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医方类聚/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 医方类聚
卷四
作者:李祹 金礼蒙 柳诚源
1451年
卷五

五藏门一○五藏门目录[编辑]

[五藏门][编辑]

五藏门[编辑]

目录[编辑]

[编辑]

五藏门[编辑]

[编辑]

五藏门[编辑]

[编辑]

金匮方

五藏风寒积聚[编辑]

麻子仁丸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千金方

肝实热[编辑]

竹沥泄热汤

前胡汤

防风散

远志散

地黄煎

肝虚寒[编辑]

补肝汤

补肝散

松膏酒

枸杞酒

防风煎

槟榔汤

肝劳[编辑]

猪膏酒

虎骨酒

胆实热[编辑]

半夏汤

胆虚寒[编辑]

温胆汤

千里流水汤

酸枣汤

栀子汤

髓虚实[编辑]

羌活补髓圆

柴胡发泄汤

心实热[编辑]

石膏汤

泻心汤

心小肠俱实[编辑]

竹沥汤

茯神散

泻心汤

安心散

心虚寒[编辑]

茯苓补心汤

半夏补心汤

牛髓圆

心小肠俱虚[编辑]

大补心汤

补心圆

心劳[编辑]

大黄泄热汤

脉虚实[编辑]

防风圆

升麻汤

麻黄汤

小肠实热[编辑]

柴胡泽泻汤

大黄圆

小肠虚寒[编辑]

脾实热[编辑]

泻热汤

射干煎

脾胃俱实[编辑]

大黄泻热汤

脾虚冷[编辑]

槟榔散

温脾圆

麻豆散

脾胃俱虚[编辑]

白术散

平胃圆

平胃圆

脾劳[编辑]

半夏汤

消食膏酒

肉虚实[编辑]

五加酒

半夏汤

胃实热[编辑]

泻胃热汤

胃虚冷[编辑]

补胃汤

人参散

肺实热[编辑]

橘皮汤

泻肺散

肺与大肠俱实[编辑]

煮散

肺虚冷[编辑]

酥蜜膏酒

补肺汤

麻子汤

饧煎

肺与大肠俱虚[编辑]

小建中汤

肺劳[编辑]

麻黄引气汤

半夏汤

厚朴汤

大肠实热[编辑]

生姜泄肠汤

大肠虚冷[编辑]

黄连补汤

皮虚实[编辑]

蒴藋蒸汤

栀子煎

肾实热[编辑]

泻肾汤

肾虚寒[编辑]

肾劳[编辑]

栀子汤

麻黄根粉

煮散

骨虚实[编辑]

虎骨酒

膀胱实热[编辑]

膀胱虚冷[编辑]

龙骨圆

五藏六腑图

治肺藏病方[编辑]

排风散

治心藏病法[编辑]

五参丸

肝病证[编辑]

昇麻散

治脾藏病方[编辑]

诃梨勒丸

治肾苦病方[编辑]

八味肾气丸

五藏门[编辑]

圣惠方

治肝虚补肝诸方[编辑]

补肝柏子人散

补肝白茯苓散

补肝细辛散

补肝防风散

补肝薯蓣散

补肝甘菊花散

补肝柏子人丸

治肝实泻肝诸方[编辑]

泻肝前胡散

泻肝防风散

泻肝柴胡散

泻肝黄芩散

泻肝升麻散

泻肝散

治肝气不足诸方[编辑]

防风散

白茯苓散

酸枣人散

覆盆子丸

治肝藏中风诸方[编辑]

赤茯苓散

麦门冬散

秦芁散

枸杞子散

薏苡人散

羚羊角散

附子散

犀角散

羌活散

牛黄散

龙脑丸

赤箭丸

治肝风筋脉拘挛诸方[编辑]

羚羊角散

酸枣人散

羚羊角散

汉防己散

萆薢散

侧子散

防风散

薏苡人浸酒

茵芋浸酒

酸枣人煎

天麻丸

防风丸

白芥子丸

乌犀角丸

桃人朱砂煎酒

治肝风筋脉抽掣疼痛诸方[编辑]

薏苡人散

羌活散

柏子人散

芎䓖散

麻黄散

羚羊角散

酸枣人散

侧子散

天麻丸

治肝壅热头目不利诸方[编辑]

石膏散

羚羊角散

前胡丸

大黄丸

升麻丸

治肝气逆面青多怒诸方[编辑]

龙骨散

羚羊角散

沙参散

治肝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诸方[编辑]

海桐皮散

羚羊角散

槟榔散

五加皮散

薏苡人散

酸枣人散

豆淋酒煎侧子丸

野葛膏

治肝风冷转筋诸方[编辑]

附子散

鸡舌香散

桂心散

白豆蔲散

木瓜丸

高良姜汤

治胆虚冷诸方[编辑]

茯神散

酸枣人散

人参散

薯蓣丸

决明丸

治胆实热诸方[编辑]

泻热麦门冬散

栀子散

人参散

甘菊花散

胡黄连丸

治胆虚不得睡诸方[编辑]

茯神散

酸枣人丸

鳖甲丸

酸枣人煎

治胆热多睡诸方[编辑]

羚羊角散

茯神散

人参散

远志丸

治心虚补心诸方[编辑]

远志散

熟干地黄散

白术散

紫石英散

白茯苓散

薯蓣丸

治心实泻心诸方[编辑]

沙参散

黄连散

赤茯苓散

石膏散

茯神散

犀角散

大黄散

远志散

治心气不足诸方[编辑]

人参散

熟干地黄散

紫石英散

麦门冬散

紫石英散

远志丸

人参丸

治心藏中风诸方[编辑]

麻黄散

茯神散

犀角散

羚羊角散

沙参散

茯神散

葳蕤散

牛黄散

防风丸

朱砂丸

犀角丸

治心藏风邪诸方[编辑]

人参散

茯神散

柏子人散

杨上寄生散

防葵散

菖蒲散

虎睛散

牛黄散

禹馀粮散

牛黄丸

真珠丸

治心风狂言诸方[编辑]

茯神散

朱砂散

升麻散

真珠散

镇心丸

七宝镇心丸

犀角丸

治心风恍惚诸方[编辑]

龙齿散

沙参散

黄耆散

大定心散

镇心丸

治心藏风虚惊悸诸方[编辑]

白茯苓散

龙齿散

茯神散

紫石英散

铁精丸

茯神丸

远志丸

人参丸

镇心熟干地黄丸

虎睛丸

治心藏风热诸方[编辑]

升麻散

牛黄散

龙齿散

犀角散

铁粉散

牛黄丸

朱砂丸

治心热多汗诸方[编辑]

犀角散

麦门冬散

地骨皮丸

石膏丸

牡蛎散

治心胸烦热诸方[编辑]

地骨皮散

羚羊角散

麦门冬散

黄芩散

人参散

真珠散

含化玉液丸

甘露散

治小肠虚冷诸方[编辑]

吴茱萸散

沈香散

厚朴散

附子丸

鹿茸丸

治小肠实热诸方[编辑]

郁金散

黄连散

赤茯苓散

犀角散

木通散

升麻散

海蛤丸

治脾虚补脾诸方[编辑]

补脾人参散

补脾白术散

补脾诃棃勒散

补脾白豆蔲散

补脾肉豆蔲丸

补脾黄耆丸

补脾神麹丸

五藏门[编辑]

圣惠方

治脾实泻脾诸方[编辑]

泻脾大黄散

泻脾赤茯苓散

泻脾升麻散

石膏散

前胡散

羚羊角丸

麦门冬煎

治脾气不足诸方[编辑]

黄耆散

白术散

厚朴散

诃棃勒散

白豆蔲丸

治脾藏中风诸方[编辑]

防风散

麻黄散

独活散

赤茯苓散

羚羊角散

细辛散

七圣散

羚羊角丸

天麻丸

治脾藏风壅多涎诸方[编辑]

前胡散

旋复花散

半夏散

赤茯苓散

牛黄丸

前胡丸

坏涎丸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诸方[编辑]

草豆蔲散

藿香散

丁香散

大腹皮散

白术散

桔梗丸

神麹丸

人参丸

诃棃勒丸

白豆蔲丸

治脾气虚腹胀满诸方[编辑]

厚朴散

陈橘皮散

草豆蔲散

人参散

益智子散

槟榔散

治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诸方[编辑]

丁香散

吴茱萸散

荜澄茄散

人参散

丁香散

白术丸

厚朴丸

神麹丸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飮食诸方[编辑]

红豆蔲散

木香散

厚朴散

人参散

沈香散

草豆蔲拨刀

生姜煎

白术丸

治脾实热咽喉不利诸方[编辑]

柴胡散

射干散

升麻散

枳壳散

犀角散

地骨皮散

犀角丸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诸方[编辑]

白茯苓散

白术散

薤白汤

草豆蔲散

人参飮子

半夏散

荜澄茄散

白豆蔲丸

厚朴汤

丁香丸

荜茇丸

治脾藏冷气攻心腹疼痛诸方[编辑]

京三棱散

肉豆蔲散

木香散

吴茱萸散

木香散

红豆蔲散

阿魏丸

荜茇丸

砜砂煎丸

诃棃勒丸

京三棱丸

治脾藏冷气腹内虚鸣诸方[编辑]

赤茯苓散

桔梗散

白术丸

吴茱萸丸

诃棃勒丸

厚朴丸

治脾胃壅热呕哕诸方[编辑]

枇杷叶散

陈橘皮散

芦根飮子

麦门冬散

茅香散

芦根散

人参飮子

治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诸方[编辑]

草豆蔲散

思食补益人参散

诃棃勒散

人参散

丁香散

黄耆散

白术丸

补益黄耆丸

附子丸

治脾藏虚冷泄痢诸方[编辑]

厚朴散

木香散

白术散

阿胶散

诃棃勒散

厚朴散

木香丸

厚朴丸

治胃虚冷诸方[编辑]

补胃黄耆散

人参散

熟干地黄散

厚朴散

人参丸

治胃实热诸方[编辑]

泻热栀子散

子芩散

泄热芦根散

黄连丸

犀角散

治肺虚补肺诸方[编辑]

补肺白石英散

补肺阿胶散

补肺黄耆散

补肺人参散

补肺杏人散

补肺锺乳丸

治肺实泻肺诸方[编辑]

泻肺大麻人散

泻肺散

泻肺大黄煎

泻肺丸

牵牛子丸

葶苈丸

治肺气不足诸方[编辑]

白石英散

白术散

紫苑散

五味子散

治肺藏中风诸方[编辑]

防风散

芎䓖散

独活散

白蒺蔾散

犀角散

麻黄散

牛黄丸

治肺风毒皮肤生疮瘙痒诸方[编辑]

牛黄散

羚羊角散

五参散

枫香散

白花蛇散

独活散

枳实散

玄参丸

犀角丸

乌蛇丸

白花蛇丸

皂荚煎丸

大麻人丸

五参丸

黄连丸

治肺藏伤风冷多涕诸方[编辑]

桂心散

细辛散

白术散

前胡散

厚朴散

人参散

当归散

治肺气头面四肢浮肿诸方[编辑]

郁李人散

泽漆散

赤茯苓散

陈橘皮散

大腹皮散

马兜零散

葶苈丸

汉防己丸

治肺气喘急诸方[编辑]

马兜铃散

大腹皮散

紫苏散

麻黄散

阿胶膏

桔梗散

朴消丸

牛黄丸

汉防己丸

葶苈丸

猪𦚟酒

五藏门[编辑]

圣惠方

治肺伤风冷声嘶不出诸方[编辑]

半夏散

五味子散

附子散

麻黄散

紫苑散

贝母丸

温肺顺气通声含化菖蒲煎

生地黄煎

治肺藏痰毒壅滞诸方[编辑]

半夏散

甘菊花散

旋复花散

桑白皮散

人参散

前胡散

治肺藏壅热吐血诸方[编辑]

红蓝花散

刺蓟散

天竹黄散

蒲黄散

补肺百花煎

治肺藏壅热诸方[编辑]

枳壳散

柴胡散

紫苑散

汉防己散

黄耆散

麦门冬散

麻黄散

赤茯苓散

天门冬丸

天门冬煎

犀角丸

治肺萎诸方[编辑]

紫苑散

百部散

桑白皮散

生干地黄散

白前散

赤芍药散

阿胶散

桔梗散

治大肠虚冷诸方[编辑]

附子散

诃棃勒散

吴茱萸散

草豆蔲散

木香丸

治大肠实热诸方[编辑]

赤茯苓散

杏人散

羚羊角散

大腹皮散

柴胡散

槟榔丸

治肾虚补肾诸方[编辑]

补肾磁石散

补肾熟干地黄散

补肾石斛散

补肾肾沥汤

补肾肾沥汤

补肾肾沥汤

补肾沥汤

补肾肾沥汤

补肾肾沥汤

补肾肾沥汤

补肾肉苁蓉丸

补肾腽肭脐丸

补肾巴戟丸

治肾实泻肾诸方[编辑]

泻肾生干地黄散

泻肾大黄散

泻肾玄参散

泻肾赤茯苓散

泻肾泽泻散

泻肾槟榔散

楡皮散

治肾气不足诸方[编辑]

磁石散

熟干地黄散

肉苁蓉散

石龙芮丸

天雄丸

治肾藏中风诸方[编辑]

独活散

天雄散

侧子散

萆薢散

蛜𧌴丸

天麻丸

治肾藏风冷气诸方[编辑]

木香散

沈香散

附子丸

砜砂丸

蘹香丸

蛜𧌴丸

治肾藏风虚耳鸣诸方[编辑]

附子散

菖蒲散

肾沥汤

肾沥汤

肾沥汤

肉苁蓉丸

鹿茸丸

桑螵蛸丸

治肾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诸方[编辑]

白豆蔲散

木香煎

沈香散

䃃砂散

木香散

蛜𧌴丸

硫黄丸

䃃砂丸

阿魏丸

绿玉丹

雄黄丸

麝香丸

治肾藏风毒流注腰脚疼痛诸方[编辑]

萆薢散

羌活散

牛膝丸

杜仲丸

石斛丸

沈香丸

虎骨浸酒

薏苡人浸酒

治肾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诸方[编辑]

沈香散

蛜𧌴散

木香散

桃人丸

阿魏丸

硫黄丸

胡椒丸

砜砂丸

阿魏丸

䃃砂丸

定痛丸

治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诸方[编辑]

沈香散

槟榔散

荜澄茄散

沈香丸

荜澄茄丸

硫黄丸

胡芦巴丸

蘹香丸

治肾藏虚损多唾诸方[编辑]

人参散

半夏散

前胡散

泽泻散

白术丸

赤茯苓丸

治肾气虚损骨萎羸瘦诸方[编辑]

石斛丸

磁石丸

紫石英丸

熟干地黄丸

牛膝丸

治肾藏虚损阳气萎弱诸方[编辑]

天雄散

肉苁蓉散

助阳补虚硫黄散

鹿茸散

天雄散

免丝子丸

四雄丸

鹿茸丸

保寿丸

阳起石丸

莨菪子丸

助阳气神效锺乳丸

附子丸

治育肠气诸方[编辑]

蘹香散

沈香散

荜澄茄散

八仙丸

磁石丸

桃人丸

绿云丹

蛜𧌴丸

治膀胱虚冷诸方[编辑]

磁石散

杜仲散

沈香散

石斛散

鹿茸丸

荜澄茄丸

蘹香子丸

治膀胱实热诸方[编辑]

栀子散

楡皮散

赤茯苓散

大黄散

汉防己散

治膀胱虚冷小便滑数白浊诸方[编辑]

菝𦸉散

韭子散

鸡肶胵散

免丝子散

桑螵蛸散

肾沥汤

肉苁蓉丸

牡蛎丸

黄耆丸

五藏门[编辑]

简要济众方

论肝藏病[编辑]

白茯苓丸

独活散

柴胡散

磁石丸

补肝散

覆盆子丸

补骨脂散

木瓜丸

茯神丸

酸枣人散

人参散

薯蓣丸

乳香散

论心藏病候[编辑]

茯苓散

麦门冬散

远志散

朱砂散

镇心丸

人参丸

地骨皮散

朱砂散

薯蓣丸

人参散

生地黄散

车前子散

川楝子散

鹿茸丸

厚朴散

论脾藏病候[编辑]

前胡散

红芍药散

草豆蔲散

沈香散

厚朴丸

厚朴丸

顺气散

肉豆蔲散

白豆蔲丸

厚朴散

子芩散

黄连丸

肉豆蔲丸

人参散

平胃散

论肺藏病候[编辑]

地骨皮散

白鲜皮散

百部散

玉润华盖散

桑白皮散

马兜零散

葶苈丸

汉防己丸

石菖蒲丸

紫苑散

大黄丸

丹参散

槟榔散

草豆蔲散

诃梨勒丸

论肾藏病候[编辑]

巴戟天丸

天雄丸

胡芦巴散

楮实丸

巴戟天丸

附子丸

鹿茸丸

补骨脂丸

磁石丸

茴香散

巴戟天散

桂心散

茴香丸

川楝子丸

大全本草

三因方

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编辑]

泻肝汤

泻胆汤

温胆汤

心小肠经虚实寒热证治[编辑]

清脉汤

茯苓补心汤

分气补心汤

温脾汤

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编辑]

清脾汤

平胃散

补脾汤

养胃汤

肺大肠经虚实寒热证治[编辑]

清肺汤

泻白汤

补肺汤

固肠汤

肾膀胱经虚实寒热证治[编辑]

青原汤

泻浮汤

温肾散

补浮汤

神巧万全方

治肝虚方[编辑]

补肝散

益肝双补丸

芎䓖丸

山茱萸散

治肝实方[编辑]

泻肝散

半夏丸

治胆虚冷方[编辑]

决明丸

酸枣人丸

治胆实方[编辑]

麦门冬散

胡黄连丸

地黄散

治心虚方[编辑]

远志散

柏子人丸

朱砂散

治心实方[编辑]

地黄散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治小肠虚方====

塩煎散

槟榔散

砜砂丸

治小肠实方[编辑]

郁金散

地黄飮子

治脾虚方[编辑]

补脾丸

人参散

萝卜子散

荜澄茄散

生姜煎

砜砂煎丸

诃梨勒散

消食丸

治脾实方[编辑]

石膏煎

人参丸

治胃虚方[编辑]

厚朴散

治胃实方[编辑]

犀角散

生姜汤

治肺虚方[编辑]

补肺款冬花散

紫苑丸

桔梗丸

治肺实方[编辑]

泻肺麦门冬煎

地黄散

治肺萎方[编辑]

紫苑散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治大肠虚方====

厚朴散

治大肠实方[编辑]

治肾虚方[编辑]

木瓜煎丸

补肾肉苁蓉丸

补骨脂煎

砜砂煎

蘹香丸

治肾实方[编辑]

泻肾黑参散

泻肾泽泻散

治膀胱虚方[编辑]

沈香散

肾沥散

严氏济生方

肝胆虚实论治[编辑]

柏子仁汤

柴胡散

茯神汤

酸枣仁圆

心小肠虚实论治[编辑]

补心圆

心丹

导赤散

椒附圆

脾胃虚实论治[编辑]

进食散

六君子汤

荜澄茄圆

附子建中汤

生胃丹

壮脾圆

胃丹

补真圆

泻黄散

枳壳圆

橘皮竹茹汤

肺大肠虚实论治[编辑]

白石英汤

泻白散

紫苑茸汤

人参荆芥散

诃梨勒圆

槟榔圆

肾膀胱虚实论治[编辑]

十补圆

鹿茸圆

冷补圆

玄参汤

阳起石圆

韭子圆

葵子汤

圣济緫录

心虚[编辑]

石膏汤

丹砂茯神丸

紫石英汤

菖蒲散

人参远志丸

应真丸

沈香散

茯苓菖蒲丸

山茱萸丸

益心气人参汤

菖蒲散

山芋丸

龙齿汤

茯苓散

茯神丸

黄耆汤

镇心丸

人参远志散

人参汤

补心汤

杏人丸

牛髓丸

茯神汤

石膏汤

写心汤

犀角汤

抑心气汤

人参汤

茯神丸

通心汤

加减火府丸

镇心丸

山栀子汤

冰壶丸

茈胡汤

羚羊角汤

犀角汤

通心汤

至宝丹

牛黄散

大定志丸

定心丸

五藏门[编辑]

圣济緫录

心热多汗[编辑]

小麦汤

犀角汤

石膏丸

羚羊角汤

黄连散

熟干地黄汤

七宝汤

茈胡飮

降气汤

写心汤

心中寒[编辑]

姜附丸

赤石脂丸

吴茱萸汤

乌头丸

桔梗散

茱萸丸

当归汤

大腹皮散

瓜蒂散

心烦热[编辑]

远志汤

麦门冬汤

乌犀汤

黄耆汤

铁粉丸

瞿麦汤

黑豆汤

地黄散

凉心丸

黄芩汤

善笑[编辑]

玄参汤

龙胆丸

丹砂丸

龙齿丸

升麻汤

丹砂酒

瘛病[编辑]

石菖蒲丸

肉苁蓉丸

牛髓丸

茯苓锺乳丸

万金丸

五味子丸

小肠虚[编辑]

沈香汤

牡蛎丸

益智丸

蓬莪茂散

蘹香子丸

干姜汤

牛膝丸

断弓弦散

温肠丸

小肠实[编辑]

麦门冬汤

射干汤

瞿麦汤

滑石散

地黄汤

胡荽汤

郁金散

小肠有寒[编辑]

干姜黄连汤

厚朴散

木香汤

乌梅丸

木香丸

阿胶汤

脾虚[编辑]

养脾散

豆蔲汤

大理中丸

厚朴丸

大养脾丸

乌药沈香丸

诃梨勒汤

白术散

豆蔲丸

厚朴丸

荜拨丸

白术汤

补脾汤

藿香汤

温气煮散

香橘汤

人参汤

温中散

附子汤

荜澄茄飮

厚朴散

脾实[编辑]

半夏汤

槟榔丸

脾藏虚冷泄痢[编辑]

白术汤

保安丸

白石脂丸

荜拨丸

鸡舌香散

肉豆蔲丸

肉豆蔲丸

诃梨勒丸

厚朴散

人参汤

附子散

木香汤

白术散

诃棃勒散

建脾汤

乌头丸

石亭脂丸

草豆蔲散

厚朴煮散

人参豆蔲煮散

肉豆蔲散

宿食不消[编辑]

沈香煎丸

京三棱丸

磨滞丸

胜金丸

温白丸

礞石丸

木香丸

金液丸

薰陆香丸

大丁香丸

阿魏丸

乳香煎丸

丁香丸

大应丸

五香丸

丹砂丸

小三棱煎丸

木香枳实丸

人参茈胡汤

小麝香丸

陈麹丸

吴茱萸丸

磨脾丸

脾瘅[编辑]

兰草汤

赤芍药汤

葛根汤

竹叶汤

麦门冬汤

知母汤

前胡汤

茯苓汤

三和飮子

谷劳[编辑]

沈香汤

丁沈丸

人参散

槟榔散

沈香汤

木香汤

京三棱汤

豆蔲丸

木香汤

分气丸

脾胃冷热不和[编辑]

沈香阿魏丸

丁香散

大腹皮汤

藿香汤

和中丸

匀气汤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编辑]

八味厚朴丸

谷神丸

温白丸

和胃丸

白豆蔲丸

七枣汤

豆蔲汤

半夏汤

胡椒丸

大厚朴丸

半夏飮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编辑]

藿香汤

枇杷叶汤

藿香厚朴汤

京三棱丸

参香散

白术藿香汤

白豆蔲汤

白豆蔲丸

人参藿香汤

平胃丸

人参丸

建中散

桔梗丸

白术汤

荜拨丸

覆盆飮

人参汤

人参汤

厚朴汤

辛香散

五灵脂丸

脾藏冷气攻心腹疼痛[编辑]

丁香丸

吴茱萸丸

抵圣丸

乳香丸

沈香丸

塩煎散

戎塩丸

正元荜澄茄汤

麝香荜澄茄丸

鳖甲煎丸

附子丸

丁香散

厚朴丸

青木香丸

参苓散

沈香丸

集圣汤

吴茱萸汤

肉豆蔲丸

脾藏冷气腹内虚鸣[编辑]

肉豆蔲丸

橘皮煮散

丁香丸

益智煮散

乌头丸

补脾散

趁气丸

太白汤

温脾丸

陈橘皮汤

草豆蔲丸

厚朴汤

人参散

脾气虚腹胀满[编辑]

大腹木香汤

茱萸丸

紫桂大丸

增损理中散

小沈香丸

白术丸

七气汤

育神汤

异效散

黑散子

豆蔲散

荜澄茄煮散

桔梗丸

京三棱鳖甲丸

人参汤

白术散

补脾汤

橘红散

丁香汤

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编辑]

沈香丸

黄耆煮散

山芋丸

调中思食丸

粟附丸

肉豆蔲丸

厚朴散

香朴丸

蜀椒丸

人参汤

团参丸

陈橘皮煎丸

椒朴丸

五藏门[编辑]

圣济緫录

脾胃不和不能飮食[编辑]

木香煮散

建中丸

和胃丸

紫苏丸

七宝汤

沈香汤

大腹汤

半夏飮

木瓜散

高良姜散

白术丸

草豆蔲汤

脾胃气虚弱不能飮食[编辑]

人参大丸

山芋丸

二橘散

调中丸

沈香陈麹丸

藿香汤

人参飮

黄耆汤

姜蜜煎

胃虚冷[编辑]

砜砂丸

丁香丸

厚朴丸

乌头汤

厚朴丸

顺气汤

诃梨勒汤

荜拨丸

丁香汤

厚朴汤

丁香汤

半夏散

温胃煮散

人参附子汤

茯苓汤

豆蔲汤

胃实热[编辑]

赤芍药汤

黄芩汤

黄芩栀子汤

地骨皮汤

葛根汤

前胡汤

食亦[编辑]

干地黄汤

胃寒肠热[编辑]

诃梨勒汤

香橘丸

当归黄连丸

大腹木香汤

和胃丸

调气温胃丸

厚朴丸

妙应丸

胃热肠寒[编辑]

芍药丸

立通丸

沈香散

干地黄汤

调中汤

京三棱煎丸

黄耆汤

前胡木香汤

麦门冬汤

半夏汤

肺虚[编辑]

补肺汤

人参汤

补肺丸

桑白皮汤

锺乳丸

补虚汤

补肺阿胶散

人参茯苓丸

厚朴汤

九味汤

定喘款气丸

橘皮汤

麻子汤

地黄煎

杜仲汤

三味丸

补正汤

五味子汤

紫苑汤

补肺汤

麦门冬丸

肺实[编辑]

黄耆煮散

麻黄汤

地骨皮汤

葶苈丸

桔梗汤

枸杞汤

马兜零汤

黄芩汤

肺胀[编辑]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半夏飮

槟榔汤

紫苑汤

石膏汤

皱肺丸

杏人丸

肺消[编辑]

黄耆汤

菟丝子散

黄耆汤

干姜甘草汤

肺中寒[编辑]

华盖汤

白石英丸

紫苏子汤

麻黄汤

五味子汤

款冬花汤

温肺散

橘皮汤

参附散

桂心汤

麻黄飮

肺气喘急[编辑]

鸡膍胵丸

通膈汤

泽漆汤

紫苑汤

蜀椒丸

润肺汤

如圣飮

泻肺汤

麻黄生姜汤

甘草桔梗汤

黄芩汤

葶苈丸

四神汤

水蓼散

桂皮散

猪𦚟散

清肺散

肾虚多唾[编辑]

五味子丸

干地黄汤

半夏丸

前胡汤

诃梨勒丸

茯苓汤

骨虚实[编辑]

补骨脂汤

苁蓉汤

地黄散

芍药虎骨散

地黄酒

四物汤

地骨皮汤

秦芁汤

人参飮

髓虚实[编辑]

地黄煎

温髓汤

枳实汤

地骨皮汤

膀胱虚冷[编辑]

五味子丸

荜澄茄散

鹿茸丸

补骨脂散

石斛汤

锺乳丸

干地黄散

膀胱实热[编辑]

石膏汤

瞿麦飮

车前子散

槟榔飮

猪苓散

芒消散

升麻飮

栀子人汤

拔粹方

五邪相干[编辑]

芎黄汤

医方大成

五脏内外所因证治肝心脾肺肾[编辑]

枳壳煮散

枳实散

桂枝散

清心圆

玄参升麻汤

桂花散

良姜拈痛散

枣膏圆

升麻汤

葶苈散

桔梗汤

排脓散

椒附圆

袖珍方

五脏内外所因证治[编辑]

桔梗飮子

子芩散

茯神散

永类钤方

脾胃[编辑]

胃丹

枳壳元

烧脾散

枣肉元

思食调中元

木香调中元

八珍汤

豆宼橘红散

沈香磨脾散

八味汤

七珍散

曲术元

白术汤

温脾散

桂曲元

厚朴煎元

八味理中元

大藿香散

椒附建脾散

大建脾散

大建脾元

木香顿散

通膈元

天下受拜平胃散

小橘皮煎元

茯苓分气飮

扶老强中元

思食元

凝神散

安中汤

温中元

丁香半夏元

和中散

小甘露飮

白术飮

[编辑]

泻白散

人参荆芥散

桔梗汤

葶苈散

紫苑茸汤

团参飮子

二母汤

温肺汤

扁豆散

升麻汤

[编辑]

[编辑]

[编辑]

升麻飮

新效方

五补汤

食治[编辑]

馀药无名者散见本方

禁忌[编辑]

鍼灸[编辑]

导引[编辑]

五藏门一○五藏论[编辑]

[五藏论][编辑]

夫天地之精气,化万物之形。父之精气为魂,魂则黑,母之精气为魄,魄则白也。以分昼夜。一月怀其胎,如酪。二月成其果,而果李相似。三月有形像。四月男女分。五月筋骨成。六月发鬓具生。七月游其魂而能动右手,是男于母左,是女于母右。八月游其魄而能动左手。九月三转身。十月满足,母子分解讫。其中亦有延月者,有相富贵,而有月不足者,下贱而贫穷。

子生经六十日,瞳子成,能喜笑。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而能匍匐。三百日,髀骨成而能独立。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膝骨成而能行动。若不依此者,男女不安,必有疾病。又儿女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再变。父母三年之中,回干就湿,咽苦吐甘,始得离父母之怀抱。割损母之形像,毁伤母之筋骨,以成其身。

夫内有五藏,外应五行。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因缘而生。

因依足根,以拄踝骨,以拄胫骨。因依胫骨,以拄膝骨,以拄腿骨。因依腿骨,以拄髀骨、胯骨、腰脊骨、胸骨、项骨、头骨、髑髅骨、肩骨、臂骨、肘骨、腕骨、掌骨、指骨。

已上指骨,都共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应天三百六十五度。身上有五百筋脉,复有八万毛孔,复有八万户此户字,合是尸虫。虫。户中八万种,譬如窟中无所不成。名字各异。

五藏者

心,肝,脾,肺,肾。上是阴阳也。

六府者

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是三焦也。

肝合于胆,胆者,中精之腑。

心合于小肠,肠,受盛之腑。

脾合于胃,胃者,水谷之腑。

肺合于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

肾合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三焦者,中腑。水道出于膀胱,膀胱者,即为三焦之腑。血气之津液,皆出于血。血海有馀,自然无疾,血海不足,身少颜色,面无精光。气海有馀,胸面具赤,气海不足,少气力,不多言。水谷之海有馀,则消食肠满,水谷之海不足,则多饥,不消食。髓海有馀,轻便多力,髓海不足,则肝转,耳鸣。

肝属东方甲乙木,外应于眼。

心属南方丙丁火,外应于舌。

肺属西方庚辛金,外应于鼻。

肾属北方壬癸水,外应于耳。

脾属中央戊己土,外应于唇。

六神配五藏[编辑]

胆为滕蛇。

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肺为将军应四方。

肝为尚书有流泪。

肾为列女命主之门。

脾为大夫王在四时。

夫五藏象天,六腑象地,上下相对,以合阴阳之气,外有耳鼻舌口眼,内有五藏六腑。

心病,则口焦。

肝病,则目暗。

脾病,呕逆,不下食。

肝病,则鼻塞不通。

肾病,则耳聋。

心主于血。

肺主于涕。

肝生于泪。

肾生于津液。

脾生于涎。

心是神。

肺是魄。

肝是魂。

肾是志。

脾是意。

色脉为心。

毛发为肺。

爪甲为肝。

脂肉为肾。

化食为脾。

心逆则忧。

肺逆则满。

肝逆则怒。

肾逆则蹇。

脾逆则呕。

心顺面赤。

肺顺面白。

肝顺目明。

肾顺耳目精明。

脾顺则变化飮食。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伤肾。

愁忧必虑,伤心。

形寒飮冷,伤肺。

恚怒逆不可食,伤肝。

飮食劳倦,伤脾。

夫五劳、七伤、六极、五藏败、九候、十绝及妇人产后馀疾,悉缘内积风冷所致。

五劳者[编辑]

◇一忽喜怒,大便苦难,口内生疮,此为心劳。

◇二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馀痰,两胁胀痛,喘息不定,此为肺劳。

◇三面目干黑,口中复苦,精神不定,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如隔罗幕,频频下泪,此为肝劳。

◇四口苦,舌卷强直,不得呕逆,醋心气胀,唇焦,此为脾劳。

◇五小便黄赤,兼有馀沥,腰痛,耳鸣,夜间多梦,此为肾劳。

七伤者[编辑]

◇一阴汗。

◇二精寒。

◇三精清。

◇四精少。

◇五囊下湿痒。

◇六小便数。

◇七夜梦阴。

六极者[编辑]

筋,骨,血,肉,精,气。

◇筋极,则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

◇骨极,则牙齿痛,手足疼,不能久立。

◇血极,则令人面无颜色,头发堕悲。

◇肉极,则令人身上往往如鼠走,体上干黑。

◇精极,则令人气少无力,渐渐内虚,身上无润泽,翕翕羸瘦,眼无精光,立不能定,身中若痒,瘙之生疮。

◇气极,则令人胸胁逆满,邪气冲胸,恒欲大怒,气少不能言。此为六极。

九候者[编辑]

◇一手足青。

◇二手足久肿。

◇三脉枯齿禁。

◇四语声散,鼻虚张。

◇五唇寒冷宣露。

◇六唇肿齿焦。

◇七手顺衣缝。

◇八汗出不流。

◇九舌卷卵缩。

五败者[编辑]

手足肿,无交文,心败。

◇唇反黑无文,肺败。

◇面黑有疮,肝败。

◇阴肿囊缩,肾败。

◇脐肿满,脾败。

十绝者[编辑]

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心绝。

◇口鼻虚张,气复短,肺绝。

◇面青,眼视人不具数出泪,肝绝。

◇面黑,眼睛黄,素汁流,肾绝。

◇泄涎唾不觉,时时忘语,脾绝。

◇手上爪甲青黑,恶骂不休,筋绝。

◇背脊酸疼,腰中复重,骨绝。

◇面无精光,头发自落,血绝。

◇舌卷卵缩如红丹,咽唾不得,足踝小肿,肉绝。

◇发直如竿,汗出不止,肠绝。

五气不足歌五言[编辑]

心气若不足,衄血眼中黄,

悲愁及喜怒,烦闷即荒忙。

梦寤不自觉,心热须水浆。

咽喉中满痛,舌强口夸张,

冷汗出不止,忘语忽惊忙。

此为损心气,不疗转加伤。

肺气若不足,肚胀不能安,

呕逆及上气,悲思数多端,

形寒似飮冷,肺损唾痰涎,

皮毛不觉起,恚怒数千般。

肩脊背强痛,梦里鬼相牵。

鼻中不觉气,寻常骨隔干,

此为肺不足,不疗病成难。

肝气若不足,远视目失力,

两胁气胀满,上下连胸臆。

四肢热复冷,肚痛不能食,

眼前见火生,冷泪频频拭。

不疗恐失明,此为肝不足。

肾气若不足,腰胯收摄难,

恍惚心少力,重听不闻言。

眼前如艶水,冷气在腰闲,

身中悉皆痒,骨痛不能安。

坐复身拘急,气乏咽喉干,

状似洋胶汁,腰胯强如寒,

此为肾不足,于身不自安。

脾气若不足,令人面目黄,

食即欲呕逆,唇干复口疮,

气胀四支重,意相并慞惶。

不欲闻人语,脾渴即须浆。

此为脾不足,急疗可为良医人。

药名之部,所出医王,黄帝造针经,历有千卷。药姓名品,若匪神仙,何能备著?且神农本草,辩土地而显君臣,岐伯经方,说酸醎而陈冷热。雷公妙典,略述炮炙之宜,弘景奇方,备说根茎之用。

只如犀角抵触之义,故能逐汪驱邪,牛黄坏鸩之功,是以安魂。蓝田玉屑,可以镇压精神,中条麝香,堪将辟邪除鬼。河内牛膝,去膝冷而止腰疼,防风除头风而抽胁痛。半夏有消痰之力,制毒要用生姜,当归有止痛之能,会须白芷。晋地龙齿偏差颠癎,太山茯苓延年却老。

仁参、薯蓣能令耳目聦明,远志、菖蒲妙能开心益智。甘草安和诸药,遂得国老之名,大黄宣引众功,乃得将军之号。秦胶结罗纹之状,干漆作蜂窠之形。丹砂会取光明,升麻破求青绿。秦椒须汗,朴硝、矾石须熬。杜仲削去麁皮,桂心还求肉味。石英须硏似面,杏仁别𢭏如膏。兔丝得酒乃良,矾石烧之力好。防葵唯轻唯上,狼毒唯重弥佳。

黄芩以腐烂为精,闾茹蚛头为上。石南采叶,甘菊收花。五茄剥取其皮,牡丹要须去骨。鬼箭破血,乃有射鬼之灵,神屋除温,非无保神之验。呕吐汤煎干葛,转筋酒煮木瓜。目赤宜点黄连,口疮宜含石胆。木兰皮能除点,流黄妙去死痹。菵草杀齿内之虫,藜芦烂鼻中宿肉。赤油宜涂鸡子,白癞偏服越桃。火烧多占水萍,杖打须加松实。琥珀拾芥乃辩其真,磁石引针将知不谬。石得鸩粪乃烂如泥,漆遇蟹黄便化为水。

三棱破癖,本出行从,刘寄奴疗疮,起于田猎。牡蛎助柏仁之力,地黄益天门冬之功。敛、及反乌头之精,栀子解踯躅之毒。苦参、酸枣以味为名,白术、黄连将色为号。蜈蚣、蜀漆,陆地摽名,狗脊、狼牙,因形为记。只如八味肾气,补六极而差五劳,四色神丹,荡千痾而除万病。槟榔下虫除气。玉壶丸去积冷消坚。李子预有杀鬼之方,刘涓有遣鬼之录。耆婆童子,妙述千端,喩父医王,神方万品。是以有命者,必差,虢太子死而更甦。无命者,难理,晋公生而致死。

此之养病,如积薪投火而薪存。人若有病,去病而人活。不去火而薪被焚,病不除而徒丧命。是以神方千卷,药名八百。中黄丸能差千痾,底野迦善除万病。扁鹊秘论,乃摠君臣,冷热不调,酸醎各异。

夫五常之体,因暑湿而结百疾。头风目眩,须好菊花,脚弱行迟,多添石斛。卒中霍乱,宜服茅香之汤,久患脊腑,急内蚺蛇之胆。痹湿挛痛,须用茵芋,皮肤瘙痒,宜加蒴藋。伤寒发汗,要用麻黄,壮热不调,宜加竹叶。恒山、鳖甲,疗疟之功,枳实、芎穷,善除心家之闷。卒患鬼注,须用雄黄,忽尔惊邪,时须龙齿。当归、芍药,去肚痛之痾,款冬、紫苑,除颖嗽之疾。槟榔、白术,理宿食不消,硭硝、大黄,泻症瘕之病。黄连、阿胶,善能止痢,通草有发声之能。水蛭、䖟虫,善能破血。蕤仁明目,秦皮、决明去翳。

牛膝止膝痛风冷,鹅脂善治耳聋。蜂房能消毒肿,蟹黄善去漆疮,芜荑、狼牙杀白虫,桔梗、蘘荷善除蛊毒,乱发灰能止血汗,滑石通淋沥之疾。菵草定其牙疼,海藻能除瘿气。知母、括楼止渴,麦门冬、石膏除温。署预、补骨、泽泻能治膀胱。远志、菖蒲聪明益智。胁中乏痛宜用防风。当归、艾叶、阿胶善治动,连翘止疬。矾石疗耳内之脓。小便不利,宜服亭历。杏人益气,身体轻肥。妇人产后羸弱,宜服黄精、酸枣、紫花、白微。

生葛、人参治五藏虚热。麦门、锺乳补肺安心。紫苑、柴胡疗人上气,雄黄、薤白能止狂风。犀角、升麻、乌梅偏医热肿。独活理人面上游风。茵芋、闾茹治人髭落。天行温病,宜服芍药、生姜。壮热口干,宜下大青、知母。甘草宜补五藏,人参好定精神。丹参养魂安魄,地黄能通血脉,黄精定长肌肤。

夫以三焦为性,处用不同,五味酸咸,其根各异。只如天有五星,地有五岳,而运五藏。所以肺为丞相,肝为尚书,心为帝王,脾为大夫,肾为列女。肝与胆合,脾与胃通。小肠连心,大肠连肺,膀胱合肾。是以肝藏盛则目赤,心热即舌干。肾虚即耳鸣,肺风即鼻塞。目是肝候,舌是心官,耳作肾司,鼻为肺应。心主血,肺主皮肤。肝主于筋,肾主于骨。骨假筋立,筋籍肉行,肉假皮存,皮因骨长。故骨患从肾,筋患出肝,肉患伤脾,皮患由肺。

只如十二经脉,上下巡还,入八脉冀倾,内外流转。三焦六腑,四海七神,胸膈咽喉,唇齿臂肋,股肱𣍰胯,指腕爪甲,九窍八𢨺,三阴五会,小肠胃口,脐胁脊膂,项颊曲须,颔额鼻柱,唇龂牙齿,掌腋发,已上但有患处,皆有所因。莫不内积虚劳,外缘风湿。察其颜色,即辩寒温,听声音,便知损益。只如戏惊者心疾,多笑者肾邪。呻吟者患脾,啼哭者损肺。声细者是冷,声绝者患风。声轻者患虚,声麁者患热。肤白是冷,皮青是风。颜黑者是温,面黄即热。心虚忘,脾虚患饥,肾冷腰疼,肝实多怒。

视毛知血,见爪知筋,看目知肝,举齿知骨。骨伤,齿黑,损燋。筋绝,爪干。气少,声短,声声气促。发是血馀。是患之意,原见之,可作医疗。即如此委细,乃是良医。又须用医方,妙闲药性,应病与药,性不羌者。是以代无良医,枉死者,半。

天地之内,以人为贵。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人有四支,天有五行,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八风,人有八节,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经脉,天有二十四气,人有二十四兪,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昼夜,人有寐寤,天有雷电,人有喜怒,天有雨露,人有啼泣,天有阴阳,人有寒暑。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泉水,人有血脉,地有草木,人有毛发,地有金石,人有牙齿。是以经云,“皆禀四大五常,假合成身。”

夫阴阳之气,情有喜怒哀乐之性,人有礼义智信。故天圆地方,四时八节,五藏六腑,荣卫之气,九窍呼吸,寒暑皮毛骨齿,经脉表里虚实。男子阴阳相系,为之五劳,冷热相冲,遂为七伤之疾。厥气入膀胱,梦游走。阴气沈而梦大水,兼之恐惧。阳气发上,梦见大火而烦。上盛则梦飞空,下盛梦见沈水,中渴,渴即是热也。

夫五藏重斤两[编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心为帝王,监领四方。重十二两,中有七孔,孔有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2"class="jusok">주-D002

◇肝为尚书,有五叶,应五常。重三斤十两。

◇胆为将军,决曹吏。在肝短叶下,重九两,精汁四合。

◇脾为谏议大夫,重二斤三两,阔三寸,长五寸。有膏半斤,主囊湿血温。主藏意。在胃下,助胃气,主化谷食也。

◇胃重二斤十四两,盛谷三斗五升。

◇肺为丞相,有四叶,应四时。重二斤十二两,主藏魄,出音声。

◇肾为列女,在后宫,有两枚。重二斤一两,主藏末,灌注诸脉也。

五藏门一○金匮方[编辑]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编辑]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醋,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馀。”是其义也。馀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鍼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闲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闲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欬。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觧,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沈大而滑,沈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医下,得续下利,清谷不之,一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馀皆仿此。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幷治[编辑]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藏,浮之,虚,接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𥆧,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小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欬,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飮热。旋复花汤主之。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𥆧𥆧而短气。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3"class="jusok">주-D003治,久则愈。◇师曰,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䅽气,何谓也?

◇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䅽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五藏门一○巢氏病源五脏六腑病诸候[编辑]

肝病候[编辑]

肝象木,王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府而主表,肝为藏而主里。

肝气盛为血有馀,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待于冬,起于春。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待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禁当风。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沈濡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虽病不死。肝脉来,盛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肝病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颐颐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心病候[编辑]

心象火,王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而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合,小肠为府而主表,心为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馀,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脾闲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写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待于春,起于夏。于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待于甲乙,起丙丁。于时,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心。夏以胃气为本,夏心火王,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沈濡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是脾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脾病候[编辑]

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府主表,脾为藏主里。

脾气盛为形有馀,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萎不收,行善瘈,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寔也,则宜写之。脾气不足,则四支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待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待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写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六月脾土王,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乘土,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克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当瘥。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穊。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脾脉来寔而盛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乌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弱而乍数乍踈然。其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肺病候[编辑]

肺象金,王于秋。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藏气,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阴其经,与大肠合,大肠为府,主表,肺为藏,主里。

肺气盛为气有馀,则病喘欬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则宜写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待于长夏,起于秋。于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待于戊己,起于庚辛。禁寒飮食、寒衣。于时,下晡慧,夜半静,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写之。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平肺脉,微短涩如毛。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上下如循鸡羽,曰病。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欲咳,其脉微迟为可治。秋金肺王,其脉浮涩而短,是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当愈。

肺脉来,汎汎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气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无胃气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脉至,大如虚,如毛羽中人肤然,其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肾病候[编辑]

肾象水,王于冬。其脉如石而沈,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醎,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为府。主表,肾为藏主里。

肾气盛,为志有馀,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寔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肾病者,腹大体肿,喘咳,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

于四时,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待于秋,起于冬。于日,愈于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待于庚辛,起于壬癸。无犯尘垢无衣炙衣。于时,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咸以泻之,苦亦补之。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曰肾病。肾风水,其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善惊,惊以心萎者,死。

冬肾水王,其脉沈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可治。反得弦细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虽病,治之不死也。肾死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真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见者,皆死不治。

胆病候[编辑]

胆象木,王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府也。谋虑出焉。诸府藏皆取决断于胆。其气盛为有馀,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小肠病候[编辑]

小肠象火,王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府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馀,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肠䐜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胃病候[编辑]

胃象土,王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府也。为水谷之海,诸藏府皆受水谷之气于胃。气盛为有馀,则病腹䐜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则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关脉滑,胃内有寒。脉滑为实,气满不欲食。关脉浮,积热在胃内。

大肠病候[编辑]

大肠象金,王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府也。为传导之官,变化槽粕出焉。其气盛为有馀,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为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则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时。

膀胱病候[编辑]

膀胱象水,王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馀者,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馀,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写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三焦病候[编辑]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贯鬲,布胸内,走掖,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主内而不出也。

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内。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气盛为有馀,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写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五藏横病候[编辑]

夫五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肾象水。其气更休更王,互虚互实。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风湿阴阳毒气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藏而形证见焉。

脾胀病候[编辑]

脾胀病,有是脾虚,为风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结,令脾气不宣调,拥聚而胀也。其病喜哕,四支急,体重不能胜置也。

五藏及身体热候[编辑]

荣卫不调,阴阳否隔,若阳气虚,阴气盛,则生寒冷之病,令阴气虚,阳气实,故身体五藏皆生热,其状噏噏而热,唇口干,小便赤也。

五藏门一○千金方[一][编辑]

肝脏脉论[编辑]

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

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秩,卷卷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凖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痾无所逃矣。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骨节,终会通十二经焉<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3"class="jusok">주-D003。肝主魂,为郞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花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凡人寝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凡肝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王于春。春时万物始生,其气来濡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濡即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实而弦,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胠满。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内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作,颐颐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金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令人阴缩而挛筋,两胁肋骨举一作,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曰平。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微涩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瘥。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为痈肿。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妄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如覆柸。缓甚为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欬引小腹。小甚为多飮,微小为消瘅。滑甚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飮,微涩为瘈疭筋挛。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飮。溢飮者,渴暴多飮,而溢入肌肤肠胃之外也素问,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冷头痛。

扁鹊云,肝有病则目夺精。虚则寒,寒则阴气壮。壮则梦山树等。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色主春。病变于色者,取之荣。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脾一日之,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小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血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凡肝病之状,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若欲治之,当取其经,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脉沈之而急,浮之然,苦胁痛有气,支满引小腹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脊痛,足为寒,时癃,女人月事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年有所堕坠。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芁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郄,皆泻之。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瘈,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闲青脉,以去其瘈。

凡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

肝中风者,头目𥆧,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翕发热,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胸中烦热。

肝中寒者,其人两臂不举,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时盗汗,欬,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沈,胸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热鼻窒。

肝伤,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肝著,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飮热。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欬逆,㾬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

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适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为大逆,十死不治。

襄公问扁鹊曰,吾欲不诊脉,察其音,观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闻乎?

答曰,乃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黄帝贵之,过于金玉。入门见病,观其色,闻其呼吸,则知往来出入,吉凶之相。

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经足厥阴。厥逆少阳,则荣卫不通,阴阳交杂,阴气外伤,阳气内击。击则寒,寒则虚,虚则卒然喑哑不声。此为厉风入肝,续命汤主之方见诸风门。

但踞坐不得低头,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失便利。甚则不可治,賖则旬月之内,桂枝酒,主之方见诸风门。

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为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逆则闷,闷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说有人。此为邪热伤肝,甚则不可治。若唇色虽青,向眼不应可治。地黄煎主之方见下肝虚实篇中。

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乌梅丸主之方见诸疟门。。若其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候也。若其人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青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馀。

其人木形,相比于上角,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他他然。

胁广合、坚脆、倾正,则肝应之正。青色,小理者,则肝小,小则藏安,无胁下之病。粗理者,则肝大,大则虚,虚则寒逼胃迫咽,善膈中旦胁下痛。广胁反骹者,则肝高,高则实,实则肝热,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合胁危一作兔。骹者,则肝下,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

胁骨坚者,则肝坚。坚则脏安难伤。胁骨弱者,则肝脆,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腹好相者,则肝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胁骨偏举者,则肝偏倾,偏倾则胁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胆少阳为肝之部,而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沈浊为内,浮清为外。

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肝前病,目则为之无色,若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賖促,賖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闲。

肝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

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顺顺而见。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春木肝脉,色青,主足少阳脉也。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之闲。其脉根本并在窍阴之闲,应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

其筋起于小指次指之上,结外踝,上循胻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于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䏚,乘季胁,上走腋前廉,侠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掖,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巓上,下走颔,上结于鼽。其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

其脉起于目兑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兑眦后。

其支者,别兑眦,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闲,循大指岐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阴,为表里。厥阴之本,在行闲上五寸,应在背输,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半寸是也。别走厥阴,下络足趺,主肝生病。病实则胆热,热则厥,厥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一倍。病则胸中有热,心胁头颔痛,缺盆腋下肿。

虚则胆寒,寒则痿躄,躄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病则胸中有寒,少气口苦,身体无膏泽,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若阴阳俱静,与其俱动,如引绳俱顿者,病也此尽是足少阳胆经筋脉支别为病,令取足厥阴肝经附于后。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巓一本云,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颓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胻上,结内辅之上下,循阴股,结于阴器,结络诸筋。

春三月者,主肝胆,青筋牵病也。其源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里之痾因起。从少阳发动反少阴气,则脏腑受疠而生,其病相反。

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腰背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涩涩前寒而后热,颈外双筋,牵不得屈伸,颈直背强,眼赤黄,若欲转动,合身回侧。故曰青筋牵病。方见伤寒门。

胆腑脉论[编辑]

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闲下,贮水精汁二合难经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刚能柔。目下果大,其胆乃横。

凡胆、脑、髓、骨、脉、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若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甲乙作,神。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若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趾闲,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若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趾本节后一寸是。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

若善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欬不已,则呕胆汁。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甲乙云,梦斗讼,自刳。

胆应筋。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耎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败者,胆结。

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卧起不定。若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发于玄水。其根在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方见水肿门。

胆有病,则眉为之倾。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能反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兑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其经脉经筋支别,已具前肝藏部中。

心脏脉论[编辑]

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

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呑,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

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洪。相于春,王于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漑灌经络,津液皮肤。

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内干枯,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幷中其母。

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面黑如㯃叶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一作,弦。,曰平。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肾乘心,必癃。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若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若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也。

心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巓疾。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当病痟渴自已渴一作环。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诠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扁鹊曰,心有病,则口生疮腐烂。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精气幷于心则喜。心虚则悲,悲则忧。实则笑,笑则喜。

时主夏。病者,时闲时甚,知其源,取其输,观其应,审其害。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欬,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方。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甲闲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脉沈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火两数。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

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闲使,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心胞胳经。。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其输。

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则飮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虀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

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出。肺气衰者,即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水者,其人身体肿一作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憹,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者,蛔咬也。以手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小腹当有形。其以心为壮藏,小肠为之使,故小腹当有形。

诊得心积沈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疭,主血厥。夏差冬剧,色赤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欬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沈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方见惊悸门。。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㖞冒昧好自笑。此为厉风入心,荆沥汤主之方见诸风门。

心虚风寒,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㖞邪。姜附汤主之方见诸风门。。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疗,青黄白黑,不可疗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方见诸疟门。。<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5"class="jusok">주-D005若其人本来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于常,白术酒主之方见诸风门。。<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6"class="jusok">주-D006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以察之。赤为心,心合脉,赤如鸡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馀。其人火形,相比于上征,赤色,广䏖,兑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了,好顾急心。不寿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阴窍窍然。

𩩲骭长短倾正则心应之。正赤色小理者,则心小,小则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则心大,大则虚,虚则寒,寒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无𩩲骭者,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𩩲骭小短举者,则心下,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𩩲骭长者,则心坚,坚则藏安守固。𩩲骭弱以薄者,则心脆,脆则善病消瘅热中。𩩲骭直下不举者,则心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𩩲骭向一方者,则心偏倾,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下云,若𩩲骭小短,薄弱而下,则心下,下则虚,虚则伤寒,病忧恚内损,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虫齿,痛侵唇齿。若𩩲骭高起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于心,闷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痈,舌伤。小儿则便秘,口重舌,鹅口声嘶。方见头面门。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肠太阳为心之部,其处陷起,即病生矣。藏合内外,部亦内外。沈浊属内,浮清居外。若外病内入,小腹满起,内病里出,所部陷没。外入内,前治阳,后补阴,内出外,前补阴,后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在阳主外,在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咎,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枯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卯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賖促。賖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腠旬月之间。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点颜即若<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8"class="jusok">주-D008,见颜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两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又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于分部,胐胐而见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大心脉色赤,主手太阳也。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其脉本在外踝之后,应在命门之上三寸。命门者,在心上一寸也。脉根在少泽,少泽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肘内兑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甲,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闲。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合手少阴为表里。少阴本在兑骨之端,应在背后,同会于手太阴。其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

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主心生病。病实则小肠热,热则节弛,弛则阳病,阳脉大反逆于寸口再倍。病则嗌痛颔肿,耳聋目黄,卧不能言,闷则急坐。虚则小肠寒,寒则生肬,肬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过于一倍。病则短气,百节痛,筋急颈痛,不能转顾此尽是手太阳小肠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心主胞胳,少阴心经,附于后。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五寸甲乙作,贰寸。,出于两筋闲,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闲。

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闲,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闲,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也。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理,在腕后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咽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大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阳太。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胁。。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后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盛者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胳。包胳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

少阴无输,心不病乎?曰,其外经腑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肠,赤脉㩌病也。其源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太阳动发,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虚则为阴邪气所伤,身战脉掉捉所不禁。脏实则为阳毒所侵,肉热口开舌破,咽塞声嘶,故曰赤脉㩌病方见伤寒门。

小肠腑脉论[编辑]

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三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后附脊,左回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傅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难经云,十六曲,盛谷贰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复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闲热,若脉滑者脉经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后横文中,入一分。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小肠有寒,其心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小腹䐜胀,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于小肠,心欬不已,则气与欬俱出。

厥气客于小肠,梦聚邑街衢。

心应皮。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扁鹊云,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所以表清里浊。清实浊虚。故食下肠实而胃虚。故腑实而不满。实则伤热,热则口张,口为之生疮。虚则伤寒,寒则便泄脓血。或发裹水,其根在小肠,先从腹起方见水肿门。。<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

小肠绝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经脉支别,已见心藏部中。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right;">医方类聚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