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八
目录 | 读史方舆纪要 | |
◀上一卷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大江 盘江 | 下一卷▶ |
大江
[编辑]-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 《禹贡》曰:岷山导江。荀卿曰:“江出汶山。”〈汶、岷通。《山海经》亦曰:“岷山,江水出焉。”《水经》:“岷山,江水所出。”或作“瑉山”,或作“玟山”,其实一也。〉大江发源于岷山,审矣。山谷纡回,泉流隐伏,盘溪曲涧,汇流成川。郦道元云:“岷江泉流深远,为四渎首”是也。《江谱》:〈《岷江渠堰谱》,宋张韪撰。〉“岷江发源临洮木塔山。”〈临洮,今陕西洮州卫,山当在其南境。或曰木塔山即岷山之支陇。〉《益州记》:“江源出岷山羊膊岭,〈宋任豫《益州记》:“江出羊膊岭,经甘松至灌千馀里。”《洮岷记》:“大江出陕西岷州岷山,南流入川。”《舆程记》:“江源出松潘卫北二百三十里之大分水岭”,或以为即羊膊岭,似悮。〉分二流:一西南流,为大渡河,〈详见四川大川。〉一南流为大江。〈《水利志》:“岷江出羊膊岭,分二派:一西南流为尖囊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历今灌县境,即禹所导之大江也。”〉今松、茂以北,接陕西洮、岷之境,群山错杂,其涧谷之水皆奔辏而南,合为大江。然则江源本无正流,《禹贡》以岷山表识之,而江源可以依据。此圣经之文所以为不可易与?
西南流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
- 大江在松潘卫西六十里,其上流自大分水岭而来也。又南流经叠溪所西三里,盘旋崖石间,曾不容舠矣。
又南经茂州城西,又西南经威州之西,又南经保县东,又东南流至汶川县西,
- 大江经茂州城西北折而西南,经威州北三十里高碉山下,唐维州城故址在焉,三面临江,号为险塞。又西经保县城东十里,复折而东南经汶川县治西,曲折环流,蜀境西北之保障也。
又东南经灌县西,又东南流经崇庆州北,又东南经新津县南,
- 大江自汶川县东南流几二百里而至灌县西,去城三十三里,离堆在焉,秦李冰凿渠分流入成都处也。〈有内江、外江及都江之分。今详见成都府。〉其正流经崇庆州西北五十里,又南为味江,〈唐贞元十一年蜀州江溢,即此。〉又东南流经新津县城南,亦谓之皂江。又东南流入眉州境。《蜀记》:〈本唐郑𬀩撰,此盖袭前人旧名也。〉“大江在威、茂之间谓之汶江,自汶川县而南,往往随地易名,不可更仆数也。”
又东南经彭山县东,又南经眉州之东,又南经青神县之东,
- 大江在彭山县东北二里。其支川自灌县分流,经成都南境者于新津、彭山之间复次第流合焉。经县城东江流益盛,亦谓之武阳江。又南经眉州城东四里蟆颐山下,亦谓之玻黎江。又南经青神县东二十里,南流入嘉定州境。
又南经嘉定州东,又南经犍为县东,
- 大江经嘉定州城东,亦谓之通江。至城东南而大渡河合青衣江之水自州西南流合焉,亦兼合水之称。又南经犍为县城东,复折而东南流入叙州府境。
又东南经叙州府城北,又东南经南溪县东,
- 大江自犍为县东南流凡三百六十馀里而至叙州府城北,经城东南而马湖江自西南流合焉。〈马湖江,详四川大川泸水。〉又东南流百二十里经南溪县城东三里,又东南入泸州境。〈江之北岸为富顺、隆昌之境。〉志云:大江在府境,亦兼外水之称,控御蛮僰,襟带两川,为腰膂之寄。
又东经江安县北,又东经纳溪县北,又东北经泸州城东,又东经合江县北,
- 大江自南溪县东南百二十里而至江安县北,南去城二十里。又东南六十里至纳溪县城北,又折而东北流七十里经泸州城东南,资江自北流合焉,所谓中水是也。〈详见四川大川雒江。〉又东北几二百里而至合江县北,南去城五里。又东北入重庆府境。志云:大江自泸州而上,滩碛交错,江流阔狭不常。由嘉定州而上,则重山曲折,崖高流迅,牵挽益艰。自泸州而下,虽滩碛间列,而江深岸阔,江、淮朦艟可以溯流而达矣。
又东北经壁山县南,又东北经江津县北,又东北经重庆府南,
- 大江自合江县东北流百八十里至壁山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北百三十里而经江津县城北二里,又东北二百馀里而经重庆府城东南,涪江合嘉陵江自北流合焉。所谓内水也。〈详见四川大川涪江。〉府居内、外二水之间,凭高据深,为全蜀之襟要。
又东经长寿县南,又东经涪州北,
- 大江自重庆府城东流二百馀里至长寿县城南,又东流百三十里,而经涪州城北,至城东,黔江自南流合焉。〈亦曰涪陵江。〉东通湖广,南入贵州,黔江其径道矣。
又东北流经酆都县南,又东北经忠州城南,
- 大江自涪州东北流百四十里而经酆都县城南,〈《舆程记》:“涪州六十里至东青水驿,一名焦崖驿,又八十里即酆都县。”〉又东北百九十里而至忠州城南,又东入夔州府境。
又东北经万县南,又东经云阳县南,
- 大江自忠州东北流二百馀里而至万县城南,又东二百七十里至云阳县城南,又东百七十里即夔州府城矣。
又东经夔州府城南,又东经巫山县南,
大江经夔州府城南,又东八里而为瞿唐峡,所谓“瞿唐、滟滪天下之险”也。〈详见四川重险瞿塘关。〉又东百二十里至巫山县城南,又东三十里经巫峡中。峡长百二十里,两岸连山,舟行其间。江流至此,为出蜀而入楚之处,〈详见四川名山巫山。〉波涛漰湃,崖石嶙峋。诚古今之至险,亦山川之奇胜。《江行记》:“巫山东至巴东县凡一百六十里,皆在峡中行也。”〈宋张玠《禹庙记》曰:“夔门当西蜀川流之聚,合数百源而委之。沆渀泛滥,又甚他所。而巴冈、巫桥,崔嵬盘错,壁立骨峙,绵亘峻极,固塞其冲,奔溃汹涌之势,艰乎为力哉。已而瞿唐瓜分,滟滪孤蹲,千崖万磴,两两却立,黄流巨浸,帖帖东下,环数千里之地,既宅既旅,既蚕既粒,孰知疏凿功用之至于斯耶?”〉
又东经巴东县北,又东经归州城北,
大江经巴东县城北,又东九十里经归州城北。山峡连绵,与蜀相接,所谓步步皆险也。
又东经夷陵州南,又东经宜都县北,
- 大江自归州东屈曲流凡百八十里至夷陵州城南,城西北二十五里,西陵峡在焉,与夔州之瞿唐、巫山之巫峡共为三峡。州当三峡之冲,故言形胜者,恒以西陵为吴、楚之西门。又夷,平也。江流至州西始出险就平,故曰夷陵。〈详见湖广重险西陵。〉自州而东,又曲折流六十馀里而至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之荆门山,与南岸虎牙山对峙,自昔为险厄之处。〈详见湖广重险荆门。〉《江行记》〈宋范成大撰,一名《吴船录》。〉曰:“蜀中之江会流于三峡者,凡二百八十有奇,蜀中之滩次及于荆门者,凡四百五十有奇。自荆门以东,其以滩碛名者无复嵯岈之势,亦无栉比之多矣。”又东南流经宜都城北三里,而东达于枝江县境。
又东北经枝江县北,又东南经松滋县北,
- 大江自宜都县北,东流七十馀里而经枝江县城北。江流至此分而为二,间以大洲,谓之百里洲。洲之北曰北江,南曰南江。《禹贡》“东别为沱”,即此地也。又东南流七十里而经松滋县城北,江流至此复支分为三派,名曰川江。又东北流入江陵县界。
又东北经荆州府城南,又东南经公安县北,
- 大江自松滋县东北流百二十里而至荆州府城南,府翼带江沱,称为都会。府东二十里曰江津口,江水支分于枝江以东者,至此洲尽而流合,势益盛。昔时滨江置戍,为江陵重地。又东南四十里即公安县也。江流经城东北三里,又东南入石首县界。《荆州记》:〈旧记,晋郭仲产撰。〉“江水方出峡势如建瓴,夏秋汎涨,顷刻千里。然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又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惟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之间,江流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迂回。至岳阳复自西南转东北,湖水迸流,易于涨遏,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往往沿岸为堤,咫尺不坚,千里为壑矣。”〈吕后三年江水、汉水溢,流四千馀家。八年江、汉水溢,流万馀家。〉
又东南经石首县北,又东经监利县南,又东经华容县北,
- 大江自公安县东南流百十里至石首县城北,又东南流百二十里至监利县城南,又东南流六十里经华容县东北境之黄家驿,〈驿西南去华容县九十里,东北至城陵矶亦九十里。〉江流深阔,商旅往来,所在辐辏。
又东经岳州府北,又东经临湘县北,
大江经岳州府城西北十五里之城陵矶。洞庭之水自南而北由此注于大江,谓之荆江口,亦谓之西江口,又谓之三江口,以洞庭及澧水与大江并会于此也。〈详见湖广重险荆江口。〉控据要津,为湖南、北之喉吭。又东北七十馀里,经临湘县城北,〈《舆程记》:“城陵矶驿南二十里为洞庭湖口,东六十里至临湘县之鸭栏水驿,皆滨江要地也。”〉又东北入武昌府境。
又东北经嘉鱼县西,益折而北,经汉阳府城东,武昌府城西,而会于汉水。
- 大江自临湘县而东百十里至石头口驿,〈驿为嘉鱼、临湘县分界处。〉又东北七十里至嘉鱼县城西北七里,又东北九十里,至簰洲镇,〈属嘉鱼县,有簰洲驿。〉又九十里至金口驿,〈属江夏县。〉又六十里经汉阳府城东北之大别山南,东折而北出,会于汉水,所谓汉口也,亦谓之夏口。〈详见湖广名山大别及重险夏口。〉夏口之南即汉阳府,夏口东岸正对武昌府,二城隔江相对不过七里,为襟束之处。天下有事,无不注意于此者。又北出而东折,即黄州府境矣。
江水会于汉水,并流而北,复折而东,江之北岸,为黄陂县及黄州府境,南岸为武昌府及武昌县境。
- 江、汉并流,北出而东折,去汉口三十里曰青山矶,〈在江南岸,为津渡之要。〉又东十五里为黄陂县之沙口镇,〈在江北岸,亦曰沙武口,西北去县五十里。〉又十五里为阳逻镇,〈在江北岸,有阳逻驿,属黄冈县。《舆程记》:“阳逻而东十里为抽分厂,竹木抽分处也。又东二十里曰白湖镇,在江南岸,属江夏县,有巡司。对岸即双流夹。”〉又八十里曰团风镇,又二十里曰三江口,〈《江行记》:“汉水入江,江水益盛,黄州西百里有双流夹,以江水分流而名。此曰三江口,又以江分为三,至此合流而名也。”〉又三十里经黄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为武昌县,〈县在江南岸,距黄州府十里。〉又东南三十里曰巴河口,〈在江北岸,巴河入江之口也。〉南北纷纭,江滨多故,此皆烽火之区矣。
大江又东经蕲水县南,又东经蕲州城南,江之南岸为兴国州之境。
- 大江自巴河口东三十里至蕲水县之兰溪驿,〈东北去县四十里。〉又东南九十里至蕲州西之蕲阳口,〈亦曰蕲口,蕲水入江处也。〉又三十里至州城南,大江至此益折而东南。又三十里为马口渡,〈渡在江北岸,东接广济县境。〉又东南二十里为富池驿,〈在江南岸,属兴国州,西南去州城六十里。〉江之南岸接江西九江府瑞昌县之境。〈兴国州东即瑞昌县境。〉
又东南经广济县及黄梅县南境,江之南岸为九江府城之北。
- 大江自富池驿而东,又东南六十里经广济县之龙平镇,〈镇西北去广济县百馀里,盖大江自蕲州益引而南也。〉又东南十里,经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去县七十里。〉又东南五十五里即九江府城也。〈大江北岸即黄梅县界,北去县城五十里。〉江流至此,阔二十馀里,波涛浩瀚,谓之浔阳江。〈《唐•五行志》:“大历九年江州江溢。”〉”舟行其间,有内路、外路之分,〈并江南岸为内路,江北岸为外路。《舆程记》:“九江府城稍西北五里地名官牌夹,从江中至龙坪六十馀里,遇大水时,自夹中直上龙坪五十里而近。”〉亦谓之九江也。〈详见江西大川九江。〉古称湓口重镇,中流襟带,盖府城当吴、楚之要会,不特江右安危视九江之缓急,而上游之势,淮南、江左祸福与共,所谓地有常险者非欤?
又东经湖口县北,又东北经彭泽县北,江之北岸为宿松县及望江县之境。
- 大江自九江府城而东六十里经湖口县城北。湖口,江西之噤吭也。彭蠡之水自县西南二十里注于大江,环城而北出,故县以湖口为名。〈详见江西重险。〉又东北六十里,经彭泽县西北二里,江流至此益折而北。江心有小孤山,与宿松县分界。〈志云:小孤山北去宿松县百二十里,宿松西南则与黄梅县接界。〉江滨又有马当山,与东流县分界。〈马当在江东南岸,去东流县七十馀里。〉小孤、马当,皆江津之险也。自彭泽而东北凡百二十里至望江县之雷港口,〈雷池入江之口,古所谓大雷也。西北去县城三十五里。又《唐志》:“太和四年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盖江南、江西、湖广三境之地,犬牙相错,滨江环峙,为设险处。
又东北经东流县北,又东北经安庆府城南,
- 大江自雷港而东北,又二十里江之南岸为东流县,北去县城二里。又东北流九十里,江之北岸经安庆府城南,所谓皖口之险也。特立江滨,江环三面,屹为形胜,盖南畿上游之屏障矣。
又东北经桐城县南境,江之南岸为池州府北。又东经铜陵县之北,
- 大江自安庆府城东北流九十里经桐城县之枞阳口,〈西北至县百二十馀里。〉又四十里经池州府之池口驿,南去府城五里。又东北四十五里至梅根港,古所谓钱溪也。梅根港而上,江岸颇狭,今南北往来者往往截流而渡,南自池州出江右走闽、广,北自庐州走濠、寿趋徐、汴,为捷径云。又东北二十里为大通驿,又三十里经铜陵县城北,又二十里曰丁家洲,又四十里为荻港驿,〈俱在江南岸。〉入繁昌县界。《江防考》:“大通驿而下江面阔三十馀里,上游之险莫过于此,又兼汊港丛杂,戍守切矣。”
又东北经无为州南境,江之南岸为繁昌县之北。又东北经芜湖县之北,
大江北岸自桐城县南之枞阳口至无为州南境之泥汊河口几二百里,〈南岸即繁昌县界,江面阔二十馀里。〉又东接和州之境,南岸则自荻港而东三十里,经繁昌县城北十五里,又东北四十里经三山矶,又二十里经鲁明江口,〈亦曰鲁港口。〉又东北十里经芜湖县城西五里,又东北流入当涂县界。
又东北经和州之东,太平府之西,
大江北岸自泥汊河而东北百二十里曰裕溪口,〈北去和州九十里,河口为无为州巢县之通道。〉又北二十里为西梁山。江之南岸则自芜湖北五十里至东梁山,与西梁山隔江相对,所谓天门博望之险也。〈详见江南名山梁山。〉又北四十里经采石圻,亦曰牛渚坼,江之西岸为和州之横江浦,〈西北至州城二十五里。〉自古有事于东南者,多自横江济采石,形胜莫重焉。〈详见江南名山采石。〉今沙洲横亘,或非利涉之道矣。〈采石江滨旧有洲曰成洲,横列矶下。又西南有陈家洲及新洲诸沙渚。今延袤相接,益复回远。滩浅错杂,舟行甚艰,故道出采石者益少。天地之气日就迁移,山川形胜,岂有常哉?〉又东北二十里经太平府城西北五里,又东北五十里经烈山入应天府界。
又东北经应天府城西北。江之北岸,为江浦县及六合县之境。
- 大江自烈山而东北十馀里经三山,又六十里至应天府城西北观音门外,自观音门渡江而西北二十里曰浦子口,又西五里即江浦县也。自观音门渡江而东北四十里曰瓜埠口。又西三十里则六合县也。昔人称建康江流险阔,气象雄伟,信矣。
又东北经句容县北,又东北经仪真县南,
- 大江自金陵而东北八十里曰黄天荡,南北两岸阔四十里,洲港错杂,防闲未易。又东十馀里经江南岸之龙潭驿。南去句容县城七十里。又东北四十五里经江北岸之仪真县城南。县控临江津,南北往来亦利涉之所也。
又东北经镇江府北,扬州府南,
- 大江南岸自龙潭而东百里至镇江府城西北,渡瓜洲,江面不过七里有奇,又北四十里即扬州府城矣。大江北岸自仪真东至瓜洲五十馀里,而金山屹峙大江之中,又东十五里为焦山,皆控扼江心,并称形胜。然金山近在津途,尤为要会。扬帆击楫,必以金山为表识矣。昔人言京口、采石,并为东南重镇,而采石江岸比京口为狭,故备采石者恒切于京口。乃今昔变迁,京口江面殆更不及昔时之采石矣。安得不以备采石者转而备京口乎?况岁漕数百万粟,皆自仪真、瓜洲而达,天下之吭,自金山上下数十里间操之耳。由京口而东,渐近大海,岛夷出没,京口尤为扃钥之地。谈形势于东南,安有先于京口、维扬间者与?
又东南经丹阳县北,又东经泰兴县西南,
- 大江自镇江府城东折而东南流,六十里经圌山下,又东南二十里经丹阳,〈县北大江在县北五十里。〉又东即常州府界也。大江北岸自瓜洲而东百二十里曰三江口,又四十里曰周家桥,始与南岸圌山相对,为江津戍守处。盖南岸江流直而北岸曲也。又东北四十馀里,经泰兴县西南,又东即靖江县境矣。
又东经常州府北及江阴县之北,江之北岸为靖江县及如皋县南。
- 大江自丹阳县而东三十里经常州府西北之孟渎口,〈东南至府八十里。〉为戍守要地。又东九十里至江阴县之夏港口,又十里即县城北也。〈南去城一里。〉又东三十里为杨舍镇,与常熟县接界。江之北岸旧自泰兴而东为如皋县南境,〈大江北去县城六十里。〉而靖江县在江阴之西北,隔江相望四十馀里,孤悬江中,称为京口外卫。今北面堙为平陆,东北与如皋接,西北与泰兴接,而东西南三面屹峙江滨,与江阴、武进为唇齿之势云。
又东经常熟县北,江之北岸为通州之南。
- 大江自江阴县而东,至常熟县北四十里之福山镇。江之北岸,为通州南十五里之狼山镇,二山隔江相对,江岸阔几八十里,滨江置戍,恃为门户之险。然江流浩淼,风帆倏忽,欲却敌于江中,未易言也。
又东经海门县南,江之南岸,为太仓州之北,由此入于海。
大江自狼、福两山而东。波涛汹涌,与海相接,而海门旧在通州东百馀里,称为江、海出入之门。太仓西北去常熟百里,东北至海七十馀里,亦江面回合处也。今海门益沦于海,形势又一变矣。至于崇明,环海为邑,沙渚迂回,江口倚为外卫。然而自守则有馀,制敌或未足,江防险易,安可一律论与?○按大江自源徂流七千馀里,〈《汉志》:“江水出湔氐道西徼外岷山,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九郡,谓蜀郡、犍为、巴郡、南郡、江夏、庐江、九江、丹阳、会稽也。广陵固其入海之处,故不在九郡之列。〉或称为南北之限,或恃为天堑之防,然用之得其当,则节节皆险,失其宜,亦处处可渡。险易固无定形矣。善哉陆抗之言曰:“议者以长江峻山限带封域,此守国之末务,非智者所先也。”
- 右大江。
盘江
[编辑]- 五岭以南,非禹迹所及乎?曰:理或有之,然则秦、汉以前岭南不得为中国地矣。曰:否。夫尧命羲叔远宅南交,南交载在《尧典》,则《禹贡》时可知也。又周公化行,越裳重译。越裳来自成周,则唐、虞时更可知也。且南交、越裳,其去岭南也更远矣,安得谓岭南遂无与于中国乎?然则岭南山川,何以不列于《禹贡》?曰:岭南隔越重山,当时洚洞之害,固无与焉。《禹贡》所书,皆神禹疏导之实,安得滥及于岭外也。且夫重内可以略外,举近可以该远。《禹贡》言黑水、衡阳,实包乎岭以南之地矣;言岛夷、和夷,实兼乎岭以南之人矣。安得谓岭南必无与于中国也?然则纪盘江而不及五岭也,何居?曰:山主分而水主合,山之条列易知,水之脉络难辨也。然则何以不言左、右江?曰:盘江之源,出于四川、云南之境,而经贵州、广西、广东之地。其在贵州者曰盘江,在广西则曰左江、右江,在广东则曰西江,而统之以盘江者,从其源之远者言之也,故但曰盘江也。
盘江有二源,其出四川境内者曰北盘江,
- 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百五十里乱山中,〈一名可渡河。〉东南流经贵州毕节卫西,〈东去卫九十里,亦曰七星关河。〉又南至云南霑益州东北,〈南去州百二十里。〉又东南流经贵州安南卫东,〈西去卫城三十七里。〉又南经永宁州西境及普安州东境,〈东去永宁州三十里,西去普安州百里。〉又东经慕役长官司东,〈西去慕役长官司四十里,司属永宁州。〉又南则南盘江流合焉。
其出云南境内者曰南盘江,
- 南盘江出云南曲靖府东南二十馀里石堡山下,〈一名东山河,首受白石、潇湘二江之水,汇流出于山南。〉南流经陆凉州东,〈西去州七十里,亦名中延泽。〉又西南流经云南府宜良县东,〈西去县八十里,亦曰大池江。〉又南经澂江府路南州西,〈东去州二十里,亦曰巴盘江。〉又东南流经广西府西北境,〈东南去府百馀里。〉又东经师宗州西北境,〈去州五十里。〉而盘江之支川流合焉。〈澂江府南境之水,汇流于临安府境,至阿迷州北二十里,亦谓之盘江,复东北流经广西府弥勒州东南百里,又北经广西府西五十里,至师宗州西二十里又北入于巴盘江,盖南盘江川流浩衍,分合回旋,互相灌注也。纪载荒略,源流多悮,略为考正。〉又东入曲靖府罗平州东南境,〈西北去州九十里。〉又东经贵州慕役长官司东南而北盘江合焉。
二源合流而入广西境内,谓之左江。
- 南、北盘江同为一川,自慕役长官司境东南流百馀里而入广西泗城州境,谓之左江。经州东,〈西去州城八十里。〉又东南流,经田州东南境,〈西北去州三十里。〉又东经奉议州城北,又东经归德州西南,〈志云:江在州西南数百步。〉又东经隆安县南,〈北去县二里。〉又东经南宁府城南,亦谓之大江。〈府境又有左、右二小江,自交阯境内流入府境,合流至府城西南入于左江,故言大江以别之。〉又东经永淳县南,〈北去县十馀里。〉又东经横州城南,又东经贵县城南,又东经浔州府城南,至城东合于右江。志云:左江一名南江,以在广西南境也;一名郁江,以浔州府旧为郁林郡也;一名牂牁江,以昔时道通牂牁郡也;而其上流则为南、北二盘江。
江之别出于贵州境内者又有三源,其一曰福禄江,一曰都匀江,一曰都泥江。
- 福禄江,出贵州黎平府古州蛮夷长官司东北蛮峒中,〈一名古州江。〉南流经黎平府西境,〈去府七十里。〉又南经永从县西南,〈东北去县三十里。〉又经西山阳洞长官司东南,〈去司三十馀里,有大岩江流合焉。〉而入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界。○都匀江,出贵州黄平州界,〈初名两坌江,在州西南十五里。〉南经平越府东南,〈名麻哈江,在府东南三里。〉又东南历麻哈州治西南,又南历邦水长官司东,〈西去司十五里,亦曰邦水河。〉又东南经都匀府城西,〈亦曰都匀河。〉又东南经独山州南,〈北去州二十里,亦曰独山江。〉又东流入广西庆远府天河县界。○都泥江,出贵州贵阳府定番州西北乱山中,〈一名牂牁江。一云出安庄卫南百里,经金筑安抚司流入定番州界。〉东南流入广西庆远府南丹州界,此广西右江之上源也。
流经广西境内,谓之右江。
- 福禄江自贵州永从县界南流经怀远县西,〈东去县三十里。〉又南历融县东,而谓之融江。〈西去县十五里,亦名潭江。〉又东南经柳城县东,〈西去县三十里。〉而都匀江流合焉。都匀江自贵州独山州界东流经天河县西南,亦谓之龙江。〈东北去县二十里。〉又南经庆远府城北,又东经柳城县,〈西南去县十里。〉又东南合于融江。二江合流,经柳州府城西南谓之柳江,又东南经象州城西,〈亦谓之象江。〉又南经武宣县西,而都泥江流合焉。都泥江自贵州定番州界东南流,经南丹州南境,又东历那地州北境,又东经忻城县北,〈南去县一里。〉又东经迁江县北,〈南去县二里。〉又东南经宾州,〈南北去州三十里,亦谓之宾水。〉又东北历来宾县南,〈北去县四十里。〉又东至武宣县西而合于柳江。三江同流势益盛,历武宣县东南三十里而为大藤峡口,由此而南,山峡深险,盘纡回伏三百馀里,为傜、僮啸集处,粤西肘腋之患也。〈详见广西重险大藤峡。〉又东南经故武靖州南,又东南至浔州府城北,绕城而东合于左江。志云:右江一名北江,以在广西北境也;一名黔江,以源出贵州境内也;亦曰浔江,以自浔州合于左江也。左、右二江并流而东,经平南县东南,〈西北去县十馀里,一名龚江。〉又东经藤县之北,〈南去县三十里,亦曰藤江。〉又东至梧州府城西而漓江流合焉,〈见广西大川漓江。〉亦曰三江口。又经府南而入广东肇庆府境。
左、右江合流于广东境内,谓之西江。至广州府南而入于海。
- 郁江、黔江、漓江三江合流,东经广东封川县南,〈北去县一里。〉所谓封川扼三江之口也。又东经德庆州城南,〈自此以下皆谓之西江,州人亦谓之南江。〉又东经肇庆府城南,又东经顺德县北,〈南去县七十里,一名龙江。〉又东经广州府西北,〈东去府城二十里。〉而北江来合焉。〈北江,详广东大川。〉自西而南,则东江之水来会焉,〈东江附详广东大川北江。〉亦谓之三江口。又南流注于大海。此盘江源流大略也。盖经行滇、黔、两粤之间,回环四千里之外,自岭以南,川之大者无有逾于盘江者也。岂可以《禹贡》所未详,《职方》所不载而忽之与?
- 右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