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 (张澍)/遗迹篇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遗迹篇

梁载言《十道志》:武乡谷,蜀封诸葛亮为侯国。

【澍案:梁州刺史范柏年对明帝云:“臣州有武乡。”即此。《魏书‧地理志》:褒中郡武乡县,延昌元年置,考其疆域,盖在今南郑、褒城二县之间。《十道志》谓武乡谷在州东北三十里,《寰宇志》谓在县东北三十里。】

鲍坚《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殷芸《小说》: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出《异苑》。

习凿齿《汉晋春秋》: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孔明宅。

【澍案:《元和郡县志》:诸葛亮宅在襄阳县东二十里。】

《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汉昭烈三顾处。

《荆州图副》: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昔尝登此山为《梁甫吟》也。

《水经注》:沔水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澍案:《襄阳记》李安作李兴。王隐《晋书》:李兴,密之子,一名安。常璩云:兴字巂硕,官太傅参军。】

《水经注》:隆中诸葛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隆中诸葛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水台,又有三顾门。宅西背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甫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齐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澍案:武侯之好《梁甫吟》,为思琅邪故乡,如庄舃之越吟耳!姚宽所云:愿辅佐君王,为谗邪之所阻,侯取此意,未必然也。】

习凿齿《襄阳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甫吟》,因名此为乐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澍案:盛弘之《荆州记》,避暑作避水,鼓瑟作鼓琴,面山作背山,与《襄阳记》微异。】

《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馀,广一尺五寸,垒砖如初。

《广舆记》:刘琦台在襄阳府治东,即刘表子琦与诸葛孔明谋自安计,登楼去梯处。

【澍案:《元和郡县志》:台在襄阳县东三里。】

《古志林》:议事堂在新野县学内。世传昭烈与徐庶议访诸葛孔明,在此堂也。

《南阳府志》: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前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旧为祠以奉之。元至大中,建书院,尝有道士居住,夜闻兵声,惧而移之。

【澍案:隆中在襄阳西二十里,不在南阳郡也。此后人附会之说,又以卧龙冈在南阳府,亦失之。】

《襄阳府志》:隆中山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孔明常居于此。府西有卧龙山,宅西有避暑台,有三顾门,因昭烈三顾而名。

《舆地志》:褒斜道一名石牛道,诸葛亮与兄瑾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即此。

  • 《梁州记》:沔阳城溯汉上十五里,有诸葛武侯所镇,在汉水南,背山向水,门前累石以为陈。
  • 《益州记》:泸水即武侯渡处,水有热气,暑天不敢行。

《水经注》:沔水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僚,诸葛亮筑以防遏。

《水经注》:沔水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

《水经注》:五丈谿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水经注》: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馀。”

《水经注》:成固城北百二十五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

【澍案:《凤翔府志》:兴势山在洋县二十里,山形如盆,外甚险,盘道以上,诸葛公尝戍于此,后魏兴势县以此名。】

《水经注》: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详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之,昭仅千馀人拒守。亮为云梯冲车地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今汧水对亮城,是与昭相御处也。

《水经注》: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武侯故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茂宿草,盖武侯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

《水经注》:斜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水经注》:渭水又东迳马冢北。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水经注》:汉水又迳南岈北岈中。上下有二城相对,左右坟垅低昂,亘山被阜。古谚曰:“南岈北岈,万有馀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

【澍案:《方舆记要》云:武侯出祁山,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

《水经注》: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

  • 《水经注》:度水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其西溪水由汉乐城东流入,城,诸葛武侯所筑也。(汉建兴七年冬,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城固。)城在山上,周三十里。
  • 《方舆记要》:武侯屯汉中,置赤崖库以储军资。

《元和郡县志》:兴势山在洋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武侯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

《魏氏春秋》: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

《元和郡县志》:祁山在长道县东十里。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众攻祁山,即此是也。汉水经其南,有诸葛亮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草,盖亮之所植也。

《秦州志》:祁山东十馀里,外曰盐官,盐官外曰木门堡,即诸葛武侯设伏射张郃之处。

《元和郡县志》:木马山在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马以供运,于此造作,因以名焉。

《元和郡县志》:石门关在景谷县西南十八里,因山为阻,昔诸葛亮凿石为门,故名之。

《元和郡县志》: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在秦州上邽县东二里。

  • 《地理通释》:《蜀志》:建兴七年,诸葛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通鉴》:筑汉城于沔阳,乐城于城固,二县属汉中郡,沔阳今兴元府西县,城固今城固县,故西乐城在西县西南,武侯所立甚险固。《舆地广记》:城固县,蜀改为乐城。
  • 《太平寰宇记》:西县诸葛城,即诸葛孔明拔陇西千馀家还汉中,筑此城以处之,因取名焉。

《古志林》:诸葛垒在秦州东二里,俗谓之下募城。边有司马懿垒,俗谓上募城。魏太和中,诸葛公攻天水,魏使司马懿拒之,此其垒也。

李膺《益州记》:稚子阙北五里,有武侯八陈图。

《水经注》:沔阳定军山有亮八陈图。

《元和志》:诸葛公八陈,在新都县北十九里。

《寰宇记》:夔州奉节县,本汉鱼复县。八陈图在县西南七里。

《兴元志》:西县有武侯八陈图。

《九州通志》:定军山在沔县东南十里,两峯对峙。汉昭烈于此山下作营,斩魏夏侯渊。山有诸葛岩,上有兵书匣。其山壁立万仞,非人迹可登。其下有八陈图,又有督军坛。乡人云:每阴雨时,上有击鼓声。

《舆地志》: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西川广记》:五丈原在凤翔府郿县西三十里。又云在祁山县南,又云在武功县。诸葛公据渭南,与魏司马懿相拒,屯兵于此。

  • 《岐山县志》:邸阁在斜谷口。盖诸葛亮欲伐魏,用流马转运谷中,故先筑邸阁于此。后人因建怀贤阁。
  • 《元和郡县志》:五丈原在宝鸡县西南三十五里。初,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亮据渭水南原。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耕者杂于渭滨,居人安堵,军无私焉。

《舆地志》:箕山在褒城县北十五里,山有秦王猎池,及丙穴、道人谷。诸葛丞相遣邓芝、赵云等据箕谷,即此。

《水经注》: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温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言语不同,嗜欲亦异,虽曰山居,土差平和,而无瘴毒。

《地理通释》:武侯之治蜀也,东屯白帝以备吴,南屯夜郎以备蛮,北屯汉中以备魏。

《一统志》:斜谷关在郿县西南三十里。谷之南口曰褒,北口曰斜,即孔明出师处。三交城在凤翔府宝鸡县西四十里,魏司马懿与孔明相拒,于此筑城。

《一统志》:石鼻寨在宝鸡县东四十里,武侯所筑,以拒郝昭。一名石鼻城。自北入蜀者,至此渐入山;自蜀趋涪者,至此已出山奔河,于此见渭河。

  • 《元和郡县志》:陈仓故城在宝鸡县东二十里,有二城相连,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将郝昭筑。诸葛亮进兵,云梯冲车,昼夜攻围,二十馀日,无利,乃引去。
  • 《元和郡县志》:散关在陈仓县西南五十二里。《蜀志》: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即此。

《一统志》:陈仓道在沔县东北二十里,由百丈坡入山,今塞。武侯出散关,围陈仓,即此。

  • 《雍胜略》:陈仓故道在沔县东北二十五里。汉诸葛亮出散关,暗度陈仓,曹操自陈仓出散关,即此。
  • 《雍胜略》:石马城在沔阳东二十里,诸葛亮屯兵处。

《古志林》:赤坂在洋县东二十里,有地色赤,故名。魏司马懿攻蜀,建兴五年,武侯出屯汉中,筑城于成固,驻兵赤坂,即此。

《水经注》:黑水出汉中南郑县北山,南流入谿。诸葛公笺曰:“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

【澍案: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今之黑龙江正在县北四十里,即黑水也。”】

《汉中府志》:莲花池在沔县治北,其畔有孔明读书亭遗址,每遇花时,县人游翫。

《汉中府志》:思计台在凤县南,孔明尝筹画于此。

  • 《凤州图经》:梁泉县有武侯城,又有思计台,在县南,武侯尝登台,筹画于此,因以为名。

【澍案:梁泉县,后魏所置,今之凤县也。】

《益州名画记》:孟蜀广政中,荆南高大王令邸务丁晏入蜀,请画工李文才写兴义门双石笋,征其故实。道士范德昭曰:“斯乃蚕丛启国,镇蜀之碑,中以铁柱贯之,下以横石相连,埋木地际,上有文字,言岁时丰俭兵革水火之事。诸葛亮曾掘验之。真珠楼基海眼,皆非也,蜀人少知,云出《方圆记》。”

《锦绣万花谷》: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旧曰石笋,前秦遗址。诸葛孔明掘之,有篆字曰:“蚕丛启国之碑。”以二石柱横埋,中连以铁,一南一北,无所偏倚。有五字:“浊歜烛触蠲”,时人莫晓。后范长生谏曰:“亥子岁,浊字可记,主水灾;寅卯岁,歜字可记,主饥馑;己午岁,烛字可记,主火灾;辰戌丑未岁,触字可记,主兵灾;申酉岁,蠲字可记,主丰稔。”后以年事推之,悉皆符验。

刘光祖《万里桥记》: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曰费袆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元和郡县志》:万里桥架大江水,在成都县南八里。蜀使费袆聘吴,诸葛祖之。袆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矣。”桥因以名。

【澍案:《一统志》以“万里之行始于此”为武侯语,非也。刘光祖《万里桥记》亦同此误。】

魏了翁《朝真观记》略云:出少城西北为朝真观。观中左列有圣母仙师乘烟葛女之祠,观西有武侯祠,是侯故宅也。故老相传,侯有女于宅中乘云轻举。唐天宝元年,章公始更祠为观,奏名乘烟。

杜光庭《录异记》称: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寸,往往游于井上,或取鱼,水必腾涌。相传以为其井有龙也。

《太平寰宇记》:诸葛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元和郡县志》: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志》又云:广都县南十九里,有诸葛亮宅。

刘澄之《梁州记》:诸葛亮宅有井,深四尺馀,广一尺五寸,垒砖如初开云。

《方舆胜览》:诸葛井在成都府大慈寺西里许,自上窥之,祗见其三边,不知其际涯也。昔孔明凿此以通井络王气。俗传有人入井,闻其中有鸡声。

  • 《成都府志》: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诸葛亮筑堤九里,以防冲啮。

张华《博物志》: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然也。

【澍案:一引《博物志》云,临邛火井,诸葛亮往视后,火转盛,以盆贮水煮之,后人以家火投井,火即灭,至今不然。《太平御览》一百六十八、八百六十五引同。】

刘敬叔《异苑》: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幷于魏。

【澍案:即《蜀都赋》所云“火井沈荧于幽泉”也。】

《蜀广纪》:长宁县有淯井,在县北宝屏山下。古老云:“昔诸葛孔明登山,谓此处当出一宝,否则产英贤;及下山见井,曰此足以当之矣。”

《舆地纪胜》:淯井脉有二:一自对谿报恩寺山趾度溪而入,常夜有光如虹,乱流而济,直至井所;一自宝屏随山而入,谓之雌雄水。初,人未知有井。夷人罗氏、汉人黄姓者,因牧而辨其盐,佥议刻竹为牌,浮于谿流,约得之者,以井归之。汉人得牌,闻于官,井遂为汉有。

《山川纪异》:诸葛盐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于江水之所不及。

  • 【澍案:苏东坡有诸葛盐井诗,自注与此全同。】

《水经注》:江水又东迳南乡峡,又东迳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里许,江山回阔,入峡所无。城周十馀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江水》。

  • 《蜀地纪》:永安宫在夔州府治东,今之府学也。先主为陆逊所败,还至白帝建此,即诸葛亮受遗命处。

《夔州府志》:夔州有义泉,诸葛武侯所凿。侯虑城中无水,乃接筒引泉入城。后夔守无艺,以榷水取钱,至宋,待制王龟龄罢之。

《成都志》: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寰宇记》:濛水源出琅岐山,经濛阳故县南二百五十步,俗呼武侯水。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败董璋,追至武侯津,即此水也。

《元和志》:马蹄水在金堂县二里。后堂长兴三年,孟知祥败董璋,追至武侯津,即武侯津济处也。

《图经》:老人邨,即老泽也,在青城北百三十里。昔诸葛亮迁群僚于山下,故名。

《蜀名胜志》:成都府成都县太城者,南城门也,张仪、司马错所筑。诸葛武侯以丞相开府,领益州牧,故晋益州刺史治太城,其制因之。

《四川通志》:铁谿河在成都县南十三里,流入白水河。昔武侯烹铁于此,因名。

《元和郡县志》:剑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又凿石架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后李特入汉川,至剑阁,顾盼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

《华阳国志》:诸葛亮相蜀,凿石突一作界,又作架。空,飞梁阁道,以通蜀汉,即古剑阁道也。

欧阳忞《舆地广记》:石牛道者,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六丈馀。汉永平中,司隶杨厥又凿而广之,诸葛孔明以铸剑至此,有隘束之称,乃立剑门县,复修阁道,置尉以守之。常璩曰:“阁道三十里,至险。”《晋书》:李特入蜀,至剑阁,顾盼险阻,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

【澍案:司隶校尉杨淮不名厥。其误始于郦善长《水经注》,而欧阳永叔《集古录》沿之。】

《太平寰宇记》:诸葛亮相蜀,于剑阁立门,以太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名。

《九州通志》:筹笔驿在利州,即今保宁府广元县北八十里,武侯出师,筹画于此。

【澍案:即今之神宣驿也。杜牧诗所云:“永安宫受诏,筹笔驿沈思。画地乾坤在,濡毫胜负知。”李商隐诗:“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即指此。】

《周书‧陆腾传》:资州磐石戍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讨。腾率军讨击,尽破斩之。而蛮僚兵及所在蜂起,山路险阻,难得掩袭,腾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道,蛮僚畏威,承风请服。所开之路,多得古名,并是诸葛亮、桓温旧道。

《四川通志》:七盘山在剑州西武连驿北,上有武侯坡。

《一统志》:烽火山在梓潼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相传武侯置烽火于此,故名。

《保宁府志》:葛山在保宁府梓潼县北二十里,孔明常屯兵于此,故名。上有诸葛庙。

《元和志》:武侯山在灵池县东南十五里。

【澍案:灵池县在今双流县地。】

《梓潼志》:葛山在梓潼县西南二十里,一名亮山,又名卧龙山。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有古碑,在山之景福院。

《元和郡县志》: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志》又云︰广都县南十九里有诸葛亮宅。

《元和郡县志》:广都县:先主以蒋琬为长,诸葛亮曰:“琬托志忠雅,当赞王业,非百里之才。”即此地。

《雅州府志》:铁柜山在雅州北五里,形如铁柜。相传武侯常屯兵于此。

《一统志》:大相公岭在雅州荣经县西一百里。相传诸葛公征西南夷经此。上有诸葛庙。

《雅州府志》:小相公岭在越雟卫南五十里,形势高耸,石磴崎岖,自麓至顶,凡十五里。武侯所开。即凉山北境,为野夷出掠之所,今设兵防汛,商旅往来称便。

《太平寰宇记》:相公山,汉相诸葛亮常驻兵于此。

《四川通志》:后来亭在雅州南十里。昔孟获为害,乡人引领望武侯来征,因名。

《南中志》:蔡山在雅州城东五里。武侯征西南夷经此,而梦见周公,故又名周公山;因封为文宪王庙,复敕境内俱祀周公。

《太平寰宇记》:周公山在严道县东南畔,山势屹然,上有龙穴,常多阴云。耆老传云:“昔诸葛亮南征,于此山梦见周公,遂为立庙。”州县常以灵验闻。伪蜀乾德六年,题曰:“显圣王之庙。”

《蜀志》:雅州有周公山,相传孔明于此梦见周公,因立庙为文宪庙,号周公山。

《图经》:周公山,诸葛亮南征,梦周公于此,立庙祀之,因名。

《名胜志》:万胜冈在雅州西。诸葛武侯禽孟获,旋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后建亭于其上,为龙观,为龙观寺。

《舆地志》:平羌江在雅州城北。旧传羌夷入寇,诸葛亮于此平之,因名。

《方舆胜览》:七纵桥在雅州荣经县东十里孟山下,因孔明禽孟获而名。前临大江,曰七纵渡。

  • 《名山县志》:百丈废县,有废土城,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传武侯征蛮时所筑,遗址犹存。

《四川通志》:南寿山在永宁州东南二十里。山形高秀,本名博望山,即诸葛武侯屯兵处。一云,在泸州东南。

【澍案:山在兴文县界内。】

《太平寰宇记》:马湖江从戎州西南流,出东郭,与蜀江合,下达于荆南,源出云南而来。诸葛亮之表云:“五月渡泸。”即此水之上流也。蜀号泸水。

《元和郡县志》:泸州即江阳,先主入益州,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引兵溯流定江阳,是也。

《元和郡县志》:泸川县,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亦在此。

《元和郡县志》:西泸县,有泸水在县西百一十二里。诸葛亮征越雟,上疏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谓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一船胜六七人。

《十道志》:泸水出番州,入黔府,历郡界,出拓州,至北有泸津关,关有石岸,高三十丈。四时多瘴气,四五月间发,人冲之死。故武侯以夏渡为艰。征越雟上疏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一统志》:泸水在四川行都司城南一十里,源出吐蕃,南入金沙江。其水深广而多瘴,鲜有行者。春夏常热,其源可以𬊈鸡豚。又水东有武侯城,乃武侯所筑,所谓五月渡泸,即此。

《四川通志》:泸州西有马谡谿。武侯征南蛮,谡献地图,屯兵谿上,故名。

《太平寰宇记》:旄牛,汉旧县,有武侯城,在泸水畔,诸葛亮筑以安戍兵之所。

《沈黎志》:孔明南征,由黎州路。黎州四百馀里至两林蛮,自两林南琵琶部三程至雟州,十程至泸水,泸水四程至弄栋,即姚州也。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驿,一在姚安之左郤。据《沈黎志》,孔明所渡,当在左郤。琵琶一作虱琶。两林,今之邛部长官司也。

《古志林》:武侯城在四川行都司城南三十里泸水东,孔明所筑,所谓五月渡泸处。泸州即禽孟获之地。城北五里有庙。

【澍案:此误说也,今之泸州,安得为禽获之所。考《华阳国志》、辛怡显《云南录》,诸葛渡泸,乃在越雟地。】

《元和郡县志》:曲州,本汉夜郎国地。武帝于此置朱提县,属犍为郡,后立为郡,在犍为郡南一千八百里。后汉省郡。诸葛亮南征,复置朱提郡。

《四川通志》:马边厅东八十里有龙虎洞、观音塘,相传武侯藏兵处。

《四川通志》:卦石在雷波厅治凉山界中,相传武侯遗迹。

《四川通志》:藏甲岩在屏山县新镇城北一里武侯祠后,其洞直通河岸,相传武侯藏甲于此。

《屏山志》:十丈空崖在屏山县,崖绝壁广数十丈。相传武侯南征过此,投三戟于上,仿佛有形。壁间多名贤题咏。

【澍案:《马边志》作石丈空。陈禹谟有《石丈篇》,序云:“石丈空者,上题凿开天险,其崖畔有铁枪若干,插置石罅,相传孔明所藏。”】

《方舆纪胜》:箐青山在屏山县东南六十里。重峯叠嶂,树木森郁,北通青川,南豁水出此,谿入白水,又名靖军山。蜀汉孔明曾置军于此,遗址尚存。

《水经注》:黄陵庙在夷陵州,面黄牛峡。相传神常佐禹治水。诸葛武侯建庙,一名黄牛庙。

《南中八部志》:朱提山在犍为属国。旧有银窟数处。诸葛孔明书:“朱提银,汉嘉金,采之不足以自食。”《汉志》:朱提银十八两为一流,流直千五百八十,他银一流直千。

《寰宇志》:汉阳山在庆符县北八十里,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山。

《庆符县志》:汉阳山在庆符县八十里。汉武帝通西南夷,自此山之南皆汉地,故云。诸葛武侯征蛮过此。今崖壁上镌“武侯征蛮过此”六字,犹存。上有顺应庙,乃祀马谡者。

【澍案:山在宜宾属之南广。】

《庆符县志》:南广小河北流入江处,有巨石生江中,其上有三十七字,云:“开禧元年,其日甲午,南谿令与客焦昌朝访武侯歇马之石,齿齿横流,真奇绝也,鼓觞吊古而下。”

《四川通志》:纳谿县保子寨在县西十里。相传武侯南征,尝驻兵于此。

《四川通志》:梅岭堡在兴文县四十里,长宁县五十里,江安县一百二十里,相传武侯屯兵处。

《长宁志》:武侯塔在长宁县东泾滩高峯上。《舆地纪胜》云:诸葛武侯所筑,以警蛮夷者。

《高县志》:上马台在县知乐乡,相传武侯征南蛮遗址。

《名胜志》:纳谿县东四里有掇旗山,相传诸葛武侯掇旗于此,以誓蛮人。

《长宁志》:武侯砦在县东,诸葛武侯建。

  • 《长宁志》:凤山在县西,形如凤。旧志:诸葛亮驰马其上,又名走马岭。

《长宁志》:诸葛山在南充县东四十里,昔武侯驻师于此,陈迹犹存。

《一统志》:卧龙山,一在叙州府城东北五里,上有孔明祠,有泉极清冷,名观音泉。

《太平寰宇记》:武侯南征,于叙州宜宾县置𨚲䣕戍,后改为𨚲䣕县。

《珙县志》:诸葛武侯祠在集义乡落亥堡中。相传武侯南征,渡泸以后,曾至于此。今其西有孟获沟。

《名山县志》:诸葛城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传武侯征蛮所筑,遗阯尚存。

《荣经县志》:县西五里有古城,相传武侯南征时屯兵处。唐李德裕增筑之,置兵戍守。

《顺庆府志》:将军池在岳池县东五里,相传诸葛公尝驻兵于此。

《广元县志》:广元县驿路有曰问津,以孔明行师,于此问津也。

《越雟卫志》:奴诺城,诸葛武侯征蛮所筑,憩军士之所,盖以奴诺水为名也。

《蜀广记》:汉郪县,《三国志》云:先主入蜀,攻刘璋,遣诸葛孔明等分定州郡,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师,于是会军堂山,即此地。

《太平寰宇记》:铜山县有会军堂山,高三里,昔昭烈帝遣诸葛武侯等分定州界,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师,武侯因会军士于此,后遂为会军堂山。

  • 《方舆记要》:中江县东南三里,有烽火山,诸葛武侯置烽火处也。

《明一统志》:会军山在潼川州中江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先主遣孔明略地,会军于此,因名。

王让《记略》:西绝涪水,有山曰柏下,诸葛公营垒在焉;而乔木婆婆者,蒋公琰万秋之宅。

《图经》:南江县诸葛寨,在县西一百里,高五十馀丈,可容万人,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其顶有泉水,四时不竭,相传武侯尝驻兵于此。

《舆地志》:剑州武侯桥,在州东门外,相传武侯出师所经。

《一统志》:诸葛城在太平城北城口山下。旧志:有前、中、后三城,左抵紫阳,右通平利,相传诸葛武侯尝屯兵于此。其地有三冈八坪,形势雄峻。

《太平寰宇记》:南诏城,诸葛亮所筑,憩军之所。

《唐‧地理志》:黎州有武侯城。

《唐书‧地理志》:自芊苴咩城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城二百里。

《元和志》:诸葛亮故城在台登县东南三里,亮南征至此所筑也。

《元和志》:贞元元年,韦皋于黎州城北故武侯城迤逦置堡三所,为州城之援。太和中,李德裕复增筑之。

《一统志》:黎州城外三里有武侯城,为侯所筑,濠堑故垒存焉。又有侯战场,在安靖新寨。

《打箭𬬻厅志》:相传诸葛武侯渡泸而西,尝铸军器于鱼通之地。郭达一夜打箭三千,称为神手,遂封为将军。

《四川通志》:昔武侯南征,命郭达造箭于此,其𬬻犹存,故名打箭炉。时有青羊绕山而行,夷人不敢轻至。

《通志》:相台山在邛州西八十里,唐袁天纲为火井令,登之以相县治,故名。诸葛亮曾驻师于此。

《九州要记》:邛州沈黎,即诸葛亮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今夷人效之,所居悉以石为楼。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砚北杂录》:松潘、建昌诸夷所宿碉房,十家五家垒石而上,不以左右为邻,而以上下。牛马登陟,两无猜忌,亦呼碉楼,武侯征羌时遗制也。

《太平寰宇记》:汉嘉有熊耳水,一名熊耳峡。古老言: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

《古志林》:雅州平羌江,源出西徼,绕西北郭,羌夷入寇,诸葛武侯于此平之。

《四川通志》:卧龙山在天全州东二十里。武侯征孟获,宿此。西去碉门二十里,有孔明祠像,故名。

《通志》:卧龙山在奉节县东北五里,武侯曾屯营于此,上建诸葛祠,因名,有泉清冷。

《秀山县志》:诸葛洞在秀山县西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数丈,相传武侯征九谿蛮时,尝留宿于此。

《潼川志》:烽火山在中江县东南,诸葛公尝会军于此,置烽火。

《江安旧志》:安远山在县南四十里,山顶梵刹数重,寺门有石刻云:“昔日夷坛旧醮天,如今原岭尽桑田,路迎马骨皆冠带,城上何须再控弦。”相传武侯驻军时所作。

【澍案:此后人所题,武侯时有七律诗乎?】

《一统志》:龙透关在泸州南七里,世传为诸葛公所立。其南七十里江安县,有安远寨,亦公征蛮于此屯驻。

《太平寰宇记》:泾滩在江安县南三十里。滩上有山刺天,瀑布飞洒,相传武侯誓蛮之地,此唐泾南县所为设也。

  • 《南夷志》:泸水,蜀诸葛亮伐南蛮五月渡泸处,大如臂。川中气候常热,虽方冬,行过者皆袒衣流汗。

《一统志》:吴君山一名藏匮山,横亘江北,与涪陵县相望,雄压众山,俯临长江,屹立如匮,相传武侯屯兵于此,旧城犹存。

  • 《水经注》:灌县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是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华阳国志》:刘先主时,都护李严大城江州,周回十六里;后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为州,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亮独不许。及亮北征,召严赴汉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

【澍案:重庆府西十里佛图关,左右顾巴、湣二江,是李方正斫凿处,斧迹犹存。府城为门十有七,九开八闭,以象九宫八卦。】

《华阳国志》:延熙二年,马忠定越雟,置赤甲军,常取涪陵之民。丞相诸葛亮亦发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

【澍案:《志》有赤甲戍,与黄草峡相近,在李渡之上,蔺市之下。杜甫诗云:“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希。”即此地也。】

裴松之《诸葛亮传》注:《汉晋春秋》:诸葛南征至滇池。

《四川通志》:邻水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卧龙坡,诸葛武侯尝经此。山畔大石高二丈,有“卧龙坡”三大字。

《一统志》:红崖山在永宁州募役司,悬崖壁立万仞,山半有洞,深数十丈,相传武侯驻兵之所。

《贵州通志》:镇远府在香炉峯畔,刻“溯流光”三字,相传诸葛武侯所题。

《一统志》:武侯祭星坛在威宁州东南七星关上。七星营在毕节县西九十里。

【澍案:《通志》:武侯于此祃牙,阯尚存。】

《南中志》:宛温县北三百里有盘江,广数百步,深十馀丈,此江有毒气,武侯战于此江上。

《元和郡县志》:诸葛亮入南,战于盘东,即盘江上。

《一统志》:卧龙岩,黔阳县南四十里,旁为诸葛武侯古城,其洞广数十步,深数里,石壁为饰,泉涌不竭,有二石灶,相传武侯驻兵处。

《贵州通志》:毕节城北一百二十里有碑,相传武侯征南时所立,岁久,文字漶漫不可识;又有祭星台。

《郡邑志》:黔中郡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数丈,相传诸葛亮征九谿蛮尝过此,留宿洞中,设一床,悬粟一握以秣马,后遂化为石。石床石粟,至今犹存。一云,在平茶洞长官司。

《贵州通志》:诸葛洞在镇远望城坡,两山陡立,中夹一谿。武侯征蛮凿开运粮者。明黔抚郭子章复开通,直达黄平,今复局势拥断。谚云:“若要此洞开,除非诸葛来。”旁有半莲洞,崖半有武侯石刻像。

《贵州通志》:诸葛洞在古州城东,都江、车江、容江合流处。洞口可容数百人,稍进又一洞,缘梯而上,广亦如此,中黑黯无光。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斩蛮帅首,藏于此。

《水经注》:邛州西百里石盘戍,俗呼为望军顶,昔诸葛武侯驻军于此。

  • 《通志》:石盘戍,在邛州一百里,与群僚相接,相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望军顶。

《元和志》:陵州始建县东南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宇文度封为铁山侯。

《嘉定府志》:铁山从仁寿来,横亘井、犍、荣、威间数百里,产铁。诸葛武侯取铸兵器。

  • 《方舆纪要》: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 《方舆纪要》:铁溪河自邛州流入新津,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

《太平寰宇记》:僰谿在南谿县西六十里。昔武侯南征,僰蛮于此归服,又名服谿,旧志云福谿。

《太平寰宇记》:梁州储书峡,相传诸葛武侯藏书处。

《太平寰宇记》:通道县有武侯兵书台。

《陇蜀馀闻》:顾华王璘云:“武侯兵书匣在定军山上,壁立万仞,非人迹可到。余两至其地,初视匣,其色淡红,后则鲜明,若更新者。”

【澍案:三峡中亦有兵书峡,传为武侯藏书之地。】

欧阳忞《舆地志》:诸葛泉在鹤庆府南,武侯驻师之地。出泉均为二流,昔人有欲兼利之者,引而为一,鸡鸣,其水复分。

《祥符图经》:俗云卢龙椎鼓下入于潭水,据蒸湘之会,诸葛武侯故宅在焉。

《天中记》:耒阳有孔明石碑。孔明斩雍闿,禽孟获,经耒阳,立石以纪功。岁久,字不可辨。相传立石誓云:“后有功在吾上者,宜立石于右。”至宋狄青破侬智高,立碑其右,寻为震雷所击,今存断碑,横卧其侧。

《太平寰宇记》:䔉山,以山生泽䔉,因以为名。或云周瑜与蜀诸葛亮议拒曹操,于此筹算,故曰算山。

【澍案:陆龟蒙《䔉山》诗:“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指此也。】

《元和郡县志》:巢湖在巢县。诸葛亮云:“曹操四越巢湖不成。”

  • 《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楚之秣陵城也,吴改为石头城。建安十七年,吴大帝修筑,以贮财宝军器。《吴都赋》云:“戎车盈于石城”是也。诸葛亮云:锺山龙蟠,石城虎踞。言其形之险固也。

苏东坡《甘露寺诗序》云:“寺有石如羊,相传谓之很石。诸葛孔明常坐其上,与孙仲谋议拒曹操。”

  • 《江乘记》:石头山下有龙洞,名桃源洞;有驻马坡,诸葛武侯常驻此以观形势。
  • 庾仲雍《九江记》:建业宫城,孙权所筑。昔诸葛劝都之,曰:“锺山龙蟠,石城虎踞,有王者气。”权从之。

张勃《吴录》:刘先主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叹曰:“锺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都也。”

【澍案:见徐铉《释问》,或作徐爰。锺山即蒋山也,因孙氏避祖讳而改。】

《隋书》:史万岁征南宁夷爨翫,入自蜻蛉川,经弄栋,次小勃弄、大勃弄,至南中,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进度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馀里,破三十馀部。诸夷大惧,请降,献明珠径寸,于是勒石颂美隋德。

樊绰《云南志》:孟获据佛光寨,去大理百五十里,守关隘。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漾滭而北,破佛光,驻军大理,尽览形胜,以定规画。后有坛,名祭天台,父老相传为武侯祭天画卦之所,遗迹宛然。

《山川纪异》:铁柱在赵州白崖城,武侯禽孟获,立柱纪功于此。

《太平寰宇记》:靖州西有诸葛营。黔阳县诸葛营有四:一度头,一原神乡,一安江,一托口。武侯抚绥谿洞诸蛮,驻兵于此,营垒犹存。又宜良县南小石岭有诸葛营,诸葛亮常营于此,又名诸葛洞。

《永昌府军民志》:诸葛营在府城一十里,其东岳堰内有一土墩,周回三十馀丈,高六尺,随水高下,虽盛潦不没。俗谓为武侯旗台。

《述异录》:九隆山在永昌军民府城南。山有九岭,九隆兄弟遗种,世居此山之下。诸葛孔明南征时,凿断山脉,以泄其气。

《楚雄府志》:诸葛营在定海县西二十里,亮讨南中,过髳州,于目直睒北,旁山下筑营,夷称望子洞,台址尚存。

《一统志》:姚安军民府城东十里,有东山,林木苍翠,一名饱烟萝山。其西有武侯塔,相传诸葛武侯驻军之所,后人建塔其上。又城东有孔明垒。

《一统志》:通海县东南三里有诸葛山,孔明南征,驻兵于此。

《贵州通志》:诸葛寨在龙里孔明寨司。

《云南通志》:宜良县小石岭诸葛营,孔明治兵处,又有诸葛碑。

《一统志》:大诸葛堰、小诸葛堰在金齿指挥使司城南一十五里,皆有灌溉之利。

《舆地志》:黔阳县城西南四十里有诸葛城。

《桂海虞衡志》:滇蛮者,十年前,大理马至横山,此蛮亦附以来,衣服与中国略同,能通华言,自云诸葛公戍兵。

何宇度《益部谈资》: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鼂氏贷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犹存。

《绥寇纪略》:献贼破荆州时,民家有汉昭烈借富民金充军饷券,武侯押字,纸墨如新。

《一统志》:铜鼓山在柳州府融县二十里,旧传诸葛武侯散埋铜鼓,以厌僚人,后有得于是山者,故名。

《常德府志》: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

《广舆记》:诸葛城一在沂州,即孔明故里。

《武昌府志》:诸葛祭风台在武昌府嘉鱼县赤壁下。

《宝庆府志》:棋盘崖在宝庆府城南五里。相传武侯宴兵著棋于此,有石盘广六尺,棋痕尚存。邵水在府城北,源出邵阳县龙山,经马鞍山诸葛孔明庙下,号相公潭,深不可测,流至此,合于滨水也。

《九州通志》:耒阳县侯计山,一名侯憩山,上有七十峯,诸葛孔明常憩此筹计兵事。

孙嘉淦《南游记》:漓江初分,屈曲山间,别凿一渠以通舟。秦伐南粤,史禄凿。汉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于此置[阝丩],[阝丩]犹闸也。诸葛武侯续修之,渠上有武侯祠。

《水经注》: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定军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薨后,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云,斯庙盖所启置也。锺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陈图也》。遗迹略在,崩褫难识。

《太平寰宇记》:诸葛武侯冢在西县东南一十里,与妻合冢葬焉。

《元和郡县志》:亮冢在西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樵采。

《天中记》:五丈原有落星邨,即诸葛没时长星坠营处。

  • 马理《陕西通志》:落星邨在岐山县东五十里,即汉诸葛亮没,长星坠营处。
  • 刘澄之《梁州记》云: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锺会伐蜀,至汉川,祭亮之墓,令军士不得于墓刍牧樵采。今松柏碑铭俨然。

《德安府志》:诸葛寨在德安府城东罗陂邨,旧传诸葛公所立。

《广舆记》:诸葛武侯祠在衡州府东北三里石鼓山,为孔明宅。汉昭烈牧荆州时,孔明驻临蒸,调赋以供军实,后人立庙。

【澍案:《汉‧地理志》:承阳在承水之阳,故名,读若蒸,属长沙国。《郡国志》:临蒸县俯临蒸水,其气如蒸,故曰临蒸。】

《一统志》:景陵县白湖邨十五里有武侯祠。

《金齿军民司志》:武侯庙在司城南二十里。诸葛公禽孟获,屯营于此。民怀其德,立祠祀之。至今土人自称为诸葛之遗民,因名诸葛邨。其东东岳堰内有一土墩,周回三十馀丈,高六尺,随水高下,随盛潦不没,俗谓之武侯旗台。

《能改斋漫录》:蜀先主祠在成都锦宫门外,西夹即武侯祠。

《太平寰宇记》:昭烈祠左右侍侧者,后主、北地王、诸葛丞相、关张二侯、丞相子瞻,俱合为一祠也。

《方舆胜览》:天社任渊记云:“昭烈庙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老柏参天,气象甚古,诗人常赋之。今武侯祠在百花潭,与草堂并列者,不知何代增设。”

《成都府志》:先主庙在府城南二里,旧在惠陵右,附诸葛孔明庙,洪武初,合庙祀之。

《方舆胜览》:武侯庙在成都府西南二里,今为乘烟观。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景耀六年春,诏为庙于沔阳。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平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

《儒林公议》:成都先主庙侧有武侯祠,前有柏树,乔柯巨围,蟠固陵拔。杜甫有歌,段文昌有铭,勒石。唐末渐枯瘁,历王、孟二伪国,不复生,然亦不敢伐之。宋乾德五年夏五月,枯柯再生,时人异之。至皇祐初,千二百馀年矣,新枝耸云,枯干并存,夭矫若虬龙之形。

《方舆胜览》:武侯庙在《八陈图》之卧龙山上,时州理白帝,故少陵诗云“犹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𣸣”也。有开济堂。渎山何耆仲假守,举而新之,因访善本,重肖侯像。巫山尉任份来董事,春秋二月乙亥落成。

  • 《方舆纪要》:卧龙山在夔州东北五里,以有诸葛侯祠而名,郡人以为游赏之胜。上有义泉,相传武侯所凿。

《方舆胜览》:武侯庙在夔州城中八陈台下。宋知州张震《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侯庙在西郊。”王十朋记:“武侯故祠在州之南门,沿城而西,所谓西郊,诸葛庙其在兹地乎?”

《夔州记》:卧龙寺有诸葛孔明画像,宋张震立祠时物也。

《一统志》:诸葛武侯庙在泸州宝山之泸峯,每岁,蛮人贡马,必相率拜于下。

《一统志》:龙州武侯庙在宣慰东一百八十里。初,州人以邓艾尝经于此,立庙祀之。宋知州洪咨夔毁其像,更以诸葛,谕其民曰:“毋事仇雠而忘父母。”

《古志林》:临安府有诸葛公祠,因孔明征南中,威信所加,蛮皆心服,为立祠。

《一统志》:祁山县五丈原有诸葛武侯庙,元时建。

《太平寰宇记》:先主祠在成都府八里惠陵,东西七十步。武侯祠在先主庙西。

赵抃《成都古今记》:诸葛公庙在先主庙故宅城西,后主塐像。先主庙西院即武侯庙,前有双文柏,古峭可爱。

《陆游集》:予在成都,屡至昭烈惠陵,此柏在陵旁庙中,忠武室之南。杜诗所谓“先主武侯同閟宫”者,与此殆无小异。

《通志》:夹江武侯祠原在九盘坂,距县三十里许,邓艾庙即今祠地,邑令陕西人董继舒欲撤庙,改祀武侯,投艾像于水。九盘里人夜梦艾云:“明日我有水厄,尔可乘夜偷吾像。”来人从之。至明日,艾像失矣;董因改祀武侯。

范蜀公《镇东斋记事》:武侯庙柏,其色若牙,甚白而光泽,尚复生枝叶,今才十丈许。

《本草》:益州诸葛亮庙中大柏,相传是蜀世所植,故人多采其叶以作药,味甚甘香,异常柏也。

《游梁杂钞》:嘉靖中,建乾清宫,遣少司马冯清求大材于蜀地,至孔明庙,见柏,谓无出其右,定为首选,用斧削去其皮,跦书第一号字。俄聚千百人斫伐,忽群鸦无数,飞绕鸣噪,啄人面目。藩臬诸君皆力谏,遂止,命削去朱书,深入肤理,字画灿然。

刘禹锡《嘉话录》:雟州界缘山野间,有菜,大叶而粗茎,其根若大萝卜,土人蒸煮其叶而食之,可以疗饥,名之谓诸葛菜,云武侯南征,用此菜莳于山中,以济军食,亦犹广都县山枥林,谓之诸葛木也。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者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随以滋长,三也;弃去不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溥哉?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

李膺《益州记》:东武山有池,出白莼,冬夏带丝,肥美为一州最。宋元嘉末刺史陆严常献文帝,敕月一献。《周地图》记云,是诸葛菜也。

【澍案:一引云《太平寰宇记‧益州记》云:武都山有池,出白莼。《周地图》记云:是诸葛池,李膺有记。又一引云《益州记》:绵竹武都山上出白莼菜,甚美,武侯所植。】

赞宁《笋谱》:箖竹,出襄阳卧龙山诸葛亮祠中,长百丈,梢上有叶。土人作幡竿承落,其笋堪食,甚美。

  • 《云南记》:雟州界缘山野间,有菜,大叶而粗茎,其根若大萝卜。土人蒸煮其根叶而食之,可以疗饥,名之为诸葛菜,云武侯南征用此菜子莳于山中,以济军食,亦犹广都县山枥林谓之诸葛木也。

《魏鹤山集》:僰道有诸葛武侯碑。

《太平寰宇记》:诸葛武侯行庙碑在兴元成固县西,唐贞观十一年置。

《兴文县志》:兴文县南一百二十里落亥堡有武侯祠碑,南征后土人所立。

《四川通志》:雷波厅北百四十里有诸葛碑,孔明斩雍闿,立石纪功,今文字尽灭。

《成都志》:诸葛武侯碑,在昭烈帝庙中,长庆四年裴度撰,柳公绰书。

《庆符志》:县东五里武侯祠,有诸葛武侯南征誓蛮碑。

欧阳修《集古录》:武侯碑阴记,唐崔备撰,元和二年,武元衡刻,及其寮属题名于武侯碑阴。

《蜀古迹记》:宋建隆二年,曹彬为都监,伐蜀,谒武侯祠,视宇第雄观,颇有不平之色,谓左右曰:“孔明虽忠于汉,而疲竭蜀之军民,不能复中原之万一,何得为武?当因其倾败者拆去之,止留其中,以祀香火。”左右皆谏不可。俄报中殿摧塌,有石碑出,惊视之,出土尺许,石刻有字,宛若新书,乃孔明亲题也。题曰:“测吾心腹事,惟有宋曹彬。”读讫,下拜,曰:“公,神人也,小子安能测哉!”遂令蜀守新其祠宇,为文祭之而去。(亦见《见闻录》。)

辛怡显《云南录》: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诫曰:非贡献进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十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人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

《一统志》:孟获城在宁远城东二里,孟获所筑,即武侯禽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