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葬书/内篇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葬书
全书始 内篇 下一卷▶

内篇一

[编辑]

葬者乘生气也。

此章乃锦囊一书之关键也,已下诸篇不过注脚而已。生气者即一元运行之气也,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苟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地之恶者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其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继承,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乎?岂不曰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儿,前母亦荫后母子。其在物则蒌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凡人之无嗣者,亦其大不幸也。圣人设教,必使以同宗继之者,非曰自私,乃所以正名分辨族类而绝争端耳。若吾宗果无其人,亦将以异姓续之,不犹愈于斩然而断灭者乎?盖众人之先与天地万物同出一源,但是、远日分,遂有亲疏之间。然一气之流行则无以异也。苟念虑之相接,祀事之不废,则名正理顺而情气感通矣。或者乃谓有人以屠者之子为嗣后祭其先,见有操刀者享之,理有未然。凡鬼神形影乌得实有,而圣人立为祭祀者,但使人不忘其本耳,原其实理,只是报心之法也。是故,七戒三斎,思其动静起居,洋洋如在,降神祝,名正理顺,然后鬼神得而享之。若以为气类相感而来格,则其祭五祀之时,祖宗来享,谁其禁之?以其名不正,理不顺,故不得而享之也。是以,季氏旅于泰山,圣人讥之。今言操刀者名悖理违,情隔义绝,又乌得而享之乎?北溪陈氏乃引之以为立嗣,不严于同姓之戒,其意虽善,然未免局于量而不能通乎。道体之大,观张子西铭之辞则圣贤之心可见矣。操刀之妄使其果有此事,亦非儒者之所宜言,不几于语怪乎?今因论情通义绝,故并及之。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后人。

地理之学,原于赤松子《青囊经》,唐一行谓锦囊所引经曰,此也。然名存而书亡,世不复传矣。其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人者,盖谓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显微无间,故能体荫生人,生人旺盛,人受鬼福,固尝评鬼福之说,切有疑焉。非若人之居室,得其美基则可以挹山川之秀,受阳明之气,日夕与之交接,以为地灵人杰之应,于理诚有然者。今既死矣,𩱿升𩲸降,神气离体,遗骸与死灰槁木等,其无知又乌能受荫而致祸福?于生人者乎见闻之间,莫不以为惑世诬众之事。然而古人葬骨而荫子子孙富贵者,盖亦多矣。天下之名墓,在在有之,倘言其妄,则其效验有不可掩者,谓为信然,则必有其理以明之,是亦士君子格物致知之一端也。且夫真龙降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所,则群峰矗矗,呈秀于其前,叠樟层层,献奇于其后,龙虎抱卫,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欲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可与之感合,而能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之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这灵,故降神孕精,以钟为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关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像山川之美恶焉,故篙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未央宫一日无故而钟自呜,东方朔日:‘必有铜山崩者。’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揆之,正未央锺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尔,况于人乎!昔者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亦心动,但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犹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其运化,本不自知,而彼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干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㱮,骨虽独存而无知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一念即神也,神趍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玄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内篇二

[编辑]

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此章乃葬法中之纲领也。丘垄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之带石者。垄高不能自立,必藉石载土而后能耸也。冈者脊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垄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其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垄而土,支而石者;垄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支垅之说,景纯著书不为不明第,后人不通其义,注释虽多,悉皆非是,知之者亦且不肯明白分析。后来宗师又皆不形竹素,唯口授心传,自非耳提面命,莫之能晓,故知者鲜矣。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谓生气随支垅体质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区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杨公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高城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罅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完密,使气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隐,不畏风吹,亦如人在广寞之野,虽八面无蔽,己自不觉。或遇天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也,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者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有池塘以止内气,不然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倘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内,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高垅之地,落势雄壮,就中析为兄弟,或去或止,各有结作,自非一地可尽其力量也。而好龙多从腰落,分布枝蔓在十数里之间,为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獬豸、罗星之类,皆本身自带不可谓。彼既流行而去,而此非其止也,但当求其聚处,而使之不散耳。次言平支之龙,大山跕落平洋,四畔旷阔,其为城郭,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且去穴辽远。朝山一点,在乎烟霭之中,人见之者,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又岂知支龙气隐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也,但当求横水之拦截,使之有止耳。此言支垅之气盛者如此。

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

上句言垅,下句言支。景纯言此,则倾囊倒箧,尽泄葬法之玄秘矣,尚何俟他求哉!高垅之地,雨注则倾,故言涸燥,此天气自上而降气淳,故当浅葬,阴来而阳受也。平支之地,浇水不流,故言坦夷,此地气自下而升,气沉故当深葬,阳来而阴作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此复引经以证上文支垅葬法之不同也。高垅之葬,露而勿隐,故浅取其浮气也;平支之葬,潜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气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气也。《秘宝经》曰:‘阳脉沉潜深处取,阴龙浮露浅中求。坦夷涸燥无过此,却与排星事不侔。’其亦浅深得乘之,谓欤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者,谬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且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阴阳之气即地中之生气也,故噫而为风,升为云,降为雨,又岂唯是而已哉!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也!斯盖因言葬乘生于地中,故重举以伸明其义。愚尝谓能生能杀,皆此气也。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如所谓加减、饶借、吞吐、浮沉之类,并当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擅杀、冲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此育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在而生哉?生水者金也,金复何从而生乎?生金者土也。天地之先,未有形质,其土安在?岂不闻邵子之言曰:‘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中,即土也,无气而有其理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也。干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干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尔,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生气附形而有依土而行,万物亦莫不非因之而生也。此引经结上有文有土斯有气之意。

内篇三

[编辑]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此即土形气行,有土有气之意。谓气行地中,人不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也,其次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捍穴。凡言止者,乃山川融结,奇秀之所,自非明眼之士莫能见也。《片玉纯髓》云:‘草上露华偏在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此之谓欤!或曰糊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曰古人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也,倚者止于倚也,撞糊无不皆然,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亦支垅之所由别也。盖平夷之地多土,陡泻之地多石,故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垅之行则当求石脊以为骨也。其行度之势,委蛇屈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式,世固有直来而直结者亦不拘也。此章大略与丘垅之骨、冈阜之支略同。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山川形势岂真有尺度之拘,特言其髣彿耳。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原其远势之来,察其近形之止,形势既顺,山水翕合,则为全气之地。既得全气之地,故又当求其止处而葬之,斯为善矣。止之一字,乃锦囊要旨,故谆谆而屡言之,可谓吃紧为人矣。世之葬者,不乏全气之地,但于其止处则有昧焉耳。夫千里求龙,五尺入手,才差一指,尽废前功,纵奇峰耸拔,秀水之玄,俱不为我有也。此术前辈所秘,苟无师承,纵百般揣度,竭其心思,终无自悟之理。若得其传,知其诀,则如数二三,辨黑白,人或见其莽然若可左、可右、可移、可易,又岂知中间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迁改者。《指南》云:‘立穴若还裁不正,纵饶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浅如差误,福变为灾起祸愆。’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

宛委自复,指其势而言。宛转委屈,或顺或逆,即委蛇东西或为南北之意也。回环重复,以其局而论,萦迂盘礴,层拱叠卫,即朝海拱辰之义也。此章言全气之地,其融结之情如此。

若踞而候也。

如人踞然不动,而有所待也。

若揽而有也。

若贵人端坐,器具华陈,揽之而有馀也。

欲近而却,欲止而深。

上句言拥卫之山须得趍揖朝拱,不欲其僣逼冲突而不逊也。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渊澄,不欲其阧泻反背而无情也。

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故开井而多征验也。

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水沉深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盛。程子曰:曷谓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

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气像尊严,若千乘之贵也;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堂局完密,形穴止聚,则生气藏蓄于中矣。善葬者因其聚而乘之,则可以福见,存昌后裔。夫岂独葬理而然乎?世间万物何莫不由此气而成,化育之功。今既山川融结,众美骈集,故为上地也。 葬书集注、医经正本书、人伦大统赋 24

内篇四

[编辑]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垅贵乎平坦夷旷,为得支之正体。而土中复有支之纹理,平缓恰软,不急不燥,则表里相应。然却有支体而得城之情性者,直如掷抢,急如绷线,谓之倒火硬木,此阳中含阴也,法当避杀,粘唇架折而葬。刻氏所谓直急则避,辐而凑檐是也。阳者为弱,本宜凑入,奈何性急,要缩下一二足,缓其急性,苟执支法插之则凶。此支龙之至难体认者,故景纯谓支龙之辨,盖言此也。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所终,气随以钟。

此言平支行度体段,原其始则气势随之而行,乘其止则气脉因之而钟,观势察脉,则可以知其气之融结矣。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隐隐,有中之无也;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其体段若盏中之酥,云中之雁,灰中线路,草蛇踪,生气行乎其间,微妙隐伏而难见,然其吉则无以加矣。

经日: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引经以明上文支龙行度,言平夷之地,微露毛脊,圆者如浮沤,如星,如珠,方者如箱,如印,长者如玉尺,如芦鞭,曲者如几如带,方圆大小不等者如龟鱼蛙蛤,是皆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之而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窠旋螺之状,言形止脉尽而一水交度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土一寸,使可言水,此支气之止,与水朋比而相为体用者也。势顺形动者,龙势顺伏而不反逆,局形活动而多盘旋,砂水钩夹,回环重复,首尾无蔽,始终有情,依法自可扡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山言垅也,势虽险峻,而其中复有不险之穴,但当求其止聚融会处而葬之,则善矣。盖高垅之地,来势高大,落势雄壮,结势亦且[缺]急此[缺]之[缺]也,却有一等以陇为体而得支之情性者,大山翔舞垂下,及至平地,变为支体,谓之下山水,此阴中含职也。若不识粘葬山麓,莫不以前拖平地为璞褥,岂知其势未往,两边界水随脉而行,平平隐伏,直至堂心,其脉始尽。《天宝经》曰:凡认脉情看住绝,水若行时脉不歇。歇时须有小明堂,气止水交方是穴。后面要金气可乘,前头要合水可汇。若还凿脑而凿胸,凑急伤龙匪融结。此定穴之密语也,故当求其砂水会处,枕流而葬。阴者为强,固当缩下,奈何性缓,要插上七八寸,急其缓性,名为凑交斗煞,刘氏所谓摆缓,则入据而凑肤是也。苟执法扡之,则主败绝,此爻高陇之至难体认者。

乘者其来。

言生气之所从来,因其来而知其止,故葬者得以乘之,不使有分寸之违也。脉不离棺,棺不离脉,棺脉相就,剥花接木,法当就化生脑上,循脉看下,详认鸡迹蟹眼三文名字交牙滴断,或分十字,或不分十字,看他阴阳配与不配,用人强弱顺逆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以定加减饶借。内接生气,处扬秽气,内外符合,前后无蔽,始为真穴,一有不顺,即花假矣,此乘生气之要诀也。下言乘金穴土义同。

审其所废

谓入首废坏,真伪莫辨,故不得不详加审察也。夫天真未丧,则定穴易为力,但乘其来,即知其止。却有一等不幸为牛关践踏,上破下崩,岁久年深,或种作开垦,或前人谬扡其旁围墙拜坛,不无晦蚀,或曾为居基,益低损高,或田家取土,锄掘贼,而大八字与金鱼不可得而移易,但要龙真局正,水净砂明,当取前后左右四应,证之心目,相度酌量开井,无不得矣。盖夫一气化行支垅,随气而成形质,今既废坏莫辨,故必于废中审之,则凡所谓阴阳刚柔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之理,无不了然。既得其理,则倒杖之法亦因之而定焉。

择其所相。

谓择其所相辅于我者。法当于小八字下看两肩暗翊,肩高肩低,以分阴阳作用,次视三分三合,崎急平缓,以别顺逆饶减速。尽观蝉翊之砂,虾须之水,以定葬口界限,是皆左右之所相。苟失其道,则有破肋翻斗、伤龙伤穴、伪浅伤深之患,故不得不详加审择也。下篇言相浮水印木义同。

避其所害。

谓避去死气,以求生气也。盖穴中之气,有刑有德,裁剪得法,则为生气,一失其道,则为死气,故不得不审而避之/何以言之?避死挨生是也。如阳脉落穴,以阴为生,阳为死。阴脉落穴,以阳为生,长为死。脉来边厚边薄,以薄为生,厚为死。双脉一长一短,以短为生,长为死。一大一小,以小为生,大为死。经秀嫩光净圆厚涌动为生,枯老臃肿破碎直硬为死。又或砂水之间,反坑斜飞,直撞刺射,皆为形煞。横过之山如枪如刀尖利,顺水可收拾为用者用之,可避去者避之,此则以眼前之所见者而论之也。又程子谓五患,刘氏谓四恶,皆在所当避也。

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祸福之感召,捷于影响,能乘能审,能择能避,随其所感,否则为凶应矣。大要在分别阴阳以为先务。有纯阴纯阳,边阴边阳,上阳下阴,上阴下阳,阴交阳半,阳交阴半,强阳弱阴,老阳嫩阴,各有作法阴来则阳受,阳来则阴作,或入搪而斗口而凑檐。又有阳嘘阴吸这不同,顺中取逆,逆中取顺,情有盖粘,则正口顺作,情在倚撞,则架折逆受。假若阴脉落穴,放棺饶过阳达,借阳气一嘘,其气方生。阳脉落穴,放棺饶过阴边,借阴气一吸,其气方成。所谓阳一嘘而万物生,阴一吸而万物成是也。苟不识裁剪放迭之法,当嘘而吸,当吸而嘘,宜顺而逆,宜逆而顺,及夫左右吐深浅不知其诀,不能避杀挨生,则生变为杀气,纵使高下无差,左右适宜,浅深合度,犹且不免于祸,况未当于理者乎!古歌日:若还差一指,如隔万重山。艮有以也。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为地之美。今童山粗顽,土脉枯槁,无发生冲和之气,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山石,文理湿润,光如卵壳,草木不可立根,自然、不产,开井而得五色土穴者,是又不可以童而弃也。

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山既凿断,则生气隔绝,不相接续,故不可葬。《青华秘髓》云:一息不来身是壳。亦是此意。然与自然跌断者则又不相侔矣。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高垄之地,何莫非石,所谓山势原骨,骨即石也,石山行度,有何不可,惟融结之处不宜有石耳。夫石之当14、者,焦硬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掘,火焰飞扬,肃煞之气,含烟带黑,为凶也。其馀纵使有石,但使体质脆嫩,文理湿润,颜色鲜明,则无不吉矣。又有厅形怪穴隐于石间者,四畔皆石,于其中有土穴,取去土尽,始可容棺。又有顽石凿开而下有土穴,皆可入选,是未可以石为嫌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此言横龙滔滔竟去,挽之不住,两边略有垂下,不过挠掉而已。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过山无情,其势未止,其形未往,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横龙滴落,正龙腰落,及夫斩关为穴者,不同也。

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支龙行度,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完密,众山贵集,方成吉穴。彼单山独龙,孤露无情,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支龙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度,跌露平洋,两边借外卫送为养荫,及其止也,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横拦,外阳远接,在乎缀纱之间,纵有阴砂,仅高一步,此又不可以孤露而弃之地。何以言之?盖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为贵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此复证五凶之不可用也,凡此是无所[缺]适足腐骨烂棺而已,主退败少亡痨疾,久则归于歇灭,可不慎哉!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此言上地龙之行度体段也,大顿小伏,藕断丝连,谓之脱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龙其何可穷乎,故远若自天而来也。

若水之波。

此言隐藏伏于平洋大圾之间,一望渺无涯际,层层级级,若江而之水,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谓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

若马之驰。

原其起,若马之奔腾,将欲止,如马之及厩。

其来若奔。

其来也,宾士迅速,如使者之告捷。 其止若尸。

其止也,若尸居不动,无复在去意,若怀万宝而燕息。

众山朝揖,万水翕聚,

如贵人燕安休息珍[缺],富如万金,若揽而有也。

若肯万善而洁齐。

明堂宽绰,池湖绦绕,左右前后眼界不空,若贵人坐定,珍撰毕陈食前方丈也。

若口之鼓。

口乃无底囊,今煆者引风之具即者其类也,才经鼓动,其气即盛,吉纳气之满也。

若器之贮。

如器之盛物,满而溢 ,言气之止聚也。

若龙若弯,或腾或盘。

若龙之般旋,蛮之飞腾,言其活动有皖蜒翔舞之体段,无破碎死蠢之形状。

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来势如虎出深林,自幽而渐显气象,蹲踞而雄壮;止势如鹰落平砂,自高而渐低,情意俯伏而驯顺,气象尊严,拥护绵密,若万乘之尊也。

无光发新。

眼界轩豁,气象爽丽,神情性悦,一部精神,悉皆收摄而纳诸扩中,然而至理微纱,未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之可传,口舌之可语也。《中庸》曰:人莫饮食,鲜能知未也。

朝海拱辰。

如万水之朝宗,众星之拱极,枝斗之护花朵,廊论著之副厅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气感召,有如是之翁合也。《易》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其斯之谓与!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几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吉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

四势朝明,五害不亲。

四势即龙、虎、主、客也,贵乎趋揖朝拱,端正严而不刺侧,明净而不模糊。情势如此,乌有不吉?更欲不亲五害。五害者,童、断、石、独、过也。

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此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t缺1]泥以为说,则世间无全地矣,非概论也。

海眼曰:篇中形势二字,义已了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捆蔽,以论传论,以肓诱肓,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今人之术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