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与犹堂全书/第一集/第二十五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第二十四卷 与犹堂全书
第一集第二十五卷
作者:丁若镛
1938年

小学珠串[编辑]

之童得瑟瑟之珠数千,见而悦之,或怀之,或襭之,或含之以口,或握之以手,东适,以求其售。既行,劳而披则怀者落,涉而𫖯则襭者迸,见可喜而笑,可言而言则含者出,猝遇蜂ㆍ虿ㆍ虺ㆍ蜴害身之物,欲有以卫其患则握者释,未至半而瑟瑟尽矣。怅然而反,以告其老贾,贾曰:“嗟乎,惜哉!盍蚤来问?夫致瑟瑟有法,园客之丝以为线,幺豱之毛以为箴,碧者串之为碧串,赤者串之为赤串,绀ㆍ玄ㆍ紫ㆍ黄,串串而串之,犀之革,椟而藏之,此致瑟瑟之法也。今子虽得瑟瑟万斛,无串以串之,何适不失?”今夫学问之法犹是也。凡九经ㆍ九流百家之书,其名物数目,皆瑟瑟也。不有串以串之,无亦随得而随失乎?谪居无事,有童子数人,从而问业,患不能强志。余,老贾也,谈瑟瑟珠以喩之。于是搜辑古经以来名物数目,选其有补于实学者,共得三百条,名之曰《小学珠串》以授之。有一童子跃然喜曰:“先生之书有本矣。昔者夫子谓子贡曰:‘,尔以吾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者也。’先生之书有本矣。”余曰:“否。一贯之学,非尔所及。先斯学也,及其进也,吾与尔勉之。”嘉庆十六年辛未季春,洌水丁镛序,书于茶山东庵

一之类凡十条[编辑]

一人者,天子也。君临四海,至尊无对,此之谓一人也。

一人之名,出〈周书〉。其义见〈曲礼〉

一食者,天子之饭礼也。位尊德盛,食不再告,一告饱此之谓一食也。

一食之名,出〈礼器〉。

一就者,大辂之缨饰也。五采备曰就祭天所乘,采不三匝,此之谓一就也。

一就之名,出〈礼器〉。

一相者,诸侯之佐也。三公不备,一卿为政,此之谓一相也。

一相之名,出《韩诗外传》。《韩》云:“天子三公,诸侯一相。”

一军者,小国之兵制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田赋既少,五师是具,二千五百人为师此之谓一军也。

一军之名,出《周礼》。〈大司马〉序官

一命者,诸侯之士仪也。天子锡仪文曰命车旗衣服,以一为节,此之谓一命也。

一命之名,出《周礼》。〈典命〉云:“公ㆍ侯ㆍ伯之士一命,子ㆍ男之大夫亦一命。”

一庙者,朝士之祭法也。上士ㆍ中士ㆍ下士也位卑禄薄,祭不逾祢,此之谓一庙也。

一庙之名,出《礼记》。《礼记ㆍ王制》文。〈祭法〉云:“适士二庙,官师一庙。”

一献者,小祀之爵数也。爵,酒器鬼小礼薄,酒不三酌,此之谓一献也。

一献之名,出《礼记》。

一鼎者,牲荐之薄品也。羊ㆍ豕不用,大曰豕特豚是升,小曰豚此之谓一鼎也。

一鼎之名,出〈士冠礼〉。

一章者,命服之卑秩也。粉藻不备,惟裳刺黻,刺,绣也此之谓一章也。

一章之名,出《周礼》注。〈司服〉注

二之类凡十条[编辑]

二仪者,太极之所分也。仪,象也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此之谓二仪也。

二仪之名,出《易大传》。

二气者,刚ㆍ柔之相感也。舒而明者曰阳,蹙而暗者曰阴,此之谓二气也。

二气之名,出〈彖传〉。咸之彖

二曜者,水ㆍ火之精也。曜,光也日曰太阳,月曰太阴,此之谓二曜也。

二曜之名,出宋赋。孝武帝拟作李夫人赋。《白虎通》以日ㆍ月ㆍ星为三光

二人者,恩爱之至也。父兮生我,母兮育我,此之谓二人也。

二人之名,出〈小雅〉。〈小宛〉篇

二老者,季之耆德也。伯夷北海之滨,太公东海之滨,此之谓二老也。

二老之名,出《孟子》。〈离娄〉篇

二伯者,天子之所与分治也。陕左曰东伯,陕右曰西伯,此之谓二伯也。

二伯之名,出〈王制〉。分左分右,见《公羊传》

二京者,之王都也。长安西京洛阳东京,此之谓二京也。

二京之名,出《后汉书》。〈张衡传〉

二舞者,学宫之所习也。羽籥曰文舞,干戚曰武舞,亦谓之籥舞万舞此之谓二舞也。

二舞之目,见《礼记》。〈文王世子〉。又见〈公羊传〉

二簋者,饎爨之薄品也。黍曰芗合,稷曰明粢,此之谓二簋也。饎音炽

二簋之名,出《周易》。损之彖。其目见〈特牲礼〉

二生者,人臣之挚物也。卿挚执羔,大夫执雁,此之谓二生也。挚ㆍ贽通

二生之名,出〈虞书〉。其目见〈曲礼〉

三之类六十条[编辑]

三才者,万物之初也。才,质也初也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此之谓三才也。

三才之名,出《易大传》。

三纲者,人道之纪也。纲者,总纲之大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此之谓三纲也。

三纲之名,出《白虎通》。《礼记ㆍ哀公问》篇,夫妇别ㆍ父子亲ㆍ君臣严,谓之三正

三皇者,太古之君也。皇,大也一曰伏羲《礼纬》作虙戏二曰燧人钻木取火曰燧三曰神农,此之谓三皇也。

三皇之名,出《礼纬》。《春秋纬》云:“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又天皇ㆍ地皇ㆍ人皇,亦《春秋纬》说

三王者,中古之君也。后尚忠,人尚质,人尚文,此之谓三王也。

三王之名,出《中庸》。

三正者,三王之岁纪也。正者,岁之始正寅月,今正月正丑月,十二月正子月,十一月此之谓三正也。

三正之名,出董仲舒《春秋繁露》。〈甘誓〉曰‘怠弃三正’,未详所指

三社者,三王之所以祭后土也。后土,官名。昔共工氏之子句龙尝为后土,故祭之于社后以松,人以柏,人以栗,树于社此之谓三社也。

三社之目,见《论语》。

三学者,三王之学宫也。受师教曰学学曰校,校,教也学曰序,序,射也。射以序贤曰庠,庠,养也。所以养老此之谓三学也。

三学之目,见《孟子》。

三雍者,先王行礼之所也。雍,和也一曰辟雍,养国老二曰明堂,会诸侯三曰灵台,望氛祲此之谓三雍也。

三雍之名,出《汉书》。〈河间献王传〉

三易者,三王之筮书也。蓍曰筮曰连山,重,艮也。易首艮曰归藏,藏者,坤德也易,此之谓三易也。

三易之名,出《周礼》。〈春官ㆍ太卜〉文。又龟书有三兆,曰玉兆,曰瓦兆,曰原兆

三家者,诗学之分门也。辕固诗,始昌申培诗,王臧韩婴诗,人,传于此之谓三家也。

三家之名,出《汉书ㆍ儒林传》。欧阳生大夏侯小夏侯为书学三家,传伏生今文

三仓者,古文之训义也。李斯作《仓颉篇》,扬雄作《仓颉训纂》,杜林亦作之贾鲂作《仓颉滂喜》,后汉此之谓三仓也。

三仓之名,出《隋书ㆍ经籍志》。三仓三卷,郭璞

三尊者,民生之所事也。父以生之,师以教之,君以食之,此之谓三尊也。食,嗣

三尊之名,出《白虎通》。《国语》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又《孟子》,齿一爵一德一,为三达尊

三丧者,所以致哀于三尊也。亲曰致丧,致,至也。人所自尽君曰方丧,方,比也。比于亲丧师曰心丧,心如丧父而无服此之谓三丧也。

三丧之名,出《礼记》。〈檀弓上〉

三族者,门内之亲也。族,聚也父族曰诸父,父及其昆弟己族曰昆弟,昆,兄也子族曰诸子,己子及昆弟之子此之谓三族也。

三族之名,出《周礼》。〈春官ㆍ小宗伯〉:“掌三族之别。”郑玄云:“三族,谓父ㆍ子ㆍ孙。”或以本族ㆍ母族ㆍ妻族为三族,非也

三从者,妇人之义也。从,顺也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此之谓三从也。从平声

三从之名,出〈丧服传〉。《春秋》二年《穀梁传》,亦有之

三公者,天子之大臣也。太师教以道,师,率也太傅傅以德,傅,相也太保保其体,保,安也此之谓三公也。

三公之名,出《周礼》。〈朝士〉辨三公之位,其目见《大戴礼》

三孤者,三公之贰也。孤,特也少师导文学,少傅节礼制,少保察服食,此之谓三孤也。

三孤之名,出《周礼》。义详《大戴礼》

三礼者,祭祀之秩也。上祭天神,郊祡望下祭地祇,社山川中祭人鬼,宗庙也此之谓三礼也。

三礼之名,出〈帝典〉。其目见《书传》

三德者,天下之达德也。知道曰智,知五伦之道行道曰仁,行五伦之道勉行曰勇,勇所以成功此之谓三德也。

三德之名,出《中庸》。〈洪范〉以正直ㆍ刚克ㆍ柔克为三德

三事者,王者之大政也。一曰正德,敷五教二曰利用,制器用三曰厚生,裕衣食此之谓三事也。

三事之名,出〈今大禹谟〉。义见《左传》郤缺之言。〈周书ㆍ立政〉,又以任人ㆍ准夫ㆍ牧夫为三事

三望者,王侯之祭也。望,视而祭之祭星曰布,布,牲肉于地祭山曰庪县,或埋而或县祭川曰浮沈,或浮而或沈此之谓三望也。庪音诡,县音玄

三望之名,出《春秋传》。祭牲之法,见《尔雅》

三牲者,祭祀之牢品也。既卜吉日牲牛曰大武,足迹大羊曰柔毛,豕曰刚鬣,此之谓三牲也。

三牲之名,出《仪礼》。〈公食大夫礼〉。牲号见〈曲礼〉

三臛者,肉羹之珍品也。牛臛曰膷,有香气羊臛曰臐,薰亦香豕臛曰膮,肥美也此之谓三臛也。

三臛之目,见《仪礼》。〈公食大夫礼〉

三酒者,酒正之所供也。一曰事酒,有事而飮者二曰昔酒,无事而飮者三曰清酒,祭祀之所用此之谓三酒也。

三酒之名,出《周礼》。〈酒正〉文

三雅者,刘表之酒器也。大曰伯雅,受七升次曰仲雅,受五升三曰季雅,受三升此之谓三雅也。

三雅之名,出文帝《典论》。

三农者,稼穑之别也。平地曰田农,耕田也硗地曰山农,硗,多石湿地曰泽农,下湿地此之谓三农也。

三农之名,出《周礼》。〈大宰九职〉:“其一曰三农。”

三灾者,农家之害也。谷不熟为饥,熟,成也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此之谓三灾也。

三灾之目,见《尔雅》。〈释天文〉。《穀梁传》曰:“一谷不升谓之歉,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荒。”

三宝者,国中之珍也。剑产于刀两刃曰剑珠产于蚌精也玉产于昆山昆仑荒服此之谓三宝也。

三宝之名,出刘向《新序》。又《史记ㆍ赵世家》以代马ㆍ胡犬ㆍ昆玉为三宝。又《六韬》曰:“大农ㆍ大工ㆍ大商,是为三宝。”又《老子》曰:“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又〈货殖传〉曰:“商不出则三宝绝。”

三加者,冠礼也。加冠于首始加以缁布冠,三襞积也再加以皮弁,白鹿皮为之三加以爵弁,帛如雀头色者,以为冠也此之谓三加也。弁,周冠也

三加之名,出〈士冠礼〉。

三侯者,天子之射帿也。一曰虎侯,二曰熊侯,三曰豹侯,此之谓三侯也。

三侯之目,见《周礼》。〈司裘〉文:“诸侯无虎侯,大夫射麋侯。”

三田者,天子之畋义也。一则为干豆,祭祀之腊兽二则为宾客,燕享亦用兽三则为充庖,供王膳此之谓三田也。为,去声

三田之名,出〈王制〉。诸侯亦三田

三益者,交友之道也。以辅益吾德友直则闻过,能责善友谅则诚身,谅,信也。效其诚信友多闻则进学,资其识也此之谓三益也。

三益之名,出《论语》。〈季氏〉篇

三损者,交友之戒也。损,害也友便辟则陷,便,顺也。辟,邪也。友之则陷于不义友善柔则骄,以其受媚悦友便佞则孤陋,习于口辨,无闻见之实此之谓三损也。

三损之名,出《论语》。〈季氏〉篇

三愆者,弟子之过也。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急进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匿其情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能察颜色此之谓三愆也。

三愆之名,出《论语》。〈季氏〉篇

三戒者,所以持志也。少也戒之在色,以血气未定壮也戒之在斗,以血气方刚老也戒之在得,血气既衰,必贪得此之谓三戒也。

三戒之名,出《论语》。〈季氏〉篇

三畏者,君子之慎也。畏天命,天所赋曰命畏大人,当世之王公畏圣人之言,往哲之训戒此之谓三畏也。

三畏之名,出《论语》。〈季氏〉篇

三变者,君子之威仪也。变,化也望之俨然,威可畏即之也温,即,就也听其言也厉,诲之也更严此之谓三变也。

三变之名,出《论语》。〈子张〉篇

三乐者,君子之所悦也。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所行无自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三乐之名,出《孟子》。〈尽心〉篇。《论语ㆍ季氏》篇,又有‘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三赦者,先王赦罪之法也。赦,释也一曰幼弱,年未满八岁二曰老耄,年八十以上三曰憃愚,生而痴𫘤者此之谓三赦也。

三赦之名,出《周礼》。〈秋官ㆍ司刺〉文

三宥者,先王宥过之法也。宥,宽也。减等一曰不识,仇雠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者二曰过失,举刀欲斫木而轶中人三曰遗忘,间帷薄不知有人,投兵刃中之者此之谓三宥也。

三宥之名,出《周礼》。〈秋官ㆍ司刺〉文

三绝者,郑虔之文艺也。超绝于凡流一曰诗绝,二曰书绝,笔艺也三曰画绝,图绘也此之谓三绝也。

三绝之名,出《唐书》。〈郑虔传〉。又宋之问令文富文ㆍ工书ㆍ有力,谓之三绝。又李白歌诗,裵旻剑舞,张旭草书,世称三绝。又《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有三绝,才绝ㆍ画绝ㆍ痴绝。”

三端者,君子之所兢畏也。一文士笔端,畏讥贬二武士锋端,畏触刺三辩士舌端,畏谗毁此之谓三端也。

三端之名,出《韩诗外传》。

三仁者,末之忠臣也。微子去之,重绝祀箕子为奴,佯狂故被囚比干谏而死之,此之谓三仁也。

三仁之名,出《论语》。〈微子〉篇

三良者,穆公之殉臣也。从而葬曰殉长曰奄息,次曰仲行,季曰鍼虎,此之谓三良也。

三良之名,出《春秋传》。又见〈黄鸟〉诗序。又《左传》管仲之言,以叔詹堵叔师叔,为三良

三杰者,家佐命之臣也。文成侯张良封于文终侯萧何封于淮阴侯韩信本封此之谓三杰也。

三杰之名,出《汉书》。〈高祖纪〉

三党者,人朋比之别也。元祐三党一曰党,程颐贾易二曰党,苏轼吕陶三曰党,刘挚此之谓三党也。

三党之名,出《小学绀珠》。

三孝者,孝道之差等也。大孝尊亲,周公其次弗辱,弗贻患其下能养,奉口体此之谓三孝也。

三孝之名,出〈祭义〉。又用力ㆍ用劳ㆍ不匮为三孝

三教者,道术之分也。术道也儒教尚仁义,孔子道教尚虚无,老子佛教尚寂灭,释迦如来此之谓三教也。

三教之名,出《唐书》。〈李适传〉

三鉴者,人主之至宝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此之谓三鉴也。

三鉴之名,出《唐书》。〈魏徵传〉。《荀子》曰:“君子有三鉴,前惟顺鉴,人惟贤鉴,镜惟明鉴,太宗之言,盖本于此。”

三馀者,勤学之时也。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雨者时之馀,此之谓三馀也。

三馀之名,出《魏略》。董遇所以教弟子

三条者,中国之山脉也。岍岐曰北条,太行王屋西倾曰中条,太华陪尾嶓冢曰南条,荆山大别此之谓三条也。

三条之名,出〈禹贡〉注。马融

三江者,南纪之大浸也。一曰浙江,二曰浦阳江,三曰剡江,此之谓三江也。

三江之名,出《吴越春秋》。又见韦昭《国语》注。〈地理志〉以南江中江北江为三江。庾仲初〈吴都赋〉注以松江娄江东江三江郭璞说以岷江浙江吴江为三江。又一说以吴江松江钱唐江为三江。又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汉ㆍ志》以乌江蜯江乌白江嘉靡江畎江源江廪江提江箘江为九江

三山者,所谓神仙之居也。一曰蓬莱亦名曰蓬壶二曰方丈亦名曰方壶三曰瀛洲亦名曰瀛壶此之谓三山也。云在渤海

三山之名,出《史记ㆍ封禅书》。

三辅者,西汉之京邑也。车之两旁木曰辅右曰扶风在西偏左曰冯翊在东偏中曰京兆,此之谓三辅也。

三辅之名,出《汉书ㆍ百官表》。

三都者,末之三国也。曹操邺下孙权金陵刘备成都此之谓三都也。

三都之名,出左思〈三都赋〉。

三桓者,鲁国之公族也。桓公三子之族也孟曰仲孙,仲庆父之族次曰叔孙公子牙之族次曰季孙公子友之族此之谓三桓也。

三桓之名,出《论语》。

者,强臣之窃国者也。一曰魏斯万后二曰赵籍衰后三曰韩虔万后此之谓三也。

之名,出《战国策》。

三韩者,我邦之中古也。韩,大也。方言谓大曰韩一曰辰韩今之庆尚道二曰马韩湖西湖南三曰弁辰古之迦罗国此之谓三韩也。

三韩之名,出《后汉书》。〈东夷传〉

三国者,三韩之继也。东南曰新罗今之庆尚道西南曰百济京畿忠清全罗西北曰高句丽黄海平安,西至辽东此之谓三国也。

三国之名,出金富轼《三国史》。

三司者,我朝之言官也。司谏曰薇院,司宪曰柏府,弘文曰瀛馆,即玉堂此之谓三司也。

三司之名,出《国朝宝鉴》。

四之类四十条[编辑]

四时者,天气之变也。春曰青阳,阳始舒夏曰朱明,火之色秋曰白藏,收敛也冬曰玄英,英,清也此之谓四时也。

四时之名,出《尔雅》。〈释天〉文

四天者,四时之天也。春曰苍天,夏曰昊天,气广大秋曰旻天,旻,愍也。愍万物凋落冬曰上天,寒天高此之谓四天也。

四天之目,见《尔雅》。〈释天〉文

四祭者,王公之庙事也。春祭曰祠,饲也。用食礼夏祭曰礿,汋菜也。薄祭秋祭曰尝,尝新谷冬祭曰烝,众也。众物皆荐此之谓四祭也。

四祭之目,见《尔雅》。〈释天〉文。春ㆍ夏二祭之目见《周礼ㆍ王制》,《春秋传》者,皆参错不同

四荐者,庶人之礼也。祭无牲曰荐春荐韭,辅以卵夏荐麦,辅以鱼秋荐黍,辅以豚冬荐稻,辅以雁此之谓四荐也。

四荐之目,见〈王制〉。

四畋者,所以习戎事也。春田曰蒐,择也。择其不孕者夏田曰苗,为田苗除害秋田曰狝,杀也。顺时以杀冬田曰狩,围守也此之谓四畋也。

四畋之目,见《尔雅》。〈释天〉文。《左传》五年亦云

四见者,朝会之礼也。诸侯朝于王春见曰朝,其来早夏见曰宗,宗,尊也秋见曰觐,觐,勤也冬见曰遇,不为期此之谓四见也。

四见之目,见《周礼》。

四术者,乐正之教法也。春学乐,秋学《礼》,顺天气冬读《书》,夏读《诗》,此之谓四术也。

四术之名,出〈王制〉。

四隅者,室中之廉角也。西南曰奥,深隐处西北曰屋漏,漏隐也东北曰宧,人之所颐养东南曰窔,明暗交此之谓四隅也。

四隅之目,见《尔雅》。〈释宫〉文

四宅者,之所居也。东曰旸谷羲仲西曰昧谷和仲南曰明都羲叔北曰幽都和叔此之谓四宅也。

四宅之目,见〈尧典〉。

四极者,中国之疆域也。极所至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祝栗,此之谓四极也。

四极之名,出《尔雅》。〈释地〉文

四荒者,荒远之地也。在四极之外东曰日下东海西曰王母弇山南曰北户在日南,故户北向北曰觚竹辽西此之谓四荒也。

四荒之名,出《尔雅》。〈释地〉文

四夷者,四海之外藩也。在四荒之外东曰九夷,夷,抵也西曰七戎,戎,凶也南曰六蛮,蛮,慢也北曰八狄狄,辟也此之谓四夷也。

四夷之名,出《尔雅》。〈释地〉文

四至者,大瀛之外地也。至于尽南戴日曰丹穴其人智北戴斗极曰空桐其人武东至日出曰太平其人仁西至日入曰大蒙蒙汜也。其人信此之谓四至也。

四至之目,见《尔雅》。〈释地〉文

四译者,方言之递传也。译,驿也。如驿递然东方曰寄,寓风俗之异南方曰象,仿风俗之异西方曰狄鞮,别服饰之异北方曰译,辨言语之异此之谓四译也。

四译之目,见〈王制〉。

四德者,君子所行也。体仁曰元,善之长合礼曰亨,嘉之会和义曰利,物之遂干事曰贞,事之固此之谓四德也。

四德之名,出《周易》。干〈文言〉

四端者,心之感发也。端,緖也恻隐之心,仁之端,隐者,痛之深羞恶之心,义之端,羞者,耻己之不善辞让之心,礼之端,让者,推与人是非之心,知之端,是者,知其善此之谓四端也。

四端之名,出《孟子》。〈公孙丑上〉

四礼者,私家之礼也。冠礼以成人,昏礼以合姓,行礼在昏时丧礼以慎终,祭礼以追远,此之谓四礼也。

四礼之名,出《朱子家礼》。本出于〈王制〉六礼

四乐者,蕃国之乐也。东方曰靺,持矛舞南方曰任,持弓舞西方曰侏离,持钺舞北方曰禁,持楯舞此之谓四乐也。

四乐之名,出《周礼》。鞮鞻氏所掌也。其目见〈注〉

四库者,书籍之藏也。载道曰经,纪事曰史,垂教曰子,诸子之所作聚文曰集,此之谓四库也。

四库之名,出《唐书》。〈艺文志〉。后人以经ㆍ史ㆍ子ㆍ集为四部,非也。四部者,甲ㆍ乙ㆍ丙ㆍ丁部也

四始者,《诗》教之本也。〈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三〈颂〉之始,此之谓四始也。

四始之名,出《诗ㆍ大序》。卫宏之所传

四兆者,龟书之部分也。灼龟而坼曰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兆,云:“方ㆍ功ㆍ义ㆍ弓之义未闻。”此之谓四兆也。

四兆之名,出《周礼》。〈卜师〉文

四勿者,克己之戒也。勿,禁止之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之谓四勿也。

四勿之目,见《论语》。〈颜渊〉篇。程子作〈四勿箴〉

四维者,立国之纲纪也。礼不逾节,下不僭义不自进,士待荐廉不蔽恶,清者,恶人浊耻不从枉,直者,羞人曲此之谓四维也。

四维之名,出《管子》。〈牧民〉篇

四科者,门之教法也。科,程也一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二曰言语,宰我子贡三曰政事,冉有ㆍ季路四曰文学,子游子夏此之谓四科也。

四科之名,出《论语ㆍ疏》。〈先进〉篇。又《汉官仪》,以四科辟士,《宋史》以四科取士,与此不同

四教者,妇人之学也。贞顺曰妇德,和柔曰妇言,婉娩曰妇容,娩,顺也丝麻曰妇功,蚕所吐曰丝此之谓四教也。

四教之名,出〈昏义〉。又文ㆍ行ㆍ忠ㆍ信,为门四教

四邻者,天子之佐也。在前曰疑,有疑则问之在后曰丞,丞佐也在左曰辅,如车有旁木在右曰弼,正弓弼弼,正君之乖戾此之谓四邻也。

四邻之名,出〈虞书〉。其目见《书大传》。又〈文王世子〉以师ㆍ保ㆍ疑ㆍ丞为四辅

四监者,掌材木禽兽之官也。一曰山虞,二曰泽虞,虞,备也三曰林衡,四曰川衡,衡,平也此之谓四监也。

四监之名,出〈月令〉。其目见〈注〉

四民者,黎民之分业也。学道曰士,居间燕治地曰农,居田野制器曰工,居官府通货曰商,居市井此之谓四民也。

四民之名,出《管子》。又见〈齐语〉及《周官》注

四友者,文房之相须也。纸曰楮生,会稽公笔曰毛颖,管城子墨曰陈玄,松滋侯砚曰陶泓,石虚中此之谓四友也。

四友之名,出《谢翺文集》。〈文房四友序〉

四凶者,之小人也。流者共工穷奇放者驩兜浑敦窜者三苗饕餮殛者伯鲧梼杌此之谓四凶也。

四凶之名,出《春秋传》。史克之言,本出〈舜典〉

四臣者,文王之股肱也。一曰疏附使远者来附二曰先后导迪也三曰奔奏使人趋承之四曰御侮效武力此之谓四臣也。

四臣之目,见〈大雅〉。〈绵〉卒章。其名出《书传》

四皓者,之隐士也。谓须眉皓白一曰东园公唐宜明二曰绮里季,三曰夏黄公崔少通四曰甪里先生周元道此之谓四皓也。

四皓之名,出《汉书》。〈张良传〉。其姓名见《陶靖节集ㆍ陈留记〉

四豪者,战国之权臣也。孟尝田文平原赵胜信陵公子无忌春申黄歇此之谓四豪也。

四豪之名,出《汉书》。〈游侠传〉

四杰者,俪文之才子也。王勃为首,杨烱次之,卢照邻次之,骆宾王次之,此之谓四杰也。

四杰之名,出《唐书》。〈王勃传〉

四穷者,下民之无告者也。老而无妻曰鳏,鱼名,夜不能眠者老而无夫曰寡,与者少幼而无父曰孤,孑立也老而无子曰独,单身也此之谓四穷也。

四穷之名,出《孟子》。〈梁惠王下〉

四灵者,昆虫之长也。麟长毛虫,一角兽凤长羽虫,五彩鸟龟长介虫,灼以卜龙长鳞虫,兴云雨此之谓四灵也。

四灵之名,出〈礼运〉。

四载者,治水之所乘也。受人乘曰载山行乘樏,一作輂泥行乘橇,一作蕝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此之谓四载也。樏音蔂,橇音绝

四载之名,出〈虞书〉。其目见〈河渠书ㆍ沟洫志〉。樏橇二字,诸本不同,今略之

四宝者,中国之奇珍也。有砥厄,美玉名有结绿,青黄色有悬黎,玄玉也有和璞,和氏此之谓四宝也。

四宝之名,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四渎者,发源注海之水也。渎,浊也岷山梁州昆仑西蕃胎簪南阳王屋河东此之谓四渎也。

四渎之名,出《尔雅》。〈释水〉文

四郡者,卫满朝鲜之所分也。一曰乐浪今之平安道二曰玄菟今之咸镜道三曰临屯𬇙北之地四曰真番鸭水之北此之谓四郡也。

四郡之名,出《史记》。〈朝鲜列传〉。东人以玄菟临屯谓在今邦域之外,非也。又闾延茂昌虞芮慈城为江界之废四郡。又丹阳清风堤川永春,山水绝胜,亦名四郡

五之类四十条[编辑]

五教者,天伦之彝典也。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承以孝,此之谓五教也。

五教之名,出〈虞书〉。其目见《春秋传》。儒以此为五,亦名五典。《书集传》以五伦为五教。又父母兄弟妻子谓之六亲,见《春秋传》

五伦者,人纪之达道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配耦一定,不相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之谓五伦也。

五伦之目,见《孟子》。〈滕文公上〉。〈礼运〉,去朋友而加兄弟谓之十义

五礼者,邦国之仪文也。祭祀曰吉礼,其别有十二丧荒曰凶礼,荒谓饥馑疠疫朝觐曰宾礼,其别有八师旅曰军礼,其别有五冠昏飮射曰嘉礼,其别有六此之谓五礼也。

五礼之目,见《周礼》。〈大宗伯〉

五刑者,讨罪之用也。黥面曰墨,割鼻曰劓,刖足曰剕,去势曰宫,即腐刑死曰大辟,此之谓五刑也。

五刑之名,出〈虞书〉。其目见〈吕刑〉。《国语》以甲兵ㆍ斧钺ㆍ刀锯ㆍ钻笮ㆍ鞭扑为五刑。〈大司寇〉以野刑ㆍ军刑ㆍ乡刑ㆍ官刑ㆍ国刑为五刑。《唐律》以笞ㆍ杖ㆍ徒ㆍ流ㆍ死为五刑

五射者,国子之所习也。一曰白矢,其镞白二曰参连,三矢连续去三曰剡注,剡,杀也。羽高镞低四曰襄尺,臣与君射,让一尺五曰井仪,四矢贯帿,如井形此之谓五射也。

五射之名,出《周礼》。〈保氏〉文。其目见先郑

五御者,国子之所习也。一鸣和鸾,和,铃也。鸾鸣和应二逐水曲,随水势三过君表,军旅立门臬曰表四舞交衢,车在交道,应舞节五逐禽左,驱兽使左,君射之此之谓五御也。

五御之名,出《周礼》。〈保氏〉文。其目见先郑

五行者,厚生之本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之谓五行也。

五行之名,出〈洪范〉。

五声者,乐音之别也。宫以为君,声至浊商以为臣,声次浊角以为民,声半清半浊征以为事,声稍清羽以为物,声至清此之谓五声也。

五声之名,出〈虞书〉。其目见〈乐记〉

五色者,物采之辨也。东方曰青,南方曰赤,西方曰白,北方曰黑,中央曰黄,此之谓五色也。

五色之名,出〈虞书〉。其目见〈考工记〉

五臭者,芗泽之别也。羊臭曰膻,炒气曰焦,芬芳曰香,鱼臭曰腥,腐臭曰朽,此之谓五臭也。

五臭之目,见〈月令〉。

五味者,精液之滋也。酢味曰酸,酢,醋同荼味曰苦,蜜味曰甘,辣味曰辛,卤味曰咸,此之谓五味也。

五味之目,见〈洪范〉。

五脏者,血气之所藏也。脏,藏也肝通于目,心通于舌,脾通于口,肺通于鼻,肾通于耳,此之谓五脏也。

五脏之名,出《黄帝素问》。

五官者,心君之所治也。官,职也耳曰司聪,目曰司视,鼻以嗅气,口以出言。形以运动,此之谓五官也。

五官之名,出《荀子》。陈澔〈学记〉注,以耳ㆍ目ㆍ口ㆍ鼻ㆍ心,为五官,非也

五金者,矿采之品也。黄金曰金,白金曰银,赤金曰铜,青金曰铅,黑金曰铁,此之谓五金也。

五金之目,见《汉书》注。〈食货志〉颜师古

五玉者,诸侯之贽也。公执桓圭,正方如宫形侯执信圭,信直也伯执躬圭,人身象子执谷璧,象养人男执蒲璧,象安人此之谓五玉也。

五玉之名,出〈虞书〉。其目见〈大宗伯〉

五火者,四时之改燧也。春取楡柳,楡,枌也夏取枣杏,枣,棘也夏秋之交取桑柘,山桑也秋取柞梄,柞,栎也。梄,刚木也冬取槐檀,香木也此之谓五火也。

五火之目,见《周礼》注。郑玄〈司爟〉注,本邹衍之说

五地者,生物之原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小山也四曰坟衍,坟,高起也。衍,广阔也五曰原隰,高平曰原,下平曰隰此之谓五地也。

五地之名,出《周礼》。〈大司徒〉

五岳者,中国之镇山也。岳,山宗东曰泰山岱宗西曰蕐山一作华南曰霍山衡山北曰恒山常山中曰嵩高大室此之谓五岳也。

五岳之名,出《周礼》。〈大宗伯〉。其目见《尔雅》

五谷者,禾稼之美也。黍有秬芑,黑曰秬,白曰芑稷有穄秫,黏曰秫,不黏曰穄稻有秔糯,黏曰糯,不黏曰秔菽曰大豆,麦曰来牟,此之谓五谷也。

五谷之名,出《穀梁传》。其目见《周礼ㆍ职方》注。〈太宰〉注,以黍ㆍ稷ㆍ秫ㆍ稻ㆍ麻ㆍ二豆ㆍ二麦为九谷

五果者,木实之美也。桃曰句鼻,句,曲也杏曰扁核,扁,匾同李曰龙耳,枣曰鸡心,栗曰黄玉,此之谓五果也。

五果之名,出《黄帝素问》。

五辂者,天子之法驾也。一曰玉路,祭所乘二曰金路,封同姓三曰象路,封异姓四曰革路,封四卫五曰木路,封蕃国此之谓五辂也。

五辂之名,出《周礼》。〈巾车〉文。又重翟ㆍ厌翟ㆍ安车ㆍ翟车ㆍ辇车,为王后五辂

五兵者,戎车之所建也。平头曰戈,无刃曰殳,三锋曰戟,有钩曰酋矛,二十尺其长者夷矛,二十四尺此之谓五兵也。

五兵之名,出《周礼》。〈司兵〉文。其目见〈考工记〉

五服者,丧纪之精麤也。一曰斩衰,为君父二曰齐衰,有三年,有期三曰大功,九月也。殇服七月四曰小功,五月也。女红曰功五曰缌麻,三月也此之谓五服也。

五服之名,出〈学记〉。其目见《仪礼ㆍ丧服》

五纪者,天时之大经也。岁有寒暑,月有晦朔,日有昼夜,星辰有次,十二次历数有步,推占也此之谓五纪也。

五纪之名,出〈洪范〉。

五征者,君德之类应。征,验也肃则时雨,貌曰恭作肃乂则时旸,言曰从作乂哲则时燠,视曰明作哲谋则时寒,听曰聪作谋圣则时风,思曰睿作圣此之谓五征也。

五征之目,见〈洪范〉。

五福者,庶民之吉禄也。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乐其善五曰考终,得令终此之谓五福也。

五福之名,出〈洪范〉。

五谏者,忠臣之义也。一曰谲谏,以诡言悟主二曰戆谏,愚而朴三曰降谏,下其气四曰直谏,无所讳五曰讽谏,风动之此之谓五谏也。

五谏之名,出《家语》。《白虎通》又以讽谏ㆍ窥谏ㆍ顺谏ㆍ指谏ㆍ陷谏为五谏

五听者,所以察狱讼也。一曰辞听,不直则言烦二曰色听,不直则色赧三曰气听,不直则息喘四曰耳听,不直则聆惑五曰目听,不直则视眊此之谓五听也。

五听之名,出《周礼》。〈小司寇〉

五守者,先王之所以待刑人也。墨者守门,劓者守关,宫者守内,刖者守囿,髠者守积,仓廪也此之谓五守也。

五守之目,见《周礼》。〈掌戮〉文,〈祭统〉以煇胞翟阍为四守

五帝者,上古之神圣也。伏羲太昊配于春神农炎帝配于夏轩辕黄帝配中央金天少昊配于秋高阳颛顼配于冬此之谓五帝也。

五帝之目,见〈月令〉。

五佐者,上古之贤臣也。句芒司春,少昊之子祝融司夏,之子后土居中,共工句龙蓐收司秋,少昊之子玄冥司冬,少昊之子此之谓五佐也。

五佐之目,见〈月令〉。

五圣者,百世之师也。孔子曰至圣,仲尼颜子曰复圣,,字曾子曰宗圣,子舆子思曰述圣,孟子曰亚圣,此之谓五圣也。

五圣之名,出《大明会典》。

五贤者,东国之先师也。寒暄公,宏弼一蠹公,静庵公,光祖晦斋公,彦迪退溪公,,字景浩此之谓五贤也。

五贤之名,出《文苑黼黻》。

五霸者,诸侯之盟主也。霸,伯也桓公小白文公重耳穆公任好襄公玆父庄王此之谓五霸也。

五霸之名,出《孟子》。其目见〈集注〉。《左传》注云,五伯者,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韦周伯,未知孰是

五胡者,末之乱华者也。刘渊石勒羯,上党地名,匈奴别部,入居之苻坚别种姚弋仲西戎也慕容廆起于鲜卑东胡此之谓五胡也。

五胡之名,出《晋书》。

五季者,之僭主也。一曰朱梁朱全忠二曰后唐,李克用三曰石晋石敬瑭四曰后汉刘知远五曰柴周郭威柴荣此之谓五季也。

五季之名,出《五代史》。

五虫者,动物之族也。鸟曰羽虫,兽曰毛虫,鱼曰鳞虫,被甲曰介虫,蟹鳖类露体曰倮虫,蚕蚓类此之谓五虫也。

五虫之名,出〈月令〉。本出《大戴礼》。〈考工记〉又以脂者ㆍ膏者ㆍ裸者ㆍ羽者ㆍ鳞者为五兽

五方者,异物之所产也。比目之鱼出东方,其名鲽比翼之鸟出南方,名鹣鹣比肩之兽出西方,其名蟨比肩之民出北方,迭望而迭食轵首之蛇出中国名弩弦此之谓五方也。

五方之名,出《尔雅》。〈释地〉文

五卫者,我邦之军制也。国初之制也。今废中卫曰义兴,左卫曰龙骧,左青龙右卫曰虎贲,右白虎前卫曰忠佐,后卫曰忠武,此之谓五卫也。

五卫之名,出《经国大典》。

五部者,我邦京邑之制也。一曰中部,二曰东部,三曰西部,四曰南部,五曰北部,此之谓五部也。

五部之名,出《舆地胜览》。此本高句丽之制也。《后汉书》云:“高句骊有五部,即内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也。其内部一名黄部,其四部一名后部

六之类四十条[编辑]

六经者,先圣载道之器也。经,常也《易》以道化,主乎变《书》以道事,述正事《诗》以达意,言其志《礼》以节人,不相逾《乐》以发和,宣其郁《春秋》以道义,正伦义此之谓六经也。

六经之目,见《经解》。又详《史记ㆍ自序传》。《乐书》亡不传,故时只有五经博士

六诗者,诗体之别也。讽咏曰风,敷陈曰赋,譬喩曰比,起感曰兴,正言曰雅,容状曰颂,形容其盛德此之谓六诗也。

六诗之名,出《周礼》。〈太师〉文

六体者,书体之别也。垂法曰典,矢谋曰谟,矢,陈也喩告曰诰,教戒曰训,军旅曰誓,封爵曰命,此之谓六体也。

六体之名,出蔡沈《书传》。孔颖达并计贡ㆍ歌ㆍ征ㆍ范为十例。《周礼ㆍ大祝〉以祠ㆍ命ㆍ诰ㆍ会ㆍ祷ㆍ诔为六辞

六书者,文字之法也。一曰象形,日月类二曰会意,武信类三曰转注,考老类四曰处事,上下类五曰假借,令长类,一字两用六曰谐声,江河类,左形右声此之谓六书也。

六书之名,出《周礼》。〈地官〉ㆍ〈保氏〉文。其目见〈注〉

六礼者,婚姻之仪节也。一曰纳采,采,择也二曰问名,问女名,将卜吉凶三曰纳吉,卜而告吉兆四曰纳征,征,成也。即今之纳币五曰请期,告期日六曰亲迎,即日迎而归此之谓六礼也。

六礼之目,见〈士昏礼〉。〈王制〉又以冠ㆍ昏ㆍ丧ㆍ祭ㆍ乡ㆍ相见为六礼

六乐者,帝王象德之舞也。黄帝曰〈云门〉,即大卷曰〈咸池〉,即大章曰〈大韶〉,即大㲈曰〈大夏〉,韶,绍也。夏,大也曰〈大濩〉,或作頀曰〈大武〉,武王此之谓六乐也。

六乐之名,出《周礼》。〈大司乐〉

六舞者,国子幼年之所习也。全羽曰帗舞,云:“析采缯。”析羽曰羽舞,冒羽曰皇舞,皇䍿同执牦曰旄舞,旄牛尾执干曰干舞,此武舞无所执曰人舞,以手袖此之谓六舞也。

六舞之名,出《周礼》。〈乐师〉文

六术者,丧服之义理也。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为君服三曰贵名,从父从母类四曰出入,女适人男为人后五曰长幼,三殇服六曰从服属从徒从等此之谓六术也。

六术之名,出《礼大传》。

六艺者,国子之所肄习也。礼有节文,乐有章族,族,奏也射以中鹄,御以调马,书别偏旁,数别乘除,此之谓六艺也。

六艺之名,出《周礼》。〈保氏〉文。又见〈大司徒〉。《史记》ㆍ《汉书》以六经为六艺

六德者,国子之所自修也。明事曰知,爱人曰仁,通事曰圣,制宜曰义,实心曰忠,平志曰和,此之谓六德也。

六德之名,出《周礼》。〈大司徒〉

六行者,国子之所服行也。善于父母曰孝,善于兄弟曰友,亲于九族曰睦,厚于姻戚曰姻,姻音因信于朋友曰任,周于贫困曰恤,此之谓六行也。

六行之名,出《周礼》。〈大司徒〉

六容者,国子所学之威仪也。祭祀之容尚穆穆,严而和宾客之容尚肃肃,恪而敬朝廷之容尚济济,整而敏丧纪之容尚累累,羸惫貌军旅之容尚曁曁,果毅貌车马之容尚翼翼,闲整貌此之谓六容也。

六容之名,出《周礼》。〈保氏〉文。散见于〈玉藻〉ㆍ〈少仪〉

六官者,王者之佐卿也。冢宰曰天官,掌邦治司徒曰地官,掌邦教宗伯曰春官,掌邦礼司马曰夏官,掌邦政司寇曰秋官,掌邦刑司空曰冬官,掌邦事此之谓六官也。

六官之名,出《周礼》。〈小宰职〉。我邦以吏ㆍ户ㆍ礼ㆍ兵ㆍ刑ㆍ工为六曹

六工者,攻治六材之人也。抟埴曰土工,陶人ㆍ瓬人等锻冶曰金工,其别六刮摩曰石工,玉人ㆍ磬人等梓匠曰木工,其别七鞄䩵曰兽工,攻皮者画缋曰草工,取蓝茜以染此之谓六工也。

六工之名,出〈曲礼〉。〈考工记〉有木ㆍ金ㆍ皮ㆍ土ㆍ设色ㆍ刮摩等六工,即此六工也。〈考工记〉筑ㆍ治ㆍ凫ㆍ栗ㆍ段ㆍ桃为攻金六工

六功者,邦国记功之法也。王功曰勋,辅成王业若周公国功曰功,保全国家若伊尹民功曰庸,法施于民若后稷事功曰劳,以劳定国若大禹治功曰力,制法成治若皋陶战功曰多,克敌出奇若吕尚此之谓六功也。

六功之目,见《周礼》。〈司勋〉文

六宗者,天子之小祀也。一曰泰昭,祭四时二曰坎坛,祭寒暑三曰王宫,祭日也四曰夜明,祭月也五曰幽宗,祭星也六曰雩宗,祭水旱此之谓六宗也。

六宗之名,出〈虞书〉。其目见〈祭法〉。马融郑玄等所论六宗之名,不止一二。今并略之

六号者,祭祀之称名也。一曰神号,昊天上帝二曰鬼号,皇祖伯某三曰示号,若后土四曰牲号,若柔毛刚鬣五曰齍号,若香合ㆍ明粢六曰币号,若嘉玉ㆍ量币此之谓六号也。

六号之名,出《周礼》。〈大祝〉文

六顺者,人道之循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之谓六顺也。

六顺之名,出《春秋传》。石碏之所言

六逆者,人道之反常也。贱妨贵,惎间之少陵长,侵侮之远间亲,介隔之新间旧,不循序小加大,不量力淫破义,不度德此之谓六逆也。

六逆之名,出《春秋传》。同上

六冕者,王公之元服也。一曰裘冕,祀上帝二曰衮冕,享先王三曰鷩冕,衣绘雉四曰毳冕,绘虎蜼五曰希冕,刺粉米六曰玄冕,裳刺黻此之谓六冕也。希音𫄨

六冕之名,出《周礼》。〈司服〉文。裘冕,唯天子有之

六服者,王后之礼服也。一曰祎衣,祭先王二曰揄狄,祭先公三曰阙狄,画翟羽四曰鞠衣,麹黄色五曰展衣,白色襢六曰褖衣,黑色以御王此之谓六服也。

六服之名,出《周礼》。〈内司服〉

六器者,天子之礼玉也。一曰苍璧,以礼天二曰黄琮,以礼地三曰青圭,礼东方四曰赤璋,礼南方五曰白虎,礼西方六曰玄璜,礼北方此之谓六器也。

六器之名,出《周礼》。〈大宗伯〉文。又见〈聘礼〉。又〈小行人〉六币之目,曰圭以马ㆍ璋以皮ㆍ璧以帛ㆍ琮以锦ㆍ琥以绣ㆍ璜以黼

六挚者,人臣礼见之物也。孤执皮帛,虎豹皮卿执羔,小羊也大夫执雁,行有序士执雉,介有节庶人执鹜,不飞迁工商执鸡,随时动此之谓六挚也。

六挚之名,出《周礼》。〈大宗伯〉

六节者,使臣行道之信也。诸侯之所用山国用虎节,铸虎象土国用人节,平地人所居泽国用龙节,水有龙道路用旌节,析羽者门关用符节,分竹者都鄙用管节,亦如符此之谓六节也。

六节之名,出《周礼》。〈小行人〉。又掌节有玉节ㆍ角节ㆍ金节ㆍ符节ㆍ玺节ㆍ旌节,亦六节也。金节有二,即龙节ㆍ虎节

六彝者,郁鬯之尊也。彝法也一曰鸡彝,夏后制二曰鸟彝,刻鸟形三曰斝彝,人制四曰黄彝,黄目五曰虎彝,刻虎形六曰蜼彝,蜼似狝猴刻之,取其孝此之谓六彝也。

六彝之名,出《周礼》。〈司尊彝〉

六尊者,酒醴之彝也。一曰献尊,献或作牺,并音莎二曰象尊,饰象形三曰壶尊,匏也。太古制四曰著尊,无足而著地五曰泰尊,瓦尊也。六曰山尊,刻山形。此之谓六尊也。

六尊之名,出《周礼》。〈司尊彝〉

六飮者,王膳之清者也。清涤曰水,无所和米汁曰浆,有醋味甛酒曰醴,不用麹水酒曰䣼,一说云寒粥梅浆曰医,一名醷黍粥曰酏,其味甘此之谓六飮也。

六飮之名,出《周礼》。〈浆人〉文。又〈膳夫〉谓六清

六畜者,禽兽之受养者也。马以驾车,牛以服轭,羊曰柔毛,豕曰刚鬣,犬使守门,鸡使司晨,此之谓六畜也。

六畜之名,出《周礼》。〈庖人〉文。〈膳夫〉谓之六牲

六兽者,王庖之野腊也。一曰麋,二曰鹿,三曰熊,云当用狼四曰麕,五曰豕,即山猪六曰兔,八窍兽此之谓六兽也。

六兽之名,出《周礼》。〈庖人〉先郑注。先郑又以雁ㆍ鹑ㆍ鷃ㆍ雉ㆍ鸠ㆍ鸽为六禽

六马者,校人之所养也。一曰种马,即母马二曰戎马,驾戎辂三曰齐马,驾金辂四曰道马,驾象辂五曰田马,驾田辂六曰驽马,给宫中之役此之谓六马也。

六马之名,出《周礼》。〈校人〉文

六材者,所以为弓也。干以为远,桑柘等角以为疾,用牛角筋以为深,用兽筋胶以为和,鹿角ㆍ鱼之胶丝以为固,弦用丝漆以受霜露,漆其外此之谓六材也。

六材之名,出〈考工记〉。〈弓人〉文。又〈夏官ㆍ司弓矢〉有六弓之目,曰,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大弓

六气者,天地之变候也。阴以蹙之,阳以舒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晦则为夜,明则为昼,此之谓六气也。

六气之名,出《汉书》。〈律历志〉

六腑者,津液之所聚也。化食曰胃,销恶曰胆,分水曰小肠,分谷曰大肠,腐水曰脬,即膀胱腐谷曰膲,即三焦此之谓六腑也。

六腑之名,出《内经》。

六极者,庶民之菑祸也。短折曰凶,多病曰疾,劳心曰忧,财匮曰贫,德薄曰恶,懦孱曰弱,此之谓六极也。

六极之名,出〈洪范〉。

六韬者,太公之兵法也。一曰文韬,十二篇二曰武韬,凡五篇三曰龙韬,十三篇四曰虎韬,十二篇五曰豹韬,凡八篇六曰犬韬,凡十篇此之谓六韬也。

六韬之名,出陈寿〈蜀志〉。〈刘先主传〉。《隋书ㆍ经籍志》亦录之

六国者,战国之僭主也。蓟城临淄亡而郢邑平阳后徙大梁邯郸,此之谓六国也。

六国之名,出《战国策》。

六卿者,晋国之世臣也。一曰赵氏赵衰二曰范氏随会始封三曰荀氏荀息四曰智氏荀氏也。荀首五曰魏氏毕万六曰韩氏韩万此之谓六卿也。

六卿之名,出〈春秋提要〉。子产子齹等为六卿。皇缓乐茷等为六卿

六朝者,江南之帝者也。一曰孙吴孙权二曰东晋司马氏三曰刘宋刘裕四曰萧齐萧道成五曰萧梁萧衍六曰陈氏陈霸先此之谓六朝也。

六朝之名,出《隋书》。

六贤者,有之先正也。一濂溪先生,周敦颐茂叔横渠先生,张载,字子厚明道先生,程颢,字伯淳伊川先生,程颐,字正叔康节先生,邵雍,字尧夫晦庵夫子,朱文公元晦此之谓六贤也。

六贤之名,出《宋史》。〈儒林传〉。朱子五贤司马温公为六君子

六部者,新罗京邑之制也。一曰梁部阳山二曰沙梁高垆三曰牟梁大树四曰本彼于珍五曰汉祗加利六曰习比明活此之谓六部也。

六部之名,出金富轼《三国史》。

七之类二十条[编辑]

七教者,先王所以兴民德也。一曰父子,二曰兄弟,三曰夫妇,四曰君臣,五曰长幼,六曰朋友,七曰宾客,此之谓七教也。

七教之名,出〈王制〉。

七情者,人心之感发也。悦豫曰喜,愤盈曰怒,悲戚曰哀,恐㥘曰惧,怜慕曰爱,憎疾曰恶,贪愿曰欲,此之谓七情也。

七情之名,出〈礼运〉。《左传》子产之言以哀ㆍ乐ㆍ喜ㆍ怒ㆍ好ㆍ恶为六志

七曜者,精光之丽天也。日曰朱明,月曰水精,金星曰太白,即长庚火星曰荧惑,水星曰辰星,木星曰岁星,土星曰塡星,此之谓七曜也。

七曜之名,出《穀梁传》。

七略者,群书之总数也。一曰六艺,即六经二曰诸子,《荀子》ㆍ《庄子》等三曰诗赋,四曰兵书,五曰术数,历象ㆍ卜算类六曰方技,医药ㆍ神仙类七曰辑略,诸书之总类此之谓七略也。

七略之名,出〈艺文志〉。《七略》本刘向之所辑

七纬者,经典之演义也。《易》有六纬,《干凿度》之等《书》有四纬,《考灵曜》之等《诗》有三纬,《纪历枢》之等《礼》有三纬,《含文嘉》之等《乐》有三纬,《叶图征》之等《孝经》有二纬,《援神契》之等《春秋》有十三纬,《元命包》之等此之谓七纬也。

七纬之名,出《隋书》。〈经籍志〉

七庙者,天子之祭法也。一曰考庙,即祢庙二曰王考,三曰皇考,即曾祖四曰显考,即高祖五曰穆祧,武王六曰昭祧,文王七曰祖庙,即太祖此之谓七庙也。

七庙之名,出〈祭法〉。与〈王制〉不同

七祀者,天子之小祀也。一曰司命,宫中神,或云星二曰中霤,屋中央三曰国门,都城门四曰国行,行道神五曰泰厉,帝王无后者六曰户,室之户七曰灶,主飮食此之谓七祀也。

七祀之目,见〈祭法〉。〈月令〉以户ㆍ灶ㆍ中ㆍ霤ㆍ门ㆍ行为五祀。先儒以此为正

七贡者,诸侯之方物也。侯服贡祀物,助王祭甸服贡嫔物,丝枲等男服贡器物,尊彝等采服贡服物,玄𫄸等卫服贡材物,金木等要服贡货物,龟贝等蕃国贡宝物,各以其所贵此之谓七贡也。

七贡之名,出《周礼》。〈大行人〉。〈天官ㆍ太宰〉加币贡ㆍ游贡,谓之九贡。彼云物贡,即此宝物也

七策者,海内之玉币也。一曰阴山之礝碈,石次玉二曰紫山之白金,燕山三曰朝鲜之文皮,虎豹皮四曰汝汉之黄金,出石衢五曰江阳之明珠,六曰泰山之曾青,如朱砂,可以炼丹七曰边山之美玉,出禺氏此之谓七策也。

七策之名,出《管子》。〈轻重〉篇

七宝者,装饰之珍品也。一曰车𤦲,即大贝二曰𫞩瑚,即珊瑚三曰琥珀,即松脂所化四曰玛瑙,石次玉五曰火齐,珠也。似云母六曰良玉,出于山七曰真珠,出于水此之谓七宝也。

七宝之名,出《云笈七签》。

七工者,攻木之艺人也。一曰轮人,斲轮者二曰舆人,造舆者三曰车人,造车者四曰弓人,造弓者五曰庐人,造兵器六曰匠人,造宫室者七曰梓人,造器物此之谓七工也。

七工之名,出〈考工记〉。

七书者,武学之经传也。一曰《孙子》,孙武所著二曰《吴子》,吴起三曰《六韬》,太公四曰《三略》,黄石公所传五曰《司马法》,武王时作六曰《尉缭子》,惠王时人七曰《李卫公》,李靖此之谓七书也。

七书之名,出晁公武《读书志》。元丰中,始定武学七书。国制以《易》ㆍ《诗》ㆍ《书》ㆍ《论》ㆍ《孟》ㆍ《中庸》ㆍ《大学》为七书

七贵者,室之外戚也。一曰吕氏产禄二曰霍氏霍光三曰上官之家四曰丁氏哀帝丁姬之家五曰赵氏飞燕六曰傅氏元帝傅昭仪之家七曰王氏王商此之谓七贵也。

七贵之名,出潘岳〈西征赋〉。其目见六臣注

七子者,曹魏之文士也。一建安曹植子建东平刘桢公干北海徐干伟长广陵陈琳孔璋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山阳王粲仲宣此之谓七子也。

七子之名,出〈魏志〉。〈王粲传〉

七贤者,初之酒豪也。一步兵校尉阮籍嗣宗二中散大夫嵇康叔夜三吏部尚书山涛巨源四建武参军刘伶伯伦五始平太守阮咸仲容六散骑常侍向秀子期七司徒王戎濬仲此之谓七贤也。

七贤之名,出陶渊明《群辅录》。又见《晋书》。末七人,游于竹林,号曰竹林七贤

七行者,乐府之平调也。一曰长歌,言芳华不久二曰短歌,文帝所作,言及时行乐三曰猛虎,陆机所作,言从役不改节四曰君子,远嫌疑之义五曰燕歌,妇人思行役六曰从军,车旅之劳苦七曰鞠歌,言鞠室之哀此之谓七行也。

七行之名,出《古今乐录》。大明中,王僧虔录平调七曲为七歌行

七曲者,江南之乐府也。其一曰江南弄,沈约所作二曰龙笛,三曰采莲,四曰凤笙,五曰采菱,六曰游女,七曰朝云,此之谓七曲也。

七曲之名,出《古今乐录》。武帝沈约四曲,制江南弄七曲

七部者,代之伎乐也。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玆伎,七曰文康伎,此之谓七部也。

七部之名,出《隋书ㆍ音乐志》。开皇初,置七部乐

七去者,妇人之所以出也。不顺父母去,为逆德无子去,为绝世淫去,为乱族妒去,为乱家有恶疾去,不可共粢盛多言去,为离亲窃盗去,为反义此之谓七去也。

七去之名,出《大戴礼》。〈本命〉篇又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七事者,守令考绩之目也。一曰农桑盛,二曰户口增,三曰学校兴,四曰军政修,五曰赋役均,六曰词讼简,七曰奸猾息,此之谓七事也。

七事之名,出《国朝宝鉴》。

八之类二十条[编辑]

八卦者,万物之象也。干有父道,坤有母道,震为长男,下连者巽为长女,下绝者坎为中男,中连者离为中女,中绝者艮为少男,上连者兑为少女,上绝者此之谓八卦也。

八卦之名,出《易大传》。

八音者,乐器之别也。金曰锺鑮,石曰球磬,丝曰琴瑟,竹曰箫管,匏曰笙簧,列管于匏中土曰埙嘂,与叫同革曰鼓鼗,木曰柷敔,此之谓八音也。

八音之名,出《周礼》。〈大师〉文

八风者,大块之噫气也。正东曰明庶风,一名曰谷风东南曰清明风,正南曰景风,一名曰凯风西南曰凉风,正西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正北曰广莫风,一名曰广末东北曰条风,一名曰融风此之谓八风也。

八风之名,出《左传》。其目见《史记ㆍ律书》。其注一名者,杜预说也。《吕氏春秋》又以猋风ㆍ滔风ㆍ熏风ㆍ巨风ㆍ凄风ㆍ飂风ㆍ厉风ㆍ寒风为八风,起于东北,终于正北

八纮者,中国之荒外也。纮,纲也。如网之有大纲东北曰荒土,正东曰桑野,东南曰众安,正南曰反户,即北户西南曰火土,正西曰沃野,西北曰河所,正北曰委羽,此之谓八纮也。

八纮之名,出《淮南子》。九州之外有八埏,八埏之外有八纮。上文以大泽ㆍ无通ㆍ大渚ㆍ少海ㆍ昃区ㆍ玄泽ㆍ大梦ㆍ浩泽ㆍ渚资ㆍ丹泽为八𫄧

八蛮者,南方之蕃国也。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焦侥,四曰跂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脊,此之谓八蛮也。

八蛮之名,出《国语》。其目见《尔雅ㆍ疏》李巡

八蜡者,岁终之索飨也。蜡,索也一曰先啬,神农也二曰司啬,古农官三曰先农,古田畯四曰邮表畷,田官之所居五曰猫虎,食田鼠田豕,故报其功六曰水坊,以蓄水七曰水庸,以泄水八曰昆虫,螟蝗属此之谓八蜡也。

八蜡之名,出〈郊特牲〉。其目见经文。然先儒以猫虎合一,恐非也。又昆虫不当祭

八统者,人主所以驭万民也。一曰亲亲,亲九族二曰敬故,礼旧人三曰进贤,在尊位四曰使能,在卑职五曰保庸,安有功六曰尊贵,敬大臣七曰达史,察勤劳八曰礼宾,怀诸侯此之谓八统也。

八统之名,出《周礼》。〈小宰〉文。〈小司寇〉八仪之辟,其目与此同

八政者,有国之大务也。一曰食,谓粟米二曰货,泉布类三曰祀,以事神四曰司空,掌山泽五曰司徒,教万民六曰司寇,主刑狱七曰宾,礼诸侯八曰师,除残暴此之谓八政也。

八政之名,出〈洪范〉。〈王制〉又以衣ㆍ食ㆍ度ㆍ量ㆍ数ㆍ制ㆍ事为ㆍ异别为八政

八刑者,人主所以纠万民也。有不孝之刑,有不弟之刑,不顺于兄长有不睦之刑,不亲其九族有不姻之刑,不亲其姻戚有不任之刑,不信于朋友有不恤之刑,不救忧贫者有造言之刑,以讹言惑众有乱民之刑,乱名以改作此之谓八刑也。

八刑之名,出《周礼》。〈大司徒〉

八成者,士师断狱之法也。一曰邦汋,酌探国家之密事二曰邦贼,为逆乱三曰邦谍,为异国反间四曰犯令,干法禁五曰挢令,诈上命六曰邦盗,窃宝藏七曰邦朋,为朋党八曰邦诬,诬君臣此之谓八成也。

八成之名,出《周礼》。〈士师〉文

八珍者,养老之膳羞也。一曰淳熬,煎醢以加稻二曰淳母,煎醢以加黍三曰炮豚,实枣以烧豚四曰炮牂,实枣以烧羊五曰𢭏珍,捶肉去其筋六曰渍肉,切肉以渍酒七曰干熬,捶肉而屑姜桂八曰肝膋,狗肝炙以膋此之谓八珍也。

八珍之目,见〈内则〉。后世以龙肝ㆍ凤髓ㆍ兔胎ㆍ鲤尾ㆍ鹑炙ㆍ猩唇ㆍ熊掌ㆍ禾酪蝉为八珍

八阵者,诸葛武侯布军之法也。一曰天圆,二曰地方,三曰风锐,四曰云垂,五曰龙飞,六曰虎踞,七曰蛇蟠,八曰鸟翔,此之谓八阵也。

八阵之名,出〈蜀志〉。其目见李筌《兵书》。《杂兵书》又以方圆ㆍ牝牡ㆍ冲阵ㆍ轮阵ㆍ浮沮阵ㆍ雁行阵为八阵

八母者,慈恩之辨名也。一曰嫡母,二曰继母,三曰慈母,妾无子,妾子无母,而父命之为子四曰养母,遗弃子受养五曰出母,被父黜六曰嫁母,父亡而改嫁七曰庶母,八曰乳母,此之谓八母也。

八母之名,出《元典章》。

八体者,文字之变也。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之谓八体也。

八体之名,出许慎《说文》。张怀瓘《书断》,又以篆籒ㆍ八分ㆍ隶书ㆍ章草ㆍ草书ㆍ飞白ㆍ行书为八体。《汉书ㆍ艺文志》,又以古文ㆍ奇字ㆍ篆书ㆍ隶书ㆍ缪篆ㆍ虫书为六体

八家者,文章之选也。一韩昌黎柳柳州宗元欧阳修永叔苏老泉苏东坡苏栾城王荆公安石曾南丰此之谓八家也。

八家之名,出《茅坤鹿门集》。

八绝者,人之方技也。吴范相风,知风候刘惇占气,察云气赵达算术,皇象书法,严昭弈棋,宋寿占梦,曹丕兴之画,孙权画屏,因点为蝇孤城郑姥之相,王粲终为太傅此之谓八绝也。

八绝之名,出张勃《吴录》。又见陶渊明《群辅录》

八矢者,诸射之所用也。一曰枉矢,矫而直二曰絜矢,筋束之三曰杀矢,中则死四曰𬭤矢,以射侯五曰矰矢,以弋禽六曰茀矢,亦弋矢七曰恒矢,常所用八曰庳矢,其行卑此之谓八矢也。

八矢之名,出《周礼》。〈司弓矢〉

八骏者,穆王之名马也。一曰绝地,足不践土者二曰翻羽,行越飞禽者三曰奔霄,夜行万里者四曰超影,逐日而行者五曰逾辉,毛色炳燿者六曰超光,一形十影者七曰腾雾,乘云而行者八曰挟翼,身有肉翅者此之谓八骏也。

八骏之目,见《拾遗记》。

八道者,我邦之诸藩也。中曰京畿,次南曰忠清百济又南曰全罗,东南曰庆尚新罗正东曰江原,次西曰黄海,西北曰平安古句丽正北曰咸镜北道,即古北沃沮此之谓八道也。

八道之名,出《大明一统志》。其目见《武备志》

八门者,我邦之都门也。正东曰兴仁,东南曰光熙水口门正南曰崇礼,正西曰昭义西小门又西曰敦义新门西北曰彰义北汉正北曰肃清闭不用东北曰惠化东小门此之谓八门也。

八门之名,出《舆地胜览》。

九之类二十条[编辑]

九州者,中国之区分也。河内冀州济河兖州海岱青州淮岱徐州淮海扬州衡阳荆州荆河豫州华阳梁州西河雍州,此之谓九州也。

九州之名,出〈禹贡〉。制也。制无,加,见《尔雅》。制无,加,见〈职方氏〉。〈舜典〉注以〈禹贡〉九州及十二州

九山者,九州之重镇也。会稽衡山华山沂山岱山岳山医无闾霍山恒山,此之谓九山也。

九山之目,见《周礼ㆍ职方》。

九河者,黄河之末流也。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曰覆鬴五曰胡苏,六曰简河,七曰絜河,八曰钩盘,九曰鬲津,此之谓九河也。

九河之名,出〈禹贡〉。其目见《尔雅ㆍ释水》。蔡沈以简絜合一,以河之经流,当其一

九服者,室藩屏之制也。王畿千里,方千里其外曰侯服甸服一千里其外曰男服采服二千里其外曰卫服蛮服三千里其外曰夷服镇服四千里最外曰蕃服四千五百里此之谓九服也。

九服之名,出《周礼ㆍ职方》。〈大司马〉谓之九畿

九夷者,东方之蕃国也。一曰畎夷,二曰于夷,三曰方夷,四曰黄夷,五曰白夷,六曰赤夷,七曰玄夷,八曰风夷,九曰阳夷,此之谓九夷也。

九夷之名,出《国语》。其目见《后汉书ㆍ东夷传》。《尔雅ㆍ疏》又以玄菟乐浪高俪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为九夷

九经者,治天下之大法也。一曰修身,动以礼二曰尊贤,去谗远货色三曰亲亲,同好恶四曰敬大臣,备小官五曰体群臣,重其禄六曰子庶民,时使而薄敛七曰来百工,饩廪称其事八曰柔远人,嘉善矜不能九曰怀诸侯,厚往而薄来此之谓九经也。

九经之名,出《中庸》。陆游《初学记》,以三经ㆍ三《礼》ㆍ《春秋》三传为九经。《大传》以治亲ㆍ报功ㆍ举贤ㆍ使能ㆍ存爱为五经

九德者,选举之科目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愿,悫也乱而敬,乱,治也扰而毅,扰,顺也直而温,简而廉,删而塞,塞,实也彊而义,此之谓九德也。

九德之名,出〈虞书〉。

九惠者,国家之善政也。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养盲哑之等五曰合独,合鳏寡六曰问疾,医治之七曰通穷,救贫乏八曰振困,救饥荒九曰接绝,死事者祠之此之谓九惠也。

九惠之名,出《管子》。〈入国篇〉

九容者,君子之威仪也。足容重,先立基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言有序头容直,气容肃,和而严立容德,山立然色容庄,此之谓九容也。

九容之目,见〈玉藻〉。

九思者,君子所以检身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思后患见得思义,审取舍此之谓九思也。

九思之名,出《论语》。〈季氏〉篇

九式者,财赋节用之法也。一曰祭祀,牢鼎有多少二曰宾客,饔饩有多少三曰丧荒,用凶礼四曰羞服,羞王膳五曰工事,作器物六曰币帛,宾礼之所用七曰刍秣,养牛马八曰匪颁,匪,分也九曰好用,燕好所赐予此之谓九式也。

九式之名,出《周礼ㆍ太宰》。九式之财,出于九赋。九赋者,甸服五等之赋及城邑ㆍ关市ㆍ山泽ㆍ币馀之赋也

九府者,名山之所产也。一医无闾之珣玗琪,辽东会稽之竹箭,越州梁山之犀象,皆山兽华山之金石,太室山霍山之珠玉,冀州昆仑之璆琳琅玕,在西蕃幽都之筋角,多野牛斥山之文皮,东北方岱岳之五谷鱼盐,此之谓九府也。

九府之名,出《尔雅》。〈释地〉文

九命者,天子之锡有位也。一命受职,王朝之下士再命受服,中士受爵弁三命受位,上士及列国之卿四命受器,赐祭器五命赐则,受采地六命赐官,备官司七命赐国,王之卿八命作牧,九州牧九命作伯,即东ㆍ西二伯此之谓九命也。

九命之名,出《周礼》。〈大宗伯〉。后世遵《礼纬含文嘉》之文,以车马ㆍ衣服ㆍ乐则ㆍ朱户ㆍ纳陛ㆍ虎贲ㆍ弓矢ㆍ𫓧钺ㆍ秬鬯为九锡

九旗者,军旅之所建也。日月为常,王所建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通帛为旜,孤卿之所建杂帛为物,大夫士所建熊虎为旗,师都之所建鸟隼为旟,州里之所建龟蛇为旐,县鄙之所建全羽为旞,道车之所建析羽为旌,斿车之所载此之谓九旗也。

九旗之名,出《周礼》。〈司常〉文

九夏者,奏乐章以节容止也。一曰〈王夏〉,王出入奏之二曰〈肆夏〉,尸出入奏之三曰〈昭夏〉,牲出入奏之四曰〈纳夏〉,四方宾来奏之五曰〈章夏〉,臣有功奏之六曰〈齐夏〉,夫人祭奏之七曰〈族夏〉,族人侍奏之八曰〈祴夏〉,即〈陔夏〉,客醉而出奏之九曰〈鳌夏〉,公出入奏之此之谓九夏也。

九夏之名,出《周礼》。〈锺师〉文

九拜者,吉凶诸拜之分也。一曰稽首,头至地留久二曰顿首,头叩地三曰空首,头至手四曰振动,两手举五曰吉拜,似顿首六曰凶拜,稽颡而后拜七曰奇拜,一拜也八曰褒拜,持节拜九曰肃拜,俯下手此之谓九拜也。

九拜之名,出《周礼》。〈大祝〉文

九数者,算术之诸法也。一曰方田,量田畴二曰粟布,平度量三曰衰分,乘除法四曰少广,测积羃五曰商功,计功程六曰均输,制赋役七曰盈朒,度盈缩八曰方程,絜隅角九曰句股,测高深广远此之谓九数也。

九数之名,出《周礼》。其目见《九章算术》

九家者,传易之先儒也。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荀爽,此之谓九家也。

九家之目,见陆德明《经传释文》。《荀爽集ㆍ九家易》十卷

九卿者,家卿佐之制也。太常卿,光禄勋,卫尉卿,大仆卿,廷尉卿,鸿胪卿,宗正卿,司农卿,少府卿,此之谓九卿也。

九卿之名,出《汉书》。其目见《汉官仪》

九达者,道路大小之别也。一达曰道路,二达曰岐旁,三达曰剧旁,四达曰衢,五达曰康,六达曰庄,七达曰剧骖,八达曰崇期,九达曰逵,此之谓九达也。

九达之目,见《尔雅》。〈释宫〉文

十之类凡十条[编辑]

十伦者,祭祀之大义也。事鬼神之道,铺几筵君臣之义,不迎尸父子之伦,敬皇尸贵贱之等,爵有等亲疏之杀,别昭穆爵赏之施,赏于祖夫妇之别,夫人荐政事之均,分骨均长幼之序,序以齿上下之际,惠四守皆于祭见,此之谓十伦也。

十伦之名,出〈祭统〉。

十干者,纪日之天干也。甲曰阏逢,《史记》作焉逢乙曰旃蒙,《史记》作端蒙丙曰柔兆,《史记》作游兆丁曰强圉,《史记》作彊梧戊曰著雍,《史记》作徒维己曰屠维,《史记》作祝犂庚曰上章,《史记》作商横辛曰重光,《史记》作昭阳壬曰玄黓,《史记》作横艾癸曰昭阳,《史记》作尚章此之谓十干也。

十干之目,见《尔雅》。〈释天〉文。十干,《左传》谓之十日,〈律书〉谓之十母,《尔雅》谓之岁阳。十二支,〈律书〉谓之十二子,〈天官书〉谓之岁阴。其谓之天干地支者,出《皇极经世书》

十时者,昼夜早晚之候也。一鸡鸣,当士位二平旦,当卿位三食时,当公位四日中,当王位五日昳,六晡时,七日入,八黄昏,九人定,十夜半,此之谓十时也。

十时之名,出《左传》。其目见〈注〉。《淮南子》以晨明ㆍ胐明ㆍ旦明ㆍ早食ㆍ晏食ㆍ隅中ㆍ正中ㆍ小还ㆍ晡时ㆍ大还ㆍ高舂ㆍ下舂ㆍ县车ㆍ黄昏ㆍ定昏为十五时

十纪者,医家运气之数也。甲曰敦阜,土过而湿流乙曰从革,金衰而火盛丙曰漫衍,水过而寒流丁曰委和,木衰而燥盛戊曰赫曦,火过而暑流己曰卑监,土衰而风盛庚曰坚成,金过而燥流辛曰涸流,水衰而湿盛壬曰发生,木过而风流癸曰伏明,火衰而寒盛此之谓十纪也。

十纪之目,见《三因方》。陈无择

十煇者,太阳之氛祲也。煇,晕也一曰祲,阴阳气相侵二曰象,如赤乌三曰鑴,日旁气刺日四曰监,赤云在旁如冠珥五曰暗,日ㆍ月食六曰瞢,日月无光者七曰弥,云气贯日者八曰叙,云有次序在日上九曰𬯀,虹气也十曰想,杂气可形想此之谓十煇也。

十煇之名,出《周礼》。〈视祲〉文

十薮者,中国之大泽也。大野徐州大陆冀州杨陓雍州孟诸豫州云梦荆州具区扬州海隅营州昭余祁并州圃田豫州焦护岐西此之谓十薮也。

十薮之名,出《尔雅》。〈释地〉文。《周礼ㆍ职方》,以具区云梦圃田望诸大野弦蒲貕养扬纡昭馀祁为九泽。又以五湖颖湛波溠沂沐卢维渭洛菑时汾潞涞易为九浸

十乱者,武王之良佐也。治乱曰乱周公召公太公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或以为邑姜此之谓十乱也。

十乱之名,出《论语》。其目见马融

十哲者,门之高弟也。费公闵损子骞薛公冉雍仲弓黎公端木赐子贡卫公仲由子路魏公卜商子夏郓公冉耕伯牛齐公宰予子我徐公冉求子有吴公言偃子游颍川侯颛孙师子张此之谓十哲也。

十哲之名,出《唐书》。玄宗时,以四科十人为十哲。其后升颜子为亚圣,以曾子代之。至又升曾子,以子张代之。今因之

十道者,高丽之诸藩也。一曰关内京畿黄海二曰中原忠清左道三曰河南公洪等地四曰江南全罗上道五曰岭南尚州安东等地六曰岭东庆州金海等地七曰山南晋州咸阳八曰海阳全罗下道九曰朔方北道十曰𬇙西平安此之谓十道也。

十道之名,出郑麟趾《高丽史》。〈地理志〉

十宝者,我邦之御印也。一曰大宝,用于事大文书者二曰以德宝,用于日本通信者三曰施命之宝,用于教旨者四曰谕书之宝,用于谕书者五曰科举之宝,用于红白牌六曰宣赐之记,七曰宣贶端辅,八曰同文之宝,并用于颁赐书籍九曰奎章之宝,用于卫制钤识十曰濬哲之宝,用于阁臣教旨此之谓十宝也。

十宝之目,见《大典通编》。

十二之类凡十条[编辑]

十二律者,合乐之法则也。黄锺,子月律大吕,丑月律大簇,寅月律夹锺,卯月律姑洗,辰月律仲吕,巳月律蕤宾,五月律林锺,六月律夷则,七月律南吕,八月律无射,九月律应锺,十月律此之谓十二律也。

十二律之目,见〈月令〉。

十二辟者,大衍五十之本也。辟,君也一阳曰复,子月卦二阳曰临,丑月卦三阳曰泰,寅月卦四阳曰大壮,卯月卦五阳曰夬,辰月卦六阳曰干,巳月卦一阴曰姤,五月卦二阴曰遁,六月卦三阴曰否,七月卦四阴曰观,八月卦五阴曰剥,九月卦六阴曰坤,十月卦此之谓十二辟卦也。

十二辟卦之名,出荀氏《九家易》。或除干ㆍ坤,加中孚ㆍ小过为十二辟卦

十二支者,纪日之地枝也。子曰困敦,丑曰赤奋若,寅曰摄提格,卯曰单阏,辰曰执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牂,未曰协洽,申曰涒滩,酉曰作噩,戌曰阉茂,亥曰大渊献,此之谓十二支也。

十二支之目,见《尔雅》。〈释天〉文。《蠡海集》,以鼠配子ㆍ牛配丑等为十二肖

十二配者,以日配月之名也。甲在正月曰毕陬,乙在二月曰橘如,丙在三月曰修寎,丁在四月曰圉余,戊在五月曰厉皋,己在六月曰则且,庚在七月曰窒相,辛在八月曰塞壮,壬在九月曰终玄,癸在十月曰极阳,甲在子月曰毕辜,乙在丑月曰橘涂,此之谓十二配也。

十二配之目,见《尔雅ㆍ释天》。正月得丙曰修陬,得戊则曰厉陬。馀仿此

十二次者,日躔之所舍也。冬至所躔曰星纪,大寒曰玄枵,雨水曰娵訾,春分曰降娄,谷雨曰大梁,小满曰实沈,夏至曰鹑首,大暑曰鹑火,处暑曰鹑尾,秋分曰寿星,霜降曰大火,小雪曰析木,此之谓十二次也。

十二次之名,出《汉书ㆍ律历志》。

十二水者,四时之水候也。正月解冻水,二月白𬞟水,三月桃花水,四月黄麦水,五月瓜蔓水,六月山矾水,七月豆花水,八月荻苗水,九月霜降水,十月复艚水,十一月走凌水,十二月蹙凌水,此之谓十二水也。

十二水之名,出阚骃《九州志》。又风有十二,如五月曰舶趠风,九月曰鲤鱼风之类,是也

十二章者,天子之衣裳也。日ㆍ月ㆍ星ㆍ辰ㆍ山ㆍ龙ㆍ华ㆍ虫,绘之为衣,宗彝ㆍ燥火ㆍ粉米ㆍ黼黻,绣之为裳,此之谓十二章也。

十二章之目,见〈虞书〉。上公九章,自山龙以下也

十二政者,先王之所以救饥荒也。一散利,贷种食二薄政,轻租税三缓刑,恤其羸四弛力,息徭役五舍禁,弛山泽六去几,关市皆不几七眚礼,省吉礼八杀哀,省凶礼九蕃乐,闭乐器十多昏,不备礼而娶十一索鬼神,修废祀十二除盗贼,急其刑此之谓十二政也。

十二政之名,出《周礼ㆍ大司徒》。

十二体者,文辞之制裁也。制体,诰体,诏体,表体,露布,体檄,文体,箴体,铭体,记体,赞体,颂体,序体,此之谓十二体也。

十二体之名,出《小学绀珠》。

十二操者,古时之琴曲也。一〈将归操〉,孔子二〈猗兰操〉,孔子三〈龟山操〉,孔子四〈越裳操〉,周公五〈拘幽操〉,文王六〈岐山操〉,周公七〈履霜操〉,伯奇八〈朝飞操〉,牧犊子五十无妻作九〈别鹤操〉,商陵牧子十〈残刑操〉,曾子十一〈水仙操〉,伯牙十二〈襄陵操〉,夏禹此之谓十二操也。

十二操之名,出《乐府诗集》。

十一ㆍ十三至二十八二十条[编辑]

十一会者,衣裳之会也。一北杏,十三二ㆍ三两鄄,十四ㆍ十五四ㆍ五两幽,十六ㆍ卄七六柽,元年七贯,二年八阳谷,三年九首止,五年十寗母,七年十一葵丘,九年此之谓十一会也。

十一会之名,出苏轼《春秋提要》。去贯及阳谷,则为九合

十三经者,圣贤道义之府也。《易》ㆍ《书》ㆍ《诗》已上三经ㆍ《周礼》ㆍ《仪礼》ㆍ《礼记》已上三《礼》ㆍ《左传》ㆍ《公羊传》ㆍ《穀梁传》已上三传ㆍ《论语》ㆍ《孟子》ㆍ《孝经》ㆍ《尔雅》,此之谓十三经也。

十三经之目,见《崇文总目》。

十三省者,中国管辖之制也。山西省冀州山东省河南省洛阳陕西省长安浙江省扬州江西省湖广省等地四川省福建省闽越广东省南越广西省百越云南省梁州贵州省西南夷此之谓十三省也。

十三省之名,出《大明一统志》。

十四类者,道术方技之别也。儒家,农家,《野老》ㆍ《祭癸》等法家,商君名家,公孙龙邓析墨家,《尹佚》ㆍ《我子》等纵横家,庞煖杂家,《吕览》ㆍ《淮南》等道家,小说家,伊尹鬻子兵法家,尉缭天文家,常从历数家,耿昌傅周五行家,风鼓羡门医方家,扁鹊白氏此之谓十四类也。

十四类之名,出《唐六典》。丙部为子库,其类十四也。《汉ㆍ艺文志》以儒ㆍ道ㆍ阴ㆍ阳ㆍ法ㆍ名ㆍ墨ㆍ纵横ㆍ杂ㆍ小说为九流

十五气者,山川风气之别也。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岚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此之谓十五气也。

十五气之目,见《淮南子》。

十六族者,帝舜之良佐也。高阳氏有子八人,苍野𬯎敳梼戭以浅反大临厖降庭坚皋陶仲容叔达,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皆稷契ㆍ朱虎ㆍ熊罴之类天下谓之八元。此之谓十六族也。

十六族之名,出《左传》。史克之言

十六国者,末之僭伪也。前赵刘渊后赵石勒前燕慕容廆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燕冯跋前秦苻洪后秦姚苌西秦乞伏国仁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西凉李暠北凉段业大夏赫连勃勃后蜀李特此之谓十六国也。

十六国之名,出《北史》。崔鸿撰《十六国春秋》

十七篇者,仪礼今文之数也。〈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士丧礼下篇〈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士祭礼〈少牢馈食礼〉,大夫礼〈有司彻〉,〈少牢〉之下篇此之谓十七篇也。

十七篇之目,见刘向《别录》。本不同

十八学士者,太宗之经幄也。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通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此之谓十八学士也。

十八学士之名,出《唐书》。

十九章者,郊祀之乐歌也。一〈练时日〉,二〈帝临〉,三〈青阳〉,四〈朱明〉,五〈西颢〉,六〈玄冥〉,已上四章邹子七〈惟泰元〉,八〈天地〉,九〈日出入〉,十〈天马〉,有二章十一〈天门〉,十二〈景星〉,十三〈齐房〉,十四〈皇后〉,十五〈华烨〉,十六〈五神〉,五帝也十七〈朝陇首〉,十八〈象载瑜〉,十九〈赤蛟〉,此之谓十九章也。

十九章之名,出《汉书ㆍ礼乐志》。

二十级者,之官制也。爵一级曰公士,二曰上造,三曰簪袅,以组饰马者四曰不更,不豫践更者五曰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大夫之尊者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此之谓二十级也。

二十级之目,见《汉书ㆍ百官表》。

二十一史者,历代之记载也。《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晋书》,太宗时撰《宋书》,沈约《南齐书》,萧子显《梁书》,姚思廉《陈书》,姚思廉《魏书》,魏收《北齐书》,李百药《周书》,令孤德𣏰《隋书》,魏徵《南史》,李延寿《北史》,李延寿《新唐书》,欧阳修宋祁《五代史》,欧阳修《宋史》,脱脱《辽史》,脱脱《金史》,脱脱《元史》,宋濂此之谓二十一史也。

二十一史之目,见《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加《明史》ㆍ《旧唐书》,则为二十三史

二十二人者,帝舜之命官也。作司空,作后稷,作司徒,皋陶作士,作共工,作朕虞,伯夷典礼,作典乐,作纳言,岳者一人,牧者十二,此之谓二十二人也。

二十二人之名,出〈虞书〉。

二十三字母者,文字音韵之别也。见溪群疑,谓之牙音,겨켸큔이端透定泥,音出舌头,둰튜딩데帮滂并明,谓之重唇,방팡뼝밍精清从心邪,出齿头,징칭쭝심쎠晓匣影喩,谓之喉音,ᄒᅽᅘᅣ힝유来日二字,半舌半齿,래이此之谓二十三字母也。

二十三字母之目,见李嘉绍《韵法横图》。西域蕃僧神琪之所传也。又知彻澄娘为舌上之音,非敷奉微为轻唇之音,照穿状心禅为正齿之音,合之为三十六母。凡韵母用其初声,不用其中终声

二十四气者,四时之节候也。立春ㆍ惊蛰ㆍ雨水ㆍ春分今雨水惊蛰序次相易ㆍ谷雨ㆍ清明今清明谷雨序次相易ㆍ立夏ㆍ小满谓阳气小盛ㆍ芒种ㆍ夏至ㆍ小暑ㆍ大暑ㆍ立秋ㆍ处暑ㆍ白露ㆍ秋分ㆍ寒露ㆍ霜降ㆍ立冬ㆍ小雪ㆍ大雪ㆍ冬至ㆍ小寒ㆍ大寒,此之谓二十四气也。

二十四气之目,见《汉书ㆍ律历志》。又春有二十四风,始于梅花,终于楝花

二十五县者,朝鲜之故疆也。朝鲜箕子所封地䛁邯音男酣𬇙水增地入海含资带水黏蝉田黎切遂城增地增土带方驷望海溟海桓穴口长岑屯有昭明南部都尉治镂方提奚浑弥吞列洌水之所分东暆弋支切不而东部都尉治蚕台华丽与不而相近邪头昧三字名前莫夫租,此之谓二十五县也。

二十五县之名,出《汉书ㆍ地理志》。武帝卫满,以其地为四郡。其乐浪县二十五,馀多未详

二十六豆者,天子之盛馔也。韭菹,醓醢,醓肉汁昌本,菖蒲根麋臡,音泥,有骨醢菁菹,鹿臡,茆菹,水草也麇臡,麋麕同谓之朝事之豆。葵菹,蠃醢,蠃蜗同脾析,牛百叶蠯醢,蠯音裨,蛤也蜃醢,大蛤也蚳醢,蚳音迟,蚁卵豚拍,豚胁也鱼醢,谓之馈食之豆。芹菹,兔醢,深蒲,蒲始生水者醓醢,箈菹,即苔也雁醢,笋菹,鱼醢,谓之加豆。酏食,以酒为饼者糁食,米与肉合煎谓之羞豆。此之谓二十六豆也。

二十六豆之名,出〈礼器〉。其目见《周礼》。醢入鱼醢醓醢叠用之

二十七脉者,手腕跳动之候也。浮ㆍ沈ㆍ虚ㆍ实,长ㆍ短ㆍ滑ㆍ涩,即涩也迟ㆍ数ㆍ缓ㆍ紧,洪ㆍ大ㆍ微ㆍ细,数有力曰紧弦ㆍ芤ㆍ伏ㆍ动,芤,葱也。按之中空散ㆍ结ㆍ濡ㆍ促,软无力曰濡牢ㆍ弱ㆍ代ㆍ脉,更代也此之谓二十七脉也。

二十七脉之名,出李梴《医学入门》。

二十八将者,光武佐命之勋臣也。邓禹仲华马成君迁吴汉子颜王梁君严贾复君文陈俊子昭耿弇伯昭杜茂诸公寇恂子翼傅俊子卫岑彭君然坚镡子伋冯异公孙王霸元伯朱祐仲先任光伯卿祭遵弟孙李忠仲都景丹孙卿万修君游盖延巨卿邳肜伟君姚期况兄刘植伯先耿纯伯山臧宫君翁马武子张刘隆元伯此之谓二十八将也。

二十八将之名,出《后汉书》。又见陶渊明《群辅录》。《汉书ㆍ高惠功臣表〉,以萧何等十八人为十八侯

二十八宿者,列曜之界别也。角曰苍龙,亢曰疏庙,氐曰天根,房曰天驷,心曰大火,尾曰九子,箕曰天津,斗曰天机,牛曰何鼓,女曰天孙,虚曰玄武,危曰盖屋,室曰定星,壁曰东壁,奎曰封豨,娄曰聚众,胃曰天仓,昴曰旄头,毕曰罕车,觜曰虎首,参曰白虎,井曰水衡,鬼曰天目,柳曰朱鸟,星曰天都,张曰鸟嗉,翼曰羽翮,轸曰车辖,此之谓二十八宿也。

二十八宿之目,见〈天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