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人好“参谋”
贴心人好“参谋” 中共太和县委通讯组 1972年1月5日 |
|
在安徽省太和县,流传着周小庙大队一年改变面貌的事迹。在这动人的事迹中,两个插队干部是被经常提到的人。当地贫下中农称赞他们是自己的贴心人和好“参谋”。
(一)
[编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常恩培、刘树华先后来到周小庙劳动锻炼。从进村的那一天起,他们就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团结战斗的征途中,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结成了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
老常是一九六九年十二月来到周小庙的。那天下午,寒流滚滚,北风刺骨。贫下中农为他生火取暖,让他好好休息一下。他却背包一放,就请队干部带他去认村、认门、认阶级了。贫下中农专为他腾了两间大一点的房子,他执意不住,另外选了半间房子住了进去。
这两个下放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劳动中磨练革命意志,改造思想。尽管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多,两年来平均每人每年出勤二百七十个劳动日。
平时,他们注意一点一滴地学习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有一次,老常到大队卫生所为一个贫农社员取药,正赶上有个患腰疼病的贫农社员在瞧病。医生说,需要打针、贴膏药。他说:“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只让医生给扎了几针就走了。这件事对老常教育很深。他想:这个大队已经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那位贫农社员为了节省集体的医药开支,便只扎针不拿药。联想自己在机关时,有病吃药总觉得越贵的越好,从来不考虑花国家多少钱。相比之下,差距有多大!
贫下中农热爱毛主席、共产党的深厚阶级感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勤劳朴素的思想作风,时刻在教育着这两个下放干部。他们对贫下中农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有一次,贫农社员李巧英老大娘得了重病,家里无人照顾,常恩培热情地帮助打水、做饭、取药、端尿罐,并且一夜几次去探望。贫下中农很受感动,说:这样的干部真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二)
[编辑]解放前,周小庙是一个十年九旱的“盐碱窝”,是一个有名的“讨饭庄”。解放以后,贫下中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这个生产大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年年都吃国家救济粮。广大贫下中农虽然有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可就是领导班子不团结,有劲使不上。队长周心亮和副队长周洪波彼此看不起,阶级敌人便乘机挑拨、煽动,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常恩培、刘树华进村以后,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认为要把队上的工作搞好,必须解决两个队长的团结问题。于是,他们主动找周心亮谈心。老刘特别提醒他要以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干部,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你应当主动和副队长搞好团结,齐心协力把革命和生产搞好。”
有一天夜晚,他们把副队长找到他母亲身旁,一起回忆旧社会的苦难家史。周洪波听母亲讲着,泪水直往下流。这时候,老常引导说:“过去贫下中农为啥苦?就是因为政权在剥削阶级手里。今天,我们如果不为贫下中农掌好权,怎么对得起毛主席和周小庙的贫下中农?要掌好权,领导班子就得搞好革命团结。你应该看到队长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他们还帮助社员狠批资产阶级派性,同时深入调查研究阶级斗争情况,终于把一个制造谣言离间干部关系的富农分子揭露出来。
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现实,下放干部多次的促膝谈心,使周心亮和周洪波提高了觉悟,产生了搞好革命团结的迫切愿望。一天晚上,周心亮来到周洪波家。刚一跨进门,周洪波立刻迎上前去握紧队长的手。周心亮痛心地说:“咱俩没团结好,全怪我!”周洪波说:“不,该恨我上了阶级敌人的当!”两人越谈越热乎,从内心里发出一个共同的誓言: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周小庙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解决了。刘树华、常恩培接着就帮助他们抓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
农历腊月三十日的下午,生产队召开了忆苦思甜大会。晚上,大家又回顾了二十年来走过的道路,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老贫农周洪恩等在会上发言,指出刘少奇一伙搞什么责任田、弃农经商等鬼名堂,就是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让我们又拿起讨饭棍,重受二遍苦。咱可不能大睁两眼走邪路,一定要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周小庙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下放干部和插队的知识青年帮助周小庙的贫下中农办起了民校、队办学习班和家庭学习班,经常不断地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实际,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路线教育。社员们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少数资本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的人,也认识到弃农经商的错误,把精力用到发展集体经济上了。
(三)
[编辑]毛泽东思想武装了群众,就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周小庙的贫下中农凭着一双铁手,展开了向地下要水,向土地要粮的伟大斗争。在这场改造自然的艰巨斗争中,下放干部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下放干部和队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商量,制定了个挖塘、打井的战斗计划。一九六九年冬,在冰天雪地里,全队社员振臂挥锹,投入了战斗。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挖好了一口大塘,打好了一眼机井。
周小庙过去不大注意积肥,地里也很少施肥。下放干部和队干部、贫下中农商量,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积肥热潮。大家一起动手,挖沟塘泥,清理猪圈、厕所,沤绿肥,拾野粪,广开了肥源。外庄的群众看到周小庙的女社员背筐拾粪,赞叹地说:“真是风气大变啦!”
在科学种田的斗争中,常恩培、刘树华和插队知识青年也特别活跃。他们帮助引进了第一代水稻,试制成功了“九二○”农药和“五四○六”固氮菌肥。
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全队社员和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共同努力,周小庙一年当中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队常年粮食亩产量只有二百斤左右,皮棉亩产量一直徘徊在二三十斤上下。经过一九七○年一年奋战,实现了粮棉超《纲要》,一九七一年粮棉产量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皮棉亩产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六倍多。两年来,他们购买手扶拖拉机、抽水机、打面机各一部,轧花机两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储备粮。
根据工作需要,阜阳地区革委会曾经打算把常恩培调回机关工作。这可急坏了周小庙的贫下中农。连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大爷、老大娘也去找队长,要求他们向上级反映,咋也不能让老常走。常恩培自己也舍不得离开这里的贫下中农,希望继续拜贫下中农为师,扎根农村干革命。最后,上级党委满足了贫下中农和常恩培的心愿,决定让他留下来,继续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