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庵先生全书/卷四
太极辨解
[编辑]道之大原。出于天托于人而行乎世者。有自来矣。自伏羲得统于天。受河图而画八卦。以是传之神农。神农以是传之黄帝。黄帝以是传之尧。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曾子。曾子以是传之子思。子思以是传之孟子。孟子没而此道之传不属。历秦汉晋隋唐五季。而充塞仁义。晦盲否塞。至大宋受命。以开文明之运而周子出焉。不由师傅。默契道体。尝作太极一图。通书四十章。以是上续洙泗千载已绝之统下启河洛百世将来之学。使斯道焕然复明于世。如日月之中天。非先生独得于天。提纲振纪。再辟混沦。孰能与于此。程子以是传之朱子。朱子没而此道之传又不属。自朱子至于今四百馀年。而其间反复沈痼。坏乱极矣。是以天理不明而人欲益炽。道学不传而科业益盛。道统之传。于斯绝矣。嗟乎。道之流行古今。如川流之不息。天运之无穷。道何尝远人。人自远耳。学者为学之始。苟能立志为先。必以古之圣贤自期。用力诚如仲弓之主敬行恕。颜子之克己复礼。则心与道为一。而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且伏羲先天之易。文王后天之易。周子太极图说。乃理之大头脑处。弥纶万象。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本然之理。初无方所之可名。声臭之可议。非心通乎道者。未易窥测也。学者须博文约礼。熟读精思。循序渐进。真积力久。然后可及太极先后天之理。而潜心详味。则知图之自一而二。自二而五。自五而万。知易之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矣。而只是一个实理。通贯全体而无乎不在矣。今愚也僭不自量。于太极图说及大易先后天体用精微蕴噢处。因朱子之释言。而又拈出敷释之。以为学者升堂入室之阶除。学者勿以浮浅而忽之。幸观焉择焉。丁亥九月既望。后学鲜于浃书。
右系辞传曰。易有太极。
朱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在河图洛书。昏虚中之象也。
愚按。太极者。妙于无形而万理之源也。形而上之道也。天地万物。皆从那中出来。在人言之。太极。性也。性何尝有于。
赞曰。太极未判。其名混沌。众理之源。品汇之本。至虚而实。至微而显。真至之理。按图可见。
右系辞传曰。是生两仪。
邵子曰。一分为二。
朱子曰。太极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为一画者二。是为两仪。其数则阳一而阴二。在河图洛书。则奇偶是也。
愚按。此一太极生阴阳两仪也。仪。配也。配。匹也。夫妇之象也。伏羲作易之始。落笔之初。因阴阳之实体。画一奇以象阳之实。画一偶以象阴之虚。一奇者。一长画也。一偶者。二短画也。天下万物之理。一奇一偶尽矣。故其为画。阳画。中实而连。阴画。中虚而拆。自此乾卦。画皆阳而六画皆连。坤卦。画皆阴而六画皆拆。六十四卦。凡阳画。一百九十二。凡阴画。一百九十二。合则三百八十四爻。皆从奇偶二画而出。此所谓一实万分。合万为一者也。上下离合看之。
赞曰。太极既判。一而生两。父母之道。夫妇之象。穆穆羲皇。仰观俯察。阳实阴虚。奇偶斯设。
右系辞传曰。两仪生四象。
邵子曰。二分为四。
朱子曰。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是谓四象。其位则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其数则太阳九。少阴八。少阳七。太阴六。
愚按。太阳者。老阳也。一阳之上。如一阳故谓之太阳。少阴者。稚阴也。一阳之上。加一阴故谓之少阴。少阳者。稚阳也。一阴之上。加一阳故谓之少阳。太阴者。老阴也。一阴之上。加一阴故谓之太阴。两仪生四象之象也。太阳数九。太阴数六。九六为十五。在河图中宫之数。少阴数八。少阳数七。七八亦为十五。在河图中宫之数也。是故九六者。父母之数也。在卦为乾坤之数也。七八者。诸子之数也。在卦为震坎艮三男。巽离兑三女之数也。合之则便成八卦。此自然之象也。
朱子曰。老阳老阴不动。而少阴少阳则交。此言何谓也。太阳太阴。皆二画。皆阳与阳阴与阴。故谓之不动。少阴少阳。皆阳与阴阴与阳相交。故谓之交。仔细看四象图上。则二老之不动。二少之相交。晓然可见矣。
赞曰。奇偶相加。四象成列。阴阳之文。天地之节。二太首尾。两少居中。九六七八。迭为中宫。
右系辞传曰。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四分为八也。
朱子曰。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三画者八。于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
愚按。此一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程子所谓加一倍法。谓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也。天地自然之数。见乎万物之象也。一草一木。皆有此象。自此八卦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如木之自根而干。自干而枝。自枝而叶也。
赞曰。三画相加。八卦成象。自下而上。每一生两。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分居八方。一顺一逆。
朱子诗曰。诸儒谈易谩纷纷。只见繁枝不见根。观象徒劳推互体。玩辞亦是逞空言。须知一本能双干。始信千儿与万孙。吃紧包牺为人意。悠悠千古与谁论。
邵子诗曰。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刘氏曰。易画生于太极。故其理为天下之至精。易画原于图书。故其数为天下之至变。太极。理也。形而上者也。必有所依而后立。故虽不杂乎图书之数。而亦不离乎图书之数。太极为理之原。图书为数之祖。理之与数。本非二致也。合而观之。斯可矣。
右朱邵二诗。皆通言先天横图及方图。故书于横图之下而及乎方图。合而观之。斯可矣。
右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邵子曰。干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干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胡氏曰。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生于东。月生于西。山镇西北。泽注东南。风起西南。雷动东北。自然与天地大造化合。先天八卦。对待以立体如此。其位则干一坤八兑二艮七离三坎六震四巽五。各各相对而合成九数。其画则干三坤六兑四艮五离四坎五震五巽四。亦各各相对而合成九数。九老。阳之数。干之象而无所不包也。造化隐然。尊干之意。可见矣。
愚按。干为天而坤为地。故上天而下地也。离为日而坎为月。故日东而月西也。震为雷而巽为风。故雷动东北而风起西南。艮为山而兑为泽。故山镇西北而泽注东南。此天地实体之象也。图上可见。
赞曰。大哉包牺。摸写乾坤。上下定位。地卑天尊。日东月西。左右其门。山镇泽注。风行雷奔。
右见说卦
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又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置干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
朱子曰。此言文王改易伏羲卦图之意也。又曰。乾西北坤西南者。父母既老而退居不用之地也。然母亲而父尊。故坤犹半用而干全不用也。
愚按。伏羲先天。摸写乾坤。故阴阳对待。如乾卦对坤卦之类也。此卦图之体也。文王后天。整顿天地。故阴阳流行。如震卦对兑卦之类也。此卦图之用也。然先天岂非人事。后天岂非天理。顾有明体致用之不同。二者不可相无也。
赞曰。至哉文王。整顿天地。二老既退。诸子用事。巽女代母。震长主器。离坎亨贞。兑少告利。
右见说卦
朱子曰。坤求于干。得其初九而为震。故曰一索而得男。干求于坤。得其初六而为巽。故曰一索而得女。坤再求而得干之九二以为坎。故曰再索而得男。干再求而得坤之六二以为离。故曰再索而得女。坤三求而得干之九三以为艮。故曰三索而得男。干三求而得坤之六三以为兑。故曰三索而得女。又曰。干索于坤而得女。坤索于干而得男。初间画卦时不是恁地只是画卦后便见有此象耳。
邵子曰。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阴阳互根之义。可见矣。
胡氏曰。三男。阳也。干之似也。乃归之于坤。求而后得。三女。阴也。坤之似也。乃归之于干。求而后得。何也。盖三男。本坤体。各得干一阳而成。此阳根于阴。故归之坤也。三女。本干体。各得坤一阴而成。此阴根于阳。故归之干也。
愚按。先儒云。乾坤二卦。本有之画也。六子。无画而得者也。此之谓也。画卦之后。便有此象。故言之耳。非干与坤相求而得者也。学者平心虚气而见之。则造化如此齐整。天理本然之妙。不约而会。如合符节。不差毫厘。自然星陈于眠前矣。
赞曰。干父坤母。来往彼此。三求索之。便有六子。震坎艮男。巽离兑女。三女三男。司寒司暑。
陈氏曰。伏羲之易。以生出为次。故卦次首干终坤。文王之易。以反对为次。故首乾坤而终既未济。
朱子曰。先天之说。亦是太极。散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一卦一爻。莫不具一太极。其各具一太极处。又有许多道理。须虚心平气。就事观理。不可只就图想像思惟也。
右周子太极全图。伏羲先天而万物皆一太也。
此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朱子曰。无极而太极。正谓无形。然而有此道理耳。又曰。是无之中有个极至之理。非太极之外。别有所谓无极也。
愚按。此理本无声臭影响之可言。而于天地万物。无不在焉。故周子灼见道体而特名之曰无极。而太极。乃无形之一理。在于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故也。其曰无极云者。至无而至虚也。太极云者。至有而至实也。以理言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则不可谓之无。周子恐学者将太极做一个形像底物观之。故先曰无极而太极。只是一理而已。陆氏不察而以为二物。朱子讥之。
赞曰。大哉太极。冲汉无眹。天地之祖。造化之本。无声无臭。不闻不见。物与无妄。通贯周遍。
此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也。
朱子曰。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
愚按。此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也。所谓理生气也。太极。无为之理。阴阳。有为之气。理与气。未尝相离者也。故气动则理亦动。气静则理亦静。如人之乘马。马之载人也。马行则人亦行。马止则人亦止也。太极之体。无物不有。故阴阳既生。则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理在气之内也。一动一静者。气也。所以一动一静者。理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学者最宜潜玩。
赞曰。至哉阴阳。天命流行。一动一静。互相生成。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一元之中。曷有穷焉。
此周子所谓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者也。
朱子曰。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
一片底便是分作两片底。两片底便是分作五片底。做这万物。四时五行。只是从那太极中来。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做五气。又散为万物。
黄氏曰。四时之行。即五气之流通。五气之流通。即一气之妙用。非截然一彼一此也。
愚按。此河图说所谓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者也。阴阳生五行时。轻清者先。重浊者后。故水火。阴阳之气。而炎上润下。轻清之最者也。土不得以制焉。金木。重浊而不动移。故土得以制之。土尤自重浊。故生水火木金。而又载万物五行之变。无适而非阴阳之道。阴阳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其实。只是一阴阳之气而已。
赞曰。一变一合。五行生焉。质具于地。气行于天。生克不同。右转左旋。如环无端。万古常然。
此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也。
朱子曰。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愚按。无极之真。太极之理也。二五之精。阴阳五行之气也。理气凝聚而成男女。则是男女。亦一太极也。此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也。天下万事万物。何者不出于阴阳健顺之理。
赞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混融无间。气聚成形。乾男坤女。各一性情。为夫为妇。利在女贞。
此周子所谓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者也。
朱子曰。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皆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愚按。一个理。浑浑沦沦。只是一太极。而不见其有馀。及其生物。遍体万象。而不见其不足。万物各具一理者。此万太极之象也。此所谓一实万分者也。一物浑沦者。统体一太极之象也。此所谓合万为一者也。正如莲叶之上。一太块水。恁地自圆。散为万个。小块亦恁地各各自圆。复合为一大块。依旧便自圆。此所谓统体一太极。而万物各自为一太极之象也。学者细心体认。
赞曰。一理主宰。为元为贞。二气迭运。万化生生。形分自然。厥象昭明。是谓太极。各具性情。
右太极图。乃周子生乎千载之下。独得圣人之微旨。推本太极之理。以及乎阴阳之流布。人物之所以化生者也。
第一圈。象数末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眹之目。太极。本然之妙也。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乎阴阳也。
第二圈。此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也。所谓理生气也。
第三圈。此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所谓阴阳生五行也。
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第五圈。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
太极一图。本末相因。血脉贯通。首言阴阳变易之原。乃一图之大纲领也。若看得太极处分明。则自此尽见得天下许多道理矣。故愚也敬将一图而分析五圈。次第而段段别之。列为条件。因朱子之释言而又释之。又各作一赞。系于其图下。以便观览。此古易分看之法也。先生之学。性诸天诚诸己。而其妙具于太极一图。理会得此头脑数段。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
先生吃紧为人。特著太极之书。以明道体之极致。而其用工夫处。只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此数语。括尽了天下万古学者用功之大法也。程子主敬之说及论性之言皆本于此
太极。广大底物事。唯宇宙大胸襟者。乃能窥测之。又无声无臭无方无所无内无外之物。学者极尽天理。绝无人欲者。庶几识得矣。又至中至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非心通乎道而理与心为一者。又不能知也。
朱子曰。先天太极二图。论其格局。则太极不如先天之大而详。论其义理。则先天不如太极之精而约。盖合下规模不同。而太极终在先天范围之内。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虑安排也。若以数言之。则先天之数。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以为八卦。太极之数。亦自一而二。〈刚柔〉自二而四。〈刚善柔善刚恶柔恶〉遂加其一。〈中〉以为五行而遂下及于万物。盖物理本司而象数亦无二致。但推得有大小详略耳。
诸说附
[编辑]太极说上此设为问答之辞说伏羲太极
[编辑]问。众理必有源。其说可得闻乎。曰。孔子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朱子有诗曰。须知一本能双干。始信千儿与万孙。真西山曰。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然则太极非众理之源乎。曰。太极理气之说。可得闻乎。曰。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也。故朱子之说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然则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固未尝相离也。曰。太极动静先后始终之说。可得闻乎。曰。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张子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终。然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如循环。然动之前即静。静之前即动。则静不可谓先。动不可谓后也。孰先孰后。孰始孰终。这样处要人自见得。非言语所能到也。默而识之可也。○理与气。本混然无间者也。理无穷而气亦与之无穷。气动静而理亦与之动静矣。然则理气别无先后之可言也。虽然。论本源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是理搭在其中。中庸朱子章句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之谓也。朱子又曰。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此以本源而言也。又曰。气积为质而性具焉。此以禀赋而言也。是故理为先得。气为先亦得。其实理先于气也。抑有一说。在天言之。则天运不已。为春夏秋冬者。此气之运也。能使天运不已。为春夏秋冬者。此理之所以运也。旦此先后之说。不须更烦。
太极说下此说周子太极
[编辑]周子曰。无极而太极。朱子释之曰。无极而太极。正谓无形状而有此道理耳。今愚细观一先生之言。周子之立言。名义至当。的确浑圆。朱子之释言。精微蕴奥。无可破绽。后学者夫易窥测。故因朱子之言而又解之。盖当初元无一物之前。此理无形象方体。而天地万物之理。已悉具于其中。而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周子闻道甚早。灼见道体。而恐人看太极有形象底物也。故特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上曰无极而太极。朱子又恐人谓太极上面。又别有无极一物也。故曰。正谓无形状而有此道理耳。二先生之言。皆指一理无形而有此道理之谓也。无他说也。然则无极者。指理之妙于无形而言也。太极者。指理之定体有极而言也。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足为万物之根。无极而太极。添减不得。圣人复起。不易此言矣。大抵以理言。则理无形象。不可谓之有。故曰无极。以物言。则物有形体。不可谓之无。故曰太极。此理。至中至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至矣尽矣。不可以形象言。故曰无极而太极。又曰。太极本无极。反复言之。欲人深思而识得也。且周子看得这个道理熟后。就理之大头脑处。说出前圣所未发底道理。使后学晓然见得。如辨白黑。非深见道体迥出常情者。孰能与于此。呜呼。太极之理。至周子而大明。先生之言。至朱子而益明。真可谓大有功于圣门。而极有补于来学也。
阴阳说上
[编辑]天地之间。一阴一阳而已。轻清而健者。阳之性。重浊而顺者。阴之性。轻清者为天。故其体至圆。重浊者为地。故其体至方。至圆故其动也恒。至方故其静也常。其动也恒。故运行不息。其静也常。故塡嶷不移。二气变合。万化生生。此乃造化之功用也。推之以地言则东北阳方。西南阴方。以节言。则春夏。阳节也。秋冬。阴节也。以月言。则正三五七九十一月。阳月也。二四六八十十二月。阴月也。以时言。则子寅辰午申戌。阳时也。丑卯巳未酉亥。阴时也。以数言。则一三五七九。阳数也。二四六八十。阴数也。昼为阳夜为阴。大为阳小为阴。吉为阳凶为阴。进者阳退者阴。暑者阳寒者阴。散为阳凝为阴。施为阳承为阴。刚者阳柔者阴。动者阳静者阴之类。一消一长。一伸一屈。循环无端。相始相终。其所以然者。乃造化之妙用也。又推而譬诸人。则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呼为阳。吸为阴。脉为阳。血为阴。魂为阳。魄为阴。立为阳。坐为阴。寤为阳。寐为阴。行为阳。止为阴之类。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其孰使之然哉。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阴阳说下此设为问答之辞。说上篇之馀蕴。
[编辑]问。阴阳二气消长盛衰之理。可得闻乎。曰。朱子曰。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胡五峯曰。观日月之盈虚。知阴阳之消息。然则阴阳无截然为阴阳之理。其消也有渐。其长也亦有渐。是故阳生于子。长于东而盛于南。阴生于午。长于西而盛于北。曰其详可得闻乎。曰一阳。生于子月冬至夜子半。其卦为地雷复。二阳。生于丑月中。其卦为地泽临。三阳。生于正月中。其卦为地天泰。四阳。生于二月中。其卦为雷天大壮。五阳。生于三月中。其卦为泽天夬。六阳。生于四月中。其卦为重干。一阴。生于午月夏至日午半。其卦为天风姤。二阴。生于六月中。其卦为天山遁。三阴。生于七月中。其卦为天地否。四阴。生于八月中。其卦为风地观。五阴。生于九月中。其卦为山地剥。六阴。生于十月中。其卦为重坤。此阴阳消长之几。默运于六层之中八节十六气之间。曰。阴阳之寓于物者。盛则衰聚则散。抑其中有不衰散者耶。曰。程子曰。阴阳之气。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消长而无穷者。寒暑是也。然则日月寒暑之外。无有不盛衰聚散者也。曰。阴阳阖辟。明暗燥湿。往来升降之理。可得闻乎。曰。阳者其性燥。其气炎。其光明。阴者。其性湿。其气寒。其质暗。阳生物。故自东北而辟出。阴杀物。故自西南而阖入。阳者其光明。故为昼为日。其气炎。故为春为夏。其性燥。故为火为电。阴者。其质暗。故为夜为月。其气寒。故为秋为冬。其性湿。故为水为川。互为升降往来于六虚之中。而天地万物。无不系于是焉。曰数件详说。既得闻之矣。但月亦明者也。今子曰暗也。余之惑滋甚。曰月本阴质。无光者也。受日之光而明生焉。故曰暗也。曰。凡阴阳之类。孰为阳孰为阴。阳在何处。阴在何处。曰。本乎天者。阳类也。本乎地者。阴类也。是故象阳气者。日月星辰是也。形阴气者。山川动植是也。然而阳中有阴。阴中亦有阳。故分而言之。日星阳也。月辰阴也。山阴而川阳也。曰。人与物。均受阴阳之气。而人则直生。禽兽则横生。草木则倒生。何也。曰。人得阴阳五行之正气而通且明。故头向天而直立禽兽次于人而得阴气之偏且塞故头向傍而横立。草木。又次于禽兽。而尤得阴气之偏且塞。故头向地而倒立者也。
五行说
[编辑]五行。一阴阳也。水生于天一。火生于地二。木生于天三。金生于地四。土生于天五。此阴阳之生数也。水成于地六。火成于天七。木成于地八。金成于天九。土成于地十。此阴阳之成数也。水火木金土者。阴阳生五行之序也。木火土金水者。五行自相生之序也。是故南北东西。是定体相对也。春夏秋冬。是流行运用也。一体一用。互相循环。感应无穷。此所谓气行于天而质具于地者也。洪范。曰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爰稼穑。则五行各一其性。然五物。亦一理气而已。阴以阳为质。阳以阴为质。故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火中黑者。阳中阴也。水中明者。阴中阳也。何谓也。火本阳也。而阴在其中。水本阴也。而阳在其中故也。在易坎卦阳画在内。离卦阴画在内。斯可见矣。五行之于四时也。春三月九十日。木旺七十二日。而馀十八日土用之。夏三月九十日。火旺七十二日。而馀十八日土用之。秋三月九十日。金旺七十二日。而馀十八日土用之。冬三月九十日。水旺七十二日。而馀十八日土用之。木火金水四者。各居其方。互有旺衰之时。而土则分旺四季。而亦得七十二日。居乎中而长旺者也。五行之中。土之德。尤盛矣哉。
四时说
[编辑]元亨利贞。乃干之四德也。而元者。生物之始。为木为春。亨者。生物之通。为火为夏。利者。生物之遂。为金为秋。贞者。生物之成。为水为冬。此四时之序也。震居乎正东。离居乎正南。兑居乎正西。坎居乎正北。此男女之位也。元亨。为万物之出机。利贞。为万物之入机。出机者。自寅而始。至卯而门弥辟。入机者。自申而始。至酉而门弥阖。此万物资生彰著结聚归藏之处也。天道默运于冥冥之中。而岁功成造化见。则其实本一气。而为五行之吏。四时之佐耳。何者。以一岁言之。有春夏秋冬。以一月言之。有晦朔弦望。以一日言之。有旦昼暮夜。先儒所谓一理而四名者是也。且于朱子曰。天地。只是一个春气。发生之初为春。长得过便为夏。收敛为秋。消缩尽便为冬。明年又复从春处。起浑然只是一个发生之气。又曰。只是一个道理界破。看斯言。诚有至理。呜呼。易曰。乾元亨利贞。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则文王孔子。极赞乾元生万物之道大也。
日月说
[编辑]日。太阳之精。月。太阴之精。为阴阳发见之尤盛者也。天体至圆。其运至健。故一日左旋一周而过一度。其行九十馀万里。日丽天而少迟。故一日绕地一周。在天为不及一度。其行亦九十万里。月亦丽天而尤迟。故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而一月与日一会焉。此日月一岁之常数也。月行。初三日明生。八日上弦。十五日光圆。此三五而盈也。十八日始亏。二十三日下弦。三十日光尽。此三五而阙也。天有九道。青道二。赤道二。白道二。黑道二。黄道一。春则日东从青道。夏则南从赤道。秋则西从白道。冬则北从黑道。春分日行赤道。从此渐北而长。夏至行赤道之北。以后日渐南而短。至秋分还行赤道。与春分同矣。冬至行赤道之南。去南极六十七度。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南北极直经一百八十二度强。且南陆北陆之间。相去一万五千里耳。冬至日行在斗。夏至在井。秋分交于角。春分交于奎。此所谓日月之行有冬有夏者也。呜呼。日月。天地之双眼而坎离之象。出入于左右。往来于西东。互为昼夜。万古贞明。日月之功用。孰有大于此者哉。
星辰说
[编辑]星者。阳精之荣也。日分为星。故其为字。从日下生。星者。散也。经星二十八。是阳中之阴。纬星五。是阴中之阳。木火土金水之气。上结而成。却受日光而明。经星。阳气之凝结者。亦受日光而闪烁不定。五星。木为岁星。火为荧惑。土为塡星。金为太白。水为辰星。而与日月迭行。经星。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鸟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合二十八宿。随天而运。辰。以日月所会。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也。北辰。天之枢纽。中间些子不动处。为星之最尊者也。天皇大帝一。北极五。紫微七。华盖九。句陈六。四辅四。天一太一。内厨二。内阶六。女御宫四。北斗七。三公三。天理四。文昌七。紫微八。尚书五。扶筐七。天厨六。傅舍九。八谷八。阁道六。柱下史一。天舡九。天仓三。五帝坐五。积水一。天柱五。大理二。阴德二。天床六。策一。女史一。六甲六等星。皆在内轮而环拱。三台六。天相三。相一。势四。天将军十。天尊一。天牢六。五帝五。太子一。幸臣一。从官一五。诸侯五。即将一。九卿三。内平四。三公三。大微四。大角一。周鼎三。灵台三。轩辕十七。酒旗三。明堂三。天市十一。帝座一。天纪九。天园十四。九斿九。天津九。外屏七。北河三。少微四。羽林四十五。天狗七。织女三。牵牛六。离宫六。腾蛇二十二。天鸡二。骑官二十七。军市十三。天庙十四。天钱十。青丘七。玉井四。军井四。天庾三。刍稿六。狗国四。阵车三。天社六。南河三。水位四。天弁九。天钥八。离瑜三。雷电六。天廏十。𫓧锧五。九坎九。八魁九。贯索九。七公七。天仓六。天棓五。天高四。天阴五。离珠五。须女四。老人一。丈人二。东区六。北落师门一。天桴四。日一。月一。车府七。钩九。宗星二。宗人三。宗大夫四。列肆二。积卒十二。鳖十四。龟五。狗一。斗五。天纲一。天溷七。垒壁陈十二。虚二。�二。天福二。天廪四。天门二。平二。南门二。车骑三。立星六。野鸡一。天节八。天矢一。厕四。右梗五。左梗五。女床三。土司空四。进贤一。平道二。天田二。农丈人一。糠一。外杵三。内杵三。臼四。司命二。司禄二。司危二。司非二等星。皆列四方而环向。此夫子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者也。
雷电说
[编辑]震。动也。一阳。生于二阴之下。震而动。其德为动。其象为雷。为霆雷者。阳声也。阳气在内蕴结而不得出。于是奋击而为雷。震薄宇宙。万物发生焉。易曰。雷雨之动。满盈是也。离。丽也。一阴在于二阳之中。顺而附。其德为明。其象为火为电。电者。阳精之发也。而或云天之夜。雨风之日。其光闪烁于虚空密云之中。忽明而即灭。此阴中之阳。水中之火。相随并见于天地之间。而造物之功用。威而且明矣。朱子曰。雷者。阴阳之相击。电者。阴阳之相轧也。凡声。阳也。光亦阳也。光发而声随。声震而光大。无非阴阳聚散开阖之所为也。易曰。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是也。
山川说
[编辑]混沌开凿之时。阴阳之精气。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厚重不迁者。山之峙也。轻清无滞者。水之流也。静而峙者为阴。动而流者为阳。故先正曰山阴而川阳。盖冀州。天下之中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出来。云中。正天下高脊处。乃尧舜禹之所都。万仞恒山。在北而为镇。一带黄河。在南而为纪。右边华山。屹立为虎。左边泰山。耸起为龙。崇山秀出为第一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为第三重案。然则天下之建都。形胜孰有过于此。且天下之山。皆本于昆仑。昆仑在中原之西北。乃地之尖头一角也。文昌杂录云。昆仑。东距中国二万一千三百馀里。黄河。原于昆仑东北横流。而历碛石祈连山凉州朔方之间。乱贯长城而南流。又历太华雷首龙门太行之南。芒砀之北。入于东海。长江。原于岷山。历荆山内方之南。荆州东陵之北。大别彭蠡之间。合众流为中江。入于东海。鸭绿。原于白头山。西流而历长白之北。鹘岭之南昌朔诸州之右。入于西海。传云。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绿是也。临川吴氏曰。山脉之所起。即水原之所发。故汉之发。原于嶓冢。江之发。原于岷山。河之发。原于昆仑。天下有原之水。河为第一。古人祭川。先河后海。重其原也。
三明说幷铭
[编辑]日月。天下之贞明者也。灯烛。室中之贞明者也。道心腔里之贞明者也。贞明于天下。故天下之物。无以逃其形。贞明于室中。故室中之物。无以遁其状。贞明于腔里。故天下之物。无以匿其情。推原其本。三者名虽异。而理则一也。虽然。以吾观之。日月犹有所不周者。灯烛亦有所不遍者也。唯心也则有不然。何谓也。夫能明乎昼而不能明乎夜。能明乎夜而不能明乎昼。能相往复而代明者。日月也。能明乎室中而不能明乎室外。能明于暗而不能明于明。能相乘时而暂明者。灯烛也。至虚至灵。至广至大。至高至明。至静至动。放之六合而无穷。卷诸方寸而有馀。往万古而既察。来百世而前知。无物不有。不时不明者。心也。此可谓同中之异而过乎二者也。遂为之铭曰。离丽地阴。含明为日。坎藏天阳。受明为月。或昼或夜。司暑司寒。昇沈代明。万古周环。阳燧吐精。爝火其息。丽物而起。为灯为烛。挑则其𬊤。泪则其炯。俾夜为昼。其德炳炳。心兮虚灵。光明正直。是谓天君。是谓太极。高拱灵台。尊居绛宫。洞照万理。神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