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笔花医镜/卷之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诊脉歌[编辑]

病人双腕仰,高骨定为关。(依掌后之高骨定为关脉)

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关前距虎口一寸故曰寸,关后距臂弯一尺故曰尺)

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

左尺司何职,膀胱肾系焉。

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

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

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

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

迟则寒之象,数则热之标。

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

轻举得皮面,表邪脉故浮。

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

洪长征实健,细弱识虚柔。

水湿并痰饮,滑利又弦遒。

紧促气内乱,伏涩气凝留。

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脉中止,芤脉中空)

只此尚易见,其他渺以幽。

望舌色[编辑]

舌者心之窍,凡病俱现于舌,能辨其色,症自显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虽或发热,尚属表症。若舌苔粗白,渐厚而腻,是寒邪入胃,挟浊饮而欲化火也,此时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厚腻而转黄色,邪已化火也,用半夏、黄芩。若热甚失治则变黑,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则去半夏,而纯用石膏、知母、麦冬、花粉之属以润之。至厚苔渐退,而舌底红色者,火灼水亏也,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以养之,此表邪之传里者也。其有脾胃虚寒者,则舌白无苔而润,甚者连唇口面色俱痿白,此或泄泻或受湿,脾无火力,速宜党参、焦术、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枣以振之。虚甚欲脱者,加附子、肉桂。若脾热者,舌中苔黄而薄,宜黄芩。心热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黄连、麦冬、竹卷心。肝热者,舌边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栀。其舌中苔厚而黄者,胃微热也,用石斛、知母、花粉、麦冬之类。若舌中苔厚而黑燥者,胃大热也,必用石膏、知母。如连牙床唇口俱黑,则胃将蒸烂矣,非石膏三四两、生大黄一两,加粪金汁、人中黄、鲜生地汁、天冬、麦冬汁、银花露大剂之投不能救也,此唯时疫发癍及伤寒症中多有之。余尝治一独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馀而癍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识力。再有舌黑而润泽者,此系肾虚,宜六味地黄汤。若满舌红紫色而无苔者,此名绛舌,亦属肾虚,宜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等。更有病后舌绛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肾水亏极,宜大剂六味地黄汤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枯涸。

望闻问切论[编辑]

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响,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可闻也。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深浅,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