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随园随笔/卷10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随园随笔
◀上一卷 卷十 下一卷▶

卷十 科第类

[编辑]

进士称名

[编辑]

唐举进士科,即自称进士,不必登科而后称。及第后遇未及第时题名进士,则添一“前”字于其上,盖唐时为进士而不及第者多矣。宋进士有四甲、五甲,朱文公乃绍兴十八年五甲进士,故王封亭题其题名碑云:“若使当年无五甲,先生未免落孙山。”朱子小名沈郎,亦载碑中。

进士出身

[编辑]

唐人争取新进士衣裳,以为吉利,故张文昌诗曰:“归去惟将新诰命,后来争取旧衣裳。”唐宣宗自称乡贡进士李道隆,进士之荣至于天子慕之。宋时尤重出身,无出身者不得入相。故欲相此人,必先赐同进士出身,而后许其入相,其重如此。然亦有时而贱者,李赞皇不中进士,故不喜科目,曰:“好骡马不入行。” 金卫绍王喜吏员不喜进士,曰:“高廷玉人材非不佳,可惜出身不正。”以其中进士故也。

糊名印卷排坐位

[编辑]

汉所谓设科射策者,书其所试于策而投射之,即糊名之滥觞。唐吏部试选人皆糊名,武后以为非用人之法,诏罢之。此所云糊名者,用之于选人,而非用之于考试也。考试糊名,《续通考》以为始于鸾台侍郎魏元同。宋淳化三年苏易简知贡举,仍糊名考校,后遂为例。卷上加印,《五代会要》以为始于晋清泰三年命诸生试卷加监试官印,以防真伪。排坐号,《宋会要》以为始于大中祥符四年令诸位列坐号,号曰:“混榜”。《元•选举志》举人试时,无故不冠及擅移坐次者并扶出,每举子一名,著怯薛歹一人看守。大抵防弊之法,至后代而愈严。

搜检改沐浴

[编辑]

搜检之法,不知何始。然读舒元舆疏云:“士子入场,自携脂烛,听候唱名搜检”等语,是搜检亦始于唐也。杜牧《李飞墓志》飞赴试,闻吏唱名,熟视符验,勃然曰:“国家如此待贤耶?士受如此之待而犹自以为贤耶?”遂不试出。所谓符验,亦搜检类也。唐肃宗时中书舍人李揆请试进士于庭中,设“五经”诸史,请恣寻检,曰:“迂学陋生,葄枕图史,亦不能自措于词。今取士不考实,徒搜禁所挟,甚无谓也。”《国史补》云“挟藏入试,谓之书策”,似乎唐时怀挟之禁犹宽。宋端平元年,御史李鸣复奏严怀挟,请悬赏,募人告捉。余考《金史》太和元年省臣奏搜检法太严,裂衣袒体,殊非待士之礼。请设一沐浴所,命诸生浴,官为制新衣著之,以防夹带,似此法甚佳。

文章自注出处金明昌元年,令举人程文所用,可自注出处。填籍贯、年貌、三代

[编辑]

宋咸淳辛未,正言陈伯文议考试士子,诸路运司牒州县,先置士籍,编排保伍,取各人户贯、三代、年甲,书明所习经书。年十五以上实能文者,许自召其乡之贡士结状保送,一样四本,分送县州漕部。临唱名时,重行编排保伍,且俾各人亲书家状,以为笔迹之验。由是后世士子未入场时先投试卷,填写本身籍贯、年貌、三代,皆亲书一通。

唐、宋进士选官不过簿尉

[编辑]

《通典》唐举人条例“四经出身授紧县尉,五经出身授望县尉”,是唐时进士初除不过县尉也。然非试吏部得用,则终身布衣,并不释褐;韩文公所以三选无成而受张建封之辟。宋进士选官亦不过主簿,程明道中进士为鄠县主簿,令以其年少轻之是也。今进士非授庶常即改主事、县令,骤贵实始于明。

进士许让

[编辑]

宋薛简肃初举进士,为州里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茅鹿门疑进士何得让,不知唐、宋凡举子皆称进士,其中殿试者谓之及第、出身。宋制解试虽有主文考校,而乡举里选之意犹存,故得让。此说见《南雷文定》。

给烛

[编辑]

唐制试日许烧烛二条,晋长兴二年改令画试,窦贞固请复给烛。

誊录

[编辑]

景德四年,定亲试进士条例,试卷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弥封官誊写校勘。八年,始置誊录院官。盖宋初誊写、弥封只一官,后分为二。

许带书册

[编辑]

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放进士郑朗等三十三人,段文昌言其不公,上诏“制诰白居易覆试”,居易奏云:“向例,礼部试进士例许用书册,兼得通宵。得通宵则思虑必精,用书册则文字不错。昨覆试之日,书册不容一字,木烛只好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就。”可知唐试进士许带书册也。所驳放卢公亮十人,以题是《孤竹管赋》,不知本于《周礼》故也。

贴出

[编辑]

金章宗时试者漏写诗题下注字不取,特赐及第。《元•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即今之贴出也。

鹿鸣宴

[编辑]

今乡试放榜有鹿鸣宴,不知何始。昌黎《送杨少尹序》曰:“杨君始冠,举于乡,歌《鹿鸣》而来。”是唐时已有此制。汉何武以童子歌《鹿鸣》入选,则是替人歌耳。

琼林宴

[编辑]

今宴进士曰琼林,按《唐摭言》云“新进士尤重樱桃宴”,疑即今之琼林也。唐进士宴名甚多:有大相识宴,主司之父母也;次相识宴,主司之偏侍也;看小相识宴,主司之兄弟子侄也;闻喜宴,敕士宴也;最大者曰团宴,即曲江宴也。至于朋僚贺酒,谓之烧尾宴。虎化人,惟尾不化,必须烧之,故引以为喻。一云新羊入群,必为诸羊所触,火烧之则定,见《摭言》及《封氏闻见录》。又曰鱼跃龙门,必电烧其尾。

馆选、教习、散馆

[编辑]

宋绍圣初令进士纯用经义,而改置宏词一科,于进士登科后试之,取不过数人,即今之馆选也。庶吉士之选,洪武乙丑择进士为之,永乐十三年选六十二人,而宣德二年见选一人,以故弘治四年给,事中余旦以累科不选庶吉士,请复祖制。大学士徐溥请新进士录平日所作文十五篇,呈之礼部,送一翰林考订而按号行取之,再糊名试之,中者为庶吉士,谓之馆选。以翰詹资格深者课之,谓之教习。三年学成者授编检,次者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宋制科三等最尊

[编辑]

宋故事制科分五等,一等、二等皆虚设空名而已,以下三等取人。惟苏轼兄弟以才高得入三等,而子由为胡武平所驳,仍降为四等。此外吴正肃公育亦得三等。

三场虽定八月而试期可改

[编辑]

天宝十三载举人问策外,加诗赋、帖经,为三场。《通考》以为始于武后神龙元年。宋高宗建炎三年第一场考诗赋经义,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三道。旧例诸州试举人以八月选日。韩魏公以苏子由病改八月为九月。绍兴二十四年定期用中秋日,四川则用季春。元丰初以省试春寒,展至二月朔卜日,殿试于四月上旬。今所行者始于元仁宗从李孟之请,三岁一开科,八月乡试,明春二月会试,中者策之于廷,赐及第,出身有差。以蒙古、色目为右,汉人、南人为左,各命一题。三甲进士只与八品官。

射策、对策之分

[编辑]

匡衡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大抵汉举人由博士者用射策,为问难疑义书之册,而令人射之也;由州郡举者用对策,显问以经义政事,而令占对也。

时文八股

[编辑]

“时文”二字,初见《考工记》量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此二字断章取义,实始于此。《宋文鉴》有张庭坚《经义》二篇,皆是《尚书》题,其文有似乎论,即当日王荆公所定格式也。欧公云:“天圣间,予举进士,见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曰时文。”是时文者,乃指进士之诗赋也。元仁宗皇庆三年定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用朱子章句;真汉人第一场与蒙古同,惟于卷尾作一大结,以已意结之,限三百字。第二、三场增古赋诏诰等赋样。蒙古人能汉试者,加一等用。明太祖与刘基又酌定四子书,文仿宋经义,方代古人语气而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考两朝《选举志》,则是时文之体滥觞于宋,行于元,而大定于明。

场规

[编辑]

今所行场规,始于皇庆三年既定考题,复定场规。凡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五十字以上者,不准誊录。凡录正文用朱书,计所涂注几字,对读无差,皆标写字数。卷首书三代、年貌、籍贯,用印钤缝。场内毋得喧哗,违者治罪,试官漏泄试题者治罪,贡士怀挟者治罪。

南北分卷

[编辑]

隋唐初无南北分卷之例,唐武宗会昌五年定举士人等所送人数,其国子监明经每年送二百人,进士三十人,其隶名明经亦送二百人,其凤翔山南西道东道等处进士毋过十五人。明经毋过二十人。其河东陈许等道进士毋过十人,明经毋过十五人。是以地分科目之多少,唐已然矣。宋太宗又别立分数,考京东、京西、陕西、河北、河东等处五路举人,亦因北人拙于词章之故。欧公因温公欲均摊南北,故奏言南人百中取一,北人十中取一。又言南人好文,故进士多;北人尚质,故明经多。盖袒南人也。马端临亦颇以为是。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取宋琮等五十二人,多南士。帝怒所取之偏,窜三吾于边,亲自阅试,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多北士也。洪熙元年乃命杨士奇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分之六,北人十分之四。宣德间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中者,四川、广西、云贵及卢、凤二府是也。嘉靖常曰:“天下都是朕的秀才,有何胃藉之禁、南北之分?”然祖宗成例已定,不能改也。

额限

[编辑]

额数历代多少不同,唐时进士有十九名者,张籍哭孟寂诗“十九人中最少年”是也;有三十二人者,陈标诗“文字一千重马拥,喜欢三十二人同”是也。宋太宗夸得贤之盛,放五百馀人,薛居正谏太滥,不听。宣和中放至八百馀人。洪武十七年诏乡试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方有定额,其后渐增,南北直隶定至百名。

主考

[编辑]

隋唐有京师主试官,无各省秋试官,至宋始有漕试、类试、胄试之名。淳祐三年命淮南州郡附镇江秋试,淮西州郡附建康秋试,蕲黄光三州、安庆府附江州秋试,三试所各增差试官二员,别项考校,照各州元额取放,疑此即外省主考之始。明初外省主考用教官,故有不在朝列,屡主文衡者。景泰二年令布按二使同巡抚推举见任教官为考官,以致监临官屡夺其权。嘉靖听张璁之请,方遣京官翰林部科等官每省二人,而教官之用渐少。万历四年用知县分校,而校官愈绌矣。

举人贡士、岁贡、拔贡

[编辑]

汉章帝建和元年诏曰“朕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由阀阅”,此“举人贡士”之名所由始也。“岁贡”二字初见《董仲舒传》:“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岁贡吏民之贤者各二人。”明初因之,凡贡生入监必由生员选择,命备学选文理优者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其后但取食廪年深者。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言岁贡挨次多衰废者,乞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增、附生员,学优年富者通行考选,选贡即今之拔贡矣。前明有遇覃恩而选者,谓之恩贡,今亦间有之。

周易生

[编辑]

《南史》徐孝克少为周易生,徐玢以周易生举高第。所谓周易生者,岂当时专设《周易》一科取士,如汉所称一经博士?而他经无科取,殊不可解。

荫生

[编辑]

《汉仪注》二千石以上任满三年者,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苏武、刘向是也。宋诸妃公主遇圣节得奏有服亲一人。

赐同进士出身

[编辑]

王圻《续通考》以赐同进士出身始于绍兴。余按《宋史•选举志》太平兴国三年,殿试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试诸科,得二百人,并赐及第;又阅贡籍,得十举以上、十五举以上者一百八十馀人,并赐出身;九经七人不中格者,怜其老,得赐同三传出身。景德四年,又定考第为五等,而临轩唱之,一等二等曰及笫,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并有赐同学究出身者。后高宗怜蜀士路远,其赴廷试不及者亦赐同进士出身,偶然绍兴四年之特恩,非常例也。

恩科有二说

[编辑]

日知录》言恩科始于宋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进士十五年以上曾终场者,司马浦等赐出身。祥符八年,诏进士六举以上虽不合格,并奏赐出身。以此为恩科,盖本《宋史•选举志》也。余考《石林燕语》、《闻见录》,俱以为恩科始于富郑公当国时,与段希元同场屋相好,不欲私之,故别立恩科,所以避嫌也。似与《选举志》又小异。

见座师

[编辑]

《新唐书•选举志》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谐主司第谢。各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今之座主见门生,每坐东朝西,犹古礼也。李卫公不喜进士,故奏门生只许一见而止,其参谒、期集、曲江题名皆罢之。

禁称门生

[编辑]

梁、宋两太祖御试进士,惩唐季之弊,不许称门生于私门。

武学、武状元

[编辑]

汉六郡良家子为羽林期门,甘延寿、张次公以之出身。南齐崔祖思请开文武二学曰:“大庙之南,宏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教。”皆武学之先声。《山堂考索》云宋仁宗庆历三年置武学,既而中止。余按《封氏见闻记》:开元十九年置先师太公庙,配以张良;大学士张糸冋请立武监,此武学之始也。神宗熙宁五年,枢密请建武学于武成王庙,使文武官知兵者教之,亦分三舍用之。八年诏武举与文举同时锁试于贡院,后亦中止。高宗绍兴十六年又特建之,射不中者不许试程文;其马步弓石与今略同,此后忽行忽罢。《元史•选举志》工匠、阴阳、医巫皆有科,而独无武举。洪武二十年亦立武学,成化十四年从太监汪直请,设武科乡会试。崇祯时倪元璐请殿试传胪一如文例,于是崇祯四年以王来聘为武状元,前此但有及第、出身,无武状元之称也。《饶州府志》载朱虎臣九岁为宋高宗武状元,考《宋史》不过天子试之,补承信郎,赐金带耳,非状元也。

武举进士

[编辑]

《山堂考索》以武举始于宋庆历,按《册府元龟》汉元延元年,诏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一人;武后长安二年,诏每郡举习武者,如明经进士法,行乡饮酒礼,送兵部,此武举之始。嗣后郭子仪中翘关负米科,宋庆元五年定解额,以后遂称武举进士。

覆试

[编辑]

《续通考》以覆试始于唐元和中覆试侍郎钱徽所举进士,不知《东汉•黄琼传》“左雄前议举吏廉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此为覆试之始。白居易覆试钱徽所举,黜卢公高等十人;白敏中覆试王起所举,放杨严一人。《新唐书•选举志》高祖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为乡里称者,县官考试,州长重复,岁随方物入贡。《旧唐书•王起传》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宋石曼卿亦覆试落第。

礼闱

[编辑]

开元七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嗬,帝以员外郎望轻,乃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见《新唐书•选举志》。

官卷

[编辑]

宋初公卿子弟防其请托,遂艰于进取。范杲,鲁公兄子也,见知陶谷、窦仪,皆待以甲科。会有言世禄之家不宜与寒士争科名者,杲遂不敢赴试。李宗谔以文正公故,亦唱名时辞疾,文正罢相方登科。庆历时诏官人别立一额,于是进取者始宽,见《石林燕语》。

回避

[编辑]

宋制,秋贡春试皆别置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及婚姻,皆牒送。惟临轩策试,谓之天子门生,虽父兄为考官,亦不避。嘉定元年,命朝官有亲属赴廷对者,免差充考校。大约避亲者七人取一,其额甚窄。故朝士之被差为考官者虑妨其亲,不愿差试;士子亦有隐身匿名、不认亲戚以求免者。

拔解

[编辑]

外府不试而贡者曰拔解,见《国史补》。大抵即免解也。

监生

[编辑]

太学生始于汉元朔二年,《儒林传》载之详。而明制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荫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太祖取其英敏者为小秀才,明道者为老秀才。马后置米红仓,养其妻子,未娶者赐其婚聘。一旦擢用,便至布、按两使;其犯法者乃谪选远方典史。今之监生望典史如登天,则是景泰元年纳粟入监误之也。然生员伍铭入监,其价至米八百石矣,邹干所奏也。

监生考职

[编辑]

监生历事始于洪武五年。建文时定考挨法,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历一年再考用。亦不拘品级,如永乐五年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习四夷译书是也。

增广生、附生

[编辑]

郡学之设与太学相峙,创立自唐。始唐太宗增广生员,此“增生”之所由名也。宋置诸州路学官,元颇因之,至明而极盛。宣德年增广太祖之原额,又于额外附之,谓之增生附生。

宗学

[编辑]

绍兴十四年始建宗学于临安,生员额百人,教授一员。在学者皆南官、北宅子孙,若亲贤宅近属,则别选馆职教授。《宋史•宗室传》叔韶以宗子赐进士及第,仁宗喜,以为古未有也。想庆历、嘉祐其时尚无宗学欤?

学田

[编辑]

宋熙宁初命诸州置学官,率给田十顷赡士。《觚不觚录》曰:“太祖制田存学中及国子监中,非止饩生徒,兼为刻书费也,故今书坊有监本之名。”

锁厅

[编辑]

宋现任官应进士试曰锁厅,言锁其官厅而往应试也。虽中,止迁官而不与科第,不中则停现任。陆游荫补登仕郎,锁送第一,秦桧孙埙第二,秦怒为黜有司,见《宋史》。

充场儒士

[编辑]

明乡试许童生入场,谓之充场儒士。中则竟称举人,不中仍归州县试。大概学、政两司先考试而后取以入场,名数亦不多也。

翰林秀才

[编辑]

杨一清巴陵人,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成化命内阁择师教之。余尝戏云:“可对武后之先天太后,老聃母也。”

殿试难题

[编辑]

殿试出题,问:“孔子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此因永乐四年莆田陈实与林环争状元,朝廷故出此以难之,见《姚园客露书》。

五状元

[编辑]

宋张伯纪自本州试贡士,次公试,次内舍校定,次上舍合格,次升补上舍上等皆第一。徽宗以为五状元,见《是斋日记》。

特赐科名

[编辑]

开宝三年诏进士六举以上者,虽不合格,特赐科名七十八人。景祐元年诏进士五举年五十以上者,不合格亦以名闻。《宁波府志》宋太祖闵乡举之士屡试礼部不第,诏贡士十五举以上者径赴殿试,授以郡县教职,谓之特奏名恩例。嗣后减至四举、五举即得奏名,盖初或一岁、二岁一试,后则定为三岁一试也,此说见《严氏札记》。

行取之试

[编辑]

天顺间以科道缺人,取内外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考选之,内则两京五部主事、中行、评博,外则推官、知县。其自外入者,谓之行取,其有特荐者,不拘俸满之例。

传衣钵

[编辑]

邵伯温《闻见录》古人所谓传衣钵者,不在名次之前后,只以已前中第之名次与之。唐和凝及第,名在第十三。后于闱中爱范质之文,遂以十三名处之,所谓传衣钵也。后官位果一一相同,人传为佳话。

温卷

[编辑]

唐人有温卷之说,盖先以文字呈先达也。宋沿唐制,亦许贡士先呈公卷。后因无行者多假他人文字,或佣人代书,故景德中限举人于试纸亲书家状,如公卷字迹不同,并行驳放。贾昌朝曰:“唐人不糊名而采名,故有温卷之说。今场屋有弥封之例,则此例可以不行矣。”

老先生

[编辑]

《汉书•贾谊传》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每诏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为之对。弇州《觚不觚录》明代称老先生最尊,门生称座主不过称“老先生”而已。自江陵当国,门生方有老师之称。外省司道称巡抚曰“老先生”,称按院曰“老先生大人”。

献书得官

[编辑]

大中祥符八年,献书者十九人悉补三班、赐出身。乾德四年,彭干、涉弼亦以献书赐科名。

古称状元不必第一名

[编辑]

唐郑谷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谷登赵昌翰榜第八名,非第一也。周必大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似凡新进士皆得称状元。

古称探花不必第三名

[编辑]

《天中记》唐进士杏园初会,号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名花,则二人被罚。蔡宽夫《诗话》云:“故事进士朝集,择年少者为探花使,熙宁中始罢之。”是探花者,年少进士之职司,非必第三名也。

翰林不必文人

[编辑]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学之士与医卜一切供奉之人直别院待诏,故道士吴筠,奕手王叔文,方士柳泌俱命待诏翰林。是在翰林者,不必尽文人也。今之翰林院待诏,犹存此意。唐制自宰相而下无宣诏之礼,惟学士宣诏,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由得入故也。

状元无定官

[编辑]

吕蒙正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荫其子,将依卢多逊之例,授水部员外郎。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止授九品京官。臣男不应受此宠命,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可见宋初状元只授九品京官也。然《儒林公议》言宋状元极尊,登第不满十年即望柄用,如王曾、陈尧叟皆是也。尹洙言状元及第,虽使将兵十万,凯歌劳还,其荣无以加焉。《宋史》亦言国初状元可以十年作相,颇多名臣。自王安石立经义、改新法,叶祖洽迎合之,遂中状元,从此士风大坏,而朝廷待之亦薄。余按开宝八年王嗣宗为状元,授秦州司户参军,忤知县路冲,冲械系之于狱。马涓入幕府自称状元,吕大忠折之曰:“状元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自称。”是宋初状元不过幕府之职,亦不甚尊。太平兴国时改授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八年第一甲授知县与推官。孝宗时汪应辰状元授镇东签判;光宗时陈同甫状元及第,授建安府判官厅公事;理宗时王十朋状元授绍兴签判。《燕翼贻谋录》云:“宋初状元传胪皆自备鞍马。大中祥符八年诏进士第一人给金吾七驺前引,为之传呼,与同列者异,始于蔡齐,旋除将作监,通判兖州。”然则状元在宋时亦无一定之官。

状元与同年交拜

[编辑]

《宋•选举志》新进士朝谢后拜黄甲,其仪注设褥于贡院堂上,东西向皆再拜。拜巳,择榜中年长者一人,状元拜之,复择最少者一人拜状元,所以重年好也。

对花召

[编辑]

《文文山文集》云:“宋故事,状元赐袍笏与闻喜宴,各刻题名小录,一月后率同榜谢恩阙下,曰门谢。谢后状元授承事郎,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至后一科放进士榜,则前一科状元召入为秘书省正字,名曰对花召。”

修撰

[编辑]

今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修撰之名,始于唐张昌龄为北门修撰。

典史中状元

[编辑]

明代先作典史后中状元者,曹鼐也;先作教官后中状元者,翁正春也:见《明史》本传。

唐重进士轻明经

[编辑]

《通鉴》唐重进士轻明经,王凝与姨母弟彦昭同举进士。凝先及第,衩衣见彦昭曰:“君何不举明经?”此后遂为深仇。潘好礼之子举明经,好礼恶之,枷其子于县门。明经之轻至于如此。然昌黎赠张童子云:“明经试礼部者岁三千人,能贯串者须十年之久。”亦非易事也。

瞎榜

[编辑]

宋人以殿试二名为榜眼,工部郎中陈若拙无文才而中第二人,号“瞎榜”。

元榜有正、副

[编辑]

康熙间,国子监祭酒吴鳞潭在都,于启圣祠土中掘得元碑三:一为《正泰国子贡试名记》,蒙古、色目、汉人列三榜,皆有正、副。一为《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蒙古、色目为一榜,状元朵列图;汉人,南人为一榜,状元文允中:皆无榜眼、探花。一为《至正国子中选题名记》,蒙古赐正六品,色目赐从六品,汉人赐正七品,亦有正、副。三碑其制蒙古人加优色目人一等,色目人加优汉人一等,契丹、女真皆称汉人。色目人三十种,皆所征取部落也,详《辍耕录》。

主司在院而榜自外来

[编辑]

《摭言》郑颢为主司,托崔雍为榜。至榜除日,待榜不至,但遣奴寿儿来云:“来早走贺。”寿儿寄宿院中,夜已艾,寿以蜡丸进,即榜也。主司在院,榜自外来,亦奇。

举子自定状头

[编辑]

杜黄门第一榜,第三场庭参之际,谓诸生曰:“未有榜帖,奈何?”尹枢年七十馀,趋而进,公欣然延之,乃授以纸笔。每札一人,则抗声斥其姓名,列庭闻之,无不叹其公道。惟空其元,曰:“非老夫不可。”公即命笔亲自札之。状头竟出于举子自定,尤奇。亦见《摭言》。

童子科

[编辑]

汉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后汉取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若黄琬,黄香、张堪、任延皆是也。在唐则刘宴、李泌,张童子,宋则杨亿、晏殊皆是也。孝宗淳熙元年女童林幼玉求试中书,后省挑试所诵四十三件经书并通,诏封孺人,然此后亦无所表见。

副榜

[编辑]

古无副榜、正榜之分,但有甲科,乙科之别。今之副榜,似是古之乙科。顺帝至正八年中书省奏准监学生员每岁取及分生员四十人,三年应贡会试者一百二十八人,除例取十八人外,再取副榜二十人,时谓之乡试备榜。

《科名记》

[编辑]

今乡会试有进呈录,盖起于唐宣宗。裴庭裕《东观奏记》云:“上好文学,尤重科名。大中十年郑颢知贡举,宣宗索《科名记》,颢采武德元年以后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编次奏之。”后其书不传,故新、旧《唐书》绝无记录。

通籍

[编辑]

汉制司马一人守宫门,记公卿之年貌,号曰门籍,以通其出入。太后除窦婴门籍,使之不得奉朝请。王嘉为郎,坐户殿门失阑免,盖一时稽考之误。

大比

[编辑]

周礼》“五家为比”、“党正以岁时莅较比”,注:“如今小案比也。”汉以八月算人,亦案比而造籍,故今乡试号“大比”。

◀上一卷 下一卷▶
随园随笔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