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遯菴先生全書/輯著大易理象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門人錄 遯菴先生輯著
作者:鮮于浹
1681年
輯著大易理象卷二

大易理象卷之一[编辑]

融堂錢氏曰。無畫之易。在太極先。有畫之易。自兩儀始。蓋天造草昧。人文未朗。河不出圖。地不生蓍。天地之間。一陰陽流行而已。

此一節。畫前之易。固如是也。

鄭氏曰。易。從日從月。天下之理。一奇一偶。盡矣。天文地理。人事物類。以至性命之微。變化之妙。否泰損益。剛柔得失。出處語默。皆有對敵。故易設一長畫二短畫。以總括之。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者此也。

此數畫。該盡天下萬物之理。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此一節。畫後之易。又如是也。

孔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朱子曰。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立象盡意。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有窮盡。則可見矣。此是本畫自有之象。一爻各是一象。剛柔相推。以生變化。

上古之時。民心昧然。不知吉凶所在。故聖人作易。敎之卜筮。吉則行之。凶則避之。此是開物成務之道也。是故聖人先立三才之道。三畫之卦。而八卦之象小成。而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數成列。則因而重之。兼三才而兩之。於是六畫成卦。六位成章。易道大成矣。

此八卦。四相摩而爲八。此下六十四卦。八相盪而爲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编辑]

希夷陳氏曰。羲皇始畫八卦。重爲六十四卦。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凶應。違其象。則吉凶反。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謂易止於是而不復知有畫矣。

厚齋馮氏曰。易者。理學之宗。而乾坤二卦。又易學之宗也。子思孟子言誠者天之道。先儒謂誠敬者聖學之源。皆出於此。

隆山李氏曰。乾畫實則誠。坤畫虛則敬。故乾九二言誠。坤六二言敬。誠敬二字。始於庖犧心畫。而實天地自然之理也。

乾䷀

伏義先天之易以生出爲次下卦貞卦上卦悔卦也每八貞卦加悔卦也

夬䷪

大有

乾八卦下體皆乾

大壯

小畜

需䷄

大畜

泰䷊

履䷉

兌八卦下體皆兌

兌䷹

歸妹

中孚

節䷻

損䷨

臨䷒

伺人

離八卦下體皆離

伺離

革䷰

離䷝

豊䷶

家人

旣濟

賁䷕

明夷

旡妄

震八卦下體皆震

隨䷐

噬嗑

震䷲

益䷩

屯䷂

頤䷚

復䷗

姤䷫

巽八卦下體皆巽

大過

鼎䷱

恒巽

井䷯

蠱䷑

升䷭

訟䷅

坎八卦下體皆坎

困䷮

未濟䷿

觧渙

坎䷜

蒙䷃

師䷆

遯䷠

艮八卦下體皆艮

咸䷞

旅䷷

小過

漸䷴

蹇䷦

艮䷳

謙䷎

否䷋

坤八卦下體皆坤

萃䷬

晉䷢

豫䷏

觀䷓

比䷇

剝䷖

坤䷁

聖人見天下之至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者。卦之象也。理之似也。

朱子曰。得其理則象數在其中。

聖人一部易。皆是假借虛設之辭。蓋緣天下之理。若正說出。便只作一件用。唯以象言。則當卜筮之時。看是甚事。都來應得。

一卦自有一卦之象。聖人卽其象而命之名。以爻之進退而言。則如剝復之類。以形之肖似而言。則如鼎井之類。此是伏羲卽卦體之全而立箇名如此。

先天之易。首乾終坤而包六十四卦於其中。自羲皇至文王。皆觀象而知之。後天之易。文王繫辭。爲觀象未知者而作也。

上經[编辑]

☰☰乾下乾上積陽在上。廣大包容之象。

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故命名曰乾。乾者天也。

乾。元。亨。利。貞。

六畫而成卦。重乾爲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

文王觀一卦之象而繫之以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卦辭彖之經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解一卦之象。所謂卦下象也。

象者何也。理之似也。

六十四卦大象。釋伏羲一卦兩體之象。皆夫子所自取。六十四卦。皆著一以字。以者。所以體易而用之也。卽一以字。示萬世學者用易之方。不可不察也。

☷☷坤下坤上積陰在下。含弘光大之象。

六畫皆偶。上下皆坤。則陰之純而順之至。故命名曰坤。坤者地也。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坤。乾之對也。

君子有攸往。

朱子曰。此是虛句。

先迷後得。主利。

陰而先陽。則爲迷錯。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巽離兌。陰之朋也。陰。坤也。震坎艮。陽之朋也。陽。乾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坤道之大。猶乾也。君子觀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載庶物。

天以氣運。故曰行。地以形載。故曰勢。地之體不厚。則載萬物不勝其重。君子之德不厚。則載萬民不勝其衆。

☵☳震下坎上長中繼乾坤而用事之象。

乾坤始交而遇險陷。故伏羲命名曰屯。屯者。物之始出也。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震之一陽。居陰下而爲成卦之主。震。長子。震驚百里。有侯象。故文王以利建侯言之。

乾坤始交而遇險陷。何謂也。坤求於乾。而得乾之初九而爲震長男。再求而得乾之九二。而爲中男。震動而遇坎險。故爲屯之象。

陰陽之氣。始交而未暢。則爲屯之象。

萬物始生而未伸。則爲屯之象。

天下多難而未平泰。則爲屯之象。

雲雷相應而未成澤。則爲屯之象。

震坎。皆三畫卦之名。震其德爲動。其象爲雷。坎其德爲陷爲險。其象爲雲爲雨爲水。

屯。六畫卦之名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君子治世猶治絲。欲解其紛亂也。猶屯之時。欲解其鬱結也。經者。先總其序爲一而後分之象。雷之自一而分綸者。先理其緖爲二而後合之象。雷之自二而合也。

☶☵坎下艮上山下有水險而止之象。

山下泉出。涓涓之微。壅於沙石。有蒙昧之象。故命名曰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艮亦三畫卦之名。一陽止於二陰之上。故其德爲止。其象爲山。內險外止。蒙之意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六五。爲蒙之主而惛暗。九二。剛明而得中發蒙之象。故主二而言。

卦象分上下。艮山下有坎水之險。是一義也。

卦德分內外。內險已不能安。外止又不能進。是一義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君子觀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山之有本。又曰。果行有水之象。育德有山之象也。

☵☰乾下坎上雲行天上爲雨而潤物之象。

雲方上於天則蒸。潤萬物之象。故命名曰需。需者。須待也。

養物之所需者。飮食也。故曰需者。飮食之道也。

以上下二體言之。乾剛在下。坎險在上。剛健者。見險而不輕進。亦爲需之象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有孚。指坎九五而言。利涉。指乾九二而言。乾濟乎坎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飮食宴樂。

君子觀雲上於天需而爲雨之象。懷其道德。安以待時。飮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也。君子學道亦猶是也。

雲上於天而未成雨。猶君子未施於用而需待之時也。

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敬以處事。義以行之。謙以制禮。巽以行權。款曲停待。何事不濟。

朱子曰。君子遇此時節。當隨遠隨近。寧耐以待之。敬之終吉。

☰☵坎下乾上乾坎。本同氣而生一動之後。相背如此。禍難之端。夫豈在大。

乾在上坎在下。以二象言之。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所以成訟之象。天之行。自東而西。水之行。自西而東。亦相違之象。故命名曰訟。訟。爭也。

上剛下險。內險外剛。亦爲訟之義。

訟。爭辨也。上剛以制其下。下險以伺其上。又已險而彼健。皆訟之道也。

卦變自天山遯而來。爲剛來居二而當下卦之中。☰☶遯卦九三。自三來而居二爲訟卦。又爲訟主。☰☵卦變自此爲始。剛來居二。柔進居三。故彖傳曰剛來而得中。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九二中實。爲有孚之象。坎險爲窒之象。坎爲加憂爲惕之象。得中則吉之象。終極則凶之象。九五。以居尊位。有利見大人之象。以剛乘險。以實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天爲三才之始。水爲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作事謀始。

☷☵坎下坤上一陽居下。則將卒之象也。

以爻言之。一陽而爲衆陰之主。統衆之象也。以一陽爲衆陰之主。而在下將帥之象也。故命名曰師。師衆也。爲卦。坤上坎下。以二體言之。地中有水。爲衆聚之象。以二卦之義言之。內險外順。險道而以順行。師之義也。

師。貞。丈人吉。无咎。

用師之道。利於得正。而任老成之人。乃得吉而无咎。師。兵衆也。丈人。長老之稱。古者寓兵於農。伏至險於大順。藏不測於至靜之中。至險不測。坎險之象。大順至靜。坤順之象。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衆。

君子觀地中有水之衆。以容保其民。畜聚其衆也。容民。坤地容水之象。畜衆。坎水聚於地中之象。

水不外於地。兵不外於民。故能養民。則可以得衆矣。聖人以萬世用兵利害。而權輕重於吉凶无咎四字之間。後之出師命將者。盍亦鑑之於斯乎。

☵☷坤下坎上一陽居上。則君民之象也。

上坎下坤。以二體言之。水在地上。物之相切比無問。莫如水之在地上。此切比之象也。以一陽而爲衆陰之主而在上君之象也。故命名曰比。又衆爻皆陰。獨五以陽剛居君位。衆所親附。而上亦親下。故爲比也。上下親切而最吉。莫如比。言君民之相親。如水地之相比也。此自然之理也。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

人相親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則有悔咎。故必有此元永貞三者。无咎也。元。謂有君長之道也。永。謂可以常久也。貞。謂得正道也。

不寧。方來。後。丈。凶。

當其不寧之時。宜汲汲以求比也。若不速而後。則雖陽剛。亦凶矣。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先王觀比之象。以建萬國親諸侯。所以比天下者也。

☴☰乾下巽上六四。以一陰而畜止五陽。一陰爲主之象。

乾本在上之物。今在巽下。則爲柔所畜止之象也。巽。陰也。乾。陽也。陰。小也。陽。大也。以小畜大。所畜聚者小。故命名曰小畜。畜。止也。

六四一陰。畜諸陽爲成卦之義。

巽亦三畫卦之名。一陰伏於二陽之下。故其德。爲巽爲入。其象。爲風爲木。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東北陽方。西南陰方。陽先倡而陰和之。乃能成雨。若陰先倡。則不能成雨。以人觀之。紂居東方。文王居西方。故自我西郊。文王雖先欲爲善。而紂之不應。猶陰之先倡而陽不應也。文王演易於羑里。故發此義。其觀象而適有會於心。故以其所遭者而言之。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君子觀小畜之義。以懿美其文德。言文章才藝也。

風行天上。披揚解散之意。懿文德。如威儀文辭之類。

☰☱兌下乾上六三一陰。爲成卦由之象。

至高者天。至下者澤。今天在上而澤處下。則尊卑有等。貴賤分定。故禮制行焉。禮者。人之所履者也。故命名曰履。履者。禮也。禮者。人之所履而天理之至當者也。萬物之得其所者也。爲履之義。大矣哉。

兌亦三畫卦之名。一陰見於二陽之上。故其德爲說。其象爲履。

履虎尾。不咥人。亨。

以兌遇乾。和說以躡剛強之後。有履虎尾之象。言蹈危機也。卽書云。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是也。此特寓言。其履至危而不危之象。故言亨。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上天下澤。天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而爲履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

卦本以兌履乾爲義。夫子推說以天澤上下爲義。

卦辭之虎尾。主九四。言其正體也。爻辭虎尾。主九五。言其變體也。

☷☰乾下坤上乾坤。天地之泰初。屯蒙。人物之泰初。需以養。訟以爭。師以戰。比以附。畜以聚。履以治而後至泰。豈一手足之力哉。

天本在上而來居坤下。地本在下而往居乾上。天地交而二氣通泰之象。故命名曰泰。

自乾坤至履十卦。陽三十畫。陰三十畫。陰陽之數適相等。然後爲三陰三陽之泰。泰豈偶然哉。三陰三陽往來之卦。凡二十。而泰否適居其先。故卦辭。獨以往來言。

泰。正月之卦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

陽氣下降。陰氣上交。萬物生遂。天地之泰也。上下相得。君臣之泰也。內君子外小人。朝廷之泰也。君子得位。百姓安寧。天下之泰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財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輔其不及。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婦。聖人制爲許多禮數倫序。使之無過不及之弊。此便是裁成處。如一年裁爲四時。一時裁爲三月之類。是輔相處。

☰☷坤下乾上陰陽不交。天地隔絶之象。

天處上地處下。陰陽不交之象。故命名曰否。

泰否之機。常相待也。亦常相禪也。先天之卦。泰以否對。後天之卦。泰以否繼。對則遠而繼則近也。先天。自乾八卦便至泰。泰三十二卦方至否。泰易而否難也。後天。自乾十卦方至泰。泰一卦便至否。泰難而否易也。雖否而泰泰而否。有若循環。然泰之中又有否。否之中又有泰。倚伏之機。可畏也哉。

否之匪人。

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

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正與泰反。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君子觀否之象。儉損其德。避免禍難。

☰☲離下乾上所以成卦者。在六二一爻。

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與天同也。故命名曰同人。以二體言之。五爲乾之主。二爲離之主。以中正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離亦三畫卦之名。一陰麗於二陽之間。故其德。爲麗爲文明。其象。爲火爲日爲電。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至公大同之道。无遠不同也。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貞正其同也。正爲人大同亨道也。雖大川可涉。然有所同者大。而不出於正者。故又當以正爲本。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君子觀同人之象。而以類族辨物。審異而致同也。類族。如天兼覆之象。辨物。如火照燭之象。

水之於地爲比。火之於天爲同人。然比。以无所不比爲比。同人。以有所不同爲同也。

類族。就人上說。如張氏同作一類。李氏同作一類。辨物。就物上說。如牛類是一類之類。

☲☰乾下離上一陰在上卦之中而五陽宗之象。

火在天上。其明及遠。萬物之衆。无不照見。爲大有之象。故命名曰大有。

一柔居尊。衆陽竝應。居尊執柔。物之所歸也。上下應之。爲大有之義。

大有。元亨。

乾健離明。居尊應天。有亨之道。

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也。豈不大哉。唯其所有者大。故其亨亦大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君子觀大有之象。以遏絶衆惡。揚明善類。以奉天休美之命。

所有旣大。无以治之。則釁孼萌於其間矣。天命。有善而无惡。故遏惡揚善。所以順天。反之於身。亦若是而已矣。

休命。諸家多作眷命。本義。以爲性命。其說精矣。

☷☶艮下坤上一陽居三陰之下。謙之象。

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體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謙之象也。故命名曰謙。

以崇高之德而處卑之下。謙之義也。

文王設卦命名。多以畫之反對取象。

一陽五陰之卦。其立象也。一陽在上下者。爲剝復。象陽氣之消長也。在中者。爲師比。象衆之所歸也。至於三四。在二體之際。當六畫之中。故以其自上而退處於下者爲謙。自下而奮出乎上者爲豫。此觀畫立象之本旨也。

謙。亨。君子有終。

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此所謂君子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以卑蘊高。謙之象也。損高增卑。以趣於平。亦謙之意也。裒多。如降山之高。使之卑也。益寡。如升地之卑。使之高也。

☳☷坤下震上一陽居三陰之上。豫之象。

震上坤下。順動之象。故命名曰豫。

九四。爲動之主。上下群陰所共應也。坤又承之以順。是以動而上下順應。故爲豫之義。

以二象言之。雷出於地上。陽始潛閉於地中。動而出地。奮發其聲。通暢和豫。故爲豫也。

豫。利建侯行師。

豫。順而動也。君萬邦聚大衆。非和悅。不能使之服從也。

地以靜鎭建侯也。當以威動行師也。

震動而坤順。爲動而順理。爲動而衆順。所以豫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坤順震發。和順積中而發於聲。樂之象也。故先王作樂。旣象其聲。又取其義。履爲易中之禮。豫爲易中之樂。

☱☳震下兌上以少女從長男。隨之義。

兌上震下。震爲雷兌爲澤。雷震於澤中。澤隨而動之象。故命名曰隨。

以卦變言之。乾之上。來居坤之下。坤之初。往居乾之上。陽來下於陰也。以陽下陰。陰必說隨。爲隨之義。我動彼說。此之謂隨。

隨。元亨。利貞。无咎。

隨之道。利在於貞正。人君之從善。臣下之奉命。學者之徙義。臨事而從長。皆隨也。

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爲隨卦。又自噬嗑九來居五。☲☳爲隨卦。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

乾之一元。來爲動之主。是以亨也。九五。正中當位。所謂利貞也。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君子觀象。以隨時而動。晝則居外。夜則居內。隨時之道也。發聲於春夏。其動也。收聲於秋冬。其靜也。皆法雷之動靜也。

☶☴巽下艮上風落山女惑男之象。

風在山下。遇山而回。則物亂。是爲蠱象。故命名曰蠱。蠱者。事也。

蠱之義。壞亂也。在文爲蟲皿。皿之有蟲。蠱壞之義。

以卦之象言之。所以成蠱也。以卦之才言之。所以治蠱也。器久不用則蠱生之。謂蠱。天下久安而弊生之。謂蠱。

蠱。元亨。利涉大川。

治必因亂。亂則開治。理自然也。蠱之大者。濟時之艱難險阻也。故曰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甲。數之首。事之始也。治蠱之道。當思慮其先後三日。推原先後。爲救弊可久之道。先甲。謂先於此。究其所以然也。後甲。謂後於此。慮其將然也。三日。慮之深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君子觀有事之象。以振濟於民。養育其德也。皆新民明德之事。

☷☱兌下坤上二陽方長而淩逼四陰之象。

澤上有地則爲臨之象。故命名曰臨。

澤上之地。岸也。與水相際。臨近乎水。故爲臨。

天下之物。密近相臨者。莫若地與水也。臨民臨事。凡所臨皆是。

臨。元亨。利貞。

以卦才言也

至于八月。有凶。

陽道嚮盛之時。聖人豫爲之戒。

八月。謂自十一月復卦。至于六月遯卦。則爲八月矣。當有凶也。六月。二陰生。陰長陽遯之時也。故有凶。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敎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君子觀親臨之象。則敎思无窮。親臨於民。則有敎導之意思也。觀含容之象。則有容保民之心。无窮。至誠无數也。无疆。廣大无限也。

敎思无窮。澤潤地之象也。容保民无疆。地容澤之象也。

☴☷坤下巽上二陽在上四陰順仰之象。

風行地上。徧觸萬類。周觀之象也。故命名曰觀。去聲

人君上觀天道。下觀民俗。則爲觀。

脩德行政。爲民瞻仰。則爲觀。

二陽在上。四陰在下。陽剛居尊。爲群下所觀。仰觀之義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盥。將祭而潔手也。致其潔淸而不輕自用。則其孚信在中而顒然可仰。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敎。

風行地上。周及庶物。爲由歷周覽之象。故先王體之。爲省方之禮。以觀民俗而設政敎地。如奢則約之以儉。儉則示之以禮。風以動之。敎以化之之象。

坤爲土。有土此有民。觀民。乃坤之象。巽以申命。設敎。乃巽之象也。

☲☳震下離上口中有物間之之象。

上下二剛爻而中柔外剛中虛。人頤口之象也。中虛之中。又有一剛爻。爲頤中有物之象。口中有物。則不得嗑。必齧之則得嗑。故命名曰噬嗑。

噬。齧也。嗑。合也。聖人以卦之象。推之於天下之事。大小皆然。由有間也。

噬嗑。亨。利用獄。

天下之間非刑獄。何以去之。是以用獄也。頤口之中。九四一陽。間於其中也。旣明且威。治獄之道也。

噬嗑。除間之卦也。卦取用刑爲義。在二體明照而威震。乃用刑之象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先王觀雷電之象。法其明與威。以明其刑罰。飭其法令。明者。辨別精審之意。勑者。整飭嚴警之意。明象。電光也。勑象。雷威也。動不如雷。不能斷獄明不如電。不能察獄。不柔則失之暴。柔而不中則失之縱。

☶☲離下艮上火居山下而上照艮山之象。

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下有火。則照見其上。草木品彙。皆被其光彩。有賁飾之象。故命名曰賁。賁。飾也。

以六爻言。內離體。以文明爲賁。外艮體。以篤實爲賁。卦變。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旣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君子觀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果敢於折獄也。折獄者。人君之所致愼也。豈可恃其明而輕自用乎。乃聖人之深戒也。

山下有火。明不及遠。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內離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明庶政。是就離上說。無敢折獄。是就艮上說。

此卦。離明在內。不能及遠。故止而不敢折也。

大凡就象中說。則意味長。若懸空說。道理雖說得去。亦不甚親切也。須就象中觀之。

☶☷坤下艮上一陽將盡之象。

陰始自下生。漸長至於盛極。群陰消剝於陽之象。故命名曰剝。剝。落也。

五陰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將盡。小人壯而君子病也。內坤而外艮。有順時而止之象。

以卦體而言。則陰長已至五。僅存一陽。再往則幷一陽消之矣。

九月之卦。

剝。不利有攸往。

衆小人。剝喪於君子。君子不利有所往。唯當巽言晦迹。隨時消息。以免害也。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山高起於地而反附著於地。圮剝之象也。

居上者。觀剝之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

如山附於地。唯其地厚。所以山安其居而不搖。人君厚下以得民。則其位亦安而不搖。

卦。以下剝上取義。象以上厚下取比。聖人用卦之微權也。

☷☳震下坤上一陽來復之象。

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陰極而陽復之象。故命名曰復。復者。還反也。

物無剝盡之理。故剝極則復來。陰極則陽生。此窮上而反下也。

天地中間。此氣升降。上下當分爲六層。十一月冬至。自下面第一層生起。直到第六層上。至天爲四月。

一陽來復。乃生生之本也。若稍遲不及。則生理息也。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旣復則亨也。方一陽生。未有朋類。畢竟是陽長。將次竝進。以其爲君子之道。故无咎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七變而成復。故云七日。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安靜以養微陽。乃扶陽之道也。

☰☳震下乾上動以天无妄之象。

乾上震下。震。動也。動以天。爲无妄之象。故命名曰无妄。无妄。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性命。乃无妄也。

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爲震主動而不妄者也。

史記。作無望謂無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下雷行震動。發生萬物。各情性命。是物物而與之无妄也。

先王法此。以對時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爲私焉。

大象。夫子釋彖從天命上說。本義。從性上說。

☶☰乾下艮上天在山中至大之象。

艮上乾下。天而在於山中。所畜至大之象。故命名曰大畜。

以陽畜陽。所畜之力大。故謂大畜。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莫大於天而在山中。蘊畜至大之象也。在人爲學術道德充積於內。所畜之大也。卦變。自需而來九。自五而上。

以卦體言。六五尊而尙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正。不能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人之蘊畜。由學而大。猶山之包天也。

天在山中。譬之則心之體也。

多聞知聖賢之言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畜成其德。大畜之義也。

☶☳震下艮上下動上止頤口之象。

上艮下震。上下二陽爻中含四陰。上止而下動。外實而中虛。人頤頷之象。故命名曰頤。頤。口旁也。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觀頤。謂觀其所養之道。自求口實。謂觀其自養之道。要當擇其所養。故正則吉。不正則不吉也。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

事之至近而所係至大者。莫過於言語飮食也。

在身爲言語於天下。則凡命令政敎出於身者。皆是愼之。則必當而无失。在身爲飮食於天下。則凡貨資財用養於人者。皆是節之。則適宜而无傷。推養之道。養德養天下。莫不然也。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此言甚好。

白圭有詩。南容復之。金人有銘。孔門識之。可不謹乎。

☱☴巽下兌上陽過於中。大過之象。

上兌下巽。澤在木上。滅木也。澤者。潤養於木。至滅沒於木之上。乃大過之象。故命名曰大過。大過。陽過也。聖賢道德功業。大過於人。凡事之大過於常者皆是也。如堯舜之禪讓。湯武之放伐。皆由道也。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陽過於中而上下弱矣。故爲棟橈之象。四陽居中過盛。故爲大過。上下二陰。不勝其重。故有棟撓而本末弱之象。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君子觀大過之象。以立其大過人之行。君子所以大過人者。以其能獨立不懼。遯世无悶也。

澤滅於木。大過之象也。不懼无悶。大過之行也。

獨立不懼。巽木象。周公當之。遯世无悶。兌說象。顏子當之。

☵☵坎下坎上陽陷險中。坎之象。

一陽陷於二陰之中。則爲坎陷之象。故命名曰坎。坎。陷也。

凡陽在中。陷之象。在下。動之象。在上。止之象。

險中復有險。其義大也。

乾坤者。陰陽之祖。坎離者。陰陽之中。一陽居中而中實。卽精藏於中。而水積於淵之象也。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尙。

陽實在中。爲中有孚信之象。習。重習也。坎。險陷也。其象爲水。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敎事。

兩坎相習。水流仍洊之象也。君子觀坎水之象。取其有常。則常久其德行。人之德行不常則僞也。故當如水之有常。

水之流也。習而不已。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

☲☲離下離上陰居陽中。離之象。

離。麗也。取其陰麗於上下之陽。則爲附麗之象。故命名曰離。離。麗也。

離爲火。火體虛。麗於物而明者也。在天爲日高電。又爲虛明之象也。

天地造化之本。坎離陰陽之中。在地爲水爲火。爲天地之大用。故文王序卦。以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以坎離居中。尤有深意也。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畜牝牛。謂養其順德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幽明。照于四方。

明兩而爲離。繼明之義也。

重明者。上下明也。繼明者。前後明也。大人以德言。則明德之義。故六十四卦大象。唯離稱大人。

乾坤。陰陽之純。故居首。坎離。陰陽之正。故居中。

下經[编辑]

☱☶艮下兌上止而說男。下女之象。

兌上艮下。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而男先以誠感。則女說而應。无心感之象。故命名曰咸。咸。感也。

山澤。通氣也。氣欲其合。故山澤合而爲夫婦也。

咸。亨。利貞。取女吉。

咸。交感也。男先於女。得男女之正。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漸潤通徹。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虛其中。以受於人。

咸。取无心之義。以虛受人无心之感也。

山以虛則能受澤。心以虛則能受人土之中虛者。則於潤无所不受。心之中虛者。則於人何所不容。故君子毋不敬。

☳☴巽下震上女居男下。夫婦處家之象。

男尊女卑。夫婦居室之常道。上下不易之象。故命名曰恒。恒。常久也。雷風相與巽而動。恒之義也。

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君子之恒於善。可恒之道也。何往不利。恒有二義。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利貞者。不易之恒。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

乾坤。氣和之始。故曰元亨利貞。咸恒。形化之始。故不言元。咸亨不以正。徒爲人欲之感。恒亨不以正。亦非天理之常也。故皆以利貞戒之。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君子觀雷風相與成恒之象。以常久其德。自立於大中常久之道。不變易其方所也。

方者。理之所不可易者。故君子體之。

☰☶艮下乾上山高自止天。乃益上之象。

天下有山。天在上之物。陽性上進。山高起之物。體乃自止。有上陵之象而自止不進。天乃上進而益去之象。故命名曰遯。遯。退避也。小人漸盛而君子退避。故爲遯也。

遯。亨。小利貞。

二陰浸長。陽當退避。故爲遯。

六月之卦也。

君子以。遯爲亨。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山高起而止。天上進而相違。是遯避之象也。

天之體无窮而廓然。山之高有限而自止。遯之義也。

君子觀其象。矜莊嚴威。使知敬畏。則自然遠矣。

大抵亦取遠去之意。天上山下。相去勢甚遼絶之象。以君子遠小人。則君子如天。小人如山。相絶之義。須是如此方得。

☳☰乾下震上雷在天上。震動之象。

震上乾下。乾剛而震動。爲大壯之象。故命名曰大壯。大壯。陽之壯盛也。

雷之威震而在天上。亦大壯之義也。

大壯利貞。

大。謂陽也。四陽盛長。故爲大壯。大壯之道。利於貞正也。以卦體言。則陽長過中。大者。壯也。以卦德言。則乾剛震動。所以壯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君子觀大壯之象。以行其壯。君子之大壯者。莫若克己復禮也。能如顏子之克己復禮。則始可謂之大壯也。是故顏子謂之乾工夫。此之謂也。

若半上半落。則不濟事。何以爲君子。須是如雷在天上。方能克去非禮。非禮弗履。唯剛健以動者能之。其唯動而天者乎。

☲☷坤下離上日出地上。天下文明之象。

離在坤上。明出地上也。日出於地。外而益明。爲晉之象。故命名曰晉。晉。進也。進而光明盛大之義也。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大明在上而下體順附。諸侯承王之象也。又順麗乎大明之德也。

卦變。自觀而來。六四進而居五。九五來而居四。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昭。明之也。昭德塞違也。

君子觀明盛之象而體之。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明明德於己也。又推而及於人。明明德於天下也。晉之自昭明德者。子君致知之學也。乾之自強不息者。君子力行之學也。

至健莫如天。至明莫如日。君子以。自強自昭。自字大象。唯乾晉二象言之。

☷☲離下坤上日入地中。天下昏暗之象。

坤上離下。明入地中也。日入地中。明傷昏暗之象。故命名曰明夷。夷。傷也。

離曰爲坤地所掩。有傷其明之象。

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顯其明智。亦明夷之義也。

彖辭。文王所作也。於坤曰安貞吉。於明夷曰利艱貞。終守臣節而不失。其不可見於此乎。

明夷。利艱貞。

君子當明夷之時。利在艱貞。利於艱難。以守正而自晦其明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

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於太察。无含弘之度。故不極其明察而用晦。然後能容物和衆衆親而安。是用晦。乃所以爲明也。有自任其明。而无寬厚含容之德。則人情睽離而不安。適所以爲不明也。

☴☲離下巽上風生火中。自內出外之象。

外巽內離。爲風自火出。火熾則風生。風生自火。自內而出。由家而及於外之象。故命名曰家人。家人者。父子之親。夫婦之義。長幼之序。正倫理篤恩義。家人之道也。六二正位於內。婦人之象。九五正位於外。男子之象爲家人之道。明於內而巽於外。處家之道也。

取自內而出之象。爲家人之義也。

家人之卦。由人事而名也。

家人。利女貞。

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矣。

陽剛陰柔。夫唱婦隨之象也。上父初子。上下分而父子之倫正矣。五兄三弟。兄弟之倫正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君子觀風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內而出也。德業之著於外。由言行之謹於內也。一家之模範。天下之模範也。

☲☱兌下離上二女同居而其志不同之象。

上離下兌。離火炎上。兌澤潤下。二體相違之象。故命名曰睽。睽。乖異也。

二女雖同居。而其志不同。亦爲睽義。

睽。小事。吉。

以卦才之善。小事吉也。

以卦變言之。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二物之性違異。所以爲睽離之象。

君子觀睽異之象於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也。

二卦。合體而性不同。二陰。同體而炎上潤下。所性異趨。睽之象也。同以理言。異以事言也。

孔子於彖。言睽中有合。所以責君子濟睽之功。象。言同中有異。所以論君子不苟同之性。

☵☶艮下坎上止乎險中。爲蹇之象。

坎上艮下。坎險也。艮。止也。前有險陷。後有峻阻之象故命名曰蹇。蹇。難也。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西南。坤方。坤。地也。體順而易。東北艮方。艮。山也。體止而險。在蹇難之時。利於順處乎易之地。後天八卦方位。艮坎東北卦。與西南坤離卦爲對。故言。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

君子觀蹇難之象。而以反身脩德。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脩。反身。取艮之背。脩德。取坎之心。水之蹇也。止而不流。君子之蹇也。反而自脩。

坎在艮下爲蒙。而稱君子以果行育德。坎在艮上爲蹇。而稱君子以反身脩德。蓋反身如山不動。而脩德如水滋潤乎。山之象也。

☳☵坎下震上出乎險外。爲解之象。

震上坎下。動於險外。出乎險也。爲患難解散之象。故命名曰解。解。難之散也。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西南坤方。坤之體。廣大平易。難之旣解。利於平易安靜。不欲久爲煩擾也。

且其卦自升來。三往居四。入於坤體。二居其所而又得中。故利於西南平易之地。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天地解散而成雷雨。故雷雨作而爲解也。

君子觀雷雨作解之象。體其發育。則施恩仁體。其解散則行寬釋也。

雷者。天之威。雨者。天之澤。威中有澤。刑獄之有赦宥也。有過者。赦而不問。有罪者。宥而從輕。此君子所以推廣天地之仁心也。

天地以之而解萬物之屯。君子以之而解萬民之難。

☶☱兌下艮上損下益上。爲損。

艮上兌下。山體高澤體深。下深則上益高。爲損下益上之象。故命名曰損。損。減省也。

說以奉上。亦損下益上之義。取下而益於上。則爲損之象。豈非損乎。損九三以益上六也。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

損。減損也。損而順理。則大善而吉。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以誠敬爲本。至薄无害。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室欲。

山下有澤。氣通上潤。與深下以增高。皆損下之象。

君子觀損之象。以損於己。在脩己之道。所當損者。唯忿與欲也。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塡壑。

君子以懲忿窒欲。必是降下山以塞其澤。便是此象。六十四卦象皆如此。

☴☳震下巽上損上益下。爲益。

巽上震下。雷風二物相益之象。故命名曰益。益。增益也。

損上益下。所以爲益。此以義言也。下厚則上安。故益下爲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者。益於天下之道也。

損上卦初畫之陽。益下卦初畫之陰。下體本坤。上體本乾也。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君子觀風雷相益之象而求益於己。莫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也。

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猛也。

遷善。巽象。改過。震象。

遷善字輕。改過字重。

損益二象。最切學者。損无如忿欲。益无如遷改。學易者尤宜大段勇猛也。

☱☰乾下兌上一陰居上而將盡。爲夬之象。

兌上乾下。以二體言之。澤水之聚也。乃上於至高之處。有潰決之象故命名曰夬。夬。決也。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

君子之道。雖長盛。而不敢忘戒備。故至誠以命衆。使知尙有危道也。

告自邑。不利卽戎。利有攸往。

聖人誅亂。必先脩己。乃夬之善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澤。水之聚也。而上於天至高之處。故爲夬之象也。君子觀澤決於上而注漑於下之象。則以施祿及下。

文王卦辭。以五君子決一小人爲義。爲君子謀也。孔子大象。以決於上而注於下爲義。爲萬民澤也。聖人取象之義。微矣哉。

☰☴巽下乾上一陰居下而將長。爲姤之象。

乾上巽下。風行天下。風之行。无不經觸。乃遇之象。故命名曰姤。姤。遇也。

一陰始生於下。陰與陽遇也。故爲姤。

姤女壯。勿用取女。

一陰始生。自是而長。漸以盛大。是女之將長壯也。陰長則陽消。女壯則男弱。故戒勿用取如是之女。

五月之卦。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天下有風。周徧庶物之象也。

諸象。或稱先王。或稱后。或稱君子大人。稱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建國。作樂省方。勅法閉關。育物享帝。皆是也。稱后者。后王之所爲也。財成天地之道。施命誥四方是也。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者。王公之通稱。

風者。天之號令。所以鼓舞萬物。命者。君之號令。所以鼓舞萬民。

施乾象命巽象。

☱☷坤下兌上二陽相比。群陰萃聚之象。

兌上坤下。澤上於地。水聚之象。故命名曰萃。萃。聚也。

萃。亨王假有廟。

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萃道之至也。

王假有廟。是祖考精神聚於廟。

利見大人。亨。利貞。

天下之聚。必得大人以治之。

陽居五與四而四陰從之。爲萃象。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者。豐厚之時也。

聖人觀象。節節地看。見許多道理。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澤上於地。爲萃聚之象。故觀萃象所戒也。衆聚則有爭。物聚則有奪。

澤本在地中。今却上於地上。或有潰決奔突之象。故取象如此。

☷☴木生於地。有進而上之象。

坤上巽下。木在地下。爲地中生木。長而益高。爲外之象。故命名曰升。升。進而上也。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南征。前進也。南征吉。坤巽一卦。拱得箇南六五。見九二大人也。

卦變自解來。柔上居四。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木生地中。長而上升。爲升之象。君子觀升之象。以順脩其德。積累微小。以至高大也。

順德。坤地象。高大。巽木象。

學業之充實。道德之崇高。皆由積累而至積小。所以成高大。升之義也。

本義。順字作愼字。

因其自然之理而无容私焉者。順之謂也。地中有木。順其生理。則自萌孼而拱把。自拱把而棟梁。長而不已。升之象也。自伏於地中。積之不已。其高可以干霄。其大可以蔽日。未見其忤者。以順故也。

☱☵坎下兌上乾澤在上。坎水下漏之象。

兌上而坎下。水居澤上。則澤中有水也。乃在澤下枯涸无水之象。故命名曰困。困窮而不能自振之義。

上六在二陽之上。而九二陷於二陰之中。皆陰柔掩於陽剛。所以爲困也。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二五剛中。又有大人之象。身雖困而心則亨也。

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澤。无水困乏之象也。君子當困窮之時。旣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苟不知命。則恐懼於險難。隕穫於窮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爲善之志乎。

若能一日十二時點檢自己。念慮動作。須是合宜。如此。而不幸喪身殞命。只得成就一箇是處。方寸之間。全是天理。

☵☴巽下坎上水之津潤。上行木杪之上。

坎上巽下。坎水也。巽之象則木也。巽之義則入也。木器之象。木入於水下而上乎水。汲井之象。故命名曰井。井。穴地出水之處。

井。德之地也。而以不變爲德。

水之眞性者。唯井是也。譬之陽氣。初回暖律於凝陰之中。冬水因之而變溫。此坎之眞性也。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

邑可改而之他。井不可遷也。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盈。无喪无得也。此井之德也。往來井井。井之用也。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甁。凶。

井以濟用爲功。敗其甁則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如菖蒲葉。每晨。葉尾有水如珠顆。井水上來給人食。故取象如此。

☱☲離下兌上澤火有相。滅息之象。

兌上離下。澤中有火也。火在下水在上。有滅息之象。故命名曰革。革。變革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已日然後。人心信從。

日離象日入澤。有已日象。

兌。非北方之正水。少陰之氣。不能以敵南方之正火。兌之陰畫下。有二陽畫限之。而離火從下暵之。此火能革澤水也。故有溫泉而无寒火。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君子觀變革之象。推日月星辰之遷易。以治歷數。明四時之序也。

晝夜者。一日之革。晦望者。一月之革。分至者。一歲之革。歷元者。无窮之革。

☲☴巽下離上巽木在離火之下。烹飪之象。

上離下巽。所以爲鼎。則取其象焉。故命名曰鼎。鼎者。法象之器。卦之爲鼎。取鼎之象也。

鼎卦。分明是鼎之象。

六十四卦。取象几三。頤井鼎是也。頤則象在卦先。井鼎則制器。必在卦後。卦。伏羲所作。几天下之器。寧有先於卦者乎。鼎以形言。則足腹耳鉉已具。

鼎。元亨。

以卦才言也。

爲卦下陰爲足。二三四陽爲腹。五陰爲耳。上陽爲鉉。有鼎之象。上離爲目而五爲耳。有內巽順而外聰明之象。

卦變自巽來。陰進居五。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者。法象之器。其形端正。其體安重。凡動爲皆當安重也。

☳☳震下震上一陽動於二陰之下。震之象。

震之爲卦。一陽生於二陰之下。有震動之象。故命名曰震。震。動也。其象爲雷。其屬爲長子。

震。亨。

陽生於下而上進。有亨之義。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虩虩。顧慮不安之貌。啞啞。言笑和適之貌。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震之動驚。及百里之遠。人无不懼。

唯誠敬而已。此處震之道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洊。重襲也。上下皆震。故爲洊雷。

恐懼者。作於其心。脩省者。見於行事。

堯舜巍巍蕩蕩。事業自兢兢業業致之。人須臾不可不知戒懼。

文王之語。簡重精切。

孔子之言。方始條暢。

一敬之外。更無餘念。一鬯之外。更無餘物。此執匕鬯之道也。

☶☶艮下艮上一陽止於二陰之上。艮之象。

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陰之上。爲止而不進之象。故命名曰艮。艮。止其所也。山之象。有安重堅實之意。又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艮其背。則止於所當止也。

大槩看易。須謹守彖象之言。聖人自解得。精密平易。只認我所當止也。如爲人臣止於敬之頻。大事小事。莫不皆然。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上下皆山。故爲兼山。君子觀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況踰分非據乎。思不出位。心止也。

☴☶艮下巽上止而巽女。漸進之象。

上巽下艮。山上有木。木之高也。因山之高而其進有漸之象。故命名曰漸。漸。進也。

漸。女歸。吉。利貞。

以卦才。兼漸義而言也。乾坤之變爲巽艮。巽艮重而爲漸。在漸體而言中二爻交也。女之歸。能如是之正則吉也。

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漸之象也。君子觀漸之象。以居賢善之德。化美於風俗。君子之進於賢德。其漸亦若此也。在己且然。敎化之於天下。不以漸其能入乎。此皆漸進之象也。

木漸長則山漸高。所以爲漸也。

居德。象艮之止。不漸。豈能遽止。善俗。象巽之入。不漸。豈能遽入。

☳☱兌下震上說而動女。徇情肆欲之象。

震上兌下。以少女從長男。男動而女說之象。故命名曰歸妹。婦人謂嫁曰歸。妹。少女也。

歸妹。征。凶。无攸利。

以說而動。動而不當故凶。

徇情肆欲。唯說是動。則夫婦瀆亂。所以凶也。

歸妹。自二至五。皆不得位。

說以動者。非常也。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雷震於上。澤隨而動。君子觀男女配合生息相續之象。而以永其終。知有敝也。

雷震澤上。水氣隨之而升。女子從人之象也。

不獨夫婦之道。天下之事。莫不有終有敝。

☳☲離下震上明動竝至。致豐之象。

震上離下。震動離明。明而動動而明。皆致豐之象。故命名曰豐。豐。大也。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豐爲盛大。其義自亨。天位之尊。四海之富。群生之衆。王道之大。極豐之道。其唯王者乎。

盈虛消息。唯剝與豐言之。剝則君子之道已消而虛。故有息之幾。豐則天下之勢已息而盈。故有消之幾。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雷電皆至。明震竝行也。

取其威照竝行之象。

折者。折衷其至當之理。致者。自此而致之於彼。

君子體電之明。可以折斷獄情。體雷之威。可以致用刑殺。苟威至而明不至則片言。何以折獄。明至而威不至則姑息。何以致刑。必威明皆至而後可也。

☲☶艮下離上山止而火行。不處之象。

離上艮下。山止而不遷。火行而不居。爲不處之象。故命名曰旅。旅。羈旅也。

旅。非商賈之謂。凡客於外者皆是也。

旅。小亨。旅貞。吉。

以卦才言也。

山止於下。火炎於上。爲去其所止而不處之象。故爲旅也。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愼用刑。而不留獄。

火之在高。明无不照。君子觀明照之象。則以明愼用刑。

愼刑如山。不留如火。

明象火之燭物。愼象山之靜重。

山者。火之所旅。久則延燒。獄者。囚徒之所旅。留則淹滯。不可不愼也。

☴☴巽下巽上一陰伏於二陽之下。爲巽之象。

上下皆巽。一陰在二陽之下。爲巽順之象。故命名曰巽。巽。入也。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卦之才。可以小亨。性柔故也。

八卦之重。上經。乾先而坤次之。坎先而離次之。下經。震艮先而巽兌次之。皆崇陽也。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兩風相重隨風也。

命。風象。申命。隨風象。

君子觀其象而申命令。若風相隨而至。則是申命不一之象。古之出命令者。必反復申戒之。然後其事可行於天下。

凡卦之有巽者。多言文敎風俗之事。小畜之懿文德。蠱之振民育德。觀之觀民設敎。姤之施命誥四方。漸之居賢德善俗。鼎之正位凝命。皆此意也。

☱☱兌下兌上一陰見於二陽之上。爲兌之象。

上下皆兌。一陰進乎二陽之上。爲喜說之象。故命名曰兌。兌。說也。

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

卦體。剛中而柔外。

川壅爲澤。坎爲川。兌爲澤。澤是水不流底。坎下一畫閉合時。便成兌卦。便是川壅爲澤之象。

兌。亨。利貞。

爲說之道。利於貞正。非道求說。則爲邪諂而有悔咎。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麗澤。二澤相附麗也。兩澤交相浸潤。互有滋益之象。君子觀其象而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互相益也。

先儒謂天下之可說。莫若朋友講習。

講。兌象。習。重兌象。

☴☵坎下巽上風行水上。爲渙散之象。

巽上坎下。風行水上。爲離披解散之象。故命名曰渙。渙。散也。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收合人心。則散可聚也。

卦變自漸來。九來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而上同於四。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亨于帝。立廟。

風行水上。有渙散之象。先王觀是象。收天下之渙散。至于亨帝立廟也。

皆所以合其散。係人心合離散之道。莫大於此。

亨帝于郊。象巽之高。立廟於宮。象坎之隱。

人知反本。鬼有所歸。所以一天下之心。合天下之渙。先王誠敬仁孝之至。幽无不格。散无不聚。故於彖象申言之。

☵☱兌下坎上水在澤上。爲有節之象。

澤上有水。澤之容有限。爲有節之象。故命名曰節。節。有限而止也。

節。亨。苦節。不可貞。

事旣有節。則能致亨通。節貴適中。過則苦矣。有限爲節。

天地有節。故能成四時。无節則失序也。

聖人體之。立制度以爲節。故能不傷財。

天地節者。剛節柔柔節剛也。剛節柔。猶冬之有春。柔節剛。猶夏之有秋。不然則大冬大夏而已。安能成四時乎。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澤之容水有限。過則盈溢。是有節故爲節也。君子觀節之象。以制立數度。凡物之大小輕重高下文質。皆有數度。所以爲節也。

制數度。所以定萬用之限。議德行。所以嚴一身之限也。

☴☱兌下巽上四陽居外。二陰居內。外實中虛之象。

澤上有風。風行澤上。而感于水中。爲中孚之象。故命名曰中孚。孚。信也。

內外皆實而中虛。爲中孚之象。在二體則中實之象。在全體則中虛之象。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孚信。能感於豚魚。則无不至矣。

中孚有卵之象。孚字從爪從子。如鳥以爪抱卵也。亦中孚之象。

以卦言之。四陽之實居外。二陰之虛居內。有卵之象。外實內虛。舟楫之象。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水體虛故風能入之。人心虛故物能感之。

風无形而能震川澤鼓幽潛。誠无象而能動天地感人物。此澤上有風所以爲中孚也。

☳☶艮下震上四陰居外二陽居內飛鳥之象

山上有雷。雷震於高。其聲過常。故爲小過。小謂陰也。四陰在外。二陽在內。陰多於陽。爲小者過之象。故命名曰小過。小過。小者過也。

小過。亨。利貞。

利貞者。過之道。利於貞也。

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卦體。內實外虛。如鳥之飛。

中二爻。象鳥之身。上下四爻。象鳥之翼。

四陰函二陽。爲小過。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君子觀小過之象。事之宜過者則勉之。

雷在山上而未升於天。其聲小過而已。

出於地上。其聲和暢。於卦爲豫。在於天上。則震薄宇宙。於卦爲大壯。

見於動象。震也。止於節象。艮也。

☵☲離下坎上三陽三陰。各得其位。能旣濟之象。

水在火上。水火相交。則爲用矣。各當其用。則爲旣濟之象。故命名曰旣濟。旣濟。事之旣成也。

旣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旣濟之時。利在貞固以守之也。

象曰。水在火上。旣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自古天下旣濟而致禍亂者。不能思慮而豫防也。

思患。坎難象。豫防。離明象。

人之用。莫大於火。而火常生患。善濟火者。莫若水。思火之爲患。而儲水以防。使水常在火上。其患亡矣。可不愼乎。

旣濟。雖非有患之時。而患每生於旣濟之後。君子於此。愼思而豫爲之防。則不至於患矣。

☲☵坎下離上三陽三陰。各失其位。皆未濟之象。

離上坎下。火在水上。不相爲用之象。故命名曰未濟。未濟。事之未成時也。

上坎下離。爲旣濟。上離下坎。爲未濟。然離中有坎。坎中有離。二體而互成四卦。四卦而歸二體。其實一也。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未濟之時。有亨之理。而卦才復有致亨之道。唯在愼處。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

水火異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觀象而審辨之。

辨物。如火之明。居方。如水之聚。

未濟三陽。皆失其正位。故男之窮也。

旣濟未濟之所以不同者。分定與亂耳。故君子愼辨物。使物以群分。愼居方。使方以類聚。如此則分定不亂而爲旣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