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书杂释/卷0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五 下一卷▶


三礼[编辑]

芹菹[编辑]

《说文·艸部》:“菦菜,类蒿。从艸,近声。《周礼》有菦菹。”今作“芹”。按:唐《石经》暨诸本同作“芹”。《释文》云:“《说文》作菦”,是许所见古文作菦。

黑羔裘[编辑]

羊皮裘,古有贵有贱。《周礼》:“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郑司农云:“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又黑羔裘通乎上下,诸侯视朝及卿大夫等同用黑羔裘。《玉藻》云:“羔裘缁衣以裼之。”郑注《论语》云:“缁衣羔裘,诸侯视朝之服是也。”是古以黑羔裘为重也。《尔雅》:“牡分。”郭注谓:“吴羊白羝。”“牝牂”,毛传:“牂羊,牝羊也。”《说文》云:“分,牂羊也。”“牂,牡羊也。”许氏以白羊统名牂羊,故以分为牂羊也。古以牂羊之裘为恶衣,故《墨子·兼爱篇》云:“晋文公好士之恶,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是古以黑羔裘为贵,白羊裘为贱。今吏胥、牙侩、臧获之人皆服黑羊裘,是以古朝祭之服,为贱者衣也。

[编辑]

《说文·玉部》:“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牂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从玉、冒,冒亦声。目,古文省。”今作“冒”。按:郑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若本瑁字,不必言名玉曰冒矣。然按《白虎通》:“瑞贽,瑁之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书·顾命》亦作瑁。知瑁、冒义同,而许、郑所见本异耳。

攻驹[编辑]

《周礼》:“攻驹。”郑司农云:“谓騬之。”《说文·马部》云:“騬,犗马也。”今谓之“扇”。《五代史·郭崇韬传》,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曰:“当尽去宦官,至于扇马亦不可骑。”“扇”字仅见于此。偶读王念孙《广雅疏证》,征引详博,用录之于左。《释兽》云:“䮪、㹇、羯、䍨、豮、猗、𠟉、攻,曷也。”《疏证》云:“《说文》:‘䮪,犗马也。’‘犗,䮪牛也。’《玉篇》:‘犗,加败切。’犗之言割也,割去其势,故谓之犗。《庄子·外物篇》五十:‘犗以为饵。’郭象云:‘犗,犍牛也。’犍与曷同,其声转则为羯。《说文》:‘羯,羊羖犗也。’《急就篇》云:‘牂、羖、羯、羠、䍮、𫅑、羭。’注云:‘羖之犗者为羯,谓㓺㓺也。’《史记·货殖传》:‘羯、羠不均。’徐广注云:‘羯、羠皆健羊也。’按:健当为犍字之误也。《广韵》:‘䍨,𦍩羊也。’𦍩与羖同。《众经音义》卷五引《三仓》云:‘羖,羯也。’《尔雅》说豕云:‘䝐豮。’《说文》:‘豮,羠豕也。’《大畜·六五》:‘豮豕之牙。’刘表注云:‘豕去势曰豮。’《说文》:‘猗,犗犬也。’《释言》:‘𠟉,攻也。’曹宪音:止善、锄限二反。《广韵》:‘𠟉,以槌去牛势也。’𠟉之言𨭖也。《说文》:‘𨭖,伐击也。’《玉篇》:‘之善切,割也。’今俗语谓去畜势为扇,即𠟉声之变转矣。《周官·校人》:‘颁马,攻特。’郑众注云:‘攻特,谓騬之。’曷曹宪音:居言切。字或作犍,或作㓺。《众经音义》卷十一引《通俗文》云:‘以力去阴曰㓺。’卷十四引《字书》云:‘犍,割也。’《广韵》:‘㓺,以刀去牛势也。’㓺之言虔也。《方言》:‘㓺,杀也。’义与割通。今俗谓牡猪去势者曰犍,猪声如建。”

九薮[编辑]

《说文·艸部》:“薮,大泽也。从艸,数声。九州之蒌:杨州,具区;荆州,云构;豫州,甫田;青州,孟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养;冀州,杨纡;并州,昭馀。祁,是也。”此引《周礼·夏官·职方氏》而省其文也。今本杨作扬,梦作瞢,甫作圃,孟作望,沇作衮,雝作雍,圃作蒲,奚作貕。按:《尔雅·释地》云:“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又云:“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馀祁,郑有圃田,周有焦获。”较此,则有徐州、营州,无青州、并州;有大陆、海隅、焦获,无弦蒲、貕养。杨陓,疑即杨纡,而属雍州。《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载九薮,无大野、焦获,而以赵之钜鹿、晋之大陆,分为二薮,均与《说文》异,知所引为《周礼》也。《说文》无兖字,《口部》:“{八口},读若沇州之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释名·释州国》云:“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史记》作“济河惟沇州。”郑司农云:“弦或为洴,蒲或为圃。”知司农所见古文无作圃者。今《说文》皆李焘、徐铉之本,或非许氏原文,从司农作“蒲”,近是。《尔雅疏》引《地理志》云:“汧山,北蒲谷乡、弦中谷、雍州薮。”则当如司农注释为“弦之蒲”也。“貕养”注云:“杜子春读貕为奚。”知古文本作“貕”,《说文》从杜氏易之也。馀当作馀,《尔雅》曰:“燕有昭馀祁。”《淮南子》作“燕之昭馀”,无祁字。金坛段玉裁《周礼汉读考》亦云:“徐锴本《说文》作昭馀祁。”按作“馀”是也。

石室[编辑]

《说文·示部》:“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此引经解本字也。今《周礼》无此句,段玉裁曰:谓周有此礼耳,非谓经有此文也。

五岁一禘三岁一祫[编辑]

《说文·示部》“禘”字下,引《周礼》曰:“五岁一禘。”“祫”字下,又引《周礼》曰:“三岁一祫。”今《周礼》无此语,邵晋涵曰“疑此《礼纬》之文”是也。《诗·宫》、《礼·王制》《正义》俱引《礼纬》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宋庠《国语补音》亦引《礼纬》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孙瑴《古微书》载《礼稽命征》文相同,无作“岁”字者。《御览》、《初学记》、《艺文类聚》引许氏《五经异义》曰:“三岁一祫,此周礼也。五岁一禘,疑先王之礼也。”亦作“岁”,不作“年”,则或叔重别据他书,故两书均作岁字也。

[编辑]

《说文·示部》:“祃,师行所止,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从示,马声。《周礼》曰:‘祃于所征之地。’”按今《周礼》无此文,出《礼记·王制》。《周礼》“祃”字皆作“貉”。《大司马》:“有司表貉。”司农注云:“祃谓师祭也。”《诗·桓·序》笺:“类也,祃也。”疏云:“祃,《周礼》作貉,又或为貊字,古今之异也。”

铏毛牛藿羊苦豕薇[编辑]

《说文·艸部》:“苄,地黄也。从艸,下声。《礼记》:‘钘毛:牛,藿;羊,苄;薇。’是。”今公食大夫《礼记》“钘”作“铏”,“苄”和“苦”。按《礼记》“钘羹”,《释文》云:“钘,本又作铏。”《诗·宫》传、《采𬞟》笺、《释文》并云“钘又作铏”。是钘、铏通也。郑注云:“今文苦为苄。”今文者,高堂生所传之本也。古文者,鲁恭王坏孔子宅,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以篆书之也。郑注参用古今文。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凡铏芼之用“苦”者三见:《士虞礼记》、《特牲馈食礼记》,并此而三,郑皆附注云:“今文苦为苄。”又云:“苄乃地黄,非也。”贾公彦疏云:“非者,以其与薇、葵等菜为不类。”故知非也,是苦、苄义难通,当是音相近而字讹,《诗》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下为韵,是音近也。

醋酢[编辑]

《说文》云:“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酢,佥也。从酉,乍声。”又云:“酸,酢也。从酉,声。关东谓酢曰酸。”“𨠾,酢浆也。从酉,𢦒声。”“醶,酢浆也。从酉,佥声。”古经典有叚酢为醋者,自唐以后,始互误,以酢为酬醋字,反以醋为酢字,时俗相承,几于梦梦,赖古人书籍具在,可考而知也。按《玉篇》云:“醋,报也。进酒于客曰献,客答主人曰醋。”“酢酸也。”《仪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尸以醋主人。”注云:“醋,报也。”又“有司彻尸以醋主妇”。注云:“今文醋曰酢。”《易·系辞》:“可与酬酢。”《释文》云:“京本作醋。”是“醋”为本字,“酢”为音转借字。故《特牲馈食礼》古文亦作酢,展转借,故并作为酢。《礼记·少仪》:“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注云:“酢或为作”,是也。然以酢为酬酢字古人有之,至以醋为酢浆字,则唐以前实未之有,自《唐韵》妄作也。按应劭《汉官仪》:“光武封泰山,上坛见酢梨酸枣。”史游《急就篇》:“酸咸酢淡辨浊清。”又庚信《小园赋》:“枣酸梨酢。”《隋唐·酷吏传》:“长安语曰:‘甯饮三斗酢,不见崔宏度。’”是周、隋间人,尚未有以醋为酱醋字者。今人承《唐韵》之讹而不之辨,不可也。

恭敬撙节[编辑]

《曲礼》“恭敬撙节”之撙,注云:“撙,犹趋也。”疏云:“节法度也,言恒趋于法度也。”撙字古亦训聚,段玉裁云:“趋,同趣。音促,疾也。非趋走之趋。”鼒谓:趋、趣、促一声之转,聚字亦有促、疾之意,故驰骤之骤,从马,聚声也。钱氏大昕曰:“撙当为尊刂,《说文》云:‘尊刂,减也’”,是也。《说文》无“撙”字。

不离禽兽[编辑]

按《淮南·汎论训》云:“猩猩知往而不知来。”高诱注云:“《礼记》曰:‘猩猩能言,不离走兽。’”今《礼记》作“禽兽”。按陆德明《礼记释文》云:“禽,卢本作走。”高所引与卢植本同。

若不得谢[编辑]

《曲礼》:“若不得谢。”注云:“谢,犹听也。君必有命,劳苦辞谢之;其有德尚壮,则不听耳。”疏云:“谢,犹听许也。君若许其罢职,必辞谢云:‘在朝日久,劬劳岁积。’是许其致仕也。”鼒谓:谢不可训听。注:“谢八成听也”,当作“得谢,犹听也”。《说文·言部》云:“<谢矢>,辞去也。”《玉篇·言部》云:“谢,辞也,去也。”《广雅·释诂》二:“谢,去也。”《汉书·陈馀传》集注引晋灼云:“以辞相告曰谢。”《蒯通传》注云:“谢,谓告辞也。”楚词《橘颂》、《招魂》、《大招》王逸注并云:“谢,去也。”今官府有告病、告老、告假之例去官,曰谢事。则谢字训告、训去,俱可。劳苦辞谢之说,殊迂。

恒言不称老[编辑]

《曲礼》:“恒言不称老。”注云:不称老,“广敬”。疏云:“老是尊称,称老是己自尊大,非孝子卑退之情。”黄勉斋云:“教人子对父母,常言须避老字。一则伤父母之心,一则孝子不忍斥言,非谓人子自身称老也。”勉斋意欲求深,故以注、疏为不然,其实注、疏为不然,其实注、疏之说不可易也。《坊记》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陈澔《集说》曰:“古人所以斑衣如戏者,欲安父母之心也。”又王伯厚《困学纪闻》释此节,引汉胡广年已八十,继母在堂,言不称老为证,与注、疏义同。

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编辑]

宋儒说经,往往为理学所蒙溷,如《曲礼》:“视于无形,听于无声。”郑注云:“视、听恒若亲之教使已然。”简切有味,真西山谓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抑何迂阔可知。

入户奉扃[编辑]

《曲礼》:“入户奉扃。”《释文》引何注云:“扃,关也。”又云:“扃,门扇上镮钮。”《正义》云:“礼有鼎扃,所以关鼎。今关户之木与关鼎相似,亦得称扃。凡当奉扃之时,必两手向心而奉之;今入户,虽不奉扃木,以其手对户若奉扃然,言恭敬也。”此与“扃,关也”义同,较“门扇镮钮”之义为确矣。按《吕览·君守》、《淮南·主术》并云:“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说文·户部》云:“扃,外闭之关也。”《门部》云:“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左氏宣十二年传》:“脱扃。”服虔注云:“扃,横木校轮间。一曰,车前横木也。”《文先·西京赋》:“旗不脱扃。”薛注云:“扃,关也。谓建旗车上,有关制之,令不动摇曰扃。”无云“门扇上镮钮”者。

奉席如桥衡[编辑]

《曲礼》:“奉席如桥衡。”注云:“所奉席,头令左昂右低,如有首尾声然。桥,井上桔槔,衡上低昂。”鼒谓:此康成衣于古训。《庄子·天地》:“其名为槔。”《释文》云:“本又作桥。”司马注云:“桔槔也。”又《说苑·文质》云:“为机重其前,轻其后,命曰桥。”《淮南·本经》:“桥直,植立而不动。”注云:“桥,桔槔上衡也。”衡与横通,取于平者如:上衡、中衡,取于横者如“夏而楅衡”。经籍如此者难可枚举。盖衡、横音义并同。《匡谬正俗》曰:“衡即横也。”不劳借音是也。胡铨、应镛、朱申之徒,妄以桥梁、权衡为训。胡谓:“‘如桥衡’,取中平而两头下。”应谓:“‘桥横’,于水至平,而桥之横木尤平。奉席者正平无欹,其状亦然。”朱申谓:“如桥,言高;如衡,言平。”不如古桥梁未有名桥者。禹“山行乘桥”,字亦作“檋”,直辕车也。殷纣“钜桥之粟”,积粟仓也。其名梁为桥者,则自秦昭王作河桥始。盖桥字从木,与槔字音相近,故亦转为槔。其名粱为桥者,亦象其形而转名之。今训《礼经》者,将依于古训乎,亦依秦以后之言乎?则改之者,妄也。又宝应刘台拱《经传小记》谓郑注“井上桔槔”,远而不切。桥,当即《士昏礼》“笄,缁被𫄸里,加于桥”之桥。其言曰:“《士昏礼》‘笄,缁被𫄸里,加于桥’。注云:‘桥,所以屐笄,其制未闻。’据经云:‘奠于席’,则桥盖设于席上者,取譬于近也。桥以木为之,奉席欲其平正,故谓若桥之横。”此义实优于“桔槔”之训,但曰“其制未闻”,则无可与质耳。

萱拜[编辑]

《曲礼》:“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萱拜。”注:“萱则失容节。萱,犹诈也。”疏云:“萱,挫也。戎容暨暨,著甲而屈拜,则坐损其戎威之容也。一云:萱,诈也。言著铠而拜,形仪不足,似诈也。虚作矫萱,则失容节,是萱犹诈也。”《释文》云:“萱,挫也。卢本作蹲。”朱子曰:“萱,犹言有所枝拄,不利屈伸也。为字读平声。解者谓介者之不拜,非全不拜也;特其所为拜者,直其身不俯其首,若有所枝拄而不得屈伸者然。《左传》‘三肃使者’,此萱拜,即肃拜也。”按《周礼》:“九:九曰肃。”司农注云:“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介者不拜,故曰为事之故,敢肃使者。”疏云:“‘宾客入门有撎。’入门之法,推手曰揖,引手曰撎。”又引《左·成十六年》云云。是肃拜即揖拜之一证也。又按《僖三十三年公羊传》:“子揖师而行。”何休学云:“揖其父于师中,介胄不拜,为其拜如蹲。”疏云:“出《曲礼》上篇,彼文蹲作萱字。《少仪》亦云:‘介者不拜’,郑注云:‘军中之拜,肃拜是也。’”据《公羊》注、疏所云,是肃拜即揖之二证也。又按《仪礼》“宾客入站,撎入门”。《曲礼》云:“肃客而入。”是肃拜即揖之三证也。今云其所为拜者,直其身不俯其首,若有所枝柱而不利屈伸者。然试思直其身不俯其首,有此拜法乎?古人为此不可成拜礼也。故曰如此则萱矣。萱字从莝,从攵。《说文》解“攵”字云:“行迟曳攵,象人两胫有所躧也。”与“蹲”字义近。合卢植、何休说观之,知萱乃蹲之俗字,有挫曲不成礼之义,难于形容又以为如蹲耳。《说文·新附》:“萱字,省艸作爰,从坐,从攵。”坐而“两胫有所躧”,则直是蹲之象形字耳,安得云“萱拜即肃拜乎?”郑以为犹诈者,盖军中无拜礼,而忽下拜,迹似于诈。此诈字,与《左传》“伪固而授之末”义相近也。然此为郑之馀义,自以“失容节”为正解也。盖肃拜之礼汉初犹存,《史记·条侯世家》:“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此即《周礼》注所谓“持节持戟,身倚之以拜”者,皆军中拜也。《公羊·成二年》鞍之战,获齐侯,“晋郤至,投戟逡巡,再拜稽首”。军中得拜者,将军不介胄时,有拜法也。援据各书,“肃拜”定为今之“揖”无疑,而杜元凯《左传》注云:“肃手至地”,大谬矣!

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编辑]

汉以前,经文字多以声音改字。盖声音在文字之先,因声音而文字生,因文字而训诂生,有于文字中求其义不得者,就其声音之转求之,则得矣。如《韩诗》“密勿”即“黾勉”之转音,《论语》“文莫”,刘台拱以为亦“黾勉”之转音,是也。鼒按《曲礼》云:“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郑注曰:“恤勿,搔摩也。”此亦因声音而文字异也。盖“恤”为“搔”之入音,“勿”为“摩”之入音,陆德明《释文》云:“恤,苏役反。勿音没”是也。以《释文》推之,知唐以前无有与郑异说者,但孔颖达疏云“恤勿者,以策微近马体,不欲令疾也。但仆搔摩之时,其形状恤勿然。”分“搔摩”与“恤勿”为二,“恤勿”始为不可解之词。此自疏之误,非注意敢。至元吴草卢读“彗恤”为句,“勿驱”二字为句。明姚舜牧更为之说曰:“彗,扫也。恤,恤也。彗扫而加存恤焉。勿急策以驱前。”浅儒妄语,不直一笑。鼒谓“恤勿”、“搔摩”一声之转。偶为全椒金君禺谷望欣、宝应刘君楚桢宝柟言之,禺谷、楚桢谓:“此草卢说为长。上文云‘入国不驰’,此字得驱?且驱矣,安得尘不出轨?自以勿驱为是也。”鼒按:《说文》:“驱,马驰也。”“驰,大驱也。”驰为大驱,则驱马驰也。当是较行加疾,较驰稍缓,而执策者已有驰之之意耳。故上文“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郑注云:“调试之。”疏云:“驱之者分辔既竟,而试驱行之也。”又云“车驱而驺”。此皆国中之驱与驰自异。驰字有弛义,直前不顾;驱则不然。故《载驰》之诗,上云:“载驰载驱,归唁卫侯。”下云:“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载驰载驱”,谓将驰驱以唁卫侯,急辞也。下云“驱马悠悠”者,谓道路悠远,不可即至,辞稍缓矣。故“以策彗恤勿驱”者,谓恤勿驱之,非遽驱之也。下云“尘不出轨”,正以足“恤勿驱”之义,且以明“恤勿驱”之法。盖古者御为六艺之一,疾、徐、缓、急,皆有法度,所谓“鸣和莺、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如组而如舞者,原非粗莽人役所为,且即以今驱车之法验之,其在国中之驱,与郊外之驱,犹可察而微会之也。申明前说,他日质之禺谷、楚桢以为何如也。己亥六月二十四日。

子卯不乐[编辑]

《檀弓》:“子卯不乐。”注云:“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以举乐为吉事,所以自戒惧。”陆德明《释文》云:“贾逵云:‘桀以乙卯日死,受以甲子日亡,故以为戒。’郑同。《汉书》翼奉说则不然。张晏云:‘子刑卯,卯刑子,相刑之日,故以为忌。而云夏、殷亡日,不推汤、武以兴乎?’”孔疏引郑司农注《春秋》,以为“五行子卯自刑”。鼒谓此以翼奉、司农说为是。按:翼奉上封事曰:“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甲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贼,亥卯主之。贪狼必待阴贼而后动,阴贼必待贪狼而后用,二阴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礼经》避之,《春秋》讳焉。”孟康注曰:“水性触地而行,触物而润,多所好则贪而无厌,故为贪狼也。”“木性受水气而生,贯地而出,故为怒。以阴气贼害土,故为阴贼也。”李奇注曰:“北方阴也,卯又阴贼,故为二阴,王者忌之,不举乐。”按:此即八卦以阴为凶之义也。张晏曰:“夏、殷亡日,不推汤、武以兴乎?”《北史》拓跋珪亦云:“纣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兴乎?”是亦无足忌也。

叔誉即叔向[编辑]

《檀弓》:“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正义》曰:“知叔誉是叔向者,按《韩诗外传》云:‘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故知叔誉是叔向也。”不引《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而引《韩诗外传》,可谓疏矣。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