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色的土地 嶄新的面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紅色的土地 嶄新的面貌

——贛南革命老根據地工業建設見聞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1972年2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根據地——贛南,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工業生產蓬勃發展,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贛南東部地區的瑞金、興國、寧都一帶,過去工業幾乎是一張白紙。近年來,已經陸續建起了鋼鐵、煤炭、有色金屬、機械、電器、建築材料、紡織、皮革、製糖、煙草、竹木等幾十種工業。贛南西部的贛州、大余、全南一帶是我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產地,現在各種工業更加蓬勃發展。當年根據地中心,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所在地瑞金縣,在文化大革命前只有五個國營工業企業和四十二個集體辦的小工廠,全縣的工業設備只有二十多台簡易機床;現在,全縣已有九十四個工業企業,各種機床三百五十多台,工業產品達兩千三百多種。由過去只能生產犁頭等手工業產品,發展到生產鐵、煤、機床、化肥、小型拖拉機、電動機等多種工業產品。如今,贛南這片紅色土地,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贛南,地處武夷山、九連山和井岡山之間。境內群山起伏,工業資源豐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贛南人民在革命根據地就辦過許多工業。紅軍長征後,根據地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重摧殘。解放後,黨和政府領導贛南人民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地方工業。但是,由於受到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這個地區的許多工業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廣大幹部、群眾狠批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他們為了改變贛南工業落後的面貌,在各級黨組織和革委會的領導下,掀起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在實踐中,他們堅決貫徹執行「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發揚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的光榮革命傳統,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吃大苦,耐大勞,英勇奮戰,奪取了工業建設的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座落在叢山峻岭中的興國縣鋼鐵廠,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古龍崗農具生產合作社的舊址上建設起來的。當年,農具社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興建土化鐵爐,利用河底淘出的鐵砂煉鐵,製造農具、大刀、長矛和土炮,支援了革命戰爭。在黨的「九大」團結、勝利路線指引下,興國縣人民決定在古龍崗農具社舊址建設一座鋼鐵廠。參加鋼鐵廠建設的幹部和工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起了小高爐,可是當地不產焦煤,煉鐵的燃料成了問題。廣大幹部和工人決定用本地無煙煤煉鐵。幹部羅世葍和劉盛生、雷福順等人,帶頭搞試驗。開始,接連遭到了失敗,但他們用當年革命老根據地的工人手拉風箱,用小土爐化鐵,靠大錘製造土槍、土炮的事跡鼓舞自己,決心發揚革命傳統,去奪取建設老根據地的新勝利。羅世葍同工人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改進高爐,重新配料,終於用本地無煙煤煉出了鐵。現在,這個廠每年生產五千噸鐵礦石、兩千噸生鐵、兩萬噸煤,工人們還大搞綜合利用,自己生產出了水泥、石灰和耐火材料,為支援農業和其他工業做出了貢獻。

在會昌縣,我們訪問了江西九二鹽礦。這是七十年代第一春,在江西發現的一個鹽礦。為了在短期內拿出食鹽,近八百名鹽田建設者,由地委領導成員、老紅軍戰士王振廷率領,浩浩蕩蕩奔赴鹽田。他們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制過鹽,要把岩鹽從地下提取出來,熬製成鹽,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王振廷領着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請老紅軍戰士,講述當年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為了粉碎敵人的封鎖,自己動手熬製硝鹽,支援革命戰爭的事跡,激勵大家的鬥志。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鼓舞下,鹽田工人頂風冒雨,跋山涉水,查看地形,破土施工。為了解決生產用水問題,王振廷這位老幹部,冒着嚴寒,三次涉水過河,查清了水源。建設廠房,需要大量竹木材料,三百多名工人和幹部就組成突擊隊,帶着乾糧,奔赴深山老林,砍伐了八千多根杉木,五千多根茅竹,運回了工地。鹽田廣大幹部和群眾就是這樣克服重重困難,只用了四十七天就生產出第一批白晶晶的食鹽。並且迅速地建成了年產一萬噸食鹽的鹽井、製鹽廠、曬鹽場、倉庫和生活設施。現在,這個製鹽工廠正在繼續擴建中。

在贛南,不論走到那裡都可看到象九二鹽礦的那樣的建設者,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革命老根據地描繪着嶄新的畫圖。

過去,贛南不產煙煤,一些地質工作者,也曾宣布過贛南紅層無煤。但是,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鍛煉的地質工作者,批判了資產階級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樹立了實踐第一的觀點,他們跋山涉水,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在黎村地區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無煙煤和煙煤資源,打破了贛南無煤的神話。有了煤,就有了發展工業的糧食,工人、貧下中農和幹部,發出鋼鐵誓言:「自力更生建煤田,三年工程一年完;投資少,不伸手;困難多,不低頭!」負責施工的幹部和工人及家屬一千多人,從五百里以外的山區,運來大批施工設備和材料。他們靠肩挑、鎬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就建成贛南第一個煙煤礦井,並且投入了生產。從此,結束了贛南不產煙煤的歷史。

于都縣拖拉機廠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自製設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開始時,這個廠只有幾台車床,工人們為了儘快地生產農業機械,決心自己製造設備。沒有製造機床的圖紙和加工專用設備,他們便以土代洋,日夜奮戰;澆鑄只有兩個小土煉鐵爐,鐵水不足,就用土爐子連續煉鐵,把鐵水倒在一起保持高溫,再行澆模;沒有專用機床,就用手工鏟刮,用小設備加工大部件。經過連續奮鬥,兩年時間製造龍門刨、銑床等各種機床設備八十多台,工模夾具三百多件,占全廠現有設備的三分之二。

贛南的廣大群眾,在發展地方工業的鬥爭中,在毛主席關於「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的偉大教導鼓舞下,以頑強的毅力,在實踐中刻苦地鑽研技術,掌握了生產建設的本領。於都化肥廠的領導班子,為了把化肥廠儘快的建成投產,在剛籌建的時候,就組織一批工人到外地去學習基建、設備安裝和生產操作等技術。這些工人文化程度比較低,學習中遇到不少困難。這時,大家就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暢談當年於都人民在山洞、破廟裡創辦軍械廠,不懂生產技術就刻苦實踐的事跡,增強了戰勝困難為革命學本領的信心。他們不懂就問,孜孜不倦,僅半年時間就掌握了過去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技術本領。回到廠里,他們和其他工人一起,自己搞設計、基建和設備安裝,自己組織和管理生產,成了全廠一支技術骨幹力量。

今日的贛南,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工業建設和生產正在蒸蒸日上。由於地方工業的發展,不僅支援農業的力量大大加強,而且地方日用工業品的自給水平也大大提高。現在,在贛南城鄉市場上,地方日用工業品琳琅滿目,過去本地不能生產的新產品,現在就自造了二千三百多種。一九七一年,贛南地區提前五十多天,勝利完成了全年工業生產計劃,總產值比一九七○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贛南人民,把已經取得的成就看做是新的起點,他們決心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進一步發揚革命傳統,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把社會主義的贛南建設得更加欣欣向榮。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