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貼心人好「參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貼心人好「參謀」
中共太和縣委通訊組
1972年1月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安徽省太和縣,流傳着周小廟大隊一年改變面貌的事跡。在這動人的事跡中,兩個插隊幹部是被經常提到的人。當地貧下中農稱讚他們是自己的貼心人和好「參謀」。

(一)

[編輯]

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廣大幹部下放勞動」的指示,常恩培、劉樹華先後來到周小廟勞動鍛煉。從進村的那一天起,他們就虛心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在團結戰鬥的征途中,同貧下中農建立了深厚的階級感情,結成了魚水相依的親密關係。

老常是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來到周小廟的。那天下午,寒流滾滾,北風刺骨。貧下中農為他生火取暖,讓他好好休息一下。他卻背包一放,就請隊幹部帶他去認村、認門、認階級了。貧下中農專為他騰了兩間大一點的房子,他執意不住,另外選了半間房子住了進去。

這兩個下放幹部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在勞動中磨練革命意志,改造思想。儘管他們的工作越來越多,兩年來平均每人每年出勤二百七十個勞動日。

平時,他們注意一點一滴地學習貧下中農的優秀品質。有一次,老常到大隊衛生所為一個貧農社員取藥,正趕上有個患腰疼病的貧農社員在瞧病。醫生說,需要打針、貼膏藥。他說:「這點小病算不了什麼!」只讓醫生給扎了幾針就走了。這件事對老常教育很深。他想:這個大隊已經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那位貧農社員為了節省集體的醫藥開支,便只扎針不拿藥。聯想自己在機關時,有病吃藥總覺得越貴的越好,從來不考慮花國家多少錢。相比之下,差距有多大!

貧下中農熱愛毛主席、共產黨的深厚階級感情,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勤勞樸素的思想作風,時刻在教育着這兩個下放幹部。他們對貧下中農的感情越來越深厚。有一次,貧農社員李巧英老大娘得了重病,家裡無人照顧,常恩培熱情地幫助打水、做飯、取藥、端尿罐,並且一夜幾次去探望。貧下中農很受感動,說:這樣的幹部真比自己的親人還親。

(二)

[編輯]

解放前,周小廟是一個十年九旱的「鹽鹼窩」,是一個有名的「討飯莊」。解放以後,貧下中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是,由於受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這個生產大隊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年年都吃國家救濟糧。廣大貧下中農雖然有改變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可就是領導班子不團結,有勁使不上。隊長周心亮和副隊長周洪波彼此看不起,階級敵人便乘機挑撥、煽動,使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常恩培、劉樹華進村以後,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認為要把隊上的工作搞好,必須解決兩個隊長的團結問題。於是,他們主動找周心亮談心。老劉特別提醒他要以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條要求自己:「作為一個幹部,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一道工作。你應當主動和副隊長搞好團結,齊心協力把革命和生產搞好。」

有一天夜晚,他們把副隊長找到他母親身旁,一起回憶舊社會的苦難家史。周洪波聽母親講着,淚水直往下流。這時候,老常引導說:「過去貧下中農為啥苦?就是因為政權在剝削階級手裡。今天,我們如果不為貧下中農掌好權,怎麼對得起毛主席和周小廟的貧下中農?要掌好權,領導班子就得搞好革命團結。你應該看到隊長的長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他們還幫助社員狠批資產階級派性,同時深入調查研究階級鬥爭情況,終於把一個製造謠言離間幹部關係的富農分子揭露出來。

活生生的階級鬥爭現實,下放幹部多次的促膝談心,使周心亮和周洪波提高了覺悟,產生了搞好革命團結的迫切願望。一天晚上,周心亮來到周洪波家。剛一跨進門,周洪波立刻迎上前去握緊隊長的手。周心亮痛心地說:「咱倆沒團結好,全怪我!」周洪波說:「不,該恨我上了階級敵人的當!」兩人越談越熱乎,從內心裡發出一個共同的誓言:堅決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周小廟領導班子的團結問題解決了。劉樹華、常恩培接着就幫助他們抓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群眾運動,開展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

農曆臘月三十日的下午,生產隊召開了憶苦思甜大會。晚上,大家又回顧了二十年來走過的道路,狠批了劉少奇一類騙子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老貧農周洪恩等在會上發言,指出劉少奇一夥搞什麼責任田、棄農經商等鬼名堂,就是妄圖復辟資本主義,讓我們又拿起討飯棍,重受二遍苦。咱可不能大睜兩眼走邪路,一定要緊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把周小廟建設成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一個路線,一種觀點,要經常講,反覆講。」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下放幹部和插隊的知識青年幫助周小廟的貧下中農辦起了民校、隊辦學習班和家庭學習班,經常不斷地結合三大革命運動實際,學習毛主席著作,進行路線教育。社員們思想覺悟普遍提高。少數資本主義思想比較嚴重的人,也認識到棄農經商的錯誤,把精力用到發展集體經濟上了。

(三)

[編輯]

毛澤東思想武裝了群眾,就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周小廟的貧下中農憑着一雙鐵手,展開了向地下要水,向土地要糧的偉大鬥爭。在這場改造自然的艱巨鬥爭中,下放幹部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教導,下放幹部和隊幹部、貧下中農一起商量,制定了個挖塘、打井的戰鬥計劃。一九六九年冬,在冰天雪地里,全隊社員振臂揮鍬,投入了戰鬥。經過一個冬天的奮戰,挖好了一口大塘,打好了一眼機井。

周小廟過去不大注意積肥,地里也很少施肥。下放幹部和隊幹部、貧下中農商量,掀起了一個群眾性的積肥熱潮。大家一起動手,挖溝塘泥,清理豬圈、廁所,漚綠肥,拾野糞,廣開了肥源。外莊的群眾看到周小廟的女社員背筐拾糞,讚嘆地說:「真是風氣大變啦!」

在科學種田的鬥爭中,常恩培、劉樹華和插隊知識青年也特別活躍。他們幫助引進了第一代水稻,試製成功了「九二○」農藥和「五四○六」固氮菌肥。

在上級黨委領導下,全隊社員和下放幹部、知識青年共同努力,周小廟一年當中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前,這個隊常年糧食畝產量只有二百斤左右,皮棉畝產量一直徘徊在二三十斤上下。經過一九七○年一年奮戰,實現了糧棉超《綱要》,一九七一年糧棉產量又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皮棉畝產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長六倍多。兩年來,他們購買手扶拖拉機、抽水機、打面機各一部,軋花機兩部,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社員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儲備糧。

根據工作需要,阜陽地區革委會曾經打算把常恩培調回機關工作。這可急壞了周小廟的貧下中農。連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大爺、老大娘也去找隊長,要求他們向上級反映,咋也不能讓老常走。常恩培自己也捨不得離開這裡的貧下中農,希望繼續拜貧下中農為師,紮根農村幹革命。最後,上級黨委滿足了貧下中農和常恩培的心願,決定讓他留下來,繼續在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積極發揮作用。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