凶歉之歳何方可以足其食災危之
日何計可以固其心將備不虞必有其要
歷代之術可明徴焉臣聞水旱之災有小
有大大者由運小者由人由人者由君上
之失道其災可得而移也由運者由隂陽
之定數其災不可得而遷也然則小大本
末臣粗知之其小者或兵戈不戢軍旅有
强暴者或誅罰不中刑獄有寃濫者或小
人入用讒佞有得志者或君子失位忠良
有放棄者或男女臣妾有怨曠者或鰥寡
孤獨有困死者或賦斂之法無度焉或土
木之功不時焉於是乎憂傷之氣憤怨之
誠積以傷和變而為沴古之君人者逢一
災遇一異則收視反聽察其所由且思乎
軍鎭之中無乃有縱暴者耶刑獄之中無
乃有寃濫者耶權寵之中無乃有不肖者
耶放棄之中無乃有忠賢者耶内外臣妾
無乃有幽怨者耶天之窮人無乃有困死
者耶賦入之法無乃有過厚者耶土木之
功無乃有屢興者耶若有一於此則是政
令之失而天地之譴也又洪範曰狂恒雨
若僭恒暘若言不信不乂亦水旱應之然
則人君苟能改過塞違率德修政勵敬天
之志䖍罪已之心則雖踰月之霖經時之
旱至誠所感不能為災何則古人或牧一
州或宰一縣有暴身致雨者有救火反風
者有飛蝗去境者郡邑之長猶能感通况
王者為萬乗之尊居兆人之上悔過可以
動天地遷善可以感神明天地神明尚且
不違而况於水旱風雨蟲蝗者乎此臣所
謂由人可移之災也其大者則唐堯九載
之水殷湯七年之旱是也夫以堯之大聖
湯之至仁于時徳儉人和刑清兵偃上無
狂僭之政下無怨嗟之聲而卒有浩浩滔
天之災炎炎爛石之沴非君上之失道蓋
隂陽之定數矣此臣所謂由運不可遷之
災也然則聖人不能遷災能禦災也不能
違時能輔時也將在乎廩積有常仁惠有
素備之以儲蓄雖凶荒而人無菜色固之
以恩信雖患難而人無離心儲蓄者聚於
豐年散於歉歳恩信者行於安日用於危
時夫如是則雖隂陽之數不可遷而水旱
之災不能害故曰人强勝天蓋是謂矣斯
亦圗之在旱備之在先所謂思危於安防
勞於逸若患至而方備災成而後圗則雖
聖人不能救矣抑臣又聞古者聖王在上
而下不凍餒者何哉非家至日見衣之食
之蓋能均節其衣食之原也夫天之道無
常故歳有豐必有㓙地之利有限故物有
盈必有縮聖王知其必然於是作錢刀布
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散之所以持
豐濟凶用盈補縮則衣食之費穀帛之生
藹而均之不啻足矣蓋管氏之輕重季憧
之平糴耿夀昌之常平者可謂不涸之食
不竭之府也故豐稔之歳則貴糴而以利
農人㓙歉之年則賤糶以活餓殍若水旱
作沴則資為九年之蓄若甲兵或動則餽
為三軍之粮上以均天時之豐凶下以權
地財之盈縮則雖九年之水七年之旱不
能害其人危其國矣至若禳禱之術凶荒
之政歷代之法臣粗聞之則有雩天地以
牲牢禜山川以圭璧祈土龍於玄寺舞群
巫於靈壇徙市修城貶食徹樂緩刑省禮
務嗇勸分殺哀多婚弛力舍禁此皆從人
之望隨時之宜勤恤下之心表恭天之罰
但可以濟小災小弊未足以救大危大荒
必欲保邦邑於危安人心於困則在乎儲
蓄充其腹恩信結其心而已蓋羲農唐虞
禹湯文武皆由此塗而王也
白氏文集卷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