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惺集/37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六 锺惺集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七·书牍一[编辑]

报蔡敬夫大参[编辑]

某再拜谨报:簿书法令,本非粗事,且亦不能俗人,大人经世之实际,炼性之借资也。以我公当之,益自不俗。王右军“所谓通识,随处行藏”,桓宣武云“我不为此,那得坐谈”,此之谓也。二人岂是俗人,世亦有何者能俗之?以此知风雅世务,达人不分为二也。

呜呼!贤则劳,愚则逸。安得当事者如公数人,屈首此中,而使某辈异时享坐谈之福哉!今天下上下内外,别成一景象,非挥霍弘才不能著手。然亦非幽恬渊净者,胆决不坚,识决不透;亦未有不幽恬渊净,而可谓真挥霍弘才者。公其人也。睹前武昌寄诗及今见寄五诗,岂是下根人所为?某以为学术经济,识者于此可以潜窥。某非能为佞,公亦非受人佞者也。

吾邑谭元春字友夏者,异人也,比于某,真所谓十倍曹丕。读公之诗,知其人。今寄其《简远》《虎井》二集,当自知之。谭生今年二十六,尚为诸生,其时义可出入嘉宾、子逊,砥砺名行,老成简练,他日有用之才也。有此异人,不可不使公知之。

见来诗及先师雷太史,知惜才异世,一片豪杰菩萨肝肠。此公不死,当是救时之相,且其资近道,赵大洲之流也。今其家在部下,上有老母,妻子孤贫,俗态寒灰,一语州守勿溺之,幸甚幸甚。

馀绪颇具扇头五诗,兼金远饷,不宜随俗却谢,拜命九顿。刘忠宣建祠,非公不能作此举。止须烦自作一碑记,后一经俗笔补却,辱矣辱矣。

与徐惟得宪长[编辑]

朱翁贫老,足迹半朱门,口不及事,亦有守人也。比见其冬月无絮,哀之甚。贫士不能为之地。而叩其家中穷苦状,有十百倍如衣无絮者。此一端犹非其所急,特口不肯言耳。尤以宿庇宇下,饮啄恩多,不忍以饥寒言辞频发诸口,以愁仁人之耳。某通家年少,稔翁欲闻此言此状,故代言之。口惠无实,借手任德,薄甚罪甚。

与谭友夏[编辑]

奇俊辨博,自是文之一种。以施之书牍题跋、语林说部,当是本色。至于鸿裁大篇,深重典雅,又当别论。正恐口头笔端,机锋圆熟,渐有千篇一律之意。如子瞻所称“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患最不易疗。

又文字一篇中佳事佳语,必欲一一使尽,亦是文之一病,不为大家。国朝工诗者自多,而文不过数家,且不无遗憾,以此知文之难于诗也。兄兼才大力,故不觉备责之而厚望之。

【又】

廿二日决计东下矣。

太易墓志已成,篇首回互太易自题铭旌一段,似有笔方。既不废太易遗命,而恶题反成大议。文章自有息黥补劓法,如此运笔,黥可无息,劓可无补,英布、郑袖,日日在前可也。弟不谓不可不忠于太易者矣,又安知太易隐衷苦情,不如弟所云云者?素臣状自佳,独怪其与太易密戚死友,而不记其一二细事小语,点染著色,似不得略处反详之法。志中止有诗可谈,谈之尽兴矣,无遗恨矣。非独志太易,志友夏可也,志伯敬亦可也。弟文虽不佳,然似不易削,削则不成丝理。语有发愤犯忌者,众怨众怒弟任之,不以累太易友及其家也。

【又】

赠诗四章,恐南中山川所不经见。以此悲世人心不小,不能下一友夏;心又不大,不能容一友夏也。

【又】

轻诋今人诗,不若细看古人诗。细看古人诗,便不暇诋今人也。思之!

与谭素臣兄弟[编辑]

本求素臣先作太易状,为志文地。读素臣状,反使我摇手不得。小巫行径如此,然又不敢不佳。太易才鬼,宁不畏其尸视也?

太易平生坎,惟有作诗一快,最不当讳言诗,舍此无可志矣。又不必讳其罢诸生。他人诸生不可罢,太易诸生可不必不罢。生,太易诸生不可罢;死,太易诸生何不可罢?且太易罢诸生,自是世界不平事。不平便是奇,奇事当传,平事不必传也。又不当讳其罢诸生作《六等吟》。人间最不得意之事,太易取为最得意之题、最得意之诗,此一段尤紧要,不当讳。凡一切口语罪过,弟当任之。太易闻此,亦当鼓掌地下。

足下兄弟在太易死友中为密戚,故不惜剌剌不已。《记》曰:“必诚必信,勿之有悔。”恐不独为周身周衣计也。

与王稚恭兄弟[编辑]

江令贤者,其诗定是恶道,不堪再读,从此传响逐臭,方当误人不已。才不及中郎,而求与之同调,徒自取狼狈而已。

国朝诗无真初盛者,而有真中晚。真中晚实胜假初盛,然不可多得。若今日要学江令一派诗,便是假中晚,假宋元,假陈公甫、庄孔旸耳。

学袁、江二公,与学济南诸君子何异?恐学袁、江二公,其弊反有甚于学济南诸君子也。眼见今日牛鬼蛇神,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何待异日?慧力人于此尤当紧著眼。大凡诗文因袭有因袭之流弊,矫枉有矫枉之流弊。前之共趋,即今之偏废;今之独响,即后之同声。此中机捩,密移暗度,贤者不免,明者不知。

袁仪部所以极喜进之者,缘其时历诋往哲,遍排时流,四顾无朋,寻伴不得。忽得一江进之,如空谷闻声,不必真有人迹,闻跫然之音而喜。今日空谷中已渐为轮蹄之所,不止跫然之音,且不止真有人迹矣。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作矮子观场。

寄叔弟恮[编辑]

得弟寄诗,与茂之喜跃累日。平地突出士龙、子由,消此平生寂寞,造物于我奢矣。最可喜者,不学伯兄,甚有气骨,有志力,有色韵。《出塞词》如“试看手中剑,未知何究竟”,“从古应募人,岂尽不得还”,“大将虽自贵,少小为奴隶”,“男儿不杀贼,自应死边城”,“本无开拓功,应与卒徒群”,“梦想通侯贵,意气始得雄”,真得老杜骨法,可夺谭二之垒。弟《姊妹行》有酷得乐府遗意者,阿兄平生于此未著手,非不能为,恶近世一副拟古面目耳。弟于此当勉之。近体极有佳处,七言《独坐焚香》一首,便是全作。余一篇中句有同法者,此诗家大忌也。此中变化出没,途径甚多、甚遥,不可自足,不可中废。阿兄于近人非不强项,读古人诗,便觉爽然自失。前于谭二札云:“轻诋今人诗,不若细看古人诗。若细看古人诗,便不暇诋今人也。”数语味之。

肯来京师同清苦,与我谈一冬,胜读十年书也。

【又】

贫病患难,古人之常,天以此扼才士,尤有深意,但以身为本耳。十月不甚寒,入京养病读书,可以居业,可以成名,可以保身,念之念之。

作官真无味,何时得致一命于父亲,衣食粗足,兄弟觞咏一室,啸傲五岳,何减南面也!八月三十日。

与张太学[编辑]

足下为雷先生后事,至忠至密,弟所刻骨不能报者。雷先生一字一笔落人家者,皆当广搜之。不要紧处,偏有深致,即作者亦不自知。弟住夷陵一日,而从笔工处获其一赞、一跋,从黄山人处获其二诗,皆妙有风骨,远过古人。则其遗落者多矣,在著意搜求之耳。世间大有意思人,生前文字,不肯留稿,此自名根淡薄不沾带处。为其后死者,却不可如此也。

与金陵友人[编辑]

去岁曾有一札及小诗奉答,寄托茂之兄邮致。茂之既北首,想竟浮沉也。谭郎友夏,楚之才子也,比于不佞十倍,而风流又倍之,老朽不足道也。相见自能领其妙,不佞不必言,言者不佞意也。

近稿一册奉寄览。不佞从此以后恐竟当作村沙,欲不村时,亦已老丑矣。可叹可笑。

与唐宜之[编辑]

茂之传兄《隐秀轩时义序》,使我悔其业之不精,而窥之太浅也。

谭友夏南来,专为读书,其读书专就兄。千里南来,南中何地?而专就宜之,宜之可知,友夏可知也。友夏之才格意趣,弟不言,向兄处自不必言也。

报座师雷太史[编辑]

僧方厚至,得师七月二十六日手书,知五台之游甚适甚满。当时惺肯从杖履,书至之日,便是还都之日。观政进士,旬日内有何正务可妨?乃从长安尘土间错过,甚可惜也。百泉寓目后,想径还家矣。明年归楚,可谒师庐闻所未闻也。

有便足即刻面发,殊不能备。

与郭笃卿[编辑]

往时入蜀者,道荆州,则过潜江,可图一晤。而此番欲取道夷陵,谒座师,又往承天谒陵,故遂不能由此道,归途或可耳。

弟平生不喜星相,尤不喜星相之极验者。凡以人生祸福,妙在不使人前知。若一一前知,便觉索然,且多事矣。弟所知陈生,则星家之极验者也。以弟不喜其术,欲去而之他邑。想兄与弟同好恶,亦应不喜此术。而世上如我两人趣尚者,百无一二,则陈生之遇者百,而不遇者亦一二也。幸随分推广,但莫荐之锺伯敬一流人耳。一笑。

答马时良[编辑]

得手书,如面谭,即欲作报,而暴病,在死法中。已托友人料理后事,且作遗书示亲戚知友矣。不意十数日后复苏,始能知人。岂宿生山水友朋之缘未断耶?旅病之人,视年丈怡怡家居,如仙如佛。四月弟有蜀中之差,傥不过汝南谒敝座师,即可相过握手耳。力疾口授,不知何语,谅非言词所能悉也。

与马仲良[编辑]

近状死而复苏,具大兄札中,兄得无惊喜乎?旅病之人,视家居如仙,乃复以乐事见夸,何忍也?病中得诗十馀首,以为绝笔,不意此段业缘尚未了也。力疾口授数语,已闷然就枕矣,不能多谈。

与徐干之[编辑]

昨损饷法制湖笔,应是不凡。而弟用之不知其佳处,觉毫间与腕微相距,续致稍次者,正与劣手相宜。寻书一纸为报。北上无定期,穷措大资装粗给之日,便是行日也。

与蔡敬夫[编辑]

向公观楚,而苦其与某远也,今益远矣。向某犹得数四与公书札诗篇往还,而苦其相通之难也,今愈难矣。读公向时书札诗篇,而公未尝与某远也,亦未尝苦其相通之难也。想公相思时,亦复作如是观耳。

每念致身既迟,而作官已五载,以闲冷为固然。习成偷堕,每用读书作诗文为习苦销闲之具。别后凡有所作,历境转关,似觉渐离粗浅一道。家居复与谭生元春深览古人,得其精神,选定古今诗,曰《诗归》。稍有评注,发覆指迷。盖举古人精神日在人口耳之下,而千百年未见于世者,一标出之,亦快事也。又曾于南都搜得白云先生陈昂五言律七百首,刻而传之。其诗其人其行径,为明布衣第一,孙大白、宋鹅池,竖子耳。而又为闽人。今亦奉寄,当亦快读之也。

凡此皆书生气习,文人举止,知无当于公。然其意略谓半生闲适,天人所忌,限亦当足。自兹以往,得移郎署,出领民社,渐与诗文疏。故寄意删著。天涯聚散,驱驰风雨,渐与朋游疏。是以去公日远,相通愈难,而尤急急乎问公,且举以告公、寄公也。若公则不然,有经世之才、之志、之时、之资,早成晚倦。某今日之事,恐又当作公他日结局。先著后著,所谓易地皆然耳。

【又】

凡得公诗无不和者,此番独未能。自西陵游后,断手于此矣。两三月中,乘谭郎其处,与精定《诗归》一事。计三易稿,最后则惺手钞之。手钞一卷,募人抄副本一卷。副本以候公使至而归之公。至手钞时,灯烛笔墨之下,虽古人未免听命,鬼泣于幽,谭郎或不能以其私为古人请命也。此虽选古人诗,实自著一书。言及此,诗文真不得作第二义,惺真不当妄作诗矣。其不能立和公作,安知非惺诗进乎?

夫诗文与白业,不当论其第一第二,而且论其实与不实。仕宦去白业远,然虚谈白业亦易;山林去诗文近,然实修诗文亦难。公步步著实人,故与公实心勘之,知公必虚心听之。他日与公勘白业,亦应若此。

夫诗何以曰“归”?归之为言实也。夫白业独无归乎?以公之诗,于近代工诗者何如?而犹云五十学诗,夫有所归耳。恐高达夫五十以前,非耳不识四声者。惺诗文尚无所归,况白业乎?

仕宦言归,世以为不实,而惺信公自不为虚,亦不待入山之后而始知之也。然公先著亦未能便了。惺无经世才志,而处一面,实心实政,未必后人,然终非惺之所近。若论最后著,恐终当属诗文。拮据民事,自是中间一段公案也。

再报蔡敬夫[编辑]

冬春间一月之中,千里之外,得书及诗者三,亲遣使者二,此非寻常交游也。

《诗归》一书,自是文人举止,何敢遂言仙佛?然其理亦自深。常愤嘉、隆间名人,自谓学古,徒取古人极肤、极狭、极套者,利其便于手口,遂以为得古人之精神,且前无古人矣。而近时聪明者矫之,曰:“何古之法,须自出眼光。”不知其至处又不过玉川、玉蟾之唾馀耳。此何以服人?而一班护短就易之人,得伸其议曰:“自用非也,千变万化不能出古人之外。”此语似是,最能萦惑耳食之人。何者?彼所谓古人千变万化,则又皆向之极肤、极狭、极套者也。是以不揆鄙拙,拈出古人精神,曰《诗归》,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其一片老婆心,时下转语,欲以此手口作聋瞽人灯烛舆杖,实于古人本来面目无当。自觉多事,不能置此身庐山之外,然实有所不得已也。自谭生外,又无一慧力人如公者棒喝印正。

来谕所谓去取有可商处,何不暇时标出,乘便寄示?若《诗归》中所取者不必论,至直黜杨炯,一字不录。而《滕王阁》《长安古意》《帝京篇》《代悲白头翁》、初、盛应制七言律、大明宫唱和、李之《清平调》、杜之《秋兴》八首等作,多置孙山外。实有一段极核、极平之论,足以服其心处,绝无好异相短之习。夫好异者,固不足以服人也。古诗中去取亦然。想公所云云,决不指此耳。恨《诗砭》一卷未成,不能录与公正之。

所指示谭生及弟所作佳恶,裁鉴精当。至致书当事,荐引谭生,而云当事者自应知之,此古心古道,尤弟与谭生所中心藏之者也。

前寄《早梅》诗佳甚,偶未能答。而所寄谭生扇头梅诗,又进于此。与谭生各和一诗,书扇奉寄。三诗似各有一段光景也。二月初入京,声疏渐远也。言之黯然!

与冯元成公祖[编辑]

不肖未堕地时,先生业为海内人论询仰久矣。及先生之宦,而某发未燥也。是其少长贵贱贤愚,相去盖不知其几。而庚戌入贺,顾某于邸者三,视寻常君民之礼有加。即某何足言?适足以成先生之高、之大、之厚且细而已。

某骤谒先生于邸,而皆不值。始信愚贱小子,得见大人,事君子,有数有缘,欲欣然庶几而未易也。然苟心之专一,终亦当有时耳。色笑未接,不宜草草通书,唐突干长者贵者贤者之前。念先生之爱人,而接引后进,有甚于某辈之欲通乎先生者,如庚戌之三顾某于邸是也。故不能以格套辄自阻自后。谨因舍亲魏文学之来谒,而一布其区区焉。

与谭友夏[编辑]

弟舟行而南,实出意外。与吴康虞、林茂之同行,而以其间作太山游,又意外也。弟与兄游志之久、约之坚,孰有如㟥者?而一得衡,一得岱。天下事宁可以人意与造化山水争哉?

岱游自可千古,记若诗亦如之。始读兄《南岳草》,不无畏退。而《岱记》成,觉老子犹不甚惫。然此事吾两人自可交相庆,不必相妒也。往时一副手笔,只以浮渡盆景架阁消之,不无牛刀割鸡之恨,今差可满志也。

弟僦居金陵,心自怀归。盖平生精力十九尽于《诗归》一书,欲身亲校刻,且博求约取于中、晚之间,成一家言,死且不朽。又将二十一史肆力一遍,取其事以经世,取其文以传世、以怡情。近年两度舟行,讨求漕河、盐法,颇有要领。若将此暇日粗了文事,此后尽力官职一番,而晚节仍以此结局,不枉作文人,又与文人作朋友、作兄弟也。

兄岁考后可与三弟定计来,勿牵于他念,千古一时。苏长公示子由诗云:“与君世世为兄弟,愿结来生未了缘。”此痴想也。今生之不言而望来生,如水去云散,岂能复聚故处?即偶聚故处,而吾岂能复记忆夙生事乎?念之念之。可与吾弟恮同看之。

【又】

曹能始,清深之才也,惜其居心稍杂,根不甚刚净,是以近日诗文有浅率之病。亦是名成后不交胜己之友、不闻逆耳之言所致。子夏曰:“我过矣,我过矣。我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然其所谓浅率,亦就我法及古法中见之。其言我辈诗“清新而未免有痕”,却是极深中微至之言,从此公慧根中出。有痕非他,觉其清新者是也。昔人有言:“其自为谋也则过,其为先君谋也则忠。”曹公之谓矣。

弟近答友人书亦云:“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便是机锋。”此语甚深,可思也。痕亦不可强融,惟起念起手时,“厚”之一字可以救之。如我辈数年前诗,同一妙语妙想,当其离心入手、离手入眼时,作者与读者有所落然于心目,而今反觉味长;有所跃然于心目,而今反觉易尽者何故?落然者以其深厚,而跃然者以其新奇。深厚者易久,新奇者不易久也。此有痕无痕之原也。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耳。此语对浅人则如说梦矣。

与高孩之观察[编辑]

向捧读回示,辱谕以惺所评《诗归》,反复于“厚”之一字,而下笔多有未厚者,此洞见深中之言。然而有说:

夫所谓反复于“厚”之一字者,心知诗中实有此境也;其下笔未能如此者,则所谓知而未蹈,期而未至,望而未之见也。何以言之?诗至于厚而无馀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弟尝谓古人诗有两派难入手处:有如元气大化,声臭已绝,此以平而厚者也,《古诗十九首》、苏、李是也。有如高岩浚壑,岸壁无阶,此以险而厚者也,汉《郊祀》《铙歌》、魏武帝乐府是也。非不灵也,厚之极,灵不足以言之也。然必保此灵心,方可读书养气以求其厚。若夫以顽冥不灵为厚,又岂吾孩之所谓厚哉?

曹能始谓弟与谭友夏诗清新而未免于;又言《诗归》一书和盘托出,未免有好尽之累。夫所谓有与好尽,正不厚之说也。弟心服其言。然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至于则未可强融,须由清新入厚以救之。岂有舍其清新而即自谓无者哉?何时得相聚,一细论之。

复魏肖生[编辑]

幼时读肖生甲午、戊戌应举文,以为有豪杰之气,恨滞诸生久,不免相隔。及入蜀,首以得见肖生为快,而又不相值。时时见所取士及其士之文,亦复有豪杰之气,一洗固陋帟茸之习。慨然笑当事者:不务录真才,不劝士子读书穷理,而漫然以“正文体”三字了却衡文之事,作一段好话,此不揣本而齐末之论也。以为造士无如吾肖生得体者。用之黔、蜀等处,尤为对症之药。观丙辰会场事,不意“正文体”三字流祸承羞,一至于此。由此观之,肖生化蜀之法,施之天下可也。

某典黔试,独携肖生《粤录》及先师雷太史《闽录》耳,不知有一二语似否?而猥加许可,岂自有其美而不自知乎?强草二帙,盖以韩非、苏秦之骨,而出之以欧、柳笔舌者也。某备蒙瞍诵咏而已。

与陈眉公[编辑]

相见甚有奇缘,似恨其晚。然使前十年相见,恐识力各有未坚透处,心目不能如是之相发也。朋友相见,极是难事。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患相见之无益耳。有益矣,岂犹恨其晚哉!

与弟恮[编辑]

诗合一篇读之,句句妙矣,总看有一段说不出病痛,须细看古人之作。《诗归》一书,便是师友也。慧处勿纤,幻处勿离,清处勿薄。可惜此种才情骨韵,当炼之成家。功名富贵,皆有尽时,此物终是路远味长。晚年骨肉,便用此为安乐窝也。

近来非惟嗜欲淡薄,即生子一念,亦付之天命矣。舍生报国,固其本念;幸而得全,即图为乐生之计。所谓乐生者,此物是也。可存此纸,以见我志。并与谭友夏看之。

近看五弟草书,不减古人,画亦必传之业,书牍朴而有法:此皆天赐,非人力也。顶戴顶戴。惟念及骨肉逝者,五内俱裂。

答同年尹孔昭[编辑]

兄怪我文字大有机锋,谓“尽”之一字,有道者所不居,真是当头一棒。然读兄书,终篇“机锋”二字,兄自反何如?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便是机锋。自知之而无可奈何,亦是一业。何时与兄参之。

(沈刻《隐秀轩集》文往集书牍一止此)

 卷三十六 ↑返回顶部 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