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遁庵先生全书/辑著大易理象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门人录 遁庵先生辑著
作者:鲜于浃
1681年
辑著大易理象卷二

大易理象卷之一[编辑]

融堂钱氏曰。无画之易。在太极先。有画之易。自两仪始。盖天造草昧。人文未朗。河不出图。地不生蓍。天地之间。一阴阳流行而已。

此一节。画前之易。固如是也。

郑氏曰。易。从日从月。天下之理。一奇一偶。尽矣。天文地理。人事物类。以至性命之微。变化之妙。否泰损益。刚柔得失。出处语默。皆有对敌。故易设一长画二短画。以总括之。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者此也。

此数画。该尽天下万物之理。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此一节。画后之易。又如是也。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朱子曰。言之所传者浅。象之所示者深。立象尽意。观奇偶二画。包含变化。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有穷尽。则可见矣。此是本画自有之象。一爻各是一象。刚柔相推。以生变化。

上古之时。民心昧然。不知吉凶所在。故圣人作易。教之卜筮。吉则行之。凶则避之。此是开物成务之道也。是故圣人先立三才之道。三画之卦。而八卦之象小成。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数成列。则因而重之。兼三才而两之。于是六画成卦。六位成章。易道大成矣。

此八卦。四相摩而为八。此下六十四卦。八相荡而为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编辑]

希夷陈氏曰。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观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谓易止于是而不复知有画矣。

厚斋冯氏曰。易者。理学之宗。而乾坤二卦。又易学之宗也。子思孟子言诚者天之道。先儒谓诚敬者圣学之源。皆出于此。

隆山李氏曰。干画实则诚。坤画虚则敬。故乾九二言诚。坤六二言敬。诚敬二字。始于庖牺心画。而实天地自然之理也。

干䷀

伏义先天之易以生出为次下卦贞卦上卦悔卦也每八贞卦加悔卦也

夬䷪

大有

干八卦下体皆干

大壮

小畜

需䷄

大畜

泰䷊

履䷉

兑八卦下体皆兑

兑䷹

归妹

中孚

节䷻

损䷨

临䷒

伺人

离八卦下体皆离

伺离

革䷰

离䷝

豊䷶

家人

既济

贲䷕

明夷

旡妄

震八卦下体皆震

随䷐

噬嗑

震䷲

益䷩

屯䷂

颐䷚

复䷗

姤䷫

巽八卦下体皆巽

大过

鼎䷱

恒巽

井䷯

蛊䷑

升䷭

讼䷅

坎八卦下体皆坎

困䷮

未济䷿

觧涣

坎䷜

蒙䷃

师䷆

遁䷠

艮八卦下体皆艮

咸䷞

旅䷷

小过

渐䷴

蹇䷦

艮䷳

谦䷎

否䷋

坤八卦下体皆坤

萃䷬

晋䷢

豫䷏

观䷓

比䷇

剥䷖

坤䷁

圣人见天下之至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者。卦之象也。理之似也。

朱子曰。得其理则象数在其中。

圣人一部易。皆是假借虚设之辞。盖缘天下之理。若正说出。便只作一件用。唯以象言。则当卜筮之时。看是甚事。都来应得。

一卦自有一卦之象。圣人即其象而命之名。以爻之进退而言。则如剥复之类。以形之肖似而言。则如鼎井之类。此是伏羲即卦体之全而立个名如此。

先天之易。首干终坤而包六十四卦于其中。自羲皇至文王。皆观象而知之。后天之易。文王系辞。为观象未知者而作也。

上经[编辑]

☰☰干下干上积阳在上。广大包容之象。

六画皆奇。上下皆干。则阳之纯而健之至。故命名曰干。干者天也。

干。元。亨。利。贞。

六画而成卦。重干为干。干。天也。天者。天之形体。干者。天之性情。

文王观一卦之象而系之以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卦辞彖之经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解一卦之象。所谓卦下象也。

象者何也。理之似也。

六十四卦大象。释伏羲一卦两体之象。皆夫子所自取。六十四卦。皆著一以字。以者。所以体易而用之也。即一以字。示万世学者用易之方。不可不察也。

☷☷坤下坤上积阴在下。含弘光大之象。

六画皆偶。上下皆坤。则阴之纯而顺之至。故命名曰坤。坤者地也。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坤。干之对也。

君子有攸往。

朱子曰。此是虚句。

先迷后得。主利。

阴而先阳。则为迷错。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巽离兑。阴之朋也。阴。坤也。震坎艮。阳之朋也。阳。干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道之大。犹干也。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

天以气运。故曰行。地以形载。故曰势。地之体不厚。则载万物不胜其重。君子之德不厚。则载万民不胜其众。

☵☳震下坎上长中继乾坤而用事之象。

乾坤始交而遇险陷。故伏羲命名曰屯。屯者。物之始出也。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震之一阳。居阴下而为成卦之主。震。长子。震惊百里。有侯象。故文王以利建侯言之。

乾坤始交而遇险陷。何谓也。坤求于干。而得干之初九而为震长男。再求而得干之九二。而为中男。震动而遇坎险。故为屯之象。

阴阳之气。始交而未畅。则为屯之象。

万物始生而未伸。则为屯之象。

天下多难而未平泰。则为屯之象。

云雷相应而未成泽。则为屯之象。

震坎。皆三画卦之名。震其德为动。其象为雷。坎其德为陷为险。其象为云为雨为水。

屯。六画卦之名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君子治世犹治丝。欲解其纷乱也。犹屯之时。欲解其郁结也。经者。先总其序为一而后分之象。雷之自一而分纶者。先理其緖为二而后合之象。雷之自二而合也。

☶☵坎下艮上山下有水险而止之象。

山下泉出。涓涓之微。壅于沙石。有蒙昧之象。故命名曰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艮亦三画卦之名。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其德为止。其象为山。内险外止。蒙之意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六五。为蒙之主而惛暗。九二。刚明而得中发蒙之象。故主二而言。

卦象分上下。艮山下有坎水之险。是一义也。

卦德分内外。内险已不能安。外止又不能进。是一义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山之有本。又曰。果行有水之象。育德有山之象也。

☵☰干下坎上云行天上为雨而润物之象。

云方上于天则蒸。润万物之象。故命名曰需。需者。须待也。

养物之所需者。飮食也。故曰需者。飮食之道也。

以上下二体言之。乾刚在下。坎险在上。刚健者。见险而不轻进。亦为需之象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有孚。指坎九五而言。利涉。指乾九二而言。干济乎坎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飮食宴乐。

君子观云上于天需而为雨之象。怀其道德。安以待时。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也。君子学道亦犹是也。

云上于天而未成雨。犹君子未施于用而需待之时也。

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敬以处事。义以行之。谦以制礼。巽以行权。款曲停待。何事不济。

朱子曰。君子遇此时节。当随远随近。宁耐以待之。敬之终吉。

☰☵坎下干上干坎。本同气而生一动之后。相背如此。祸难之端。夫岂在大。

干在上坎在下。以二象言之。天阳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违。所以成讼之象。天之行。自东而西。水之行。自西而东。亦相违之象。故命名曰讼。讼。争也。

上刚下险。内险外刚。亦为讼之义。

讼。争辨也。上刚以制其下。下险以伺其上。又已险而彼健。皆讼之道也。

卦变自天山遁而来。为刚来居二而当下卦之中。☰☶遁卦九三。自三来而居二为讼卦。又为讼主。☰☵卦变自此为始。刚来居二。柔进居三。故彖传曰刚来而得中。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九二中实。为有孚之象。坎险为窒之象。坎为加忧为惕之象。得中则吉之象。终极则凶之象。九五。以居尊位。有利见大人之象。以刚乘险。以实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为三才之始。水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作事谋始。

☷☵坎下坤上一阳居下。则将卒之象也。

以爻言之。一阳而为众阴之主。统众之象也。以一阳为众阴之主。而在下将帅之象也。故命名曰师。师众也。为卦。坤上坎下。以二体言之。地中有水。为众聚之象。以二卦之义言之。内险外顺。险道而以顺行。师之义也。

师。贞。丈人吉。无咎。

用师之道。利于得正。而任老成之人。乃得吉而无咎。师。兵众也。丈人。长老之称。古者寓兵于农。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之中。至险不测。坎险之象。大顺至静。坤顺之象。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君子观地中有水之众。以容保其民。畜聚其众也。容民。坤地容水之象。畜众。坎水聚于地中之象。

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矣。圣人以万世用兵利害。而权轻重于吉凶无咎四字之间。后之出师命将者。盍亦鉴之于斯乎。

☵☷坤下坎上一阳居上。则君民之象也。

上坎下坤。以二体言之。水在地上。物之相切比无问。莫如水之在地上。此切比之象也。以一阳而为众阴之主而在上君之象也。故命名曰比。又众爻皆阴。独五以阳刚居君位。众所亲附。而上亦亲下。故为比也。上下亲切而最吉。莫如比。言君民之相亲。如水地之相比也。此自然之理也。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咎。故必有此元永贞三者。无咎也。元。谓有君长之道也。永。谓可以常久也。贞。谓得正道也。

不宁。方来。后。丈。凶。

当其不宁之时。宜汲汲以求比也。若不速而后。则虽阳刚。亦凶矣。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先王观比之象。以建万国亲诸侯。所以比天下者也。

☴☰干下巽上六四。以一阴而畜止五阳。一阴为主之象。

干本在上之物。今在巽下。则为柔所畜止之象也。巽。阴也。干。阳也。阴。小也。阳。大也。以小畜大。所畜聚者小。故命名曰小畜。畜。止也。

六四一阴。畜诸阳为成卦之义。

巽亦三画卦之名。一阴伏于二阳之下。故其德。为巽为入。其象。为风为木。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东北阳方。西南阴方。阳先倡而阴和之。乃能成雨。若阴先倡。则不能成雨。以人观之。纣居东方。文王居西方。故自我西郊。文王虽先欲为善。而纣之不应。犹阴之先倡而阳不应也。文王演易于羑里。故发此义。其观象而适有会于心。故以其所遭者而言之。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君子观小畜之义。以懿美其文德。言文章才艺也。

风行天上。披扬解散之意。懿文德。如威仪文辞之类。

☰☱兑下干上六三一阴。为成卦由之象。

至高者天。至下者泽。今天在上而泽处下。则尊卑有等。贵贱分定。故礼制行焉。礼者。人之所履者也。故命名曰履。履者。礼也。礼者。人之所履而天理之至当者也。万物之得其所者也。为履之义。大矣哉。

兑亦三画卦之名。一阴见于二阳之上。故其德为说。其象为履。

履虎尾。不咥人。亨。

以兑遇干。和说以蹑刚强之后。有履虎尾之象。言蹈危机也。即书云。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是也。此特寓言。其履至危而不危之象。故言亨。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上天下泽。天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如是。故取其象而为履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有定。

卦本以兑履干为义。夫子推说以天泽上下为义。

卦辞之虎尾。主九四。言其正体也。爻辞虎尾。主九五。言其变体也。

☷☰干下坤上乾坤。天地之泰初。屯蒙。人物之泰初。需以养。讼以争。师以战。比以附。畜以聚。履以治而后至泰。岂一手足之力哉。

天本在上而来居坤下。地本在下而往居干上。天地交而二气通泰之象。故命名曰泰。

自乾坤至履十卦。阳三十画。阴三十画。阴阳之数适相等。然后为三阴三阳之泰。泰岂偶然哉。三阴三阳往来之卦。凡二十。而泰否适居其先。故卦辞。独以往来言。

泰。正月之卦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

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上下相得。君臣之泰也。内君子外小人。朝廷之泰也。君子得位。百姓安宁。天下之泰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辅其不及。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妇。圣人制为许多礼数伦序。使之无过不及之弊。此便是裁成处。如一年裁为四时。一时裁为三月之类。是辅相处。

☰☷坤下干上阴阳不交。天地隔绝之象。

天处上地处下。阴阳不交之象。故命名曰否。

泰否之机。常相待也。亦常相禅也。先天之卦。泰以否对。后天之卦。泰以否继。对则远而继则近也。先天。自干八卦便至泰。泰三十二卦方至否。泰易而否难也。后天。自干十卦方至泰。泰一卦便至否。泰难而否易也。虽否而泰泰而否。有若循环。然泰之中又有否。否之中又有泰。倚伏之机。可畏也哉。

否之匪人。

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

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正与泰反。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君子观否之象。俭损其德。避免祸难。

☰☲离下干上所以成卦者。在六二一爻。

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与天同也。故命名曰同人。以二体言之。五为干之主。二为离之主。以中正相应。上下相同。同人之义也。离亦三画卦之名。一阴丽于二阳之间。故其德。为丽为文明。其象。为火为日为电。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至公大同之道。无远不同也。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贞正其同也。正为人大同亨道也。虽大川可涉。然有所同者大。而不出于正者。故又当以正为本。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君子观同人之象。而以类族辨物。审异而致同也。类族。如天兼覆之象。辨物。如火照烛之象。

水之于地为比。火之于天为同人。然比。以无所不比为比。同人。以有所不同为同也。

类族。就人上说。如张氏同作一类。李氏同作一类。辨物。就物上说。如牛类是一类之类。

☲☰干下离上一阴在上卦之中而五阳宗之象。

火在天上。其明及远。万物之众。无不照见。为大有之象。故命名曰大有。

一柔居尊。众阳并应。居尊执柔。物之所归也。上下应之。为大有之义。

大有。元亨。

乾健离明。居尊应天。有亨之道。

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也。岂不大哉。唯其所有者大。故其亨亦大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君子观大有之象。以遏绝众恶。扬明善类。以奉天休美之命。

所有既大。无以治之。则衅孽萌于其间矣。天命。有善而无恶。故遏恶扬善。所以顺天。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休命。诸家多作眷命。本义。以为性命。其说精矣。

☷☶艮下坤上一阳居三阴之下。谦之象。

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体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谦之象也。故命名曰谦。

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

文王设卦命名。多以画之反对取象。

一阳五阴之卦。其立象也。一阳在上下者。为剥复。象阳气之消长也。在中者。为师比。象众之所归也。至于三四。在二体之际。当六画之中。故以其自上而退处于下者为谦。自下而奋出乎上者为豫。此观画立象之本旨也。

谦。亨。君子有终。

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以卑蕴高。谦之象也。损高增卑。以趣于平。亦谦之意也。裒多。如降山之高。使之卑也。益寡。如升地之卑。使之高也。

☳☷坤下震上一阳居三阴之上。豫之象。

震上坤下。顺动之象。故命名曰豫。

九四。为动之主。上下群阴所共应也。坤又承之以顺。是以动而上下顺应。故为豫之义。

以二象言之。雷出于地上。阳始潜闭于地中。动而出地。奋发其声。通畅和豫。故为豫也。

豫。利建侯行师。

豫。顺而动也。君万邦聚大众。非和悦。不能使之服从也。

地以静镇建侯也。当以威动行师也。

震动而坤顺。为动而顺理。为动而众顺。所以豫也。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坤顺震发。和顺积中而发于声。乐之象也。故先王作乐。既象其声。又取其义。履为易中之礼。豫为易中之乐。

☱☳震下兑上以少女从长男。随之义。

兑上震下。震为雷兑为泽。雷震于泽中。泽随而动之象。故命名曰随。

以卦变言之。干之上。来居坤之下。坤之初。往居干之上。阳来下于阴也。以阳下阴。阴必说随。为随之义。我动彼说。此之谓随。

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之道。利在于贞正。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徙义。临事而从长。皆随也。

以卦变言之。本自困卦九来居初。☱☵为随卦。又自噬嗑九来居五。☲☳为随卦。自未济来者。兼此二变。皆刚来随柔之义。

干之一元。来为动之主。是以亨也。九五。正中当位。所谓利贞也。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君子观象。以随时而动。昼则居外。夜则居内。随时之道也。发声于春夏。其动也。收声于秋冬。其静也。皆法雷之动静也。

☶☴巽下艮上风落山女惑男之象。

风在山下。遇山而回。则物乱。是为蛊象。故命名曰蛊。蛊者。事也。

蛊之义。坏乱也。在文为虫皿。皿之有虫。蛊坏之义。

以卦之象言之。所以成蛊也。以卦之才言之。所以治蛊也。器久不用则蛊生之。谓蛊。天下久安而弊生之。谓蛊。

蛊。元亨。利涉大川。

治必因乱。乱则开治。理自然也。蛊之大者。济时之艰难险阻也。故曰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甲。数之首。事之始也。治蛊之道。当思虑其先后三日。推原先后。为救弊可久之道。先甲。谓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谓后于此。虑其将然也。三日。虑之深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君子观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皆新民明德之事。

☷☱兑下坤上二阳方长而凌逼四阴之象。

泽上有地则为临之象。故命名曰临。

泽上之地。岸也。与水相际。临近乎水。故为临。

天下之物。密近相临者。莫若地与水也。临民临事。凡所临皆是。

临。元亨。利贞。

以卦才言也

至于八月。有凶。

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为之戒。

八月。谓自十一月复卦。至于六月遁卦。则为八月矣。当有凶也。六月。二阴生。阴长阳遁之时也。故有凶。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君子观亲临之象。则教思无穷。亲临于民。则有教导之意思也。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无穷。至诚无数也。无疆。广大无限也。

教思无穷。泽润地之象也。容保民无疆。地容泽之象也。

☴☷坤下巽上二阳在上四阴顺仰之象。

风行地上。遍触万类。周观之象也。故命名曰观。去声

人君上观天道。下观民俗。则为观。

修德行政。为民瞻仰。则为观。

二阳在上。四阴在下。阳刚居尊。为群下所观。仰观之义也。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将祭而洁手也。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则其孚信在中而颙然可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行地上。周及庶物。为由历周览之象。故先王体之。为省方之礼。以观民俗而设政教地。如奢则约之以俭。俭则示之以礼。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之象。

坤为土。有土此有民。观民。乃坤之象。巽以申命。设教。乃巽之象也。

☲☳震下离上口中有物间之之象。

上下二刚爻而中柔外刚中虚。人颐口之象也。中虚之中。又有一刚爻。为颐中有物之象。口中有物。则不得嗑。必啮之则得嗑。故命名曰噬嗑。

噬。啮也。嗑。合也。圣人以卦之象。推之于天下之事。大小皆然。由有间也。

噬嗑。亨。利用狱。

天下之间非刑狱。何以去之。是以用狱也。颐口之中。九四一阳。间于其中也。既明且威。治狱之道也。

噬嗑。除间之卦也。卦取用刑为义。在二体明照而威震。乃用刑之象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先王观雷电之象。法其明与威。以明其刑罚。饬其法令。明者。辨别精审之意。敕者。整饬严警之意。明象。电光也。敕象。雷威也。动不如雷。不能断狱明不如电。不能察狱。不柔则失之暴。柔而不中则失之纵。

☶☲离下艮上火居山下而上照艮山之象。

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下有火。则照见其上。草木品汇。皆被其光彩。有贲饰之象。故命名曰贲。贲。饰也。

以六爻言。内离体。以文明为贲。外艮体。以笃实为贲。卦变。自损来者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济而来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君子观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果敢于折狱也。折狱者。人君之所致慎也。岂可恃其明而轻自用乎。乃圣人之深戒也。

山下有火。明不及远。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狱。事之大者。内离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明庶政。是就离上说。无敢折狱。是就艮上说。

此卦。离明在内。不能及远。故止而不敢折也。

大凡就象中说。则意味长。若悬空说。道理虽说得去。亦不甚亲切也。须就象中观之。

☶☷坤下艮上一阳将尽之象。

阴始自下生。渐长至于盛极。群阴消剥于阳之象。故命名曰剥。剥。落也。

五阴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将尽。小人壮而君子病也。内坤而外艮。有顺时而止之象。

以卦体而言。则阴长已至五。仅存一阳。再往则幷一阳消之矣。

九月之卦。

剥。不利有攸往。

众小人。剥丧于君子。君子不利有所往。唯当巽言晦迹。随时消息。以免害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高起于地而反附著于地。圮剥之象也。

居上者。观剥之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

如山附于地。唯其地厚。所以山安其居而不摇。人君厚下以得民。则其位亦安而不摇。

卦。以下剥上取义。象以上厚下取比。圣人用卦之微权也。

☷☳震下坤上一阳来复之象。

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之象。故命名曰复。复者。还反也。

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则复来。阴极则阳生。此穷上而反下也。

天地中间。此气升降。上下当分为六层。十一月冬至。自下面第一层生起。直到第六层上。至天为四月。

一阳来复。乃生生之本也。若稍迟不及。则生理息也。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既复则亨也。方一阳生。未有朋类。毕竟是阳长。将次并进。以其为君子之道。故无咎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七变而成复。故云七日。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安静以养微阳。乃扶阳之道也。

☰☳震下干上动以天无妄之象。

干上震下。震。动也。动以天。为无妄之象。故命名曰无妄。无妄。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性命。乃无妄也。

卦自讼而变。九自二来而居于初。又为震主动而不妄者也。

史记。作无望谓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义亦通。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情性命。是物物而与之无妄也。

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

大象。夫子释彖从天命上说。本义。从性上说。

☶☰干下艮上天在山中至大之象。

艮上干下。天而在于山中。所畜至大之象。故命名曰大畜。

以阳畜阳。所畜之力大。故谓大畜。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莫大于天而在山中。蕴畜至大之象也。在人为学术道德充积于内。所畜之大也。卦变。自需而来九。自五而上。

以卦体言。六五尊而尚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正。不能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人之蕴畜。由学而大。犹山之包天也。

天在山中。譬之则心之体也。

多闻知圣贤之言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大畜之义也。

☶☳震下艮上下动上止颐口之象。

上艮下震。上下二阳爻中含四阴。上止而下动。外实而中虚。人颐颔之象。故命名曰颐。颐。口旁也。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观颐。谓观其所养之道。自求口实。谓观其自养之道。要当择其所养。故正则吉。不正则不吉也。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飮食。

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飮食也。

在身为言语于天下。则凡命令政教出于身者。皆是慎之。则必当而无失。在身为飮食于天下。则凡货资财用养于人者。皆是节之。则适宜而无伤。推养之道。养德养天下。莫不然也。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此言甚好。

白圭有诗。南容复之。金人有铭。孔门识之。可不谨乎。

☱☴巽下兑上阳过于中。大过之象。

上兑下巽。泽在木上。灭木也。泽者。润养于木。至灭没于木之上。乃大过之象。故命名曰大过。大过。阳过也。圣贤道德功业。大过于人。凡事之大过于常者皆是也。如尧舜之禅让。汤武之放伐。皆由道也。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阳过于中而上下弱矣。故为栋桡之象。四阳居中过盛。故为大过。上下二阴。不胜其重。故有栋挠而本末弱之象。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君子观大过之象。以立其大过人之行。君子所以大过人者。以其能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也。

泽灭于木。大过之象也。不惧无闷。大过之行也。

独立不惧。巽木象。周公当之。遁世无闷。兑说象。颜子当之。

☵☵坎下坎上阳陷险中。坎之象。

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则为坎陷之象。故命名曰坎。坎。陷也。

凡阳在中。陷之象。在下。动之象。在上。止之象。

险中复有险。其义大也。

乾坤者。阴阳之祖。坎离者。阴阳之中。一阳居中而中实。即精藏于中。而水积于渊之象也。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之象。习。重习也。坎。险陷也。其象为水。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两坎相习。水流仍洊之象也。君子观坎水之象。取其有常。则常久其德行。人之德行不常则伪也。故当如水之有常。

水之流也。习而不已。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

☲☲离下离上阴居阳中。离之象。

离。丽也。取其阴丽于上下之阳。则为附丽之象。故命名曰离。离。丽也。

离为火。火体虚。丽于物而明者也。在天为日高电。又为虚明之象也。

天地造化之本。坎离阴阳之中。在地为水为火。为天地之大用。故文王序卦。以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以坎离居中。尤有深意也。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畜牝牛。谓养其顺德也。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幽明。照于四方。

明两而为离。继明之义也。

重明者。上下明也。继明者。前后明也。大人以德言。则明德之义。故六十四卦大象。唯离称大人。

乾坤。阴阳之纯。故居首。坎离。阴阳之正。故居中。

下经[编辑]

☱☶艮下兑上止而说男。下女之象。

兑上艮下。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而男先以诚感。则女说而应。无心感之象。故命名曰咸。咸。感也。

山泽。通气也。气欲其合。故山泽合而为夫妇也。

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交感也。男先于女。得男女之正。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泽性润下。土性受润。泽在山上而渐润通彻。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人。

咸。取无心之义。以虚受人无心之感也。

山以虚则能受泽。心以虚则能受人土之中虚者。则于润无所不受。心之中虚者。则于人何所不容。故君子毋不敬。

☳☴巽下震上女居男下。夫妇处家之象。

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上下不易之象。故命名曰恒。恒。常久也。雷风相与巽而动。恒之义也。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君子之恒于善。可恒之道也。何往不利。恒有二义。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利贞者。不易之恒。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

乾坤。气和之始。故曰元亨利贞。咸恒。形化之始。故不言元。咸亨不以正。徒为人欲之感。恒亨不以正。亦非天理之常也。故皆以利贞戒之。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君子观雷风相与成恒之象。以常久其德。自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也。

方者。理之所不可易者。故君子体之。

☰☶艮下干上山高自止天。乃益上之象。

天下有山。天在上之物。阳性上进。山高起之物。体乃自止。有上陵之象而自止不进。天乃上进而益去之象。故命名曰遁。遁。退避也。小人渐盛而君子退避。故为遁也。

遁。亨。小利贞。

二阴浸长。阳当退避。故为遁。

六月之卦也。

君子以。遁为亨。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山高起而止。天上进而相违。是遁避之象也。

天之体无穷而廓然。山之高有限而自止。遁之义也。

君子观其象。矜庄严威。使知敬畏。则自然远矣。

大抵亦取远去之意。天上山下。相去势甚辽绝之象。以君子远小人。则君子如天。小人如山。相绝之义。须是如此方得。

☳☰干下震上雷在天上。震动之象。

震上干下。乾刚而震动。为大壮之象。故命名曰大壮。大壮。阳之壮盛也。

雷之威震而在天上。亦大壮之义也。

大壮利贞。

大。谓阳也。四阳盛长。故为大壮。大壮之道。利于贞正也。以卦体言。则阳长过中。大者。壮也。以卦德言。则乾刚震动。所以壮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君子观大壮之象。以行其壮。君子之大壮者。莫若克己复礼也。能如颜子之克己复礼。则始可谓之大壮也。是故颜子谓之干工夫。此之谓也。

若半上半落。则不济事。何以为君子。须是如雷在天上。方能克去非礼。非礼弗履。唯刚健以动者能之。其唯动而天者乎。

☲☷坤下离上日出地上。天下文明之象。

离在坤上。明出地上也。日出于地。外而益明。为晋之象。故命名曰晋。晋。进也。进而光明盛大之义也。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大明在上而下体顺附。诸侯承王之象也。又顺丽乎大明之德也。

卦变。自观而来。六四进而居五。九五来而居四。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昭。明之也。昭德塞违也。

君子观明盛之象而体之。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明明德于己也。又推而及于人。明明德于天下也。晋之自昭明德者。子君致知之学也。干之自强不息者。君子力行之学也。

至健莫如天。至明莫如日。君子以。自强自昭。自字大象。唯干晋二象言之。

☷☲离下坤上日入地中。天下昏暗之象。

坤上离下。明入地中也。日入地中。明伤昏暗之象。故命名曰明夷。夷。伤也。

离曰为坤地所掩。有伤其明之象。

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

彖辞。文王所作也。于坤曰安贞吉。于明夷曰利艰贞。终守臣节而不失。其不可见于此乎。

明夷。利艰贞。

君子当明夷之时。利在艰贞。利于艰难。以守正而自晦其明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过。则伤于太察。无含弘之度。故不极其明察而用晦。然后能容物和众众亲而安。是用晦。乃所以为明也。有自任其明。而无宽厚含容之德。则人情睽离而不安。适所以为不明也。

☴☲离下巽上风生火中。自内出外之象。

外巽内离。为风自火出。火炽则风生。风生自火。自内而出。由家而及于外之象。故命名曰家人。家人者。父子之亲。夫妇之义。长幼之序。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六二正位于内。妇人之象。九五正位于外。男子之象为家人之道。明于内而巽于外。处家之道也。

取自内而出之象。为家人之义也。

家人之卦。由人事而名也。

家人。利女贞。

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夫夫妇妇而家道正矣。

阳刚阴柔。夫唱妇随之象也。上父初子。上下分而父子之伦正矣。五兄三弟。兄弟之伦正矣。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君子观风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内而出也。德业之著于外。由言行之谨于内也。一家之模范。天下之模范也。

☲☱兑下离上二女同居而其志不同之象。

上离下兑。离火炎上。兑泽润下。二体相违之象。故命名曰睽。睽。乖异也。

二女虽同居。而其志不同。亦为睽义。

睽。小事。吉。

以卦才之善。小事吉也。

以卦变言之。自离来者。柔进居三。自中孚来者。柔进居五。自家人来者。兼之。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

君子观睽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

二卦。合体而性不同。二阴。同体而炎上润下。所性异趋。睽之象也。同以理言。异以事言也。

孔子于彖。言睽中有合。所以责君子济睽之功。象。言同中有异。所以论君子不苟同之性。

☵☶艮下坎上止乎险中。为蹇之象。

坎上艮下。坎险也。艮。止也。前有险陷。后有峻阻之象故命名曰蹇。蹇。难也。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西南。坤方。坤。地也。体顺而易。东北艮方。艮。山也。体止而险。在蹇难之时。利于顺处乎易之地。后天八卦方位。艮坎东北卦。与西南坤离卦为对。故言。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君子观蹇难之象。而以反身修德。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反身。取艮之背。修德。取坎之心。水之蹇也。止而不流。君子之蹇也。反而自修。

坎在艮下为蒙。而称君子以果行育德。坎在艮上为蹇。而称君子以反身修德。盖反身如山不动。而修德如水滋润乎。山之象也。

☳☵坎下震上出乎险外。为解之象。

震上坎下。动于险外。出乎险也。为患难解散之象。故命名曰解。解。难之散也。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西南坤方。坤之体。广大平易。难之既解。利于平易安静。不欲久为烦扰也。

且其卦自升来。三往居四。入于坤体。二居其所而又得中。故利于西南平易之地。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天地解散而成雷雨。故雷雨作而为解也。

君子观雷雨作解之象。体其发育。则施恩仁体。其解散则行宽释也。

雷者。天之威。雨者。天之泽。威中有泽。刑狱之有赦宥也。有过者。赦而不问。有罪者。宥而从轻。此君子所以推广天地之仁心也。

天地以之而解万物之屯。君子以之而解万民之难。

☶☱兑下艮上损下益上。为损。

艮上兑下。山体高泽体深。下深则上益高。为损下益上之象。故命名曰损。损。减省也。

说以奉上。亦损下益上之义。取下而益于上。则为损之象。岂非损乎。损九三以益上六也。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损。减损也。损而顺理。则大善而吉。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以诚敬为本。至薄无害。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室欲。

山下有泽。气通上润。与深下以增高。皆损下之象。

君子观损之象。以损于己。在修己之道。所当损者。唯忿与欲也。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塡壑。

君子以惩忿窒欲。必是降下山以塞其泽。便是此象。六十四卦象皆如此。

☴☳震下巽上损上益下。为益。

巽上震下。雷风二物相益之象。故命名曰益。益。增益也。

损上益下。所以为益。此以义言也。下厚则上安。故益下为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者。益于天下之道也。

损上卦初画之阳。益下卦初画之阴。下体本坤。上体本干也。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观风雷相益之象而求益于己。莫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

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猛也。

迁善。巽象。改过。震象。

迁善字轻。改过字重。

损益二象。最切学者。损无如忿欲。益无如迁改。学易者尤宜大段勇猛也。

☱☰干下兑上一阴居上而将尽。为夬之象。

兑上干下。以二体言之。泽水之聚也。乃上于至高之处。有溃决之象故命名曰夬。夬。决也。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

君子之道。虽长盛。而不敢忘戒备。故至诚以命众。使知尚有危道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圣人诛乱。必先修己。乃夬之善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泽。水之聚也。而上于天至高之处。故为夬之象也。君子观泽决于上而注漑于下之象。则以施禄及下。

文王卦辞。以五君子决一小人为义。为君子谋也。孔子大象。以决于上而注于下为义。为万民泽也。圣人取象之义。微矣哉。

☰☴巽下干上一阴居下而将长。为姤之象。

干上巽下。风行天下。风之行。无不经触。乃遇之象。故命名曰姤。姤。遇也。

一阴始生于下。阴与阳遇也。故为姤。

姤女壮。勿用取女。

一阴始生。自是而长。渐以盛大。是女之将长壮也。阴长则阳消。女壮则男弱。故戒勿用取如是之女。

五月之卦。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天下有风。周遍庶物之象也。

诸象。或称先王。或称后。或称君子大人。称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建国。作乐省方。敕法闭关。育物享帝。皆是也。称后者。后王之所为也。财成天地之道。施命诰四方是也。君子则上下之通。称大人者。王公之通称。

风者。天之号令。所以鼓舞万物。命者。君之号令。所以鼓舞万民。

施乾象命巽象。

☱☷坤下兑上二阳相比。群阴萃聚之象。

兑上坤下。泽上于地。水聚之象。故命名曰萃。萃。聚也。

萃。亨王假有庙。

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萃道之至也。

王假有庙。是祖考精神聚于庙。

利见大人。亨。利贞。

天下之聚。必得大人以治之。

阳居五与四而四阴从之。为萃象。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者。丰厚之时也。

圣人观象。节节地看。见许多道理。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泽上于地。为萃聚之象。故观萃象所戒也。众聚则有争。物聚则有夺。

泽本在地中。今却上于地上。或有溃决奔突之象。故取象如此。

☷☴木生于地。有进而上之象。

坤上巽下。木在地下。为地中生木。长而益高。为外之象。故命名曰升。升。进而上也。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南征。前进也。南征吉。坤巽一卦。拱得个南六五。见九二大人也。

卦变自解来。柔上居四。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木生地中。长而上升。为升之象。君子观升之象。以顺修其德。积累微小。以至高大也。

顺德。坤地象。高大。巽木象。

学业之充实。道德之崇高。皆由积累而至积小。所以成高大。升之义也。

本义。顺字作慎字。

因其自然之理而无容私焉者。顺之谓也。地中有木。顺其生理。则自萌孽而拱把。自拱把而栋梁。长而不已。升之象也。自伏于地中。积之不已。其高可以干霄。其大可以蔽日。未见其忤者。以顺故也。

☱☵坎下兑上干泽在上。坎水下漏之象。

兑上而坎下。水居泽上。则泽中有水也。乃在泽下枯涸无水之象。故命名曰困。困穷而不能自振之义。

上六在二阳之上。而九二陷于二阴之中。皆阴柔掩于阳刚。所以为困也。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二五刚中。又有大人之象。身虽困而心则亨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泽。无水困乏之象也。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若能一日十二时点检自己。念虑动作。须是合宜。如此。而不幸丧身殒命。只得成就一个是处。方寸之间。全是天理。

☵☴巽下坎上水之津润。上行木杪之上。

坎上巽下。坎水也。巽之象则木也。巽之义则入也。木器之象。木入于水下而上乎水。汲井之象。故命名曰井。井。穴地出水之处。

井。德之地也。而以不变为德。

水之真性者。唯井是也。譬之阳气。初回暖律于凝阴之中。冬水因之而变温。此坎之真性也。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邑可改而之他。井不可迁也。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盈。无丧无得也。此井之德也。往来井井。井之用也。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甁。凶。

井以济用为功。败其甁则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劳民者。以君养民。劝相者。使民相养。皆取井养之义。如菖蒲叶。每晨。叶尾有水如珠颗。井水上来给人食。故取象如此。

☱☲离下兑上泽火有相。灭息之象。

兑上离下。泽中有火也。火在下水在上。有灭息之象。故命名曰革。革。变革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变其故则人未能遽信。故必已日然后。人心信从。

日离象日入泽。有已日象。

兑。非北方之正水。少阴之气。不能以敌南方之正火。兑之阴画下。有二阳画限之。而离火从下暵之。此火能革泽水也。故有温泉而无寒火。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君子观变革之象。推日月星辰之迁易。以治历数。明四时之序也。

昼夜者。一日之革。晦望者。一月之革。分至者。一岁之革。历元者。无穷之革。

☲☴巽下离上巽木在离火之下。烹饪之象。

上离下巽。所以为鼎。则取其象焉。故命名曰鼎。鼎者。法象之器。卦之为鼎。取鼎之象也。

鼎卦。分明是鼎之象。

六十四卦。取象几三。颐井鼎是也。颐则象在卦先。井鼎则制器。必在卦后。卦。伏羲所作。几天下之器。宁有先于卦者乎。鼎以形言。则足腹耳铉已具。

鼎。元亨。

以卦才言也。

为卦下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有鼎之象。上离为目而五为耳。有内巽顺而外聪明之象。

卦变自巽来。阴进居五。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者。法象之器。其形端正。其体安重。凡动为皆当安重也。

☳☳震下震上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震之象。

震之为卦。一阳生于二阴之下。有震动之象。故命名曰震。震。动也。其象为雷。其属为长子。

震。亨。

阳生于下而上进。有亨之义。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虩虩。顾虑不安之貌。哑哑。言笑和适之貌。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之动惊。及百里之远。人无不惧。

唯诚敬而已。此处震之道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洊。重袭也。上下皆震。故为洊雷。

恐惧者。作于其心。修省者。见于行事。

尧舜巍巍荡荡。事业自兢兢业业致之。人须臾不可不知戒惧。

文王之语。简重精切。

孔子之言。方始条畅。

一敬之外。更无馀念。一鬯之外。更无馀物。此执匕鬯之道也。

☶☶艮下艮上一阳止于二阴之上。艮之象。

艮。止也。一阳止于二阴之上。为止而不进之象。故命名曰艮。艮。止其所也。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又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艮其背。则止于所当止也。

大槩看易。须谨守彖象之言。圣人自解得。精密平易。只认我所当止也。如为人臣止于敬之频。大事小事。莫不皆然。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上下皆山。故为兼山。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思不出位。心止也。

☴☶艮下巽上止而巽女。渐进之象。

上巽下艮。山上有木。木之高也。因山之高而其进有渐之象。故命名曰渐。渐。进也。

渐。女归。吉。利贞。

以卦才。兼渐义而言也。乾坤之变为巽艮。巽艮重而为渐。在渐体而言中二爻交也。女之归。能如是之正则吉也。

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渐之象也。君子观渐之象。以居贤善之德。化美于风俗。君子之进於贤德。其渐亦若此也。在己且然。教化之于天下。不以渐其能入乎。此皆渐进之象也。

木渐长则山渐高。所以为渐也。

居德。象艮之止。不渐。岂能遽止。善俗。象巽之入。不渐。岂能遽入。

☳☱兑下震上说而动女。徇情肆欲之象。

震上兑下。以少女从长男。男动而女说之象。故命名曰归妹。妇人谓嫁曰归。妹。少女也。

归妹。征。凶。无攸利。

以说而动。动而不当故凶。

徇情肆欲。唯说是动。则夫妇渎乱。所以凶也。

归妹。自二至五。皆不得位。

说以动者。非常也。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雷震于上。泽随而动。君子观男女配合生息相续之象。而以永其终。知有敝也。

雷震泽上。水气随之而升。女子从人之象也。

不独夫妇之道。天下之事。莫不有终有敝。

☳☲离下震上明动并至。致丰之象。

震上离下。震动离明。明而动动而明。皆致丰之象。故命名曰丰。丰。大也。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丰为盛大。其义自亨。天位之尊。四海之富。群生之众。王道之大。极丰之道。其唯王者乎。

盈虚消息。唯剥与丰言之。剥则君子之道已消而虚。故有息之几。丰则天下之势已息而盈。故有消之几。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雷电皆至。明震并行也。

取其威照并行之象。

折者。折衷其至当之理。致者。自此而致之于彼。

君子体电之明。可以折断狱情。体雷之威。可以致用刑杀。苟威至而明不至则片言。何以折狱。明至而威不至则姑息。何以致刑。必威明皆至而后可也。

☲☶艮下离上山止而火行。不处之象。

离上艮下。山止而不迁。火行而不居。为不处之象。故命名曰旅。旅。羁旅也。

旅。非商贾之谓。凡客于外者皆是也。

旅。小亨。旅贞。吉。

以卦才言也。

山止于下。火炎于上。为去其所止而不处之象。故为旅也。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火之在高。明无不照。君子观明照之象。则以明慎用刑。

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明象火之烛物。慎象山之静重。

山者。火之所旅。久则延烧。狱者。囚徒之所旅。留则淹滞。不可不慎也。

☴☴巽下巽上一阴伏于二阳之下。为巽之象。

上下皆巽。一阴在二阳之下。为巽顺之象。故命名曰巽。巽。入也。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卦之才。可以小亨。性柔故也。

八卦之重。上经。干先而坤次之。坎先而离次之。下经。震艮先而巽兑次之。皆崇阳也。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两风相重随风也。

命。风象。申命。随风象。

君子观其象而申命令。若风相随而至。则是申命不一之象。古之出命令者。必反复申戒之。然后其事可行于天下。

凡卦之有巽者。多言文教风俗之事。小畜之懿文德。蛊之振民育德。观之观民设教。姤之施命诰四方。渐之居贤德善俗。鼎之正位凝命。皆此意也。

☱☱兑下兑上一阴见于二阳之上。为兑之象。

上下皆兑。一阴进乎二阳之上。为喜说之象。故命名曰兑。兑。说也。

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

卦体。刚中而柔外。

川壅为泽。坎为川。兑为泽。泽是水不流底。坎下一画闭合时。便成兑卦。便是川壅为泽之象。

兑。亨。利贞。

为说之道。利于贞正。非道求说。则为邪谄而有悔咎。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丽泽。二泽相附丽也。两泽交相浸润。互有滋益之象。君子观其象而以朋友讲习。朋友讲习。互相益也。

先儒谓天下之可说。莫若朋友讲习。

讲。兑象。习。重兑象。

☴☵坎下巽上风行水上。为涣散之象。

巽上坎下。风行水上。为离披解散之象。故命名曰涣。涣。散也。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收合人心。则散可聚也。

卦变自渐来。九来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而上同于四。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亨于帝。立庙。

风行水上。有涣散之象。先王观是象。收天下之涣散。至于亨帝立庙也。

皆所以合其散。系人心合离散之道。莫大于此。

亨帝于郊。象巽之高。立庙于宫。象坎之隐。

人知反本。鬼有所归。所以一天下之心。合天下之涣。先王诚敬仁孝之至。幽无不格。散无不聚。故于彖象申言之。

☵☱兑下坎上水在泽上。为有节之象。

泽上有水。泽之容有限。为有节之象。故命名曰节。节。有限而止也。

节。亨。苦节。不可贞。

事既有节。则能致亨通。节贵适中。过则苦矣。有限为节。

天地有节。故能成四时。无节则失序也。

圣人体之。立制度以为节。故能不伤财。

天地节者。刚节柔柔节刚也。刚节柔。犹冬之有春。柔节刚。犹夏之有秋。不然则大冬大夏而已。安能成四时乎。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泽之容水有限。过则盈溢。是有节故为节也。君子观节之象。以制立数度。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所以为节也。

制数度。所以定万用之限。议德行。所以严一身之限也。

☴☱兑下巽上四阳居外。二阴居内。外实中虚之象。

泽上有风。风行泽上。而感于水中。为中孚之象。故命名曰中孚。孚。信也。

内外皆实而中虚。为中孚之象。在二体则中实之象。在全体则中虚之象。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孚信。能感于豚鱼。则无不至矣。

中孚有卵之象。孚字从爪从子。如鸟以爪抱卵也。亦中孚之象。

以卦言之。四阳之实居外。二阴之虚居内。有卵之象。外实内虚。舟楫之象。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水体虚故风能入之。人心虚故物能感之。

风无形而能震川泽鼓幽潜。诚无象而能动天地感人物。此泽上有风所以为中孚也。

☳☶艮下震上四阴居外二阳居内飞鸟之象

山上有雷。雷震于高。其声过常。故为小过。小谓阴也。四阴在外。二阳在内。阴多于阳。为小者过之象。故命名曰小过。小过。小者过也。

小过。亨。利贞。

利贞者。过之道。利于贞也。

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卦体。内实外虚。如鸟之飞。

中二爻。象鸟之身。上下四爻。象鸟之翼。

四阴函二阳。为小过。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君子观小过之象。事之宜过者则勉之。

雷在山上而未升于天。其声小过而已。

出于地上。其声和畅。于卦为豫。在于天上。则震薄宇宙。于卦为大壮。

见于动象。震也。止于节象。艮也。

☵☲离下坎上三阳三阴。各得其位。能既济之象。

水在火上。水火相交。则为用矣。各当其用。则为既济之象。故命名曰既济。既济。事之既成也。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既济之时。利在贞固以守之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自古天下既济而致祸乱者。不能思虑而豫防也。

思患。坎难象。豫防。离明象。

人之用。莫大于火。而火常生患。善济火者。莫若水。思火之为患。而储水以防。使水常在火上。其患亡矣。可不慎乎。

既济。虽非有患之时。而患每生于既济之后。君子于此。慎思而豫为之防。则不至于患矣。

☲☵坎下离上三阳三阴。各失其位。皆未济之象。

离上坎下。火在水上。不相为用之象。故命名曰未济。未济。事之未成时也。

上坎下离。为既济。上离下坎。为未济。然离中有坎。坎中有离。二体而互成四卦。四卦而归二体。其实一也。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未济之时。有亨之理。而卦才复有致亨之道。唯在慎处。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水火异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观象而审辨之。

辨物。如火之明。居方。如水之聚。

未济三阳。皆失其正位。故男之穷也。

既济未济之所以不同者。分定与乱耳。故君子慎辨物。使物以群分。慎居方。使方以类聚。如此则分定不乱而为既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