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费用策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1]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庭。[2],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3]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出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而财有馀。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4]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哉![5]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6]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入于十金之中,宽然而有馀。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所欲益以不给。不知罪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惑,未可以知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者,何以异此?国家创业之初,四方割据,中国之地至狭也。然岁岁出师以诛讨僭乱之国,南取荆楚,西平巴蜀,而东下并潞,其费用之众,又百倍于今可知也。[7]然天下之士,未尝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则亦甚惑矣。[8]夫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9]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以三十年之通计,则可以九年无饥也。[10]岁之所入,足用而有馀。[11]是以九年之蓄,常间而无用。[12]卒有水旱之变,盗贼之忧,则官可以自办而民不知。[13]如此者,天不能使之灾,地不能使之贫,盗贼不能使之困,此万世之计也。而其不能者,一岁之入,才足以为一岁之出。[14]天下之产,仅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虽不至于虐取其民,而有急则不免于厚赋。[15]故其国可静而不可动,可逸而不可劳。[16]此亦一时之计也。至于最下而无谋者,量出以为入,用之不给,则取之益多。天下晏然,无大患难,而尽用衰世苟且之法;[17]不知有急,则将何以加之![18]此所谓不终月之计也。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19]酒有课,茶有算,[20]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以广求利之门;且人而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21]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其为费可胜计哉![22]臣以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无轻其毫厘而积之,则天下庶乎少息也。[23]
注释
[编辑]- ↑ 《古文评注》:天地生财只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何尝一日无财
- ↑ 《古文评注》:谓千八百国之君皆来朝贡为费甚多为一层
- ↑ 《古文评注》:谓兴师出兵东征西伐为费甚多未见有无财之患为一层
- ↑ 《古文评注》:此段是一篇冒头
- ↑ 《古文评注》:此句接得紧
- ↑ 《古文评注》:此是通篇主意
- ↑ 《古文评注》:谓征讨湖广四川陕西等地兴师百万日费无穷较之今时岂不更多百倍此段引太祖开国之时费用之繁
- ↑ 《古文评注》:今幸际晏安然无初时征讨之费而谋臣策士犹以财用之不足为患则惑之甚者也惴音最忧惧也
- ↑ 《古文评注》:先提起为下三段之纲
- ↑ 《古文评注》:谓统三十年而计之则有九年之蓄便可无饥荒之患
- ↑ 《古文评注》:一岁之入足以供一岁之用宽然而有馀
- ↑ 《古文评注》:谓九年所蓄常积贮而不用间音闲
- ↑ 《古文评注》:适有费用官出九年之所蓄以应之不必取用于百姓
- ↑ 《古文评注》:才音才
- ↑ 《古文评注》:谓无事则不至于多取其民万一有急则不免于加赋
- ↑ 《古文评注》:此谓仅可守常而不可处变
- ↑ 《古文评注》:天下治平无事为费甚少尚且厚敛于民
- ↑ 《古文评注》:倘值荒乱必至常供之外有加无巳
- ↑ 《古文评注》:榷音角水上横木即今关上所横之木栏住客船以纳其赋税
- ↑ 《古文评注》:算计算数也说文算长六寸即筹也
- ↑ 《古文评注》:此段抬出当世广取之弊
- ↑ 《古文评注》:时天子三岁而郊郊有赏又饰佛老之宫而为之祠使大臣以使领之又河水为患设都水监发运使诸如此费动以数万计皆所为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也
- ↑ 《古文评注》:不省之弊先从轻毫厘始惟无轻其毫厘正是省费源头
《古文评注》:【评】过高候曰:论节财用处,妙在先补出豫财用源头,而又一切不用铸山煮海。如彼言利之徒之计,以云省则诚省矣,若无本源之论,而以数百万之众,仰食于上,无以为豫,其何以省?于北可见坡公本领。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