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德真经注疏/8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道德真经注疏
◀上一卷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八 全书终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八

[编辑]

吴郡征士顾欢述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注: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大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保精养神,顺地承天也。○疏:威谓威刑,即诸经戒科目是也。大威即三涂恶趣,北都罗酆之刑法也。言凡夫不惮经戒,妄造诸恶者,则风刀大刑必将至也。

无狭其所居,

注:谓心居神,常当宽柔,不当急狭也。○节解曰谓无狭,健在俗间,深山广泽,可养性也。○御曰:无狭者,除情去欲,使虚室生白也。

无厌其所生。

注: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托于空虚,喜于清净,若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辟满腹,为伐命散神也。○节解曰:谓厌生死者,故行一爱气,惜精为生之宝。○御曰:身所生者,神也。无厌者,少私寡欲,使不劳倦也。卢曰:所生谓神也,心静而神安,心躁而神去。○疏:厌,舍也。狭,局也。居,安处也。所生,心也。言修行道人,必须处心无系,不得域情狭劣,厌离所生,何者?夫身虽虚幻,而是受道之器,不用耽爱,亦不可厌憎,故耽爱则滞于有为,厌憎则溺于空见,不耽不染,处中而忘中,是真学道者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注: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垢浊,淡泊无欲,即精神居之不厌也。○疏:唯彼所修之境,非空非有,故能修之。智亦不爱不憎,境智相符,是以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

注: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见;

注:不自显见德美于外,藏之于内。○疏:智符道境,了达真源,故自知也。四大假合,坐忘堕体,故不自见。

自爱,

注:自爱其身,以保精气。

不自贵。

注:不自高贵,荣名于世。○疏:保养真性,不轻染,故自爱也。谦卑静退,先物后己,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疏: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欲示物鉴戒,故寄去取而为言也。

勇于敢则杀,

注:勇敢有为,则杀身矣。○节解曰:谓贪为交接阴阳,欲得快心,生往死还,此曰勇也。轻道慢神,则致身夭,此曰敢也。二者皆自杀也。

勇于不敢则活。

注:勇于不敢有为,则活其身也。○疏:勇,猛进也。敢,果次也。杀灭,死也。活,长生也。言进心果次,贪于世事,则死灭,若进心虚淡不敢贪染,即长生也。

此两者,

注:谓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

注:活身为利,杀身为害。○疏:或,不定也。两谓敢与不敢也。言进心不敢则长生,故利。进身责染则归于死灭,故害也。

天之所恶,

注:恶有为也。

孰知其故?

注:谁能知天意天,故不敢犯也。○疏:天然之理,福善祸淫,推穷报应,莫知其宰。

是以圣人犹难之。

注:言圣人之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敢行之乎。○节解曰:谓天常恶其勇敢,爱其怯弱,含生爱气,谁知天意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注: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节解曰:天道贵和也。○疏:自然之道,但不与物争而谦退卑己者,必获胜善报也。

不言而善应,

注:天不言,而万物自动以应时也。○御曰:天何言哉?福善祸淫,曾无差忒,故云善应。○疏:祸福之报,其犹影响,不待言辞而善恶必应。

不召而自来,

注:天不呼召万物,万物皆负阴而向阳也。○御曰:天道不召万物使从己,然物不能违,自来顺天命尔。○疏:善恶报应,随其行业,不待呼召而必自来。

禅然而善谋。

注:谭然,宽大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疏:谋,计数也。言幽途之理,无劳言说,而善能计算功过,毫分无失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天所罗网,恢恢甚大,虽则疏远,若司察人善恶,无有所失。○疏:恢恢,宽大也。网,宪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网,甚自宽大疏远,而业无大小,功过酬报,无差失也。○孙曰:所谓不言而善应者,天道不言而善自应也。明夫善应者,不在多言也。○卢曰:寂寞无声,故曰不言有感则报,故曰善应。

民常不畏死,

注:治国者刑罚深酷,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而民不知畏也。

奈何以死惧之?

注:人君不宽其刑罚,教人去其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乎。○疏:此斥凡情迷执深重,贪逐前境,不惮死生,虽复经戒严明,曾无恐惧,故发奈何之叹,深哀痛之。○节解曰:谓人不求生快意于情欲,闻善不修,知恶不改,何识益乎。

若使民常畏死,

注:当除己之所残克,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矣?

注: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诈伪,乃应王法执而杀之,孰敢有犯者。老子伤时主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也。○御曰:若使世人皆从清净之化,不敢溺情纵欲,常畏于死,而独为奇诈者,假令吾势得执杀此奇诈之人,孰敢即杀?故下文云。○疏:贪欲之心,日生奇诈,坚执颠倒,遂以为常者,冥司捕获,执而杀之,风刀考楚,经文明证,若有性识之夫,谁复造罪耶。

常有司杀者杀。

注: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之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者是也。○御曰:如此奇诈之人,天网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杀者杀之。○节解曰:谓口也,在口左为司阴,口右为司杀,人有阴过,则司阴白之于上天,考人魂魄,人有恶言,则司杀白之于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则杀之也。○疏:此刑网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二十曹,北都罗酆,泉曲之府,八难五苦,各有司存。

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断。

注:天道至明,司察有常,犹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斗柄运移,以节度行之,人君欲代杀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断木,乃劳而无功也。○节解曰:谓天道赏善罚恶,治人之身,若大匠作器,善者则成,恶者则败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乎。

注:人君行刑罚,犹拙夫代大匠斲木也,方圆不得其理,还自伤其手。代天杀者,失其纪纲,不得其纪纲,则反受其殃也。○御曰:人君任刑,代彼司杀,岂唯残害百姓,抑亦自丧天和。○疏:众生造业,各招其报,刑罚苦楚,自有冥司。无识之人,师心专辄,强代冥司而行诛戮者,何异庸拙之士运斤。夫拙士运斤,工非其任,岂唯所作不成,抑亦反伤其手,强代司杀,其义亦然,非徒滥职,翻获其衅也。○节解曰:谓人治身各有优劣,若工匠斯器而有巧拙,巧者则器成形,拙者则少不自害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注:民之所以饥寒者,以其君上食税下大多也。○疏:饥谓内无道德也,上,心也,心为五藏百行之主也,故称为上。税,聚敛也。食,滋味也。言行人所以不怀道德者,为心绿前境,多贪滋味故也。○节解曰:饥谓气不足,气所以不足者,坐口嗜美味也。食多谓实畜积为僻,故防御百端也。

是以饥。

注:是以民皆化上为贪,叛道违德,故饥也。○疏:结前义也。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

注: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为也。○疏:所以百行驰骛,纷然难理者,只为心贪有为故也,心若无为,则诸行易治也。是知‘万境唯在一心。

是以难治。

注:是以其民化上有为,情伪难治也。○节解曰:百姓谓百脉也,所以盈缩不和平→由口不含一,唇干液竭,故脉失精泄也。

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

注:人民所以轻犯死者,以其求活之事太厚,贵利以自危也。○疏:行人所以不终天年而轻入死地者,以其迷顺颠倒,未能悟达,不知物我俱幻,即生即死,生既多贪,六尘厚资四大故也。○节解曰:谓人所以不顾欢其死者,由养形太厚,恣其口腹,失其生道,故死也。

是以轻死。

注:以其求生太厚,故轻入死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注: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心,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则贤于贵生也。○疏:贤,善也,玄悟之士,非色灭空,咯焉坐忘,而生无生相,是以膻躁荣利,厌秽风尘,故独不以生为者,善能摄卫贵生之人也。○节解曰:谓夫独能忧生于未生,忧形于未形,但念无为,舍自然者,此乃为贤贵道,安其生也。

人之生也柔弱,

注: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坚强。

注: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故坚强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注:和气存也。

其死也枯槁。

注:和气去也。○疏:言人生存有命,则诸节柔弱,及其死也,则骨肉坚强。草木之类,生时软脆,及其死也,条柯枯槁,所以生而柔软者,和气存也。死而坚强者,和气离也。举此有识为辩,其胜劣者也。

夫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注:以其上二事观之,则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疏:徒,类也,是知行刚强者,乖于和理,故与死为徒。行柔弱者,顺于和气,故与生为徒。此合喻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注:虽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也。○节解曰:兵谓口也,口强为人所穷,阴强为女所侵也。○御曰:生之柔弱,和气全也。死之坚强,和气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为强梁者亡身失生也。

木强则共。

注:木强大,则枝叶共生其上。○疏:兵谓三业六根也。言人纵恣六情,强暴前境,而食取无厌者,必遭重殃大祸,故不胜也。譬树木粗强,故枝条共压其上,亦犹梁栋宏壮,故椽瓦压其上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天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也。○节解曰:谓发以柔弱,为人所戴,体骨坚强,为人所劳。○疏:坚强之木居下,柔弱之条处上,故坚强之人居九幽之下,柔弱之士处三清之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注:天道杳邈,举物类以为喻也。○御曰:天道玄远,非喻不明,故举张弓以彰其用。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注:言张弓和调之义如是,乃可用耳。天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疏:举下使高,抑高令下,高下调适,方可运箭,傲慢有馀者,必招损败,和不足者,与其福善,天道如是,故似张弓。

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

注:天道损有馀而益谦,言天道常以中和为上。○疏:福善祸淫,自然之理,仍前生后,重出此文。

人之道则不然,

注:人道与天道反。

损不足,奉有馀。

注: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御曰:天道平施,裒多益寡,人则违天,翻损不足者也。○疏:人间世道好行浮伪,趋势竞利,违天背理,割损贫贱之不足,供奉富贵之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言谁能居有馀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疏:孰,谁也。言谁能有馀财德以施天下苍生乎,唯当体道之人独能济物,故下文云圣人不积。而言奉者,示谦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注:圣人为德施惠,不恃望其报。

功成不居处。

注:功成事就,不处其位。○御曰:推功于物,不处其成。

其不欲示贤。

注: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其荣名,畏天损有馀也。○御曰:圣人所以推功不处者,盖不欲令物见其贤也。○疏:体道圣人常善救物,虽复财德两施,而不恃其劳,有大至功,而功成不处者,意在摄谦退己,推功于物,韬光晦迹,不欲示己之贤能。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注:言水柔弱,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次之则行。○张曰:以为天下万事,凡事不同,以柔弱言之,莫过于水,以喻道行谦柔和绰,随物通生,浸润如水也。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注:水能坏山推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疏:物性柔弱莫过于水,天下坚强莫先金石,然水虽柔弱,利用无穷,攻击坚强,莫在先者,无为破有,其义亦然。○节解曰:水者内,即口中津液也。漱而咽之,则能攻邪破恶,彻于骨髓,若麹蘗之消米方药,无复能先也。

其无以易之。

注: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也。○御曰:以坚攻强,二坚俱损,以柔制强,则强损柔全,故用攻坚强,无以易于水也。○疏:言水能攻坚,百王不易之事,无为破有,万代不刊之术。

故柔胜刚,弱胜强,

注:水能灭火,阴能销阳。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

注:知柔弱者久长,刚强者折伤。

莫能行。

注:耻卑谦,好强梁。○节解曰:谓人含精饮气,统御血豚,百姓日用而不知。○疏:水能攻于金石,故知柔弱胜于刚强,此乃愚智同知,而举世无人能依而行者也。

故圣人言:

注:谓下事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注:人君能受国之垢浊者,若江海不逆细流,即能长保社稷,为一国之君主也。○御曰:引万方之罪,是受国之垢浊。称孤寡不穀,是受国之不祥。其德如此,则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归往也。○疏:国,邦域也,垢,辱也。言体道之士,处于人世,谦退柔弱,达于违从,身受屈辱,不与物争,故堪为社稷之主,以牧苍生也。○节解曰:谓人形以左魂为社,右魄为稷,御一气,以为君主也。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注:人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天下也。○节解曰:国谓形也,言一出入脾中,化滓变液,去故受新,以养五神,故王于藏府者也。○疏:不祥,犹不善也。言圣鉴虚通,达于善恶,若有不祥之事,辄自责躬,引过归己,此可为天下君王也。昔成汤自翦千里来云,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诸侯,后举天下宜属天子。

正言若反。

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也。○节解曰:谓俗人所欲者,以鲜洁为尊,香美为上,而道以受垢为主,处下为王,言一与人反也。○疏当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美好荣,而今乃受垢不祥,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虽反不反,恒顺于俗,不反而反,顺俗而真,欲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云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即其义也。

和大怨,

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御曰:与身为怨慧之大者,情欲也。和,调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调和百姓,使无情欲,故曰和大怨也。

必有馀怨。

注:任刑者失人之情,必有馀怨及于良民也。○御曰:立教化人,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曰必有馀怨。○疏:怨,慧也。即是有无美恶等一切待对之法也,言行人虽舍有无,得非有无,和二边为中一,而犹是执玄,未体于玄理也。此虽无待,未能无不待,此是待独,未能独独,故有馀对。

安可以为善?

注:言一人呼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御曰:既有馀怨,则不可为善。○疏:安,何也。言虽遣二边,未忘中一,故何可尽善也。○节解曰:谓口也,言唱必有和,人能行道,道来应之,唱人以善,善人和之,则无有馀怨也。今时之人,好行邪想,邪想从之,呼召邪鬼,鬼来应之,唱人以恶,恶人和之,安能得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

注: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

而不责于人。

注:但刻契为信,不责人以他事也。○御曰: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圣人知立教则铃有迹,有逵则是馀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净,下化于人,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疏:契,信也,合也,左,阳也,言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使俱会,出玆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义。言执左契,此则不执而执也。犹如帝王握于左契,所以征摄万机,圣人妙契环中,故能匡御亿兆,而言不责者,虽复匡御众生,而忘其德,刍狗百姓,故不责其恩。○节解曰:左契,阳德也,言圣人不和大怨,但自修德,不行责过于人。

故有德司契,

注: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无德司彻。

注: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民所失。○疏:司,主也,彻,迹也。妙契不执浴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彻也。○节解曰:谓人行道德,司命赐算,人行其恶,同杀彻其籍,此之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同也。○疏:天真之理,何有亲疏,上善之人,自然符会,即向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

小国寡民。

注: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以俭约,不为奢泰。人民虽众,犹若寡乏,不敢劳役也。

使有什伯,

注:使民各有部曲什百,贫富责贱,不相侵犯也。

民之器而不用;

注:器谓农人之器也,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御曰:什,伍也。伯,长也。此章明人含淳和,无所求及,适有人材器堪为什伍伯长者,亦无所用也。○疏:国,域也,心住空,故言小国,即小乘寡欲之行,器即什恶兵器也,根虽有六,用乃不穷,言什伯者,举其大数,而不用者,言静息诸根,不染尘境也。○节解曰:小国谓形中,什伯谓五藏。心与肾为什,肝与肺为伯,闭口行气,则什伯气盛而无不用。

使民重死,

注:人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贵生。

而不远徙。

注:政令不烦,则民各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也。○御曰:少思寡欲,不轻用其生,敦本无求,故不远迁徙也。○疏:诸行重静,知足守分,故得终其天年,而不远遂前境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注:清净无为,不作繁华,不好出入游娱也。○疏:舟舆谓三乘教法也,舟在于水能济渡,喻教能舟航万物,度于生死海也。故《西昇经》云:久旷生死海,隔绝贪爱流。舆处于陆能轮转,喻教能转凡成圣,得理忘言,故能遣教而不用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注:无怨恶于天下也。○疏:虽有身心兵甲,车体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陈说,此一句覆释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注:弃文反质,信不欺也。○御曰:舟舆所以利迁徙,甲兵所以徇攻战,两者无欲,故无所乘陈。反朴还淳,归于三皇结绳之用也。○节解曰:谓人有道气自流行,为形中之用,如结绳之信也。○疏:既虚心证理,舍教忘筌,故寄结绳,示其反本,此一句复结前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也。

甘其食,

注:甘其蔬养,不渔食百姓。○疏:味至道也。

美其服,

注:美其恶衣,不贵五色也。○疏:德莹身也。○节解曰:谓甘食其气,美服其道也。

安其居,

注:安其茅茨之居,不好文饰之屋。疏:所在皆安,动而寂也。

乐其俗。

注: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疏:和光人世,寂而动也。○节解曰:谓安形乐神,抱腹而歌吟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

注:相去近也。○疏:鸡以司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长昏之夜思智慧之晨,此之言教近证一心,故言相闻也。

民至老不相往来。

注:其无情欲也。○节解曰:邻国者,两耳也。两耳相望,保其安也。使神气各有所守,不来往相干,故至老常能聪明也。○疏:会理体真,即俗即道,不从生死而来,亦无道境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来,二际无际也。

信言不美,

注:信言者,实言也。不美者,朴且质也。○御曰:信言,圣教也。信实之言,不出于俗,故不美也。

美言不信。

注:美言者,滋美之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御曰:美言者,世教也。甘美之言,动合于俗,故不信也。○疏:信,实也。美,浮艳也。言上德之人,冥真契道,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艳之言,俗中小说,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节解曰:谓信道言者,则不美于俗事,美俗事者,则不信于道言也。

知者不博,

注: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

注:博者多见闻也,不知者失真要也。○御曰:知者了悟也,博者多闻也。○疏:知道之人,忘言绝学,所以不博。博学之士,耽滞名教,所以不知。故《西昇经》云:世人徒知有天地万物,不知己之所由生也,是大不知。又云:子能知一,万事毕。《庄子》云:文灭质,博溺心。

善者不辩,

注:善者以道修身也,不辫者,不文彩也。

辩者不善。

注:辫者谓巧言,不善者,舌政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泉,辩口多言亡其身。○疏:辫,别也。善体至道之人,指骂天地,故无可分别也。且儒墨是非,坚执分别者,良由未证善道故也。

圣人不积,

注: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施贫。○御曰:积者执滞言教,有所积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无执滞,故云不积也。○疏:积,聚也。言圣人有财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积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注: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疏:既,尽也。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尽持教人,心无鄙怯,德弥高远,故言愈有,此德施也。己所有财宝,尽持施散,而果报弥多,故云愈多。此财施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注: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其生也。○疏:天然之道,生成万物,利益弘多,有何损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圣人法天,无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天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疏:圣人上德,法道虚通,施为至教,化被群品,谦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于物,故云不争。○张曰:所言有舟舆无所乘之者,且无为之世山无蹊跶,泽无舟梁,本绝往来,何所乘用。又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顾曰:兵以讨逆,武以静乱,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从化,何事陈兵。

 上一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