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红色的土地 崭新的面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红色的土地 崭新的面貌

——赣南革命老根据地工业建设见闻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1972年2月10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赣南,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工业生产蓬勃发展,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赣南东部地区的瑞金、兴国、宁都一带,过去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近年来,已经陆续建起了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机械、电器、建筑材料、纺织、皮革、制糖、烟草、竹木等几十种工业。赣南西部的赣州、大余、全南一带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现在各种工业更加蓬勃发展。当年根据地中心,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瑞金县,在文化大革命前只有五个国营工业企业和四十二个集体办的小工厂,全县的工业设备只有二十多台简易机床;现在,全县已有九十四个工业企业,各种机床三百五十多台,工业产品达两千三百多种。由过去只能生产犁头等手工业产品,发展到生产铁、煤、机床、化肥、小型拖拉机、电动机等多种工业产品。如今,赣南这片红色土地,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赣南,地处武夷山、九连山和井冈山之间。境内群山起伏,工业资源丰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人民在革命根据地就办过许多工业。红军长征后,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赣南人民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地方工业。但是,由于受到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地区的许多工业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干部、群众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他们为了改变赣南工业落后的面貌,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的领导下,掀起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在实践中,他们坚决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扬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吃大苦,耐大劳,英勇奋战,夺取了工业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座落在丛山峻岭中的兴国县钢铁厂,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古龙岗农具生产合作社的旧址上建设起来的。当年,农具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兴建土化铁炉,利用河底淘出的铁砂炼铁,制造农具、大刀、长矛和土炮,支援了革命战争。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兴国县人民决定在古龙岗农具社旧址建设一座钢铁厂。参加钢铁厂建设的干部和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小高炉,可是当地不产焦煤,炼铁的燃料成了问题。广大干部和工人决定用本地无烟煤炼铁。干部罗世葍和刘盛生、雷福顺等人,带头搞试验。开始,接连遭到了失败,但他们用当年革命老根据地的工人手拉风箱,用小土炉化铁,靠大锤制造土枪、土炮的事迹鼓舞自己,决心发扬革命传统,去夺取建设老根据地的新胜利。罗世葍同工人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高炉,重新配料,终于用本地无烟煤炼出了铁。现在,这个厂每年生产五千吨铁矿石、两千吨生铁、两万吨煤,工人们还大搞综合利用,自己生产出了水泥、石灰和耐火材料,为支援农业和其他工业做出了贡献。

在会昌县,我们访问了江西九二盐矿。这是七十年代第一春,在江西发现的一个盐矿。为了在短期内拿出食盐,近八百名盐田建设者,由地委领导成员、老红军战士王振廷率领,浩浩荡荡奔赴盐田。他们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制过盐,要把岩盐从地下提取出来,熬制成盐,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王振廷领着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请老红军战士,讲述当年革命老根据地人民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自己动手熬制硝盐,支援革命战争的事迹,激励大家的斗志。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鼓舞下,盐田工人顶风冒雨,跋山涉水,查看地形,破土施工。为了解决生产用水问题,王振廷这位老干部,冒着严寒,三次涉水过河,查清了水源。建设厂房,需要大量竹木材料,三百多名工人和干部就组成突击队,带着干粮,奔赴深山老林,砍伐了八千多根杉木,五千多根茅竹,运回了工地。盐田广大干部和群众就是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了四十七天就生产出第一批白晶晶的食盐。并且迅速地建成了年产一万吨食盐的盐井、制盐厂、晒盐场、仓库和生活设施。现在,这个制盐工厂正在继续扩建中。

在赣南,不论走到那里都可看到象九二盐矿的那样的建设者,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革命老根据地描绘着崭新的画图。

过去,赣南不产烟煤,一些地质工作者,也曾宣布过赣南红层无煤。但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地质工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树立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他们跋山涉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黎村地区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无烟煤和烟煤资源,打破了赣南无煤的神话。有了煤,就有了发展工业的粮食,工人、贫下中农和干部,发出钢铁誓言:“自力更生建煤田,三年工程一年完;投资少,不伸手;困难多,不低头!”负责施工的干部和工人及家属一千多人,从五百里以外的山区,运来大批施工设备和材料。他们靠肩挑、镐挖,只用了八个月时间,就建成赣南第一个烟煤矿井,并且投入了生产。从此,结束了赣南不产烟煤的历史。

于都县拖拉机厂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自制设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开始时,这个厂只有几台车床,工人们为了尽快地生产农业机械,决心自己制造设备。没有制造机床的图纸和加工专用设备,他们便以土代洋,日夜奋战;浇铸只有两个小土炼铁炉,铁水不足,就用土炉子连续炼铁,把铁水倒在一起保持高温,再行浇模;没有专用机床,就用手工铲刮,用小设备加工大部件。经过连续奋斗,两年时间制造龙门刨、铣床等各种机床设备八十多台,工模夹具三百多件,占全厂现有设备的三分之二。

赣南的广大群众,在发展地方工业的斗争中,在毛主席关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的伟大教导鼓舞下,以顽强的毅力,在实践中刻苦地钻研技术,掌握了生产建设的本领。于都化肥厂的领导班子,为了把化肥厂尽快的建成投产,在刚筹建的时候,就组织一批工人到外地去学习基建、设备安装和生产操作等技术。这些工人文化程度比较低,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这时,大家就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畅谈当年于都人民在山洞、破庙里创办军械厂,不懂生产技术就刻苦实践的事迹,增强了战胜困难为革命学本领的信心。他们不懂就问,孜孜不倦,仅半年时间就掌握了过去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技术本领。回到厂里,他们和其他工人一起,自己搞设计、基建和设备安装,自己组织和管理生产,成了全厂一支技术骨干力量。

今日的赣南,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工业建设和生产正在蒸蒸日上。由于地方工业的发展,不仅支援农业的力量大大加强,而且地方日用工业品的自给水平也大大提高。现在,在赣南城乡市场上,地方日用工业品琳琅满目,过去本地不能生产的新产品,现在就自造了二千三百多种。一九七一年,赣南地区提前五十多天,胜利完成了全年工业生产计划,总产值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赣南人民,把已经取得的成就看做是新的起点,他们决心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社会主义的赣南建设得更加欣欣向荣。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