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諸葛亮集 (張澍)/遺蹟篇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遺蹟篇

梁載言《十道志》:武鄉谷,蜀封諸葛亮爲侯國。

【澍案:梁州刺史范柏年對明帝云:「臣州有武鄉。」即此。《魏書‧地理志》:褒中郡武鄉縣,延昌元年置,考其疆域,蓋在今南鄭、褒城二縣之間。《十道志》謂武鄉谷在州東北三十里,《寰宇志》謂在縣東北三十里。】

鮑堅《南雍州記》: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殷芸《小說》:南陽是襄陽墟名,非南陽郡也。出《異苑》。

習鑿齒《漢晉春秋》: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盛弘之《荊州記》:襄陽西北十許里,名爲隆中,有孔明宅。

【澍案:《元和郡縣志》:諸葛亮宅在襄陽縣東二十里。】

《荊州圖副》: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漢昭烈三顧處。

《荊州圖副》:鄧城西七里有作樂山,諸葛亮昔嘗登此山爲《梁甫吟》也。

《水經注》:沔水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爲《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樂山爲名。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爲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爲其宅銘焉。

【澍案:《襄陽記》李安作李興。王隱《晉書》:李興,密之子,一名安。常璩云:興字巂碩,官太傅參軍。】

《水經注》:隆中諸葛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云:隆中諸葛井,深五丈,廣五尺,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水臺,又有三顧門。宅西背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爲《梁甫吟》,因名此爲樂山。先有董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齊安王。習鑿齒又爲宅銘。

【澍案:武侯之好《梁甫吟》,爲思琅邪故鄉,如莊舃之越吟耳!姚寬所云:願輔佐君王,爲讒邪之所阻,侯取此意,未必然也。】

習鑿齒《襄陽記》:襄陽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臺。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爲《梁甫吟》,因名此爲樂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澍案:盛弘之《荊州記》,避暑作避水,鼓瑟作鼓琴,面山作背山,與《襄陽記》微異。】

《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餘,廣一尺五寸,壘甎如初。

《廣輿記》:劉琦臺在襄陽府治東,即劉表子琦與諸葛孔明謀自安計,登樓去梯處。

【澍案:《元和郡縣志》:臺在襄陽縣東三里。】

《古志林》:議事堂在新野縣學內。世傳昭烈與徐庶議訪諸葛孔明,在此堂也。

《南陽府志》:臥龍岡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緜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前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青石爲牀,有汲綆渠百十道,數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舊爲祠以奉之。元至大中,建書院,嘗有道士居住,夜聞兵聲,懼而移之。

【澍案:隆中在襄陽西二十里,不在南陽郡也。此後人附會之說,又以臥龍岡在南陽府,亦失之。】

《襄陽府志》:隆中山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孔明常居於此。府西有臥龍山,宅西有避暑臺,有三顧門,因昭烈三顧而名。

《輿地誌》:褒斜道一名石牛道,諸葛亮與兄瑾書,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即此。

  • 《梁州記》:沔陽城泝漢上十五里,有諸葛武侯所鎮,在漢水南,背山向水,門前累石以爲陳。
  • 《益州記》:瀘水即武侯渡處,水有熱氣,暑天不敢行。

《水經注》:沔水東逕西樂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險固。城側有谷,謂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羣僚,諸葛亮築以防遏。

《水經注》:沔水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迴隔難解。

《水經注》:五丈谿水側有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水經注》:諸葛亮與步騭書曰:「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餘。」

《水經注》:成固城北百二十五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駱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

【澍案:《鳳翔府志》:興勢山在洋縣二十里,山形如盆,外甚險,盤道以上,諸葛公嘗戍於此,後魏興勢縣以此名。】

《水經注》: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詳說之,不下。亮以數萬攻之,昭僅千餘人拒守。亮爲雲梯衝車地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今汧水對亮城,是與昭相禦處也。

《水經注》: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里許。山上有城,極爲嚴固。漢水逕其南。城南三里,有武侯故壘。壘之左右,猶有豐茂宿草,蓋武侯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

《水經注》:斜水出武功縣,故亦謂之武功水,是以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作竹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

《水經注》:渭水又東逕馬冢北。諸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水經注》:漢水又逕南岈北岈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亙山被阜。古諺曰:「南岈北岈,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爲殷矣。

【澍案:《方輿記要》云:武侯出祁山,祁山萬戶,出租五百石供軍。】

《水經注》: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坂月川,於中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

  • 《水經注》:度水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而南流注於漢水。其西溪水由漢樂城東流入,城,諸葛武侯所築也。(漢建興七年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城於沔陽,築樂城於城固。)城在山上,周三十里。
  • 《方輿記要》:武侯屯漢中,置赤崖庫以儲軍資。

《元和郡縣志》:興勢山在洋縣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諸葛武侯出駱谷,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即此山。

《魏氏春秋》:諸葛亮據渭水南原。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此原,與懿相禦。

《元和郡縣志》:祁山在長道縣東十里。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衆攻祁山,即此是也。漢水經其南,有諸葛亮壘。壘之左右,猶有豐草,蓋亮之所植也。

《秦州志》:祁山東十餘里,外曰鹽官,鹽官外曰木門堡,即諸葛武侯設伏射張郃之處。

《元和郡縣志》:木馬山在景谷縣西南二十五里。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馬以供運,於此造作,因以名焉。

《元和郡縣志》:石門關在景谷縣西南十八里,因山爲阻,昔諸葛亮鑿石爲門,故名之。

《元和郡縣志》:諸葛亮壘,俗名下募城,在秦州上邽縣東二里。

  • 《地理通釋》:《蜀志》:建興七年,諸葛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通鑑》:築漢城於沔陽,樂城於城固,二縣屬漢中郡,沔陽今興元府西縣,城固今城固縣,故西樂城在西縣西南,武侯所立甚險固。《輿地廣記》:城固縣,蜀改爲樂城。
  • 《太平寰宇記》:西縣諸葛城,即諸葛孔明拔隴西千餘家還漢中,築此城以處之,因取名焉。

《古志林》:諸葛壘在秦州東二里,俗謂之下募城。邊有司馬懿壘,俗謂上募城。魏太和中,諸葛公攻天水,魏使司馬懿拒之,此其壘也。

李膺《益州記》:稚子闕北五里,有武侯八陳圖。

《水經注》:沔陽定軍山有亮八陳圖。

《元和志》:諸葛公八陳,在新都縣北十九里。

《寰宇記》:夔州奉節縣,本漢魚復縣。八陳圖在縣西南七里。

《興元志》:西縣有武侯八陳圖。

《九州通志》:定軍山在沔縣東南十里,兩峯對峙。漢昭烈於此山下作營,斬魏夏侯淵。山有諸葛巖,上有兵書匣。其山壁立萬仞,非人跡可登。其下有八陳圖,又有督軍壇。鄉人云:每陰雨時,上有擊鼓聲。

《輿地誌》: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

《西川廣記》:五丈原在鳳翔府郿縣西三十里。又雲在祁山縣南,又雲在武功縣。諸葛公據渭南,與魏司馬懿相拒,屯兵於此。

  • 《岐山縣志》:邸閣在斜谷口。蓋諸葛亮欲伐魏,用流馬轉運谷中,故先築邸閣於此。後人因建懷賢閣。
  • 《元和郡縣志》:五丈原在寶雞縣西南三十五里。初,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亮據渭水南原。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此原。耕者雜於渭濱,居人安堵,軍無私焉。

《輿地誌》:箕山在褒城縣北十五里,山有秦王獵池,及丙穴、道人谷。諸葛丞相遣鄧芝、趙雲等據箕谷,即此。

《水經注》:諸葛亮討平南中。劉禪建興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寧郡於溫水側,皆是高山,山水之間,悉是木耳。夷居言語不同,嗜欲亦異,雖曰山居,土差平和,而無瘴毒。

《地理通釋》:武侯之治蜀也,東屯白帝以備吳,南屯夜郎以備蠻,北屯漢中以備魏。

《一統志》:斜谷關在郿縣西南三十里。谷之南口曰褒,北口曰斜,即孔明出師處。三交城在鳳翔府寶雞縣西四十里,魏司馬懿與孔明相拒,於此築城。

《一統志》:石鼻寨在寶雞縣東四十里,武侯所築,以拒郝昭。一名石鼻城。自北入蜀者,至此漸入山;自蜀趨涪者,至此已出山奔河,於此見渭河。

  • 《元和郡縣志》:陳倉故城在寶雞縣東二十里,有二城相連,上城秦文公築,下城魏將郝昭築。諸葛亮進兵,雲梯衝車,晝夜攻圍,二十餘日,無利,乃引去。
  • 《元和郡縣志》:散關在陳倉縣西南五十二里。《蜀志》: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即此。

《一統志》:陳倉道在沔縣東北二十里,由百丈坡入山,今塞。武侯出散關,圍陳倉,即此。

  • 《雍勝略》:陳倉故道在沔縣東北二十五里。漢諸葛亮出散關,暗度陳倉,曹操自陳倉出散關,即此。
  • 《雍勝略》:石馬城在沔陽東二十里,諸葛亮屯兵處。

《古志林》:赤坂在洋縣東二十里,有地色赤,故名。魏司馬懿攻蜀,建興五年,武侯出屯漢中,築城於成固,駐兵赤坂,即此。

《水經注》:黑水出漢中南鄭縣北山,南流入谿。諸葛公牋曰:「朝發南鄭,暮宿黑水,四五十里。」

【澍案: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橋三十里,今之黑龍江正在縣北四十里,即黑水也。」】

《漢中府志》:蓮花池在沔縣治北,其畔有孔明讀書亭遺址,每遇花時,縣人游翫。

《漢中府志》:思計臺在鳳縣南,孔明嘗籌畫於此。

  • 《鳳州圖經》:梁泉縣有武侯城,又有思計臺,在縣南,武侯嘗登臺,籌畫於此,因以爲名。

【澍案:梁泉縣,後魏所置,今之鳳縣也。】

《益州名畫記》:孟蜀廣政中,荊南高大王令邸務丁晏入蜀,請畫工李文才寫興義門雙石筍,徵其故實。道士范德昭曰:「斯乃蠶叢啓國,鎮蜀之碑,中以鐵柱貫之,下以橫石相連,埋木地際,上有文字,言歲時豐儉兵革水火之事。諸葛亮曾掘驗之。真珠樓基海眼,皆非也,蜀人少知,雲出《方圓記》。」

《錦繡萬花谷》:西金容坊有石二株,舊曰石筍,前秦遺址。諸葛孔明掘之,有篆字曰:「蠶叢啓國之碑。」以二石柱橫埋,中連以鐵,一南一北,無所偏倚。有五字:「濁歜燭觸蠲」,時人莫曉。後范長生諫曰:「亥子歲,濁字可記,主水災;寅卯歲,歜字可記,主饑饉;己午歲,燭字可記,主火災;辰戌丑未歲,觸字可記,主兵災;申酉歲,蠲字可記,主豐稔。」後以年事推之,悉皆符驗。

劉光祖《萬里橋記》:羅城南門外笮橋之東,七星橋之一,曰長星橋者,古今相傳,孔明於此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後因以名。或曰費褘聘吳,孔明送之至此,曰:「萬里之道,從此始也。」

《元和郡縣志》:萬里橋架大江水,在成都縣南八里。蜀使費褘聘吳,諸葛祖之。褘歎曰:「萬里之路,始於此矣。」橋因以名。

【澍案:《一統志》以「萬里之行始於此」爲武侯語,非也。劉光祖《萬里橋記》亦同此誤。】

魏了翁《朝真觀記》略云:出少城西北爲朝真觀。觀中左列有聖母仙師乘煙葛女之祠,觀西有武侯祠,是侯故宅也。故老相傳,侯有女於宅中乘雲輕舉。唐天寶元年,章公始更祠爲觀,奏名乘煙。

杜光庭《錄異記》稱:成都書臺坊武侯宅南乘煙觀,內有古井。井內有魚,長六七寸,往往游於井上,或取魚,水必騰涌。相傳以為其井有龍也。

《太平寰宇記》:諸葛相蜀,築臺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號曰讀書臺,在章城門路西,今爲乘煙觀。

《元和郡縣志》:諸葛亮舊居在雙流縣東北八里,今謂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即此地也。《志》又云:廣都縣南十九里,有諸葛亮宅。

劉澄之《梁州記》:諸葛亮宅有井,深四尺餘,廣一尺五寸,壘甎如初開雲。

《方輿勝覽》:諸葛井在成都府大慈寺西里許,自上窺之,祗見其三邊,不知其際涯也。昔孔明鑿此以通井絡王氣。俗傳有人入井,聞其中有雞聲。

  • 《成都府志》:九里隄府城西北隅,其地窪下,諸葛亮築隄九里,以防衝齧。

張華《博物志》:臨邛火井一所,從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視之,後火轉盛熱,以盆蓋井上,煮鹽得鹽,入以家火即滅,訖今不復然也。

【澍案:一引《博物志》雲,臨邛火井,諸葛亮往視後,火轉盛,以盆貯水煮之,後人以家火投井,火即滅,至今不然。《太平御覽》一百六十八、八百六十五引同。】

劉敬叔《異苑》:臨邛有火井,漢室之隆,則炎赫彌熾。暨桓靈之際,火勢漸微。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燭投即滅。其年,蜀幷於魏。

【澍案:即《蜀都賦》所云「火井沈熒於幽泉」也。】

《蜀廣紀》:長寧縣有淯井,在縣北寶屏山下。古老云:「昔諸葛孔明登山,謂此處當出一寶,否則産英賢;及下山見井,曰此足以當之矣。」

《輿地紀勝》:淯井脈有二:一自對谿報恩寺山趾度溪而入,常夜有光如虹,亂流而濟,直至井所;一自寶屏隨山而入,謂之雌雄水。初,人未知有井。夷人羅氏、漢人黃姓者,因牧而辨其鹽,僉議刻竹爲牌,浮於谿流,約得之者,以井歸之。漢人得牌,聞於官,井遂爲漢有。

《山川紀異》:諸葛鹽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漲,則鹽泉迤邐遷去於江水之所不及。

  • 【澍案:蘇東坡有諸葛鹽井詩,自注與此全同。】

《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南鄉峽,又東逕永安宮南,劉備終於此,諸葛亮受遺處也。其間平地可二十里許,江山回闊,入峽所無。城周十餘里,背山面江,穨墉四毀,荊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墾其中。《江水》。

  • 《蜀地紀》:永安宮在夔州府治東,今之府學也。先主爲陸遜所敗,還至白帝建此,即諸葛亮受遺命處。

《夔州府志》:夔州有義泉,諸葛武侯所鑿。侯慮城中無水,乃接筒引泉入城。後夔守無藝,以榷水取錢,至宋,待制王龜齡罷之。

《成都志》:九里隄在縣西北,隄長九里。故老相傳,諸葛亮所築,以捍水勢。

《寰宇記》:濛水源出琅岐山,經濛陽故縣南二百五十步,俗呼武侯水。後唐長興三年,孟知祥敗董璋,追至武侯津,即此水也。

《元和志》:馬蹄水在金堂縣二里。後堂長興三年,孟知祥敗董璋,追至武侯津,即武侯津濟處也。

《圖經》:老人邨,即老澤也,在青城北百三十里。昔諸葛亮遷羣僚於山下,故名。

《蜀名勝志》:成都府成都縣太城者,南城門也,張儀、司馬錯所築。諸葛武侯以丞相開府,領益州牧,故晉益州刺史治太城,其制因之。

《四川通志》:鐵谿河在成都縣南十三里,流入白水河。昔武侯烹鐵於此,因名。

《元和郡縣志》: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後諸葛亮又鑿石架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後李特入漢川,至劍閣,顧盼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

《華陽國志》:諸葛亮相蜀,鑿石突一作界,又作架。空,飛梁閣道,以通蜀漢,即古劍閣道也。

歐陽忞《輿地廣記》:石牛道者,山有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餘。漢永平中,司隸楊厥又鑿而廣之,諸葛孔明以鑄劍至此,有隘束之稱,乃立劍門縣,復修閣道,置尉以守之。常璩曰:「閣道三十里,至險。」《晉書》:李特入蜀,至劍閣,顧盼險阻,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

【澍案:司隸校尉楊淮不名厥。其誤始於酈善長《水經注》,而歐陽永叔《集古錄》沿之。】

《太平寰宇記》:諸葛亮相蜀,於劍閣立門,以太劍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名。

《九州通志》:籌筆驛在利州,即今保寧府廣元縣北八十里,武侯出師,籌畫於此。

【澍案:即今之神宣驛也。杜牧詩所云:「永安宮受詔,籌筆驛沈思。畫地乾坤在,濡毫勝負知。」李商隱詩:「魚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爲護儲胥。」即指此。】

《周書‧陸騰傳》:資州磐石戍民反,殺郡守,據險自守,州軍不能討。騰率軍討擊,盡破斬之。而蠻僚兵及所在蜂起,山路險阻,難得掩襲,騰遂量山川形勢,隨便開道,蠻僚畏威,承風請服。所開之路,多得古名,並是諸葛亮、桓溫舊道。

《四川通志》:七盤山在劍州西武連驛北,上有武侯坡。

《一統志》:烽火山在梓潼縣東南一百三十里,相傳武侯置烽火於此,故名。

《保寧府志》:葛山在保寧府梓潼縣北二十里,孔明常屯兵於此,故名。上有諸葛廟。

《元和志》:武侯山在靈池縣東南十五里。

【澍案:靈池縣在今雙流縣地。】

《梓潼志》:葛山在梓潼縣西南二十里,一名亮山,又名臥龍山。相傳武侯伐魏,駐兵於此,見虎豹蛇蟲勢惡,自臥草中,獸皆俯伏。有古碑,在山之景福院。

《元和郡縣志》:諸葛亮舊居在雙流縣東北八里,今謂之葛陌。孔明表雲︰「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即此地也。《志》又雲︰廣都縣南十九里有諸葛亮宅。

《元和郡縣志》:廣都縣:先主以蔣琬爲長,諸葛亮曰:「琬托志忠雅,當贊王業,非百里之才。」即此地。

《雅州府志》:鐵櫃山在雅州北五里,形如鐵櫃。相傳武侯常屯兵於此。

《一統志》:大相公嶺在雅州榮經縣西一百里。相傳諸葛公征西南夷經此。上有諸葛廟。

《雅州府志》:小相公嶺在越雟衞南五十里,形勢高聳,石磴崎嶇,自麓至頂,凡十五里。武侯所開。即涼山北境,爲野夷出掠之所,今設兵防汛,商旅往來稱便。

《太平寰宇記》:相公山,漢相諸葛亮常駐兵於此。

《四川通志》:後來亭在雅州南十里。昔孟獲爲害,鄉人引領望武侯來征,因名。

《南中志》:蔡山在雅州城東五里。武侯征西南夷經此,而夢見周公,故又名周公山;因封爲文憲王廟,復勅境內俱祀周公。

《太平寰宇記》:周公山在嚴道縣東南畔,山勢屹然,上有龍穴,常多陰雲。耆老傳云:「昔諸葛亮南征,於此山夢見周公,遂爲立廟。」州縣常以靈驗聞。僞蜀乾德六年,題曰:「顯聖王之廟。」

《蜀志》:雅州有周公山,相傳孔明於此夢見周公,因立廟爲文憲廟,號周公山。

《圖經》:周公山,諸葛亮南征,夢周公於此,立廟祀之,因名。

《名勝志》:萬勝岡在雅州西。諸葛武侯禽孟獲,旋師至此,岡下人聚觀之,因名。後建亭於其上,爲龍觀,爲龍觀寺。

《輿地誌》:平羌江在雅州城北。舊傳羌夷入寇,諸葛亮於此平之,因名。

《方輿勝覽》:七縱橋在雅州榮經縣東十里孟山下,因孔明禽孟獲而名。前臨大江,曰七縱渡。

  • 《名山縣志》:百丈廢縣,有廢土城,在縣東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傳武侯征蠻時所築,遺址猶存。

《四川通志》:南壽山在永寧州東南二十里。山形高秀,本名博望山,即諸葛武侯屯兵處。一雲,在瀘州東南。

【澍案:山在興文縣界內。】

《太平寰宇記》:馬湖江從戎州西南流,出東郭,與蜀江合,下達於荊南,源出雲南而來。諸葛亮之表云:「五月渡瀘。」即此水之上流也。蜀號瀘水。

《元和郡縣志》:瀘州即江陽,先主入益州,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引兵泝流定江陽,是也。

《元和郡縣志》:瀘川縣,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亦在此。

《元和郡縣志》:西瀘縣,有瀘水在縣西百一十二里。諸葛亮征越雟,上疏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謂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一船勝六七人。

《十道志》:瀘水出番州,入黔府,歷郡界,出拓州,至北有瀘津關,關有石岸,高三十丈。四時多瘴氣,四五月間發,人衝之死。故武侯以夏渡爲艱。征越雟上疏雲,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

《一統志》:瀘水在四川行都司城南一十里,源出吐蕃,南入金沙江。其水深廣而多瘴,鮮有行者。春夏常熱,其源可以燖雞豚。又水東有武侯城,乃武侯所築,所謂五月渡瀘,即此。

《四川通志》:瀘州西有馬謖谿。武侯征南蠻,謖獻地圖,屯兵谿上,故名。

《太平寰宇記》:旄牛,漢舊縣,有武侯城,在瀘水畔,諸葛亮築以安戍兵之所。

《沈黎志》:孔明南征,由黎州路。黎州四百餘里至兩林蠻,自兩林南琵琶部三程至雟州,十程至瀘水,瀘水四程至弄棟,即姚州也。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之左郤。據《沈黎志》,孔明所渡,當在左郤。琵琶一作虱琶。兩林,今之邛部長官司也。

《古志林》:武侯城在四川行都司城南三十里瀘水東,孔明所築,所謂五月渡瀘處。瀘州即禽孟獲之地。城北五里有廟。

【澍案:此誤說也,今之瀘州,安得爲禽獲之所。考《華陽國志》、辛怡顯《雲南錄》,諸葛渡瀘,乃在越雟地。】

《元和郡縣志》:曲州,本漢夜郎國地。武帝於此置朱提縣,屬犍爲郡,後立爲郡,在犍爲郡南一千八百里。後漢省郡。諸葛亮南征,復置朱提郡。

《四川通志》:馬邊廳東八十里有龍虎洞、觀音塘,相傳武侯藏兵處。

《四川通志》:卦石在雷波廳治涼山界中,相傳武侯遺蹟。

《四川通志》:藏甲巖在屏山縣新鎮城北一里武侯祠後,其洞直通河岸,相傳武侯藏甲於此。

《屏山志》:十丈空崖在屏山縣,崖絕壁廣數十丈。相傳武侯南征過此,投三戟於上,仿佛有形。壁間多名賢題詠。

【澍案:《馬邊志》作石丈空。陳禹謨有《石丈篇》,序云:「石丈空者,上題鑿開天險,其崖畔有鐵鎗若干,插置石罅,相傳孔明所藏。」】

《方輿紀勝》:箐青山在屏山縣東南六十里。重峯疊嶂,樹木森鬱,北通青川,南豁水出此,谿入白水,又名靖軍山。蜀漢孔明曾置軍於此,遺址尚存。

《水經注》:黃陵廟在夷陵州,面黃牛峽。相傳神常佐禹治水。諸葛武侯建廟,一名黃牛廟。

《南中八部志》:朱提山在犍爲屬國。舊有銀窟數處。諸葛孔明書:「朱提銀,漢嘉金,采之不足以自食。」《漢志》:朱提銀十八兩爲一流,流直千五百八十,他銀一流直千。

《寰宇志》:漢陽山在慶符縣北八十里,諸葛亮南征,駐軍此山。

《慶符縣志》:漢陽山在慶符縣八十里。漢武帝通西南夷,自此山之南皆漢地,故云。諸葛武侯征蠻過此。今崖壁上鐫「武侯征蠻過此」六字,猶存。上有順應廟,乃祀馬謖者。

【澍案:山在宜賓屬之南廣。】

《慶符縣志》:南廣小河北流入江處,有巨石生江中,其上有三十七字,云:「開禧元年,其日甲午,南谿令與客焦昌朝訪武侯歇馬之石,齒齒橫流,真奇絕也,鼓觴弔古而下。」

《四川通志》:納谿縣保子寨在縣西十里。相傳武侯南征,嘗駐兵於此。

《四川通志》:梅嶺堡在興文縣四十里,長寧縣五十里,江安縣一百二十里,相傳武侯屯兵處。

《長寧志》:武侯塔在長寧縣東涇灘高峯上。《輿地紀勝》云:諸葛武侯所築,以警蠻夷者。

《高縣志》:上馬臺在縣知樂鄉,相傳武侯征南蠻遺址。

《名勝志》:納谿縣東四里有掇旗山,相傳諸葛武侯掇旗於此,以誓蠻人。

《長寧志》:武侯砦在縣東,諸葛武侯建。

  • 《長寧志》:鳳山在縣西,形如鳳。舊志:諸葛亮馳馬其上,又名走馬嶺。

《長寧志》:諸葛山在南充縣東四十里,昔武侯駐師於此,陳跡猶存。

《一統志》:臥龍山,一在敍州府城東北五里,上有孔明祠,有泉極清冷,名觀音泉。

《太平寰宇記》:武侯南征,於敍州宜賓縣置𨚲䣕戍,後改爲𨚲䣕縣。

《珙縣志》:諸葛武侯祠在集義鄉落亥堡中。相傳武侯南征,渡瀘以後,曾至於此。今其西有孟獲溝。

《名山縣志》:諸葛城在縣東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傳武侯征蠻所築,遺阯尚存。

《榮經縣志》:縣西五里有古城,相傳武侯南征時屯兵處。唐李德裕增築之,置兵戍守。

《順慶府志》:將軍池在岳池縣東五里,相傳諸葛公嘗駐兵於此。

《廣元縣志》:廣元縣驛路有曰問津,以孔明行師,於此問津也。

《越雟衞志》:奴諾城,諸葛武侯征蠻所築,憩軍士之所,蓋以奴諾水爲名也。

《蜀廣記》:漢郪縣,《三國志》云:先主入蜀,攻劉璋,遣諸葛孔明等分定州郡,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師,於是會軍堂山,即此地。

《太平寰宇記》:銅山縣有會軍堂山,高三里,昔昭烈帝遣諸葛武侯等分定州界,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師,武侯因會軍士於此,後遂爲會軍堂山。

  • 《方輿記要》:中江縣東南三里,有烽火山,諸葛武侯置烽火處也。

《明一統志》:會軍山在潼川州中江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先主遣孔明略地,會軍於此,因名。

王讓《記略》:西絕涪水,有山曰栢下,諸葛公營壘在焉;而喬木婆婆者,蔣公琰萬秋之宅。

《圖經》:南江縣諸葛寨,在縣西一百里,高五十餘丈,可容萬人,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鳥道可上,其頂有泉水,四時不竭,相傳武侯嘗駐兵於此。

《輿地誌》:劍州武侯橋,在州東門外,相傳武侯出師所經。

《一統志》:諸葛城在太平城北城口山下。舊志:有前、中、後三城,左抵紫陽,右通平利,相傳諸葛武侯嘗屯兵於此。其地有三岡八坪,形勢雄峻。

《太平寰宇記》:南詔城,諸葛亮所築,憩軍之所。

《唐‧地理志》:黎州有武侯城。

《唐書‧地理志》:自芊苴哶城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諸葛城二百里。

《元和志》:諸葛亮故城在臺登縣東南三里,亮南征至此所築也。

《元和志》:貞元元年,韋皋於黎州城北故武侯城迤邐置堡三所,爲州城之援。太和中,李德裕復增築之。

《一統志》:黎州城外三里有武侯城,爲侯所築,濠塹故壘存焉。又有侯戰場,在安靖新寨。

《打箭鑪廳志》:相傳諸葛武侯渡瀘而西,嘗鑄軍器於魚通之地。郭達一夜打箭三千,稱爲神手,遂封爲將軍。

《四川通志》:昔武侯南征,命郭達造箭於此,其鑪猶存,故名打箭爐。時有青羊繞山而行,夷人不敢輕至。

《通志》:相臺山在邛州西八十里,唐袁天綱爲火井令,登之以相縣治,故名。諸葛亮曾駐師於此。

《九州要記》:邛州沈黎,即諸葛亮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樓,令鼓聲相應。今夷人效之,所居悉以石爲樓。地多長松而無雜木。

《硯北雜錄》:松潘、建昌諸夷所宿碉房,十家五家壘石而上,不以左右爲鄰,而以上下。牛馬登陟,兩無猜忌,亦呼碉樓,武侯征羌時遺制也。

《太平寰宇記》:漢嘉有熊耳水,一名熊耳峽。古老言:武侯鑿山開道,即熊耳峽東古道也。

《古志林》:雅州平羌江,源出西徼,遶西北郭,羌夷入寇,諸葛武侯於此平之。

《四川通志》:臥龍山在天全州東二十里。武侯征孟獲,宿此。西去碉門二十里,有孔明祠像,故名。

《通志》:臥龍山在奉節縣東北五里,武侯曾屯營於此,上建諸葛祠,因名,有泉清冷。

《秀山縣志》:諸葛洞在秀山縣西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數丈,相傳武侯征九谿蠻時,嘗留宿於此。

《潼川志》:烽火山在中江縣東南,諸葛公嘗會軍於此,置烽火。

《江安舊志》:安遠山在縣南四十里,山頂梵剎數重,寺門有石刻云:「昔日夷壇舊醮天,如今原嶺盡桑田,路迎馬骨皆冠帶,城上何須再控弦。」相傳武侯駐軍時所作。

【澍案:此後人所題,武侯時有七律詩乎?】

《一統志》:龍透關在瀘州南七里,世傳爲諸葛公所立。其南七十里江安縣,有安遠寨,亦公征蠻於此屯駐。

《太平寰宇記》:涇灘在江安縣南三十里。灘上有山刺天,瀑布飛灑,相傳武侯誓蠻之地,此唐涇南縣所爲設也。

  • 《南夷志》:瀘水,蜀諸葛亮伐南蠻五月渡瀘處,大如臂。川中氣候常熱,雖方冬,行過者皆袒衣流汗。

《一統志》:吳君山一名藏匱山,橫亙江北,與涪陵縣相望,雄壓衆山,俯臨長江,屹立如匱,相傳武侯屯兵於此,舊城猶存。

  • 《水經注》:灌縣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隄。左思《蜀都賦》雲「西踰金堤」者是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華陽國志》:劉先主時,都護李嚴大城江州,周回十六里;後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爲州,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亮獨不許。及亮北征,召嚴赴漢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

【澍案:重慶府西十里佛圖關,左右顧巴、湣二江,是李方正斫鑿處,斧蹟猶存。府城爲門十有七,九開八閉,以象九宮八卦。】

《華陽國志》:延熙二年,馬忠定越雟,置赤甲軍,常取涪陵之民。丞相諸葛亮亦發勁卒三千人爲連弩士。

【澍案:《志》有赤甲戍,與黃草峽相近,在李渡之上,藺市之下。杜甫詩云:「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希。」即此地也。】

裴松之《諸葛亮傳》註:《漢晉春秋》:諸葛南征至滇池。

《四川通志》:鄰水縣東北三十五里有臥龍坡,諸葛武侯嘗經此。山畔大石高二丈,有「臥龍坡」三大字。

《一統志》:紅崖山在永寧州募役司,懸崖壁立萬仞,山半有洞,深數十丈,相傳武侯駐兵之所。

《貴州通志》:鎮遠府在香爐峯畔,刻「泝流光」三字,相傳諸葛武侯所題。

《一統志》:武侯祭星壇在威寧州東南七星關上。七星營在畢節縣西九十里。

【澍案:《通志》:武侯於此禡牙,阯尚存。】

《南中志》:宛溫縣北三百里有盤江,廣數百步,深十餘丈,此江有毒氣,武侯戰於此江上。

《元和郡縣志》:諸葛亮入南,戰於盤東,即盤江上。

《一統志》:臥龍巖,黔陽縣南四十里,旁爲諸葛武侯古城,其洞廣數十步,深數里,石壁爲飾,泉涌不竭,有二石竈,相傳武侯駐兵處。

《貴州通志》:畢節城北一百二十里有碑,相傳武侯征南時所立,歲久,文字漶漫不可識;又有祭星臺。

《郡邑志》:黔中郡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數丈,相傳諸葛亮征九谿蠻嘗過此,留宿洞中,設一牀,懸粟一握以秣馬,後遂化爲石。石牀石粟,至今猶存。一雲,在平茶洞長官司。

《貴州通志》:諸葛洞在鎮遠望城坡,兩山陡立,中夾一谿。武侯征蠻鑿開運糧者。明黔撫郭子章復開通,直達黃平,今復局勢擁斷。諺云:「若要此洞開,除非諸葛來。」旁有半蓮洞,崖半有武侯石刻像。

《貴州通志》:諸葛洞在古州城東,都江、車江、容江合流處。洞口可容數百人,稍進又一洞,緣梯而上,廣亦如此,中黑黯無光。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斬蠻帥首,藏於此。

《水經注》:邛州西百里石盤戍,俗呼爲望軍頂,昔諸葛武侯駐軍於此。

  • 《通志》:石盤戍,在邛州一百里,與羣僚相接,相傳諸葛武侯征羌,駐軍於此,俗呼望軍頂。

《元和志》:陵州始建縣東南有鐵山,出鐵。諸葛亮取爲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周地圖》云:蒲亭縣有鐵山,諸葛武侯取爲刀劍,宇文度封爲鐵山侯。

《嘉定府志》:鐵山從仁壽來,橫亙井、犍、榮、威間數百里,産鐵。諸葛武侯取鑄兵器。

  • 《方輿紀要》:鐵鉆山在崇寧縣西六里,武侯鑄鐵鉆於此,以造軍器。
  • 《方輿紀要》:鐵溪河自邛州流入新津,注於皁江,相傳諸葛武侯曾烹鐵於此。

《太平寰宇記》:僰谿在南谿縣西六十里。昔武侯南征,僰蠻於此歸服,又名服谿,舊志雲福谿。

《太平寰宇記》:梁州儲書峽,相傳諸葛武侯藏書處。

《太平寰宇記》:通道縣有武侯兵書臺。

《隴蜀餘聞》:顧華王璘云:「武侯兵書匣在定軍山上,壁立萬仞,非人跡可到。余兩至其地,初視匣,其色淡紅,後則鮮明,若更新者。」

【澍案:三峽中亦有兵書峽,傳爲武侯藏書之地。】

歐陽忞《輿地誌》:諸葛泉在鶴慶府南,武侯駐師之地。出泉均爲二流,昔人有欲兼利之者,引而爲一,雞鳴,其水復分。

《祥符圖經》:俗雲盧龍椎鼓下入於潭水,據蒸湘之會,諸葛武侯故宅在焉。

《天中記》:耒陽有孔明石碑。孔明斬雍闓,禽孟獲,經耒陽,立石以紀功。歲久,字不可辨。相傳立石誓云:「後有功在吾上者,宜立石於右。」至宋狄青破儂智高,立碑其右,尋爲震雷所擊,今存斷碑,橫臥其側。

《太平寰宇記》:䔉山,以山生澤䔉,因以爲名。或雲周瑜與蜀諸葛亮議拒曹操,於此籌算,故曰算山。

【澍案:陸龜蒙《䔉山》詩:「周郎計策清宵定,曹氏樓船白晝灰。」指此也。】

《元和郡縣志》:巢湖在巢縣。諸葛亮云:「曹操四越巢湖不成。」

  • 《元和郡縣志》:石頭城在上元縣西四里,楚之秣陵城也,吳改爲石頭城。建安十七年,吳大帝修築,以貯財寶軍器。《吳都賦》云:「戎車盈於石城」是也。諸葛亮云:鍾山龍蟠,石城虎踞。言其形之險固也。

蘇東坡《甘露寺詩序》云:「寺有石如羊,相傳謂之很石。諸葛孔明常坐其上,與孫仲謀議拒曹操。」

  • 《江乘記》:石頭山下有龍洞,名桃源洞;有駐馬坡,諸葛武侯常駐此以觀形勢。
  • 庾仲雍《九江記》:建業宮城,孫權所築。昔諸葛勸都之,曰:「鍾山龍蟠,石城虎踞,有王者氣。」權從之。

張勃《吳錄》:劉先主曾使諸葛亮至京,因觀秣陵山阜,歎曰:「鍾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都也。」

【澍案:見徐鉉《釋問》,或作徐爰。鍾山即蔣山也,因孫氏避祖諱而改。】

《隋書》:史萬歲征南寧夷爨翫,入自蜻蛉川,經弄棟,次小勃弄、大勃弄,至南中,行數百里,見諸葛亮紀功碑,銘其背曰:「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萬歲令左右倒其碑,進度西二河,入渠濫川,行千餘里,破三十餘部。諸夷大懼,請降,獻明珠徑寸,於是勒石頌美隋德。

樊綽《雲南志》:孟獲據佛光寨,去大理百五十里,守關隘。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漾滭而北,破佛光,駐軍大理,盡覽形勝,以定規畫。後有壇,名祭天臺,父老相傳爲武侯祭天畫卦之所,遺跡宛然。

《山川紀異》:鐵柱在趙州白崖城,武侯禽孟獲,立柱紀功於此。

《太平寰宇記》:靖州西有諸葛營。黔陽縣諸葛營有四:一度頭,一原神鄉,一安江,一託口。武侯撫綏谿洞諸蠻,駐兵於此,營壘猶存。又宜良縣南小石嶺有諸葛營,諸葛亮常營於此,又名諸葛洞。

《永昌府軍民志》:諸葛營在府城一十里,其東嶽堰內有一土墩,周回三十餘丈,高六尺,隨水高下,雖盛潦不沒。俗謂爲武侯旗臺。

《述異錄》:九隆山在永昌軍民府城南。山有九嶺,九隆兄弟遺種,世居此山之下。諸葛孔明南征時,鑿斷山脈,以泄其氣。

《楚雄府志》:諸葛營在定海縣西二十里,亮討南中,過髳州,於目直睒北,旁山下築營,夷稱望子洞,臺址尚存。

《一統志》:姚安軍民府城東十里,有東山,林木蒼翠,一名飽煙蘿山。其西有武侯塔,相傳諸葛武侯駐軍之所,後人建塔其上。又城東有孔明壘。

《一統志》:通海縣東南三里有諸葛山,孔明南征,駐兵於此。

《貴州通志》:諸葛寨在龍里孔明寨司。

《雲南通志》:宜良縣小石嶺諸葛營,孔明治兵處,又有諸葛碑。

《一統志》:大諸葛堰、小諸葛堰在金齒指揮使司城南一十五里,皆有灌溉之利。

《輿地誌》:黔陽縣城西南四十里有諸葛城。

《桂海虞衡志》:滇蠻者,十年前,大理馬至橫山,此蠻亦附以來,衣服與中國略同,能通華言,自雲諸葛公戍兵。

何宇度《益部談資》:先主寓荊州,從南陽大姓鼂氏貸錢千萬,以爲軍需。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猶存。

《綏寇紀略》:獻賊破荊州時,民家有漢昭烈借富民金充軍餉券,武侯押字,紙墨如新。

《一統志》:銅鼓山在柳州府融縣二十里,舊傳諸葛武侯散埋銅鼓,以厭僚人,後有得於是山者,故名。

《常德府志》: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

《廣輿記》:諸葛城一在沂州,即孔明故里。

《武昌府志》:諸葛祭風臺在武昌府嘉魚縣赤壁下。

《寶慶府志》:棋盤崖在寶慶府城南五里。相傳武侯宴兵著棋於此,有石盤廣六尺,棋痕尚存。邵水在府城北,源出邵陽縣龍山,經馬鞍山諸葛孔明廟下,號相公潭,深不可測,流至此,合於濱水也。

《九州通志》:耒陽縣侯計山,一名侯憩山,上有七十峯,諸葛孔明常憩此籌計兵事。

孫嘉淦《南遊記》:灕江初分,屈曲山間,別鑿一渠以通舟。秦伐南粵,史祿鑿。漢戈船將軍出零陵,下灕水,於此置[阝丩],[阝丩]猶閘也。諸葛武侯續修之,渠上有武侯祠。

《水經注》: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定軍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惟深松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有亮廟。薨後,百姓野祭。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共表云云,斯廟蓋所啓置也。鍾士季征蜀,枉駕設祠。塋東,即《八陳圖也》。遺跡略在,崩褫難識。

《太平寰宇記》:諸葛武侯冢在西縣東南一十里,與妻合冢葬焉。

《元和郡縣志》:亮冢在西縣東南八里。亮卒,遺命葬漢中定軍山。貞觀十一年,勅禁樵採。

《天中記》:五丈原有落星邨,即諸葛沒時長星墜營處。

  • 馬理《陝西通志》:落星邨在岐山縣東五十里,即漢諸葛亮沒,長星墜營處。
  • 劉澄之《梁州記》云:武侯壘東南有定軍山,入山十餘里,有諸葛武侯墓。鍾會伐蜀,至漢川,祭亮之墓,令軍士不得於墓芻牧樵採。今松栢碑銘儼然。

《德安府志》:諸葛寨在德安府城東羅陂邨,舊傳諸葛公所立。

《廣輿記》:諸葛武侯祠在衡州府東北三里石鼓山,爲孔明宅。漢昭烈牧荊州時,孔明駐臨蒸,調賦以供軍實,後人立廟。

【澍案:《漢‧地理志》:承陽在承水之陽,故名,讀若蒸,屬長沙國。《郡國志》:臨蒸縣俯臨蒸水,其氣如蒸,故曰臨蒸。】

《一統志》:景陵縣白湖邨十五里有武侯祠。

《金齒軍民司志》:武侯廟在司城南二十里。諸葛公禽孟獲,屯營於此。民懷其德,立祠祀之。至今土人自稱為諸葛之遺民,因名諸葛邨。其東東岳堰內有一土墩,周回三十餘丈,高六尺,隨水高下,隨盛潦不沒,俗謂之武侯旗臺。

《能改齋漫錄》:蜀先主祠在成都錦宮門外,西夾即武侯祠。

《太平寰宇記》:昭烈祠左右侍側者,後主、北地王、諸葛丞相、關張二侯、丞相子瞻,俱合爲一祠也。

《方輿勝覽》:天社任淵記云:「昭烈廟西偏少南,又有別廟,忠武侯在焉。老栢參天,氣象甚古,詩人常賦之。今武侯祠在百花潭,與草堂並列者,不知何代增設。」

《成都府志》:先主廟在府城南二里,舊在惠陵右,附諸葛孔明廟,洪武初,合廟祀之。

《方輿勝覽》:武侯廟在成都府西南二里,今爲乘煙觀。孔明初亡,百姓遇節朔,各私祭於道上。景耀六年春,詔爲廟於沔陽。李雄稱王,始爲廟於少城。桓溫平蜀,夷少城,猶存孔明廟。後封武興王廟,至今祠祀不絕。

《儒林公議》:成都先主廟側有武侯祠,前有栢樹,喬柯巨圍,蟠固陵拔。杜甫有歌,段文昌有銘,勒石。唐末漸枯瘁,歷王、孟二僞國,不復生,然亦不敢伐之。宋乾德五年夏五月,枯柯再生,時人異之。至皇祐初,千二百餘年矣,新枝聳雲,枯幹並存,夭矯若虯龍之形。

《方輿勝覽》:武侯廟在《八陳圖》之臥龍山上,時州理白帝,故少陵詩云「猶有西郊諸葛廟,臥龍無首對江濆」也。有開濟堂。瀆山何耆仲假守,舉而新之,因訪善本,重肖侯像。巫山尉任份來董事,春秋二月乙亥落成。

  • 《方輿紀要》:臥龍山在夔州東北五里,以有諸葛侯祠而名,郡人以爲游賞之勝。上有義泉,相傳武侯所鑿。

《方輿勝覽》:武侯廟在夔州城中八陳臺下。宋知州張震《祠堂記》:「唐夔州治白帝,侯廟在西郊。」王十朋記:「武侯故祠在州之南門,沿城而西,所謂西郊,諸葛廟其在茲地乎?」

《夔州記》:臥龍寺有諸葛孔明畫像,宋張震立祠時物也。

《一統志》:諸葛武侯廟在瀘州寶山之瀘峯,每歲,蠻人貢馬,必相率拜於下。

《一統志》:龍州武侯廟在宣慰東一百八十里。初,州人以鄧艾嘗經於此,立廟祀之。宋知州洪咨夔毀其像,更以諸葛,諭其民曰:「毋事仇讐而忘父母。」

《古志林》:臨安府有諸葛公祠,因孔明徵南中,威信所加,蠻皆心服,爲立祠。

《一統志》:祁山縣五丈原有諸葛武侯廟,元時建。

《太平寰宇記》:先主祠在成都府八里惠陵,東西七十步。武侯祠在先主廟西。

趙抃《成都古今記》:諸葛公廟在先主廟故宅城西,後主塐像。先主廟西院即武侯廟,前有雙文栢,古陗可愛。

《陸游集》:予在成都,屢至昭烈惠陵,此栢在陵旁廟中,忠武室之南。杜詩所謂「先主武侯同閟宮」者,與此殆無小異。

《通志》:夾江武侯祠原在九盤坂,距縣三十里許,鄧艾廟即今祠地,邑令陝西人董繼舒欲撤廟,改祀武侯,投艾像於水。九盤里人夜夢艾云:「明日我有水厄,爾可乘夜偷吾像。」來人從之。至明日,艾像失矣;董因改祀武侯。

范蜀公《鎮東齋記事》:武侯廟栢,其色若牙,甚白而光澤,尚復生枝葉,今纔十丈許。

《本草》:益州諸葛亮廟中大栢,相傳是蜀世所植,故人多采其葉以作藥,味甚甘香,異常栢也。

《游梁雜鈔》:嘉靖中,建乾清宮,遣少司馬馮清求大材於蜀地,至孔明廟,見栢,謂無出其右,定爲首選,用斧削去其皮,跦書第一號字。俄聚千百人斫伐,忽羣鴉無數,飛遶鳴噪,啄人面目。藩臬諸君皆力諫,遂止,命削去硃書,深入膚理,字畫燦然。

劉禹錫《嘉話錄》:雟州界緣山野間,有菜,大葉而粗莖,其根若大蘿蔔,土人蒸煮其葉而食之,可以療饑,名之謂諸葛菜,雲武侯南征,用此菜蒔於山中,以濟軍食,亦猶廣都縣山櫪林,謂之諸葛木也。諸葛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菁者,取其纔出甲者生啗,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隨以滋長,三也;棄去不惜,四也;回則易尋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諸蔬屬,其利不亦溥哉?三蜀之人,今呼蔓菁爲諸葛菜,江陵亦然。

李膺《益州記》:東武山有池,出白蓴,冬夏帶絲,肥美爲一州最。宋元嘉末刺史陸嚴常獻文帝,勅月一獻。《周地圖》記雲,是諸葛菜也。

【澍案:一引雲《太平寰宇記‧益州記》云:武都山有池,出白蓴。《周地圖》記云:是諸葛池,李膺有記。又一引雲《益州記》:緜竹武都山上出白蓴菜,甚美,武侯所植。】

贊寧《筍譜》:箖竹,出襄陽臥龍山諸葛亮祠中,長百丈,梢上有葉。土人作幡竿承落,其筍堪食,甚美。

  • 《雲南記》:雟州界緣山野間,有菜,大葉而粗莖,其根若大蘿蔔。土人蒸煮其根葉而食之,可以療饑,名之爲諸葛菜,雲武侯南徵用此菜子蒔於山中,以濟軍食,亦猶廣都縣山櫪林謂之諸葛木也。

《魏鶴山集》:僰道有諸葛武侯碑。

《太平寰宇記》:諸葛武侯行廟碑在興元成固縣西,唐貞觀十一年置。

《興文縣志》:興文縣南一百二十里落亥堡有武侯祠碑,南征後土人所立。

《四川通志》:雷波廳北百四十里有諸葛碑,孔明斬雍闓,立石紀功,今文字盡滅。

《成都志》:諸葛武侯碑,在昭烈帝廟中,長慶四年裴度撰,柳公綽書。

《慶符志》:縣東五里武侯祠,有諸葛武侯南征誓蠻碑。

歐陽修《集古錄》:武侯碑陰記,唐崔備撰,元和二年,武元衡刻,及其寮屬題名於武侯碑陰。

《蜀古蹟記》:宋建隆二年,曹彬爲都監,伐蜀,謁武侯祠,視宇第雄觀,頗有不平之色,謂左右曰:「孔明雖忠於漢,而疲竭蜀之軍民,不能復中原之萬一,何得爲武?當因其傾敗者拆去之,止留其中,以祀香火。」左右皆諫不可。俄報中殿摧塌,有石碑出,驚視之,出土尺許,石刻有字,宛若新書,乃孔明親題也。題曰:「測吾心腹事,惟有宋曹彬。」讀訖,下拜,曰:「公,神人也,小子安能測哉!」遂令蜀守新其祠宇,爲文祭之而去。(亦見《見聞錄》。)

辛怡顯《雲南錄》:國朝淳化中,李順亂蜀。招安使雷有終遣嘉州士人辛怡顯使於南詔。至姚州,其節度使趙公美以書來迎云:「當境有瀘水,昔諸葛武侯誡曰:非貢獻進討,不得輒渡此水。若必欲過,須致祭然後登舟,今遣本部軍將齎金龍二條、金錢二十文,並設酒脯,請先祭享而渡。」乃知南人心服,雖千年如初。嗚呼!可謂賢矣!

《一統志》:孟獲城在寧遠城東二里,孟獲所築,即武侯禽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