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遯菴先生全書/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遯菴先生全書
卷之四
作者:鮮于浹
1681年
卷五

太極辨解[編輯]

道之大原。出於天託於人而行乎世者。有自來矣。自伏羲得統於天。受河圖而畫八卦。以是傳之神農。神農以是傳之黃帝。黃帝以是傳之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傳之孔子。孔子以是傳之曾子。曾子以是傳之子思。子思以是傳之孟子。孟子沒而此道之傳不屬。歷秦漢晉隋唐五季。而充塞仁義。晦盲否塞。至大宋受命。以開文明之運而周子出焉。不由師傅。默契道體。嘗作太極一圖。通書四十章。以是上續洙泗千載已絶之統下啓河洛百世將來之學。使斯道煥然復明於世。如日月之中天。非先生獨得於天。提綱振紀。再闢混淪。孰能與於此。程子以是傳之朱子。朱子沒而此道之傳又不屬。自朱子至於今四百餘年。而其間反覆沈痼。壞亂極矣。是以天理不明而人慾益熾。道學不傳而科業益盛。道統之傳。於斯絶矣。嗟乎。道之流行古今。如川流之不息。天運之無窮。道何嘗遠人。人自遠耳。學者爲學之始。苟能立志爲先。必以古之聖賢自期。用力誠如仲弓之主敬行恕。顏子之克己復禮。則心與道爲一。而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且伏羲先天之易。文王後天之易。周子太極圖說。乃理之大頭腦處。彌綸萬象。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其本然之理。初無方所之可名。聲臭之可議。非心通乎道者。未易窺測也。學者須博文約禮。熟讀精思。循序漸進。眞積力久。然後可及太極先後天之理。而潛心詳味。則知圖之自一而二。自二而五。自五而萬。知易之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矣。而只是一箇實理。通貫全體而無乎不在矣。今愚也僭不自量。於太極圖說及大易先後天體用精微蘊噢處。因朱子之釋言。而又拈出敷釋之。以爲學者升堂入室之階除。學者勿以浮淺而忽之。幸觀焉擇焉。丁亥九月旣望。後學鮮于浹書。

右繫辭傳曰。易有太極。

朱子曰。太極者。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朕之目。在河圖洛書。昏虛中之象也。

愚按。太極者。妙於無形而萬理之源也。形而上之道也。天地萬物。皆從那中出來。在人言之。太極。性也。性何嘗有於。

贊曰。太極未判。其名混沌。衆理之源。品彙之本。至虛而實。至微而顯。眞至之理。按圖可見。

右繫辭傳曰。是生兩儀。

邵子曰。一分爲二。

朱子曰。太極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爲一畫者二。是爲兩儀。其數則陽一而陰二。在河圖洛書。則奇偶是也。

愚按。此一太極生陰陽兩儀也。儀。配也。配。匹也。夫婦之象也。伏羲作易之始。落筆之初。因陰陽之實體。畫一奇以象陽之實。畫一偶以象陰之虛。一奇者。一長畫也。一偶者。二短畫也。天下萬物之理。一奇一偶盡矣。故其爲畫。陽畫。中實而連。陰畫。中虛而拆。自此乾卦。畫皆陽而六畫皆連。坤卦。畫皆陰而六畫皆拆。六十四卦。凡陽畫。一百九十二。凡陰畫。一百九十二。合則三百八十四爻。皆從奇偶二畫而出。此所謂一實萬分。合萬爲一者也。上下離合看之。

贊曰。太極旣判。一而生兩。父母之道。夫婦之象。穆穆羲皇。仰觀俯察。陽實陰虛。奇偶斯設。

右繫辭傳曰。兩儀生四象。

邵子曰。二分爲四。

朱子曰。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爲二畫者四。是謂四象。其位則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其數則太陽九。少陰八。少陽七。太陰六。

愚按。太陽者。老陽也。一陽之上。如一陽故謂之太陽。少陰者。稚陰也。一陽之上。加一陰故謂之少陰。少陽者。稚陽也。一陰之上。加一陽故謂之少陽。太陰者。老陰也。一陰之上。加一陰故謂之太陰。兩儀生四象之象也。太陽數九。太陰數六。九六爲十五。在河圖中宮之數。少陰數八。少陽數七。七八亦爲十五。在河圖中宮之數也。是故九六者。父母之數也。在卦爲乾坤之數也。七八者。諸子之數也。在卦爲震坎艮三男。巽離兌三女之數也。合之則便成八卦。此自然之象也。

朱子曰。老陽老陰不動。而少陰少陽則交。此言何謂也。太陽太陰。皆二畫。皆陽與陽陰與陰。故謂之不動。少陰少陽。皆陽與陰陰與陽相交。故謂之交。仔細看四象圖上。則二老之不動。二少之相交。曉然可見矣。

贊曰。奇偶相加。四象成列。陰陽之文。天地之節。二太首尾。兩少居中。九六七八。迭爲中宮。

右繫辭傳曰。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四分爲八也。

朱子曰。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爲三畫者八。於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

愚按。此一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程子所謂加一倍法。謂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也。天地自然之數。見乎萬物之象也。一草一木。皆有此象。自此八卦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如木之自根而幹。自幹而枝。自枝而葉也。

贊曰。三畫相加。八卦成象。自下而上。每一生兩。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分居八方。一順一逆。

朱子詩曰。諸儒談易謾紛紛。只見繁枝不見根。觀象徒勞推互體。玩辭亦是逞空言。須知一本能雙幹。始信千兒與萬孫。喫緊包犧爲人意。悠悠千古與誰論。

邵子詩曰。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爲貧。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劉氏曰。易畫生於太極。故其理爲天下之至精。易畫原於圖書。故其數爲天下之至變。太極。理也。形而上者也。必有所依而後立。故雖不雜乎圖書之數。而亦不離乎圖書之數。太極爲理之原。圖書爲數之祖。理之與數。本非二致也。合而觀之。斯可矣。

右朱邵二詩。皆通言先天橫圖及方圖。故書於橫圖之下而及乎方圖。合而觀之。斯可矣。

右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爲順。自巽至坤爲逆。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胡氏曰。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山鎭西北。澤注東南。風起西南。雷動東北。自然與天地大造化合。先天八卦。對待以立體如此。其位則乾一坤八兌二艮七離三坎六震四巽五。各各相對而合成九數。其畫則乾三坤六兌四艮五離四坎五震五巽四。亦各各相對而合成九數。九老。陽之數。乾之象而無所不包也。造化隱然。尊乾之意。可見矣。

愚按。乾爲天而坤爲地。故上天而下地也。離爲日而坎爲月。故日東而月西也。震爲雷而巽爲風。故雷動東北而風起西南。艮爲山而兌爲澤。故山鎭西北而澤注東南。此天地實體之象也。圖上可見。

贊曰。大哉包犧。摸寫乾坤。上下定位。地卑天尊。日東月西。左右其門。山鎭澤注。風行雷奔。

右見說卦

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後天之學也。又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兌艮爲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

朱子曰。此言文王改易伏羲卦圖之意也。又曰。乾西北坤西南者。父母旣老而退居不用之地也。然母親而父尊。故坤猶半用而乾全不用也。

愚按。伏羲先天。摸寫乾坤。故陰陽對待。如乾卦對坤卦之類也。此卦圖之體也。文王後天。整頓天地。故陰陽流行。如震卦對兌卦之類也。此卦圖之用也。然先天豈非人事。後天豈非天理。顧有明體致用之不同。二者不可相無也。

贊曰。至哉文王。整頓天地。二老旣退。諸子用事。巽女代母。震長主器。離坎亨貞。兌少告利。

右見說卦

朱子曰。坤求於乾。得其初九而爲震。故曰一索而得男。乾求於坤。得其初六而爲巽。故曰一索而得女。坤再求而得乾之九二以爲坎。故曰再索而得男。乾再求而得坤之六二以爲離。故曰再索而得女。坤三求而得乾之九三以爲艮。故曰三索而得男。乾三求而得坤之六三以爲兌。故曰三索而得女。又曰。乾索於坤而得女。坤索於乾而得男。初間畫卦時不是恁地只是畫卦後便見有此象耳。

邵子曰。母孕長男而爲復。父生長女而爲姤。陰陽互根之義。可見矣。

胡氏曰。三男。陽也。乾之似也。乃歸之於坤。求而後得。三女。陰也。坤之似也。乃歸之於乾。求而後得。何也。蓋三男。本坤體。各得乾一陽而成。此陽根於陰。故歸之坤也。三女。本乾體。各得坤一陰而成。此陰根於陽。故歸之乾也。

愚按。先儒雲。乾坤二卦。本有之畫也。六子。無畫而得者也。此之謂也。畫卦之後。便有此象。故言之耳。非乾與坤相求而得者也。學者平心虛氣而見之。則造化如此齊整。天理本然之妙。不約而會。如合符節。不差毫釐。自然星陳於眠前矣。

贊曰。乾父坤母。來往彼此。三求索之。便有六子。震坎艮男。巽離兌女。三女三男。司寒司暑。

陳氏曰。伏羲之易。以生出爲次。故卦次首乾終坤。文王之易。以反對爲次。故首乾坤而終旣未濟。

朱子曰。先天之說。亦是太極。散爲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一卦一爻。莫不具一太極。其各具一太極處。又有許多道理。須虛心平氣。就事觀理。不可只就圖想像思惟也。

右周子太極全圖。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

此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朱子曰。無極而太極。正謂無形。然而有此道理耳。又曰。是無之中有箇極至之理。非太極之外。別有所謂無極也。

愚按。此理本無聲臭影響之可言。而於天地萬物。無不在焉。故周子灼見道體而特名之曰無極。而太極。乃無形之一理。在於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故也。其曰無極雲者。至無而至虛也。太極雲者。至有而至實也。以理言則不可謂之有。以物言則不可謂之無。周子恐學者將太極做一箇形像底物觀之。故先曰無極而太極。只是一理而已。陸氏不察而以爲二物。朱子譏之。

贊曰。大哉太極。沖漢無眹。天地之祖。造化之本。無聲無臭。不聞不見。物與無妄。通貫周徧。

此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者也。

朱子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命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

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嘗相離也。

愚按。此太極之動而陽靜而陰也。所謂理生氣也。太極。無爲之理。陰陽。有爲之氣。理與氣。未嘗相離者也。故氣動則理亦動。氣靜則理亦靜。如人之乘馬。馬之載人也。馬行則人亦行。馬止則人亦止也。太極之體。無物不有。故陰陽旣生。則太極乃在陰陽之中而理在氣之內也。一動一靜者。氣也。所以一動一靜者。理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學者最宜潛玩。

贊曰。至哉陰陽。天命流行。一動一靜。互相生成。無物不有。無時不然。一元之中。曷有窮焉。

此周子所謂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者也。

朱子曰。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

一片底便是分作兩片底。兩片底便是分作五片底。做這萬物。四時五行。只是從那太極中來。太極只是一箇理。迤邐分做兩箇氣裏面。動底是陽。靜底是陰。又分做五氣。又散爲萬物。

黃氏曰。四時之行。卽五氣之流通。五氣之流通。卽一氣之妙用。非截然一彼一此也。

愚按。此河圖說所謂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者也。陰陽生五行時。輕淸者先。重濁者後。故水火。陰陽之氣。而炎上潤下。輕淸之最者也。土不得以制焉。金木。重濁而不動移。故土得以制之。土尤自重濁。故生水火木金。而又載萬物五行之變。無適而非陰陽之道。陰陽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其實。只是一陰陽之氣而已。

贊曰。一變一合。五行生焉。質具於地。氣行於天。生克不同。右轉左旋。如環無端。萬古常然。

此周子所謂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也。

朱子曰。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

愚按。無極之眞。太極之理也。二五之精。陰陽五行之氣也。理氣凝聚而成男女。則是男女。亦一太極也。此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也。天下萬事萬物。何者不出於陰陽健順之理。

贊曰。無極之眞。二五之精。混融無間。氣聚成形。乾男坤女。各一性情。爲夫爲婦。利在女貞。

此周子所謂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者也。

朱子曰。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皆太極也。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

愚按。一箇理。渾渾淪淪。只是一太極。而不見其有餘。及其生物。徧體萬象。而不見其不足。萬物各具一理者。此萬太極之象也。此所謂一實萬分者也。一物渾淪者。統體一太極之象也。此所謂合萬爲一者也。正如蓮葉之上。一太塊水。恁地自圓。散爲萬箇。小塊亦恁地各各自圓。復合爲一大塊。依舊便自圓。此所謂統體一太極。而萬物各自爲一太極之象也。學者細心體認。

贊曰。一理主宰。爲元爲貞。二氣迭運。萬化生生。形分自然。厥象昭明。是謂太極。各具性情。

右太極圖。乃周子生乎千載之下。獨得聖人之微旨。推本太極之理。以及乎陰陽之流布。人物之所以化生者也。

第一圈。象數末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眹之目。太極。本然之妙也。不離乎陰陽。而亦不雜乎陰陽也。

第二圈。此太極之動而陽靜而陰也。所謂理生氣也。

第三圈。此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所謂陰陽生五行也。

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

第五圈。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

太極一圖。本末相因。血脈貫通。首言陰陽變易之原。乃一圖之大綱領也。若看得太極處分明。則自此盡見得天下許多道理矣。故愚也敬將一圖而分析五圈。次第而段段別之。列爲條件。因朱子之釋言而又釋之。又各作一贊。繫於其圖下。以便觀覽。此古易分看之法也。先生之學。性諸天誠諸己。而其妙具於太極一圖。理會得此頭腦數段。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

先生喫緊爲人。特著太極之書。以明道體之極致。而其用工夫處。只說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此數語。括盡了天下萬古學者用功之大法也。程子主敬之說及論性之言皆本於此

太極。廣大底物事。唯宇宙大胸襟者。乃能窺測之。又無聲無臭無方無所無內無外之物。學者極盡天理。絶無人慾者。庶幾識得矣。又至中至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非心通乎道而理與心爲一者。又不能知也。

朱子曰。先天太極二圖。論其格局。則太極不如先天之大而詳。論其義理。則先天不如太極之精而約。蓋合下規模不同。而太極終在先天範圍之內。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慮安排也。若以數言之。則先天之數。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以爲八卦。太極之數。亦自一而二。剛柔自二而四。剛善柔善剛惡柔惡遂加其一。以爲五行而遂下及於萬物。蓋物理本司而象數亦無二致。但推得有大小詳略耳。

諸說[編輯]

太極說上此設爲問答之辭說伏羲太極[編輯]

問。衆理必有源。其說可得聞乎。曰。孔子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八分爲十六。十六分爲三十二。三十二分爲六十四。猶根之有幹。幹之有枝。朱子有詩曰。須知一本能雙幹。始信千兒與萬孫。眞西山曰。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然則太極非衆理之源乎。曰。太極理氣之說。可得聞乎。曰。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也。故朱子之說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然則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理與氣。固未嘗相離也。曰。太極動靜先後始終之說。可得聞乎。曰。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張子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終。然則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如循環。然動之前卽靜。靜之前卽動。則靜不可謂先。動不可謂後也。孰先孰後。孰始孰終。這樣處要人自見得。非言語所能到也。默而識之可也。○理與氣。本混然無間者也。理無窮而氣亦與之無窮。氣動靜而理亦與之動靜矣。然則理氣別無先後之可言也。雖然。論本源則有是理。然後有是氣。論稟賦。則有是氣而後是理搭在其中。中庸朱子章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此之謂也。朱子又曰。有箇天理了卻有氣。此以本源而言也。又曰。氣積爲質而性具焉。此以稟賦而言也。是故理爲先得。氣爲先亦得。其實理先於氣也。抑有一說。在天言之。則天運不已。爲春夏秋冬者。此氣之運也。能使天運不已。爲春夏秋冬者。此理之所以運也。旦此先後之說。不須更煩。

太極說下此說周子太極[編輯]

周子曰。無極而太極。朱子釋之曰。無極而太極。正謂無形狀而有此道理耳。今愚細觀一先生之言。周子之立言。名義至當。的確渾圓。朱子之釋言。精微蘊奧。無可破綻。後學者夫易窺測。故因朱子之言而又解之。蓋當初元無一物之前。此理無形象方體。而天地萬物之理。已悉具於其中。而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周子聞道甚早。灼見道體。而恐人看太極有形象底物也。故特加無極二字於太極之上曰無極而太極。朱子又恐人謂太極上面。又別有無極一物也。故曰。正謂無形狀而有此道理耳。二先生之言。皆指一理無形而有此道理之謂也。無他說也。然則無極者。指理之妙於無形而言也。太極者。指理之定體有極而言也。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爲萬化之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足爲萬物之根。無極而太極。添減不得。聖人復起。不易此言矣。大抵以理言。則理無形象。不可謂之有。故曰無極。以物言。則物有形體。不可謂之無。故曰太極。此理。至中至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至矣盡矣。不可以形象言。故曰無極而太極。又曰。太極本無極。反覆言之。欲人深思而識得也。且周子看得這箇道理熟後。就理之大頭腦處。說出前聖所未發底道理。使後學曉然見得。如辨白黑。非深見道體迥出常情者。孰能與於此。嗚呼。太極之理。至周子而大明。先生之言。至朱子而益明。眞可謂大有功於聖門。而極有補於來學也。

陰陽說上[編輯]

天地之間。一陰一陽而已。輕淸而健者。陽之性。重濁而順者。陰之性。輕淸者爲天。故其體至圓。重濁者爲地。故其體至方。至圓故其動也恆。至方故其靜也常。其動也恆。故運行不息。其靜也常。故塡嶷不移。二氣變合。萬化生生。此乃造化之功用也。推之以地言則東北陽方。西南陰方。以節言。則春夏。陽節也。秋冬。陰節也。以月言。則正三五七九十一月。陽月也。二四六八十十二月。陰月也。以時言。則子寅辰午申戌。陽時也。丑卯巳未酉亥。陰時也。以數言。則一三五七九。陽數也。二四六八十。陰數也。晝爲陽夜爲陰。大爲陽小爲陰。吉爲陽凶爲陰。進者陽退者陰。暑者陽寒者陰。散爲陽凝爲陰。施爲陽承爲陰。剛者陽柔者陰。動者陽靜者陰之類。一消一長。一伸一屈。循環無端。相始相終。其所以然者。乃造化之妙用也。又推而譬諸人。則頭爲陽。足爲陰。背爲陽。腹爲陰。呼爲陽。吸爲陰。脈爲陽。血爲陰。魂爲陽。魄爲陰。立爲陽。坐爲陰。寤爲陽。寐爲陰。行爲陽。止爲陰之類。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其孰使之然哉。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謂也。

陰陽說下此設爲問答之辭。說上篇之餘蘊。[編輯]

問。陰陽二氣消長盛衰之理。可得聞乎。曰。朱子曰。陰陽。只是一氣。陽之退。便是陰之生。不是陽退了。又別有箇陰生。胡五峯曰。觀日月之盈虛。知陰陽之消息。然則陰陽無截然爲陰陽之理。其消也有漸。其長也亦有漸。是故陽生於子。長於東而盛於南。陰生於午。長於西而盛於北。曰其詳可得聞乎。曰一陽。生於子月冬至夜子半。其卦爲地雷復。二陽。生於丑月中。其卦爲地澤臨。三陽。生於正月中。其卦爲地天泰。四陽。生於二月中。其卦爲雷天大壯。五陽。生於三月中。其卦爲澤天夬。六陽。生於四月中。其卦爲重乾。一陰。生於午月夏至日午半。其卦爲天風姤。二陰。生於六月中。其卦爲天山遯。三陰。生於七月中。其卦爲天地否。四陰。生於八月中。其卦爲風地觀。五陰。生於九月中。其卦爲山地剝。六陰。生於十月中。其卦爲重坤。此陰陽消長之幾。默運於六層之中八節十六氣之間。曰。陰陽之寓於物者。盛則衰聚則散。抑其中有不衰散者耶。曰。程子曰。陰陽之氣。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消長而無窮者。寒暑是也。然則日月寒暑之外。無有不盛衰聚散者也。曰。陰陽闔闢。明暗燥濕。往來升降之理。可得聞乎。曰。陽者其性燥。其氣炎。其光明。陰者。其性濕。其氣寒。其質暗。陽生物。故自東北而闢出。陰殺物。故自西南而闔入。陽者其光明。故爲晝爲日。其氣炎。故爲春爲夏。其性燥。故爲火爲電。陰者。其質暗。故爲夜爲月。其氣寒。故爲秋爲冬。其性濕。故爲水爲川。互爲升降往來於六虛之中。而天地萬物。無不繫於是焉。曰數件詳說。旣得聞之矣。但月亦明者也。今子曰暗也。余之惑滋甚。曰月本陰質。無光者也。受日之光而明生焉。故曰暗也。曰。凡陰陽之類。孰爲陽孰爲陰。陽在何處。陰在何處。曰。本乎天者。陽類也。本乎地者。陰類也。是故象陽氣者。日月星辰是也。形陰氣者。山川動植是也。然而陽中有陰。陰中亦有陽。故分而言之。日星陽也。月辰陰也。山陰而川陽也。曰。人與物。均受陰陽之氣。而人則直生。禽獸則橫生。草木則倒生。何也。曰。人得陰陽五行之正氣而通且明。故頭向天而直立禽獸次於人而得陰氣之偏且塞故頭向傍而橫立。草木。又次於禽獸。而尤得陰氣之偏且塞。故頭向地而倒立者也。

五行說[編輯]

五行。一陰陽也。水生於天一。火生於地二。木生於天三。金生於地四。土生於天五。此陰陽之生數也。水成於地六。火成於天七。木成於地八。金成於天九。土成於地十。此陰陽之成數也。水火木金土者。陰陽生五行之序也。木火土金水者。五行自相生之序也。是故南北東西。是定體相對也。春夏秋冬。是流行運用也。一體一用。互相循環。感應無窮。此所謂氣行於天而質具於地者也。洪範。曰水潤下。火炎上。木曲直。金從革。土爰稼穡。則五行各一其性。然五物。亦一理氣而已。陰以陽爲質。陽以陰爲質。故水內明而外暗。火內暗而外明。火中黑者。陽中陰也。水中明者。陰中陽也。何謂也。火本陽也。而陰在其中。水本陰也。而陽在其中故也。在易坎卦陽畫在內。離卦陰畫在內。斯可見矣。五行之於四時也。春三月九十日。木旺七十二日。而餘十八日土用之。夏三月九十日。火旺七十二日。而餘十八日土用之。秋三月九十日。金旺七十二日。而餘十八日土用之。冬三月九十日。水旺七十二日。而餘十八日土用之。木火金水四者。各居其方。互有旺衰之時。而土則分旺四季。而亦得七十二日。居乎中而長旺者也。五行之中。土之德。尤盛矣哉。

四時說[編輯]

元亨利貞。乃乾之四德也。而元者。生物之始。爲木爲春。亨者。生物之通。爲火爲夏。利者。生物之遂。爲金爲秋。貞者。生物之成。爲水爲冬。此四時之序也。震居乎正東。離居乎正南。兌居乎正西。坎居乎正北。此男女之位也。元亨。爲萬物之出機。利貞。爲萬物之入機。出機者。自寅而始。至卯而門彌闢。入機者。自申而始。至酉而門彌闔。此萬物資生彰著結聚歸藏之處也。天道默運於冥冥之中。而歲功成造化見。則其實本一氣。而爲五行之吏。四時之佐耳。何者。以一歲言之。有春夏秋冬。以一月言之。有晦朔弦望。以一日言之。有旦晝暮夜。先儒所謂一理而四名者是也。且於朱子曰。天地。只是一箇春氣。發生之初爲春。長得過便爲夏。收斂爲秋。消縮盡便爲冬。明年又復從春處。起渾然只是一箇發生之氣。又曰。只是一箇道理界破。看斯言。誠有至理。嗚呼。易曰。乾元亨利貞。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則文王孔子。極贊乾元生萬物之道大也。

日月說[編輯]

日。太陽之精。月。太陰之精。爲陰陽發見之尤盛者也。天體至圓。其運至健。故一日左旋一周而過一度。其行九十餘萬里。日麗天而少遲。故一日繞地一周。在天爲不及一度。其行亦九十萬里。月亦麗天而尤遲。故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而一月與日一會焉。此日月一歲之常數也。月行。初三日明生。八日上弦。十五日光圓。此三五而盈也。十八日始虧。二十三日下弦。三十日光盡。此三五而闕也。天有九道。靑道二。赤道二。白道二。黑道二。黃道一。春則日東從靑道。夏則南從赤道。秋則西從白道。冬則北從黑道。春分日行赤道。從此漸北而長。夏至行赤道之北。以後日漸南而短。至秋分還行赤道。與春分同矣。冬至行赤道之南。去南極六十七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南北極直經一百八十二度強。且南陸北陸之間。相去一萬五千里耳。冬至日行在斗。夏至在井。秋分交於角。春分交於奎。此所謂日月之行有冬有夏者也。嗚呼。日月。天地之雙眼而坎離之象。出入於左右。往來於西東。互爲晝夜。萬古貞明。日月之功用。孰有大於此者哉。

星辰說[編輯]

星者。陽精之榮也。日分爲星。故其爲字。從日下生。星者。散也。經星二十八。是陽中之陰。緯星五。是陰中之陽。木火土金水之氣。上結而成。卻受日光而明。經星。陽氣之凝結者。亦受日光而閃爍不定。五星。木爲歲星。火爲熒惑。土爲塡星。金爲太白。水爲辰星。而與日月迭行。經星。東方蒼龍七宿。南方朱鳥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合二十八宿。隨天而運。辰。以日月所會。分周天之度。爲十二次也。北辰。天之樞紐。中間些子不動處。爲星之最尊者也。天皇大帝一。北極五。紫微七。華蓋九。句陳六。四輔四。天一太一。內廚二。內階六。女御宮四。北斗七。三公三。天理四。文昌七。紫微八。尙書五。扶筐七。天廚六。傅舍九。八穀八。閣道六。柱下史一。天舡九。天倉三。五帝坐五。積水一。天柱五。大理二。陰德二。天床六。策一。女史一。六甲六等星。皆在內輪而環拱。三台六。天相三。相一。勢四。天將軍十。天尊一。天牢六。五帝五。太子一。幸臣一。從官一五。諸侯五。卽將一。九卿三。內平四。三公三。大微四。大角一。周鼎三。靈臺三。軒轅十七。酒旗三。明堂三。天市十一。帝座一。天紀九。天園十四。九斿九。天津九。外屛七。北河三。少微四。羽林四十五。天狗七。織女三。牽牛六。離宮六。騰蛇二十二。天鷄二。騎官二十七。軍市十三。天廟十四。天錢十。靑丘七。玉井四。軍井四。天庾三。芻藁六。狗國四。陣車三。天社六。南河三。水位四。天弁九。天鑰八。離瑜三。雷電六。天廏十。鈇鑕五。九坎九。八魁九。貫索九。七公七。天倉六。天棓五。天高四。天陰五。離珠五。須女四。老人一。丈人二。東區六。北落師門一。天桴四。日一。月一。車府七。鉤九。宗星二。宗人三。宗大夫四。列肆二。積卒十二。鼈十四。龜五。狗一。斗五。天綱一。天溷七。壘壁陳十二。虛二。二。天福二。天廩四。天門二。平二。南門二。車騎三。立星六。野鷄一。天節八。天矢一。廁四。右梗五。左梗五。女牀三。土司空四。進賢一。平道二。天田二。農丈人一。糠一。外杵三。內杵三。臼四。司命二。司祿二。司危二。司非二等星。皆列四方而環向。此夫子所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者也。

雷電說[編輯]

震。動也。一陽。生於二陰之下。震而動。其德爲動。其象爲雷。爲霆雷者。陽聲也。陽氣在內蘊結而不得出。於是奮擊而爲雷。震薄宇宙。萬物發生焉。易曰。雷雨之動。滿盈是也。離。麗也。一陰在於二陽之中。順而附。其德爲明。其象爲火爲電。電者。陽精之發也。而或雲天之夜。雨風之日。其光閃爍於虛空密雲之中。忽明而卽滅。此陰中之陽。水中之火。相隨竝見於天地之間。而造物之功用。威而且明矣。朱子曰。雷者。陰陽之相擊。電者。陰陽之相軋也。凡聲。陽也。光亦陽也。光發而聲隨。聲震而光大。無非陰陽聚散開闔之所爲也。易曰。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是也。

山川說[編輯]

混沌開鑿之時。陰陽之精氣。融而爲川瀆。結而爲山阜。厚重不遷者。山之峙也。輕淸無滯者。水之流也。靜而峙者爲陰。動而流者爲陽。故先正曰山陰而川陽。蓋冀州。天下之中好箇風水。山脈從雲中出來。雲中。正天下高脊處。乃堯舜禹之所都。萬仞恆山。在北而爲鎭。一帶黃河。在南而爲紀。右邊華山。屹立爲虎。左邊泰山。聳起爲龍。崇山秀出爲第一前案。淮南諸山。爲第二重案。江南五嶺。爲第三重案。然則天下之建都。形勝孰有過於此。且天下之山。皆本於崑崙。崑崙在中原之西北。乃地之尖頭一角也。文昌雜錄雲。崑崙。東距中國二萬一千三百餘里。黃河。原於崑崙東北橫流。而歷磧石祈連山涼州朔方之間。亂貫長城而南流。又歷太華雷首龍門太行之南。芒碭之北。入於東海。長江。原於岷山。歷荊山內方之南。荊州東陵之北。大別彭蠡之間。合衆流爲中江。入於東海。鴨綠。原於白頭山。西流而歷長白之北。鶻嶺之南昌朔諸州之右。入於西海。傳雲。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黃河。曰長江。曰鴨綠是也。臨川吳氏曰。山脈之所起。卽水原之所發。故漢之發。原於嶓冢。江之發。原於岷山。河之發。原於崑崙。天下有原之水。河爲第一。古人祭川。先河後海。重其原也。

三明說幷銘[編輯]

日月。天下之貞明者也。燈燭。室中之貞明者也。道心腔裏之貞明者也。貞明於天下。故天下之物。無以逃其形。貞明於室中。故室中之物。無以遁其狀。貞明於腔裏。故天下之物。無以匿其情。推原其本。三者名雖異。而理則一也。雖然。以吾觀之。日月猶有所不周者。燈燭亦有所不遍者也。唯心也則有不然。何謂也。夫能明乎晝而不能明乎夜。能明乎夜而不能明乎晝。能相往復而代明者。日月也。能明乎室中而不能明乎室外。能明於暗而不能明於明。能相乘時而暫明者。燈燭也。至虛至靈。至廣至大。至高至明。至靜至動。放之六合而無窮。卷諸方寸而有餘。往萬古而旣察。來百世而前知。無物不有。不時不明者。心也。此可謂同中之異而過乎二者也。遂爲之銘曰。離麗地陰。含明爲日。坎藏天陽。受明爲月。或晝或夜。司暑司寒。昇沈代明。萬古周環。陽燧吐精。爝火其息。麗物而起。爲燈爲燭。挑則其燀。淚則其炯。俾夜爲晝。其德炳炳。心兮虛靈。光明正直。是謂天君。是謂太極。高拱靈臺。尊居絳宮。洞照萬理。神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