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卷六
目录 | 针灸大成 | |
◀上一卷 | 卷六 | 下一卷▶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编辑]一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 不伤于荣卫也。 取穴先将指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著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 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摛龙,心无依慕, 若待贵人之说也。 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 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由令冷热相肛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 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 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进针理法取机关,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者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凡下针,如针下针,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其气自通行也。 摄法应知气滞经,须鸰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者要穷精。 七针退者,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著意, 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三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 退针十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下入肉缠针, 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 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悠悠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撚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撚,治下大指向肭撚。外撚者, 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撚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撚者,为之补, 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撚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 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此乃针中之秘旨也。 撚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者,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至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者,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次而已,以指捻针, 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 摇针三部六摇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致令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 如拔虎尾之状也。 拔针一法最为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总歌曰针去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 指撚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口诀 烧山火 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络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撚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插针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 依前再施也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甯。 口诀 透天凉 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 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自然消。 口诀 阳中隐阴 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个阴,先寒后热入,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 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疭,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口诀 阴中隐阳 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 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口诀 留气法 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连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 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志意求,指头手法为留气,身除疾痛再无忧。 口诀 运气法 能泻,先直后卧。 运气用纯阳,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凡用针之时,先用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 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运气行针好用工,遍疼痛忽无踪,此法密传堪济世,论金宜值万千锺。 口诀 提气法 提气从阴微撚,能除冷麻之症。 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似觉气至,微撚轻提其针,使针不经络气聚, 可治冷麻之症。 提气从阴六数同,堪除顽痹有奇功,欲知奥妙先师诀,取次机关一掌中。 口诀 中气法 能除积,先直后卧泻之。 凡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疼痛立起其针, 不与内气同也。 中气须知运气同,一般造化两殷功,手中运气叮咛使,妙理玄机起疲癃。若关节阻, 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 又按扪摩屈伸,道引之法而行。 口诀 苍龙摆尾手法 补 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船上舵,周身偏体气流苏。 或用补法而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汉中变也。 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 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 夺流不失其所矣。 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夺来遍体周,任君有体千般症,一插须教疾病休。 口诀 赤凤摇头手法 泻 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 退针,从巳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 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似船中之,犹如赤凤摇头,辨别迎随逆顺,不可违理胡求。 口诀 龙虎交战手法 三部俱一补一泻。 龙虎交战争,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撚,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撚,凡得六数, 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复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 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青龙左转九阳宫,白虎右旋六阴,通复玄机随法取镇,消息阴阳九六中。 口诀 龙虎升降手法。 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撚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撚。经络得气行, 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衣前法再施。 龙虎升腾撚妙法,气行上下合交迁,依师口诀分明说,目下交君疾病痊。 口诀 五脏交经。 五脏交经须气溢,候他血气散宣时,苍龙摆尾东西撚,定穴五行君记之。 凡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 五行定穴分经络,如船解缆自通亨,必在针头分造化,须教气血自纵横。 口诀 通关交经。 通关交经,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补泻得理。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 运入关节之中,后以补则以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使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行赤凤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 宣通气自流。 口诀 膈角交经。 膈角交经,相克相生。 凡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 病之寒热,其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膈角要相生,水火任君能,有症直在取, 无病手中行,仰卧须得隐,法得气调匀,飞经疗入角,便是一提金。 口诀 关节交经。 关节交经,气至关节,立起针来,施中气法。 凡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关节交经莫大功,必令气走纳经中,手法运之三五度,须知其气自然通。 口诀子午补泻总歌。 补则须弹针,爪甲切宜轻,泻时甚切忌,休使疾再侵。 凡用针者,若刺针时,先用口温针,次用左手压穴。其下针之处,弹而弩之, 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却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 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微紧, 留待气至后,宜用补泻之法若前也。 动与摇一例,其中不一般,动为补之气,摇之泻即安。 口诀 子午捣臼法 治水蛊膈气。 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匀,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 其症即愈。 子午捣臼是神机,九入六出会者稀,万病自然合大数,要教患者笑嘻嘻。 口诀 子午前后交经换气歌。 子后要知寒与热,左转为补右为泻,提针为热插针寒,女人反此要分别。 午后要知寒与热,右转为补左为泻,顺则为左逆为右,此是神仙真妙诀。 口诀 子午补泻歌。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滚汤煎冷雪,若要寒时皮肉寻,不枉教君皮破裂。 阴阳反复怎生知,虚实辨别临时诀,针头如驽似发机,等闲休与旁人说。 口诀 子午倾针。 子午倾针,要识脉经,病在何脏,补泻法行。 凡欲下针之时,先取六指之诀,须知经络,病在何脏,用针依前补泻。 出入内外,如有不应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内,有阴有阳,有阳隐阴,有阴中隐阳, 有日为阳,夜为阴,子一刻一阳生,午一刻一阴生,从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左转为男补之气,右转却为泻之记,女人返此不为真,此是阴阳补泻义。 热病不瘥泻之须,冷病缠身补是奇,哮吼气来为补泻,气不至时莫急施。 补随其经络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 泻迎其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经曰随而济之。 是为之补,迎而夺之,是为之泻。素问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待阴气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待阳气备,乃去针也。 口诀 十二经络之病,欲针之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经云:虚则补其母而不足,实则泻其子而有馀, 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阳膀胱经,虚则补其阳,所出为井,属金,下针得气, 随而济之,右手取针,徐出而疾扪之,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所注为俞,属木, 下针得气迎而夺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是谓之泻也。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撚补泻法, 外撚随呼补脏虚,吸来里辅泻实肥,六腑病加颠倒用,但依呼吸病还除。 女人补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依经三度调病气,令呼吸莫令疏。男子补虚呵外转, 吸来内转泻实肥,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 进火补,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 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 进水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 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如不应,依前导引之,再不应,依生成息数, 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冷热应手。
下手八法口诀
[编辑]揣 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 在阴部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 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难经曰:刺荣毋伤卫, 刺卫毋伤荣。又曰:刺荣毋伤卫者,乃掏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 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由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 此乃阴阳补泻之大法也。 爪 爪而下之,此则针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 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搓 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 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此则随迎之法也。故经曰: 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煖,此则左右补泻之大法也。 弹 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 补针之法也。 摇 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 泻针之法也。故曰针头补泻。 扪 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 使气血不泄,乃为真补。 循 循而通之。经曰: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 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此提按补泻之法,男女补泻,左右反用。 撚 撚者,治上大指向外撚,治下大指向内撚。外撚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撚者, 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撚者,欲令气行至病所。外撚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此下手八法口诀也。
生成数 聚英
[编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设为问答 杨继洲
[编辑]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𫏋, 有阴𫏋,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人图设沟渠, 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渊渠溢满,当此之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此终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问迎随之法
[编辑]经曰:随而济之是为补,迎而夺之是为泻。夫行针者,当刺之时,用皮钱擦熟针。 复以口温针热,先以左手指爪,按其所刺荣俞之穴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 通而取之。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 先深后浅(其浅深之故注标幽赋内)。秋冬三十六息,先浅后深,徐徐而入, 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角之未吞钩,既吞得气,宜用补泻, 补其经脉,推而按内之,停针一二时。稍久,凡起针,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 泻迎其经脉,提而动伸之,停针稍久,凡起针,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按之。 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补者先呼后吸,泻者先吸后呼, 疼痛即泻,痒麻即补。
问补针之要法
[编辑]答曰: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 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 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撚九,撅九号曰天才。 少停呼气二口,徐徐刺入内三分,如前息数足,又觉针沉紧,以生数行之,号曰人才。 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 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 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 虚羸痒麻,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 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岐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 太急伤气,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问泻针之要法
[编辑]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 随咳进针,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撚动。 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撚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入部,号曰地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入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问,号曰天才。 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 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氧,病势各退,针下微松, 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而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问经络
[编辑]答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气之道路也。其源内根于肾, 乃生命之本也。根在内而布散于外,犹树木之有根本。若伤其根本,则枝叶亦病矣, 苟邪气自外侵之,伤其枝叶,则亦累其根本矣!或病发内生,则其势然。 故言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经为正经,络为支络,血气不和,百病乃生。 但一经精气不足,便不足矣。故经曰:邪中于阳,则溜于经,自面与颈,则下阳明, 自项与背,则下太阳,自颊与,则下少阳邪中于阳,则溜腑,自四末臂胻始, 而入三阳,脏气贯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腑者,谓胆胃膀胱大小肠也。 故刺各有其道焉,针下察其邪正虚实以补泻之,随其经脉荣卫以迎随之, 其道皆不有违也。凡中外之病,始自皮肤,血脉相传,内连腑脏,则四肢九窍, 雍塞不通,内因之病,令气盛衰,外连经络,则荣卫倾移,上下左右,虚实生矣。 经云:风寒伤,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乃应形,风伤筋,乃应筋, 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外具阴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具阴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问子午补泻
[编辑]答曰: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 人身则阳气受于四末,阴气受于五脏,亦外阳而肭阴也。左转从外则象天, 右转从内则象地,中提从中则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则能使阴阳内外之气, 出入与上下相参往来,而荣卫自流通矣!男子生于寅,寅阳也。以阳为主。 故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阳为之泻,女子生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 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阴为之泻,此常法也。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 则转针水用出入,当其所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 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 大凡转逆顺之道,当明于斯{子合}穴,(尺盛补之顺其入也)午荣穴。 (盛泻顺其出也。)
问针头补泻何如
[编辑]答曰:此乃补泻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当刺之时。 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天实者,气入也。虚者, 气出也。以阳生于外,故入。阴生于内,故出。此乃阴阳水火出入之气所不同也。 宜详察之,此外有补针导气之法。所谓扪而循之者,是于所刺经络部分,上下循之, 故令气血舒缓,易得往来也。切而散之者,是用大指爪甲,左右于穴切之, 腠理开舒,然后针也。推而按之者,是用右指捻针按住,近气不失,则远气乃来也。 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填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爪而下之者, 是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乃使气散而刺荣,使血散而刺卫,则置针各有准也。 通而取之者,是持针进退,或转或停,以使血气往来,远近相通,而后病可取也。 外引其门以闭其神者,是先用左指收合针孔,乃于针,则经气不泄也。故曰: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也。
问候气之法何如
[编辑]答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须左指闭其穴门,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伏如横努, 起若发机。若气不至,或虽至如慢,然后转取之,转之法,令患人吸气,先左, 转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内女外之法,男即轻手按穴,谨守勿内, 女即重手按穴,坚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针居内是阴部,持针居外是阳部, 浅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 若针下气至,当察邪正,分其虚实,经言邪气来者,紧而疾,谷气来者徐而和, 但濡虚者即是虚,但牢实者即是实,此其诀也。
问呼吸之理
[编辑]答曰:此乃调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虽此呼吸阴阳, 实由一而为体,其气内历于五脏,外随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环经络,流注孔穴, 顺其形气之方圆,然后为用不同耳!是故五脏之出入以应四时,三焦升降, 而为荣卫,经络之循环,以合天度。然则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键, 针家所必用也。诸阳浅在经络,诸阴深在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内其针。 盖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 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呼而不过三口,是外随三焦之阳,吸而过五口,是为活法, 不可用也。 三阴之经(先吸后呼)三阳之经(先呼后吸)
问迎随之理何如
[编辑]答曰:此乃针下子夺之权也。第一要知荣卫之流行,所谓诸阳之经。行于脉外, 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各有浅深。 立针以一分为荣,二分为卫,交互停针,以候其气,见气方至,速便退针引之, 即是迎见气已过。然后进针追之,即是随。故刺法云: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煖。第二要知经脉之往来:所谓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得气以针头逆其经脉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 推而内之即是随,故经云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凡下针之法,先用左手揣穴爪按,令血气开舒,乃可内针,若欲出血,勿以爪按。 右手持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撚,一左一右,透入于腠理,此即是阳部奇。 刺要云:一分为荣。又云:方刺之时,必在悬阳。然后用其呼吸,徐徐推之, 至于肌肉,以及分寸此二者,即是阴部偶分。刺要又云:二分为卫,方刺之时, 必然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却以左手按穴令定,象地而不动, 右手持针,法天之运转,若得其气,左手按穴,可重五两以来。 右手存意捻针而行补泻,惟血脉在俞横,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凡刺脉者, 随其顺逆,不出血,则发针疾按之,凡刺浅深,惊针则止,凡行补泻谷气而已。
问疾徐之理
[编辑]答曰: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言,刺虚实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 然此经有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 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两说皆通)。盖疾徐二字, 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若夫实,出针入针之法,则亦不疾不徐, 配乎其中可也。
问补泻得宜
[编辑]答曰:大略补泻无逾三法,一则诊其脉之动静。假令脉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大者,微出其气;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脉涩者, 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勿出其血。脉小者, 饮之以药,二则随其病之寒热,假令恶寒者,先令得阳气入阴之分, 次乃转针退到阳分,令患人鼻吸口呼。谨按生成息数足,阴气降生,针下觉寒, 其人自清凉矣。又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寒即进针少许,热退针少许。 然却用生成息数治之,三则随诊之。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痒麻,病作有盛有衰, 穴下有牢有濡,皆虚实之诊也。若在病所,用别法取之,转针向上气目上, 转针向左气目在,转针向右气自右,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 所谓推之则前,引之则止,徐往微来以除之,是皆欲攻其邪气而已矣!
问自取其经
[编辑]答曰:刺虚刺实,当迎随,补其母而泻其子,若不虚不实者,则当经取。 谓其正经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经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针。 左手候其穴中之气,若气来至如动脉状,乃内针,要续续而入,徐徐而撞, 入荣至卫,至若得气如鲔鱼入钩,即是病之气也。则随本经气血多少,酌量取之, 略待少许,见气尽,乃出针,如未尽,留针在门,然出针。经曰:有见如入, 有见如出,此之谓也。
问补者从吾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编辑]答曰:十二经脉,皆以荣为根本,卫为枝叶,故欲治经脉,须调荣卫。 欲调荣卫须假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 即是气于荣也。
问皮肉筋骨脉病
[编辑]答曰: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 所生病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进之,则知皮肉筋脉, 亦是后所生之病耳!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筋肉之治, 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浅深之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妙也。 ○一日皮肤,二日肌肉,三日筋骨。
问刺有久速
[编辑]答曰:此乃量病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 假令得病气而补泻,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再至,又行补泻。 经言刺虚须其实,刺实须其虚也。
问诸家刺齐异同
[编辑]答曰: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谓绝皮以出阳邪也)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 (谓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此其旨也。余读难经,常见针师丁德用所注, 乃言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 肝肾之部,阴气所行也。是说所以发挥灵枢之旨,却甚详明。 至于孙氏千金方所言,针入一分,则知天地之气。 (亦与始刺浅之而来血气意合)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 (亦与后刺深之以致阴气意合)针入三分,则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顺逆之气。 (亦与最后极深以下谷气意合乃根本也)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 阳气所行,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 (取象三天两地之数)此说可谓详明矣!及夫后肾所著,则又有自一分而累, 至于十分之说,此法益且密矣,大抵博约不同,其理互异,互相发明,皆不必废。
问阴阳居易之理
[编辑]答曰:此则阴阳相乘之意也。以其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 推原所由,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 故令气血不守其位,一方气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 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阴也。 法当深刺之,痒则阳也。法当刺之,病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病先起于阴者。 法当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也。
问顺逆相反之由
[编辑]答曰:此卫气不得循于常道也。其名曰厥,为病不同,刺法当别。 故经言刺热厥者,若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若留反为热。盖被逆气使然。 由是言之,刺热厥者,宜三刺阴,一刺阳,刺寒厥者,宜三刺阳,一刺阴。 惟其久病之人,则邪气入深,却当深入而久留,须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 去其血脉。
问虚实寒热之治
[编辑]答曰:先诊人迎气口,以知阴阳有馀不足,以审上下经络,循其部分之寒热, 切其九候之变易,按其经络之所动,视其血脉之色状,无过则同,有过则异, 脉急以行,脉大以弱,则欲要静,筋力无劳。凡气有馀于上者,导而下之, 不足于上者,推而扬之。经云:稽留不到者,因而迎之。气不足者,稽而从之, 大热在上者,推而下之。从下止者,引而去之,大寒在外者,留而补之。 入于中者,从而泻之,上寒下热者,推而上之。上热下寒者,引而下之。 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菀陈而血结者,刺而去之。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编辑]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故经言荣者。 水谷之精也。血气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循上下,贯五脏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生也。悍疾滑利,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 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如是则荣卫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 安能不求其补泻焉。
问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按令阳散乃内针
[编辑]答曰: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刺阴部者,从其深也。 系属肾肝之分,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降盛。 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凡欲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 直深内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以阴部主静故也。
问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编辑]答曰:迎随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遥远而设也。是故当荣卫内外之出入。 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引持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 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至于经脉流行之道,手三阳经,从手上头, 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足三阳经,从头下足,足三阴经,从足入腹。 故手三阳泻者,针芒望外,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顺而追之,馀皆仿此, 乃是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大率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 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故曰迎随耳!
问补泻之时与气井阁相应否
[编辑]答曰:此法非止推于十干之穴,但凡针入皮肤间,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 针至肉分间,当阴气封固之分,谓之阁。然中有阁,阁中有开,一开一阁之机, 不离孔中,交互停针,察其气以为补泻,故千金言卫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
问十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编辑]答曰:悬阳谓当腠理间朝针之气也。两卫谓迎随呼吸出入之气也。神属不去, 知病存亡,谓左手古候,以为补泻也。此古人立法,言多妙处。
问容针空豆许
[编辑]此法正为迎随而设也。是以气至针下,必先提退空歇,容豆许,候气至, 然后迎之随之。经言,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问刺有大小
[编辑]答曰: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 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但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 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此乃调阴换阳。 一名接气通经,一名从本引末,审接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实一义也。
问穴在骨所
[编辑]答曰:初下针入腠理,得穴之时,随吸内针,乃可深知之,不然气与针忤,不能进。 又凡肥人内虚,要先补后泻,瘦人内实,要先后补。
问补泻得宜
[编辑]答曰:凡病在一方,中外相袭,用子午法补泻,左右转针是也。病在三阴三阳, 用流注法补泻,荣俞呼吸出缩也。二者不同,至于弹爪提按之类,无不同者, 要明气血何如耳?
问迎夺济固言补泻其义何如
[编辑]答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 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之也。随其气之方去,如卯时气去。 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正虚,而济补之也。馀仿此。
问针入几分几呼
[编辑]答曰:不如是之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厚实处,则可深, 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
问补泻有不在井荣俞经合者多如何
[编辑]答曰:如睛明瞳子,治目疼;听宫丝竹空听会,治耳聋。迎香治鼻,地仓治口㖞, 风池头维,治头。古人亦有不系井荣俞经合者如此。盖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
问经穴流注按时补泻病在各经络按时能去病否
[编辑]答曰:病著于经,其经自有有实耳!补虚泻,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针而愈, 有数针始愈。盖有新痼浅深,而新浅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屡针可除。 丹溪东垣有一剂愈者,有至数十剂而愈者。今人用一针不愈,则不再针矣。 且病非独出于一经小络者,其发必有六气之兼感,标本之差殊,或一针以愈其标。 而本未尽除,或独取其本,而标复尚作,必数针方绝其病之邻也。
问针形至微何能补泻
[编辑]答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 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寒,则气从窍出,复恹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问内经治病汤药少而针多何也
[编辑]答曰:内经上古书也。上古之人,劳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鲜肥,以其内, 衣不蕴热,以伤其外,起居有节,寒暑知避,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生。 虽有贼风虚邪,莫能深入,不过奏于皮肤,经滞气郁而已,以针行气,以灸散郁, 则病随已,何待于汤液耶!当今之世,道德日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纵欲以竭八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过于逸乐, 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病多从内生,外邪亦易中也。经曰:针刺治其外, 汤液治其内,病既属内,非汤液恐不能济也。此和缓以后,方药盛行, 而针灸兼用,固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亦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 非古用针灸之多,今用针灸之少,亦非汤液之宜于今,而不宜于古也。学者当究心焉。
问八法流注之要诀何如
[编辑]答曰:口诀固多,未能悉录,今先撮其最要者而言之,上古流传真口诀。 八法原行只八穴,口吸生数热变寒,口呼成数寒变热,先呼后吸补其真, 先吸后呼泻自捷,徐进疾退曰泻寒,疾进徐退曰补热,紧慢提按似冰寒, 慢提紧按如火热,脉外阳行是卫气,脉内阴行是荣血,虚者徐而进之机, 实者疾而退之说,补其母者随而济,泻其子者迎夺挈,但分迎夺与济随, 实泻虚补不妄说,天部皮肤肌肉人,地部筋骨分三截,卫气逆行荣顺转。 夏浅冬深肥瘦别,由伤筋膜用意求,行针犹当辨骨节,拇指前进左补虚, 拇指后退右泻实,牢濡得失定浮沉,牢者为得濡为失,泻用方而补用圆。 自然荣卫相交接,右泻先吸退针呼,左补先呼出针吸,莫将此法作寻常, 弹努循扪指按切,分筋离骨陷中来,却将机关都漏泄,行人载道欲宣扬, 湍水风林没休息,感谢三皇万世恩,阐尽针经真口诀。
禁针穴歌
[编辑]脑户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威,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
[编辑]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禾迎香程, 颧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委中殷门承扶上,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火此当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太乙歌
[编辑]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 立夏戊辰己巳巽,阴络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应喉离首头, 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远从右谋, 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临尪蛰,壬子腰尻下窍流, 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戊己在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按难经太乙日游,以冬至日居蛰宫,数所在,从一处至九日复反,如是无已, 终而复始。
九宫尻神禁忌图
[编辑]坤踝震臑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干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 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此神农所制,其法一岁起坤,二岁起震,遂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行年到处。 所主伤体,切忌针灸,若误犯之,轻发痈疽,重则丧命,戒之戒之。
九部人神禁忌歌
[编辑]一脐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首,七脊八膝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十干人神
[编辑]甲不治头,乙喉,丙肩,丁心,戊腹,己脾,庚腰,辛膝,壬肾,癸足。
十二支人神
[编辑]子目,丑耳,寅胸,卯齿,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头,酉膝,戌阴,亥颈。
十二部人神禁忌歌
[编辑]一心二喉三到头,四肩五背六腰求,七腹八项,九足十桼,十一阴十二股,是一周。
四季人神歌
[编辑]春秋左右,冬夏在腰脐,四季人神处,针灸莫妄施。
逐日人神歌
[编辑]初一十一廿一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发际外桌位。 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内牙齿足及肝。初四十四廿四,又腰间胃脘阳明手。 初五十五廿五并,口内遍身足阳明。初六十六二十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 初七十七二十七,内桌气冲及在膝。初八十八廿八辰,腕内股内又在阴。 初九十九二十九,在尻在足膝胫后。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内桌足跗觅。
逐时人神
[编辑]子时踝 丑时腰 寅时目 卯时面 辰时头 巳时手 午时胸 未时腹 申时心 酉时背 戌时项 亥时股
逐月血忌歌
[编辑]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米宫,七辰八戌九居巳, 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逐月血支歌
[编辑]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申九酉部, 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四季避忌日
[编辑]春甲乙 夏丙丁 四季戊己 秋庚辛 冬壬癸
男避忌日
[编辑]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 戌日
女避忌日
[编辑]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 亥日
针灸服药吉日
[编辑]丁卯 庚午 甲戌 丙子 壬午 甲申 丁亥 辛卯 壬辰 丙申 戊戌 己亥 己未 庚子 辛丑 甲辰 乙巳 丙午 戊申 壬子 癸丑 乙卯 丙辰 壬戌 丙戌 开日 天医 要安
针灸忌日
[编辑]辛未 乃扁鹊死日 白虎 月厌 月杀 月刑
十干日不治病
[编辑]甲不治头,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日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 壬不治胫,癸不治足。 按以上避忌,俱不合素问,乃后世术家之说,惟四季避忌,与素问相同。 惟避此乃尻神逐日人神可耳!若急病人尻神亦不必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