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一百一 广东二 广州府 肇庆府 罗定州 下一卷▶

广东二[编辑]

广州府[编辑]

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记》:“六国时广州属楚。”秦置南海郡,后赵陀据其地。《图经》云:“尉陀僭据,改南海为南武,自称南武王。”谬。汉元鼎六年讨平之,仍为南海郡。后汉建安中,尝徙交州治此。三国吴始于此置广州,交、广析置,详见前。晋、宋以后因之,并治南海郡。梁置广州都督府,陈因之。隋平陈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志云:初治始兴,开皇二十年还治南海。仁寿初改为番州,避太子广讳也。大业初复曰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平萧铣,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开元二十三年置经略军于城内,又以广州刺史兼五府经略使。天宝初仍曰南海郡,乾元初复故,乾宁二年兼置清海军节度使。天复初属于刘隐。五代梁贞明三年,刘岩僭号,改为兴王府。宋开宝四年平南汉,仍曰广州。亦曰南海郡、清海军节度,祥兴元年升为祥兴府,既又改为翔龙府。元为广州路,明初改广州府。领州一、县十五。今因之。
府连山北峙,钜海东环,所谓包山带海,险阻之地也。封域绵邈,田壤沃饶,五岭以南,此为都会。秦末任嚣谓赵陀曰:“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陀因此霸有南越也。晋义熙中卢循保据于此,分兵北出,江左震动。既而与刘裕相持于浔阳,裕密遣孙处等自海道至番禺,倾其巢穴,循败无所归,因以覆灭。使裕计不早,循犹得阻险为奸,其为东南患,岂有已哉?陈萧勃、欧阳纥等后先据广州,而皆不克振者,羽翼未成,本根先拨也。唐置岭南经略使,为五管之枢要。乾符末,黄巢假息于广州,而毒螫遍于天下。天复初刘隐代有广州,恣睢南服且数十年。宋之末造,冀保此一隅,为一城一旅之资,而卒摧于强敌者,事势已去,非智计所能逮也。明初分道取广东,廖永忠以海道之师,自福州先至广州,广州既下,而岭南郡县亦望风款服矣。盖州不特为广东之根本,亦制广西之肘腋也。

南海县,附郭,在府治西偏。本秦南海郡番禺县地。隋开皇十年析置今县,寻以番禺县并入,为广州治。五代改曰常康,宋开宝五年复故。旧治府城北芝兰湖南,明初迁入郭内。今编户三百五十里。

番禺县,附郭,在府治东偏。秦置县,为南海郡治,以番、禺二山为名。二汉因之。晋、宋以后皆为南海郡治。隋并入南海县。唐初复置,仍为广州治。宋开宝五年废入南海县。皇祐三年复置,在州城东紫泥巷。元至正中始徙治东城内。今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九里。

广州城,今府城也。通历:“楚伐扬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旧《图经》:“广州州始筑自越人公师隅,号曰南武。”《吴越春秋》:“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令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是也。”秦以任嚣为南海尉,初居泷口西岸,俗名万人城,在今城西二十七里。既乃入治番山隅,因楚亭之旧。其治在今城东二百步,俗谓之任嚣城。又相传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有五羊衔谷萃于楚亭,遂增筑南武城,周十里,号五羊城。及赵陀代嚣,益广嚣所筑城,亦在今治东,今谓之赵陀城。汉平南越,改筑番禺县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郡治,今龙湾、古坝之间是也。号陀故城曰越城。后汉建安十五年步骘为交州刺史,以越城就圮,乃廓番山之北为番禺城,后又迁州治于此,自是不改。《城冢记》:“郡南城建安二十二年步骘迁州时筑,规制尚隘。唐广明间为黄巢所焚。天祐间清海节度刘隐更筑,凿平禺山以益之,始称壮丽。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瓘增筑子城,周五里。皇祐四年侬智高寇广州,不能䧟,命瓘再知广州。瓘复环城濬池,筑东西南三门瓮城。熙宁三年经略使吕居简议修东城,未果。转运使王靖城之,袤四里,合于子城。明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周十有三里。绍兴二十二年经略使方滋修中城及东西二城以御寇。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以城南闦阓稠密,无所捍蔽,乃增筑两翅以卫民居,东长九十丈,西五十丈,谓之雁翅城。绍定二年经略方大琮增修,端平二年、开庆元年皆尝葺治。景炎二年蒙古攻广州,州将张镇孙以城降。明年蒙古毁天下城隍,广州子城及两翅城无恙。明洪武三年复因旧垒修葺。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等以旧城低隘,乃改筑府城,连三城为一,东北包粤王台山,北连马鞍至于白云山之麓,冈阜相连不断。又建五层楼于北城上,高八丈,名镇海楼,称为雄胜。成化二年、弘治十六年、嘉靖十三年皆尝修筑。万历以来亦相继营缮。有门七,惟东南曰定海,西南曰归德,馀各以方位为名。北枕山阜三面环濠,城周二十一里有奇。”

熙安废县,在府东。本番禺县地。宋元嘉中析置熙安县,属南海郡。梁废。又怀化废县,在府东北,晋义熙中置,属南海郡。宋因之。梁废。又东有绥宁废县,亦宋元嘉中置,属南海郡。梁废。○咸宁废县,在府西北。《广记》:“五代梁贞明四年南汉析南海县置咸宁、常康二县。宋开宝五年复省入南海县。”《宋志》云:“南汉改南海曰常康,开宝五年复故。”今存以俟考。
陆贾城,府西十四里。志云:贾使南越时筑。一云赵佗馆贾于此。○卢循城,在府南十里,遗址隐然,往往有断砖败瓦。《南越志》:“河南之洲状如方壶,乃循旧居。晋义熙七年沈田子破循,焚其巢穴,即此地也。”
越秀山,府治北。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馀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尉陀因山筑台,因名。俗呼观音山。折而西北为歌舞冈,一名越井冈。相传井亦尉陀所凿,南汉时号曰玉龙泉,有九窍,亦名九眼井。○番山,在番禺县治东南一里。山北一里曰禺山,县因以名。旧时二山连属如长城,南汉刘䶮凿平之,就番山积石曰朝元洞,后改曰清虚洞。禺山之阳又有西竺山,今皆为官民居址。志云:南海县治西南一里有坡山,在闦阓中,高仅三四丈。其阳有穗石洞,旧传即五羊衔穗处。
席帽山,在府城北。有南汉郊坛遗址,山高二十馀丈,周六里,下为兰湖。《南越志》:“番禺北有芝兰湖,并注南海。”今堙。又马鞍山,在府北六里。《南越志》:“秦始皇时望气者言南海有五色气,遂发人凿此山,其凿处形类马鞍。”一云马援尝驻兵于此,因名。或谓之马迳。宋乾德四年潘美代南汉,南汉主刘𬬮以宋师既逼,遣郭崇岳等屯马迳,既而为美所据。郡志:马鞍山,自北而西有凤凰、鸿鹄二岭,自北而东有松柏、麒麟、望州诸岭。盖道出群山间为陉,讹陉为迳也。
双女山,府西十里。俗名凤山。宋潘美伐南汉,次泷头,刘𬬮遣使请和,美挟𬬮使速渡诸险,至马迳,砦于双女山下,去广城十里。《南游记》:“今府西十七里有花田,平畴弥望,皆种素馨。相传南汉宫人死,多葬此,一名白田。其地有双女山,即潘美驻师处。”
白云山,府北十五里。山高耸,上多白云,有九龙泉,流为大、小水帘洞。又北为虎头岩,岩麓有宝象峰。折而西南五里曰栖霞山,一名景泰云峰山。景泰,六朝时僧名也。下有太霞、玉虹诸洞,又有滴水岩、聚龙冈,其东北六里为蒲涧,皆白云之胜也。郡志:府境名山曰白云。又乱石山,在府东北二十里,山高险,与白云山相连。一名白云后洞,亦曰紫云洞。
石门山,府西北二十里。两山对峙如门,据南北往来之冲。汉元鼎六年楼船将军杨仆伐南越,将精卒先陷寻狭,破石门,得粤舡粟,因推而前挫粤锋,是也。《郡国志》:“吕嘉拒汉,积石江中为门,因名石门。”宋德祐二年,元阿里海涯遣降将梁雄飞徇广东,广东帅徐直谅闻益王罡立于福州,遣将拒之于石门,为元兵所败。○大桥山,在番禺县西北十八里,形如像鼻,下临大涧。
抱旗山,府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为郡之前案。江水环绕,上有古烽堠。其南为南山峡,屹立江滨。志云:抱旗山北八里有青螺嶂,嶂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冈,沙湾水出其下。又石壁山,在番禺县二十里,脉自抱旗山来。又县南二里有万松山,与卢循城相近。○三山,在府南二十七里,三峰并起,竞秀凌空,旧有三山砦。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于此。今为桂华堡。又秀萝山,亦在府南二十七里,山阜奇秀,草木森郁。
灵洲山,府西六十五里。其山平原弥望,一名灵峰山。唐《十道志》岭南道名山之一也。《南越志》:“肃连山西有灵洲。”郡志:肃连山在南海县西十五里,县西十九里有浔冈,形如巨屏,又西为灵洲山。○黄麖山,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志云:府西百里有旗峰山,山半出泉,冬夏不竭。府南十里又有碧云山,形如狮子。元末乡民黎复震筑堡于其上以避寇。又浮丘山,志云:在府城西一里,相传浮丘丈人得道处。《罗浮记》:“浮丘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浮丘然。今去海数里,所见惟一磐石耳。”
西樵山,府西百二十里。高数百仞,势若游龙,盘踞四十馀里。峰峦大者七十有二,互相连属,内顾若罗城。其极高峻者曰大科峰,峰之南曰雷坛峰、宝峰。又折而东南曰大观峰,下有九曜岩、九龙岩。其南曰紫姑峰,下为小云谷、乌利岩。自大科峰而西,岩石层叠,水帘千尺,折流而北曰龙泉,曰宝鸭池。其下曰泻钱坑,曰双鱼坡。又折而东北曰碧云峰,又数百步则小科峰、紫云峰也,亦高峻。其阴有观翠岩,石壁中悬泉一线,亦名水帘。其下为金银池,诸山之泉出焉,注于百会泉以达碧江。转而北曰宫山,上有翳门关。又西北曰镇头冈,曰紫竹峰,绵延至于兰谷,尤为峭拔。峰之外为壁山,下有通潮井。又数折而出曰黄旗冈。又有黄龙洞,居人皆以种茶为业。志云:西樵山半地平,可为民居,峰峦回合,千态万状,不可殚述也。又《名胜志》:“府西百七十里有三洲山,耸拔千仞,峰峦数十,西跨高明,南连新会,为郡之镇山。”
金鹅岭,府东北四十里。一名飞凤岭。其山峻险,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正统末乡民立镇于此,以避寇。○ 戙旗冈,在府东南十里。又十里曰卢堠石,相传吴隐之与卢循战处,一名南箕台。又四十里曰冠冈,多林木。其东有相对冈,以两冈相峙,大江中流而名。
海,府南百里。志云:府东八十里出古斗村,又东南二百里至南海卫,又南六十里出虎头门,又南一百五里抵南头城,皆切近海洋。由此东历闽、粤,南达岛夷。《海防考》:“府南有濠镜澳,寇自虎头门入犯,往往驻泊于此,为腹心之疾”云。《名胜志》:“府西南百四十里海中,有两峰并列,其形如目,名海目山。”
西江,府西北五十里。其上流为浔、郁二江,合贺江而东,过肇庆府入府界,与浈水会。浈水即北江也。又东南流,至城南而会于东江,亦谓之三江。江中有海珠石,是曰珠江,一名沉珠浦。相传昔贾胡挟珠经此,珠忽跃入江中,今有石屹峙江心。南汉创慈渡寺于其上,亦名海珠寺。宋末经略张镇孙与蒙古将塔出战于海珠寺,败绩,蒙古复陷广州。又东过沥窖堡,北去城十馀里,亦谓之东冲。孙处袭卢循之番禺,至东冲,焚舟舰而前,即日攻拔之是也。又分流经西朗,凡十馀里,谓之蚬江,俗呼白蚬壳江,汇于府东南八十里南海庙前,志所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也。一名扶胥镇。海隅出日,水中见之,是为波罗江,合诸水入于南海。详见大川西江及川渎盘江。
北江,府西北三十里。即浈水、湟水合流而南出者也。自三水县流入境,会西江,出石门而东南流,会于东江。详见大川北江。又东江,在府东南二十五里。自惠州府博罗西流,历东莞、增城县而西至府东南会西江入海。或谓之南江。附详见大川北江。
越溪,府东北三里。东流与东江会。志云:府东二十里有蒲涧,出白云山中。中产菖蒲,一寸九节,相传安期生服此得仙。其水甘泠,一名甘溪,曲折流注越秀山麓;左为菊湖,今堙;右为越溪。又东北与东溪合注于东江。今府城东北五里有甘溪池,亦谓之韼韼水。王像之云:“韼韼水即蒲涧水也。”吴刺史陆胤以海水咸卤,因导蒲涧以给民用。唐节度卢钧加凿之,始可通舟。南汉更为疏辟,作甘泉苑。郡志:宋末,于越秀山左堰越溪溉田。今堰废,其水悉入于城濠。○沙湾,在府南三十五里,源出青螺嶂,又有韦冲水流会焉,俱注于西江。
扶南水,府西南十六里。一名扶溪。民居环错,多菱芡之利。又西南四里为大通港,其东有平陆、松林、竹浦诸水,俱汇流入于海。
西澳,在城南。宋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开。志云:城中旧有六渠,回环贯串,皆汇流于西澳,亦谓之南濠。其后屡经修濬。嘉定三年陈岘复疏凿之以通舟楫,又于西南雁翅城濠口筑西闸以防溢涸。后皆因故址疏筑。明初改筑城垣于东门北城下,置小水关,疏城渠之水;复于濠南改甃水闸,广狭仅六尺许,皆用铁石为柱,以间阻内外,盖去海日远,舟楫不通久矣。又有清水濠,在旧子城东,古东澳也。穴城而达于海,后亦注于南濠。又有东濠,在府城东,明洪武三年开濬。其西濠则在城西四里,明亦因旧址修濬。时东、南二濠与西濠分流入江。嘉靖五年引东、南二濠之水皆流汇于西濠,合西江以入海。
琵琶洲,府东南三十里江中。上有三阜,形如琵琶,闽、浙舟楫入广者多泊于此。又荔支洲,在府西七里。旧《图经》云:“洲广四十里,袤五十里,亦曰荔支湾。”南汉主刘䶮建昌华苑于洲上,今湮为民居。又拾翠洲,在府西南三十里。古有津亭,今建华节亭于其上。○沉香浦,在府西二十里江滨。相传吴隐之任还,妻刘氏独赍沉香,隐之见而投于浦,因名。旧有亭,今废。又贪泉,在石门山西,一名石门水。俗传:登大庾岭则清秽之气分,饮石门水则洁白之质变。晋吴隐之刺广州,独取而酌之,以廉洁称。
金利砦,府西十五里。宋、元时置砦于此。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又县西盐步堡有神安巡司,旧为泌冲砦,亦洪武三年改。又西有三江巡司,在侧水村,本名三江砦;又西有黄鼎巡司,在西隆堡,旧为黄鼎砦。俱洪武三年改。○五斗口巡司,在县南平洲堡。景泰三年置,嘉靖五年移置于磨刀石。县西南龙江堡又有江浦巡司,旧为鼎安砦,亦洪武三年改。
鹿步堡,在番禺县东。旧置砦于此,洪武三年改设巡司。其相近有车陂、乌涌二堡。又沙湾寨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旧置砦,今亦为白沙堡;又茭塘巡司,在县南迳口堡,旧置砦;俱洪武三年改设。○狮岭巡司,在县北擢桂堡,旧为巴由砦;又县北何岭堡有慕德里巡司,旧置砦。俱洪武三年改设。志云:府东南有白坟、神头等营,俱有官兵戍守。
朝亭,府西五里。《水经注》:“赵陀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环回,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后为西候津亭,因名曰朝亭也。宋泰始四年叛将刘思道还攻广州,刺史羊希遣兵御之于朝亭,败绩。梁太清末,广州刺史元景仲附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等讨之,声言朝廷已遣军顿朝亭,即此。
茅滘埠,在南海县西南。又有戙洲、冈埠、石门等埠,又番禺县有波罗、石冈、猎德、乌涌、车陂等埠,向皆设水兵巡守江路。又南海把截所五:曰西庙,曰第二桥,曰戙舡澳,曰石门,曰长桥。番禺把截所五:曰双桥,曰流水,曰相对冈,曰官渡头,曰波罗庙。
五羊驿。在府城南。又府西北八十里有官窑驿。又西北四十里为三水县之西南驿。又胥江驿,在府西北。又番禺县北茅田村有湴湖驿。○乌石驿,在府东百里。又东六十里为增城县之增江驿。

顺德县,府西南八十里。东南至香山县百里。本南海县南境东涌、马宁、西琳三都滨海地。景泰三年始析其地置县,治大良堡。天顺九年始筑砖城。编户百六十五里。

五山,县东北二里。有五峰,一曰拱北,二曰华盖,三曰安东,四曰登俊,五曰迎晖,环列如星。又神步山,在县东二里。县北二里又有云梯山。西二里有金榜山,以山形横峙也。县南四里又有钟鼓山,下有岩,为近郊之胜。
龙穴山,县西北四十里。山高秀,东有独冈。县北五十三里又有西淋山,三峰特起。又县东北三十里有都宁山,中有黄妪洞,相传五代时有黄妪者避地于此;其南又有桃冈,俗呼桃村;皆幽胜。
龙江,县西北四十里,即西江水也。流入县界,经龙穴山阳谓之龙江。又东入南海县境会于北江。○龙滘水,出县西南三十里龙头山,南流入于南海。
碧鉴海,县西南一里。自粤江分流至此,曲折环合,其色澄碧,因名。又三漕海,在县北三十二里。又北八里曰庚流海,县西二十里曰锦里海,八十里曰洪濛海,皆小川也。志云:县北四十二里有叠石海,东接新会;西南七十里曰石头海,西通香山;皆自北而南注于南海。
都宁砦,县南百里。其北有狮岭。志云:宋祥兴帝赴海时,有苏由义者夺港得出,得赵氏后,更名旦,集众千馀人图恢复,都于由义所居之西山。逾月旦卒,由义葬之于山北。土人呼其地曰都宁,言赵王所都冀安宁也。明洪武三年置都宁巡司于此。○马冈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本马冈村,有小湾堡,洪武三年置巡司。又南有马宁巡司,本马宁砦,亦洪武三年改置。志云:县西有江村巡司,县南百馀里又有紫泥堡巡司,俱洪武三年所置。
鹤冲堡,在县南。明正统十四年贼黄萧养据此作乱,官军讨平之。又古楼堡,在县西南八里。○黄涌头营,亦在县南,四面环海,设兵戍守,所辖有仰舡冈、三沥沙等哨,接新会县界。
伏波桥,县南二里。志云:桥西南五里有乡名石桶,南越相吕嘉故乡也。嘉闻汉兵分道南下,于其地筑石瓮、金斗二城,及兵败,遂遁于此。伏波将军路博德遣兵穷追,编桥渡兵,桥因以伏波名。石桶,即石瓮之讹也。

东莞县,府东南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百七十里。本番禺县地。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唐复属广州,至德三载改宝安县曰东莞。五代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城周十四里,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宝安废县,县南二百五十里。本东官盐场。三国吴甘露二年置司盐都尉于此。晋改置县,并立东官郡,亦曰东官城。隋郡废而县如故。唐至德二载移县于到浦,即今县治也。明洪武三年改筑新城。其废县亦曰城子冈,地平旷,千户所置于此。
安怀废县,在县东南。亦晋咸和中置,属东官郡。宋因之。《齐志》“东官郡治安怀”,即此。梁、陈间县废。
道家山,在县治西。城址环其西南麓。又金牛山,在县西五里,山势岧峣,下瞰海水,一名海月岩。○飞鹅山,在县西南十里,属靖康场。流水环绕,状若飞鹅。又十里曰大岭山,奇突耸峭,下视群山如蚁垤然。其阳有瀑布泉,灌田二十馀里。又石鼓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土有乱则鼓鸣。昔卢循来寇时隐然有声。”
黄岭山,县南三十五里。俗名旗岭,县治朝山也。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曰黄岭。”其山峰峦秀拔,状如卓笔,逶迤而西,作展旗状。下有帘泉。又县南四十五里有彭峒山,上有水帘。○神山,在县东三十里。其阳为鼓镇峡,下有龙潭,即龙江所经也,旧有浮桥。又石涌山,在县东五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因名。居民多种香木于上。又东十里为宝山,昔尝置场煎银于此,名石瓮场,久废。山巅有潭,悬流下注,居民引以灌田。
虎头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志云:即秀山也。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攻帝于浅湾,张世杰战不利,奉帝退保秀山。明初廖永忠下东莞,次虎头关。今外国来入贡及出使外国者,皆取道于此。○武山,在县南五十馀里大海中。山势突起,有武勇状。每潮汐消长,高低可辨。宋余靖尝候潮于此。
曹幕山,县西北八十里。其南有石门崦峒,高广横列如城府,林阴蓊蔚,大者合抱,农隙采山如织,百材于此取办。志云:山广袤数百里,介于东莞、新会、高要、新兴之间。
铜岭,在县东二十里榴花村。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将姚文虎力战,斩之,遂与新会令曾逢龙复广州是也。又太平岭,在县东南,形若竖旗,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至山顶则平旷,一名九顿岭。道出大鹏所。○莲花峰,在县东北六里。九峰峻竦,状如莲花,一名三角山。其上有池。
三门海,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既而复合,因曰三门。旧志:县境海道之备,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伶仃洋等澳,皆有哨兵戍守。又县西南有乌猪海洋。吴惠《日记》:“正统六年奉诏使占城,发东莞,次日过乌猪洋,又次日过七州洋,了见铜鼓山,次至独猪洋,见大周山,次至交阯洋,有巨洲横截海中,怪石廉利,为舟楫患;次日至占城外罗阳校杯墅口,明日入其国门。”旧志:占城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海行殆难以里道记也。
东江,在县北。自博罗县流入境,又西入增城县界,至南海县入于西江。旧有东江堤,宋元祐初筑以防冲啮。绍兴中复修治。淳祐三年复增修之。元至正二年淫潦崩溃,寻复营葺。一名福隆堤,在县东七十里。
龙潭,县东南四十五里。志云:深溪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瀑水飞流,又十里而汇为龙潭。其水西北出,居民引以灌溉。又虎头潭,在县东百里,接惠州府界。有山险绝,形如虎头,下有潭,潭旁仅有线道,山内有田可畊,常为寇盗所据。昔于山前置砦,今废。志云:县东北黄曹村有织女湖,湖旁有小山。又县东南百里有双女湖。
福永镇,在县西南。有福永巡司。旧为屯门固戍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三十一年迁于福永村,因改今名。又白沙巡司,在县西南百十里白沙村,近三门海口。旧为白沙砦,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京山巡司,在县东北。旧为茶园寨,洪武三年置巡司,十九年迁于京山村,因改今名。又中堂巡司,在县西麻涌村。旧为中堂砦,亦洪武三年改置。
武山砦,在县南。又县东有虎头寨。志云:县境有把截所三:曰南冈头,曰沙潭,曰芦荻角。又有企石营,亦在县南。
城西驿,在县城西,水驿也。县东北又有黄家山水驿。又铁冈水驿在县东。

新安县,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莞县七十里。本东莞县地。隆庆六年析置新安县,治城子冈。编户二十里。

梧桐山,县东四十里。山势峭拔,多产梧桐,因名。又杯渡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上有滴水岩及虎跑井。《纪事》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一云南头城东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门山。唐置屯门镇兵以防海寇。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宋亦置营垒于此。又梅蔚山,在县南百里大海中。《行朝录》:“宋景炎二年正月南狩幸此。”今有石殿遗址。又西南八十里大海中有官富山,山之东有官富场。《行朝录》:“景炎二年四月,帝舟次于官富场。”是也。旧志:官富山,在东莞县西南二百八十里。
大奚山,县南三百馀里大海中。环三十六屿,周回三百馀里,居民以渔盐为生。《宋史》:“庆元三年提举盐茶徐安国以捕私盐致乱,知广州钱之望遣兵歼之,遂墟其地,后生息渐繁。”明初,有万姓者统其众,今亦呼为老万山。
佛堂门海,县南二百里。潮汐相通。志云:牂牁水,经官富山西南入海,分为二门,佛堂门海在其左,急水门海在其右。凡潮自东南大洋西流,经官富山而入急水门,番舶至此无漂泊之恐,故曰佛堂。自急水角经官富场,又西南二百里曰合连海,水通东南大洋,连深澳、桑洲、零丁诸山,而汇合于此,故曰合连。
合兰洲,县南百九十里。志云:县南百馀里有大步海,中有娟珠池,南汉时采珠于此。又南八十里为合兰洲,在靖康场海中,与龙穴洲相比。相传有龙出没其间,又有泉出龙穴洲石罅间,番舶回者皆汲以过海。近志:县西北八十里为大步海,又西北八十里为合兰洲,似悮。
官富镇,即官富场也。宋景炎二年蒙古将塔出等以步兵追二王于岭南,其别将唆都由泉州取道泛海,期会于广之富场,谓此。今有官富巡司。志云:本官富砦,洪武三年改。○缺口镇,在县西南缺口村,近合连海口。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

三水县,府北百二十里。西北至清远县百三十里,西南至肇庆府百三十里。本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地。嘉靖五年析置今县,治白塔冈。有砖城。编户五十一里。

大潭山,县北三十里。石壁数仞,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右曰天生塘,方广二亩许,居民引水溉田。○尧山,在县南四十里,俗呼大尧山。《水经注》:“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叠起,冠以青林。”《郡国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阯俱见之。”今高约百仞,亦名凌山。
卢岭,县西北四十里,与四会县接界。又金帽岭,在县东北一里。俗呼城隍岭,有连珠峰,县之镇山也。又县东五里曰象冈,一名云秀山。又二里曰石顶峰,上有古烟墩,为县治之水口。○白塔冈,在县东南一里,冈下水中有浮沉石。又二里为昆都山,即古三水镇也。宋置斥堠于此。广州参谋刘领擒海盐盗綦毋谨和尚于三水镇,是也。镇废。志云:县治东一里有魁冈,下有鹿峒水,出县东六里鹿峒中流经魁冈入于浈水。县西一里又有七星冈。其西为青冈,滨大江。又西有横石、将军二岭。
北江,县西二里。亦曰浈水,亦曰洭水。自清远县流入境,南流会于陶水,又南入南海县界,合于西江。○陶水,在县南,源出尧山,西北流注于洭水。又有翁水,出县东北利山湖,亦西南流注于洭水。三水合流,县因以三水名。志云:县南有金洲冈,水中突起,方圆约二百馀丈,高五十馀丈,一名金钟。水绕其旁。又十里过双窦入南海县界,俗呼新生水,三水之馀派也。
芦包水,县北四十里。志云:县北三十五里有龙坡山,一名花山。又北五里则芦包水出焉。其水秋冬皆涸,夏始溢,北出一里合于胥江,南出南海县境,至官窑驿合于大江。胥江亦即北江之异名矣。又北六里有鸭埠水,亦流合北江,旧多盗贼,劫掠商船。志云:县西南十里有西南滘,商旅之舟多泊于此。
三水镇,在县西南一里隔江。青冈之旁,即三水口也。有三水巡司。又县西有横石巡司,与肇庆府高要县接界。近志云:嘉靖三十年高要县古耶巡司移置此。○胥江巡司,在县北五十里。又西南巡司在县东南十二里,地名杨梅堡。旧有西南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并置驿于此。○岩石营,在县北六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鸭埠水驿,又县南有界牌石营。俱有官兵戍守。

增城县,府东百九十里。南至东莞县百里,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百四十里。本秦番禺县地。后汉析置增城县,属南海郡。梁改属东官郡,寻为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因之,宋仍属广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增城旧县,县东北五十里。汉置县治此。唐时移置于县东九冈村,后又移今治。元末尝筑土城。明永乐元年始甃以砖石。成化五年复增拓之。
罗浮山,县东百三十里,与博罗县接界。回环高耸,为广、惠二郡之望。详见名山。○猊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山产娑婆罗竹,围三四尺,性坚纫,土人取以为弓。
白水山,县西四十里。屹若巨屏,上有瀑泉百馀丈,悬注如练。又峨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秀而长。下为乌石冈,状若覆钟,色如墨,堪以眺远。冈下有乌石村。○陈峒山,在县北二百五十里。脉自庾岭而来,势如卓旗,山侧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望云岭,县北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虽天时晴霁,亦有云气覆其上。又云母岭,在县西二十里,产云母石。○景星岩,在县北五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中有楼阁宝盖之状。又浮碇冈,在县城东五里。其石赤,与罗浮相望。《旧经》云:“浮山自海上浮来,合于罗山,此冈若浮山之碇。”又东五里为百家山,上多竹,可容百家。
东江,在县南,与东莞县分界。西流入番禺县境。
增江,在县城东。源出陈峒山,东南流经此,又南合于防水。志云:防水出县南十五里流防山,流合增江。县南三十五里有牛潭,增江支流入焉。其正流西南出入于东江。
乌石镇,在县南东洲村。旧为乌石砦,洪武初改置巡司。又茅田巡司,在县西,洪武四年置。志云:县北百里有莲花砦,宋置。○增江驿,在县城东。又县南有东洲驿,县西六十里有乌石驿。

龙门县,府东北三百十里。本增城及博罗二县地。旧置龙门巡司于此。弘治九年徙司于黄沙坳,而置今县于旧司治。有城,弘治十六年增筑。编户十七里。

虎狮山,县西五十里。形若虎狮对峙,上有飞泉,下注蛟穴,流至县东五里,为白沙水,引流可以溉田。又西十里为陈峒山,与增江县接界。
天岭山,县南八十里。高千仞,为一邑之望。一名指天岭。又东涧山,在县南百八十里,有层崖叠𪩘、漱石飞泉之胜。又南十里曰岑曙山,中有西云、会仙二洞,飞泉出焉。
西林水,在县西。一名九淋水。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馀里流合于增江。○路溪水,在县东六十五里,源出县东北铁坑山,西南流会于西林水,可通舟楫。又鹅溪水,在县南百馀里。源出博罗县界,居民引以溉田,亦流入于增江。
上龙门镇,在县北。旧置长沙巡司,洪武四年改今名。

香山县,府南百五十里。东至东莞县三百里。唐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宋因之,绍兴三十二年升为香山县,仍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旧有土垣,号曰铁城。明洪武二十六年始营砖城。弘治间于城外筑子城。正德间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仁山,在县治北。有六阜环列,谓之七星峰。其北一阜曰寿山,东南曰丰山,西曰武山,洪武初筑城平其三阜。又城北一里有插笏山,濒于海,旧名獭窟山。○大北山,在县城东一里。莲峰耸其前,金鼓角山峙其后。其与莲峰对峙者为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又西二里水中有长洲山。
笔架山,县南一里。三峰屹立。又南二十里曰湖洲山,山下有湖,久之成洲,因名。俗呼为文笔山。○北台山,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志云:北台相近者有寿星塘山,塘广数亩,在山之北。野史:宋端宗崩于舟中,葬寿星塘。今塘侧有陵迹五处,盖遗臣马南宝所筑疑冢也。其地亦名坟头冈。在山之西。又梅花水出焉,下流入海。宋端宗太后全氏崩,葬于梅花坡上,亦即此水旁矣。又香炉山,在县南六十里,有瀑布悬流。志云:县以此山名也。
长江山,县东南三十里。众水皆导源于此,因名。紫马岭在其东,相合山在其西。又东南十里曰三洲山,三山并立海中,一名大圜山。又东南二十里曰乌岩山,宋末土人多避乱于此。○石门山,在县西十里,中有洞,宋末尝拒元兵于此。又黄杨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其阳有赤坎冈,宋亡,张世杰葬于此。
浮虚山,县北七十里海中。相传山尝与波上下,《山海经》“南海有浮石之山”,疑即此。又石甑山,在县南百六十里,土人呼为南山。志云:县南百里海中有金星门,两峰相对,蛮蛋多渔于此,相聚为寇。又南百里有大、小横琴山,其下即井澳也。又三灶山,在县南三百里海中。周回三百里,林木葱翠,有三石如灶,旧多居民。洪武中,以通番寇入犯,遂虚其地。成化以后有官军驻守。《广记》:“三灶山,有田三百馀顷,极膏腴。元时海寇刘进据此。明洪武初奸民吴进添通番为乱。二十六年讨平之,禁民不得居止耕种,设官兵防守。正德中豪民渐侵啮其地。”
海,在城外。宋阮泳《县治记》“香山环海孤屿”,是也。今县西北接浮虚山者曰石岐海,中多洲潭芦苇,泥泞久之成田,他邑民多耕种其中,攘夺为害。县西二十里曰象角头海,又西三十里曰叠石海,中多鱼蟹之利。西南七十里曰分流海,东注东洲门,合大洋。又三灶山东曰乌沙海,向为番夷窥伺处。成化中,番舶复自此侵扰,因岁令官军驻守三灶山。
井澳,在县南海中横琴山下。宋景炎二年张世杰奉帝至井澳,飓风大作,舟败几溺,军士死者过半,即此。《番禺客记》:“井澳海滨有湖居里,里中马南宝者尝以其家为端宗行宫。及帝崩𥐻州,殡于南宝家,然后葬于厓山。继又起兵于井澳,与蒙古战,不胜死之。”志云:县有浪白澳,为海道戍守处。○零丁洋,在县东百七十里。宋末,文天祥为元兵所败,被执尝经此,有“零丁洋里叹零丁”之句。又九星洋,在县西南。宋建炎二年元将刘深袭井澳,帝至谢女峡,复入海至九星洋,欲往占城,不果。《一统志》:“海中有九曜山,罗列如九星,洋因以名。”又谢女峡,一名仙女澳,亦在县境。
香山镇,在县北大榄村。旧为香山砦,洪武二年改置巡司。又小黄圃巡司,在县北百二十里。弘治九年置。○金斗场,在县南百五十里,地名濠潭,即宋金斗盐场也。今废。
象角头营,在县西。志云:县有镇头角、南禅佛、县港口及浮虚、大埔洋等营,俱有官军戍守。又把截所四:曰石岐,在县西;东洲门,在县东;乾务,在县南;大人岭,在县北。

新会县,府西南二百三十里。西北至肇庆府高明县九十里,西至肇庆府恩平县百十里。汉番禺县地。晋末置盆允县。元熙二年置新会郡治焉。宋、齐因之。隋平陈郡废,置新会县,并置封州治焉。开皇十一年改为允州,后又改曰冈州。大业初州废,县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冈州,仍治新会县。贞观十三年州废,县属广州。是年仍置冈州。天宝初曰义宁郡。乾元初复曰冈州。贞元末州废,县仍属广州。宋因之。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八里。

盆允废县,在县东。晋末分番禺县置盆允县,属南海郡,寻为新会郡治。齐、梁因之。隋平陈改置新会县,废县入焉。《城邑考》:“新会县旧无城,元末始筑土垣御寇,旋废。洪武二十四年改筑土城。三十年甃以砖石。天顺六年复筑子城,周为濠堑,时称完固。正德十一年又复营筑焉。”
新夷废县,在县西四十五里。三国吴析番禺置平夷县,属南海郡。晋太康初改曰新夷。元熙中改属新会郡。宋、齐因之。隋初废入新会县。又宋元废县,在县东北。沈约《志》云:“元嘉九年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二十七年改宋安为宋元,皆属新会郡。”齐废宋安县,馀皆如故。梁、陈间改新熙为新建,始成曰熙潭,招集曰怀集,又以废宋安县改置化召县。隋开皇十年悉并入新会县。
义宁废县,县西北九十里。本新夷县地。宋置义宁县,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属冈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复属冈州。贞观十三年改属广州,旋复故。宋开宝五年废入新会,六年复置。太平兴国初改曰信安县。熙宁五年省为镇,入新兴县。元祐初复为县。绍圣元年又改为镇,后复为县,还隶广州。建炎初废。
封平废县,县西七十里。晋末置,属新宁郡。宋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大业初废入义宁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封平县,属冈州。贞观十三年省。又封乐废县,在县西北。沈约《宋志》:“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县界归化民置,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大业初废入新会县。唐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废,旋复置。开元初又废。○始康废县,在县西南。刘宋元嘉中置,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开皇十年废入封平县。又有初宾废县,亦在县西。刘宋时置,属新会郡。齐、梁仍旧。隋开皇十年省入义宁县。
桂山,县北二里。俗呼圭峰。唐僧一行至此,有黄云覆之,因名黄云山。上多松竹,瀑泉出焉。又北八里曰渌屏山,周回八十馀里,环绕县治,一名绿护屏。屏南有潭,谓之圣池。○大云山,在县西三里,形如盘龙,浮江旋绕。又西五里曰龙山,上有九穴,俗呼龙窟。其下紫水出焉,南流入海。
仙涌山,县西北六十里。地名罗坑。本无山,一夕风雷震吼,涌出数峰。又西北五里曰昆山、仑山,二山相连,俗合呼为昆仑山。昆山巅有天井,仑山巅有白龙池。○金冈山,在县西八十里。《唐志》:“冈州以金冈而名。”其地产金,下有淘金坑,旁皆沃壤,延袤八十里。今皆为民田,不复有金坑矣。西北有石洞,曰金山岩,深广皆二丈,岩顶飞瀑如练,有磐石可坐数十人,旧为乡人游赏处。今为盗薮,俗呼鬼子窟。
曹幕山,县西北二十里。上有傜人,垦山为畬。今详见东莞县。○茂山,县西南三十里,一名天台山。志云:县西三十里有将军山,山势雄峻,其脉蜿蜒而南,至此突起数峰,东尽于海。又西南二十里有石迳山,石岩如屋,容数十人。
厓山,县南百里大海中。延袤八十馀里,高四十二丈,与奇石山相对,立如两扉,潮汐所出入也。亦曰厓门山。故有镇戍。宋末,帝昺立于𥐻州,张世杰以厓山为天险,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驻于此,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及军屋三千馀间。未几,元将张弘范来攻。或谓世杰曰:“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往据之?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世杰为必死计,不听,结大舶千馀,作一字阵碇水中以拒元军。厓山北浅,舟胶不可进,弘范由山东转而南,入大洋,与世杰师相遇,薄之,且出骑兵断官军汲路,又以舟师据海口,世杰遂困。既而元将李恒自广州来会,守厓山北,与弘范合击,宋军遂溃。陆秀夫负帝沉海,杨太后及诸嫔御从死者以万数。宋遂亡。志云:厓山对峙有汤瓶嘴山,以形似名,最高峻,文禽异木,多出其中。又南有双壁山,高百馀丈。又南十里曰九曲山。
海,县南二十一里。一名熊海,以旁有鼠熊、马鞍熊、东熊、长熊四山也,统名曰熊子山。熊音那。三足鳖曰熊,山形似之,其下皆曰熊海。东迳香山县为小梁海,西经蚬冈,自北而东至厓山为厓门海,通谓之南海。《海防考》:“滨海有望峒澳,系广海卫军巡哨。”
西江,在县东北。志云:江水至番禺西,分流至县东为江门。江门又分为二水:左迳石觜至东莞县虎头门入于海,右迳县滘入于熊海。○锣鼓潭,在县西四十里。山溪之水汇流经此,水石冲激,声如锣鼓,南流入海。
沙村镇,在县南长沙村。有沙村巡司。志云:旧置司于长珠大神冈,洪武三年改置于此。又县东潮莲村有潮莲巡司,旧置砦,洪武二年改。又药迳巡司,在曹幕山药迳口。旧置砦,亦洪武二年改。○沙冈巡司,在县西。旧为乐里砦,置于余村。洪武二十年徙于沙冈村,改置巡司。又松柏巡司,嘉庆中增设,在县西松柏山,旧为贼巢;又县西河村有牛肚湾巡司,旧置砦;俱洪武二年创设巡司。又西有大瓦巡司,亦洪武初置。
利迳营,在县西北。近昆仑、曹幕二山,通高明、新兴,山岭险阻多贼。相近又有汾水江营。又赤水口营,在县西,有五坑垌、检蚬凹山贼。又西为蚬冈营,有罗汉山浪贼。○鬼子窟营,在县西,防鬼子窟、良金、云永山贼。又西有五坑迳营,防甜水坑、良金、云永三山贼,迳道多岐,接新宁、恩平二县界。
长沙塘营,在县西南。有北腊山、船金坑、雷公岩、斩头等山贼。又西有游鱼山营,防石岩头、金良二山贼。相近为金钗营,防牛仔兰、北腊、王坑、王牯岭、罗汉等山浪贼,通新宁、恩平二县界。又有寨濠迳营,亦防罗汉、大山诸贼,接新兴、高明、恩平、新宁诸县界。○临江台堡,在县东南,滨海;又东为良村营。俱接顺德县界。志云:县有白虎头、官来迳等关五。又有把截所八:曰长沙,在县南海滨;曰企官,曰双烟整,曰潭滘,曰企头,曰横山,皆在县西南滨海;曰仰船冈,在县东南;曰寨门,在县西,亦滨海。

新宁县,府西南三百三十里。西北至肇庆府阳江县百二十里。本新会县地。自元季以来诸傜煽乱,屡征不服。明弘治十一年讨平之,因析置今县。初筑砖城,正德六年改筑,周三里有奇。编户六十里。

三台山,县北一里。一名上坑山,县之主山也。迤东一里曰连珠山,有三冈如连珠。其西曰宝鸭山,与三台并峙。○百峰山,在县东五十里。峰峦百计,兽多獐鹿,木多松梧,蛮僚之所出没也。其相连者曰古兜山。其地水陆四达,蛮僚结砦于此,有峰曰汤瓶嘴。
大隆山,县西南百二十里。有傜寨,旧为盗薮。又县南百六十里曰龙溪山,山险峻,上有石室。○上川山,在县南二百三十里海中。山多香腊材木,居民煮盐者多取木于此。又下川山,在县南三百里海中,亦有香腊竹藤之利。《一统志》:“上川石山,下川土山,居民旧以贾海为业。”下川相近者曰海晏村。洪武四年海寇钟福泉等挟倭船寇海晏,下川官兵追讨,至阳江平之。于是徙二山居民入内地,遂为荒壤。其后生齿渐众,然豪贵夺其利,民日益贫矣。
海,在县南。志云:县西七里有紫霞山,其下为紫霞海。又有矬洞水,源出大隆山,山南为大牌海;又南二百里迳铜鼓山,众水合焉,风涛触石,如铜鼓声,是为铜鼓海;至上川山左右为大、小金门,又西南二百里为番舶往来之冲,是曰寨门海。
半塘水,在县南。源出县西北冯村坑,流入海。○雷公潭,在县西一里。源出百峰山,有龙潜焉,龙兴则风雷迅烈。下流亦注于海。
城冈峒,在县西南七十里城冈堡,有巡司。又望高巡司,在县南。旧为褥州巡司,洪武二十七年以其地立广海卫,移司于望高村,因改今名。○那银堡,在县西南九十里。又河木堡,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河木迳,南去广海卫十五里。
仓步营,县东四十里,东北至新会县之赤水口营三十里。相近者又有水流迳营。志云:旧防新宁上朗、张边,恩平交迳等山贼。○甘村营,在县东南,接顺德县界。志云:营去仓步营三十里,去城冈堡二十里。似悮。
石鼓寨。县东三十里石鼓山上,傜寨也。县北八里有石人傜寨,在石人山上。志云:县境诸傜寨,大者如石鼓、茅舍、苔村、石人、刑峒、横岭、莲塘、羊公迳、仓下、那西、东瓜、冲上峒、万罗冈、鸡头、怀宁等寨。嘉靖三十年讨叛傜,一自南海抵新会壁山砦,一自石门抵苦草迳,又分左右翼:一略百锋十二寨,一略石鼓十五寨。旁午移兵攻黄沙泥、仓下寨,夜进茅舍、梅树峒等寨,贼突围走牛角刑。又进剿盈峒、大塘诸寨,又克那西、上桥诸砦,又分兵自牛眠沙进剿苔村、怀宁诸砦。贼平,乃设更鼓、那西、三合、水金、鸡头诸营。

从化县,府东北三百四十二里。西北至韶州府英德县百八十里。本增城县地。弘治元年峒僚谭观福恃险为乱,讨平之。三年析置今县,治横潭。七年改治马场田,筑城。十一年甃以砖石。嘉靖中重修,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龙潭山,县北二十里。上有龙湫。又云台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巅平衍如台,常有云气覆之,旁有洞穴,容数十人。又北山,在县东北八十里,三峰峻拔,山半有兰和谷。下为龙潭,上有瀑布悬流注于其中。又五指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五峰相连,如笔格然。
围脑山,县西十三里。其上有仰天湖,又西为三将军山。又蜈蚣山,在县西五十里,麓有铁场坑,相传旧尝于此煮铁。县西北四十里又有百丈带山,上有泉,注为流杯池。○石鼓楼山,在县南三里,其石层叠,下有潭。又鹧鸪山,在县南四十里。其脉自庾岭而来,有峰高百馀丈,傍一峰差小,俗呼为大、小鹧鸪。旧志云“山在增城县西南九十里”,盖本增城地也。又武台山,在县南五十里,亦有两峰相对。
流溪,在县南。源出韶州府乳源县流溪山,流经县前合于曲水,又西流至南海县石门山入于北江。○曲水,在县东。有三源:一出增城县界监瀵山,一出县东六十三里之中心山,一出县东概洞,流五十里至白芒潭,又五十里抵县前与流溪水合。水甚清浅,不通舟楫。
犁塘水,在城西。源出县东三十里狮子岭,有石磕水流会焉,曲折流五十里,至县西三里之风门岭合于流溪。志云:风门岭多积水之峁,山半有水盂,积水常不竭。
流溪镇。左县北石潭村。旧置寨,洪武三年改设巡司。志云:县有上塘营,防十八山、苦菜塘、松子寨等处巢峒。志云:县境有山傜巢穴凡三十五处。

清远县,府北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肇庆府四会县百七十里,东北至韶州府英德县二百七十里。汉南海郡中宿县地。梁析置清远县,为清远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仍属广州。宋因之。《城邑考》:“元至正中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砌砖城。天顺七年为傜贼所陷,成化中修筑,以后又尝增修。城周八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中宿废县,县东北六十里。汉置县,属南海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始兴郡,仍曰中宿县。宋、齐因之。梁析置清远县,又改置政宾县,移东官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并入清远县。志云:今县东十二里有中宿山,中宿县以此名。
峡山,县东三十里。一名中宿峡。崇山挺峙,中通江流。《旧记》:“黄帝二庶子,曰禺阳,曰禺号,南采阮俞之竹,为黄钟之管。今山上小竹,节间长九寸,圆迳三分,疑此山即阮俞也。”亦曰禺山,亦曰二禺。有两峰穹窿对峙,束隘江流,故曰峡也。道家以为第十九福地。有和光洞,甚深窈。又有幖幡岭,在山顶南。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广州,命将讨平之,还见二幡于山顶。盖二禺神之所赐云。又观亭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名观峡山,或云即峡山之支麓也。或谓之寻峡。姚氏云“汉楼船将军杨仆出寻峡,峡去始兴三百里,近连口”,即此峡矣。○观音山,在县东二百五十里,高出诸山,峰峦层叠。
大罗山,县西二百五十里。其脉自阳山来,西抵广西梧州府怀集县界。傜、僚多居其间,中有龙潭,贼巢也,嘉靖三十六年讨平之。又溱源山,在县西百二十五里,连山交枕,绝峰壁竦,溱水出焉。俗讹为秦王山,溱水亦曰秦王水。○回岐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古名观岐,高耸数十仞,逶迤环抱,有回顾县治之状。下有岐水,回岐驿设于此。又临汉峡,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崖壁立,延袤九十里。
浈水,在县东北。源出大庾岭,迳韶州府英德县界,又南过废中宿县,至县东会于洭水。汉杨仆下浈水,是也。经县南八十里有黄巢矶,相传黄巢尝覆舟于此。又南入三水县界。
洭水,在县东。自英德县流入界。《汉志》注:中宿县有洭浦,是也。又东南流四十二里,至县东与浈水合。或谓之湟水,或谓之洸水。汉路博德下湟水,即此。又洭水合浈水之处谓之洭口。陈大建二年广州刺史欧阳纥以州叛,陈将韦昭达破之于洭口。亦谓之洸口。宋乾德二年潘美克南汉之郴州,刘𬬮惧,使邵廷琄屯洸口是也。志云:浈水,亦曰洌水、湟水曰潖江。今县东有潖江乡及潖江巡司。
溱水,在县南。源出溱源山,东流合于浈水。《水经》云:“溱水源出湖广临武县西南境,经曲江县西北流合武水,《山海经》谓之肄水。又南合浈水,又西南迳中宿县会一里水。其扼处名为观峡,春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水沦没,必无出者,称为至险”,盖讹今之浈水为溱水,而又以今之溱水为浈水矣。
横石寨,在县东。洪武二年改置横石矶巡司。其相近有高田营、金斗角营,皆设兵戍守。又潖江砦,亦在县东,洪武二年改置潖江巡司。其相近者有鼓楼冈、黄峒水二营,俱为戍守处。○滨江砦,在县西北;又有回岐砦,在县西南,近回岐山;洪武二年俱改置巡司。
枫坑营,在县西南,接三水县界,西防四会之傜。其相近有塘角、蚊虫石、大庙峡、黄流寨、石角、河村等营。又龙镇营,在县北;相近有石川迳口、鸭春迳、三木坑等营;皆僻在万山中,接英德、阳山二县黎峒贼寨。○清远峡营,在县东峡山下,亦曰峡口营。又南有正江口、头巾滩、山塘、大燕水等营,又西南有界排营。志云:县境江道北接英德,南达三水,多盗贼及黎傜,水蛋之患,因设金斗角、高田、黄峒水及峡口诸营,拨兵防戍。又有锣鼓滩、板潭、禾云、合头、白泡潭、丫矶水等营,皆近江道。县西北又有老虎峒、黄柏迳、黄冈迳、秦王迳等营,则西北一带山迳防卫处也。
独石砦,在县境。志云:县有独石、黄田、田心、洋子、莲梗、双石水、西乱滘、白湾、牛挨石、羊坑、雷坑、石阁、老虎峒、桃枝、横石、企石、三木坑等十七寨,又有三坑等傜巢一百有六。
安远驿。在县城西。县东北九十里为横石矶驿,县西南八十里为回岐驿。志云:县东又有官庄驿。
  附见
广州左卫,在府治北;又有广州右卫,在左卫之西;俱洪武八年建。又广州前卫,在府治西;其北为广州后卫。俱洪武二十三年建。
南海卫,在东莞县治南。洪武十四年建。○东莞守御千户所,在县南东莞县旧城内,洪武二十七年置。有砖城,周三里有奇,环城为池。一名南头城,备倭指挥亦驻于此。又大鹏守御千户所,在东莞县东三百五十里,以相近有大鹏岭而名。岭脉自罗浮来,状如飞鹏也。洪武二十七年置所。有城,周二里有奇,环城为池。俱隶南海卫。
广海卫,在新会县南一百五十里。旧为褥洲巡司,洪武二十七年改建卫,有城。三十年甃以砖石,周五里有奇,环城有池。○香山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六年建,隶都司。二十八年改隶广海卫。又新会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十七年建;又新宁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嘉靖十年建;俱隶广海卫。
清远卫。在县治东。洪武二十二年建。
增城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南。洪武二十七年建,直隶都司。又从化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嘉靖十四年建,隶南海卫。

连州,府西北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郴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五里,东至韶州府四百里,西至广西贺县二百六十七里。

春秋时楚地。秦为长沙郡之南境,两汉属桂阳郡,三国吴改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泰始中置宋安郡,秦豫初省入广兴郡。齐仍属始兴郡,梁置阳山郡。隋平陈郡废,改置连州,大业初,改为熙平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连州。天宝初改为连山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湖南,汉乾祐三年入于南汉。宋仍为连州。亦曰连山郡。元至元十七年曰连州路,属湖南道。十九年降为州,隶广东道。以州治桂阳县省入。明洪武初省,十四年复置州,编户十七里。属广州府。领县二。今因之。
州北接九疑,西通桂岭,控郴、永之噤喉,为广州之肩背。汉平南越,一军出湟水。宋伐南汉,自连州进克韶州。明初陆仲亨以赣州之师由韶州出连州,捣肇庆以西。盖介五岭之口,为四出之途,岭南形胜,斯为最矣。
桂阳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属桂阳郡。元鼎四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将军屯桂阳,待使者,既又出桂阳下湟水,即此也。后汉亦曰桂阳县。孙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泰始中分属宋安郡,寻还属始兴。齐仍属始兴郡,梁为阳山郡治。隋为连州治,唐、宋因之。元省县入州。《舆地志》云:“连州桂阳县,汉属桂阳郡,因谓之小桂。”西魏围江陵,王琳自广州入援,将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蒸城,见湖广衡阳县。姚思廉曰:“小桂,岭名。”或即今之桂阳山。《城邑考》:“桂阳城,刘宋元徽中湘州刺史邓曾创筑。宋皇祐四年因旧址增拓。元祐、绍兴及宝庆中皆尝增修。明洪武二十八年复甃以砖石。正德四年修葺。有门三。城周三里有奇。
冈溪废县,在州西北。沈约《宋志》:泰始六年立冈溪县,割始兴之桂阳、阳山、含洭四县立宋安郡,属湘州。秦豫元年县与郡俱废。
顺山,州东四里。刘禹锡《记》:“邑东之望曰顺山,由顺以降,无名而相依者以万数,回环郁绕,叠高争秀,西北朝拱于九疑,乃州之第一山也。”又东一里曰巾山,一名翠巾峰,平地耸起,凡百馀丈,崔嵬冠于群峰,其木多楠柘之属。九疑,见湖广名山。
桂阳山,州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石洞,广三百一十步,藤萝蔽之。洞内之泉流出,东入于韶州。旧县名桂阳,以此。又西北五里曰白鹤山,石峰四面如掌,相传有陈真人者骑白鹤上升而名。○方山,在州北二十八里。志云:山远与九疑对峙,凡数百里,其东南有水出焉,下流达于湟水。又北十二里曰北山,上有磨崖。志云:州南五里有白罗山,峭拔壁立。
冠峰,州北十三里。高耸冠于群山,或曰以山形如冠也。又北里许有五峰,状如芙蓉,亦名芙蓉峰。或曰即莲花峰也,宋潘美破南汉之兵于此。又圭峰,在州西北十里。泉山环绕,惟此峰端立如执圭。○天际岭,在州西北十五里。一名昆湖山,以下瞰昆湖而名。连延而西,入连山县界。又秀岩,在州西北五里,山有悬石,如滴翠乳。一名大云岩。
楞伽峡,州东十五里。双崖壁立,垂石飞瀑,下注深潭,即湟水所经也。唐显庆四年,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馀家,即峡中水矣。宋嘉泰二年厓崩,水壅,溪谷倒注,舟楫不通,田庐垫溺,患及城邑。州刺史杨榕等疏凿之,三载底平。叶适《记》曰:“湟水会流而东南出,束两崖间,湍怒激跃,势倾百里,舟行必逾峡,始可无患是也。”下有贞女石,相传贞女化石处,亦名贞女峡。
湟水,在城东。自阳山县流入界,又南入韶州府英德县境。刘禹锡曰:“城下之浸曰湟水,由湟之外交流而合输者以百数。”是也。今详见大川北江。
桂水,州东北十五里。志云:源出湖广宜章县黄岑山,南流入境,俗名奉化水,流合五溪水。《寰宇记》:“五溪者,沧浪水、昆湖水、横溪水、叶腐溪水、相思水也。”一云五溪源出方山,五派合流,注于湟水。
卢溪水,州西北二十里。源出湖广蓝山县,有卢龙水流合焉,亦名上、下卢水。经州西二十五里汇为龙潭,东流历楞伽峡注于湟水。○双溪水,在州西南三里。其上流为乐簪溪,古名斟水;一出连山县界,亦名获水;迳县西九里合高良水,又东为双溪水,注于湟水。又连口水,旧志云:源出桂阳县西北百十里石塘村,亦曰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水。或谓之郁连水。
鸡笼关。州西三十七里。有兵戍守。志云:自州界接四会县境,有傜贼山寨一十有二。

阳山县,州东北二百里。北至湖广宜章县百三十里,东至韶州府乐昌县百八十里。汉置县,属桂阳郡。后汉改曰阴山县。三国吴省入含洭县。晋复置阳山县,属始兴郡。宋、齐因之。梁属阳山郡。隋属连州。唐、宋因之。元属桂阳州。明洪武二年属韶州府。十四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

阳山故城,在县南。汉县治此。唐神龙初移县治于洭水北,即今县治。《城邑考》:“县旧无城,天顺七年始营砖城,成化以后,屡经修筑,有池环之。”
宣乐废县,县南百里。梁置梁乐县,并置梁乐郡。隋平陈郡废,县属连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宣乐县。大业末废。又游安废县,在县西南,亦梁、陈间置。隋属连州,大业末废。
贤令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山以愈名也。又县东北二里有石崖山,上有石壁如板。○阳贤山,在县西南十里,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有两峰上耸,亦名丫髻山。
宝源山,县东三十里。山产黑铅,居民尝采取之。弘治九年奸徒相结为盗,始禁不复采。又铜沙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旧尝产铜。○同官峡,在县西北七十里。脉自连山县黄连山来,有峡水东流,注于湟水。志云:峡,今夷为同官村。
洭水,在县东,即湟水也。亦曰浛水。自湖广宁远县界东南流入县境,复折而西南入连州界。志云:同官峡水,东流合湟水,又流过城南为阳溪水,又南十里曰龙坂滩,滩侧温泉,四时不竭,又南十五里为龙宫滩。韩愈云:“阳山天下之穷处也。水则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
斟水,县东二里。其地有东岩,水源出焉,南流四里为潮泉。泉源消长,与潮汐同候也。俗亦谓之桃江。又有两溪水,源出韶州府乳源县,流经县东之莲塘,合斟水入于洭水。
湟谿关,在县西北。秦置。汉武伐南越,兵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新唐书》阳山县有秦湟谿关。《郡国志》:阳山县理,洭水之南即其故墟,本南越置关之邑,故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云。
阳山关,在县北,当骑田岭路。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定南越,遂于此置关。《史记》:“尉陀移檄湟谿、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是也。姚氏曰:“县去骑田岭不过百馀里。岭即郴州之黄岑山也。”
星子镇,在县北。有巡司。又西北有朱冈巡司,县东又有西岸巡司,俱洪武二年置。○白芒营,在县西。舆连山县相近为高滩营,接白芒、老鸦坑诸险路,置兵戍守。又西有饭甑营,接稍陀、白水诸险路,通广西怀集县石角山傜。又有大良营,亦在县西,地名青氵困,接怀集县黄潭山诸险路,并防汾水凹山贼。相近又有琵琶迳营,亦接黄潭诸山,防茶坑南北西水山贼。又有江头圳营,亦接南北西水险路。俱置兵防守。
马丁民营,在县西南桥下山,接广西怀集县界,防古岭山贼。旁又有马丁兵营。又李峒营,在县西南乌石峒,通四会、清远大罗等山险路,防大罗、焦坑、黄沙坑诸贼。相近有梅花迳营,地名白竹茛,亦防大罗山贼。○牛仔营,在县东,接乳源县界,防企山、滑峒坑诸贼。
石盘闸。在县东南。地名大桥。路通英德县界,防杉木角贼。其北有大青蓝闸,相近为天堂岭,通乳源县莽山险路。东有小青蓝闸,接雷峒、大桥诸处,亦防天堂岭贼。又高桥闸,亦在县东南,地名神下坪,亦接莽山界,防黄沙坑傜贼。又长塘闸,在县东北,地名大东,山路通湖广宜章县。○旱塘闸,在县西,地名坑塘,路接广西怀集县界,防清油草塘贼路。又佛子迳闸,在县西南,地名牛皮岩,与李峒营相接。又黄柏迳闸,在县南,地名老虎坑;相近有沙涌闸,地名鱼水,与梅花迳营相接;俱防大罗山贼。

连山县,州西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广宁远县二百十里,西至广西贺县百五十里。汉桂阳县地。梁析置广德县,属阳山郡。隋改县曰广泽,属连州。仁寿初改曰连山。大业初属熙平郡。唐复属连州,宋因之。绍兴六年废为镇,十八年复故。明洪武二年属韶州府,是年省县入阳山。十四年复置,属连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连山故城,在县西北。志云:县在前代迁徙无常,洪武初因唐神龙间旧址置县于西北程山下。天顺三年为傜贼所破。六年贼平,议者以县在万山中,道涂险远,且多瘴疠,乃相度鸡笼关内小水坪,水土平衍,堪徙县治,因筑今城,环城为池。
熙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尚安县,属始安郡。晋太康初改曰熙平县,宋因之。齐置齐乐郡,梁、陈仍旧。隋平陈废郡,县属连州,大业末废。又有武化废县,在县西南。亦梁置,隋属连州,大业末废。
长迳山,县东九里。中有长迳通往来。夏瑜《记》云:“山在城东四里,高数百丈,周二十里,脉自州东巾子山来,山势中断,若蜂腰然。有迳路,连民出入必由此。西通怀、贺,北抵锦田。路多石壁悬崖,可徒行,不容车骑。春夏山水暴涨,所过冲薄荡啮,虽岁加葺治,而圮坏不免。天顺初广右峒蛮越境寇掠,据县为巢,路益崩坏。六年寇平,知县孔镛修复县治。以山当出入通衢,不容蓁塞,乃重辟之,凿其阻险,补其倾缺,于是民无攀援之患”云。
天梯山,县北百五十里。高险无草木,行者难若升天。又上叶山,在县西北百六十里。山险峻,为傜、僮窟穴。又昆湖山,在县东北二百里,下瞰昆湖,湖水渟泓,群山四拥,称为奧区。一名天际岭。东南至州城十五里。
黄连山,县西百五十里。峰峦连络,多草木,与广西接界。又巍峨山,在县南四十里,高险不可登。○连营峒,在县西。
梁峒水,县东南十九里。有上吉水流合焉;又县南六里有横水;俱东南流合于湟水。○大龙水,在县北十六里大龙山下,下流亦入于湟水。
白沙营。在县东。地名茅铺冈,防鸡笼关、台子冈诸山贼。台子冈即长迳山路之险也。又黄南营,在县南,防沙田峒、黄南、梅水界巢贼,向系乐昌县民壮戍守。相近有沙坊营,系仁化县民壮戍守。○大眼营,在县西,地名上草峒,防草峒、大小眼及贺县上下均峒、咸石等山贼。又拳石营,在县西北,地名三禾峒,防大冲、倒水及湖广界蕉花、石角等处贼巢。
  附见
连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二十八年建,隶清远卫。

肇庆府[编辑]

肇庆府,东至广州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高州府七百七十里,西至广西梧州府四百里,北至广州府连州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四百二里。

《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南越地。秦为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国地,武帝平南越为苍梧、合浦二郡地。三国吴及晋属苍梧郡。刘宋分属南海郡,又置绥建郡,治四会县。梁增置高要郡。治高要县。隋平陈郡废,改置端州,大业初又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四年复曰端州,天宝初曰高要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南汉。宋初仍曰端州,亦曰高要郡。元符三年升兴庆军节度,重和元年又升为肇庆府。以徽宗潜邸也。又赐军额曰肇庆。元曰肇庆路。明洪武初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今因之。
府带山控江,延袤数千里,据广州之上游,当贺、梧之津要。汉武帝自巴、蜀发夜郎兵,下牂牁江会番禺,即今西江路也。梁大同中交阯李贲作乱,以杨㬓为交州刺史讨之,命定州今梧州府。刺史萧勃会㬓于西江。萧子显曰:“西江川源深远,宋、齐以来皆别置督护专征讨之任。”陈霸先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是也。李吉甫曰:“端州当西江口,入广西之要道。”明初廖永忠等奉命平广西,亦由肇庆沂西江而上,抵梧州。盖郡为两粤之要膂,东西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

高要县,附郭。汉县,属苍梧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改属南海郡,齐因之。梁为高要郡治,唐、宋以来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九十八里。

高要城,即今府治。汉置县治此。宋皇祐中始筑州城,环土为垣。政和三年改筑石城。明洪武元年复增拓之,天顺、嘉靖间,皆尝修筑。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平兴废县,府东南八十里。刘宋置,为宋隆郡治。沈约《志》:“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县,为宋熙郡。二十七年改置宋隆郡,领平兴、初宁、建宁、招兴、崇化、熙穆、崇德等县。孝建中,复改为宋熙郡。”齐时亦曰宋隆郡。隋平陈郡废,以平兴县属端州,诸县悉并入焉。唐因之。宋并平兴入高要县。《一统志》:“府东南三十里有废崇州,宋元嘉中置,寻废。”悮。郡志以为宋隆郡故址。又云:平兴废县今为黄村都,成化十一年割入高明县,去高明城五十里。
博林废县,在县西南。梁置,属新宁郡,并置抚纳县。隋属新州,大业初以抚纳县并入博林县,属信安郡。唐属端州,贞观十三年省。
石室山,府北六里,一名圆屋山,亦名高星山,或谓之定山。山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有二门,中可容百馀人,号为“神仙下都”。其前有浦,曰高星浦。旁有耸石,广六十馀丈,高二百馀仞,谓之崧台。又有七星岩,连属曲折,列峙如北斗,岩之中亦为石室,容数百人。又有斗魁台,唐初所筑。岩之左为石洞,穹窿宏敞,前后二门,顶开中霤,巨石覆其上,春夏间潦水泛溢,岛屿平没;惟此高耸特出水中。又东逾沥湖半里许曰屏风岩。又里许为阆风岩。从石室而西,半里则为天柱岩。又里许为蟾蜍岩。又半里许为仙掌岩。西北二里曰阿陂岩,延袤凡数十里,沥湖环流其下,可通舟楫。又有北山,亦名北岭,在县北十里,高千仞,盘亘百馀里,为府治之后山。峰峦联属,若屏障然。其中一峰,屹立雄伟,名将军岭,盖即石室之支阜也。又府东北十里曰狮子冈,在七星岩之东,中峰嵯峨,陵阜盘郁。
铜鼓山,府南二十里。高千仞,周三十馀里,府治之案山也。山有赤石如鼓,叩之有声,因名。又南三十里为神符岩,有南北二岩相向,南大北小,皆奇胜。小岩口又有龙井,四时不涸。○云从山,在府南三十里,高百丈,周五十馀里,峰峦叠𪩘,秀出天表,新宅水经其下。
高峡山,府东三十里。高百馀仞,周十里,与烂柯山对峙。江流至此夹束而出,一名高要峡。汉以此名县。相传山有灵羊,每出鸣,风雨随至,亦名灵羊峡。灵,一作“羚”。三国初,吴交州刺史步骘取南海,刘表大将衡毅、钱博等逆战于峡口,兵败毅死之,即此处也。水中有亚婆顶、钓鱼台,皆最湍急处。○烂柯山,在府东南四十六里。一名柯斧山,旧传王质观碁处。亦名端山,峡之对山也。高数百仞,周五十里,其上狸人所居。江水经此谓之端溪。隔溪有二岩,石可为砚。《吴录》曰:“端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木。”《砚史》云:“岩有四,曰下岩、上岩、半边岩、后砾岩。穿洞深入,不论四时,皆患水浸。治平中贡砚,取水月馀方及石。自仁庙以前,赐史院官砚多是。其后岁贡惟上岩耳。”《一统志》:“砚石凡三种,岩石为上,西坑次之,后磨又次之。”
顶湖山,府东北四十里。山高千馀仞,周数百里,为一方巨镇,盘郁森耸,攀援莫上。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又东北十里曰九坑山,高五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出泉九派。旧有茶园四十四所,傜人居之。○劳山,在府东北百里,高数百仞,周三十里。山迳险狭,樵人惮劳,因名。
湘峡山,府西三十馀里。高数十仞,周八里,群峰列峙,江经其中,形类潇湘。其东五里为小湘峡。宋皇祐四年侬智高犯端州,州守李宝臣曰“若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即此。志云:府西有小湘、大湘二水,俱流至峡中入江。○望夫山,在府西六十里,高百仞,周百里,屹然际天。《郡国志》:古端州有望夫山。又腾豺山,在府西百里。亦曰腾豺岭。山势险峻,有异兽。或谓之腾猿,亦曰腾豻。
王侯峰,府东南七里。高数百仞,周三十五里。志云:“宋元丰中郡守王泊葬其下,峰因以名。又金洲冈,在府东南九十里,巨石峻峋,高数十仞,周数百丈,屹立江流。又十里为罗郁冈,亦横屹江面,潦涨时,漩涡颇险,亦西江捍门也。又白猪冈,在府西南五十里,高百丈,周三十里。冈有石如猪,因名。又府西一里有三台冈,三冈鼎峙,状若三星。府西北一里又有龙顶冈,高五丈,周二里,林木蓊蔚,军民环居其下。
大江,在府城南。一名西江,亦曰西水。《元和志》:“端州当西江口,入广西要道。”今自广西三江而来,经封川、德庆绕郡城而东,南入广州府境注于海。每淫雨则江涨暴至,且为羚羊峡所束,郊原皆溢。谚曰“水浸钓鱼台,上下不通来”。钓鱼台者,峡中山也。峡江旋束,溢为涡塘,皆有渔人恣取之,并多得蟹,西水退尽,蟹亦蜕壳。谚云:“西水漫漫,鱼蟹满盘”是也。详见大川西江。
新江,府南六里。源出新兴县乱山中,北流百四十里入于大江,谓之新江口。又新宅水,出罗定州东安县之苟迳山,萦回曲折,北流注于新江。又博峒水,出东安县之书山萦绕而东,北出凡八十馀里注于新江。又有孔洞水,在县南五十里,亦北合新江水。府南又有示峒水,源出高明县老香山,北流七十里亦入新江。
苍梧水,府东南六十里。一名典水,源出烂柯山,初为瀑布,东流屈曲二十里入大江。又贝水,在府东八十里,自四会县南入界,一名鸦雀水,又名安南水,亦名飞水,流入大江。又清岐水,在府东九十里,自四会县绥江分流入境,一名古武水,南流入大江。自昔设关隘于此,为屯兵用武之地,因名。○古婪水,在府东北七十里。源亦出四会县界,南流入大江。
宋崇水,府东南九十里。西北流,至府东南二十五里宋崇渡口入大江,有鸬鹚峡水注焉。本名宋隆,以故郡为名,唐讳隆曰崇。志云:鸬鹚峡水,源出高明县老香山,经府东金鸡营,亦名金鸡水,其下流分二流,一合宋崇水,一合都含水,入大江。洪武中潦决泛浸高明,永乐中修塞,正统三年复伐石堤防,高明始无水患。又复源水,在府东南九十里,自大江分流,而西南还合大江,因名。○都堰水,在府西七十里,源出德庆州界大朝山,流入境;又有笋峒水,亦出大朝山,流经府西五十里;皆注于大江。
沥湖,府北五里。北山诸涧之水汇为黄塘、上榄塘,又石室诸岩之水皆流合焉。春夏潦涨,极目浩淼,多蒲鱼菱芡之利。湖水环流,经岩后束为小渠,谓之后沥水,绕北山石子滩三十里,出灵羊峡入江。又有新沥水。万历中守臣王泮分引沥湖,经城东一里石头冈出大江以泄涨潦。○东洲沙,在灵羊峡口之东,江中有居民数千家。
禄步镇,府西七十里。旧为禄步寨,明初改置巡司。洪武二十一年自禄步上村迁于下村水口。又府东七十里有横查巡司,洪武二年置,嘉靖三十六年迁于横查水口。又古耶巡司,在府东九十里。本古耶寨,在府东百五十里,明洪武四年改置巡司,嘉靖二十五年移置于此,崇祯二年以横查巡司并入。
金鸡坪营,在府东四十里云头山,与高明县九曲迳相接。嘉靖二十五年置。又贝水营,在府东七十里,近大河。嘉靖十一年置。○白泥营,在府西百三十里,弘治六年设。相近又有云初营,正德五年设。又府西九十里有雾迳营,嘉靖二十四年设。又蔡迳营,在府南百十里,嘉靖十六年设。又南有白泥埠,二十八年所设也。又苟迳营,在府南百里,嘉靖五年设。
崧台驿,在城西。又新村驿,在府西百二十里。旧置于德庆州之站湾,洪武五年移置于悦城水口,即此驿也。《舆程记》:“新村驿而西为悦城镇,又西为三洲喦,共百里而达德庆州,此为西达梧州之道。自崧台驿而南九十里为新兴县之腰鼓驿,又五十里至新兴县,为南达高州之道。”○河泊所,旧在府东二里。明初置,万历中革。
林田山砦。在府西,傜寨也。又府西百馀里有大台山傜寨,府东南有花顶山诸傜寨。志云:高要县傜山凡九是也。

高明县,府东南六十里。西南至新兴县七十里,东南至新会县九十里。本高要县地。明初设高明巡司于此。正统末山寇邓宗远等屡作乱,成化十一年督臣吴琮等请改置今县,从之。十六年筑砖城,环城为濠。正德以后屡经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清泰废县,县东二十里。本高要县地。萧梁置梁泰县,为梁泰郡治。隋平陈郡废,改县为清泰。大业初省县入平兴县。唐武德七年复置,贞观十三年省。旧志云:在府东七十里,今为清泰都。
庆林山,在治北一里。一名春富山,上有石岩,多林木。又五龙山,在县东北十里。五山奔伏如五龙,中有一阜圆如珠。又东北十五里为鹤山,高五百馀丈。与此相接有灵云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尖峰插汉,上有石泉,麓有三峰,一名三台山。○朋峰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顶平,高三百馀丈,周五里,两峰并峙,形如朋字。其相接者为官迳山,志云:脉自老香山来,东西连绵,中有通迳二十里,为入郡之道。又表山,在县西二十里。高百馀丈,广三十里,高出众山之表。稍南有蟾蜍迳,旧为官军防戍处。
千岁山,县西南三十五里。形势突兀,高百馀丈,周十馀里。又县西五十里曰文储山,与千岁山相接,高三百馀丈,周百五十里,群峰崚嶒,有飞泉汇而成渊,名曰圣潭。○歌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高三百馀丈,周二十里。峰峦耸秀,四时风声如音乐然。又粟砦山,《郡志》云:在县西南四十里,高数百仞,周百里,中有石壁飞瀑,下流成潭,一名武陵溪。又西南十里为云宿山,高百馀丈,周五十里,接新兴县界。
老香山,县西北六十里。高七百丈,延袤五十馀里。多产香木,傜人结巢其上。南接新兴县界。旧志:山一名通利山,以山多嘉木美竹,为民利云。○鹿峒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二百馀丈,延袤四十馀里,拱向县治,罗列如屏。赵陀尝获白鹿于此,名白鹿台。又县南三十里为龙峒山,泉石甚胜,亦名龙冈。
皂幕山,县南四十里,即曹幕山也。连新会县界,与药迳山相接,高千馀丈,延袤二百馀里。旧志谓之奢山,山有丹砂,蛮语讹砂为奢也,在县东南百七十里。似悮。○云峋岭,在县东南四十里,接新会县界。其东麓与南海县大茶岭相接,出铅矿。又石船迳,在县西南七十里,路达新兴。旧为傜贼迳来要害,设兵防戍。志云:县西北十五里有平头迳,即鸬鹚峡也。老香山之水流经此,入高要县界为金鸡水。
仓步水,在城南。一名仓江,亦名沧溪。源出老香山,东流二十里有云宿水流合焉,又东二十里合文储、歌乐诸溪,又东南流,远近大小诸溪次第流入焉,至县东南七十里入于大江。《郡志》:仓步水,至县东四十里名泥滘水,又东五里名三洲水,又五里至龙搅湾名都含水,府境东南诸水皆附仓步水入江。《一统志》谓之钩源水。
清泰水,县东南十五里。源出皂幕山,东流三十里合黄沙、罗汉诸水,又北流十馀里合仓步水。旧以此名县。一名狮子水,以水中有石如狮也。俗谓之杨梅水。○官棠水,在县东四十里。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官棠山,官棠水出焉,亦名彊滘水,入县境合仓步水。旧通大江,元至正中泛溢为害,因筑塞之。
范州水,县东三十里。源出灵云山,接府东南百十里之北港水,汇牛围水入仓步水。元至正初北港水自罗郁港引大江入境,乡民病潦因塞之。万历九年淫潦为患,乃复疏濬,谓之腾蛟港。
太平镇,县东五里。旧为高明砦,洪武初改置巡司。弘治中置高明县,因迁司于太平都,改曰太平巡司。寻迁都含海口,又迁山台寺。万历十年迁于石奇海滨。○都含海口营,在县东四十里,近大江,嘉靖二十三年置。又长圳营,在县东五十里,近大江。嘉靖二十六年置,防中围、石子洲一带江贼。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长岗营,嘉靖二十六年设。县西四十里又有劬塘营,嘉靖二十九年设。近志:县有山台、长岗、鸡笼、赤水四营。
古道迳营,在县北,接高要县界。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赤水迳营、药迳营,俱嘉靖三十四年设。又鸡笼迳营,在赤、药二迳之间,万历十一年设。○赤麻迳,在县东南三十里,为新会贼往来门户。又风凹迳,在县南三十五里。大下迳,在县西三十五里。石船迳,在县西南七十里,近夌板村,当新兴西山盗贼往来之路。又钱窟迳,在县西七十里。官迳,在县北五里。已上诸迳向皆设官兵戍守。

四会县,府北百三十里。东至广州府三水县九十里,东北至广州府清远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广宁县百八十里。秦置四会县,属桂林郡。汉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仍属南海郡。宋元嘉十三年置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番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置南绥州。贞观八年改为浈州。十三年州废,县属广州。宋开宝五年省县入南海,旋复置。熙宁五年改属端州。元属肇庆路。明改府,县属焉。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南绥州城,即今县。宋置绥建郡,隋废。唐置南绥州,贞观中废。《一统志》:“府西六十里有废南绥州。”悮也。《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四年始立栅为城,天顺三年始筑砖城,正德以后屡经营治。”
乐昌废县,在县北。刘宋置县,为乐昌郡治,兼领始昌、宋元、乐山、义立、安乐等县。齐移郡治始昌,以乐昌县并入。隋郡废,又并始昌等县入四会县。《寰宇记》:“县西北五十里有化成废县,地名冈谷,刘宋元嘉中分四会县地置,寻废。”今沈约志不载。
金冈山,县北一里。县之主山也。一名金山,又名金鸡山。志云:县南十里有千岁岭,三峰突兀,形如笔架,为县治之案山。○仓冈山,在县西三里,林峦高耸而深杳,南汉尝建仓贮兵储于其上,因名。其西南一面俯瞰绥江。又广正山,在县西南一十里。一名真山,绝顶有三池。
扶卢山,县东四十里。高百丈,周四十里,上有池,四时澄澈。其高处谓之龙子岭。志云:县东三十里有六士山,以六峰耸列而名。○百僚山,在县北五十里,形势高耸,有崇冈叠𪩘,四面拱合如百僚然。又北十里为白马山,山势如马奔驰也。
相对冈,县东南十里。两山屹峙,为县治噤喉。其相近者为尖山岭,高耸而尖秀。○豸岭冈,在县西北十里,嘉靖中,乡人立砦其上。又县北四十里有塌冈,天顺中西寇流劫,乡人屯此为寨。
绥江,县南一里。一名滑水,又名绥建水。其上源即广西怀集县怀溪诸水也,流三百馀里入县界,从峡中回绕而下,漫流至县前,江面空阔,古绥建郡以此名,环绕而东,十五里至陶冶山下分为二派,一由高步出清溪入西江,一由金钗湾出南津入北江,是为三江之会。旧志:四会县,以县东有古津水、浈江水,西有绥水,北有龙江,四水俱会而名。
龙江,县北百里。源出石港潭,滩石隘险,至金溪始漫流可通小舟,经县东北二里出金冈山下,会于绥江。
南津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志云:南津巡司旧置于县东七十馀里黄冈村,洪武十七年移置于南津水口是也。又金溪巡司,在县北五十里。洪武初置。
大坑营。在县北五十馀里,又北有大迳营,俱嘉靖十一年设。又东北曰青草营,嘉靖二十年设。又沙田营,在县东北三十馀里,亦嘉靖二十年设。又鹤爪营,在县东北五十里。嘉靖二十九年设。近志云:县有太平、双江等营。○深坑山寨,在县北,傜寨也。志云:自县而北接清远县界,西北接怀集县界,远近傜山以数十计。

广宁县,府西北二百九十里。东南至四会县百八十里,西至广西怀集县二百二十里。本四会县地,嘉靖三十七年平大罗山贼,因析置广宁县,治大圃村。创建砖城。万历以后皆尝营缮,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二里。

新招废县,在县西新招村。沈约《宋志》:“本四会县之官细乡,元嘉十三年分置新招县,为绥建郡治。”齐、梁因之,隋郡县俱省。唐武德五年复置新招县,属南绥州,贞观初省。○化蒙废县,在县东南。沈约志:“本四会县之古蒙乡,元嘉十三年置化蒙县,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平陈,改属广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属南绥州。贞观十三年改属广州,宋省。志云:化蒙废县在今太平都东乡水口。
化穆废县,县东南五十里。刘宋置,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废。唐复置,属南绥州。贞观十三年废。○化注废县,在县西四十里。亦刘宋置,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废。唐初复置,属南绥州,贞观初废。又威成废县,在县西南。萧齐时置,为晋康郡治。梁、陈因之。隋废郡,县属化州,大业初省入化蒙县。唐武德五年于怀集县置威州,贞观初县省。
福星山,在县治北。圆秀如覆釜,城跨其上。又乐安山,在县西三里。高八十丈,周二十馀里。又县南三里有狮子山,上有岩,称奇胜。又南七里曰三台山,三峰鼎峙,为邑案山。○石涧山,在县南三十里。高百丈,周十里,泉出窦中,声闻数里,南流五里入于绥江。
夹山,县北四十里。两山夹峙,水从中出,旁山连延,多竹木。又北十里曰圆岭山,高三百馀丈,横亘十五里。有九十九坑,皆相似,行者失道,三日乃得出。○银坑坪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险僻,旧为贼巢。又东北二十里为乌泥坑山,路通清远,颇险仄。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梅峒山,亦贼巢也。相近者曰葵洞山,设县后皆为乐土。
花山,县西北八十里。昔时傜贼险巢也,今有兵营。又西北二十里为赤坑山,道出怀集县。旧亦为盗贼渊薮,今为往来通道。○石燕山,在县东百二十里,高百馀丈,周十里,巉岩窟穴,中有大洞,秋燕多蛰焉。其东麓为龙冈,蜿蜒数十里,接清远县之大罗山。昔时盗贼盘踞,嘉靖三十六年官兵讨平之。
高望山,府西五十里。山高险,俯视群山,林木苍秀,涧泉澄澈。又西二十里为三宿山,高百馀丈,周三十里,上有三峰如列宿,一名三足山。又森洞山,在县东百里。山洞岩险,林木森秀。其相近者为膺峒山。旧皆为傜贼渊薮,今平。志云:县西三十里有乌石山,在扶溪上,周十馀里。○潭圃山,在县东南六十里,连山险峻,至此稍平。县治初建于此,寻移今治。旁为春水山,多材木,春水出焉,西流三十里入于绥江。
绥江,县西四十里。广西怀集县境诸水汇流入县界,县境群川亦次第流合焉。东南入四会县境。
扶溪水,县东十里。源出清远县罗山冈,西流数十里,受梅峒、葵洞诸水,绕县南流,诸溪涧水多流汇焉,南流入于绥江。○罗源水,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源出大罗山麓,西南流十馀里,有石港潭水注之,经四会县界合龙江而注于绥江。
顾水,县东北四十里。源出清远县,西流入境,南流至顾水口入绥江。上流有美材巨木,商人从水口作巨筏而下,货于南海。○新招水,在县西五十里,源出高望山;又程村水,在县西南百里,源出高要县界。其下流皆合于绥江。
扶溪镇,在县南。有巡司,本属四会县,后改今属。志云:司置于太平都东乡水口,后移县南扶洛口。万历十一年改置于官埠。○黄沙营,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一名南绥营。又南有古灶营;俱嘉靖十二年设。又黄桐营,在县西南,嘉靖十一年设。
企冈营。县北八十里。相接者曰花山营。俱嘉靖三十九年设,防顾水一带及营后螺壳贼巢,最为险要。县西北百八十里又有得胜营,万历四年设,当怀集、开建诸贼巢要路。○峡迳营,在县东北。旧属四会县,后改今属。县境又有塘角、逍遥等砦,及官埠、扶罗、程村三水哨。

新兴县,府南百四十里。东北至高明县七十里,西北至罗定州东安县百二十里,西南至阳春县二百二十里。汉合浦郡临允县地。晋初析置新宁县,属苍梧郡。永和七年分立新宁郡,改县为新兴。宋、齐因之。梁兼置新州。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县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新州,仍治新兴县。天宝初曰新兴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新州,亦曰新兴郡。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新州路,十九年复降为州。明初州废,县改今属。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五十五里。

新州城,今县治。志云:东晋置新宁郡,治南兴县,萧齐治博林县,梁新州及郡俱治此,隋、唐以来皆为新州治。《城邑考》:“县旧无城,宋建炎四年始用砖石修筑子城。绍兴十四年州守黄济拓而大之,绕城植竻竹,号曰竹城。竹有芒刺,羔豚不能入,亦曰竻竹城。明洪武十三年增筑土城于竹城内。天顺七年为贼所破,贼平改筑砖城,环城为濠。弘治以后屡经修筑。”
临允废县,县南七十里。汉县,属合浦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苍梧郡。晋亦曰临允县。永和中属新宁郡。宋、齐仍旧,隋废。○索卢废县,在县南三十里。梁初置,属新宁郡。隋属新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新州。乾元后以索卢县省入。又单牒废县,志云:在县东二十五里。晋末置,宋属新宁郡,齐、梁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新州,贞观中废。
新昌废县,县东十馀里。唐武德四年析新兴县置,属新州,贞观中废。郡志:县西去新兴县治数十步。盖皆为新州郭内县也。又南兴废县,在县东北。亦晋末置,宋属新宁郡,齐、梁因之,隋废。
云斛山,县北十五里。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山谷幽深,常有云气。又北十里为云坞山,高广与云斛相埒。志云:县北六里为端峰山,高五十馀仞,周八里,屹然端正,为县主山。○宜路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高七十馀仞,周四十馀里,平冈坡陀,路经其上。其相近有小温峰,高三百馀仞,周三十馀里,峥嵘接天。下有小温村。又鹤山,在县西八十里。高百馀仞,周五十里,形势崛起。上多松。又老香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与高要、高明接界。
新宁山,县西南二十里。高二百馀仞,周二十五里,山势高耸,为一邑之镇。又锦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其上花木如锦。又仪峒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县西南百里又有赘峒山,俱高三百馀仞,周五十里。其间千崖万壑,深杳莫测,傜人据险为巢。○佐隍山,在县西七里,高三十馀仞,周三十馀里,环绕县右。其并峙者曰宝盖山。又碧冈山,在县西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云干山,俱高耸盘回,皆二三十里。稍南三十里曰索山,亦高峻。
大罗山,县东二十里。高八十馀仞,周二十里,山状如屏,群峰罗列其下。其并峙者曰思防山,以山形峭拔,登者尝防阽危而名。稍南曰罗陈山,山亦高广,居民多罗、陈二姓。○碧云山,在县东三十里,高百仞,周六十馀里。其旁相接者有岚冈山,又有通利山,皆高广。志云:通利山,一名利山,多竹木,为民利,即老香山之南麓也。
天露山,县东南七十里。险峻插天,顶有巨石。泉出其旁,注为龙潭。又双官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高百馀仞,周三十馀里。数峰相连,有两峰嵬然秀出,因名。○龙山,在县南三十里。高二百馀仞,周五十馀里,蜿蜒如龙蟠。又南十里曰笔架山,高三百馀仞,周百里,以形似名。志云:县南二十里有霍山,山高大,下多霍姓者,因名。
云宿山,县东八十里。高百馀仞,周百四十馀里。傜贼尝结巢于此。一名云岫山。成化初按察副使毛吉追贼,至此遇害。又县东七十里有独鹤山,俗呼独鹤尖,下有独鹤驿,与恩平县接界。又凤华山,在县东六十里。高四十馀仞,周二十馀里,山势轩翥如凤,亦接恩平县界。又曹幕山,在县东百十里,接高明、新会县界,耸翠参天,中通一线,左右冈陇如帐幕然,一名皂幕山。
望州岭,县东五里。高七十馀仞,周十馀里,登其巅,恩平、阳江、高、雷之境皆见。又东五里有十里峰,高亦百馀仞,周二十里,峰峦嵯峨,草木葱郁。○圆岭,在县东南四十里,高百馀仞,周五十里,或讹为贤岭。又大面岭,在县东南五十里,高二百馀仞,周四十馀里,路通高明县。又东南五十里为府君岭,路通高要县。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为冬瓜岭,高二百馀仞,路通阳春、罗定、东安,形如冬瓜。又蟠龙冈,在县西南二里,高三十馀仞,蟠旋如龙。
新江,在县城东北十里。其上流合诸溪涧水汇流而北出,曲折百四十里,至府南新江口入大江。○卢溪水,在县南。发源李峒岭,经卢村,过龙山,绕县城东门,北流合锦山水。又锦山水,在县西南七十四里。源出大岭,西流至河头与天塘水合,又北十里与蓝坑水合,又北五十里至山口,即二十四山路口也,又北二十里至洞口,南去县五里,与卢溪水合为新江之上流。凡商贾往高、雷,必拖舟至河头乃登陆。
天露水,在县东南。源出天露山,流至城东门合卢溪水。又县南有清溪水,出笔架山;思龙水,出龙山;俱流会卢溪水。○夹冈水,出县北一里之夹冈,合锦山水,流十里至洞口合卢溪水。又县东有通利水,流合县东八里之索水,注于卢溪,并汇于新江。
立将镇,县西南八十里,有立将巡司。志云:县北四十里旧有罗苛巡司,今改属东安县;又县东八十里有四合巡司;俱洪武初置。又有废福缘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洪武元年置,十五年废。
东营,县东三里。又县西二里有西营,俱嘉靖二十五年置。又通利营,在县东十二里。嘉靖二十八年置。白鸠营,在县东四十里,亦嘉靖二十五年置。○高村营,在县东六十里。嘉靖四年置。相近又有芦村营,嘉靖二十八年置。又平安冈营,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县东南九十里又有石子营;俱嘉靖四年置。
张公脑营,县西南五十里。嘉靖三十年置。又西南二十里有第八营,嘉靖元年置。又茶岗营,在县南二十里。嘉靖四年置。里峒营,在县南四十里,嘉靖二十七年置。○良峒营,旧志云:在县西北三十里,嘉靖三十七年设。又伯冈营,在县南七十里。嘉靖三十九年设。又下洋营,在县西,为二十四山要地,置兵巡戍山口、河头诸处。《兵防考》:县境增置茅田迳、腰古、东利、回龙四营。后又添设泠水营,守县西北双桥诸处;蓝坑营,守县西南天塘诸处。
黄三坑砦,在县西,傜巢也。志云:县四境诸傜山凡数十处,而黄三坑、铁场、石人背等山巢,皆在县西。嘉靖三十七年督臣王钫以德庆、泷水、阳春、高要、高明、新兴、恩平连界,黄三坑、铁场、石人背、山枣坪诸贼巢盘据万山中,岩谷险峻,林箐丛密,贼首盘永贤等恃险肆恶,乃议征剿。一军由泷水江沙田登陆,进剿山枣坪等巢;一军由高要南岸登陆,进剿铁场诸巢;一军亦由南岸登陆,进剿石人背诸巢。贼大窘,奔集云浮山,复追破之。云浮山,在东安县界。
新昌驿。在县治东。郡志云:即废新昌县治。似悮。又腰古驿,在县北五十里。旧无城,弘治八年以傜贼劫掠,乃筑城戍守。又独鹤驿,在县东七十里,隆庆四年亦筑石城戍守。

阳春县,府西南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新兴县二百二十里,东南至阳江县百四十里,西南至高州府二百里。汉合浦郡高凉县地,梁始置阳春县及阳春郡。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唐武德四年乃置春州。天宝初曰南陵郡。乾元初复为春州。宋熙宁六年州废,县属恩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废春州,即今县。一云唐初置春州,在今县北八十里顺阳都,后移今治。似悮。《城邑考》:“春州城,唐武德四年创筑。宋皇祐二年增修,元季废坏。明洪武三十年因旧址加筑。天顺以后屡经营缮。”
铜陵废县,县北八十里。汉合浦郡临允县地。刘宋置龙潭县,属新宁郡。齐因之。梁、陈间改曰铜陵。隋属端州。唐武德四年置勤州。五年州废,县属春州。万岁通天二年复置,长安中复废。开元十八年仍置州,治富林县。乾元初还治铜陵。五代因之。宋初州废,县属春州。熙宁六年并入阳春县。○富林废县,在县北百里。本铜陵县地。唐武德四年置县,属勤州,后与州俱废。开元十八年复以富林峒置县,为勤州治。乾元初,州徙治铜陵,县属焉。宋开宝五年省入铜陵。
流南废县,县西北三十五里。梁置流南县,属新兴郡。隋属新州,开皇十八年改曰南流县,大业初废。又西城废县,在县西南七十里。亦梁置,属新兴郡。隋大业初废入铜陵县。○罗水废县,在县西南九十里。唐天宝末分阳春县置,属春州。宋省。
磁石山,县东南三里。一峰特起,四面平陂,产磁石。又射木山,在县东南十五里。高百馀丈,周数十里,巍峨蓊蔚,为县治案山。一名云灵山,云幕其上,则雨立至。○铁坑山,在县东二十里。高七十馀丈,周三十里,山势盘旋,古木森蔽。产铁。又天马山,在县东三十里。高百馀丈,周七十里。一峰插天,群山拱伏,形如天马。
罗湖山,县西南五十里。上有天湖,最清澈。其相近者曰旗鼓山,皆高广。又丫髻山,在县东南百三十里。一名白水山,高二百馀丈,周四百馀里。有天池、龙井、飞泉、瀑布,古木阴森,奇胜不一。其相接者曰木栏山,亦秀丽。又十里曰罗黄山,山高广,瀑布悬流,落而成川,下多罗、黄二姓。○珠环山,在县东南九十里。群峰相连,如珠累累,高六十丈,周五十馀里,与阳江县接界。
崆峒岩,县西南十五里。石壁穹窿,深广数十丈。又石角岩,在县北十六里。高五十馀丈,周三十馀里,旧名石脚岩。有石穴,泉从中出。又北十里为铜石岩,亦曰峒石,深广数丈。又云霖岩,在县北八十里,岩穴深邃,遇警乡人多趋避于此。又北三十里有牛厄岭,与新兴县分界。志云:县西北百二十里为响石岩,岩穴圆敞,其东北接新兴县界之冬瓜岭。○石窟岩,在县西北百三十里。有上下二岩:下岩轩敞,陆路可抵雷、廉;下岩水从中出,可通小舟,石壁奇绝。又宝带岩,在县西北百四十里。俗呼大岩,僮田环之。岩高朗,可容千人。
凉伞冈,县北十里。高五十丈,周数十里,盘旋宛曲,为县主山。○将军冈,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三十馀丈,周四十五里。冈峦起伏,宛如波浪。唐姜晦贬州司马,尝提兵陟冈御僚贼,或名。又铅坑冈,在县北百二十里。高五十馀丈,周二十里。冈之西南出铅铁砂矿。
漠阳江,在县西。源出县西北百里东安县界之云浮山,自山巅东下,经新兴县界,过故富林县前,南流为漠阳江,又东南流,入阳江县界。
博学水,县西北百二十里;源出霜山;又县北八十里有古勤州水,源出狼狂山;县北七十里又有云霖水,源出盘龙诸岭;皆合于博学水,东南流入漠阳江。志云:云霖水绕旧铜陵县之云霖寨,南入漠阳江是也。○罗凤水,出县北五十里白木岭,曲折流经龙江湾,亦名江腰河,西流入漠阳江。又那乌水,出县东北五十馀里之大峒,西南流十里至那乌石,又西流经石壁北入漠阳江。又高辽水,出城东北二十馀里之台岭,曲折流经留村湾入漠阳江。
麻陈水,县西南百五十里。源出高州府电白县东岭诸山下,流百馀里合罗水。志云:县西四十里有罗水,自罗黄山东流,合麻陈水,又北流五里,经大沙湾入漠阳江。○木栅水,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一名甘婪水,源出丫髻诸山,东流穿岩底,过废富林县,入漠阳江。《郡国志》:“蛮语以穴为甘,以穿为婪。”又石绿水,出县西三十里石绿山,流五六里合渡口水入漠阳江。又有:轮水,出县南五十里之冈,流十五里,经南留湾入阳江县界。
北泷水,县北十里。东北诸溪涧之水汇而西南流,入漠阳江。又博麻水,在县城东北。源出射木山,流二十里,合麻黄水入北泷河。
古良镇,县西二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建文四年废,永乐初复置。志云:今司移置于那乌石,在县北四十里。又北十里曰潭葛石,有石峰数十,自那乌西达于水次。
牛厄曲营,县北百二十里。嘉靖二十四年置,防新兴黄三坑、恩平君子山等贼。又岩面营,在县北百五十里。亦嘉靖二十四年置,防泷水、四贺等山傜贼。又湾口营,在县西六十里;凤凰营,在县西南九十里;俱嘉靖十二年置。又鸭斗营,在县城内。嘉靖三十年置。邑志:县城外有东营、西营,城西八十里有狼营。正德间,庞峒、罗陈、合水、黄稿、木栏等山傜猖獗,邑令黄宽招广西狼兵二百馀家,分三营屯守。又上、下鱼跳寨,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接新兴县蓝坑营界,万历中添设官兵戍守。
北塞迳,在县西南。相近有蕉林迳。又曹峒迳闸及白水迳闸、蟠龙迳闸,皆在县东北,设乡兵戍守。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石壁寨,群峰数十,攒簇水次,昔人避乱,筑石寨于其上。又县北二十五里有高冈寨,因冈以名。○横石山砦,在县西,傜寨也。志云:县四境傜山以数十计。
乐安驿。县南九十里,接阳江县界。隆庆五年筑城,万历四年以后屡经修葺。

阳江县,府西南四百四十里,西北至阳春县百四十里,东北至恩平县百三十里,西至高州府电白县二百二十里。汉高凉县地。隋海安县地。萧铣时置阳江县,唐武德四年县属高州,贞观二十三年改属恩州,寻为恩州治。天宝初曰恩平郡。乾元初复曰恩州。大顺二年州移治恩平,县仍属焉。宋为恩州治。庆历八年曰南恩州,以别于河北之恩州也。元曰南恩路,寻复为州。明初州废,县改今属。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高凉废县,县西三十里。汉置县,属合浦郡,其旧治在今高州高凉山下。三国吴为高凉郡治,又析置安宁县属焉。晋移郡治安宁,而以高凉为属县。宋省高凉入安宁,齐仍旧。梁复改安宁为高凉县,兼置高州治焉。隋平陈郡废,仍为高州治。唐武德五年改县曰西平。贞观二十三年改置恩州治焉。寻移治阳江,以县省入。《城邑考》:“阳江城,宋绍圣五年始筑土城,元大德间种竻竹于城外以为障蔽。明洪武三年改营砖城,环城濬濠。天顺以后屡经修濬。”
西平废县,在县西北。三国吴析高凉县置西平县,属高兴郡,晋因之,宋省。唐改高凉县曰西平,仍旧名也。○杜陵废县,在县西百二十里。梁置县,并置杜陵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杜原,属高州。唐复曰杜陵县,贞观中改属恩州。宋开宝三年省。
广化废县,在县西北。三国吴析高凉县地置广化县,为高兴郡治。晋因之,后并郡入高凉。宋元嘉九年复析置宋康郡,治广化县。齐、梁因之。隋平陈,废郡为宋康县,属高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曰义康。大业二年省入杜原县。又永宁废县,亦在县西。梁置永宁郡,隋废为县,属高州。大业二年亦省入杜原。
东山,县东一里。山高数仞,怪石林立,为近城胜概。上有石塔。又县治东有鼍山,与东山冈脉相接。又东二里曰王母冈,高百馀丈,周十馀里。志云:县北一里有北山,县治后山也。○大坑山,在县东南十里,有泉北流,溉田数百亩。
北甘山,县北二十里。高三百馀丈,周六十馀里,上有傜寨。稍东为凤凰山,壁立千仞,有瀑布悬流。志云:自凤皇山而北,为石龙、椠峒诸山,其南为随峒、翼峒、官山诸山,延绵环绕,群傜错居,周百馀里。○马衔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南有金花岭,攀跻而上,高百馀仞,众山环列,莫计远近。顶有巨石,泉流石隙,如马受勒,山因以名。其泉下注为上中下三龙潭,皆清澈深杳。自山而北为合沟、合门、秀石、三龙诸山,皆山傜盘据处也。
罗琴山,县西二十五里。高三百馀丈,周八十馀里,泉峰攒列,四面相似。志云:山东面为罗琴,西为磨刀,南曰射龙,北曰茶水,皆险峻,中各有傜。上有龙潭,四时不涸。又郎官山,在县西六十里。又西有箭干、鹿围诸山,皆高峻。又有虎头山,在县西百二十里,近太平驿。○望夫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周四百馀里,接电白县界。稍南为铁帽顶山,最高峻,岩洞纡回,狼傜恃为天险。相近者曰鸡笼山,旧尝调神电卫军驻守。又梅峒山,在望夫山北。高二百馀丈,周百里。上多梅,接阳春县界。
石坑山,县西北六十里。数峰相接,傜居其中,接阳春县界,恃为藩翰。志云:石坑东北为乌石山,为两霖山,为罗岭,为盘龙山。又有珠环山,亦与阳春县接界。
石鹤山,县东南三十里。其东为那湖、香炉、苏峒、南坑诸山,皆险峻,为傜所据。又琨山,在县东五十里。高三百馀丈,周四十里,有峰如卓玉。又紫萝山,在县东南九十里。高四百馀丈,周六十馀里,一名烟萝山,亦名瑞灵山,接新宁县界。○北津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对峙者为南津山,夹峙海口,自东堤海而西,延袤数里。二山之间有独石,高十馀丈,周四十馀里。山出海口二里,其下渊深不测。志云:北津山外捍奔潮,内卫村陌,邑之外藩也。又有银坑山,在南津山侧,高三十馀丈,周二十里,有十八井,相传宋南恩州知州余久大鼓冶于此。稍西有马母山,在大海中,去县五十里。
海陵山,县西南七十里大海中。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馀丈。旧名罗洲,又名罗岛。其中峰名草黄山,其东为平章山,下有平章港,受海陵涨潦,以达于海。宋末,张世杰败于崖山,将西趋占城,复谋入广,回舟舣此,飓风大作,世杰取瓣香登舵楼祝天,赴海死处也。明洪武四年官兵追败海寇钟福全于海陵山,即此。郡志:海陵西南为马鞍山,下为戙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置于此。又西北为麻龙渡山,四面皆大海也。○三汲山,在县东南大海中。又东有小镬、中镬、大镬三山,皆在大洋中,相去数十里。大镬高二百馀丈,望之如覆釜,因名。
高岭,县北六十里。有石洞,洞门迂曲,仅容一人,内宽广容千人。泉出其下,响如鸣珂。昔人避贼于此,贼不敢犯。其中又有一洞,石壁峭削,不可上下,乡人名为铁城。志云:县北四十里有麒麟冈,八所军屯在焉。○斜岭,在县东九十里,昔为官道所经,蹊迳险恶,盗贼藏聚。正德九年改营通道,避险就平,人以为便。又退前岭,在县西五十里,以两山耸拔,行者难前而名。或作“退钱岭”,以地广人希,商贾经此多被劫掠也。又县西百三十里有王公岭,地名西山迳,旧累石不通,缘崖艰苦,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杨德始辟岭路,行者便之,因名。又丞相岭,在县西南六十里,高百丈,周十里。宋丞相留正,绍兴中尝为阳江尉,游憩于此,因名。
望海冈,县南六里。高百仞,周四五里,为县治之案山。又峡冈,在县东南二百里,高二百五十丈,周三十里。两冈对峙。
海,在县西南。宋白曰:“恩州滨海,地蒸湿,当海南五郡泛海之路。自广泛海行数日,方登陆,人惮海波,多由新州陆路”云。《海防考》:“繇县南双鱼城历海陵山,过北津港至海朗城,为县之门户。由大澳而东北,即新宁县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门、上下川,俱倭寇停泊处。春汛秋防,皆有水师哨守。”志云:县南北津外名曰镇海,自此东屈而北,可达新会、东莞、广州,西转而南达高、雷、廉、琼,商运咸取道焉。
漠阳江,在县城西。自阳春县东南流,历受泉水,其势始大,入县界,至县西北三十馀里麻桥岐分二派:东流至县北十馀里,激为龙渊,亦名龙涛水。至城西,亦名鼍江,亦曰恩江,南流二十五里汇为石潭;其西流随地得名,亦曰黄江,亦曰牛马海,亦曰蛟龙环,又东南流合于石潭,至县南北津港入于海。志云:港在北津山之阳,阳春、阳江众水皆由此达海。每潮起汹涌而入,遇风则其声砰击如雷。舟楫往来,重防阴碛。盖东南大海港口皆乱石,舟可行者仅仅丈馀,必候大潮始进,故海寇不敢睥睨也。
莲塘河,县东六十里。源出恩平界白马山,一名琨水。曲折流经县东北百里那龙村曰那龙水,过莲塘驿曰莲塘河,又经县北六十里合门山,山夹莲塘水,对峙如门也,南流六七十里,至县南十五里尖山渡合于漠阳江。志云:县东北那吉峒有那吉水,九十里至篱竹迳,有篱竹迳水,皆流入琨水。
麻濛水,县西三十里。出罗琴山,流经县西南四十里丰头港入海。又丹阳水,在县西八十里。源出梅峒山,东流十里,经大墟渡,复东南流,汇于丰头港。又有丹城水,在县西百二十里,亦出梅峒山,东流六十里,汇于丰头港,并入于海。○儒峒水,在县西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南流九十里,由北额港入海。志云:北额港与电白县接界。
沙河,县西北六十里。源出乌石山,居民资以灌溉;又轮水,自阳春县流入界二十里,名黄沙涌;皆入于漠阳江。邑志:轮水出石坑诸山,与阳春接境。又石河,在县西三十里,源出罗琴山,流二十里入黄江。○龙潭,在县西五十里郎官山之东,下流入海。又县西百里有白石港,一名石门港,在郎官山下,通大海。志云:县东南六十里有三鸦港,在海滨。源出紫萝山,西流七十里入海。其相近者有大澳,东接新宁县界。又县西百五十里有那池澳,在双鱼所南。
海陵镇,县西南七十里海陵山西北。有巡司,明初置。○永安营,在县东南八十里,地名黄竹迳;又马牯迳营,在县东九十里;俱嘉靖七年设,防新宁白水山贼。又麻思营,在县西百十里。弘治十二年设,防阳春乐安等山贼,正德中改名印冈营。志云:县西五十里有高岭营,近退前岭,嘉靖三十九年设。又有长亭等营十有六,三邓等迳十,俱有兵哨守。○莲塘堡,在县西六十里,防阳春、恩平六山浪贼路。又有铁炉头寨,在县南三里。
北津砦,在县南北津山上。旧有望海亭,万历四年奏置北津水砦,十四年城之,以防海寇。《海防考》:“海陵山西南戙船澳,旧为御倭要地,水师巡哨皆期会于此。嘉靖二十七年以后,防御渐弛,海寇往往突犯,后遂以北津水砦为重地。所分汛地东至芒洲上下川,与广海寨会哨;西至吴川限门,与白鸽寨会哨。既又以戙船澳、丰头澳为中哨,新宁县寨门海为左哨,电白县莲头澳为右哨。万历二十八年以后复画界为守:以海朗寨官兵分守汛海,东自广海砦界娘澳起,西至双鱼界马牳石止;双鱼寨官兵分守汛海,东自海朗界马牳石起,西至莲头寨界北额港止;而北津寨官兵,每至泛期,则协同出哨戙船澳;盖府境海防惟阳江为最切也。”
博腊砦,在县境。《宋志》:“县有海口、海陵、博腊、遂训四砦,盖皆滨海戍守处也。”又有梅口场,宋时采铅于此。○双恩场,在海朗所西南,产盐。宋、元时设管勾官于此,明洪武二十年改设盐课司。
西平驿。在县治东。洪武初置,万历中改曰平豆驿。又莲塘驿,在县东北六十里,近合门山。亦洪武初置。嘉靖三十三年筑城于此,周一里有奇。又太平驿,在县西百十里。宋置大墟站,在今驿西十里。洪武初改置太平驿,十二年移建于此。嘉靖四十五年筑城环之,周一里有奇。○那乌山砦,在县东那乌山上,傜寨也。志云:县境傜寨凡一十有三。

恩平县,府南三百二十里。东至广州府新会县百十里,西南至阳江县百三十里,西北至新兴县百八十里。汉高凉县地,三国吴置海安县,属高兴郡,晋因之,宋改属东官郡。齐末置齐兴郡,改县曰齐安。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海安县。唐武德五年复曰齐安县,仍属高州。贞观二十三年改属恩州。至德二载改曰恩平县,大顺二年移恩州治焉。五代因之。宋开宝五年移州治阳江,省县为恩平堡,属阳江县。元因之。明成化十四年割阳江及新兴、新会三县地复置今县。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十二里。

恩平故城,志云:在县东北二十里。今为恩平铺,俗呼木绵铺,相传县本治此。一名清海军城,唐至德中于恩平郡置清海军也。后迁今治。《城邑考》:“今县城本恩平堡,成化二年筑砖城,置恩平堡巡司于此。寻升为县,即故址增筑。正德、嘉靖以后屡经修治。”
信安废县,县东北百里,与广州新会县接界,即废义宁县也。志云在新兴县东南八十里,盖境亦相接。《通志》:“县北百里有古新安郡,即晋哀帝太和中所置郡。”恐悮。
龙鼍山,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馀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旁有紫霞洞,林木蓊蔚,石壁奇绝。又县南十里有凤凰山,为县之前案。又石神山,在县北二里,一名鳌山,拥县治后。○石围口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卓立江口,巉岩峭绝。又西北十里为温泉山,山形峭绝,下有温泉。
蓝坑山,县东南三十里。岩壑深杳,材木丛生,旧为盗薮;又东南十里为石迳山,昔时十三村盗薮也;成化以来皆为乐土。又金鸡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金鸡头山。山脉绵延,接新宁县之下川山。○白马山,在县南二十里,高三百馀丈,延绵二十馀里,耸立如马。又金婆山,在县南三十里,冈陇连绵,南达湾雷海。海中有覆船山,行舟者恶其名,今曰金台冈。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罗汉山,接新兴、新会二县界。
鼓角楼山,县西北七十里。岩峦层叠,下有流泉。其后为鸿嘴山,绵延险峻,亘数十里,旧为贼叠。嘉靖三十五年督臣谈恺讨傜贼,克黎源、沙峒二砦,贼走双石岭,官军扳崖而上,克塘茶,进拔良塘、十三村,诸贼皆乞降,即山旁诸傜寨也。又有茶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昔时材木美盛,为民利。又西北十里为云立山,又十里为君子山,皆高险,群傜聚居,接新兴县界。○天露山,在县北八十里,俗呼铁炉山,北接新兴县境。相近有云洞山,亦曰云岫山,旧有云岫营,亦接新兴县界。嘉靖三十五年征良塘巢,即此山也。又独鹤山,在县北百里,一峰耸拔,绵延三十里,亦名独鹤尖。山脉东连曹幕诸山,西北连老香诸山,亦与新兴县分界。又县东北百里有白猎山,险峻,有傜寨,嘉靖三十一年佥事杜璁破傜贼于此。猎,一作“腊”。
湾雷海,县南八十里。海势湾曲,潮声如雷,多蟹鲎鱼盐之利,蛋户居之,其南通大洋。
南门河,县南一里。志云:县境诸水,其大者曰漈头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龙鼍山,流经县西十五里之相公潭,为群流汇合之处,又东为南门河。又有横槎水,在县东南十里。源出蓝坑山,西北流会南门河,绕县南迤东达于新会县之蚬冈而入于海。亦谓之恩平江。
恩平镇,在城东。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于恩平故城。成化二年移于恩平堡。寻置县,移置于县东南之城村,万历二年又移城东。又有恩平马驿,宋置于县东三里,今名古站村。成化中徙置于城北,后又数徙。万历初移于城南,八年改为守备司。
塘宅堡,县东北百里。嘉靖十三年设,三十六年议以堡当新会、新宁、新兴、恩平各县适中之地,四面崇山峭壁,旧为盗贼渊薮,乃增建城垣于县治西南,移广、肇、高、韶参将驻于此。万历二年改筑开平屯,废堡入焉。又马冈营,在县东北八十里,嘉靖十三年设。○猎迳营,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嘉靖十四年设。又楼迳营,在县北九十里。嘉靖二十五年设,防鸿嘴山诸山贼。今为丰建屯。邑志:楼迳东至仓步,通水洞贼巢;北至九岭,通老熊石贼巢;九岭至陈坑,接新兴界飞鼠窟,通黄三坑贼巢;东北至独鹤驿,由驿西通西坑、圆岭贼路;又西为新兴大河界,东通立迳蚕娥岭、新兴相思围贼路,最为要害。又祠堂营,在县北五十里。嘉靖十一年设,防化眼潭诸山贼。
大夹脑营,县西南三十里。嘉靖十一年设。志云:县北二十里有莲塘头营,县东三十里有乌茭塘营,截篱子迳要路,俱嘉靖三十三年设。又白蒙迳营,在县东南四十里,嘉靖中设,今为白蒙屯。邑志:迳东通白麻迳、怀宁营,南通湾雷迳,至海西南通阳江那龙村,北通那虔、上峒诸傜路。又有镇安屯,嘉靖二十九年设,在县东南六十里。○鸿嘴山营,在县西北百里,嘉靖十九年设。又有长沙营,在县东百二十里,入新会县界。
篱子迳,县东南二十里,东通十三村达蚬冈。又塞喉迳,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十里为羊迳,又十里为火灯迳,俱接新会县界。○十二迳在县西南,又西南为白石迳,皆通阳江、阳春盗贼出没之处。又瓦巷迳在县西五十五里,又有双穴迳在县西北四十里,又五里为清油迳,又西北十五里为老鸦滩,皆当阳春、新兴盗贼出没之道。志云:县北六十里有黄竹迳,又北十里为镇戎屯,旧名擒颈,为控守要地。又仓步,在县东北百十里,通新会、新宁诸贼砦,今为开平屯。又县境有石井等营一十有九,皆有兵戍守。
武定屯。县东南六十里。本新宁县界苔村贼巢。隆庆五年立屯,万历二年建城。又永安屯,在县东南四十里,十三村石迳贼巢也;又永镇屯,在县东南五十里,十三村横山贼巢也;俱隆庆五年改立屯。其地入新会县界,与县北巩靖诸屯、县南白蒙诸屯共为二十屯。○大人山寨,在县西三十里,傜寨也。志云:县境傜山凡七。
  附见
肇庆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初,设守御千户所。十二年调守新兴,十五年复故,二十二年改置是卫。
守镇四会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十三年调肇庆后千户所驻守,仍隶肇庆卫。嘉靖三十八年增置广宁县,因改置广宁守镇千户所,直隶都司。又新兴守镇千户所,在县治西。本元时故址,明洪武二年降为百户所。十二年移肇庆千户所戍之。十三年升百户为千户,而肇庆所复故。所直隶都司。又阳春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亦元故址,洪武三十一年调神电卫后千户所驻守于此,仍隶神电卫。又阳江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鼍山上。洪武元年废南恩州,改州治为千户所,直隶都司。
海朗守镇千户所,在阳江县东南五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隶广海卫。有城,周四里有奇。城据海朗山上,因名。下临海,亦曰镇海山,与双鱼所并为海防襟要。志云:所西近北津山。崇祯二年于北津大王庙小尖津口山前置铳台,并筑小城,设兵屯戍。
双鱼守镇千户所。在阳江县西南百五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隶神电卫,有城,周二里有奇。所东有双鱼角,临大海,颇险,所因以名。又东五里为筶杯石,两石屹立大海中,中通一门,双鱼所舟航出入要道也。昔人议叠石填塞,从右侧浅沙入港,以免寇舶冲突。又东为马鞍、粪箕等山,皆屹立海中。志云:所旁有石门南尾山,崇祯二年置铳台,并筑小城,设兵戍守。

德庆州,府西二百十里。西至广西梧州府百九十里,南至罗定州百五十里,东北至广宁县二百六十里。

秦南海郡地。汉属苍梧郡,后汉因之。晋永和七年置晋康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郡,属端州,大业初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置康州,并置都督府于此。九年州废。贞观元年复置南康州,十一年又废。十二年还置康州,天宝初曰晋康郡,乾元初复故。宋开宝五年州废,仍属端州。寻复置康州,亦曰晋康郡。绍兴初升为德庆府,以高宗潜邸也。十四年又置永庆军节度。元为德庆路,明洪武初改为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端溪县省入。编户六十二里。领县三。今因之。
州据岭西之上游,扼广右之门户。邕、桂、贺三江州实绾其口。山川雄固,诚锁钥要地也。
端溪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属苍梧郡。晋属晋康郡,宋为郡治。齐郡治威城县,梁还治端溪。隋属端州。唐为康州治,后皆因之。明初废。《城邑考》:“州旧无城,宋皇祐六年始筑子城,元至正间重修。明洪武初以旧城狭隘,改立城址,甃以砖石。景泰以后,屡经修筑,有门五。隆庆五年塞东北一门。城周六里有奇。”
元溪废县,州东五十里。本端溪县地。晋析置元溪县,属苍梧郡。永和中,为晋康郡治。宋属晋康郡。齐、梁因之。隋废。沈约志:“元溪相近有龙乡县,晋末置。宋初为晋康郡治。元嘉二十年移郡治端溪,以龙乡县并入。又有威城废县,萧齐置,为晋康郡治,后亦废入端溪。”
悦城废县,州东八十里。晋末置乐城县,属晋康郡,又兼置悦城、文招二县。齐、梁因之。隋属端州,开皇十二年以悦城、文招二县并入乐城。唐武德五年改属康州,寻又改为悦城县。宋开宝五年省县为悦城镇。自州入府之通道也。又宾江废县,在县东南,亦晋末置。宋属晋康郡,梁、陈时废。
香山,州北二里。高二百馀丈,周四十馀里,为州之主山。昔多香木,一名利人山,下有漱玉泉。又藿山,在州东北五里,高百馀丈,周三十里,峰峦秀郁,有草如藿香,因名。其相接者为青云冈,高百五十丈,周二十馀里,亦名卧人冈。○茗山,在州东十五里,高百馀丈,周二十里,产茶。又东五里为樵云山,高二百馀丈,周三十馀里。山高而秀,形势盘蔚,下有琼响泉。又文笔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高二百馀丈,周四十馀里,以形似名。《通志》:“州东北五十里有楂山,高百五十丈,周二十馀里,形耸而秀。”
端山,州东五十里。高三百三十丈,周三十里。山形端正,因名。又东十里为西源山,高六百丈,周三十里,一峰高出云表,顶有池四时不竭,下流分为东西二溪,合流入江,即思夫水也。州东八十五里又有劳山,高百馀丈,周三十里,形势峻桀,登者惮劳,因名。○高良山,在州北七十里。高百馀丈,周五十里,山下田高土肥,上产铁竻木。又焦石山,在州东北百里,高三百馀丈,周五十里,苍翠盘郁。相接者为双鹤岭。岭高六百馀丈,周八十里,当往来通道,崎岖险峻,登陟甚艰。
峡山,洲西二十里。高百丈,周九十里。南北岸对峙甚隘,江水中流,春夏多雨则水峻急,舟不能行。又锦石山,在州西五十里,上有石柱直插霄汉。相传南越迎陆贾时尝以锦覆石。万历四年征罗旁贼,尝驻师于此。
佛子岭,在州西北二十里。岭势嵯峨,路通封川县。又杉岭,在州西十五里。高百馀丈,周百馀里,路通苍梧,产杉木。又州西四十里有藜岭,一名礼岭,高二百丈,周三百里,高峻,产蓠竹。又窦岭,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三百馀丈,周三十里,两山壁立,中通一迳如窦。○三洲岩,在州东七十里,一名玉乳岩,岩后有穴可登山顶。志云:山取蓬莱第三洲之义为名,最幽胜,东西往来者皆道出岩下。
大江,州南一里,即西江也。州人亦谓之南江,一名晋康水,又名锦水。自梧州府东流经封川县境出峡山,经州南,又东入高要县界。详大川西江。
端溪,州东十里。源出州东北七十里之龙潭,曲折流经端山下,又西流入于西江。州东北二十里又有麻墟水,自封川县流入境,一名马墟水,亦流合端溪水入江。又夫号水,在州东五十里,出西源山;其东十里为思夫水,亦出西源山;并流入江。○灵陵水,在州东九十里。自广宁县界流入境,凡百馀里南入江,可通舟楫。州志云:灵陵水,一名程溪浦,出州东七十里龙岩,下有龙母温媪墓,亦曰温水,亦曰灵溪云。又州东四十里有书堂水,源出傜山,南流五十里入江。以宋石处道读书于此而名。
陆溪,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岭东,流三十里入江。水口旧有陆贾庙,因名。又州西七十里有武赖水,西南三十里有榕塘水,俱出封川县界,南流入江。○罗旁水,在州西四十五里。源出废都城县,南流七十里入江。水口有石,其绞如罗,因名。
悦城镇,州东百里悦城水口。有悦城乡巡司,洪武四年建。嘉靖二年以傜患筑城,周一里有奇。高要新村驿,与巡司并列其中。○寿康水驿,旧在城西,万历二十八年改置于城东。
西湾营,州西十里,近大江。正德五年设。又州西三里有教场营,嘉靖三十六年设。州东五十里有水碓营。○平村营,在州西八十里,近大江,地名上峒。其相近为大塘营;又蘑地营在州西九十里,地名万峒;俱嘉靖十八年设。志云:州西八十里又有罗旁营,近罗旁水口,正德五年设。
沿头埠,州西八十五里。又绿水埠,在州西六十里;泠水埠,在州西三十里;野芋埠,在州西五十里;俱近大江北岸。○大、小涧埠,在州东三十五里。龙目埠在州东四十里,相近为竦头埠。又东五里为下涌、思麻二埠。又蓬远埠,在州东五十五里;媳妇顶埠,在州东六十里;大塘埠,在州东六十五里;降水埠,在州东七十五里;又东五里曰莲湖埠;俱正德五年置,近大江北岸,设兵戍守。《图说》:“江北岸又有三洲、伦埇、大树、田心等二十馀营,俱设兵防西山诸傜贼。其在江南岸者今俱属罗定州。”
白沙山寨,在县东北,傜砦也。旧志:州境诸山傜寨凡百五十有奇,后割江南岸属罗定州,其在州境者以数十计云。

封川县,州西百二十里。南至罗定州西宁县七十里,西至广西梧州府八十里。汉苍梧郡广信县地。梁析置梁信县,为梁信郡治,兼置成州治焉。隋平陈郡废,改州曰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县曰封川县,大业初改置苍梧郡于此。唐武德四年复置封州。天宝初曰临封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封州,亦曰临封郡。绍兴七年省州,以县属德庆府,十年复旧。元至元十六年立封州路,寻降为州。明初州省,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废封州,即今县。志云:梁置成州,在今县北六里。隋移置封州于封川口,后皆因之。唐乾符三年广州牙将刘谦为封州刺史,遂为南汉之始。《城邑考》:“县城明初筑,堑山为之。正统十四年以黄萧养作乱,因故址修筑。天顺二年展筑外城,环栅植刺竹,又砖甃城北面,并濬濠环之。成化五年以后,屡经修筑。”
封兴废县,在县东北。晋末置,属苍梧郡。宋、齐因之。梁属梁信郡。隋属封州,大业初废入封川县。
东山,县东一里。形如屏障,亦名挂榜山。其对峙者曰纱帽岭,东四里曰先锋岭,高拔诸山。又天马山,在县东南三里,拱抱县治。西江汇其下,多白沙,亦名白沙岭。又二里为绿衣岭,与纱帽、先锋、白沙诸岭相连,稍北为罗客山。又登高山,在县治北。其北三里为牛头岭,有峡水经其中。志云:县南二里有会龙山,层峰叠秀,县之案山也。○封门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峰峦秀蔚,两崖如门。又东北五里为相思山,群峰联属,下有相思大迳,长六七里,两山夹峭,一水中流,极其清冽。相近又有石门岭。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濯锦山,一名锦石山,与德庆州接界。
鸡笼山,县西三十里。其脉广远,左接广西界,右襟西宁县。又西山,在县西南十里,隔江,峰峦峭拔。○丰寿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寰宇记》:“山高一百三十馀丈,周五十里。”一名霹雳山,相传山有巨石,雷震其一。上有石池,泉涌其中。其西北有罗克迳。又太子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尖峰插汉。又东北十里为甲子山。其相接者曰麒麟山。志云:麒麟山,在县北八十里,高三百丈,周百五十里,秀出天表,形若麒麟,县之镇山也。
白马山,县东北百里。与麒麟山对峙,周五十里,石坂甚长,飞泉如练。正德中僮巢其上,参议周用等剿平之,改名白鹤山,相近有老鸦迳,深山大箐,天日罕睹。又县北百三十里有流连山,重峦叠𪩘,蹊迳深杳,有林泉岩石之胜。或作“连山”,误。其相近有螺髻岩,石门暗狭,中忽明敞,容数百人,有一夫当迳,万夫莫前之险。
续岭,县北二十里。断而复续,宛委绵亘七十馀里。又猿岭,在县北三十里。高三十馀丈,周四十里,平冈漫坡,或起或伏,上多林木,猿狖所居,有猿岭迳。○云岩,在县北九十里,中容三百人,居民常避寇于此。泉自石出,澄泓不竭,石床磴道,殆若天造。其南为荔枝岩,极幽胜。又县北七十里有锣鼓冈,周四十里。今设巡司。
西江,在县城南。自广西梧州府流七十里,至县西十里之灵洲合贺水,环城西十馀里,经城东入德庆州界。《形胜志》:“封州扼三江之口”,谓西江、贺江、东安江也。灵洲,当贺江之口,广一里,长五里,江流环匝,上多芦苇,春夏泛溢,洲常不没,因曰灵洲。
贺江,县西十里。一名封溪,亦曰封江。自广西贺县流入开建县界,又南流入境,汇西北诸川至灵洲入于西江。五代唐天成三年,楚大举水军围封州,南汉主刘䶮遣将苏章救之。章至贺江,沉铁絙于水,两岸作巨轮挽絙,筑长堤隐之,而以轻舟逆战,诱楚人入堤中,挽轮举絙,楚舰不能进退,大败,遂解封州之围。
东安江,县西北二十里。源出苍梧县界,俗名小江,流合贺江入于西江。又扶灵水,在县北百里,汇流连诸山水入于贺江。又有广信水,源出老鸦迳,流入扶灵水。○谷墟水,在县东十三里。源出麒麟山下,流入西江。旧志以为丰溪,源出丰寿山,悮。又颛山河,在县东百里,汇东北境诸溪涧水入谷墟水。又县东南十里有蟠龙水,源出苍梧县界留竹山,流入境注于西江。其水宛转如龙之蟠,弘治七年乡民堤其下流为塘。
文德镇,旧在县北大洲口。洪武初置文德巡司。七年徙置县西贺江口。嘉靖二十四年又移置于县北铜鼓冈。○麟山驿,在县西二里。旧在城西,洪武六年移置于堰塘涌口,十二年迁于今治。
罗峒营,在县西。相近有菊花营。俱正德中设,嘉靖三十八年废。《通志》:“县境旧多营堡,嘉靖二十四年剿平麒麟、白马二山贼,自是渐撤。”○迪田营,在县西北,前临贺江。其相近有西河营,旧为广西傜贼出入噤喉,防御甚切。又靖安营,在城东北。隆庆五年设。又县北有南龙、锣鼓等营,去县皆百馀里。万历三年设。
三丫迳,县北二十里续岭下。相近又有埇彪迳。又相思大迳,在相思山下。又县北四十里有存塘迳,长二十馀里,林木阴翳。○乌添迳,在县东北七十里,长二三里,崇冈叠𪩘,起伏蟠曲。其相近者为榄迳,乔木森密,猿猴聚居。又县东北有都蓬等迳。旧皆有兵戍守。
石砚山砦,在县北,傜寨也。正德中封川之石砚、大和、鸡峒山傜,纠合开建大玉、小玉、大台,贺县金峒、上峒、下峒等巢,封川归仁、文德二乡、大滑脑、洪秋、南吉、大贺、黑石、麒麟、白马、莲花等巢诸傜皆叛,山迳多岐,穷险莫测,嘉靖八年官军讨石砚山傜,平之。

开建县,州西北三百十里。北至广西贺县百八十里,东北至广西怀集县百里。汉苍梧郡封阳县地。宋元嘉中,析置开建县,属临贺郡,寻又置宋建郡治焉。大明元年郡废,仍属临贺郡。齐因之。梁置南静郡,隋平陈郡废,县属连州,大业初属熙平郡。唐属封州。宋开宝五年省入封川县,明年复置,仍属封州。明初改今属。《城邑考》:“县故无城,洪武中始筑土垣。天顺三年因故址减三之二,植栅疏濠为备。八年创筑砖城,成化初始告成。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城周一里有奇。”编户四里。

谢沐废县,在县北。汉置谢沐县,属苍梧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临贺郡。晋以后因之。隋省。
忠谠山,县东北五十里。高二百馀丈,周八十里,为县境之望。又县西北五十里有圆珠山,高百五十丈,周二十馀里,圆竦如珠。○似龙山,在县东十五里。高二十丈,周四十馀里,蜿蜒如龙。又东五里为昭涌山,路通怀集县。有石名鼠石,旁三穴,皆容数十人。又五里为野埇山,有水石岩,峰峦森立,水环其下,岩穴幽折,莫穷其胜。又大水山,在县东三十里。其下有涧,源深流广。其相接者为羊梯山,山为牛羊迳道,有石磴若梯然。
大玉山,县西三十五里。高百三十丈,周三十馀里,青碧如玉。其旁为小玉山,高八十馀丈,周五里,形势突兀。○黎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三十馀丈,周三十馀里。两山对峙,黎水中流。其相近者为狼岭,周七十里。形势险恶,上多豺狼,有迳通封川县。
开江,在县城西。其上源即贺江也,自贺县南流二百里,经县境,合群川而南注流百里入封川县界为封江。嘉靖十四年大水,县城为圮。隆庆五年开江涨溢,复圮城西,盖西面迫临开江也。又有大玉、小玉及黎水,俱流入开江,狼岭水则西流合黎水而注于江。志云:县北五十里有白鹤滩,北去贺县百四十里,为分界处,即开江所经也。
金缕水,县东十五里。其上源合似龙、昭埇、野埇诸山水,流经金缕村,因名。水声清响,亦谓之龙吟水,至县东南流入开江。○龙潭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怀集县深山中,流经县北六十里万石岭,又南流经县北三十里潭霜山,东北群川皆流合焉,西流入于开江。又梁村水,源出怀集县之梁村,西南流入县境,至万石岭合于潭霜水。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金塘水,出金塘村诸山;又东北有忠谠水,出忠谠山;卢村水,出县东北七十里近界山;县西北又有莲塘水,出圆珠山;县东三十里又有金装水,出大水山;羊梯水亦流合焉。并汇潭霜水入于开江。
水母塘,县北五里。广十馀亩。源出县北十里之雁山,南流入塘。天顺三年守备王芳等疏城濠,因濬原凿塘以潴水,又自塘凿渠以灌城濠,水常不竭。
古令镇,县北五十里。其地有古令山、黄沙岭,洪武初置巡司于此。万历六年傜贼作乱,徙置于县东北之褥村。十四年剿平黄沙等山贼,复还旧处。
独住营,县北三十里。嘉靖十四年设,防贺县深埇、塞山、企墈、磨刀、田源诸山贼。又万保营,在县北四十里。嘉靖二十三年设,防贺县深埇、怀集牛栏、羊桥、铜钟、鼓城诸山贼。县北六十里又有会珠营,嘉靖二十六年设,防怀集金鹅、松柏、南水、上帅、下帅诸山贼。相近又有潭霜营,嘉靖二十三年设。志云:县北六十里有总旗营,隆庆五年设。东北六十里有东营,正德五年设。今废。又大湾营,在县北七十里;相近者曰白莲营,地名柯木迳,旁白莲峒山,因名:俱万历十三年设。白莲北十里曰枪杆烽堠,亦是年所设。
九源山寨。在县东,傜寨也。志云:县境傜山凡三十有七。
  附见
德庆守镇千户所。在州治东。洪武九年建。

罗定州[编辑]

罗定州,东至肇庆府三百里,西南至高州府二百里,北至肇庆府德庆州百五十里,西至广西岑溪县百九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五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七百里。

秦南海郡地。汉属苍梧郡,后汉因之。晋仍属苍梧郡,后属晋康郡。宋、齐因之。梁置平原郡,兼置泷州。隋平陈郡废,大业初改泷州为永熙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泷州,天宝初曰开阳郡,乾元初复故。宋开宝五年废州,属康州,后属德庆府。元属德庆路。明初属德庆州,万历四年改置罗定州。编户二十五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襟带千里,江山联络,蛮傜盘据,恃为险奥,盖抚绥重地,门庭巨防也。
泷水废县,今州治。汉端溪县地,梁置平原县,为平原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改为泷水县。唐因之,仍属泷州。《寰宇记》云:“旧治在今县南百里,唐初移置于此。宋州废,县属德庆府。”元因之。明初亦曰泷水县。万历初傜乱,督臣凌云翼讨平之,改置今州。《城邑考》:“州旧无城,正统十三年始筑土城,景泰四年甃以砖石。成化以后,屡经营治。周不及四里。”
晋康废县,州北八十里。宋元嘉中置安遂县,属晋康郡。齐因之。梁置建州及广熙郡治此。隋平陈废郡,大业初并废州,属永熙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建州治焉,贞观八年改南建州曰药州。十八年州废,以县属康州。至德二载,改曰晋康县,宋开宝五年废。
开阳废县,在州南。梁置县,为开阳郡治。隋郡废,县属泷州,大业初并入泷水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泷州。宋废。又罗阳废县,在县西南。亦梁置县,为罗阳郡治。隋郡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正义县,大业初废。唐复置,属泷州,贞观中省。
镇南废县,在州北。梁置安南县,属广熙郡。隋属建州,大业初废入永熙县。唐武德五年复析泷水置安南县,属南建州,寻属药州。贞观十八年州废,属泷州,至德二载改曰镇南县。宋废。又永业废县,在州东北。梁置永业郡,寻改为县。隋平陈县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建州,大业初属永熙郡。唐属南建州,寻属药州,贞观十八年废。
龙脑山,州北十五里。山势盘旋,若回龙然。又双龙山,在州南二十里。高百丈,周五十里,两冈对峙,状如双龙。上有三石如笏。下有双龙泉,涌出不竭。又南二十里有文笔峰,一名尖冈。有巨石号防虞石,崔嵬险固,容数百人,居民遇警常登石避之,亦一保障也。○迳山,在州南六十里。群峰森立,横截州南。
水纹山,州东南百十里。高七十丈,周四十馀里。山下有泉,沸涌而出。或谓之罗旁山。弘治中御史万祥言“肇庆山峒贼巢有罗旁山、大潭坑二处”,盖泷水本属肇庆也。相近者又有双轮山,其高倍之。又云霁山,在县南百二十里。高二百丈,周百里,耸拔为诸山最,云雾常蒙其顶。○上乌山,在州东南百五十里。高百馀丈,周五十里,有乌水出焉。其流峻急,东入泷水。
泷水,在州城西南。源出傜境大小二山,流迳州西新容村,有滩高二丈,峭削如壁,水流其下,又有巨石横截中流,至为险阻,乡人以竹筏装载,从高放下,稍不戒则冲激漂没,下滩势稍平,流亦漫,至州治西宛转而南,东北流百六十里入于西江。
云霁水,州南百里。源出云霁山,委曲西流,有抱水流合焉,又西北入于泷水。○云浮水,在州东南。源出东安县界云浮山,下流入州境注于泷水。
晋康镇,在州北。即晋康废县地。洪武十六年置晋康巡司,属德庆州,万历四年改今属。志云:州西有李陂、古城二关,旧皆为戍守处。○开阳乡巡司,在州南,即废开阳县地。洪武中置巡司。
水西营,州西二里。又州东二里有水东营。俱嘉靖十三年设,以在泷水旁而名。志云州西十里旧有西营,民营也。又西有大𦲸营,嘉靖十七年设。又州东十里旧有东营,亦民营也。又东为茅尖营,与大𦲸营同时设。○铁场营,在州东南百里,又东南十五里有惠鸡营,俱嘉靖二十三年设。又云青营,在州东南百十里,嘉靖二十二年设。又东南十里有龙角营,接阳春、阳江二县界,嘉靖二十五年设。志云:州南百里旧有帽冈民营,西南百二十里有窦州民营,皆佥乡兵戍守。
云际峒,在州西。旧为蛮峒地。又有盘辽峒。唐开元十六年泷州叛僚陈行范兵败,逃于云际、盘辽二峒,宦者杨师勗追擒之。今州西有云致傜山,或曰即云际之悮也。
云罗山寨。在州东,傜砦也。又州西北有逍遥山砦。天顺初逍遥山傜贼作乱,官军讨之,东由阳春,西出岑溪,复分道自鸡骨岭罗旁水口水陆并进,捣其巢穴,贼遂平。志云:州境傜山凡百有馀处。

东安县,州东八十里。东北至肇庆府百三十里,东南至肇庆府新兴县百二十里。本泷水县之东山、西乡及德庆州之晋康乡、高要县之杨柳、思劳等都、新兴县之芙蓉都,万历五年割置今县。编户一十五里。

永顺废县,县东五十里。唐武德四年析新兴县置,属新州。宋开宝五年省。旧志:其地南去新兴县六十里。是也。○建水废县,在县西。隋置永熙县,属泷州。唐武德五年改曰永宁县,天宝初又改曰建水,仍属泷州。宋废。
书山,县东三十里。高千仞,周五十馀里。相近者又有圣山,高千仞,周八十里。崇冈叠𪩘,嵬然矗天,中有流泉,傜居其上。○芶迳山,在县东北。山高广,大湾水出焉。又铁岭山,在县东六十里。有石壁峭峙,色黑如铁。又东三十里有厓牢山,旧志云在新兴县西百三十里,盖旧与铁岭山俱属新兴县。
云浮山,县东南百里。高五十丈,周四十里,危峰突起,峰顶常有白云。相传陈霸先曾居此。上有林泉岩石之胜。旧志“山在阳春县北百里”,盖本属阳春也。○甘山,在县北五十里,高七百馀丈,周百馀里,上有龙头潭,悬流如瀑布。旧志:甘山在德庆州东南百二十里。又青旗山,在县北。林木青葱,人不敢伐,对岸即德庆州之灵陵水口。
九星岩,县北五十里。九峰尖秀如玉笋,下有岩穴如堂,中有幽迳。又有石泉水,引流可以溉田。旧志:岩在德庆州东百十里。○古蓬洞,在县西北百六十里。志云:洞在德庆州东南十五里,傜人所居。在州界凡五十四山,此其一也。昔时屡为民害,洪武中剿平之。然未尽帖服。永乐中向化来归,始入版图。亦曰古蓬山。
西江,有县北。自德庆州东流经县界,又东入高要县境。县西又有泷水,自州境流经县界,入于西江。
逢衍水,在县北。源出甘山下流,入于西江。又大湾水,在县东北。出芶迳山,流经肇庆府西南三十里之大湾村,入于西江。○晋康水,在县西北,源出州界,经晋康废县,因名。一名南江,东流迳古蓬洞,又北入于西江。《通志》:“南江源出泷水县大水山,经县北,两岸山峦对峙,竹木蒙翳,傜贼盘踞,行者必以兵卫焉。”
建水镇,在县西。即建水废县也。洪武中置巡司,本属泷水县,万历中改今属。○东山营,在县东四十里,其北十里有料峒营,相近者又有曲龙营,俱嘉靖二十一年设。又有长迳塘营,嘉靖二十九年设。长岭营,嘉靖二十八年设。志云:东山营,南去新兴县八十里,料峒等营俱南去新兴县九十里,旧属新兴,万历五年改今属。
南江营,左县西北泷水小江口,近大江。嘉靖十二年设。志云:营在德庆州江南岸十五里,防守最切。万历中改今属。又大埇营,在县西北,正德五年设。志云:营北去德庆州七十里。又南三十里曰思和营,在泷水小江西岸。嘉靖二十六年设。又茅坡营,在大埇营西南二十里。嘉靖三十年设。又大石岭营,在思和营南十里,又南四十里曰山柏营,俱正德五年设。又白马营在山柏营南三十里,又南四十里曰新安堡,又南三十里曰何木迳营,又三十里曰步云营,又二十里曰查峒营,其相近者曰木源营,俱正德五年设。旧属德庆州,万历五年改今属。
送鬼岭营。在县西泷水小江东岸。又南三十里有塘底营,又二十里曰三岭营,俱嘉靖二十三年设,属德庆州。万历五年改今属。志云:送鬼岭营在德庆州南一百七十里。又有麻塘埠,在德庆州东三十里。正德五年设。今亦属东安县。

西宁县,州西百二十里。西北至广西梧州府百十里。本泷水县之西山大峒地及德庆州之都城乡,万历五年割置今县。编户一十里。

都城废县,县西六十里。晋置,属晋康郡,宋、齐因之。隋省。唐复置都城县,属康州。宋开宝五年省。今为都城镇,洪武十年置巡司戍守。
天黄山,县东二十里。旧属泷水县。志云:泷水县西界傜山凡六十五,此其一也。永乐中叛傜归化,后复据险为乱。万历四年督臣凌云翼破其巢而殪之,境内以宁。○大力山,在县东北百里。高六百丈,周回二百里。上多产竹木、赤藤、南漆,山势雄伟。为西境之望。旧志:山在德庆州西南二十五里,州之镇山也。
计都山,在县东北百馀里。高百六十丈,周五十里,形势奇崛,西有龙潭。《通志》“计都山在德庆州东十五里。”似悮。○鸡骨岭,旧志云:在大力山东十五里,东北去德庆州十里,高二百馀丈。产鸡骨香。
泷水,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傜界,县境群川番汇于此,又东流入州境。
大力埠。县东北百馀里大力山之水入江处也。旧志:在德庆州西七十里大江南岸。正德五年设,万历五年改今属。
  附见
守御泷水千户所。在州城内。万历四年增设,直隶都司。○守御南乡千户所,在州东。又有守御富林千户所,在东安县界。又州西有守御函江千户所,州西北有守御封门千户所,俱近西宁县境,万历五年增置。[1]

[编辑]

  1. 全文以中华书局、二零零五年三月版《读史方舆纪要》为本校。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