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泉集 (李采)/卷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 华泉集
卷之七
作者:李采
1886年
卷八

[编辑]

答金丈乐源别纸己酉

[编辑]

问。外孙之奉祀外祖者。于礼有可据者欤。鄫以莒人为后。而圣人垂灭亡之讥。贾充以韩谧为嗣。而太常议荒字之谥。曁夫晦翁之答汪尚书。退翁之答郑西川。班班可考。此实不易之定论也。然而外宅无后。又无班祔之所。则外祖身后其主之无归者。不可不奉归于外孙之家而权行祀事耶。以乐源今日情事言之。外祖祠版。方无可归之所。露处荒漠之地。此实为子孙泚颡之所也。亦岂忍以非礼为嫌而不思权奉之道耶。虽令奉归。自念诚力实无行祀之势。而讳辰幷在秋成。一年一祀。或非异事。而单献无祝。亦非所以奉祀之道。且有事则告。乃是大项礼节。奉归之日。亦当告之。告辞则当以外孙某敢昭告于显外祖考某官府君云云。显之一字。乃孝子孝孙之奉其父其祖之称也。今以外孙之权奉者。而乃加显字于外祖耶。至于行祀出主之文。亦当曰云云。前日奉归之文。虽既告之。而未改粉面之题。而仍依例行之者。不瑕有碍耶。奉归于家。既出于权。改题粉面。亦不害于为权耶。此事既缘无可立后之力。不得不犯异姓之讥。而遽然改题。实恐悖礼。幸望参酌经权。幷赐指示。使愚蒙有据焉。

所询礼疑。固仰不耻之盛。而窃恐所施匪其人耳。顾以蒙识。于礼尤昧昧。何敢僭论其当否。以犯汰哉之诮。而第以类辑所载者。抄录为说。参之以愚见。以资财处焉。退溪曰一庙二姓甚不可。尤翁曰既有朱子答汪尚书之明训。何敢犯此为之。遂翁曰无于礼之礼也。观乎此数说。则其不可于礼。不待远引古书。鄫人灭亡之讥。贾充昏乱之谥。而已可见矣。惟朴南溪之论。视诸贤稍缓。答人显外祖称谓。则以为其亦可否。论人外曾祖埋安。则以为有所不忍。若使权奉外祀者见之。此为可据。然可否二字。非若断定之辞。不忍一句。只就情理而言。其不以十分是当者。亦可以默揣矣。执事既自知其非礼。而必欲参酌于经权之间者。亶出于慎重之意。然夫经者已定之权也。权者未定之经也。所以程子曰权只是经也。安有非礼而可合于权者哉。牛栗二先生家已例。以大贤而间不免此者。终是苟也。非正也者。即我祖之论也。牛栗而有此。尚云非正。则执事今日之所欲行者。其必曰可乎否乎。于此而可以知所决矣。然其下一段。又有曰设或权奉其祀。则已身亡后。当即埋安。此则为万不得已已行者而设耳。非许之之辞也。然以执事情理。终若不免于循俗。则下段一语。可作他日受用。故幷以仰闻。未知以为如何。尤翁答人之问。辄以从速立后四字为正当道理。若可以办此则固好矣。势不能然。而又不忍坐视其无归。则退陶所谓权宜奉置别所。往来展省者。庶几寡过。而终是孔朱所训非鬼之祭。非族之祀。况可与家庙同奉一室。以犯二本之戒也。虽曰奉祭。此真所谓苟也。非正也。与姓孙主祀者迥异。则主面之改题。献祝之备仪。恐又非礼。而一节深于一节。至若奉归之告辞。安可已也。显字南溪全不以为不可。则加之有据。而旧用皇字。至胡元大德年间。省部禁止。代以显字。故尤翁以为去此一字。亦用夏变夷之道。据此则不加。亦无妨耶。凡此云云。固亦妄甚。而荷执事奖与之深。试敢献愚。正所以求教耳。可蒙恕察否。第切惭汗。

答金进士济默别纸乙卯

[编辑]

改题日。亦不须别告当位。以第二段告文。列书四代。至某官下。继之曰今将改题显考神主。且荣且感云云恐好。

改题若在正祭之月。则以翌日行三献之礼似好。而今则值季孟之间。非如丧馀正祭之为急。恐不必进行。既不行正祭。则是不过告由。茶礼何必三献。惟是祭品则或丰或略。俱无不可。

焚黄之行于墓。未知昉于何时。而改题时告事。已非昧然于庙中矣。至于墓所。若无焚黄一事。则政是无事于墓。故洛下诸家多行之于墓。且朱子答李晦叔书。固以魏公告庙为得礼。而亦尝言举世行之于墓。恐不可不从也。此在参量而裁处。

若欲于庙而焚黄。则焚之似当在宣制之后。黄白纸果有我朝中朝之别。而沙老用白之训遵行。何妨耶。京里士友家。亦或用黄。盖其为名义而然。然用白用黄。俱无大悖于礼。

与闵进士致福○己未

[编辑]

省式。系缆一哭。万事伤心。默想吉日已克襄。留几个日。返疑故堂否。少小朋知。零落殆尽。地下多于人间。剧知馀生无几。而不禁抆涕。即日哀履支福。戚从旬前始还官次。已后于葬礼。故专伻替慰之计亦左矣。悲恨无已。惟望节哀自护。以副区区。仍念先辈读书。多在哀疚中得力。以哀聪明才识。苟留意于家庭緖业。则必有大过人者。而不甚费力。果能有意于此否乎。期望甚切。聊发此言。而以己所不能者望于人。得不为傍观之笑耶。数种送呈。补用于馈奠之需如何。

答李大成景曾○癸亥

[编辑]

近颇阻信。手札忽坠。拜审静候连胜。慰仰。弟间经轮泄。凘败忒甚。不待向晦。常宴息颓卧。自怜奈何。小纸所示真爱我者。弟虽愚妄。岂不能自量。而乃晏然自居哉。礼有礼辞。无固辞。辞亦不过三。而弟则至四至五。太学乡饮礼时戒宾。又以书悉陈其不敢当之实。而承乏苟充。临急勉从。至今追思。惟觉愧汗沾衣。恨无爱我如老兄者在泮而挽之也。此则既然矣。而书末所教。又何为而如此也。老兄于是乎不免前后矛盾。真爱我者亦有是乎。以老兄而托子于弟。弟何敢辞。而饮宾冠宾。时宰老荫。往往有当而不让者。然尚有人讥诮。况以弟今日㨾子。宁有所谓弟子者哉。自有畴昔之诗。盖尝心许之久矣。弟虽潦倒城市。要之早晩归田。苟欲践言。亦岂无他日哉。但恐至老无闻。反资少年之益耳。此意已言及令胤。幸勿相促迫也。

与郑生世翼○甲子

[编辑]

自足下遣书以来。喜而不寐。为其将裨斯学而张吾党。然一味奔忙。数日迁就。迫锺修复。草草不尽意。至今有馀耿。日间侍学增胜。日有新得否。足下不以仆陋拙。谓其十数年在乡。或者读书求志。有一分半分先觉之妙。而愿闻立志为学之方。意甚盛也。然仆不过俗臼中一老荫耳。中岁居闲。为其养病。而间尝奔走西南。埋头朱墨。幷与童时所习。都付忘域。安有可以向人说道者哉。第念足下病里良心。如泉方达。如火方然。以真知实践为究竟。而矢之中心。质之朋友。必不亶一时好意思而已。不以此时贡千虑之愚。以资裁择。则亦非仆之所敢安也。仆虽不学。请以所闻于平日者诵之。盖读书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挈领。次论孟次中庸。融会贯通。以极其归趣。然后可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然苟不培壅田地。筑磕根基。则又无以涵养德性。收其放心。故朱夫子编小学书。为初学之阶梯。夫小学者。是做人底㨾子。知行相须。虽若车轮鸟翼之不可偏废。而论轻重则行为重。故孔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是故我东先辈如寒暄先生。至老称小学童子。栗尤诸先生曁吾祖文正公教授后生。亦必以小学为先。其先后缓急之序。可知已。韩愈氏文章固盛矣。朱子曰。原道诸篇。于道之大原。若有非荀杨所及。然终不免于文士浮华放浪之习。时俗富贵利达之求。以是观之。岂若以读书次第。端庄正坐。先读小大学乎。俟一段已晓。方换一段。一书皆毕。方换一书。虚心平气。熟读精思。令一字一句。皆有下落而义理浃洽于中。然后方可言学者。此朱子读法也。至若立志。则以舜何人予何人为心。而张子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栗翁所谓一毫不及圣人。吾事未了等语。存之于心。念玆在玆。分别圣贤下愚之事。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则虽未便到圣贤地位。已是入圣贤路了者。亦朱子之论也。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者。此周子之语也。决不可自视退缩。自居卑下。直须高着眼大着胸。勇猛奋跃。积累工夫。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志既立则迤逦向上去。大有事在。是其为学之经。而学亦有为己为人之别。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朱子曰。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钱事。若只是要人道好。要求人知。便是为人。非为己也。其语意真切痛快。觑破人心术之微。实有前贤所未发者。凡此数说。非仆自已上实见得。盖皆圣贤之遗训。家庭之旧闻也。他山之石。或不为无助于攻玉。不揆妄猥。第此𫌨缕。以塞贤者之勤意。而是亦朱子所谓南越王黄屋左纛也。惭汗惭汗。见职终非衰骸所堪。才呈辞单。不日欲还乡。故略演前书之意。复申远大之期。幸有以谅此老婆心切。俛焉孶孶。日新又新。

答兪五汝常柱○乙丑

[编辑]

省式。帘帷旧殿。奄弃长乐之养。率土均痛。此岁倍之。新正近晦。仰惟哀抚时之恸。又何以堪抑。区区瞻注方勤。日前惠疏。就承气力支安。既慰且喜。戒令中大小中祀。固指公朝而言。而既无私祭许行之句。则似或包在其中。况练祥之卜日退行。先辈无一人异辞。则略设单献。今岂容别议。尼尹虽以君亲薄厚之说。藉以为当行之证。而以玄公之亲。亦不能吻然相合。可知其说之行不得。古者丧期无数。虽非谓此等处。而尤翁以为误加数月。何害于义云尔。则吾辈只当遵守而已。哀所以答人之问。诚得之。何故自卑。归之于弥缝之说乎。若以礼言之。既许葬虞。虞亦丧祭也。祥亦丧祭也。许虞而不许祥。盖亦可疑。而载之补编。便成时王之制。亦奈之何。因是而有质疑者。忌祭之略设。诸先正皆可之。故日前家祭。亦依此行之。然至于节日上墓。退溪有未可之论。栗谷以有官无官为别。诸家皆未有归一之议。今将何所适从耶。当行则行。不当行则废而已。洁地与斋舍。俱是苟也。苟则曷若废之哉。愚意恐与忌祭无异。然不敢自信。幸深量而回示也。

与徐甥有谷○己酉

[编辑]

承侄之回。虽未获复。槩知传说之非虚矣。临期罔措。想益恸慕也。夜间哀履何如。所报权葬告辞。广考礼书。无著见处。谨就王考所编四礼便览改葬祝。略改句语。添以遇灾权安之意。录于下方。以备裁择。然还切汰哉之惧。馀留午间面叙。

考位告辞。年月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将以明日改葬于先茔之下。或改以侧。随其地势。不幸新圹有水。临期罔措。不得不权厝斯地。追卜他所。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因朝夕奠告则去谨以酒果四字。○妣位告辞上同。但新旧丧异几。当各告。○奠而归告辞。即备要所载虞祭。而既曰奠则不必用虞祭祝文。头辞上同云云。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权厝斯宅。合祔以先妣某封某氏。事毕封茔。伏惟尊灵。姑安体魄。○妣位告辞上同。但斯宅下。改以合祔于先考某官府君。事毕云云。○土地之神告辞。云云。今为某亲某官某公。权安斯宅。神其保佑。谨以酒果云云。去俾无后艰四字。○考位几筵告辞。云云。某亲某官府君。体魄托非其地。改卜幽宅。不幸临期遇灾。仍于今月某日权厝。以先妣某封某氏合祔。事毕反哭。夙夜靡宁。啼号罔极。谨以酒果恭伸奠告。○妣位祠堂出主后告辞上同。云云。但权厝下。改以合祔于先考某官府君。事毕云云。○出主时告辞。云云。某亲某封某氏。改葬事毕。敢请神主出就厅事。恭伸奠告。

答安大汝光集别纸庚午

[编辑]

所询诚大段难处处也。从子之服当为期。而既出继降等。座右今日之服。服大功九月耶。抑以从父兄弟子之服。服小功五月耶。若以大功则犹加于从父兄弟子之服。其曰从侄云者。若不甚大悖。而其实则非从子也。又非从父兄弟之子也。自其所后而计之。乃为十一寸。以从侄题主则有违于礼律属称。以族侄题主则骤看亦涉如何。无已则依周元阳祭录。以显辟题之。或寡过耶。自再从三从。至于族从。皆谓之从。则从侄二字。虽或可以混称。而终非礼之正也。显辟固万不得已之举。而事到穷处。亦不无万不得已之应。是亦变礼中最变礼。而可谓事到穷处矣。座右之外。更无所后家近亲。可以代主其丧者。则显辟之称。犹愈于从侄耶。寡陋之见。无以指的奉复。幸于斯二者。博询而择处之也。

答洪进士鼎彬○丁丑

[编辑]

岁暮一书。获承别后起居。固已慰甚。而缕缕忧道之辞。可想志学之勤。尤为之欣耸。吾王父文正公对四方游学之士。常爱说明健弘毅四字。以为四者阙一则不可以为学。某虽蔑裂。尚有旧闻。座下临归。请以赠言。而辞以不敢当仁者之事。孤负好意。至今耿耿。临书运毫。自不觉诵道之如此。自顾无似。还愧其僭汰。然万一味其言而用其力。日新又新。进进不已焉。则门路渊源。曷若此四字之务实耶。幸谅此相爱也。记末衰气日益凘败。自怜。茶姜不但有赖于病口。念其所自来地名。有以认寄意勤笃。多谢多谢。

答郑生问目丁丑

[编辑]

问。年前仲兄奉亲京第以后。孤哀子各居乡庐矣。今遭先妣丧事。已经成服。数日后将欲还乡。经纪襄事。则其势不得不姑留乡庐。而以葬前丧人。久离几筵。全然无哭泣之节。心有所不忍。故欲设虚位。以为朝夕哭泣之所。且伏念嫡孙承重者。年既幼稺。虽不得如礼奔丧。而既有主丧与孤哀子之眷属。则其在情理。虚位设哭。似不可已矣。然则京乡眷属团聚之前。虽至终三年。两处设几筵。能无烦渎重叠之嫌否。且还乡之后。邻洞知旧之来吊者。如何接应耶。先儒有虽在逆旅。客有请吊则主人如何不受之说。若受吊则当于虚位之前。新造丧次而受之否。若欲尽其情文。无所欠阙。则将何以处之耶。

葬事时靷行。不得不前期奉还乡庐。留几日。以为转进山下计。而京第奉高祖最长房位祠宇。则必有朝祖之礼。而祖奠不得不设矣。及其临发时遣奠。又不得不设。而先考祠宇与以上祠宇。俱在乡庐。则朝祖之礼。又不可废矣。遣奠既是永诀饯别之意。则转向山下时。又何可不设行耶。然则祖奠遣奠。将为叠设矣。此甚未安。故京第发靷时。一依寓舍逢变。返柩故宅之例。祖奠遣奠等节。都欲阙而不行。未知如何。

礼辑祖遣条。试见之也。设虚位似不可。盖虽葬后。若终三年如此。则是二几也。只于朔望日为位而哭。有吊者。虽不设位。宜无不受吊之理。未知若何。朝祖既有高祖位。且非异居。则恐不可不朝。及还乡第。又有当朝之祠宇。则亦不可不朝。盖朝祖则既无不可再行之文。至于祖遣奠。则京第既是考终之处。当于此行之。而自乡庐靷向山下时。略依祖遣礼。行一番告事。无乃稳当耶。叠行则有诸贤定论。无宁于自京第初发时。如礼行之也。子章既是第二子。而承重幼儿。当为主丧。葬后若欲仍奉几筵于乡第。则姑于葬前。暂设虚位于乡第。以伸情礼。似无三年永设之嫌。然则亦可以行之耶。

答洪生宗显宗郁○丁巳

[编辑]

伏承佥贤通谕之文。辞教既郑重。剖示无馀蕴。从前疑阻。自此可以冰释矣。何幸何幸。前此湖论。外托慎重之义。内售沮败之计者。殆十八九矣。采所以居常痛恨。而佥贤抵华阳之通。际此而出。与所谓湖论。不幸而近之。既未详佥贤渊源所自。旨意所向。则采安得不致憾而痛辨之哉。向者答院儒书。悔不能讱其言。而晓然知佥贤无一毫甚么意思者。未必非是书之力。始固悚汗。终也则喜。今何必费辞更辨也。但所示陶湖李侍郞丈书。窃恐佥贤或不能无明者之一失。玆用略复焉。盖此所谓初本改本。即最初构草时往复论难之本。而皆出于吾祖者也。其所谓按说。即李丈上吾祖书中。就庭碑文字。签论其得失者也。曷尝以改本为他人所改。而言之力辨之明耶。初本改本。俱是未定之本。而费了几回商量。勘了几处增删。毕竟为石面所刊之完本。则以此较彼。其将同乎异乎。未谙事实。固或无怪。而欲以论难之书。认作辨明之语。佥贤之看文字。其亦异乎人矣。若复看详理会。涤旧来新。则李丈之意。自可了然。而中间传讹之说。亦当一笑而劈之。如何如何。即蒙通谕。理宜有答。而通文者。士林间相往复也。此系采家庭间私事。则不敢自同于儒衿。谨以书札代之。幷乞谅之。便后佥候益胜。万万留俟。早晩面谈。

拟答或人别纸壬戌

[编辑]

别纸所教。仰认不遗之意。而此事之说往说还。又恐惹出唇舌。请以盛谕中三条略明之。大抵论经论礼。等是聚讼。盍取两边文字。一时勘破以断其是非也。夫愈久云云。是湖疏中所引用。而各尊所闻。故彼则曰愈久之失在我。我亦曰愈久之失在彼。且金令疏跋之辨曰句虽接于异端。意实承于圣远。若然则彼既非失言。此独为侵逼乎。忧深虑远。亦湖疏中语。而彼则目之于诸家。此则责之于后生。其下语轻重。自有公眼之得失。而若曰失言。则彼固先失。彼若无失。则此亦无怪。况愈久二字。亦金令所谓七十子未丧。大道已乖之类。则忧深虑远。亦是中庸序文中一串贯来之语也。初非敢为侵逼之计。而若如盛见。则彼虽曰愈久之失在我。我不敢曰愈久之失在彼。彼虽曰忧深虑远。我不敢曰忧深虑远。然后方为老成之论。公平之见乎。异端邪说。湖疏中既不分明指的。故责金友引以自当之失。而湖通湖疏。皆以老佛之道指异端。西泰之学当邪说。则鄙书所谓异端自有真个异端。邪说只可还他邪说云者。宁有指归之可论乎。至若识者之忧一句语。外面骤看。稍若有损于推逊之礼。而是亦有说焉。尝窃以为东西异歧。其祸终至己巳。怀尼分党。其害酿成辛壬。今日之曰湖曰洛。其端虽微。其流甚远。自心性之论发。而江门八士。半裂门户。子孙门徒。互相分朋。世道之忧。诚有如金令过颡在山之虑者。此所以曰自南塘言之。犹为识者之忧。况其后生末学不可肆口信笔。硬定是非云尔。曷尝有侵逼之言。与向来酬酢。有所矛盾耶。盖此同异之辨。上而有农岩三渊。下而有巍岩兼山。而若论与南塘对垒者。则巍岩是已。是故世之言此论者。必曰巍塘巍塘。至于采之先祖。不过赠崔祏一诗。而跋语之出。便成嫌家。终至两家子孙。不能周旋于一署之中。互呈辞单。使举世之人。追理前说。是亦不幸也。然凡有语及南塘。必称其号。又必曰人豪。未尝有偸薄妄率之言。方其此书之成也。洛下诸友责之以巽软。湖外诸家亦不以为过当矣。不料寂寥数行。见疑若是深紧。倘蒙平心徐究。或不以为罪也。早晩当有相对说尽之日。幸谅之也。

答或人癸亥

[编辑]

计日月实数为节。固是朱子正论。而奔丧幸而在亡月。宗妇与支子之闻讣。又幸而在同月。则练祥不必退行。满除又不必先后。况丧礼备要小祥条纸头。有曰闻讣之日。在亲死之月。则当于其死日。行练祥云云耶。如是则都无宗妇支子先后满除之疑。告辞措语不必论。惟在博询而处之。

与李生亨复○戊申

[编辑]

比日静履何如。似闻贵乡士友有设坛之举云。始之发此论者。未知为谁某。而盖亦出于尊奉吾祖之诚。则为本家子孙者。岂不感激。但从古尊贤隆报之道。祠院则有之。未闻有坛壝俎豆之制。岂愚卤识浅。不知有可据之例耶。若创为无于礼之礼。则所以欲尊奉者。适所以贬之。座下必与闻于是议。则何不力挽而有此举耶。春间相奉。微闻有云云之论。披悉心腹。俾有以从中止之。岂座下忘之耶。抑言之而不见采耶。必有同享诸贤。而亦无以详知。幸示之也。然此只论吾祖事而已。至于他馀先辈。非采所敢沮。愿以此更议于乡中。俾勿为有识之笑如何。事虽既成。改之为贵。况本家不欲为非礼之享。则从之亦不难。切宜斯速已之。毋至有悔。

答禹生载岳○壬子

[编辑]

山中积雪。政尔悬𨓏。忍此惠札。区区慰荷可知。况审严寒。静候起居卫重。尊曾王考山阴公善状。先祖之诺而未就者。以旧好以先志。岂敢辞诸。第念己之所以自期。人之所以见待者。不过一俗吏耳。执事所以嘱付者。恐匪其人。顾安能发挥幽潜之德。征信来后之世耶。是为惭悚焉尔。先祖书帖。或意有收入于善状者。姑留之。文成从当幷还耳。采荐遭凶荒。方营赒赈。三馀过半。不读一字书。镇日堆案之簿。无非紫绫册子。愁乱何可言。

答崔生敬善○癸亥

[编辑]

未面而先以书。古或有是。而不图不似。乃今日蒙幸至此。况辞旨郑重。期诩过实。既感且恧。不知所以为谢。采十数年来。游宦四方。旧未有闻。而新知亦无。依旧是常调老荫。乃不自量。为士友所迫。辞过五六而终不能得。则黾勉于去就之际。周旋于揖逊之场。我固自惭。人谓斯何。宜乎来多士之讥。而终于浮言者幸也。子敬面上草。不知几宿矣。此世何由复见。每道盛名。故愿一见者。雅而尚未遂矣。书以代面。亦幸耶。

答杨生宗乙○丙寅

[编辑]

别后岁改。旋用瞻注。静履益胜。日有新得否。世末衰相转甚。倦卧常多。身边书册。不过为遮眼物。愧无以向人道也。此际经义之询。足以发蒙而警惰。顾愚鲁何能知之。适有曾前与人往复者。今虽更为之说。亦不外此。玆庸誊上。试览之。如有不当。更教之。三诗讽读数回。有以见读书之力不诬也。

答灆溪院儒壬子

[编辑]

伏蒙佥贤不鄙。远辱缝掖。属采以一院之长。是文献先生崇奉之地。而吾先祖旧叨之任。则采虽无似。亦岂无景慕之诚荣感之心也。第惟院长之名。名义至重。即无论山林搢绅。苟非德钜位尊者。未尝轻以属人。而人亦未敢容易承当。观于本院已往之迹。可验也。采不过朱墨间一荫吏耳。自知陋劣。无一于德位二者之间。今若妄不自揆。猥膺盛礼。则于己固荣。而于心自恧。况先贤妥享之所。将由是而不尊。宿德秉拂之任。亦自此而渐轻矣。岂不大可惶悚也。反复斟量。万万不堪。遂不得不远孤勤意。此为未安焉耳。伏惟恕察。

答吴山院儒甲寅

[编辑]

匪意远枉儒衿。属以山长。采何能当何能当。若以乡长之例。责之于邻宰。则亦有不能终辞者。谨姑承命。以俟进退。

答华阳院儒丁巳

[编辑]

枉馀忽承耑札。暑中喜审安候。示意幷儒通奉悉。其欲慎重商量。寻得真个原本。图所以改镌者。意甚盛也。言至当也。读来不觉感叹。第其所谓真个原本。舍石面所刻。更无别般旧藏。鄙家既无旧藏。则且道将何处得来也。岂或别有原本所在。而为二洪目睹而质言耶。抑未曾目睹。而以讹传讹。设为此依俙之言耶。盖自湖洛分门之后。倦于笔砚之说起于起处。隐然归之于代斲。一人传之。千百人和之。必欲沮败其庭碑而终不可得。则又倡为临刻擅改之说。以眩乱一世之耳目。于是乎不但湖论如此。甚至吾祖门下与湖论声气相接者。或往往有是说。晩生如采者。亦未详家庭故事。及至中年。搬居泉上旧庐。乃搜取书簏。遍阅碑表志状等草本。然后始晓然知向来湖论。盖有所以然而然者。而不能不痛恨于世道人心也。今玆二洪所论。虽未必有意存焉。而既不识里面事实。则无怪其胶于传闻。有此可否之论。请有以明其颠末。幸试察焉。庭碑文字。其草本有二。其一既最初涂抹增删之本也。其一即最后整顿完定之本而见刻于碑面者也。又有渼湖,陶湖,闲静堂诸丈所草。而各其文字之首。标其姓名或居住。尚能知其为某某人著也。以其最后完本。校之于诸丈所草。则序文一行。同于闲静。铭诗两三句。同于陶湖。其馀铺叙起结。各自不同。以此谓之代斲可乎否乎。当其时也。诸丈年尚少。故欲观其文章义理所成就如何。而亦不无取诸人以为善之意。就使拣取其好文字。尽用全篇。固无损于夫子之文章。而益可见无我之盛德。为门生子孙者。何必秘讳而掩覆之哉。然其实状。如上所陈。华竟所取。不过一行或两三句。则顾何尝仿佛于言者之言耶。至若擅改云云。又有一言可破者。原其竖碑。在于先人在世时。故其印本尚在旧簏。而先人以手笔题其封皮。设如言者之言。而或有一句半句擅改处。则先人宁或不知。又岂有任他擅改之理也。且有所谓琬琰录者。即墓文第二本。而先人之所校也。族人之所书也。彼虽欲中间点化。其势无路。况以最后完本。校之于印本。全篇皆同。而只一然字。一有一无而已。则以此谓之擅改可乎否乎。窃尝以意度之。盖其草本有二。故当日在门者。或只见其初本。而登诸口耳。播诸乡里。认以为是真完本。而不知其别有真个完本也。及其印本之出。而瞠然哗然。疑之以临刻擅改。说去说来。则彼门户各异者。本以不平之心。乐闻新生之论。有若真有是事。大家惊怪。转相传授。犹有馀波之未尽者耶。诚如湖论。则不待湖人之斥。而其必有吾祖门下群起而齐辨之者。而自竖碑以后至今五十年。寂然无此举者何耶。向在丙午冬间。偶见赵丹阳靖世丈所谓悲叹录者。其句语间或不无碍眼处。故遂签论其纸头。既又以长牍辨其不然。则皆蒙印可。而至其擅改一事。自以为闻于人。而旧见犹不变。故遂再书而辨之。终至涣然释疑。然而为赵丈慨惜者亦有之。其始也认为擅改而不为之一言攻斥。乐与之交。至被士友间私人之目。而犹不能自拔。及其身家都亡之后。始说出此语录。为此书以示后人者何欤。是未可知也。癸丑春。本院之禀山长也。山长亦有文字始末。略有剽闻之题云。大抵湖论之前后起灭屡矣。有耳者孰不闻之。其不能明言是非者。特未详其事实耳。非采言之。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皇庙纪实之事。先辈传后之文。此斯文大小大事。改镌当否。非采所敢言。而文字虚实。玆不得不痛辨之。览后转示二洪。如或不信。还有以见教也。

与太学儒生癸亥

[编辑]

饮射之礼古也。苟有好礼者。虽家饮户射。夫谁曰不可。在太学则尤宜讲而明之。以毋负我先圣先师诲人之意。肆惟我先大王位兼君师。学通天人。闷世道之渐坠。慨人文之益晦。著之为纶音。劝之以斯礼。亦未闻有兴废振衰之举。区区窃尝以为慨然。伏承佥执事方有意讲明。以今二十四日行礼。甚盛甚盛。第不以采不似。再辱儒衿。戒之以宾。太学乃一国首善之地。八方多士之会。何遽无一二贤德之士可以膺斯选者。而乃以如采者苟然充数也。采一俗臼老荫耳。家庭旧闻。已失于十年奔忙。经史本业。全抛于半生忧病。空疏卤莽。与礼所称贤而有礼者。盖不啻相反。今若不揆僭妄。自处冒没。则周旋揖让之席。耸动观瞻之场。在采岂不是荣且幸矣。而其于来多士之讥。骇四方之听。何哉。虽执事未及知采。采自知则明。玆不得不仰孤勤意。虚辱盛礼。不任悚仄。贱疾如可强。谨当趋造圜桥之列。与睹矍相之仪。幸乞宽恕。勿以其所不能者相强。如何。

答道基院儒论语问目戊辰

[编辑]

集注既云商道寖衰而周日疆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仍有翦商之志。小注又云自是周人说。盖大王逾梁邑岐。肇基王迹。至有立小之意。则谓之有翦商之志。恐不必未安。泰伯章。

不曰周已疆大。而曰周日疆大。则虽以民归如市观之。岂非彊大之渐耶。

夷齐之事。常经也。武王之心。权而得中者也。泰伯大王。亦犹是也。曷尝有以武王为不是者哉。其不谏不从。所以为泯其迹而德之至极也。使其父与弟云云。真不识大王之心。不可但以未安言。

三辞谓之固逊。集注已言之。指其去位逃荆文身之事而谓之三让者。非朱子本意。

语其圣则固不及文王。而此所谓至德。以其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而乃弃不取故也。

此所以幷称于泰伯文王。而其逊隐微。无迹可见。则是文王所不及处。

父死而赴不赴。当信朱子。且泰伯之为泰伯。在于让天下一事。不须论其他。

可字。当看以真可之意。已矣云者。与而已之已有间。乃无容他辞之谓。

泰伯以长子当立。而逊而不居。故谓之以天下让。不必曰让于季历让于武王。

张子说上款解上节。下款解下节。而其先后二字。指礼为先。指恭慎勇直为后。下节亦仿此。恭而无礼章。

统言则曰礼。而三千三百。何尝非礼之节文耶。

绞是过于直截之弊。然今曰直截不回互则有语病。证父攘羊。有先儒说。然愚意终恐不衬于急切。

先言足后言手。盍观九容言手足则身体在其中。启手足章。

如是之是。包全章看无妨。

既召而又呼之者。来说是矣。

特言鸟者。意古有是语。如今之俗谚。曾子有疾章。

敬子所问者疾也。曾子所言者非答问也。观于自言字。可知。

动正出皆非用力字。而正字视动出。则微有用力意。不曰斯信。而曰近信者。应远暴远鄙而言。且道斯信则成甚说。

声气恐是声与气。

有司笾豆。虽非君子所重。亦是为政之一端。况敬子大夫也。对大夫言。不以修身之要为政之本为说。则安在其为其言也善。

正由中出。恐是正身之正。

造次颠沛。来说得。

道无乎不在。笾豆虽末。亦岂外于道耶。

曾子平日所言。无非善也。而欲敬子之必于听信。故先以哀鸣之鸟为喩。而终以将死之言发之。以明其必善。

小注曾子是见得颜子如此。指以能以多而言。其非着力也。从事与着力字不同。以能问于不能章。

有与实无与虚。不无深浅之别。

犯而不校。谢氏说极分晓。

能属行边。多属知边。诚然。

既以能与多。分属知行。又曰主知识说何也。岂以两问字。同于审问之属知耶。恐近穿凿。下二句。陶庵以为就心上说。

有才而有节然后。方可谓君子之大节。无才而有节。则其节虽同。而不可谓大节。托六尺章。

士者读书知义理之名。若责以为仁。则不于士而何哉。大夫而有士之行者。皆可谓之士也。弘毅章。

工夫节度。不可以执一论。惟敬则可以为弘。惟义则可以为毅耶。

规矩如所谓绳墨。盖宽弘而不遵绳墨。则易于散慢而难于立定。

身体之体。似当以体仁看。

小学传授之次。不过曰学乐学诗学礼。至于兴与立与成然后。方可谓大人之学。未必为躐等。兴于诗章。

此所谓民。即凡民也。古者虽设学而教之。俊秀之外。何尝入学乎。以其至无识也。而犹或有能孝能悌能忠者。此所以曰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章。

贫在六极。然疾之而不能安分则曰乱。此问非所当问。好勇疾贫章。

上下虽不必分轻重。观于善恶字。则可知其差殊。

有周公之德。则自无骄吝。盍观程子说。骄吝章。

其馀。盖指智能技艺之美。若无周公之德。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则许多才美。无足称云尔。

智能技艺。不必分体用。

已字。与上已矣之义同。

骄吝虽有盈歉之殊。朱子又曰其势常相因。则其不各为一病可知。

不但吝也。欲去骄吝之病。莫如克己。

邦对天下而言。天下无道则无可去处。故只曰隐。乱邦则不曰隐而曰去。可知其邦与天下之别。至于世字。居天下。亦可言世。居一邦。亦可言世。笃信好学章。

所当不入不居。而乃富贵焉。故曰可耻也。

不入不居久暂之别。上说长。

方国家危急。则虽在布衣之贱。亦当言。曷不观陈东欧阳澈乎。不在其位章。

间歌三终之后。乃歌周南。此所谓合乐三终。自关关雎鸠至锺鼓乐之都是乱。谓乐之至此方盛。然必以卒章为言者局也。关雎之初章。亦何尝非乱。师挚章。

若味集注甚绝之辞不屑之教云云。则可知其所谓不知。狂而不直章。

朱子曰。只是尊尧之辞。不必谓尧独能如此。亦当信此而已。然必欲致疑于独称。则有一说焉。上章已称舜禹。故下章独称耶。大哉尧章。

五臣者非不事尧致治。而命官分职。功德益著云者。来说恐是矣。观下唐虞之际四字则可知。舜有臣章。

因说武王之事。而只称文王之至德。则便有所掣碍。故但称周德。可见圣人之语浑然无迹。此出于陶庵讲说。然对敌而称周云者。亦为一义也。

天地山川。莫非当祭。而此以薄于自奉。对厚于宗庙而云尔。言宗庙则郊社在其中。吾无间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