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村集/卷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 老村集
卷之十
作者:林象德
1735年

读书箚录[编辑]

心经[编辑]

篁墩序文。散缓。甚无端的发明之旨。只似俗下举子。依题画㨾之文。

颜氏书赞后文。有味。

程林隐心学图。国朝先儒固已论其可疑处矣。体段破碎。位置颠错。既无所亲切发明于本体。又无所端的指示于功程。只是一集合文字。恐不足为开卷第一义。

人心道心章。

动不动。便是堕坑落堑。움즉ᄒᆞ쟈마쟈ᄒᆞᆯ제。ᄇᆞᆯ셔堕坑落堑。

王鲁斋说。语意多未莹透。正字私字。皆见乎外者。故人心不可谓之人欲之云。尤未可晓。

不愧屋漏章。

朱子以中庸不愧屋漏。为戒惧工夫。潜虽伏矣。为谨独工夫。今西山以不愧屋漏。对群居而言。兢畏于独处。则盖指为谨独工夫矣。盖中庸将潜虽伏矣对看。则不愧屋漏。当为戒惧工夫。以诗视尔友君子。相在尔室对说之。本指言之。则西山之说为正。

闲邪存诚章。

吴草庐说。以思毋邪。为诚意事。闲邪存诚。为正心事。其考究文义。体验意味。尽亦精矣。然其所以为说。则恐多未精。如所谓思无邪之邪。指私欲恶念。闲邪之邪。非私欲恶念。匪欲匪恶。亦谓之邪等说。自谓精于分别。而恐失本旨。又易有流弊。夫天理人欲善恶之界分甚明。才非天理。便是人欲。才非善。便是恶。中间更不可说。别有非善非恶非理非欲之念。大槩思无邪之邪。念虑之自内萌而发于欲者要无之。闲邪之邪。物欲之自外入而诱其知者要闲之。思者。亦心之所发。无邪则无妄。心之所发。实而无妄。则心固可得以正矣。此大学所谓意诚则心正。然物接于外。防闲不密。则邪便入而心便不存于内。此大学章句所以意既诚而又必密察此心之存否者也。约以言之。则思无邪者省察。审慎于意念思虑之几。闲邪存诚者操存。防闲于视听言动之际。互以言之。则诚之于思。自然外物不能乱。制之于外。自然内心常能存。合内外。贯心事。邪则同一人欲。诚则同一天理。

敬直义方章。

说只恁地说。말은。다만이리ᄒᆞᆫ말이어니와。○见得是处。决定恁地。不是处。决定不恁地。보매올ᄒᆞᆫ곳은。결단코이리ᄒᆞ고。아니올흔곳은。결단코이리아니ᄒᆞ야。

小注。无头当。다힐ᄃᆡ업서。

不远复。

紧约束。ᄆᆡ이잡죄다。

克己复礼章。

好学论觉者之觉。即学之为言。觉也之觉。

做他那骨子。제골저되다。

极要与他打叠。他指人欲打叠。犹言打平也。打叠。턱텨ᄡᅳ른듯。

中庸首章。

程子弹琴说下小注。苏杨氏所说云云。按苏杨说。无所录。而但录朱门。此段问答。殊疏漏。

苏昞问条。信斯言也斯言。指上程子之言。○无著摸。다혀ᄆᆞᆫ칠ᄃᆡ업스니。○小注。界至。犹言地境也。

小注。答吕子约。不识四到时节。ᄉᆞ방다ᄃᆞᄅᆞᆫᄃᆡ를아지못ᄒᆞᆯ시졀。○一枚痴敱罔两汉。ᄒᆞᆫ낫어리점즉샹업슨놈。

延平书。静坐看如何。静坐ᄒᆞ야。엇던고보면。

问谨独条。小可没紧要处。져기관겨치아녀무던ᄒᆞᆫ곳ᄃᆡ。

大学诚意章。

程子说第二条。必不害心疾。不害。犹言不患也。

程子说第三条。欲知得与不得云云。按上第二条。乃是明善。未至之病。属之诚意。已不甚衬。至于此章。分明是论格物。而摭载诚意章。迂引心广体胖字为注。以求强合。殊未可晓。

朱子说第一条小注。流注想平生苦苦不会断得者。正在此想。读圣贤书半生。却与沩山禅师。有同病之怜。可发一叹。

朱子说第二条。铸私钱假官会。言阴铸私钱。诈托官会也。会读侩。会子。货名。

赚却。犹连累也。

朱子说第三条。逐些吃。젹젹ᄀᆞᆺ금먹어。铺摊放门外。문밧ᄭᅴ헛처ᄇᆞ려。

赵致道诚几图说。甚精确可读。或疑诚者理。理无为。动者。即其所乘之机。今赵氏言诚之动而之善。若曰动。则岂所谓无为乎。是不然。理固无作用。却有主宰。元来理有动底理。故机能会动。是故。朱子于太极。动而生阳。恐人错认理自作用。则曰非太极自为动静。动静是阴阳。又恐人遂不知理有主宰。则曰非阴阳自会动静。自是理有动静。观于此两言而融会体验。则理之体用。可以默识矣。所谓理无为者。正与人君正南面而无为相似。非谓兀然全无用也。若偏守理无为三字。而不知主宰运行之妙。则所谓太极者。真如周赧,汉献。寄在强臣之上。一随其所为。而所谓气者。无所禀令。猖狂恣行。为挟天子。令诸矦之物事矣。万物根柢。造化枢纽。岂有摇漾无定若是之甚者乎。惟其无作用。故为万物之根柢。惟其有主宰。故为造化之枢纽。

妙万物而不自用者。其理乎。迹万化而无所敢自遂者。其气乎。

正心章。

程子说第三条。周罗事。일을두루번전즈리다。

朱子说第四条。才敬。看做甚么事。才敬애아모일이나ᄒᆞ여보라撑船须用篙。吃饭须使匙。检身须正心。朱子岂欺我哉。

第六条。都不得이라。便是外面来底라도。都不得다그리치못ᄒᆞ리라。

伊川涪陵之行条。舍去如斯。达去如斯。未详。

舍达二句。默味语意。似谓公所以不动。岂放舍得躯命物事而然耶。抑洞达得理命原头而然耶。舍即舍生之如。达即达天之达。或云舍达。犹穷达。谓穷达。皆舍此不动耶云尔。似不然。

臧格谥议。其论学于伊川。殊无发明大体之意。于大学。亦无衬贴本旨之语。恐不足录。

朱子学第二条。大字面配去。谓黥刻面皮。流配去。宋时强盗律也。

第三条。且慢。아직부졀업다。

第五条。往官司打酒。打酒。酤酒也。是时榷酤。故往官司酤也。○不着。犹言不合也。○莫枉了五通。言五通。神无所干涉。而致疑是诬枉五通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章。

程子说第六条小注。做许多摸㨾。허다ᄒᆞᆫ지에ᄒᆞᆫ다。○任尔如何너란아ᄆᆞ리나ᄒᆞ여라○退产买卖之法。不愿者。告官还退也。○甘伏批退。甘受批判。还退也。批判。如今吏文所谓题音。

朱公掞事条。槅。今俗所谓窗矢。

四端章。

此心之大。元无限量。苟知充之。则天地万物同吾一体。所以能保四海。常人之心。限于躯壳。苟不知充。则一膜之外。便成燕越。所以不能保妻子。深思天下。君臣父子夫妇有多少乖离。甚至于相残害者。其初只自一膜之隔耳。如汉武帝求长生。乃曰苟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此其心。但只要得此一膜内血肉精魂超然独不死。虽夫妇父子之大伦至情。便见皆在膜外。漠然无干己事。末梢卫皇后,戾太子之祸。不亦宜哉。

仁则不忍之心生。不仁则忍心生。不忍之心。温蒸融液。忍心。锢冷凝沍。春嘘物茁。只个此心。履霜坚冰。亦只个此心。君子一念之发。常须察此。

充则大而公。不充则小而私。大人之心。小人之心。只常自看。自家心肠阔狭分数。可见。

扩是展拓之意。充是塡实之意。徒展拓而不塡实。则所展拓者。亦虚张地步。不为我有。须随分展拓。随去塡实。乃至广大。如吾辈往往开眼。便见天地万物。皆吾一体之意。而顾无以充其意思。时移意灭。回首思之。便同一场妄想。今其大意。虽不可不常常醒觉体存。若其工夫。则只随日用间。身心所接力量所及。分寸推去。凡其推去处。皆要十分备足。据为己有。日日如此。事事如此。还将大意。默相参会。明日广似昨日。此事广似前事。庶有廓大溥遍之时。

山木章。

朱子说睡一觉起来。依前无状。此句语读之。真是如针箚身。惶恐不自存。每将此句。晓睡才觉时。暗诵着一遍。觉于澹整提缀工夫。有些得力。

不但睡觉起来。乃依前无状。常密察其无状根柢。元来睡时。亦依旧在。即梦寐可见。夫梦寐纷纭。皆是此心做出。梦之昏明烦澹。妄实躁静。皆可考课此心。常人夜之所息。只是身息。心未曾会息。所以平朝之气。亦不能甚清。明昼之所为既炽。则必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夜之所息既薄。则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此两下语句形容情状。可谓八面照心镜矣。

横渠说下小注。精切似二程。犹言较二程益精切。

程子敬说第三条。无一物是合少得。言天下万物。皆不可无也。

第六条下小注。除是孔子方恭而安。이져더러。孔子야方恭而安。

吕与叔养气条。绝四后。毕竟如何。言绝四之后。气象竟如何也。○大小大直截。言多少大段直截。直则亭亭不偏。截则整整不乱。

黄勉斋劝谢宾条下小注。一月日不见客。必须大病一月。似言一月内一日不见客。便如一月病也。○他门。犹他家。谓他人也。

仁人心章。

朱子说第二条。或者错看明道之语云云。明道语。即上文将已放之心。约之反复入身来之语。

圣可学章。

朱子说第二条。只就这敬字上崖去。다만이敬上에와。미러가면。○累坠不快活。포개여뒤룩뒤룩ᄒᆞ야。快活치아니ᄒᆞ다。装点。故累坠。不直截。故不快活。

四物箴。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言扑打人私己处痛切也。一条痕一掌血。皆指被打人上言。挞一条。则挞处便生一条楚痕。掴一掌。则掴处便生一掌晕血也。

尊德性斋铭。

朱子晩岁说第一条。一个坯子。坯子。陶器未烧者。○一日谓诸生条小注。问向蒙见教。读书须要涵养。须要浃洽。因言孟子千言万语。只是论心。蒙见教语止此。七篇之书如此者。是涵养工夫否。已上问者说。○又衬贴一件意思。硬要差排。看书。岂是如此。ᄯᅩᄒᆞᆫᄇᆞᆯ意思를。ᄇᆡ졉ᄒᆞ야。우김질노식여다히려ᄒᆞ니。글보기를어이이리ᄒᆞ리오。

巴鼻。未详语指。犹言头脑也

叶贺孙问条小注。人只管道。某不合引他▣니。如今。被他累라ᄒᆞ니。○사람이다니로ᄃᆡ。내졀를引进치아념즉ᄒᆞ니。이제져의连累를니부리라ᄒᆞ니。

篇终吴草庐之说。无一字不有病痛。至所谓子而亥。春而冬。常见吾德性之昭昭如天之运转。如日月之往来等语。分明是释氏见心观性之法。朱子一生苦心血战处。正在此等见识。而今篁墩引之。以为一篇结末。其阳尊朱门。而阴济陆学之意。不待明者而可辨矣。

窃详朱子教法。以尊德性道问学。为交修并进之功夫者。即不易之定论。无初晩之异。而中岁江西之说渐盛。谓学在于言语文字之外。而弊将入于禅门顿悟之学。故一时所论。多在于道问学。亦以矫其空虚狂妄之弊。晩年又见从游之士。精于讲理。而忽于践履。却有偏落一边之弊。故所论更提重于尊德性上。以救其口耳文义之病。今篁墩以兼言两边。为平日教法。则是矣。其以偏言道学。隐然归之中年未定之论。而以偏言尊性。为末年之定论。则不是矣。

中庸[编辑]

首章。

此首章。凡五段。第一段。自天命上。渐渐放开去。至修道之教。极开阔。自第二段。复就率性之道上。渐渐收敛入来。至戒惧谨独。极收敛入里。复自第四段。就自己里面所贮载天命之性上。便复放出外去。至第五章致中和。则合内外混性情。推以极之。天地位。万物育。复极放阔。

先儒以首章为一篇之纲领。按此首章。文之为段者五。而意之为节者三。其首一节。明性道教之本原与名义。次一节。论道之体物而不可离。末一节。论中之体用。凡此三节也。故通篇三十二章。却亦分三节以应之。自第二至十一章。承首之末一节中之体用。而却换出庸字贴中字。反复详论知行择守之事。自十二至二十章。叫应首之次一节道不可离。而始吐出费隐二字。纵横推言道之近自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远至于天地神祇礼乐政法幽明之故。无所不在。自二十一至三十三章。叫应首之首一节性教之名。别而拈出一明字。对诚字。次第究竟圣贤尊性道学主敬精义之极功。而末段复叫起一天字。锁彻首尾。一开一阖。妙不可言。逐章而读之。则章章有小开阖。通篇而读之。则通篇为大开阖。方其开时。粲然万理无一不有。及其阖了。寂然一理。无声臭可寻。不但其道理终身用之。而有不能尽。只此文字之妙。亦终身读之。而有馀味矣。

按此首章。为一篇之纲领。而首三句。又为一章之纲领。则其首尾段节。又有可言者矣。今且以世俗士子程文之规言之。首三句。入题也。道不可离以下。中间铺叙也。喜怒哀乐以下。回题也。首三句。自天命上一层说下一层来。作三层说话。其中间一层上面来者至此住。下面去处从此去。此即上下二层总会处。故铺叙之所以起也。自铺叙。转归回题。未发之中。即天命之本体。中节之和。即率性之达道。位育之盛。即修道之极功。此即一章之回题。而其中出一中字。即一篇铺叙之材料也。此下三十二章。自君子中庸。至行远自迩凡十四章。主道上说。而性教包乎其间。鬼神至哀公凡五章。主教上说。而性道明乎其间。自诚明至大经大本凡十一章。主性命上说。而道教备乎其间。而诚字又为一篇破题也。至末章。复自君子由教入道之事。推而至于尽性命之极致。节节唤应首章自戒惧谨独。推至致中和之意。一齐收尽。无少罅漏。乃更一齐总会。转向上数层去。至于上天之载而终之。此一篇之回题也。凡此所论段节。当与饶氏六大节。相为经纬。非废旧而创新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朱子以此为由教以入之事。按上文修道之教。所占极阔。此段由教以入之事。所占极约。修道之教。举教之全体而立言。在公共地。戒惧谨独。拈教中之一事。而就自己入道处。劈最初头一条路而示之也。谿谷乃欲以戒惧谨独。直释修道之教。殊不知修道之教合下。便已位天地育万物。戒惧谨独如何合下。该得许大。故朱子之意。此修道之教。为圣人奉天成务之事。而学者自戒惧谨独。推致其极功。而毕竟学问地位。占得天地位万物育之域。则修道之教。便亦在我矣。

按莫显乎微之微。与鬼神章微之显。字同而义异。彼以理之体段言。此以理之地头言。故以体段言者。微为体之隐。而显为用之费。以地头言者。幽独隐微。不睹不闻之地。皆是费之小而不可破处。天地位万物育。即费之大而不能载处。随小随大。莫非此理著见处。不可以小者为隐。而大者为费矣。或者欲以此章之隐微。当费隐之隐。则其必不识费隐者矣。

此篇说微显者三。首章。莫显乎微。以理之地头言。鬼神章。夫微之显。以理之体段言。衣锦章。知微之显。主心言而地头与体段。皆包之矣。其所以都包得者。只个知字。个知字。即心之妙用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谿谷以一句。作一章为疑。疑上章人莫不飮食一段。当在此下。盖上章既以知行分言。而结梢却举知一边。故章句释之以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推演经文之馀意。而幷及行处也。此章却又单举行一边。故章句释之以由不明。故不行。探原经文之微意。而先提知处也。今若以人莫不飮食。移在道其不行之下。而释之以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此所以为过不及之弊。而道之不行也云尔。则无事乎推演。而上章语意自足。不烦于探原。而此章文势益完。又其承上章举其不行之端。而起下章大知之义者。似益明备然。窃详中庸一篇。元来完书。非如大学之有缺章错简。故朱子于中庸。则不敢少有移动。只如小人反中庸。据王肃本而从之。索隐行怪。据汉书而从之。第二十章子曰二字。据家语而削之而已。谨因其本书。而分章训释而已。则后儒之辄欲移动。恐非深知朱子之意者也。

自第二章至第十一章。

第二章。为论中庸之开头。第三章。始言中庸之难能。自此以下。叹其鲜能知。而系之以舜之能知。惜其不能守。而系之以颜子之能守。极言其不可能。而系之以教子路。又系之以自道之辞。终之以惟圣者能之。初以君子中庸开头。故终以君子依乎中庸结尾。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者。节节如此。

第十二章。

上章既以君子依乎中庸结末。故此章却以君子之道起头以接之。上章论中庸。故说惟圣者能之。此章论费隐。故却说圣人亦有所不能。意则更端。而语又相贴如此。

费。只是散布遍满之意。小注。胡氏引说文散财用之训者。字义极明。世之读者。类以费隐。作显微看。显微二字。所以说形而上下者。非所以说费隐。盖费已是形而上之道。只缘道无可见。须从形而下之显处。见其费也。若遂直以显字当费字。则不但失于道器之分。其于字义。亦不类矣。

费而隐之而字。如无极而太极之而字。只是一块画。作两片说话。彼则从上面竖说。而上面已涵下面。此则从外面横说。而外面便包里面。

第十三章忠恕违道不远。

或言忠恕。即是道。今以违谷七里。释违字。则犹有自此至彼之间。忠恕与道为二物。而所谓此者。姑未是道矣。窃谓道是大总之名。忠恕即是道中之条目。固不可以忠恕为非道。而亦不可以忠恕蔽一言以蔽之蔽。得道之名。道譬如四会之大路。忠恕譬如门前路之入大路处。大路未可躐到。从门前路入脚。则大路便在面前也。未知如何。

第十三章至十五章。

章句。以道不远人以下三章。为费之小处。中间鬼神章。为兼费隐包大小。舜其大孝以下三章。为费之大处。其下哀公章。为包费隐兼小大。诚至当也。然此则举大体论。今又就其大体中。细寻条理。费隐章以后十三十四两章。自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际。言行之常。至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间。位遭之变。备论尽己尽人底道理一通。虽较之舜其大知以下三章为费之小处。而若姑就此两章。自作一通看。则自道不远人以后。渐渐放开。至君子居易以俟命。议论已占得阔。自此渐阔下面。将说鬼神阴阳天地圣人之事。故十五章。却更唤起费隐章君子之道四字。而忽然句回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两句。以见下面许多高远底道理。皆从妻子好合父母安乐上推去。即此十五章。所以收尽上面两章之意。引发下面诸章之说也。十七章以下三章。将极论群圣人格天地飨祖宗保子孙受福禄之事。故十六章。先论鬼神之德。以见往来合散感应微显。莫非真实之理。即十六章。所以承十五章。引发高远之端。而为下面三章之张本也。舜其大孝以下三章。皆从孝上起说。正见圣人许多事业。皆从父母其顺上。做得尽充得大。于是十五章之旨。贴得下面诸章。益亲切矣。至哀公章。则以孔子。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緖。而其所论都该尽上面七章之意。精粗巨细。滚同融会。自成一部。大全之文字。而其说推用处。亦自亲亲之仁上理会去。即此上诸章。皆暗从十五章中脱出来。尤似分明也。

第十七章。

此章所论天命。亦理之精微之极致。然与首章所论之命却别。彼以理之流行于气质者言。此以理之混合于气数者言。

第十九章。

此章第五段。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三句。指上文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之事。而终述事之端也。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二句。指上文序昭穆。序爵序事。逮贱序齿之事。而终继志之端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二句。合两端而总结之。以终首文孝之一字也。今口诀谚解也。通七句。作一串。读恐未精。○口诀旧读践其位ᄒᆞ야。行其礼ᄒᆞ며。奏其乐ᄒᆞ며。敬其所尊ᄒᆞ며。爱其所亲ᄒᆞ며。事死如事生。ᄒᆞ며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니라。○今欲读践其位ᄒᆞ야。行其礼ᄒᆞ며。奏其乐ᄒᆞ며。敬其所尊ᄒᆞ며。爱其所亲ᄒᆞᄂᆞ니。事死如事生ᄒᆞ며。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니라。践其位以下五其字。章句释以指先王也。窃意上文修其祖庙以下四其字。亦同。如设其裳衣之其。非先王而何。即四其字。皆当为一义矣。夫祖庙即先王之所建。我谨修之。宗器即先王之所藏。我谨陈之。裳衣即先王之所服。我谨设之。时食即先王之所尝。我谨荐之。凡我之所以恪谨奉行者。皆述先王之事也。孝子之心如此。故见尧于羹。见尧于墙。皆此心也。深体验之。实可自见。

此章或问。论昭穆处。虽同堂异室之制。尤不能备云云。尤字当作冘。古犹字也。诗传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也。尤字。别本。有作冘者为是。见于退溪集。冘之误为尤。此明证也。

张琥之琥。朱子大全。作璪。不知何处为是。

大学[编辑]

序。

新安陈氏谓此序。为分六节。是也。然不明言其分节处。独以其精义。尤在第二节之说。推之似以头辞十五字。为第一节。盖自以下为第二节。恐未然。一本精义。尤在第二节之二字。或作一字。然则是矣。今以管见。分节条录于下方。

大学之书教人之法也。

此为头辞。释大学书之名义大体。盖自以下。为铺叙。

盖自天降生民所由设也。

此当为第一节。首出性字。以明立教之本。

三代之隆所以分也。

此当为第二节。始出学字。以明设教之法。

夫以学校所能及也。

此当为第三节。言教学之效。见于俗化。以结上两节之意。此节总结之辞。故复叫性字以终之。

及周之衰详者也。

此当为第四节。言大学之书所以作。而因俗化之隆污。以明著书传后之旨。

三千之徒坏乱极矣。

此当为第五节。言大学之书不传。

天运循环小补云。

此当为第六节。言大学之书复传。因言采辑章句之意。以结上两节之意。此节总结之辞。故复叫化俗二字以终之。此序节数大体如此。而每一节皆作三四。转其第一节。言天之与人以此性。人之不能尽此性。圣人之教人。以复此性。而结之以命官立教之事。凡三转而一结。其第二节言设学之广。而却分开小学之法。大学之道。结之以分学设教之法意。凡一转而两下。一结其第三节。言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学。而结之以世道隆盛之所由。然为两转一结。其第四节。则言孔子著书垂教之旨。而却分开小学之书大学之书。以应第二节之意。其第五节。则言教之所以绝。学之所以弊。而结之以世道坏乱之所以极。以应第三节之意。其第六节。则言绝学之复传。此书之复明。结之以辑章句补世教之意。凡两转一结。而天运二字。却暗应首节天命君师之语。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八字。叫唤头辞。锁彻一篇首尾。其每节之内转折。大略又如此。而其间曲折互换。层节相因。句句有着落。字字有配属。脉络周匝。而眼目森罗。规模阔大。而综理细密。不但论道理。盛水不漏。即其缀文之法。亦可谓尽千古之妙矣。

此序段节则六。而若其大分界。则只是上下二截。其上半截。则叙五帝立教之原。三王设学之法。而末言化行俗美之效。下半截。则述孔子曾子作书明教之旨。两程兄弟表章此书之功。而末冀其有补化民成俗之方。此又其规模大体。读者。当先识此大体。次看节数。次就逐节内玩其节折。于是。句求其旨。字求其训。会而通之。道理体统。学问路径。亦可渐次向上去矣。

所谓字句眼目者。如二然后。三于是。三是以。四所以。即其句眼之大者。治字属君道。而政法等字为配属。教字为师道。而道术等字为配属。至于知行二字。或明置。或暗布。或反语。或正说。通篇许多说话。节节带两边去。此即一篇之字眼。上之五性字。下之四传字。即上下半之字眼。其他如及周之衰与以及五季之衰。作传义以发其意与次简编发其归趣。顺语以相应。如有出于其间与纷然杂出乎其间。不幸而不得闻与幸而与有闻。反语以相应。所谓字字有配属。句句有着落者。槩如此矣。

程子表章此书。则幸此书之旨复明。而君子得闻其道。朱子采辑章句。则冀此书之道复行。而小人亦蒙其泽。

小学以行而养其良知。大学以知而实其善行。

小学之教。使人筋骸固心志贞。夫然后可以格物。可以致知。所以大学明善之法。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经一章。以下阅沧溪集所录。

国朝先辈。以定静安虑得。分配诚正修。固未精。今以虑字。必欲求下落于八条目中。乃以章句察字。当虑字之意。亦恐未当。盖大学之书。只是知行两端而已。而每以知为劈头处。故上段知止及下段物格。皆先言知。然知止一段。言知止。则见理定。故知之效验。自然得力于行处者。其意味脉络如此。物格一段。言知至。则体理实。故行之效验。各自得止其所知处者。其条件次第如此云尔。只如此体验。则段落各自分明。而旨意默相贯通。若必欲以此配彼。将彼准此。则自相障碍。有金屑眯眼之病矣。○所谓旨意默相贯通者。夫惟知之效验。得力于行处者。有此脉络之妙。故行之效验。各得止其知处者。有此条件之广。若通而论之。则格致在知之前。定静安虑。在知之后得之前。诚正修齐治平。始已该在知之内。终又该在得之内。即六者之条目。无一不资于定静安虑之脉络。而定静安虑之脉络。无一不通于六者之条目。虑字下落。未尝不分明也。分为图以明之。

若其知止一段。自知至得之间。详著四个节次。物格一段。则知之下更无节次。直以得止之事承之者。上段。以知行为首尾相函。故中间累累有四个节次。而诚正修齐治平六者之条件。都包于首尾二字之内。下段。以知行为节目相因。故直下层层为八个物事。而定静安虑四者之意味。却默寓于节目八个之中。段落各分明。而旨意相贯通者益妙。今又为图以明之。

夫在物为理。在心为知。理既尽则知自至。理尽知至。则天下万事都定。所以心静体安。而事至自然能几所谓虑。所以意能得诚。心能得正。身能得修。家能得齐。国能得治。天下能得平。所谓六个条目。包在知得两个之内。四个意味。默寓节目八个之中云者。借喩如阴阳互藏其宅。至于诚正修齐治平。自相因次。疑若无资于虑。而虑字意味。无一不通于六个之中云者。借喩如五行有自相生之序。而太极枢纽。无一不行于五个之中也。

定静安虑四字中。定与虑字。又自为首尾。定者。虑之筋力。虑者。定之机巧。静安二字在中间。却轻轻过。只是定之渐熟。定力熟地。虑巧精。

虑字极难形容。虑只是得之巧匠。如庖丁解牛。郢石斲漫妙处。都在虑。

虑与察不同。察是照管底。邪思妄念。皆当照管。虑是商量底。唯实事会个商量。

虑字地头。正在事才到手。欲脱手时。知止。是通事未到前或事才到面前时。虑是事才到手头时。能得即事脱手处。○如孟子加齐卿相不动心。是知止定静安。向后大有事。在虑。得都在此处。

以功程地位言之。虑。须功夫熟。地位高后会用。察。自初学。便使用得。

虑只是精义。惟先有集义工夫。所以能会精义。格物致知。即便是集义事。或曰。定静安。莫是敬之苗脉否。曰然。敬固是贯彻始终。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然亦惟知之至。然后敬力真定。定熟则静。静熟则安。凡事熟则精生焉。所以能虑。若徒守敬字。而无集义工夫。则正如释氏坐禅入定。枯木死灰。何以能虑。故先儒讥其畀之一钱则乱矣。

定静安之志心身与诚正修之意心身。大槩亦同。惟志与意字。差别。但诚正修。是动上用工夫。定静安。是静时气象。大抵大学八条目工夫。皆在动上。而定静安。特指示静时气象。此所谓静以涵动之所本。

易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知至即此所云知止。几即此所云虑。终即此所云得。存义即至而不迁之意。此事当作三节看。知即集义。虑即精义。得即存义。

古人之学。始以小学。已成居敬之功。故大学便以穷理承之。理穷则知止。而敬之意味益别。敬熟则义精。而理之品节不差。虑得是也

近世先辈。或以大学为二纲八条。大凡读书之法。先就本文文理。看定段节。后更就其中。细推意味。则段节之中。又有统会诸段之段。今大学一书。只依经文字句文理及传文分释段节之意。看定正义。则明明德新民止至善。各是一段。为三纲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各是一段。为八条目。此文句正法也。然后更就其中。细推意味。则三纲之中。止至善。为统会之纲。故章句。亦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于是纲领为两下。一统八目之中格物为总领之目修己治人两边。皆从格致一涂入。于是条目为一涂两下。乃欲执一而废一。不亦拗乎。

元来看道理。有横竖直截分合之不同。合此书。就纲领。直竖看。则上头重。下头轻。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是也。就条目。横截看。则中间重而两头轻。天子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是也。纲领条目合看。则却又摠成一物两端。只是一至善。由知至得。是也。分看则三纲领。自三纲领。八条目。自八条目。定静安虑得。自定静安虑得。若以横准竖以分求合。则未有不碍者。今各为图以明之。

夫事有物我。而理无物我。故事则纲领条目。皆分物我。为两边事。而理则同一格致为入处。同一至善为归处。

一物。即至善也。两端。即知与得也。明明德。统诚意正心修身。皆自格致入知。以求至乎至善。而必至于意诚心正身修。则为得止至善而明德明矣。新民统齐家治国平天下。亦自格致入知。以求至乎至善。而必至于家齐国治天下平。则为得止至善而民新矣。定静安虑。在知得交接之界。乃知之效验。得之路脉。若其知与得。皆此一至善。所谓一物两端也。求知二字。用补亡章以求至乎其极。必至二字。用章句必至不迁字。

纲领直看。则上头明德重而下头新民轻。

条目截看。则中间修身重而两头格,致,诚,正,齐,治,平。轻。

志有定向。

定章句云。志有定向。语类云。定以理言。章句与语类似异。而实相通。只体验可见。此理定处。即此志定处。

虑谓处事精详。

处事。非谓做事也。处犹权度之意。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章句谓此结上文两节之意。玉溪卢氏谓不特结上两节之意。亦所以起下两节。其说益精。然章句。单言结上。不言起下者。非阙略也。段落各有所属故也。经文三纲领两节下。结以本末。八条目两节下。亦结以本末。正是各有段落。是故。传文释三纲领。末章便系之以知本。八条目末章。又屡言本末。细玩经传首尾。条贯脉络。分明如此。然此段结上起下。过接极妙。此则玉溪之说。亦宜玩味也。

格物物格。

格物物格两语。最难分明看破。格物且看作穷理。物格且看作理到。庶几不失大意。格物之格。如格天神之格。物格之格。如天神格之格。如此看得。字义亦庶几可识矣。有问理到是理之极处。自到还是到吾心。曰理自到也。然他一分到。我知亦一分明。他十分到。我知亦便十分尽。此所谓合内外之道也。如格神神格亦然。只致我心去格他。他格我心亦恰尽。彼神之灵应之。理到其到处。而无馀蕴。即我之妙感之心。尽其尽处。而无馀憾矣。

物理之极处。无不到。吾心之所知。无不尽。犹言物理十分到。而吾心十分尽。极处无不四字。即只是十分之意。格是到之十分者也。若释格字。只著一个到字。则欠十分之意。故须费极处。无不等字。不可于极处之外。又觅到处之方所也。有问物理极处无不到此句。当以极处为句绝。而今言极处无不四字。只是十分之意。然则四字通为一意否。曰。亦非也。处字上凾理字。无不字下属到字。犹言十分理十分到也。

今不尽释也。

章句所释字句训诂。段节分数。义理大体工夫切要处。平平解说。略略指示而已。今不尽释之云。正是程子八分书之意。其所不尽释者。不但在于文理血脉接续贯通之妙。学者。当深思而自得之。

八条目传例。

传释八条目中。诚意是知行交接处。天德自此进。故另为独章。而必慎其独。必诚其意。凡三结以致丁宁之意。齐治为家国交接处。王道自此阔。故起头另换必先二字。而治国在齐其家。凡再结。以致丁宁之意。此变例可玩处。

诚意正心两章。

诚意。审其意之微。必求其实。正心。约其情之偏。以复其正。审其意者。所以遏人欲于将萌。约其情者。所以存天理之本然。此诚正所以分两项工夫者也。

正心章上文。言情胜之病。以明心不可有所系。下文。言心放之病。以明身不可无所主。约其情以存心。收其心以检身。即正心修身之旨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小注蛟峯方氏曰。上一节。说有心者之病。心不在焉一节。说无心者之病。上节说心不可有所偏主。此节说心不可无所存主。窃谓方说分析颇细。然二病本实相因。夫此心不在于此者。必其心有所于彼者。心有所忿懥。则忿懥一事外。此心都不在。今人固有因喜怒忧乐。至于食不知味。视不见物者矣。如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可见贪看处。即心有所。而错应处。即心不在也。且未论接应事物时如此。只是此心被此物捉去拘留时。即自家躯壳中。便已无一个存在矣。人之一身。只有一心。而事物之来。一日千万。然而圣人之心无处不在。无时不存者。只是随来随应。过去依旧。未尝先他准备拟待。又不逐他出去支应。执他绸缪留宿。存此心正此心之法。不过如此。而心有所心不在之病。实相根因又如此。盖此章上节。言心有所偏主。则不得其正。下节承上节。言既不得其正。则此心便不在此身。寻常视听飮食。都不能管摄。安能照检修治乎。故结之曰。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后见栗谷释方说此段云。心有偏系。故有所不在。有心无心。非二病也。始知此义。先贤已论之矣。忿懥二字。朱子只释曰。怒也。双峯饶氏又生注脚言忿者。怒之甚。懥者。怒之留。窃谓怒之甚。怒之留。若于字书。训诂忿,懥二字则固精矣。今于此注。则失之。大学论心之病。元不在于忿懥恐惧等字。只在有所二字。故朱子以为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程子亦曰。非是要无。只是不以此动其心。若以忿为怒之甚。懥为怒之留。则只此二字。便包无限病痛。不必待有所而后心失其正。又直须要无不可。又谓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朱子只将怒字为释。正自有意。饶说剩赘。反害本旨。盖怒则七情之目。故言不能无。不要无怒之甚怒之留。即是七情之已不中节者。

平天下章。此章。示来学者所录。

云峯胡氏。以此章分八节。太似破碎。反伤大体。当分五节看。

所谓平天下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谓絜矩之道也。

此两段。当为第一节。上段絜矩二字。贴平天下之平字。下段上下四旁四字。释絜矩二字之义。为一章张本。上段老长孤三字。终上章孝悌慈之意。三上字三民字。起下段上下四旁之端矣。下段上下二字。承上段因以推广为四旁。而矩之所施。乃无一片空缺地。上段言己之所好。人之所同。下段言己之所恶。勿施于人。此为下节好恶字之张本。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为天下僇矣。

此两段。当为第二节。统论好恶。而分言一公一私之得失。

诗云。殷之未丧师失众则失国。

章句凡三言得失。皆为结上节。起下节之辞。不当别为节也。此段为初言得失。结上节两引诗之意。而国众二字。为下节有国有人之材料。

是故。君子此有用。○德者末也。○外末施夺。○财聚民聚。○是故。言悖货悖而出。

此五段。当为第三节。言君子小人财用好恶之得失。

康诰云。惟命不善则失之。

此段为再言得失。亦结上节五段之意。而善之一字。引起下节。惟善为宝之善字。

楚书曰为宝。○舅犯曰为宝。○秦誓曰殆哉。○惟仁人能恶人。○见贤过也。○好人之所好菑必逮夫身。

此六段。为第四节。言君子小人用人好恶之得失。

是故。君子有大道骄泰以失之。

此段。为三言得失。亦结上节六段之意。而有大道三字。引起下节生财有大道字。

生财财恒足矣。○仁者发财。○未有上好仁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以义为利者也。○长国家以义为利也。

此五段。为第五节。上两段。论财用。中一段。承上仁字。起下义字。下二段。论用人。而一言君子好义之利。一言小人好利之害。

一章节数。大体如此。而所谓节数。亦非截然有界分。上节之意。实终于下节之后。下节之说。已本于上节之内。如第二节不可不慎之慎。至第三节先乎德而应之。第三节外本内末之意。至第四节仁亲为宝而终之。第四节尚亦有利之利字。实为第五节国以义为利之所本。此又不可不察。以上论章内节数

絜矩者。仁之方。义之事。故章终。专言仁义。

仁者。爱而公。义者。宜而方。因吾心之所具。而见彼我之同有此心。使老长幼孤。无一夫之不获者。仁之推也。即所谓爱而公。从吾身之所处。而度彼我之各有分愿。使上下四方。无一处之不均者。义之制也。即所谓宜而方。

程子曰。公则一。君子所以一矩而能尽絜天下之物者。公而已。公即是仁。

忠信之训。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此以发己自尽。循物无违为文。益精衬有旨。盖发己二字。暗贴矩字。循物二字。暗贴絜字。矩之在己者。发之必自尽。絜之施物者。循之必无违。此忠信之事。而君子絜矩之大道。

孔子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古来圣贤著书。皆因有所感。故见于书者。皆有忧患之寓焉。中庸大学。皆作于衰周战国之世。圣人不得其位。礼乐典章。无以考议。则中庸一篇。有遁世无悔。明哲保身之训。往往无限感慨。小人得志。富国残民。无所不至。则大学末章。特惓惓于用财用人之道。丁宁反复于义利公私天人得失之几。而或言菑及其身。或言害至于国。结之以虽有善者。无如之何。所以警世者。至矣。此庸,学言外之微意。读者讽诵玩味之。久当自得之。此章为一篇结末。故篇内许多说话。皆错综照应。如四道字。即大学之道之道。其馀如两德字一先字一终字两命字两本末字。又如好恶字僻字亲贤字乐利字之类。无不暗相点缀收拾尽。以上。通论一章大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