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修正案)
中华民国8年(1919年)11月29日
发布于中华民国9年2月教育部训令第53号
此议案曾作为教育部1920年2月训令第53号公布。参见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乙种,阿英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40页。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一 释名

[编辑]

  本议案所谓“标点符号”,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点”的符号,一是“标”的符号。“点”即是点断,凡用来点断文句,使人明白句中各部分在文法上的位置和交互的关系的,都属于“点的符号”,又可叫做“句读符号”。下条所举的句号,点号,冒号,分号四种属于此类。“标”即是标记。凡用来标记词句的性质种类的,都属于“标的符号”。如问号是表示疑问的性质的,引号是表示某部分是引语的,私名号是表示某名词是私名的,旧有“文字符号”、“句读符号”等名称,总不能包括这两项意义,故采用高元先生《论新标点之用法》一篇(《法政学报》第八期)所用“标点”两字,定名为“标点符号”。

二 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编辑]

  中国文字的标点符号很不完备。最古只有“离经辨志”的方法(见《学记》。郑玄注,离经句绝也)。大概把每句离开一二字写,如宋版《史记》的《索隐述赞》的写法。汉儒讲究章句,始用“句读”(何休《公羊传》序云:“援引他经,失其句读”。《周礼》注:“郑司农读‘火’绝之”。读字徐邈音豆,见《经典释文》),又称“句投”(马融《长笛赋》),又称“句度”(皇甫湜《与李生书》)。大概语意已完的叫做句,语气未完而须停顿的叫做读。但是汉、唐人所用的符号已不可考见。只有《说文》有“乚”字,说是钩识用的,又有“、”字,说是绝止用的,不知是否当时的句读符号。唐末五代以后,有了刻版书,但是大概没有标点符号。到了宋朝,馆阁校书的始用旁加圈点的符号。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增韵》也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这两条说宋代用句读符号最明白。现在所传的宋相台岳氏本《五经》,即是用这种符号的。佛经刻本也多用此法。后来的文人用浓圈密点来表示心里所赏识的句子,于是把从前文法的符号变成了赏鉴的符号,就连古代句读的分别都埋没了。现在有些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这种圈点和没有圈点有什么分别?

  如此看来,中国旧有的标点符号只有一个句号,一个读号,远不如西洋的完备。用符号的本意,千言万语,只是要文字的意思格外明白,格外正确。既然如此,自当采用最完备的法式。因此,本案所主张的标点符号大致是采用西洋最通行的符号,另外斟酌中国文字的需要,变通一两种,并加入一两种。这些符号可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外旧有的一圈一点的符号,虽然极不完备,究竟也很有用处。当此文法学知识不曾普及的时候,这种简单的符号似乎也不可废。因此,本案把这两种符号的用法也仔细分别出来,另叫做“旧式点句符号”。附在后幅,备学者参考采用。

新式标点符号

[编辑]

  (一)句号 。或 .

  凡成文而意思已完足的,都是句。每句之末,须用句号。

  (例)子说。——《论语》

  白黑,商征,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尹文子》。

  (二)点号 、或 ,

  点号的用处最大,又最复杂,现在且举几种最重要的:

  (甲)用来分开许多连用的同类词,或同类兼词(合几字不成句,也不成分句的,名为兼词)

  (例)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氏六族。——《左传》,定四年。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中庸》。

  (乙)凡外动词的止词,因为太长了,或因为要人重读他,所以移在句首时,必须用点号分开。

  (例)凡尔器用财贿,无置于许。——《左传》,隐十一。(“凡尔器用财贿”是“置”的止词。)

     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孟子》。(“自鬻以成其君”,是“为”的止词。)

  (丙)凡介词所管的司词,移在句首时,必须用点号分开。

  (例)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史记·信陵君传》。(“赵王所为”是“以”的司词。)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大学》。(“所恶于上”是“以”的司词。)

  (丁)主词太长了,或太复杂了,或要人重读他,都该用点号使他和表词分开。

  (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主词太长)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主词复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主词重读)

  (戊)用来分开夹注的词句。

  (例)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左》,隐三。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

  (己)凡副词,副词的兼词,或副词的分句,应该读断时,须用点号分开。(有主词和表词,而语意未完的,名为分句。)

  (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隐元。(副词)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孟》。(副词的兼词)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副词的分句)

  (庚)用来分开几个不很快的平列分句。

  (例)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

  以上七种,不过略举点号的重要用法。论点号最精细的莫如高元先生的《新标点之用法》,可以参看。

  (三)分号 ;

  (甲)一句中若有几个很长的平列的兼词或分句,须用分号把他们分开。

  (例)白黑,商征,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尹文子》。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

  (乙)两个独立的句子,在文法上没有连络,在意思上是连络的,可用分号分开。

  (例)他到这个时候还不曾来;我们先走罢。

     放了他罢;他是一个无罪的好人。

     这把刀子太钝了;拿那把锯子来。

  以上各例,若用句号,便太分开了;若用点号,便太密切了。故分号最相宜。

  (丙)几个互相倚靠的分句,若是太长了,也应该用分号分开。

  (例)原著的书既散失了这许多;于今又没有发现古书的希望;于是有一班学者把古书所记各人的残章断句一一搜集成书。

     这一长句里的三个分句,有“既”、“又”、“于是”等字连络起来,是互相倚靠的分句,本不当分开。但是因为他们都是很长的,故可以用分号分开。

  (四)冒号 :

  (甲)总结上文。

  (例)如(三)条(甲)之第二例,“此之谓絜矩之道”一句是总结上文。

  (乙)总起下文。

  (1)其下文为列举的诸事。

  (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

  (2)其下文为引语。

  (例)《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论》。

  (五)问号 ?

  表示疑问。

  (例)其斯之谓欤?——《论》。(问)

     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孟》。(反问)

     其然,岂其然乎?——《论》。(疑)

  (六)惊叹号 !

  表示情感或愿望等。

  (例)唉!竖子不足与谋!——《史记》。(叹恨)

     野哉!由也!——《论》。(责怪)

     来!吾道乎先路。——《离骚》。(愿望)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孟》。(愿望)

  (七)引号 “” ‘’

  (甲)表示引用的话的起结。

  (例)《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

  (乙)表示特别提出的词句。

  (例)然则“可以为”未必为“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荀子·性恶》。

  (八)破折号 ——

  (甲)表示忽转一个意思。

  (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伐檀》)

  (乙)表示夹注。与()同用法。

  (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

  (丙)表示总结上文几小段。与“:”略同。

  (例)上文(三)条(甲)的第二例末句也可加用“——”。

     所恶于上:……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如此,就更把总结上文的意思表出来了。

  (九)删节号 ……

  表示删去或未完。

  (例)如上条(丙)例。

  (十)夹注号 ()[]

  (例)宋儒不明校勘训诂之学(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故流于空疏,流于臆说。

  (十一)私名号 孔丘

  凡人名,地名,朝代名,学派名,宗教名:一切私名都于名字的左边加一条直线。向来我们都用在右边,后来觉得不方便,故改到左边。横行便加在下边。私名号用在左边,有几层长处:(1)可留字的右边为注音字母之用,(2)排印时不致使右边的别种标点符号(如;?之类)发生困难。

  (例) 宋徽宗 宣和五年,波斯的大诗人倭马死了。

  (十二)书名号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凡书名或篇名都于字的左边加一条曲线。横行便加在下边。

  (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

  (十三)附则

  (甲)句,点,分,冒,问,惊叹六种符号,最好都放在字的下面。

  (乙)每句之末,最好是空一格。

  (丙)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附录 旧式点句符号

[编辑]

  (一)圈号 。

  表示一句或一分句。

  (例)子说。(新式用句号。)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新式前五圈用分号,后一圈用冒号。)

     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新式用问号。)

     放了他罢。他是一个无罪的好人。(新式用分号。)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新式用冒号。)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新式第一圈及第六圈用冒号,第二至五圈用点号。)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新式用惊叹号。)

     野哉、由也。(新式用惊叹号。)

  (二)点号 、

  (1)凡新式用点号之处,都可用点。

  (例)参看上文点号下所举各例。

  (2)有时可代分号。

  (例)他到这个时候还不曾来、我们先走罢。

     这把刀子太钝了、拿那把锯子来。

  (3)总起下文的冒号,如下文不很长,都可用点。

  (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例可用圈,也可用点。如“君子有九思”,下举九事,太长了,故须用圈。)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引语之前,无论引语长短,当该用点,不当用圈。)

  (4)惊叹词若是很短的,可用点。

  (例)唉、竖子不足与谋。

  (附注)用旧式点句符号时,别种符号虽可勉强删去,但引号似乎总不可少。若能加上私名号,便更好了。

三 理由

[编辑]

  我们以为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便发生种种困难;有了符号的帮助,可使文字的效力格外完全,格外广大。综计没有标点符号的大害处约有三种,小害处不可胜举。

  (一)没有标点符号,平常人不能“断句”,书报便都成无用,教育便不能普及。此害易见,不须例证。

  (二)没有标点符号,意思有时不能明白表示,容易使人误解。

  (例)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有“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二十四字,可作两种读法,便有两种不同的解说。

  (1)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2)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又如《荀子·正名篇》说:“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互纽”十二个字,杨倞注读成三个四字句,郝懿行读成两个六字句,意思便大不相同了。假使著书的人用了标点符号,便不须注解的人随意乱猜了。

  (三)没有标点符号,决不能教授文法。因为一篇之中,有章节的分段;一章一节之中,有句的分断;一句之中,有分句(Clause),兼词(Phrase严复译为“仂语”),小顿(Pause,高元译为“读”)的区别;分句之中,又有主句和从句的分别:凡此种种区分,若没有标点符号,决不能明白表示;既不能明白表示这些区别,文法的教授必不能满意。

  (例)《左传》,昭七年:

     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凭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这一长句,若从文法结构上分析起来,非用许多符号不可。若没有符号,必致囫囵吞下去,文法上各部分互相照应的地方必不能看出来。若全用一种圈子,岂不成了十几句了,那能表示造句的文法呢?

  因为这些害处,所以这几年以来国内国外的中国学者很有些人提倡采用一种新式的标点符号。鼓吹最早的是《科学杂志》。《科学》虽是横行的,也曾讨论直行标点的用法。后来《新青年》、《太平洋》、《新潮》、《每周评论》、《北京法政学报》等直行的杂志也尽量采用新式的标点。国立北京大学所出版的《大学丛书》、《大学月刊》及《模范文选》、《学术文录》等书也多用标点。上海的《东方杂志》也有全用标点的文章。这几年的实地试验,引起了许多讨论,现在国内明白事理的人,对于符号的形式虽然还有几点异同的意见,但是对于标点符号的重要用处,大概都没有怀疑的了。

  因此我们想请教育部把这几种标点符号颁行全国,使全国的学校都用符号帮助教授;使全国的报馆渐渐采用符号,以便读者;使全国的印刷所和书店早日造就出一班能排印符号的工人,渐渐的把一切书籍都用符号排印,以省读书人的脑力,以谋教育的普及。这是我们的希望。

      马裕藻 周作人

  提议人 朱希祖 刘 复

      钱玄同 胡 适

      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修正 胡适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62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6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包括两岸四地、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韩国、新西兰),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