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记言别集/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记言别集
卷之八
作者:许穆
1772年
卷九

[编辑]

金佥枢酒席唱和诗序庚寅[编辑]

吾族舅佥知府事月城金公。以年老居中枢。于时公寿入八十。秩为中大夫。既尊荣而禄厚。以二月上巳。适属初度节。聚宗族子弟。设酌于前堂。穆以姨侄得与焉。尊俎既陈。长幼咸序。献酬有节。欢愉怡悦。甚盛事。嗟乎。数十年来。吾先人之列。惟中枢公寿考康宁。子孙数十人。嗣男少宰。方显于朝。光宠可称。今吾垂老失先人。初出草土。独自追感。怆怀良深。少宰首作五言诗一章。求和于诸人。吾吟不成律。略识其所感如是云。元年惊雷节。

百忍斋遗稿序壬辰[编辑]

吾少时。事梧里李相国。相国每论南州人物。必称泗上李上舍杰出为高人。吾恨不及李上舍从游。见其子孙。皆非碌碌庸人。其遗风馀韵尚在。与之语。足想其前人。追思相国之言在耳。今且读其遗篇。信而好古。有不污秽于尘俗者。其所与酬和者。惧庵禹使君,石田成上舍。皆有高世之名。或仕或不仕。而要亦洁其身者也。穆私取其诗文若干首以传后。使百代之下。有起而相感者云。上舍讳某。字某。泗川人。龟岩李先生之孙。尝举进士不第。好古自修。自号曰百忍斋。上之三年端阳后日丙子。阳川许穆眉叟。序。

厚终契序丙申[编辑]

七年春。余入京城。馆于城南。有宗室义安公子来相见。因谓余曰。某与所亲士大夫。共立约束。各出财力。鸠棺椁之材。家给之。推之于二丧三丧四丧。蓝田之约患难七。死丧为大。无相救。无以尽乎送终之节。愿得一言以勉守之。余应之曰。不亦善乎。礼曰。丧不可以不尽。孟子谓充虞曰。无财。不可以为悦。不得。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然后可以无憾。须勉之。顾私窃言。吾观约契之家。若一事相违。一言相忤。或忿争随之。美事难终。今公子之与群士大夫同约束。皆良善。吾尤亦甚善之。请名之曰厚终契。盖慎终归厚之意也。书之。以为厚终契序。

青杞君子孙契约序[编辑]

昔者盛时。有事于祖庙。昭穆之班。济济可观。衣冠甚盛。嗟乎。数十年来。人事变改。诸耆老父兄。皆已即世。又逢世故沦落四方。今再从三从之列。无论子姓外党。在京城者不满二十人。而省兄最长老。吾衰病年六甲已过。而当年最少年。维须发始白。人情感旧。触事兴悲。先古已矣。子和而律相继亡。子和之禫在后月之丁。相对笑语如昨日。而奄忽如此。良增怆怀。今诸君立契约以笃亲睦。庶不坠旧家遗训。不亦善乎。以余姻亲之老。尚不弃。询及古事。感而言之。以为青杞君子孙契约序。

送吕汝鲁接慰倭人序[编辑]

天岭吕君。早年以词赋擢魁科。为朝右人。顷年被谴逐于穷北之雉城。雉城在貊北二千里肃慎之墟。既危愁穷。抑傍阴山。登临浡海。及蒙恩。又以选接慰倭人。出东莱千馀里。东莱。新罗南境。极于大海。窥绝影瞰日域。君之游可谓极矣。远迹广荡。其发于文章者。环奇炳燿。自得于夷险之途。能使蛮夷别种。亦知君奇才名誉出众人万万也。勉之。

赠姜伯茂序[编辑]

吾徒有姜伯茂者。好奇气。落落自守。常与人飮酒自娱。自号醒狂。君实好醉而慕醒。守正而慕狂者。何也。盖识戏也。托戏玩恣肆。迹狂而行洁。树其内而遗其外者耶。如琴张,曾晳,牧皮。古之所谓狂者。孔子谓狂者。堂堂乎难与幷为仁。吾闻之。君子之学。无内无外。苟一于正而已。吾不愿舍此而思其次也。书以勉之。以为醒狂赠。

杏林老人拙稿小序[编辑]

杏林老人。通素问难经。精于岐黄之术。以三朝太医。贤于世。今老而家居。耳目聪明。须发还黑。乐无事。吟哦自适。其诗冲澹有古气。颇得三百篇之遗意。吾平生笃好古文。时游戏而自娱。今观于老人之作。永叹二复。重为之慕其人而识之。

送郭仲望燕京之行小序丙申[编辑]

上之七年冬。吾姨侄郭仲望以国子直讲。奉命有燕山之行。吾年老常多感。况此行万里哉。吾何以赠之。吾闻君子之学。不越乎言行之外。勉之。毋忘古人之训戒也。亦不失于使事矣。临别眷眷。唯此言也。鹿峯老人。书。

送李石城惇临序[编辑]

穆闻君子之行义。愿一识面久矣。七月于从兄处。得一见君。又于李文忠谥祭。望君于礼仪之列。所见贤于所闻。于心愈益慕之。顾吾丑老在乡曲。恨不得源源而见之。其九月。君出为石城。邑在邦畿之外四百里而遥。不辱寄书数百里告离别。求一言之赆其行者。穆固愿为君一言。以为知君之幸。其以辞让为事。石城。湖西邑。古扶馀之地。其人民谣俗。力稼穑。通鱼盐。有故国之遗风。古人曰。因循而治者。民悦而易从。君之贤必已得其要道也。然吾闻之。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君之贤足以当此言。穆虽愚。亦可以此言赠君。君勉之哉。

送郭光州文征序[编辑]

乱后吾落南之四年。出湖外游朗州。访君于石浦。时君辞侍从。前年归海上矣。今余以病客滞京城。君初受光州之命。因送长子于燕。此行万里。吾得相从。相与怅然。嗟乎。与君数十年间相逢。常在客途。今吾已老悖可怜。人事难期。况光州去京城千里哉。光州据山川之胜。物众而饶。为岭下一都会。其风谣俗尚。人物之盛衰。休祥妖孽。古今之变时。因北便寄示。吾老而颇事文学末业。请观焉。以附南国故事。

义城风化案序[编辑]

凡官府故事。悉书官员姓名,字号与其陞黜迁递仕之年月久近。而又有大事则书之。有可述则书之。不必书某为贤某为不肖。某为能某为不能。而其人与政著见可见。又非但列邑郡县而已。内而都堂百司。外而方伯连帅列镇幕府皆有之。所以长忠厚而存劝诫之遗道也。邑在大岭之外。其地饶而物众。在三州数府之次。号为大县而俗降以来。其民强梗。争好愬其令。令恒不得久于官。而百事颓惰委靡溃破。弗可收拾已久。今吾从兄厚甫。适为县令。承积弊之馀。累官倾陷坐黜之后。思欲革弊张官。既略举其緖。而凡故事之久废而忘于耳目者。悉复其旧。又问于古吏。得弘治中阴崖李公耔所撰风化案。至万历末许侯僩增修其后者共一卷。复续其后。而加载近古以来闻见可纪者。其事比旧稍颇加详。令足以继今示来。而为永传后。后有考民风观邑乘者。得于此而可征矣。盖自金臣柱至李长吉八十二人。又自阴崖公至梁思行四十二人。又至吾从兄十三人。凡百三十七人。金臣柱为邑宰。当胡元至正二十年。至今用崇德正朔之四年。凡三百九十五年。其间建置沿革。官制改易。其为郡为县为府既弗一。而又安集别监,别监监务,知县县令。官号各殊。俱各记其所始。而其已上年代。旧远无所考。

别许子陵序[编辑]

吾宗有许子陵。嗜古书博学。无所不读。又善于律诗。劲气可及于古人。吾甚奇之。君亦以吾犹有古气。数与吾游也。顷年遭乱流离。君与吾俱奔渤海南。入临屯之墟。凡忧愁辛苦。实相与共之。至此情益至。知益深。后因出岭南。各就食于大江之东西。前吾省从兄于闻韶。君适去丹密新寄。客得相逢甚驩。五月。送君观冰山。吾从清凉来。君劝我作清凉十二峯记。今吾复来。君和我西堂送韩六诗。以资相发。吾与君相别数年来。适三聚合于沦落羁旅之中。相与开发唱和。以泄其无聊郁积者。无非天也。今吾且将返。君又有湖南千里行。离则思。合则喜。又去则悲。乃人之情。吾与君又安得无感于斯也。因握手语曰。吾闻湖南。在天地之南。其阳明炳曜之所钟。多珍奇姱丽之产。其俗好高节。间有人物之秀。自古称之。以君倜傥奇气之得于天性。又往游其间。必有遇合于其心。吟哦而讽发者多矣。君之行。思以此自勉而教我也。

送太学上舍生金䥬序[编辑]

寒栖庵。陶山谒象德祠。自琴氏孤山,白砾嵁岩,清潭修濑。至濯缨潭而极其下聋岩。往往古木郊墟川上之趣。殆画图所不尽。又其俗敦厚乐善。有君子之遗风。闻君贤者之后。又学于其乡。弱冠来京师。入太学。升上舍。京师之人士多爱之者。于其归也。咸作诗以咏歌其所志。吾历序陶山山水之乐。前师古德馀教在人者以勉君。而又请问君家古训。愿学焉。

送任伯深扶馀赴任序丁酉[编辑]

上之八年春。丰川任伯深。由秋官员外。出为馀州。馀州古百济之墟。据白马之胜。又有广野陂池之饶。其民纤啬务积贮。有古国之遗风。为治者苟有美政而临之。财力易饶而民食足。食足则可教也。今吾伯深博雅。嗜古人之道。致名誉。人皆信之。莫不曰好古乐善。如任伯深。孟子云。好善优于天下。而况一县邑之治乎。吾闻之。为政以德。德政入人。人不犯刑而兴行。风俗敦厚。迁徙饥寒之徒。皆喜得生于善治。善人之化岂浅鲜哉。此吾所以勉伯深。而为馀民贺也。

送杆城郡守朴德一序[编辑]

杆城古之䢘城。在獩貊之外东海上。郡去京都六百里。吾尝避乱出东界。习其风土谣俗。其民朴鄙土瘠。逐鱼盐之利。无文献可尚。而东海皆沙海。海上多石。间有深松大泽。望日月之出。风气清爽。其人多寿考而无病。吾以羁旅过此。尝叹之曰。大丈夫不得志于世。则亦足以忘世于此。今吾友朴德一。一朝辞中书。出为杆城太守。人皆曰中书显地。太守左迁。以君之贤。不乐于朝而求补外。则不可谓不屈也。送者莫不叹息。有惜去之色。吾独不以为屈而且勉之也。缨冠佩玉。当尊荣贵富之途。举世趋之。而或有去之而不顾者。然诺相倾。驰骋宾客之誉。举世慕之。而或有耻之而不为者。辞尊居卑。恬憺退守。举世笑之。而或有乐而终其身者。君之志可知也。君子之仕也。既不得行其道于一世。则亦不如行吾之所乐于一境足矣。况君好游。东临大海。睹天地之无穷者乎。亦乐矣。善乎。君殆古之所谓禄隐者是耶。勉之。

赠浮屠正凝师序[编辑]

吾尝游闻韶。与浮屠人正凝相遇。与之处。日夜嬉戏相喜悦。弥旬月恒若一日。而愈无厌。凝之与吾。亦如吾之与凝者。及吾归海上。凝又北去。吾握手与凝曰。鸟兽非类不聚。人非群不比。吾与凝为群欤。吾于凝。非有里闬宿昔之驩。吾且学为儒。而凝得空寂为浮屠。吾与凝所宗不同。吾日偭偭焉。蕲与事物相裕。而凝独遗外其身。恣睢以适其道。吾与凝所趣又不同。其相与不啻若鱼之于鸟。麋鹿之于毛嫱闾子。宜无所相感好慕恋之情而犹相悦。不相疏而又相乐。若是。何也。吾既乐吾之乐。而凝又乐其所为乐。乐与乐。相遇而相忘欤。抑凝追吾游悦吾言。而又从而乐吾之乐。而吾与之相乐欤。则凝之于吾。得为群几矣。而凝又知吾与凝所以乐之故欤。吾与万物为一体。无可与适。无可与莫。可以为娱。可以为悲。因之以游衍。因之以生死。又岂可离类绝物。恣睢为空寂而适道也。因书以为赠。

吕掌令曾齐记梦箴序[编辑]

雨新晴。门无客。读易寓物。推象数而玩之。有剥琢者。问之吕掌令也。吾揖之。坐语良久。论荣辱得失之有命。仍言平生之记梦。谓余曰。仆既以科目举官显矣。以罪逐于穷北。既忧抑且病。圣上宽而释之。穷而通。通而穷。穷而且厄。必有梦为之兆如此。盖有定也。仆一信之。不一妄求于其他。吾子何以教我。吾应之曰。然。昔宋玉病。梦河无水而疹。李白之生。梦长庚。马平失火。梦马舞。吉凶有先兆。鬼神告之。故周人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有拜梦赠梦之事。其曰。圣读毋思者。鬼神视兆。无所感而得之。今以大衍推之。以先天之数。则文明克武。得和柔之助也。以后天之象。则离为虚心为文。重离。畜牝牛。吉也。皆习养顺德之义也。勉之。读书者。明理也。论性者。自修也。他意者。私言也。因箴亦以自勉云。於乎专。守一则专。於乎坚。强志则坚。於乎愆。不戒则愆。

李相国赐几杖宴诗卷序辛丑[编辑]

昔我仁祖既定大难。召收先王旧臣。公起自废斥。复入为相。时公年七十有七。其年以老乞致仕。上以为公。国之元老。国家初定。一朝去国。缺四方之望。而恐礼貌未优。赐之几杖。以舞乐锡宴于公第。令耆老元功诸达官之长。咸预是宴。甚盛事。西坰柳相公首为五言。歌其事。一时名公卿相和者在卷。凡累十馀篇。嗟乎。此事今已四十年。往往黧老耆古。相传为美谈。今达城都护府使李侯守纲。相国之亲孙。欲以先相国事不没于后世。与其族侄玉山太守李君喜年。谋出其俸禄之馀。鸠工锓梓疏,箚,日记,年谱,杂著总十馀卷。几杖酬唱诗一卷。亦附焉。亦可见国家古事。穆读之。嗟叹之不已。仍略叙所感。题其首。年月日。旧门生中直大夫三陟都护府使许穆。序。

赠郑礼安序癸丑[编辑]

四年春。国子典籍郑侯出宰礼安。礼安。岭中山水生处。又其地古君子之乡。遗风馀教尚在。其民易使而易教也。侯傍邑人。又好文雅。尝少游其乡。习其谣俗。及为邑宰于此。可谓人与地俱相得。而其于为治亦何有哉。然吾闻之。君子赠人以言。言则不以悦而以勉。请以廉明惠信为赆。廉则直。明则公。惠则民不怨。信则民不倍。其为己也直而公。其民不怨而不倍。则其庶几乎。

月川文集序癸卯[编辑]

国家文明之化盛于明,宣之际。如月川,高峯,西厓,寒冈数贤者。辈出于陶山门下。仆尝读三贤书。究考古人精微。然何可易言也。今又读月川遗卷。其自任以道德之重。而言逊而迹高。守确而志洁。隐不遗世。行不苟合。亦可见于其书。而又其咏叹吟哦之发。或出于沈潜心得之馀。或得于萧散山水之娱。身逢乱世。感慨忧思之作。皆有益于斯道斯人。信乎有德者且有言也。上之二年。李侯硕宽出宰宣城。陶山祠,月川精舍。皆在宣城。而先生没且六十年。有遗胤子旧太常锡朋。八十馀。能言尤贤古事。仍得先生草稿四卷。欲锓梓以广其传。以书来问。善乎侯之贤。能令君子之言。不没于后世。其右文如此。仆忘其僭猥。略加删正其诸书质疑,疑义数篇。具载全文。以存陶山之门疑难问答之详。以为月川赵先生文集。又以言行记神道碑文。附焉。

与韩生序名均[编辑]

子之先君子初见我。讲说为学宗旨。嗟乎。至今三十年。子之先君子。非其人不交。非其义不为。嗜古圣人贤人之学。于其书无所不悦。日孜孜勔焉。不幸早殁。今子之与我。一如子之先君子之与我者。吾心贤之。问其所读书。孔壁古文,毛郑诗,子思,孟氏书。亦子之先君子之所嗜好。今子之心。子之先君子之心也。子之学。亦子之先君子之学也。吾衰老后死。子之先君子。今如复见。良为叹息。吾闻天道与善。子之先君子贤而早殁。天之所定。其在子之身欤。勉之勉之。

李唐津琴谱序[编辑]

吾尝作李唐津圹铭。公平生喜鼓琴。笃好古调。不杂世俗繁曲乱音。与西郭蔡同福论琴。其相得之乐。亦可尚。蔡君得古调于姜子久。姜子久得于德信公子。公子得于郑希文。颇传古音。唐津公既老。令其男先庆。审音察曲。列为琴谱。举平调羽调。其调位按弦。理音具尽。与掌乐古谱,梁琴谱。相上下云。唐津公讳昌源。字吉甫。竹泉李相公之长男。性恬淡无华。其所乐亦然。

古文千字序[编辑]

秦时。隶书作而古文不用。上古六书之文已亡矣。然国家选用文学士。令肄习之。徒以边傍点画之相从。专用玉箸文字。玉箸非古也。至如鸟迹古文。甄丰氏六篆。犹面墙孤陋。不足言也。余少也学古文。迨至老死。盖古文不多。通用十三四。历虞夏殷周。文字渐备。然古文废已累千百年。字或缺。无所可考者。良为可恨。间因文徵明。玉箸千字变古文书之。其缺字四十九书不成。然犹不弃。以俟博雅君子。上之五年甲辰六月日。阳川许穆。书。

敦艮斋诗序[编辑]

莲城郡南十里曰屏山。其下有权氏旧业。权氏者。今怀道太守权侯仲车是也。侯介洁。不容于朝。自暇于屏山之下。行游自娱。得小洞于山之东麓。地幽而势阻。群山环列。其外望远岫浮岚。岩壁下泉水出焉。水清洌。可以炼药。翦伐蓊蘙。渫涤泉源。石上有老枫曰枫岩。岩下地渐下。引泉水灌为三池。三池水满。绿深如鉴。其上池曰观鱼之池。水深鱼乐。其下曰君子之池。植以荷蕖。又其下曰说物之池。有漑田之利。其洞曰艮隐之洞。筑小斋于池上。因名曰敦艮斋。不亦善乎。艮。止也。止得其所也。大易艮为山。山之性静。静故止也。君子则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然必以久终为贵。艮之上九发敦艮之吉。告之以至善之道也。今侯之名其斋。而所以亹亹者尽矣。仍为之作诗。其诗曰。

屏之山。坚且不崩。屏之池。泓且澄。屏之居。安且平。知其止。厚且亨。

东溟金学士遗卷序丁未[编辑]

不佞年老。索居涟上。柳君馨远寄示东溟金学士遗文六卷。仍属之曰。今有胤子弼相。以其先大夫之美。思不没于后代。愿得吾子一言识之。吾子毋让。不佞殆老死。无人事久矣。况文字之业乎。又安敢当此事。固辞不得。今其遗卷。诗三册。书,上疏,启事,论事,杂著一册。使日本记事二册。读之。其诗赡丽雅正。不杂时俗浮靡媚艶气。深得古人声韵。又其论事正直。如争论弃清北之疏。最为保民固国之大计。而日本日记。又见使绝国之义益明。日本之人。闻诗,书,礼义之说。顿首曰。海外之人。乃今得闻君子之言。其礼接愈恭下。于是其国中之难解。而不复伺衅于我也。古人所谓能折冲尊俎之间者此也。至于教民正俗之方。入于律令。行之四方。善乎。于此数者。公之平生大略可见。况其外之文章乎。时之天官卿郑公经世白上曰。世濂文章节操。于今世无此人比云。盖其经学践履晩而益笃。至如语默动作之节。皆可为法式者也。惜乎。天不假之以年。其利泽止此也。上之八年收雷节。

东溟海槎录序丁酉[编辑]

国家既中兴。绝黑汉通日本。公选于朝。以节钺。使海外绝国。上之十四年八月壬午。其十二月壬午。至其国都。其君长引至上堂。行传命礼。礼节恭下。自入其国。除道修馆。尊礼甚盛。供帐日费累万。执政以下。入门解剑履。肃敬行礼。问官制服色事。于是日本之人。闻诗书礼义之说。大悦曰。海外之人。乃今得闻君子之言。时调兴日反间。构衅我者百端。事且急矣。至此亦不复敢窥我。及还。其君长。馈遗累千金。皆不受。又其馆留供帐百需。具黄金百七十锭。辞曰馈赆。受之。至金绝河。投之浅流曰。不欲令有用无用。示无货取而已。又日记所载。如地利隘塞远近民物盛衰风谣俗尚物产之异。举其大者一岐以东皆童山。草木不生。白山无民居千四百里。自马岛至赤间关三百里。其间三大海。自赤关始为陆地。舟行皆傍海渚过下津。平秀吉关防之地。有三大城。家康墟其二室津前洋望幡摩民居楼堞。百里淡路。东南海道。大陆诸州。各有小洋海环之。九州四州。山阳,山阴,长门,周防远近相对。博多,赤关最相近。大板五百里。地势据河海之冲。谓之山城州。实四达之会。秀吉以伏见大板。为东西都云。其国君之先。有桓武者。都于此。谓之桓武天皇。长子孙传之。每月十五日以前。斋戒拜天。不预朝聘讨伐。凡出令之事。关白实主之。关白者。其大臣之执国命者。不敢称王。其文书。称明教称御而已。先古天皇之子孙。得姓为源氏,平氏二姓者。实一祖云。山城州三百里。有二岭。曰绝通,磨针。逾岭则琵琶湖周数百里。其外广野。为近江大和之地。又二百里。鸣护土地沃饶。城中民户六万。出利剑。大板东冈崎七百里间。有三小岭。至赤板。始有山溪陵谷五十里。渡金绝河。河广十里。北望富士山。登绝顶八十里。其上有泓。四时有雪。涉挂川有三大岭。曰石岭。曰菊岭。曰金谷。皆富士南麓。富士自陆奥来。陆奥之外虾蛦。我穷北野人之界。泥泞四百里。骏河州。关东大都会。家康旧都。据内谷岩阻。海岸皆栈道。富士山水急流。至此入海。曰富士川。过三岛上箱根岭四十里。上有湖水十里。下岭又四十里。关防之固。天所以护江户者也。自箱根湖四十里至小田。原相模州之地。前时北条所据。负固不服。秀吉伐而幷之。至江户二百里。海滨沃野六百里。险阻四塞。通海为重壕。穷极壮丽。市街十五里。去日光山三百里。自我釜山浦。至江户水陆之町四千里。日本之人谓直路曰町。日本。在渤海东。七道六十六州六百十一县。东极陆奥。西尽肥前四千一百五十里。南极纪伊。北至若挟八百八十里。陆奥之外虾蛦三百里。步三为间。间六十为町。町置里。以町计兵。其田一百二十八万一千九百四十町。其兵二十万六千八百。其俗信鬼神。事浮屠。好清净辩论经学。以顿悟为宗。男子削发。妇人委发。男女皆服袄子。贵人漆齿。妇人亦漆齿。故号曰黑齿之夷。跣足赤顶。膝行匍匐以为恭。无拜礼。轻信易怒。好击刺。萨摩风俗。最强暴好杀。马岛诈伪不信。国人贱之。陆奥产金。幡摩产铜铁。备前之矛。尾长之剑。二丰之函。北陆山阴之皮革。其嘉木异卉卢橘棕榈枇杷。无虎豹。此皆博四海之外者。岂特严使事而已。可为使绝国者。取之书之。以为东溟学士海槎录序。上之八年玄月上浣。

漫浪集序[编辑]

我朝治道休明。培养才德。自世宗,文宗逮我明,宣之际而盖极矣。次其人物古今。前古已远。如近世文学士。公最后而犹及昭敬之末。而今斯人亦已亡。感怀良为叹息。公少聪明绝人。大肆力于术艺。弱冠登大科。名誉蔚然。其始仕在仁祖世。方国家中兴。当时耆考诸学士。多在推许。新进才学公为第一云。其文章。本之六经。参之庄马氏。诗祖韩苏。为文章。肆而不淫。丽而不媚。尤长于章奏。读其文。其人可知。善乎。使日本诗什。燕京十绝。亦其所操可知。惜乎。天固赋其才而独啬其寿。何也。公讳㦿。字子由。姓黄氏。漫浪。别号也。尝以直言忤时议。累官累斥。官止谏议。后出洪州一年殁。年五十。殆所谓厚赋而薄发者也。今其遗文刊行。文采不没于后代则天也。

占瓦老人易序上篇○甲辰[编辑]

上古包羲氏受河图。始画八卦。河图者。圣人之瑞也。河图之文五十五。五衍母。小衍之数十。大衍之数五十。故蓍数五十。虚其一。其用四十九。八变而成八卦。十六变而成六十四卦。虚五与十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两仪也。一九老阳。二七少阳。四六老阴。三八少阴。二阳二阴。四象也。一与六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生一成。五行迭用。相生相克。比和相从。八卦之所以作也。先天八卦。自然之位也。后天八卦。流行之妙也。卦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画卦之序也。占瓦老人之数。卦数一也。特其用异耳。得数八除而取卦。六除而取爻。变通之道也。先得卦居上。后得卦居下。上下之义也。体用者。宾主之象也。互变者。悔吝之著也。数先于卦者。先天之易也。卦先于数者。后天之易也。大小多少长短皆得。物有象。方有位。得卦而取时尽变也。动静衰旺。物之理也。论理不及数不得。论数不及理不明。祯祥妖孽感于物怪。动于四体。见于卦爻。卦爻者。吉凶之兆也。鬼神之用也。苟非至诚。其孰能前知。明者察于几微。见于不见。满而知戒。安而知惧。知戒则不倾。知惧则不危。倾者。覆之辙。危者。亡之途。卜筮者。所以存戒惧而守正虑患而作者也。故曰。易者。其衰世之意也。

上篇。论圣人画卦之本。以及卜筮之用。

占瓦老人易序下篇[编辑]

天道无言而垂象。圣人设卦而施教。象与教。一也。卦变五百十二。爻变三千六百七十二。易之道。变易无常。神乎万物而不遗。妙乎万事而不失。道济天下而不穷。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加一倍而成易。老阳之卦十六。少阳之卦十六。老阴之卦十六。少阴之卦十六。先天之位。后天之用。其理一也。有卦位卦德卦序卦才卦变卦物卦例。易之用备矣。义直则理正。理正则言顺。言顺则可以与人言。可以问鬼神。故人谋鬼谋。龟筮协从。义不直则天不顺。龟筮共违。而况于人乎。而况于鬼神乎。易之义使为善者劝。为恶者惧。故曰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下篇。论卦爻之变。以及鬼神之妙。

阳村集重刊序[编辑]

吾东方文献。古初无所考。当殷之亡。箕子至朝鲜。诗书礼乐之教始。此正经界行八政。其化门不夜扃。行旅野宿。妇人贞信不淫。礼义之隆。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其后卫满。以诈力骤强。百济句丽。以强战立国。然辰韩风俗。嫁娶有礼。男女有别。行者让路。貊俗尚廉耻孝弟。新罗最淳厚。建国学。修祀典。薛弘儒作九经训义。崔学士以文学闻天下。新罗称君子之邦。有以也。丽时。有二白文学。推言尧舜六经之治。太师崔冲教九斋弟子。敦礼俗。郑文忠公建五部学馆。讲明经学。李文靖公称之为东方理学之祖。本朝权文忠公。又考定经礼。作读书分程,入学图说,五经浅说。阐明六经之奥。我大祖,太宗刱业垂统。专用经术。以兴文明之治。公实有力焉。东方尊信浮屠。自新罗终丽之世。千馀年能斥异端。崇礼教。明先王之道。定一世之治。其功大矣。其言列于其书。又其感物吟讽之作。亦皆忠厚恻怛之发。文章本非异道。在天为日月星辰。在地为山河百川。在物为珠玑华实。在人为礼乐文章。公之文章。本之以经术。参之以百家。蔚然文彩特出。金文简公论国初文学师道。推权文忠一人云。于是有吉注书,金祭酒。亦各五经传授。皆出于阳村。初有遗文四十卷。旧远不传于世久矣。今其十世孙岭南节度使权公俦。与晋州牧南侯梦赉。谋重刊。大传于世。南侯亦其外裔子孙也。公生于恭愍元年。卒于我太宗九年。公之世至今三百年。世变既多。多乱且百年。遗文旧远。不没于世。幸矣。况大传乎。亦不可不谓子孙贤也。阏逢摄提格参伏朔朝。后学孔岩许穆。序。

龙洲郊舍。赠赵希温小序。[编辑]

三月十六日雨中。与沧江赵希温。相遇于龙洲公荪岭草堂赏春。溪水绿净。花满发前。山踯躅千层。与希温相别数年。吾衰甚。希温七十馀。精力尚强。酌话终日。希温为言平生所游历深山大壑旷望绝境。仍及东方文墨古事。使人闻之。怀想无穷。龙洲公为作七言二绝赠之。眉叟。识。

题龙洲老诗帖序[编辑]

仆老无事。闭石鹿山栖。悄然感怀。亲知皆尽。寥寥于世。少懽。书箧中。得龙洲老三月十六日绝句二首。当时仆与希温访荪岭闲居。为之设小酌叙飮。有此作。追思如昨日。今二老皆亡。适此日。龙洲老中月之祭。不觉凄然怆心。

阳川许氏族契序[编辑]

吾族氏。自我孔岩村主以来。至今二十六世七世。凡七百馀年。多名臣贵人。见于说部。盖莫盛焉。实祖先积仁累善之报。而馀教不替。流风善俗在。子孙以敦厚称于世。以老人耳目所及者言之。万历中。我诸父诸兄。收宗族。序昭穆。立教诫。以之讲信修睦。传之至今七十馀年。中间多世故。分散四方。嗟乎。人事随变。此事废坠。今至二十年。老人衰落无人事。且久矣。吾族许春长。常与我慨然叹之。一日。得修契旧卷于稷下许领枢第。来示老人。契约,族谱,宗会昭穆之序。共二卷。幸而继此复修举古事。庶几不坠先训。礼曰。上治祖祢以尊尊。下治子孙以亲亲。傍治昆弟以敦睦。追远厚伦之义达矣。盍相与勉之哉。

靖孝公家乘序辛亥[编辑]

靖孝公家乘者。我昭敬大王诸王子仁兴君谥靖孝。公既卒。其嗣男朗善公子收录其谥状,遗事,墓志,碑铭,碣铭,挽诗,邸报日录。谓之家乘。而以显仁大王潜邸时。御札,御制诗,赐祭文为首。末附靖孝公遗篇,绝句近体,上疏,先嫔行状及亲笔书二纸共一卷。公子以不佞既著述墓铭遗事。又令序其书言其事。不佞受命猥甚。谨读诸作。至于诗什为之三复之。私自语以王室贵戚高朋厚大之养。而不喜舆马声色弋猎之娱。廉退谦下。文学笃行。又其发于吟咏者。皆忠厚恻怛之感。有三百篇遗韵。足以传之为后世贤公子矜式。又见笔迹。字法尤绝。善乎。不遗咳唾之馀。至片言只字。亦皆为公子寓慕思孝之所重。为之起敬叹息而识之。

送舒川郡守赴任序丁巳[编辑]

前古古灵陈述古先生。治仙居。教民正俗。其大法。父子兄弟夫妇孝慈仁爱。相劝以善。乡闾有礼。贫穷患难。嫁娶死丧相助。力农桑。敦善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斑白者不提挈。禁偸盗赌博。呑幷争讼。以笃礼俗。朱子曰。平正简易。可见其胸中包括多少道理。老人常诵之。今君辞密直。乞养出舒川。临行过我。为书仙居古事。以为赆行。勉之哉。上之三年雷鸣壬子。台岭老人眉叟。书。

送郭仲望与其弟归石湖序[编辑]

吾贺恒也。以早年取高科。其天才夙成。得不得固无所损益于其中。而为父母悦颜色。亦父母心也。今君在谏院。言时事。一朝辞言责。吾闻君以礼进退不失义。且古人所勉。吾于二君。盖得此二者焉。忻然悦之。君归。以吾此言。亦为大人白之。今君之归。吾亦行矣。赠言先贺而后赠。

赠关东伯郑公序[编辑]

八溪之郑。为国之大姓。国初。有高丽通礼公者。逃世不出以殁世。而其葬在干川。其子孙不去其乡。原州有郑氏九世之葬。昔。太公封于齐。五世返葬于周。君子善之。郑氏子孙宜其曰大矣乎。通礼公子孙。至我明宗世。有为副提学者。为关东观察使。提学之门。有傍亲恒斋公。官至右赞成。以四朝名臣。耆老致仕。卒。乡人立祠以祀之。恒斋公为关东观察使。恒斋公子孙最大。其少男。宣祖末。以小宗伯为关东观察使。当光海政乱。谢病归。及中兴之世。恒斋公长孙。又以骑省少卿。为关东观察使。今大夫郑公。宗伯公之亲孙。辞安东大都护。复出为关东观察使。古方伯之职。天子赐秬鬯,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四牡。以专征伐者也。其职不既责且大乎。今郑氏五世五伯。老人于恒斋公。为同里后生。从长者闻耆耇传说。公平生身不行轻世之行。口不出傲物之言。至今称厚德巨公。古人曰。百年来之以德世德。厚施之报。其子孙后世事治平守文之主。以共国家之福。其不信矣乎。宜勉之哉。

黄骊世稿序[编辑]

黄骊李氏世稿者。东湖李参议元鍞所编次。而其传家文献在此。次其世系。敬宪公三世有应教公。四世有判书公。应教公二世有校理,赞成,参判诸公。判书公则于应教公为犹子。而校理昆弟三人。赞成公贵。赞成公七男。以文学进者四人。参赞公最著。其遗稿敬宪公三水题咏诗。附关北祠堂古事。应教公风咏亭次韵诗。判书公受降亭近体绝句各一。赞成公五言七言近体绝句共四十九参赞公文章最赡丽。诗,赋,表,笺共一百二十九首。教书三。上疏三。启事一。其佗诸公作或一首或二首或三首五首。其中赞成公前后燕京记行诗,参赞公关西使华酬唱作,筹边十策,赵文正公从祀文庙教书,李忠正公配享功臣教书,癸丑大司谏时立异启事。附备局宣慰时褒奖事宜,永兴公亲耕劳酒宴诗,成川公由浦避乱作。俱为古迹可传。而大司谏立异启事。尤为百代之言。听蝉翁文彩笔力动一世。今读其诗良然。参赞公长男。东湖李参议见也。亦以文学显。尝按节关东。不大用。终骑省少卿。往观其葬也。贤其贫而有礼。又校理公少男早年。亦以词赋进。成川公长男。又前年选魁科。敬宪公子孙至今以学艺相传。将不止七世,八世。则北方教育之化。亦传之后世。而有昌大之报可知。上之六年乙巳至日丁酉。阳川后人许穆。序。

赠洪秀才序[编辑]

秀才名克。字克己。静而长。子癸卯正月。为其先人乞铭于我。于其归。作序以送之。

洪君克己。顷年自凤城。尝访我于东海上。今吾还涟上。君又访我于涟上。道路且千馀里。此古人之义也。留数日。具言岭中风谣人物古事。仍及索囊子事。余问其人而志其事。斯人者。若狂若痴。盖秽其迹而洁其行者耶。吾闻天之生物。物各有则。人之生。与鸟兽非类也。人事之则。何可废也。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世既莫我知则亦已矣。傲物轻世。君子不为。书之以为高蹈独行者之戒。它日如相见。以吾语君者。语之。上之四年二月上浣。眉叟。书。

唁安朔太守序李惟馨[编辑]

五年。列邑方籍兵。安朔民以私怨愬其守。守以愬得官责当去。吾在涟上。以书唁之曰。治体有纪。有长吏焉。有民人焉。此贵贱之位也。贱之妨贵。下之凌上。礼之大禁。况长吏者。君之所命。畏长吏。所以畏其君者也。下为民慢其吏。犹且有罪。况愬其吏乎。无官者无上。此乱法之民也。今不此之禁。而责其吏可乎。况愬之者。非其事乎。嗟乎。无礼无纪。滔滔者皆是也。古之人有言曰。防民之伪。不如导之以诚。禁民之邪。不如率之以正。有不诚不正。而令下之人。蔑其上而害其政。大乱之治也。余畎亩人。无闻知。因安朔事言之。榜于道路。以为掌邦治者省焉。

四矫处士遗卷序[编辑]

吾数十年前。闻处士洁身自守。不以穷达易其心。尝以四矫名其室。今处士已亡。其客持处士闲居诸作共累百篇示余。嗟乎。读其书而其人可知。处士盖简洁人也。既与世相违。澹然自娱。其作良然。往往有衰世之感。其发足以警俗。亦高矣。处士八十▣终。其寿星契,九老会。亦可载于太原风俗古事。处士名三益。字某。姓慎氏。本济昌人。钞其可传者诗若文。以为四矫处士遗卷。

云山精舍八咏小序[编辑]

永嘉权君叔平。嗜闲雅自娱。于其居。筑特室曰云山精舍。山气每日夕尤佳。园中种百药佳卉。春雨芽叶可爱。南溪垂柳数株。春气至。溪柳最先青。屋后千树松。风声过之。则其响如濑。庭外有古枏。深树厚阴。又如灵珠月出。鹫岭。雪晴。望中活画。层崖云树里。时闻萧寺远锺。此皆寓兴而得乐者也。君仍示余云山精舍八咏。余欣然悦之。作小序书赠。丁未五月上浣。孔岩文父。书。

安坚山水图贴序[编辑]

数十年前。权地部示我古画山水八贴。绡剥裂多不可见。愈奇古称名画。嗟乎。今地部君已亡。吾尝志其葬。有所后子圣中。视我如见其先人焉。一日。与我论东方名画。仍示京绡水墨山水四时八景曰。此画传家已旧。出于安坚云。此即吾数十年前初见于其先人者也。古绡剥裂。旧迹犹在。相对凄然。死生之感良苦。自古名书画传千百年。阅几人。起人追感又几何。感而书之。丁未中秋月半。眉叟。书。

与宋长老,尹希仲兴庆谷口叙别小序。[编辑]

正月十八日。郑君草堂赏梅。其夕。至仰岩。岩壁崭然临江。上下为双石峯。其北岸。有古祠。此崇义殿也。丽亡。祀其先后先弼。涉江二十里。宿兴庆寺。绀岳北崖佳寺。邑宰宋汝受载酒来见。夜悬灯叙旧。朝日出谷口。坐溪石上。序飮而罢。宋长老与希仲。从云溪路归寒山。书以识别。

吴留守庆寿帖序乙巳[编辑]

上之五年知申事吴公。出为关西观察使。以母老辞。上许之。寻有开京之命。时仲氏观察海西。海营距开京数百里。而近公与观察公。谋奉太夫人。溯后西江。合乐上寿。伯氏方为大司寇。而观察公长男为中书。诸甥有四公子。皆以恩假至。父老观者莫不咨嗟叹息荣之。道路争相传说且满耳。时太夫人春秋七十馀。子孙乘朱轮华毂者六七人。凡衣冠而朝者甚盛。天启中。先相公尝为经历。司寇公为留守者再。而今公又以特恩来。四十年间。太夫人前后临此都者四。开京父老啧啧言先相公之种德。而太夫人贤行。举世知之。皆曰天道积行之报。前古所罕云。朝之大夫士咸作诗咏歌之。以付开京古事。上之六年至月辛亥。孔岩许穆文父。序。

赠权应教四箴序壬戌[编辑]

累罪废。杜门不敢出三年。年老至期颐。朝夕颠沟壑。今君远来穷峡留连。叙款款累日。此地山深阻厄。古貊境。人事绝稀。此何可得也。喜不可言。临别。书平生自儆数语。以为赠。上之八年孟夏初吉夕。涟西。

列圣御笔帖序丁未[编辑]

王孙朗善君俣。不鄙夷之。辱示列圣御笔帖。令识之。穆再拜受之。伏而读之。自我文宗,世祖,成宗,仁宗,明宗,宣祖,元宗。至我仁祖,孝考。列圣亲笔迹在帖三十九。字体森严有法。仿佛三代。信乎圣人之文也。文宗,世祖,成宗治教之隆。固已著于上下。而仁宗在东宫。赐答宾客李彦迪书。乐取诸人为善。至今臣民恨天不假之年者也。宣祖御制诗。言圣人心学天机。仁祖书商书咸有一德伊尹训王之言。孝考赐麟坪大君㴭书。又有赐诗。友爱天纵之圣德。亦可诏于百代者也。猗欤盛哉。我国家圣圣相承。为亿万无疆之休。亶在此。孟子所谓殷有贤圣之君六七作者。其亦如是欤。今王孙家藏石刻。其真本。或出于秘府。或溥求士大夫世家。为五十五。石刻善乎亦至矣。穆心窃叹。私谓王孙曰。穆畎亩老人。乐与乡党小子。歌颂圣德。相传为大东文献古事。仍书之曰。臣穆拜手稽首。书于列圣御笔帖后。

上之八年孟冬下弦乙未。

送王孙朗善君奉使如燕序[编辑]

上之十一年。王孙朗善君。受命如燕。故司裘士穆送之曰。古者拜国之礼。比年一小聘。小聘以大夫。周官。小史治宾客之礼。法其礼图事。命使具赍币。授使币。释币于祢。又释币于门。受命乃行。过他国则遐途。饩之以礼。未入境壹肆。及境张旃。主国使士问事。关人问数。遂以八三展币。入国郊劳。十里有庐。庐有食。三十里有宿。宿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积。遗人共道路之委积。至朝致馆设飧。大夫太牢饔饩。三聘礼有讶享礼。束帛加璧。宾礼束帛。私觌束帛乘马。问卿私面。束帛四皮。介俪皮玉锦。主君劳宾。卿大夫劳卿。执羔。大夫执雁。君归饔饩五牢。束帛乘马。米三十车。薪刍倍禾。宾问卿私面。束帛四皮以币。问尝使者大夫。饩宾以太牢。君于宾。致饔饩燕羞。献之礼。壹食再飨。大夫飨食宾介。君还玉。报享礼。玉束帛四皮。君馆宾。拜赐遂行。又有赠送之礼。既返命。礼门及祢。嗟乎。犬马皮币之事。自古有之。穆尝学邦国之礼。相厉以礼者也。今于王孙之行。慨然叹息。空言以自见意云。重光大渊献陟玄鸟。孔岩许穆。再拜。

庆寿宴图后序己未[编辑]

宣祖三十四年。大夫申公。以循吏耀名当世。及以大年。增秩从二品。为同知中枢府事。时长男为大司宪。少男为右承旨。莫不称庆曰。积德厚者。其受报者必大。信然矣。二公为设庆寿宴。时干戈初定。生民粗安。耕种以时。皆忠乐业。又见庆寿故事。父老皆咨嗟涕洟称盛事。崔东皋作庆寿诗序。具言之。公,孤,列卿诸耆老大夫。倾朝而至。序所谓呵拥传呼溢于街陌。朱紫金玉交于席上者此也。寿考八卜以上六人。枢府郑公八十五最寿。大夫申公八十一。申相礼八十最下。坐辛壬癸甲岁以为常。诸贺祝诗什累十馀篇。诸客入相者十二人。白沙,汉阴为中兴名臣。以国舅贵者二人。韩西平持重兵为元戎。仁祖反正而不与焉。君子贤之。以文章名世者八九人。东皋最大手。笔法鹅溪,南窗,石峯。一时人才之盛。亦可称于百代者也。后七十七甲子己未上秋初吉日。八十五岁老人眉叟。书。

赠权评事序己未[编辑]

老人少从长者。得闻古人馀教。今独后死。昏耄无人事。子以为多闻而专致书求言。此三代圣人乞言之遗也。顾以昏耄。恐无以报子也。子之家自东兴公。至于子之身五世。东兴公以德行闻。其教子孙。以慎交游。勤己奉公为法。至吉昌公。亦进不隐贤。退无怨尤。老人铭其墓曰。笃于仁纯且忠。勤王室致匪躬。今子之伯父相公。老人以不才忝同列。见相公贵为千乘相。能谦于志。简交际。慎言行。好俭素。污染之讥不及焉。不但其性然也。其家世守先训。犹恐失堕。古人重家训世德。有以也。子亦谨守先训。返而求诸家。则有馀师矣。何求于老人之言也。吾子勉之。上之五年仲冬甲子。东胶老人眉叟。序。

玄谷集序[编辑]

元年夏。老人辞政府参赞。闭病侨舍。有儒生郑祖甲袖其先王父玄谷公遗卷。访老人求遗卷序。老人受而读之。其文果传后之文。昔者。疏庵任学士与我论人物。以为经籍典故博物之学。吾友数辈。惟德馀为当世独出云。信乎。其文章亦然。光海时官太史。当癸丑狱。使史官考奏神德古事。幷钞芳硕事。时李尔瞻持此事甚急。盖欲为杀永昌证案也。公不书曰。上教不至此。瞻色怒不能难。然遂有闭太后事。公竟坐此。削夺官爵。寓居骊江下。时事益难。当时祸机可畏者非一。而公飮醉常自娱。傲然无变意。日事文墨。遣怀其平生。非第一义不言。非第一流不交。为文章精密谨严。不为流宕语。刚介自立。疏脱不言生业。平生非文酒不居。后官贵显至观察使。不以禄位易其心。于穷达一也。公之家世入本朝六世。自太学士传清白吏。三世孝子忠臣善行。至公之父祖兄弟。五世七人。其苦节笃行。亦可见于家风文字之馀。

议政府东西壁题名案序[编辑]

我太祖初置都评议司。掌邦治。立三军府。治兵事。以国家初定。大抵皆袭丽古。我恭靖时。改二府为议政府。置左右议政。为正一品。其次侍郞,赞成从一品。又其次参赞正二品。后增置领议政为三公。罢侍郞,左右赞成,左右参赞品如之。十四年。更置领府事一人。判府事二人。皆正一品。同判府事二人从一品。寻罢。复旧官。赞成自李詹,柳濯。参赞自李来,权近。至今三百年。其间贤能在位著名载籍者何限。而中叶以来。国家多事。典籍皆亡。惟议政三公有前任旧案。而犹不备赞成,参赞。东府无藏书。盖阙然无传矣。今博考本朝遗文,古事,行状,碑志。追述诸公名姓。亦百不记一。赞成官不必备。必用耆老旧德。如近代孝,显以来。亦不特不备。阙员旧矣。诸公之仕显于本朝者。或旧远先后不可知。略从某世某朝记之。今上即位之元年秋八月旁死魄越翌日壬申。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经筵事,监春秋馆事许穆。序。

送郑进士东岳南游海上序丁未[编辑]

老人经乱后。仍落南十年。游海上名山。泛海至虹门。望日本灜洲。入智异山。观双溪石门。过三神洞塔山。游通云台月岳。从三石,车窥,九龙井。将游浪州尚质南望田横岛。以极穷海之观。至今三十年。时时梦寐在此间。君南游海上。以吾所游历者告之。又握手言曰。浸溟古安南之地。西接海际。去京都千馀里。今尹约而入海居之。斯人者好直道独争。流之穷发之北。前后数十年。晞阳又海上穷处。风气甚恶。触之者。昏瞀闷乱。瘫痪人多死。上特宽释之。斯人者行年八十。气力不老。穷亦不悔。龙洲翁称之曰。当治乱兴亡之际。能特立不变。兴受其败者有此人。此言可谓知此人者也。为君诵之。令之一访也。上之八年仲冬上浣。孔岩眉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