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书杂释/卷0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二 下一卷▶

尚书[编辑]

平秩南讹[编辑]

《尚书》“平秩南讹”,《群经音辨·人部》引《书》作“平秩南伪”。《汉书·王莽传》“以劝南伪”,《史记索隐》作“南为”,曰:“为,依字读。孔安国强读为讹。”阮氏元、段氏玉裁皆谓古文本作“伪”,故《索隐》谓安国强读。今《书经》作“南讹”,《史记》作“南讹”,皆依卫包所改也。鼒谓“伪”、“为”之作“讹”“讹”,皆古音、古字之通,不必定是后人改字。《周礼·冯相氏》郑注亦云:“仲夏,辩秩南讹。”贾疏以为据《尚书大传》,则郑亦读作“讹”矣。盖“讹”字本兼有数义,故《尔雅》三见其义。“伪”字亦兼有两义,“南伪”之“伪”,“为”字之借也;“讹伪”之“伪”,本字本义也。《群经音辨》亦曰:“伪,化也,音讹。”

方鸠僝功[编辑]

《说文·辵部》:“逑,敛聚也。从辵,求声。《书》曰:‘帝逑孱功。’”《人部》:“僝,具也。从人[B09G]声。读若汝南[A11D]水。《虞书》曰:‘帝救[A11D]功。’”所此异者,汉经师多口授,所传不同。《尔雅·释诂》云:“鸠,聚也。”“逑”亦训聚,音义相通,“救”又借之字也。“孱”、“[A11D]”皆“僝”之省文。《史记》作聚布者,以训义改字也。

异哉[编辑]

《说文·廾部》:“异,举也。从廾,[C053]声。《虞书》曰:‘岳曰:异哉!’”今文同。《释文》云:“郑音异,孔、王音怡。”皆不言基仪。伪孔传曰:“已也,退也。”《正义》曰:“异声近已,故为已也。已训为止,是停住之意,故为退也。”鼒按:孔《传》以“已”为会意,不知“异”字以“廾”为义。廾,竦手也。竦手,有举意。从“已”,所以谐声耳。《集传》曰:“已废而复强举”,亦是用《说文》义,但不知“已”为谐声,故兼用孔传,而强为之解也。

重华文命[编辑]

高诱注《吕览》,以重华为舜名,文命为禹名,天乙为汤名;以伯益为皋陶之子,与曹大家《列女传注》、郑康成《诗谱》、《中候》苗兴说、张守节《史记正义》各书并同。

黎民阻饥[编辑]

隋薛元卿《高祖颂》,“民”字多作“萌”,如:“因庶萌之子来”、“黎萌无阻饥之患”。按民、氓、萌、明,古字通用,音近之借也。《吕览·高义》:“比于宾萌。”注云:“萌,民也。”《史记·三王世家》:“加以奸巧连萌。”《索隐》云:“萌一作。”《汉书·陈胜项籍传赞》集注引如淳曰:“,古萌字。”又《刘向传》:“民萌何以劝勉。”《霍去病传》:“及厥众萌。”注云:“与同。”又《管子·山国轨》:“谓高田之萌曰。”《韩非子·难一》:“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文选·上林赋》“以赡萌隶”,《长杨赋》“遐萌为之不安”,注并引韦昭云:“萌,民也。”《成阳灵台碑》:“以育苗萌。”《杨震碑》:“凡百梨梨,亦黎之借。”皆以萌为民。隋时文人犹我用之,至卫包《古文尚书》多以俗字改古字,《唐韵》更界画之以俗音,而声音、训诂之学不可明者,始多矣。

明试以功[编辑]

《说文·言部》:“试,用也。从言,式声。《虞书》曰:‘明试以功。’”《舜典》文同,《益稷》作“明庶以功”。按《益稷正义》云:“《舜典》云:‘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奏、试二字与此异者,彼言施于诸侯,其人见为国君,故令奏言试功;此谓方始擢用,故言纳庶。纳,谓受取之。庶,谓在群众。”按《左氏·僖二十七年传》引《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王符《潜夫论》亦引作“试”,与左氏合。知《尚书》本皆作“试”,《正义》所言乃伪孔《书》耳。

藻火粉米[编辑]

《说文·玉部》:“璪,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喿声。《虞书》曰:‘璪火黺米。’”今作“藻火粉米”。《释文》云:“藻,本又作藻。粉米,《说文》作黺𪓋。徐本作糸米,音米。”按:“藻”即“藻”字。璪、藻、缫、缲,古人借通用之字。《黹部》:“黺,衮衣画粉也。从黹,从粉省。卫宏说。”《米部》:“粉,傅面者也。”上古尚质,不应有此,“粉”即“黺”字耳。许氏见卫宏说而收“黺”字,不直引《书》作据者,当是古文本“粉”字。郑注:“粉米,白米也”,其证也。“𪓋”字亦后人所加,《说文·米部、黹部》无此字;《糸部》:“糸米,绣文如聚细米也。从糸、从米,米亦声。”则徐作“糸米”是也。

草木渐包[编辑]

《说文·[B061]部》解蔪字云:“[B061]相蔪包也。《书》云:‘[B061]木蔪包。’”今《书》作“渐包”。孔《传》训渐包为进长丛生。《释文》云:“渐,本又作蔪,草之相包裹也。包字或作苞,非丛生也,马云:‘相包裹也。’”是《释文》不以孔《传》为然,而据季长说驳之也。按:此以季长、叔重义为长。伪孔《传》训为进长,乃望文生义。今文作“渐”,或后人以进长之训而妄改之,非古文也。又《尚书大传·微子之命》曰:“微子将往朝周,过殷之故虚,见麦秀之蔪々,禾黍之蝇蝇也。歌曰:‘麦秀蔪兮,黍禾蝇蝇。彼狡童兮,不我好仇。’”今《文选注》引《大传》作“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亦是据他书改《大传》之本文也。

蠙珠[编辑]

《说文·玉部》:“比,珠也。宋弘云:‘淮水中出比珠。’比,珠之有声。蠙,《夏书》‘比’,从虫宾。”今作“蠙”。按《释文》云:“字又作蚍。”《虫部》:“蚍,蚍蜉。大螘也。”与“比”异义。云作“蚍”者,当是“比”字之讹。《大戴记·保傅篇》:“比珠以纳其间。”注云:“比亦作蠙。”《汉书·地理志》:“淮夷蠙蛛暨鱼。”注云:“蠙字或作比。”俱可为《说文》之证。

东迆北会于汇[编辑]

《说文·辵部》:“迆,邪行也。从辵,也声。《夏书》曰:‘东迆北会于汇。’”今文同,或作“为汇”。顾炎武曰:《石经》及监本注、疏作“于汇”,《史记·夏本纪》亦作“于汇”,坊本作“为汇”,沿董鼎《书传》而误。

周书曰咈其耇长[编辑]

《说文·口部》:“咈,违也。从口,弗声。《周书》曰:‘咈其耇长。’”今“周书”作“商书”。此云《周书》者,当是周有天下后录得。然汉以前《书》无标目,读者随其义举之,故《说文》于《舜典》谓之《唐书》;《禹贡》或谓之《虞书》,或谓之《夏书》,或直谓之《禹贡》,无达例也。

予颠𬯀[编辑]

《说文·足部》:“跻,登也。从足,齐声。《商书》曰:‘予颠跻。’”“跻”通作“𬯀”。孔传曰:“颠,陨。𬯀,坠。”孔疏:“颠谓从上而陨,𬯀谓从下而坠。”王肃云:“𬯀沟壑,言此𬯀之义如《左传》也。”鼒按:训𬯀为坠,于义未全。《尔雅·释诂》:“跻,升也。”《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又《小尔雅·广言》云:“颠,陨也。跻,升也。”《方言》云:“跻,登也。东齐海岱山之间谓之跻。”《汉书·五行志》云:“跻,登也。”检经传𬯀字俱训为升。则颠跻者,谓方跻之时而颠,从上而陨,其象更危也。此当从《说文》训,较孔传为善也。又阮氏《经籍纂诂》载马注云:“𬯀,犹坠也。”《释文》、《正义》俱无此语,未详所据。

三坛同𫮃[编辑]

蔡邕《独断》:“周祧,文、武为祧,四时祭之而已。去祧为坛,去坛为𫮃。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𫮃曰鬼。坛谓筑土起室。马融亦云:土室。𫮃谓筑土而无屋者也。”周有七庙,则武王时,太王为皇考,王季为王考,文王为考,皆有专庙,不在坛𫮃之列。且《周礼》“苍璧礼天”,事祖考亦无植璧之礼,何《金縢》云“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𫮃,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也”?鼒以为此礼之权宜也。诸侯不敢祖天子,周公无祭于庙之礼,今因为王祷疾,故用坛𫮃祷祭之礼。三坛同𫮃者何也?太王、王季、文王不可以同坛,三支三𫮃亦非合祭祈祷之义;三坛示有别也,同𫮃示有亲也,故为三坛同𫮃也。为坛于南方北面者何也?《正义》曰:“礼,授坐不立,授立不坐,欲其高下均也。神位在坛,故周公立坛上,对三王也。”按:颖达说是也。盖公方秉圭册祝,若高下地殊,非所以达神听,此为坛北面可以验为坛祷祭之礼也。植璧者何也?以璧为重器,不轻用之,祷于神则用,故有埋璧于地,投璧于河。《周礼》:“祼圭以祀先王。”《旱既太甚》之章曰:“圭璧既卒。”下云:“自郊徂宫。”又云:“父母先祖。”知祷祭之时,父母亦得用璧也。孔传云:“因太王、王季、文王请命于天。”盖以璧为礼天之物,今假三王致之于天而请命,故植璧于三王之坐。义亦相通。又《正义》曰:“大除其地,于中为三坛。周公为坛于南方,亦当在此𫮃内。但其处小别,故下别言之。”按:经文既云“三坛同𫮃”,又云“为坛于南方北面”,则显别于三坛之𫮃疑于𫮃外别立一坛,但其尺寸远近无明文,难质言之耳。鼒又按:坛、𫮃古字通用,《齐·东门之𫮃·序》作“东门之坛。”《释文》云:“坛,本作𫮃。”孔疏云:“坛、𫮃字异,而此坛字读音曰𫮃,盖古字得通用也。”《礼记》:“为坛位,向国而哭。”《释文》云:“坛,徐音𫮃。”又《祭法》郑注:“坛之言坦也。”《华严经音义》引《韩诗传》曰:“𫮃犹‘坦’”《武梁碑》:“前设旦”。“坛𫮃”作“旦”。盖、𫮃古音本近,坛从“亶”,𫮃从“单”,“亶”、“单”古今字也。《天保》:“俾尔单厚”,王符《潜夫论》引作“亶厚”。《周颂》“单厥心”,《国语》引作“亶厥心”。《盘庚》“诞告用亶”,《释文》:“马本作单。”《荀子·正论篇》“尧舜擅让”,一本作“掸让”,注云:“擅与禅同,𫮃亦同。”《后汉·光武帝纪》下,注云:“𫮃谓除地而祭,改𫮃为禅,神之也。”𫮃可作“禅”,故《汉书·礼乐志》坛字亦作“礻亶”也。然则《礼》所言“坛”、“𫮃”者,何以别也?曰:“坛”、“𫮃”均先除地,除地而筑土为封,则曰“坛”;除地而不筑土为封,则曰“𫮃”。凡除地皆可云“𫮃”,故《东门之𫮃》毛传云:“𫮃除地町。”町者,《周礼·地官序》“场人”疏云:“除地曰𫮃,筑坚始得为场。”又《公羊·宣十八年传》:“𫮃帷。”何休学曰:“扫地曰𫮃。”知凡除地皆可云𫮃。故《说文·土部》解坛字云:“祭坛场。”解𫮃字则云:“野土也”,不更言“祭”。盖坛、𫮃双举,则坛与𫮃别;若单举一字,则坛与𫮃通。《祭法》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郊特牲》曰:“祭天扫地而祭”,不更言坛。是亦单举可通用之例也。

王亦未敢诮公[编辑]

《说文·言部》:“谯,娆𫍢也。从言,焦声,读若嚼。‘诮’,古文谯,从肖。《周书》曰:‘亦未敢诮公。’”今孔传训诮为让,与《史记》“诮让项羽、英布”诸文同。又《方言》七:“谯,让也。齐、楚、宋、卫、荆、陈之间曰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言相责让曰谯让。”又,《一切经音义》二十引《苍颉》云:“谯,嗬也。亦娆也,𫍢讼声也。”上文解“𫍢”字云:“恚呼也。”知娆𫍢之训本古义也。

康诰[编辑]

《诗谱》疏引王肃《康诰》注云:“康,国名,在千里之畿内。既灭管、蔡,更封为卫侯。”又《史记·卫世家》注引《世本》云:“康叔居康。”《诗地理考》亦引《世本》云:“康叔居康,从康徙卫。”宋衷注云:“康叔从畿内之康,徙封卫。卫即殷虚定昌之地。畿内之康,未知何在也。”鼒按《左传》:“命以康诰”、“命以唐诰”。唐为国名,知康亦国名也。管叔、蔡叔、霍叔同是一例,蔡、霍亦国名也。《诗谱》疏又云:“或者康,谥也。”但卦之之始,即曰“命以康诰”,安得云谥法邪?且康为谥法,管、蔡、霍亦曰谥法乎?望文生义,不知解为国名之得也。

帝乙[编辑]

周人以讳事神,周尚文也。夏、殷尚质,则不然。桀名履癸,汤亦云“予小子履”,是天子诸侯同名也。《尚书中候》:“契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又按:生日为名,同以乙日生,同名汤,盖玄孙之孙,亲绝,得同名也。故曰:“《易》之帝乙为成汤,《书》之帝乙六世王同名。”

尔尚不忌于凶德[编辑]

《说文·言部》:“諅,忌也。从言,其声。《周书》曰:‘上不諅于凶德。’”今作“尔尚不忌于凶德”。按:尚、上通。“諅”当是“忌”之古字也。又《左传》“夏父弗忌”,《礼记》作“綦”,当是“諅”之借。

其勿以憸人[编辑]

《说文·言部》:“譣,问也。从方,佥声。《周书》曰:‘勿以譣人。’”今作“其勿以憸人”。按《心部》:“憸,憸诐也。憸利于上,佞人也”,与马注:“憸利,佞人也”义合。此作“譣,问也”。“问”与“闻”通。此譣人,为声闻过情之人。《家语》云:“少正卯,鲁之闻人也。”据此,则《书》固曰:勿用声闻过情之人,其惟吉士乎?《释名·释言语》云:“吉,实也。有善实也。”虚闻与实善相对为义也。

在后之侗[编辑]

《说文·言部》:“𫍣,共也。一曰譀也。从言,同声。《周书》曰:‘在夏后之𫍣。’”《释文》云:“马本作𫍣,曰共也。”《礼记·祭统》注:“同之言𫍣也。”疏云:“𫍣共之𫍣,言帝作同。”鼒按:季长、叔重训𫍣为共,盖云在后人之同心同力,敬迓天威耳。“后”通“后”,“夏”字或衍文。近儒曲为之解。夫古义难明,义当盖阙,强作解事,亦无谓也。

太保承介圭[编辑]

《说文·玉部》:“玠,大圭也。从玉,介声。《周书》曰:‘称奉介圭’”今《周书》无此句。《顾命》作“太保承介圭”。按《诗·崧高》“锡尔介圭”。笺云:“圭长尺二寸,谓之介。”《尔雅·释器》注作“锡尔玠圭。”

截截善谝言[编辑]

《说文·言部》:“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𢧵々善讠扁言。’《论语》曰:‘友讠扁佞。’”《释文》云:“截,马云:辞语截削者要也。”“讠扁音辨,成本作偏,云少也。辞约指明,大辨佞之人。”按《尔雅·释训》:“便便,辩也。”《论语》郑注:“便,辩也。”皇疏:“便佞,谓辩而巧也。”《公羊·定五年传》注作“友辩佞”。盖“讠扁”为本字本义,“辩”为义近通用之字,“便”、“偏”为音近借之字,见《周官》郑注、《史记·索隐》、《庄子·人间世》、《释文》。汉人师傅不一,各以所见本著之篇,故《公羊传》作“𬣡𬣡善竫言”,《说文·戈部》作“戋戋巧言”。

祖甲返[编辑]

《说文·辵部》:“返,还也。从辵,从反,反亦声。《商书》曰:‘祖甲返。’彳反,《春秋传》返从彳。”今文皆无。《说文·自序》云:“《书》孔氏”,盖孔氏《尚书古文》有此语,今则佚耳。又今《春秋传》,“返”多作“反”,无从彳者,此亦古文也。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