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九十一 浙江三 嘉兴府 湖州府 下一卷▶

浙江三[编辑]

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疆,后为越地,战国时又为楚地。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永建中分属吴郡,三国吴以后因之。隋为苏州地,唐初属苏州。五代初属杭州,石晋天福三年钱氏始奏置秀州。治嘉兴县。郡志:后唐同光二年,钱镠置开元府,治嘉兴,兼领华亭、海盐二县。长兴三年府罢。按唐制非京尹不得称府,镠不敢置府于杭州,何由置府于嘉兴乎?开元盖军府之名,志悮。宋因之。政和七年赐名嘉禾郡,庆元初升为嘉兴府。以孝宗诞于此也。嘉定初又升为嘉兴军节度。元曰嘉兴路,明曰嘉兴府。今领县七。
府负海控山,川原沃衍,自春秋时已为吴、越争衡之地。岂非以三江、五湖相为襟带,《图志》:“吴、越多山,而湖泽渐其下,崇德居山泽之介,孔道四出。”且滨于海蒉澨,可以出奇制敌哉?拊钱唐之肩背,掣吴、越之肘腋,《海防说》:“”府逼近海口,与杭州同患。海宁一卫,尤为要害。”鱼盐饶给,商旅四通,亦江东之雄郡也。

嘉兴县,附郭,在府城东偏。春秋时,地名檇李,秦由拳县地,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属吴郡。三国吴黄龙四年嘉禾生,改置禾兴县。孙皓以父名和,改今名。晋、宋以后因之,皆属吴郡。隋省入吴县。唐武德七年复置,明年又废。贞观八年复置,属苏州。五代初属杭州,寻为秀州治。今编户三百八十一里。

秀水县,附郭。本嘉兴县地,明宣德四年于府城内西北隅置今县。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檇李城,旧志云: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夹谷中。《左传》定十四年:“吴伐越,越御吴于檇李。阖闾伤,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檇李置长水县。三十七年东游过长水,望气者言有天子气,因发囚十万凿之,改县曰由拳。干宝曰:“始皇以江东有天子气,令囚徒掘污其地,表以恶名也。”汉因之。孙权改置禾兴县,而由拳之名隐。阚骃曰:“由拳故城在嘉兴县南。今谓之柴辟,辟读曰壁,即古檇李也。”东晋咸和中苏峻作乱,顾众监吴郡军讨之,为峻将张健所败,退屯柴壁。或劝众渡浙江,众曰:保固柴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临平人范明亦谓众曰:“此地险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众因与明合军复进,健败走。或作“紫壁”,悮矣。自唐乾宁三年镇将曹信改城嘉兴,而故迹益堙。五代晋天福四年钱元瓘拓秀州罗城,周十二里。宋宣和七年及德祐元年皆尝修缮。元至元十三年堕其城。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复营筑,久之未就,明初始竟其役。嘉靖三十九年增修。城周九里,有水陆门各四,运河经城西、北二面。
新城,府西北二十七里。志云:唐会昌初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今曰新市,有新城税课局,其北为新城塘。○射襄城,在府东北三十里。志云:古战争地。又府境有东顾、西新、南于、北主四城。旧志云:吴、越战争时筑。
胥山,府东二十七里。高十五丈,周不过二里,本名张山,相传吴使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因改今名。又有殳山,在府西南五十七里。高二十馀丈,周三里。山之西麓为桐乡县境。
运河,在城西。由杭州府达崇德、桐乡县界,东流经府西南二十七里之檇李亭,又东流十八里经学绣塔,又东五里经白龙潭,又转而北绕府城下为月河,与秀水合乃出杉青闸受穆溪水为北漕渠,又北二十五里为王江泾,又东三里为闻家湖,又东北十里接苏州府吴江县界。秀水,在城北,即南湖,彪湖之下流也。志云:府西南四里有白龙潭。相传有白龙穴此,风涛间作,居人因作三塔以镇之。运河经此曰三塔湾。
鸳鸯湖,城南一里。一名南湖,长水塘诸水所汇也。宋闻人滋云:“檇李,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百有二十顷,以两湖相丽而名。鸳湖之水,与其支流至城东南二里会于彪湖,亦名马肠河,又循城而北与秀水合,会于运河。”天星湖,在府治东北。一名天心湖,相传即秦始皇发囚所掘处。又有湘湖,俗名相家湖,在府东北九里,幽湖在府西南四十里;参差汇流,皆达运河。
闻家湖,府东北三十三里。湖周千顷。志云:鸳湖以北诸水汇流于府东北二十里间,有天荒、许家、毛头、菜花及祥符诸荡,回环连绕,闻家湖又其委流处也,合于运河,注于吴江。○祥符湖,在府东北二十四里。周二十馀里,与嘉善县接境。又和尚荡,在府西北二十八里,水通太湖。
长水塘,府南六里。长五十馀里,县旧名长水以此。志云:长水塘之水源自杭州海宁诸山,出峡口东北流入嘉兴县境,东通练塘,东南通横塘,其支流注于幽湖,正流三十里至城南潴为鸳鸯湖。○横塘,在府东南五里,其流汇为彪湖。旧志:自彪湖转马塘堰而上,南至海盐县,通谓之横塘。又练浦塘,在府南二十五里。与横塘、长水塘相通。相传春秋时吴王练兵处也。其西北十里许有稿壤,围环八里,广万亩,相传为吴、越战场。
穆溪,府东北四里。水接海盐县之上谷湖,西北出吴江县界入于莺脰湖。又茜溪,在府北十二里。自鸳湖分流,东北出曰茜溪,又北十二里曰斜塘,又北二十里入吴江县界。○双溪,在府东十里。松江漕舟由嘉善县达于双溪,又西北合于运河,志云:府城东有凤凰洲,中流突起,洲南之水曰汉塘,入平湖界,北曰华亭塘,入嘉善界。又韭溪,在城内,旧引南湖支流入城中,而北达运河。府西北三十里又有麻溪,北入吴江县界,亦注于运河。
王江泾,府北三十里。相传以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为运河所经,曰王江泾市,有巡司。嘉靖三十三年倭繇松江府柘林突犯王江泾,转略平望、乌镇诸处。又三十四年按臣胡宗宪大败倭贼于此。
杉青堰,府东北五里。旧有杉青闸官舍。宋熙宁元年提举河渠胡淮请修秀州杉青堰。建炎元年孝宗生于此。《寰宇记》:“朱买臣妻改嫁杉青闸吏。”今城西四里有死亭湾,即买臣妻自溺处。堰为运河所经,旁有闸,置巡司。闸后有嘉禾墩,相传即孙吴时产嘉禾处。○马塘堰,在府南七里。相传秦始皇东游至此,遏水为堰,堰成斩马以祭,因名。又孟宗堰,或云在府东南。嘉靖三十三年倭贼来犯,官军败之于此。
嘉禾屯,在府界。《唐志》:“广德中浙西有三屯,而嘉禾为大。”李瀚《嘉兴屯田纪绩颂》有云:“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兴在全吴之壤最腴。嘉禾穰,江、淮为之康;嘉禾歉,江、淮为之俭。”○杉青闸镇,在府北杉青堰;又王江镇,在府北王江泾;俱明初置。见上。又西水驿,在县城西。元置,明因之。
驿亭埭。在府西。唐乾宁四年杨行密将田𫖳攻嘉兴,屯于此,为吴越将顾全武所败,自湖州奔还宣州。○王店,在府南七十里。嘉靖三十四年倭贼将犯杭州,不果,还至王店,分兵一出海盐塘,一出嘉兴长水塘,即此。亦谓之王市。

嘉善县,府东三十六里。东至南直松江府七十二里,东南至平湖县三十六里,西北至苏州府吴江县七十六里。本嘉兴县之魏塘镇。宣德五年析置今县。嘉靖三十二年以倭变,始议筑城。三十四年城就,外环以濠。万历二十年增修。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一百八十六里。

东顾城,县北三十八里。相传春秋时,阖闾使伍员筑以备越,即檇李四城之一也。志云:城在芦墟东北二里。
西山,县南十二里,即府东之西山也,为接境处。
魏塘河,县东十二里。自县西华亭塘分流,东北出绕县治后,又东合太平河,又南仍入华亭塘。志云:华亭塘自府城东北行三十馀里经县治南,至县南十二里合白水塘诸水,又东八里合大云塘,又东二十四里入华亭县界。俗谓之官塘。
东郭湖,县西十五里。来自府城东,有长堤横亘三十里,俗谓之下塘,绕城北而东南会于华亭塘。又鹤湖,在县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六里即分湖也,亦曰汾湖。汾湖之水,上承平望莺脰湖诸流汇为巨浸,分而北入吴江县界,分而南入县境,东入华亭县之淀山湖。俗讹分曰“汾”。
清风泾,县东北二十四里。其上流曰菖蒲泾。志云:菖浦泾在县东北三里,北经口塍塘、叶塘,又东经县东十二里之张泾汇,又东六里之莲花泾,又北会于清风泾,亦曰白牛塘,又东为秀州塘,折而北达于华亭之泖桥。
查家荡,县东北三十六里。志云:府东境之水汇流入县界,至县西十三里为运泾港口,分流东北出,皆北会于分湖。分湖之南有芦墟塘,长约三十里,繇分湖东出即查家荡也,又北而东入章练塘。志云:芦墟塘,在县北三十六里;又许家荡,在县西北三十六里,旁多良田,遇旱民资以灌溉;其下流皆会于章练塘。○三白荡,在县西北五十里,入吴江县界。三荡相接,广十二里。又西北六十里而达苏州之槃门。
章练塘,县东北四十五里。《寰宇记》:“吴主权造战舰于此,张纛练水军。”后讹张为章也。县北出之水繇查家荡经此,东流十里入南直青浦、长洲二县界入于泖湖。又长春塘,亦自县西受东郭湖之水,引流北出,与县西北十馀里之江泾塘及芦墟塘之水交流互注,下流出白牛塘入于泖湖。袁氏曰:“县境之水参错不一。大抵上流南受嘉兴,西受秀水,北受吴江,下流入于三泖也。”
魏塘镇,县西二里。以宋里人魏武居此,商民成市而名。寻置巡司,元因之,明仍旧。又有魏塘税课局,在县东。元为魏塘务,明洪武三年改局,今移东关外。○风泾镇,在县东北十八里。旧名白牛村市,元改为镇,置巡司,并设白牛务。洪武初罢巡司,改务为税课局,万历中废。又斜塘镇,在县北二十里。一名西塘,又名平川,县西北诸川皆汇流于此。正统十二年徙陶庄税课局于斜塘,寻废。
陶庄镇。县西北二十里。西南去府城五十四里。本名柳溪,宋绍兴中易今名,因陶姓者居此也。元置巡司,并置陶庄务。洪武初罢司,改务为局。正统二年废。十二年改置于斜塘,仍因旧名。万历初废。又千家窑镇,在县西北十二里,民皆业陶。县东南十里又有玉带镇,元时亦为商旅辏集处,后兵废。

崇德县,府西南九十里。西南至杭州府百十里,西至湖州府德清县一百有八里。本嘉兴县地,五代晋天福三年吴越析嘉兴县之义和市及崇德七乡为县,属秀州。宋熙宁十年又割桐乡县五乡益之。元元贞初升崇德州,明朝洪武二年复为县。县无城,嘉靖三十四年创筑砖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百七里。

何城,县西三里。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晏城,东南三十里有萱城,南境又有管城,接杭州府海宁县界,四城相传皆春秋时吴所筑以御越者。又县东北十二里有纪目坡,断碑云吴王夫差募兵教养于此。曰纪目者,立纲纪而有条目也。坡高十寻,周三百步。今置堠亭于其上。其相接者又有千乘乡,断碑云夫差阅兵于此,车凡千乘。又东有千步路,西北七里曰游长径,俱春秋时吴屯兵处云。
涵山,县西北三十六里。为嘉、湖两府分界处,县境之水绕其下。顶有浮图。志云:县西北三十里有陈山,高十有三丈。○走马冈,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志云:此为吴、越分疆处。下有洗马池。
运河,在县城西北。由湖州府德清县界流入境,穿县濠北出,受左右诸泾之水,经石门塘与桐乡县分界。
语溪,在县治东南一里。孔氏曰:“嘉兴南七十里有语儿乡,临官道,越北鄙也。”语本作“御”。《国语》:“勾践之地,北至御儿。”又文种曰:“吾用御儿临之。”孟康曰:“今吴南亭是也。”汉元封初平东越,封辕终古为御儿侯,溪名盖本于此。《一统志》:“今名语儿中泾,一名沙渚塘,运河由此流入桐乡境内。”○车溪,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馀里,接于桐乡之烂溪。
石门塘,县东北二十里。亦曰石门泾。水折而东,湾环如带,曰玉带湾。其西北去桐乡二十五里为接界处。春秋时吴拒越垒石为门,即此处也。或谓之石夷门。唐有石门驿。上元二年刘展作乱,据江、淮诸州。遣其将张景超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宋绍兴中车驾往还,即驿基建行幄殿,又置榷酒库务于此。今运河所经亦曰石塘湾,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此。繇石门而北三十里达湖州之乌镇,路出吴江之径道也。
洲钱市。县西北二十七里。地形如钱,周遭皆水,因名。又石门镇,在县东北石门塘。元置巡司。明初分镇之东半属桐乡县。志云:县有皂林驿,旧属桐乡县,嘉靖十五年徙于县南。又县东北有横浦场盐课司。○三里桥,在县南三里。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湖州乌镇南犯杭州至此,官军击之,败绩。

桐乡县,府西六十里。西北至湖州府百二十里。本崇德县地,宣德五年割崇德之梧桐八乡置县,治凤鸣市。嘉靖三十四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七十八里。

殳山,县东南三十五里,与嘉兴县接界,昔有殳基隐此而名。山有两峰,其东峰一名史山。又县北十七里有甑山,山形如甑,烂溪绕其下。
运河,县北八里。由崇德县石门塘西北流二十里而经皂林铺,渐折而东,二十里为斗门,又北二十里而至嘉兴府。志云:县东南三里有横湖,旧为陂,引流入运河,今仅存一线矣。
烂溪,县北二十里。崇德县车溪之水,合县境康泾、永新溪诸水,绕流于甑山下,又引而北,自青镇以东横亘十馀里,东达于秀水,北达莺脰湖,而出吴江之平望镇。其西自青镇下湖州之浔溪,以达于震泽者,则谓之西溪。
皂林镇,县北八里。亦曰皂林市,有元将路成营垒。志云:镇本在崇德市南,有寨,宋建炎中徙于此,元毁。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兵趣救,常遇春击之于皂林,俘其兵六万。嘉靖三十五年倭贼徐海围抚臣阮鹗于此,官兵力战始却。旧设皂林巡司及皂林驿,今移驿于崇德县,而巡司如故。○石门镇,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与崇德县接界。洪武六年置税课局于此。本属崇德县,宣德五年改今属。
青墩镇。县北二十八里。古有青墩,唐置镇遏使于此。与湖州之乌镇止隔一水,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在焉。○南长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旁有千人坡、范蠡坞。志云:即越之北境,时盖屯营于此以备吴。

平湖县,府东五十四里。西南至海盐县三十六里,东北至南直松江府八十里。本海盐县之东北境,宣德五年析海盐之武原等乡置今县。嘉靖三十三年始筑砖城,周五里有奇。编户百二十一里。

故邑城,县东南二十七里故邑山下。汉顺帝时海盐县沦陷为湖,移治于此,后复徙于马嗥城,以此尝为邑治,故曰故邑。西南去海盐县三十六里。晋隆安二年海贼孙恩北趣海盐,刘裕随而拒之,筑城于海盐故治,孙恩来攻,为裕所败,即此城矣。
雅山,县东南十七里。或讹为瓦山,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潘港,又追败之瓦山,即雅山也。山多怪石,俗呼惹山。有惹山铺,南泾塘绕其下。又故邑山,以故邑城而名。或曰顾邑,谓足以顾盼城邑。《邑志》:山高八十丈,周二十里,西南去海盐县三十六里。
陈山,县东三十里,西南至海盐县五十里。高八十馀丈,周十五里。山有龙湫,一名龙湫山。旧置烽堠于山上。又观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一名官山。其南一里曰高公山,山周八里;稍北又有蒲山、莱荠等山;皆濒于海。
当湖,县治东。周四十馀里。《吴地记》:“王莽改海盐为展武。县陷,为柘湖。”今华亭柘湖也。因徙治武原乡。后汉永建二年又陷为当湖。《宋志》:“当湖之水,自月河南浦口、澉浦口以达于海。”
市西河,在县治西。源自府城东之汉塘,东流五十馀里经此,又东入于当湖,又东三十里入于东泖。志云:市西河之水,自县西分流而南出者,则经雅山而东南合南泾诸塘水,至乍浦以入海;自县治西分流而北出者,则绕县治后,合县北诸塘水,又东北合芦沥浦而入华亭县界之泖湖。
乍浦,县东南二十里,与海盐县接界。县南境诸水悉汇于此。志云:乍浦之水,旧自官河入海,元至正间番舶皆萃于此。明朝洪武中筑城浦上,以为备御,今海盐之乍浦所是也。嘉靖三十二年倭据乍浦犯杭州,官军败却之。又潘港,在县东南,与乍浦相接。嘉靖中指挥刘岱败倭于此。○芦沥浦,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旧志:在海盐县东北七十里是也。县北境之水悉汇于此。有芦沥盐场。
东泖,县东北三十里,界于松江之华亭陆道。《吴地记》:“海盐东北二百里有长泖,即谷泖也。”今县界有华亭乡,乡之南即当湖。湖之东北有泖港,蜿蜒至于横泖,为三泖之上流。其上中下三泖则自属松江府华亭县界。其名虽殊,寔皆一泖流通也。
乍浦镇,县东南三十六里。志云:镇旧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元置市舶司于此。又有顾邑巡司,宋、元时置于故邑城内。洪武十四年徙置乍浦镇,改今名。十九年移而东南,即今司也。又白沙湾巡司,在县东二十七里。元置芦沥巡司于广陈镇,洪武十九年移置白沙湾,改今名。二司旧皆有屯堡,嘉靖中改筑小城,为戍守处。○芦沥市,在县东北三十九里。宋、元时俱置盐场于此。明初吴元年并盐场于县东南十五里之独山盐场,改置嘉兴盐运分司于此。洪武元年复置芦沥场盐课司。又乍浦河泊所,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旧为市舶司,洪武十四年改置。
广陈墅。县东南二十七里。元曰广陈镇,芦沥巡司置于此。自市而东南十二里为新仓。又陆行五十里即松江府之金山卫。○沈家庄,在县东十里。亦曰沈塘,与乍浦相近。有东西二庄中绾河为堑。嘉靖三十五年官军歼贼酋徐海于此。

海盐县,府东南八十里。西南至杭州府海宁县百十里,东北至平湖县三十六里。古名武原乡,秦为海盐县,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属吴郡。晋以后因之。梁属信义郡,陈省入盐官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初又废。开元五年又置,属苏州。五代时属秀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海盐州,明朝洪武二年复为县。编户百六十里。

马嗥城,今县治东南。《越记》:“吴兵至此忽有大风,兵败马惊,因名。”汉吴王濞于此置司盐校尉。晋咸康七年移县治此,后废。刘昫云“开元五年复置海盐县,治吴御城。”即马嗥城矣。今县城相传即开元中筑。吴越时增修。至明洪武十九年重筑,甃以砖石。永乐十六年增修。嘉靖三十二年复筑外城,明年增筑子城。万历二十一年复缮治,周六里有奇。又旧志:县东北有武原城。秦始皇三十七年置武原县盖治于此。按《吴记》:“海盐本名武原乡,秦为海盐县,武原未尝置县也。”恐悮。
欤城,县西北十八里。晋将军袁山松筑此以御孙恩。今为欤城寨。又有望海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唐开元五年筑此以为瞭望之所。
秦驻山,县南十八里,滨海。高百六十丈,周二十里。下有秦驻坞,相传始皇东游登此。一名秦径山。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贼于秦驻山是也。有秦驻山寨。又丰山,在县西南十八里。高三十馀丈,周十八里。相传秦始皇尝屯兵其上。○白塔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海中。山有白塔。山下旧有港通鲁浦,曰白塔潭,海舟多泊于此。今故道已湮。又望虞山,在县东南二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二里,以隔海望会稽上虞县而名。
长墙山,县南三十五里,西去澉浦镇三里。山高八十丈,周十九里。横截海涛,若堵墙然。下有石岩临海,名穿山洞。嘉靖中设东西诸寨于山上以防倭寇。南有黄道山,宋有水军寨、造船场,立烽燧于山顶。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青山,亦在澉浦镇东三里。旧有烽堠,与青山寨相近。有金粟山,周回六里,亦名六里山,下临澉浦。○葫芦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海中,东北去澉浦镇四里。潮汐消长如葫芦出没,故名。语曰“潮生潮落,葫芦自若。”下有葫芦寨,西有西山寨。又澉浦城南三里有石帆山,屹立海中,如张帆然。志云:县南三十五里有泊橹山,在澉浦镇西北三里。高百五十丈,周四里。《舆地志》:“始皇东游,候潮渡海,泊橹于此。”
汤山,县东北三十六里。高七十丈,周五里。上有烽堠,与乍浦所相接。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破倭贼于此。又独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高五十丈,周六里,孤立不与诸山接。上置烽堠,以防海寇。旧置盐场于此下。有独山塘,经平湖县东南二十三里流合于乍浦。
茶磨山,县西南三十七里。旧志云:山侧有黄巢衖,又有港周回山下,港外为城堑,昔人结寨避兵处。今山周不过三里。相接者曰石屋山,上有石垒成屋,相传唐末居民避兵处。旁又有紫云山及邵湾山,皆高七八十丈,周八九里。又金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周四十里,高百三十六丈,与金粟山相对。中有夹山,周七里。志云:夹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金粟山后,俗谓之龚坟山也。○凤凰山,在县西南三十九里、澉浦镇西南二里。高四十丈,周五里。《海防志》:“山南临大海,倭每犯此,最为冲要。有凤凰山寨。其与凤凰山环列于海滨,为郡堤障者凡数十计。俱错峙于澉浦所之四旁,而凤凰山为之冠。”又马鞍山,在澉浦所西北五里。嘉靖三十四年参将卢镗败倭贼于马鞍山及新林一带是也。县西南四十五里又有庙山,上有烽堠。
沈山,县西南六十里。周七里,以刘宋沈景葬此而名。唐大顺中割属杭州。今与海宁县接界,即海宁硖石镇之东山也。又有谈家岭,在县西南四十二里,亦与海宁县分界。
衢山,在县东南海中。亦曰大衢山,其相望者为小衢山。又有茶山,亦在县东南海中。嘉靖三十七年总兵俞大猷败倭贼于茶山洋,是也。为南、浙汛兵会哨处。○羊山,在县东北乍浦所之东。山峙海中,卫所官兵与金山卫官兵并汛守于此。胡宗宪曰:“乍浦海滩浅阁,无山嶴避风之处,不若海中羊山有嶴可以泊舟。若分番乍浦之船以守羊山,未为非策也。”又许山,亦在县东大海中,为南、浙官兵会哨之所。今亦见南直华亭县。
海,在城东。旧去城二里,今不及一里,而南去海四十里。有东海口、南海口、西海口诸处,皆为郡境冲要,因设海宁卫于城中,以司守御。《海防考》:“东海口在县东北三十里。海滩沙污,船舰难泊,迤北与乍浦相连。内有白马、庙团圩诸处,居民丛集。嘉靖中倭贼突犯,必先入此观望虚实,然后四出剽掠。此为嘉兴、嘉善、平湖诸邑要口。有巡简司,明初所置。其南海口,在县南,去海止半里,操备厂在焉。稍东南为黄道庙港,滨海与南岸临、观二卫相峙,倭寇最易登犯。其西海口在县东北五十里,南通大洋,北近平湖,不特平湖之门户,亦浙西之咽喉也。海涂高硬,湖水长涸不一,倭每乘潮突至。宜开濬海口,建立水闸以备之。南汇、许山、金山、青村一带,与吴淞水哨互相联络,庶为有济。”《图经》:“县南海岸与宁、绍二府相对,深夜籁寂,往往鸡犬之声相闻。有防海塘,宋所置也。”《宋志》:“县东南五十里旧有贮水陂,南三里有蓝田浦,东三里有横浦。又有三十六沙、九涂、十八冈及黄盘七峰,布列海壖,漂荡日久,旧时陂荡杳不复存。绍兴中设塘以备泛溢,亦曰太平塘。长一百七十馀里。”元至正间复修筑,易之以石,南北计四千八百馀丈。明朝洪武初复修治,自是屡筑屡圮。万历五年海波横溃,邑患最剧,于是大兴工役,开内河以受潮流,疏支委以杀水势,筑土塘以坚内护,植列木以散冲波,营斜堤以排激浪,海塘既复,邑民始保聚,利赖至今云。今亦谓之石塘。
贲湖,县西三十里。一名宋陂湖。周四十里,东接县西九里之天仙湖,西连横湖,南通黄道、彭墩诸湖。志云:横湖在县西三十五里,周六里,湖之东南即黄道、彭墩二湖也。又鸬鹚湖,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四十馀里。县西六十里又有上谷湖,亦名长湖。诸湖之水皆互相灌注以达海。○永安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湖周十二里,溉田甚博。湖中之税均之于田,田税颇重,而无旱患。久雨弥漫,则东南泄入于海。湖旁有麂山、荆山等数山,皆临湖为胜。
澉浦,县南三十六里。县西南境之水由此入海。《水经》:澉浦之水通于巨海。宋开禧初置澉浦水军。元时居民渐集,海商往来,遂成聚落。洪武中筑城浦上,置澉浦所及巡司于此。志云:澉浦镇山湾潮峻,为南面之冲是也。○蓝田浦,在县南三里。浦口有蓝田寨,因名。宋咸平六年县令鲁宗道重开以通海潮,由白塔港入运河,以灌民田。因名鲁公浦,亦曰鲁浦。绍熙三年县令李直养重濬,自蓝田开十八里南抵鲍郎盐场,以通盐运、灌民田。今多湮淤。又横浦,旧在县东二里,东北通故邑,西通贲湖,南入海。今亦废。
横塘,县西北二十五里。县西南澉浦诸山之水汇为宋陂诸湖,引流而北,与秦溪诸水俱汇为横塘入嘉兴县境。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招宝塘。宋淳化初开堤路,长四十里。县西北又有汉塘,唐太和七年所开也。今曰汉塘港,。引天仙湖诸水过欤城而北入于横塘。又有陶泾塘在县北一里,自北关北流入平湖县界,长十二里。宋淳熙九年、朝成化二年皆尝修濬。○秦溪,在县西南三十六里。秦驻山、丰山诸水所汇也,下流汇于横塘。一名盐塘河。
吕港,在县东北。有海场。嘉靖三十五年倭贼徐海自吕港新场移屯乍浦城南,官军击灭之。○唐湾,亦在县东北。宋嘉熙中增置水军寨,澉浦、唐湾并为要地。或云海塘自东北折而西南即塘湾也,讹塘为唐耳。嘉靖三十五年指挥使徐行健御倭贼于唐湾,败没。今有唐家湾寨。又长沙湾,在乍浦所南。嘉靖三十一年倭贼破乍浦,官军与战于长沙湾,败绩。又有金家湾,在西海口南。潮深沙僻,倭贼往往泊此,内犯则直抵平湖,沿海则侵乍浦抵海盐。旧拨西海口水军哨守,又置金家湾寨于此。
常丰闸,在县西南。《宋志》:“淳熙九年命秀州守臣赵善修海盐县常丰闸及八十一堰坝,务令高牢,以固护水势,遇旱可以潴积。”今堙废。又古泾,旧在县西境者凡三百馀所,唐长庆中今李谔开以御水旱。今皆堙。
澉浦镇,县东南十八里。有巡司,本宋置,明初因之,置于县南澉浦上。十九年改为所,移司于秦驻山,仍曰澉浦镇巡司,置堡于此为戍守处。又海口巡司,在县东北十八里。唐时于县东一里置宁海镇,元置海沙巡司,明初因之,在县东门外。十九年徙于沙腰村,仍曰海口巡司,即今所也。亦置堡,设兵于此。志云:县城西旧有海沙场盐课司,本宋、元时置,明朝正统元年移置于沙腰村,仍旧名。
鲍郎市,县西南二十里。晋隆安中孙恩作乱,县令鲍陋遣其子嗣之御之,追贼被杀处。其地旧有鲍郎浦。今澉浦西门外曰鲍郎盐场,置盐课司于此,盖宋、元时旧置也。○梁庄寨,在县东北。嘉靖中倭贼每于此登犯。又县东南有独树林及毛竹等寨,县西北有东转塘、朱公亭等砦,县南有南石山等寨,皆嘉靖中置。今废。又演武场,在城东南,北枕海。嘉靖初有陆路厂,三十五年倭贼泊犯,据为巢。贼平厂毁,设军戍守。
龙王堂。在东关外。外即大洋,直对浙东、临、观等卫。迤南半洋即白塔山,贼每泊此,若登岸而南则侵澉浦。西则有天宁寺,为水陆通衢,直抵嘉兴,此县城之咽喉,沿海之首冲也。
附见
海宁卫。在海盐县治西。洪武十七年建,辖左、右、中、前四所及澉、乍二所。又东转塘、朱公亭、头寨、第二、南寨、北寨、龙王塘、闸口、落塘、大寨、小寨、寨头等凡十二寨,皆在境内,属卫军戍守。
守御澉浦千户所,在海盐县南三十六里。志云:唐开元五年吴郡刺史张廷珪奏置海盐县澉浦镇,天宝十载太守赵居贞奏置海盐县宁海镇。吴越时澉浦、乍浦皆设镇遏使。宋开禧元年置澉浦水军,淳祐中复调许浦卒岁百人更番守澉浦。咸淳末以蒙古南下,益增沿海戍守,于乍浦亦置水军,设统制领之。及蒙古帅董文炳帅兵自海道至,二镇军相继降下。元亦设兵于澉浦镇。寻以澉浦盗起,遣将镇守。至元十八年遣兵侵倭,留后兵分戍澉浦海口。明始置所。邑志云:宋置澉浦镇,并置榷务于此。元亦为澉浦务。明初置巡司,并置税课局于此。洪武十九年建所有城。永乐十六年甃以砖石,正统四年增修。嘉靖中复营缮,周八里有奇。有南石山、秦驻山、东盐团、西盐团、青山、东海、青山盐场、东中墙山、平漾墙山、东墙山、西南门水闸、混水闸、葫芦湾、南湖湾凡十四寨,皆拨所军戍守。许浦,见南直常熟县。
守御乍浦千户所,在海盐县东北三十六里。西北至平湖县十八里。洪武十七年建,嘉靖初改属平湖县。所城周九里,亦洪武中筑,正统中增修,嘉靖中营缮。有独树东、独树西、蒲山外、蒲山西、蒲山、大东山、东山嘴、唐家湾、盐山、圣妃宫、金家湾、周西、海口等十三寨,皆所军戍守其处。
守御嘉兴千户所。在府治北。洪武九年建,隶苏州卫。

湖州府,东至南直苏州府二百十里,东南至嘉兴府百八十里,南至杭州府亦百八十里,西南至南直宁国府三百五十七里,西至南直广德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南直宜兴县一百四十四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京师三千二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通典》:“古防风国也。”《史记》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罔读曰忙。秦为会稽、鄣郡地。汉为会稽、丹阳二郡地,后汉属吴郡及丹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始置吴兴郡,治乌程县。晋、宋、齐因之。梁末兼置震州,以震泽名,王僧辨所置。陈罢州而郡如故。隋开皇九年郡废,以其地属苏、杭二州。仁寿二年析置湖州,取太湖为名。大业初复废,以其地属吴郡、馀杭郡。唐复置湖州,天宝初曰吴兴郡,乾元初复曰湖州。乾宁三年升忠国军节度,宠刺史李师悦也。五代时吴越因之。周显德四年吴越改忠国军为宣德军。宋仍曰湖州,亦曰吴兴郡,景祐元年又改军名曰昭庆军。宝庆初改州为安吉州。元曰湖州路,明初改为湖州府。领州一,县六。
府山泽逶迤,川陆交会,南国之奥,雄于楚、越。自三国置郡以来,恒为江表之望,建国东南,此尤称腹心要地。吴越时恃为北面重镇,淮南来攻,由宣州出广德必道吴兴之郊,而后及于馀杭。馀杭之安危,吴兴寔操之也。盖山薮环错,敌之伺我常易,而震泽之浸,尤出奇者所必资。明初有事姑苏,以湖州形援相接,羽翼未剪,因遣奇兵从义兴出太湖,次洞庭,进薄州城,及州拔而姑苏在掌中矣。夫湖州南卫临安,北巩吴郡,势如左右手,顾可忽乎哉?

乌程县,附郭,在府治西一里。秦置县,属会稽郡,因乌氏、程氏善酿而名。后汉属吴郡,中平末孙坚封乌程侯。三国吴时孙皓亦封乌程侯,皓立,因置吴兴郡治此。晋以后因之,隋郡废,县属苏州,寻复为湖州治。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

归安县,附郭,在子城东一里。本乌程县地,宋太平兴国七年析东南十五乡置县,以钱俶纳土来归,因曰归安。今编户三百九里。

菰城,府南二十五里。楚春申君黄歇立菰城,起楼连延十里。秦因之,置乌程县。志云:县初治此,后移治今之子城。自汉及隋,唯有子城而无罗城。唐武德四年赵郡王孝恭始创筑罗城,周二十四里,辟门有九。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窃其地。明年士诚党潘原明以城广而不固,缩东西二里,更筑新城。城小其半,门去其三。明初因之。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修筑,三十五年复缮治完固。郡志:府治之子城,相传项王筑,成化九年修。罗城,潘原明筑,嘉靖中修。有门六,城周十三里有奇。
东迁城,府东四十里。晋大康三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宋元徽四年更名东安,昇明元年复曰东迁,齐、梁因之,皆属吴兴郡。隋平陈并入乌程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刺史张景遵置太湖馆于此,大历九年颜真卿改曰东迁馆,今为东迁镇。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援兵屯旧馆,徐达等分兵营于东迁镇南姑嫂桥,连营十垒,以绝旧馆之援是也。○永县城,在府西北。汉兴平初吴郡太守许贡奏分乌程置,三国时废。志云:县西十九里有古户城,吴孙皓为其父和置陵户于此,因筑城以居。又有丘城在县北十八里,近太湖。本里民丘氏所居,吴越筑城,屯戍于此以拒南唐。
毘山,府东北五里。毘,近也。以近府城而名。明初徐达等攻湖州,自太湖次洞庭,进至毘山,张士信时军何山,望风遁,进至州东三里桥,败其兵是也。又何山,在府南十四里。旧名金盖山,晋太守何偕尝居于此,因名。近郭诸山,何山最为高峻,亦曰何山岭,即张士信屯兵处。其相连者曰道场山。志云:道场山在府南十二里。亦近郊之胜。○岘山,在府南五里。本名显山,唐改今名。又南二里曰浮玉山,以在玉湖中而名。
衡山,府南十八里。《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杜预以为此山也。今亦曰横山。山势横亘,古谓横曰衡。
卞山,府北十八里。高百丈,周百四十里。为郡主山。张玄之云:“卞山非晴天爽月不见其顶。山有石似玉,因名。”亦曰弁山。下有金井洞,吴越时黄龙见此,改曰黄龙洞。又有别峰曰西陵,孙皓葬其父和于此,谓之明陵,故乌程有陵阳之称。郡志:西陵山在府北三十一里。
昇山,府东二十一里。亦名乌山,古乌巾氏所居。一名欧馀山,昔越王无疆之子蹄封于欧馀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子孙因以为氏。《汉志》注:“乌程有欧阳亭。”是也。亦曰欧亭山,王羲之为郡守,与客昇此,因改今名。山当东出之道。元张羽云:“昇山横道傍也。”明初张士诚屯兵于此,为湖州声援,徐达等攻乌镇,败之,追至昇山,破其六砦,既而复破其昇山水砦,敌势益窘,即此。○湖跌山,在府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长超山。山侧有湖,广二百顷,名湖跌漾。
石城山,府西三十里。高九十六丈,广四十五里。山平衍,可城可耕。顶有池曰洗马池。张玄之《山墟名》云:“昔邑人严白虎者,于此垒石为城,与吕蒙战,至今山上有弩台、烽楼、走马将台遗址。”○杼山,在府西南三十里。陆羽志云:“夏后杼巡狩之所也。”亦名稽留山。上有避它城。《说文》:“它,蛇也。”盖古昏垫时民避蛇于此。山下有夏王村。又九乳山,在府西南三十一里。山有九峰,其形如乳。
小雷山,府北三十六里。志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小雷亦曰洞庭东山,属乌程;大雷亦曰洞庭西山,属长兴。○白鹤山,在府西北二十六里,连亘长兴县东南。又西塞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游钓处也。
铜山,府西南九十五里。一名铜岘山。《括地志》:“吴采鄣山之铜是也。”山高千三百丈,西属安吉,南属武康,前溪发源于此。又马鞍山,在府西南七十六里,连属武康北境。○莫干山,府西南百五十里。上有铸剑池,旁有磨石,相传吴王铸剑处,亦曰莫邪山。府境西南诸溪水皆环流其下。
太湖,府北二十八里。接长兴、乌程二县界。志云:府境诸水俱汇于府城东北毘山下,又东北趣大钱湖口入于太湖。其支流曰横泾港,在府北四里,趣小梅湖口以入太湖。今大钱湖口在府东北三十八里,小梅湖口在府北十八里。大钱以东泻水之口凡二十八,小梅以东泻水之口凡八,盖远近诸溪渎俱以太湖为壑,而大钱、小梅又其喉嗌也。又大钱湖口一名大全港,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援兵屯旧馆,出我师之背,既而常遇春统奇兵由大全港入,结营东迁,复出敌背,即大钱湖口矣。馀详江南大川。
玉湖,府南三里。又有碧浪湖,与玉湖相接。赵孟𫖯云:“南来之水出天目之阳,至城南三里而近汇为玉湖,汪汪且百顷,北流入城中,至城东北而合苕水,又东北入于太湖。”
运河,在城东。苕溪、馀不溪之水分流合注而为运河,东北经南浔镇,又东至江南吴江县之震泽镇,至平望镇而合于嘉兴之运河,亦曰荻塘。志云:荻本作“𬱖”。唐于𬱖刺湖州筑此塘,因名。后讹为荻。今城南一里亦曰荻塘,相传晋太守殷康所筑,溉田千顷。其支流东南出乌镇东曰米荡,合于桐乡县之灿溪,亦曰荻港。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其将李伯昇赴救,由荻港潜入城,明师围之是也。
苕溪,在城东北二里。今自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安吉至府西,汇流为塔渚汇,又绕城北至毘山下者,郡人谓之苕溪;其自天目山之阳经钱塘、德清至府南入城,汇流为江渚汇,又东北会于苕溪者,郡人谓之馀不溪,又谓之霅溪。其实即东西二苕溪也。苕溪之正流从大钱湖口注于太湖,支流则为横泾港,由小梅湖口以入太湖,而分流东出者则曰运河。详见大川。
浔溪,府东六十里,即馀不溪之支流也。自德清县界分流,经南浔镇入于运河。又山塘溪,即馀不溪也。自德清县沿山直北过岘山漾而至城南,曰山塘溪。《唐志》:“元和中刺史范传正开官池于城东;又城东南有白𬞟洲,洲北有芙蓉池,开成中刺史阳汉公所凿,皆引馀不溪灌注之。”
溇泾,在府西南。志云:郡有七十三溇,在乌程者三十有九,在长兴者三十有四,导苕、霅之流注于太湖。旧时皆有坝堰,遇风潮涨溢则塞以捍之,大雨积潦则启以泄之,盖节宣所资也。后多堙废。明朝弘治中工部侍郎徐贯尝濬之。复作石堤七十里以防泛溢之患,寻复废。○黄浦,在府西南十八里。源出府西南三十五里之黄蘗山,一名黄蘗涧,一名康浦,又东北入于苕溪。志云:府东北二十六里有项浦,亦曰掩浦。秦始皇东游会稽,项梁与籍私往观之,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盖即此处。又今城北奉胜门,俗名霸王门,亦以项籍得名云。
凌波塘,府东南二十五里。唐宝历中刺史崔玄亮所开。今府东南四十二里有菱湖,又有菱湖镇,即凌波之讹矣。又连云塘,在府东南七十五里。一名练溪,亦崔玄亮筑塘以溉田处。今溪上有琏市镇。其水皆散入嘉兴府界,下流仍合太湖。○柳塘,在府北三里,孙吴时所开。本名青塘,梁太守柳恽重浚,因易今名。又谢塘,在府西四里,晋谢安所筑;蒲帆塘,在府北二里,唐开成中刺史杨汉公所开;皆苕溪灌注处也。
思安塘,府西南三十里。又西三十五里至三汊河,自三汊河至思安镇四十一里,由此登陆趋广德州,为往来之要道。志云:府由水路至金陵八百有十里,由陆路出广德至金陵,四百八十里而近耳。○宜堰,或曰在府北太湖口。明初克宜兴,遣杨国兴出太湖,破张士信于旧馆,又平宜堰口三十六寨,乃还筑宜兴城而守之。盖先入敌境以震动之,使无暇挠我之营筑也。
乌镇,府东南九十里。唐元和初镇海节度使李锜反,有将军乌姓者力抗于此而死,镇因以名。乾宁二年杨行密发兵救董昌,昌亦遣兵会之,共围嘉兴。钱镠遣顾全武救嘉兴,破行密乌墩、光福二寨兵。乌墩即乌镇也。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兵屯城东之旧馆,又遣兵顿乌镇为旧馆声援,明师击却之。嘉靖十年添设郡丞驻此。既而倭贼侵轶,镇每当其冲。隆庆初裁郡丞。万历二年议者以镇当浙、直之交,与南直之吴江、嘉兴之桐乡界壤相接,湖泽通连,奸宄薮聚,宜添同知就近防察。今自桐乡县皂林而西不过二十馀里,为往来之捷径。光福,见南直苏州府。
南浔镇,府东七十二里,以浔溪所经而名。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筑城于此。明初由湖州攻平江,自南浔至吴江,守将以城降。洪武二年城废,十八年置官泽税课局于此。又东十二里为吴江县之震泽镇,亦通涂所径也。○菱湖镇,在府东南三十六里。以近菱湖而名。洪武中置千金税课局于此。又双林镇,在府东南五十四里。嘉靖中倭贼尝突犯此。又窑墩,亦在府东南。嘉靖中抚臣李天宠合诸将兵与倭贼战于窑墩,不利。即此。
旧馆,府东三十里。旧置馆驿于此。明初师克宜兴,遣杨国兴出太湖口,与诸将趋湖州,破张士信于旧馆。既而大兵攻湖州,张士诚遣兵屯旧馆,筑五砦以自固。徐达等分军营于旧馆之东,数败敌兵之援旧馆者,又进败敌兵于昇山。馀军奔入旧馆之东壁,旋以东壁来降,达率师据之。旧馆兵出战,大败。旧馆亦降,湖州遂下。
后潘村,府东五十里。元置巡司于此,后废。明初洪武三年复置后潘巡司。今移于南浔税课局。又大钱河口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亦元时旧址,洪武十四年复置,并设河泊所于此。今所废而司仍旧。又琏市巡司,在府东南八十里,洪武中置。府西南三十馀里又有上沃阜巡司,洪武二年置。旋废。○苕溪驿,在府城南。明初置。嘉靖三十一年迁于城内。又有苕溪递运所,以驿兼领。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思溪河泊所,明初置,寻废。
南亭。在府治西南。下临苕溪。刘宋泰始二年会稽内史孔觊等举兵应晋安王子勋,使孔璪屯于吴兴南亭以拒吴喜之兵。既而喜自义兴引军至义乡,璪弃军走钱塘。○飞英寺,在府东北二里。唐咸通中建。寺西有舍利石塔,高九层,登之则川原城郭了如指掌。

长兴县,府西北七十里。西南至安吉州百里,西至南直广德州百三十里,北至南直宜兴县百四十里。秦为鄣县地,两汉为乌程、故鄣二县地,晋太康三年分置长城县,属吴兴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省入乌程,仁寿二年复置,属湖州,大业初属吴郡。唐初沈法兴置长州于此,武德四年改为绥州,又改为雉州,七年州废,县仍属湖州。五代时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长兴州。明初为长安县,洪武二年复曰长兴。旧有城,相传唐武德七年筑,吴越时尝修缮。元至正十七年明师取长兴,元帅耿炳文甃砖城为守御。后渐圮,嘉靖三十六年增修,万历元年复缮治。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百五十七里。

吴王城,在县西戍山下。杜祐曰:“即今县郭也。”夫差使弟夫槩筑城于吴西,城狭而长,谓之长城,晋因以名县。志云:晋置长城县,其治在今县东南十八里富陂村,后移今治。三城、三圻在县东北,旁临太湖,为春秋时吴王屯戍之地。郡志云:三城、三圻者,吴城与斯圻连,彭城与石圻连,丘城与芦圻连,步骑列于三城,水军列于三圻,城与圻相接畛也。
故鄣城,县西南八十里。秦灭楚置鄣县,为鄣郡治。汉为故鄣县,属丹阳郡。吴属吴兴郡,晋以后因之。隋废。杜佑曰:“今土人谓故鄣城为府头,盖以秦鄣郡治此也。”又有晏子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或曰晏子送女于吴所筑,或曰晏子尝娶于吴。未知所据。
义乡城,在县北义乡山。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长城立义乡县,属义兴郡。刘宋泰始二年吴喜击东军之应子勋者,克义兴,进至义乡是也。隋废。
戍山,县西三里。一名夫槩山,吴王使夫槩于此筑戍城,故名。梁吴兴太守张嵊等亦于此筑城,捍侯景。明初耿炳文点军山上,俗因呼为点军山。又雉山,在县北五里。梁武帝时童谣曰“鸟山出天子”,故江左以鸟名山者皆凿之,惟此山得免。县西南六里又有馀干山。《梁陈故事》:“梁武帝时童谣曰‘王气在三馀’,乃于馀干、馀姚、馀杭为厌胜法,不知此有馀干山,县南二十三里有馀罂溪,东北四十二里有馀吾浦,陈武帝果起于此,应鸟山、三馀之谶。”馀吾,一作“馀鱼”,周处曰:“吴、越音转也。”
吕山,县东南二十里。吴将吕蒙、程普讨山贼,屯营于此,亦名程山。下有吕山塘,罨画溪之水分流经此入于苕溪。又夏驾山,在县东南三十六里,亦以夏后杼南巡经此而名。上有石鼓,晋隆安中尝鸣,兆孙恩之乱。○尧市山,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洪水时民避难成市处。山高三百四十丈,上有池方一亩。又西北五里曰斫射山。志云:唐贞元间将军钱景秀平贼郎景于此。
西顾山,县西北四十七里。志云:山一名吴望山,吴王阖闾尝登姑苏台望见此山。一名顾渚山,吴夫槩顾赡渚次,以其原隰平衍,可为都邑,因名。傍又有二山相对,号明月峡。绝壁峭立,大涧中流,产茶绝佳。唐时以顾渚茶供贡。其南为大官山、小官山。山北十馀里有啄木岭,唐时吴兴、毘陵二郡守造茶宴会于此。志云:顾渚之西曰圆翠岭路,达宜兴。又有溪曰顾渚溪,经县北三十里之水口镇东入太湖。○乌瞻山,在县北五十里。志云:其地迥绝,五峰突出,若群乌之瞻视于云表,故名。
义乡山,县北六十里。晋太守周屺举义兵,平石冰、陈敏诸贼,立义乡县于山下,山因以名。其相近者曰苍云岭,一名悬脚岭,为北出义兴之道。有泉出岭北,至山半,分两派而下,绕流而南复为一,曰合溪。今有合溪镇,在县西二十五里。
四安山,县西南八十里。四面平广,水流会于苕溪,亦名四安溪,又名周渎。○龙目山,在县西百里。山岭高五百馀丈,与南直广德州接界。又有九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山陇回绕如龙,晏子城在焉,东南去安吉州三十里。
太湖,县东北二十五里,与南直宜兴县分中流为界。○西湖,在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吴城湖。旧记:吴王筑城辇土于此,遂成湖,周七十里,溉田三千顷,后堙废。唐贞元中刺史于𬱖复浚之,岁获粳稻蒲鱼万计,民赖其利,号为于公塘。又忻湖,旧在县北七里,今塞。又北八里曰包洋湖,东西十五里,入于太湖。
罨画溪,县西八里。一名西溪。县西北诸山之水,汇流为杨店、梓方二涧,经县西北二十里合流,谓之合溪,又东南为罨画溪,经城西谓之箬溪。志云:溪多箭箬也。溪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绕城而东注,又东流为赵溪,入于太湖。附近诸溪涧悉流合焉。
荆溪,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南直宜兴县之荆南山,合诸山溪之水,流经县境又东南注于苕溪。又四安溪,在县南三十里。自四安山引流而东南,广德州境之水亦流合焉,下流注于苕溪。附近诸溪塘,以荆溪、四安为委输也。
蠡塘,县西南三十五里。相传范蠡所筑。又皋塘,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在县南境者,又有孙塘、方塘、胥塘、官塘、荆塘,皆昔时潴水灌田处,今多堙塞。○金沙泉,在顾渚山下。泉出不常,唐时惟造柴笋茶供贡则取给此水。元至元间水溢可溉田千顷,因名瑞应泉。又常丰涧,在义乡山下,别为南北二川,合县北黄氾潭入于太湖。旧常引流溉田,因名。
筋竹关,县南六十五里。武康、归安径道也。又有司马关,在县南六十里,路出乌程县。
四安镇。在县西南四安山下。东去府城百二十里,西去广德州六十里。志云:镇隋所置也。大业九年置鹰扬府并筑城于此,城有四门。今故址犹存。宋亦曰四安镇,设官以监商税。德祐元年以元兵渐迫临安,遣徐垓等分戍四安镇。既而元兵陷四安,遂趋独松关。元亦设税务于此。明初改置巡司。嘉靖中设公馆,为往来冲要。又皋塘镇,在县东北三十里,傍临太湖,亦有巡司。○和平镇,在县南五十里。宋置税务于此,元改巡司,明初废。

德清县,府南九十里。东至嘉兴府崇德县百有八里,东南至杭州府海宁县百二十五里,南至杭州府九十里,西至武康县二十六里。本乌程县地,晋以后为武康县之东境。唐天授二年析置武源县,属湖州。景云二年改曰临溪,天宝初又改今名。《城邑考》:“县初置于下兰山,天宝间徙百寮山南,即今治也。宋德祐中始筑石城,明初废。嘉靖三十二年修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二百十里。

奉国城,在县治西南一里吴憾山,山亦曰城山。《城冢记》:“昔吴王夫差憾越王之伤其父,进军伐之,筑垒于此。唐李光弼将辛孜又于此筑城,击平朱覃、姚廷诸贼,名将军城。吴越时复筑此城屯戍,名曰奉国城。”
吴羌山,县治东南一里。汉王莽之乱,高士吴羌隐此。上有废城,或曰即羌所筑。一名乾元山,以山北有乾元寺也。又东主山,在县东北四里。梁沈恪居此,侯景围台城,恪以力战功,封东兴侯,里人因名此山曰东主。一名百寮山。稍北有石壁山,山有灵泉,亦名半月泉。
德清山,在县东四里。本名乌山,即秦时善酿者乌巾所居,唐天宝中改今名。又上、下兰山,在县北五里,南临馀不溪。志云:唐天授初置县于此。○金鹅山,在县西南五里,下枕溪流。旧有金鹅城,唐广德初巨盗袁晁陷浙右,刺史独孤问俗率将筑城御之于此。又方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山形方整,志以为邑境群山之宗也。
敢山,县东北二十一里。本名阚山,吴丞相阚泽所居,后讹为敢。有三峰,中敢山,左龙山,右凤山。馀不溪经其下,曰敢山漾。○齐眉山,在县北三十里。山高千丈,周四十五里,旧名囚女山。馀不溪经其下,曰囚女漾。
运河,县东南三十里。自杭州府流入界,又北入嘉兴府崇德县境。志云:五林渡去县三十里,其南即杭州官塘也。又北五里即唐栖镇。繇湖州出东迁,经敢山漾趋五林港,为往来之通道。
馀不溪,县治东南。一名清溪,即苕溪下流也。自杭州府安溪、奉口流入县西南境,会武康县前溪之水,逶迤而北,经百寮、吴匡两山之间,至下兰山东,益折而东北为苎溪漾,至县东北十八里为武承塘,谓之石塘,东岸为东石塘,西岸为西石塘,连接数里入郡界,北至岘山漾与北流水合而为霅溪。《图经》:“溪名馀不者,以溪水清澈,馀流则否。亦曰霅溪者,以众水合流,互相荡激,霅然有声。”○北流水,在县治南。自城南馀不溪分流,入城出西水门北流至沙村与武康县前溪水合,绕流至府城南,合馀不水而为霅溪。志云:城西有马厄河。其地本赤土山,后冈凿之成河。钱镠尝堕马于此,因名。流合北流水。
深溪,县西南三十五里。杭州府於潜县东北境之水流出于此,又东注于馀不溪。志云:县西南有乌山港、戴湾、杨湾诸水,俱汇于馀不溪。
新市镇。县东北四十五里。宋、元时有镇将守此,并置杜家堡。今为商民环聚处。洪武初置巡司,并置河泊所于此。嘉靖中倭贼尝突犯其地。今泊所废而巡司如故。又塘栖市,在县东三十五里,与仁和县接界。水南属仁和,水北属德清,有桥跨踞,为舟车之冲。又下塘巡司,在县东三十里,亦与仁和县接界。宋绍兴中两浙安抚使奏设寨官巡戍,曰下塘栅巡司。明因之。隆庆三年以五陵港口地当冲要,盐盗出没,因置五陵关,徙巡司戍守,仍曰下塘巡司。○荷叶铺寨,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宋嘉定间置设巡司于此,明初省。又县西有牧马寨,南宋时为牧苑,元废。

武康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德清县二十六里,南至杭州府馀杭县百十里,西至安吉州八十五里。汉乌程县馀不乡之地,后汉初平中孙氏析置永安县,吴宝鼎初属吴兴郡。晋太康初改永康,又改今名,仍属吴兴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废,仁寿二年复置,属湖州,大业三年改属馀杭郡。唐初李子通于此置安州,又改武州。唐武德七年州废,仍属湖州。五代时属杭州,宋还属湖州。县无城。今编户六十五里。

石城山,县西南三里。汉末赤眉之乱,邑人垒石城以御寇,因名。志云:山峰岩旁出,四面如一,顶平坦,有洗马池。县北五里有凤凰山。山北有牙门城,相传梁侯景之乱,邑人牙门将军沈子春筑城以御寇,因名。又西南里许曰石峤山,山顶石峤甚峻,亦名七里峤。又永安山,在县西五里,孙吴以此名县。亦名银山。○云岫山,在县东十里。有烟霞坞,林麓之胜,冠于境内。
封山,县东十八里。《鲁语》: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韦昭曰:“封、禺,二山名。”或以封山为封禺山,悮矣。《吴兴志》:“禹十二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此,故曰禺山。”○沈壁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有九峰,迤逦相接。昔有沈氏壁于此,因名。又东北三里曰仙台山。山顶有台,望杭、湖之境,如在目前。
铜官山,县西北十五里。唐改名武康山。世传吴王濞采铜于此。山下有二坎曰铜井。又计岘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张玄之云:“范蠡师计然所居也。”山与乌程县分界,亦曰界岘。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计筹山,亦以计然而名。其东南与钱塘县接界,亦名界头山。
覆舟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志云:山高二百三十丈,广二十八里。上有巨石横绝,状如覆舟。一名马头坞。晋咸和七年石勒将韩雍浮海寇吴兴,遣中郎将赵引败之于马头坞,即此。○天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有长流水,谓之天泉,旁多沃壤。又西北十五里为铜岘山,高六百五十丈,前溪之水出焉,与安吉、乌程接界。
高坞岭,县西七十里,与安吉州分界。又姚坞岭,在县北三十五里,与归安县分界。○箬岭,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志云:山多箬竹,亦曰箬岘山。
前溪,在县治南。源出铜岘山,流经县西二十一里曰阮公溪,至治前曰前溪,东流至县东十三里之汊港分为二:其一东北出,经县东北二十五里黄陇山,东至沙村号沙溪,合德清县之北流水;其一东南流,过湛星港,又东流十二里会湘溪入风渚湖。○后溪,在县治东北。自县北三里乌回山下汇众山之水,东流出新溪注于前溪。志云:新溪在县东北三里,其北又有新溪。宋淳熙中令蔡霖以后溪沙碛涨塞,废旧港,徙水道东北注五里会于县东北十二里之长安溪,又东注沙村溪而合前溪以通舟檝,公私便之,号曰蔡公溪。
馀英溪,县西十三里。源出铜官山,东南流合于前溪。《邑志》:前溪即馀英溪,盖异源而同流也。又湘溪,在县南十八里。西接龙口山泉,经上柏埠,东至罨画溪入风渚湖。又阜溪,在县北七里。发源县西北二十五里之莫干山,东流经三桥埠,又东合黄山溪入于沙溪。又有双溪,亦出铜岘山,而东入前溪。
风渚湖,县东南十七里,广九里。亦名九里湖,亦曰巽湖,亦曰封渚湖,亦曰下渚湖。湖中多菱莼。湖旁土粘埴,浙右陶器多出于此。志云:湖即古防风氏所居之地。洪武中设河泊所,景泰中废。
马头关。县南三十里。路出馀杭,为往来之径道。○三桥埠,在县北七里,自城北至此历三桥而至水埠,因名。税课局置于此。又上陌埠,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地有相溪,北流合前溪。冈阜高仰,因名。

安吉州,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北至南直广德州百二十里,西至南直宁国县九十里,东南至杭州府馀杭县百三十里。

《春秋》时吴地,汉为丹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吴兴郡,宋、齐因之。梁、陈时,属陈留郡,郡治今广德州。隋属宣州。开皇九年以安吉县省入绥安县。绥安,今广德州也。唐属桃州,亦即今广德州。麟德元年复属湖州,宋以后因之。明朝正德二年始升为安吉州。编户六十四里。领县一。
州山溪纠错,西通宣、歙,南卫临安,用兵出奇之道也。杜伏威尝由此以平李子通,淮南尝由此以震吴越,蒙古尝由此以亡宋,明初亦由此以袭张士诚。夫安吉之于浙也,犹头目之不可不卫也。一或不慎,殒越随之矣。}}
安吉废县,今州治。汉故鄣县地,属丹阳郡。后汉中平二年析置安吉县,晋属吴兴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入绥安县,义宁二年沈法兴复置。唐武德四年改属桃州,七年省入长城县,麟德元年复析置安吉县,属湖州。宋、元因之。明改置州。县废。《城邑考》:“旧城在州西南三十里,今犹谓之旧县。唐开元二十六年迁于玉磬山东南,后又徙治今城东南四里,元毁。至正十六年城归于明,总管张俊德始筑土城于今治。明年元帅费愚重甃以石,嘉靖三十年增修。有门四,城周六里有奇。”
穆王城,在州南四十里。宋建炎中岳飞拒寇于此,垒土结营,寇不能犯。飞谥武穆,土人因以穆王城呼之。志云:城在州之凤亭乡,有将台遗址,西南至孝丰县二十五里。州志:城西北十五里有故鄣城,又西有晏子城,本属长兴。弘治元年割入安吉境内。
天目山,在州西南七十五里。见前名山。
玉磬山,州东北十五里,唐开元中置县处也。山高九十馀丈,周二里。又有东晋山,在州东北二里。吴均云:“东晋时尝议置县于此,因名。”今名青岘山。又落石山,在州西二里。高二百五十丈,周五里。○白杨山,在州东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山峻极。上有两穴,旧尝产锡,此其采锡处也。”又铜岘山,在州东三十里。与府境及武康县接界。
邸阁山,州东北二十五里。山东南二里即为廪山。郡志:吴大帝遣从弟敻修故鄣邸阁,即此。下有邸阁池,唐圣历初县令钳耳知命开以灌田。山东北去长兴县七十里,旧为接境处。○石虎山,在州西南十五里,路出孝丰,此为径道。
梅溪山,州东北三十里。立石高百馀丈,四面斗绝,不可登陟。下有梅溪水,北流入于苕溪。其西为石门山,梁吴均所云“森壁争霞,孤峰限日”者。又浮云山,在州东北四十里。上有七十二墩,旱以生云即雨。苕水经其下,汇为浮石潭。相接者为长盘山。志云: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又有九龙山,在州西北三十里。以九陇蜿蜒如龙也。上有石城,西北有石灶。○三水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一水东入乌程,一水北入长兴,一水北入州境,故名。
翻车岭,州西南三十里,与南直宁国县接界。又有五岭,在州西北四十五里,与广德州接界。
苕溪,在州城西。源出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县流至州南四十里之沿干渡,分为二溪,东曰龙溪,西曰旱溪,至石虎山南而复合;又北经城西分为二,经州东三里之马家渎而复合,流至东北三十里之乌山曰外溪;西折而合于寺前港石埭诸溪,复经州东北四十里之浮石山潭曰里溪;又东汇众流为浑水渎,历荆溪相见湾至府西而为塔渚汇,又东北注于太湖。详见大川。
龙溪,在州治东南,即苕溪之支流也。自州城西绕流经此,合于马家渎,溢为外溪,分为里溪,远近诸水悉附入焉。
杨子湖,在州北二十里。诸溪涧之水汇流而成湖,又东会邸阁水合于苕溪。志云:州东二里有四龙湖,东南七里有五龙湖,又州南九里有姚湖,西南三里有护湖,北二里又有西亩湖,共谓之五湖,皆苕溪诸水之汇流处矣。
石鼓堰,在州西南。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馀顷,唐圣历中县令钳耳知命置。
独松关。州东南四十五里,路出馀杭之要道也。有独松水北流汇于苕溪。宋、元以来置兵戍守,明洪武六年置巡司,隆庆四年革。详见前重险。○孔夫关,在州西六十里,路出宁国。又州东北三十里有梅溪镇,路出长兴。志云:明初于城东关置批验所,洪武三年徙于梅溪镇,六年改为税课局;又河泊所亦置于此;今皆废。又州东南二十里曰地铺滩镇,当南、浙往来之陆道,旧尝置巡司。

孝丰县,州南六十五里。东至武康县百二十里,东南至杭州府馀杭县百十里,西北至南直广德州七十里,西至南直宁国县百二十里。本汉故鄣县地。后汉中平二年分置原乡县,属丹阳郡。晋属吴兴郡,宋以后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属雉州。七年州废,县省入长城。明成化二十三年郡守珣言:“安吉地险远,而孝丰、太平等九乡为里五十馀,中有汉县废城存焉,请析置一县以闲民之不逞者。”从之,因乡名以名县,曰孝丰。正德二年安吉升为州,遂以县属焉。旧有土城,万历四年改筑石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五十四里。

原乡城,在县东。汉中平中置,以县在山中高原而名。唐因故址复置,寻废。明因置今县。
天目山,县西南六十五里。顶有二泉池,遇旱不竭。东南流为瀑布,下注数里,成十二潭。层级如梯,次第奔落,俗名阴潭。山间有田亩池塘,皆可耕种。志云:县境诸山,回环连亘,皆天目也。○浮玉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山海经》:“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注于具区。”说者曰:浮玉即天目矣。杭、湖诸山,其脉皆本于天目,故亦得以浮玉之名被之。《吴兴志》:“浮玉山有二,在归安岘山漾者为小浮玉,此为大浮玉也。”又南屿山,在县东南十七里,与浮玉相接,一名白水山,一名泉石山。志云:山高三百六十丈。上有湖。下有南屿水,流合于苕溪。
广苕山,县南三十里。当天目之正北,苕水发源处也。又南五里曰大溪山。山高八百五十丈,周四十五里。又金石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志云:山高千八百丈,长三十里,盖皆天目之项背云。
苦岘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苦山,以登陟峻阻也,与南直广德州接境。志云:山高三千丈,周三十里。又师高山,在县北五十里,势接天目,山中积雪,炎月不消。○菱湖岭,在县东三十里,路达武康县。县西北又有金鸡岭,路出广德州。
苕溪,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天目山北出,南屿诸山之水悉流汇焉,引而北经县东,又东北二十五里为沿干渡,入州界。○深溪,在县西南四十里。于潜山之水流出此,合苕溪。
董岭水,出县西三十九里之董岭,分为两流,西流入宁国县界,东流自县西引而北,至州西南会诸溪涧水谓之东溪,入于苕溪。
幽岭关,县东南三十里,与馀杭县接界,独松三关之一也。有幽岭水流为碧溪,东北入于苕溪。又乌山关,在县南五十里,与临安县接界:又郎采关,在县西南三十里,与於潜县接界:皆为设险之处。《邑志》:县西七十里有唐舍关,西南六十里有孔夫关,皆接宁国县。北四十里有苦岭,西北五十里有五岭关,皆接广德州。
松坑口。县西五十里。山溪错杂处也,有巡司戍守;又县南二十里有天目山巡司;皆洪武中置。今松坑司废。又沿干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与州分境。
附见
守御湖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开天志》:“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也。时明师克长兴,置永兴翼元帅府,以御张氏。明年改为兴武卫亲军指挥使司,寻又改长兴卫指挥使司。龙凤十三年张氏亡,改为千户所。洪武八年移所于府城内,曰湖州守御千户所。”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