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随笔/卷1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随园随笔
◀上一卷 卷十六 下一卷▶

卷十六 称谓类[编辑]

避讳可笑[编辑]

避讳始于秦始皇,以庄襄王名楚,改楚为荆;己名正,改正月为一月。汉因之,改“盈”曰“满”、“彻”曰“通”。此后甚于六朝,而唐沿之。殷仲堪不肯称父名于君前,曰:“臣进退惟谷。”晋郑后名春,改“春秋”为“阳秋”。王宏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为敏。此后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父名皋,子不得于高姓主司门下登科;父名龟,子为主司黜归姓者;刘温叟父名岳,终身不听乐。宜乎孙休之八子有л、莔之名,梁之四公子有仇、<云免>之号矣。又政和间考试官遇“大哉尧之为君”及“君哉舜也”字句皆避,以为哉与灾音同,正蔡京当国时小人谄媚行径。更可笑者,君上为臣子避讳而改朝廷之官名:建隆初慕容彦钊、吴廷祚皆拜使相,因彦钊父名章,廷祚父名玮,为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同二品;绍兴中沈守约、汤进之二相父皆名举,遂改提举书局为提领。善乎杜祁公曰“父母之讳在我而已,于人何与焉!”抵某任,吏来请讳,曰:“我无所讳,只讳枉法赃。”

不避讳更可笑[编辑]

六朝避讳苛严,已属可笑;乃有祖孙同名,若雁行兄弟,犯不避忌。如南朝王悦之父靖之,祖献之,曾祖羲之,是四代祖孙同一名也。晋王彪之之子临之,孙纳之,曾孙准之,玄孙舆之,舆之子进之,是六代祖孙同一字也。且有子而字父者,《晋书》胡毋辅之子谦之曰:“彦国,不得尔!”王濛自照镜曰:“王文开生此儿。”岂他人不得称父字而子乃得称父字,岂不更可笑乎?《宋书》林邑国王名阳迈,夷人以精金为阳迈,故其子亦名阳迈,尤奇。

谥因讳改[编辑]

唐代宗即世宗,宋真宗即元宗,皆因讳而改也。臣下亦有然者:宋丞相史嵩之谥忠简,以家讳改谥庄简;学士蔡杭卒谥文简,以犯祖谥文肃。

避讳改国号、改地、改官[编辑]

为子孙避讳而改祖宗之国号:唐以中宗讳显,而称高宗之显庆为明庆;避明皇之讳隆基,而改高宗之永隆为永崇。为臣避讳而改地名者,晋咸和元年王舒拜会稽内史,以父名讳不作会稽,诏改会为郐是也。若羊祜为荆州刺史,州人改户部为祠曹,是又因怀恩德而改官名也。

兼避字讳[编辑]

自六朝避讳之风太甚,遂兼字而讳之。魏常林年七岁,父党造门,问伯先在否、何不拜,林曰:“临子字父,何拜之有!”庾翼子爰问孙盛子放安国何在,放答曰:“在庾稚恭家。”《童蒙训》曰:“晁氏家风,呼外姓尊长曰某姓第几伯、某姓姑夫,不敢字也。”马永卿见刘器之,问王筑安否,刘曰:“王学士安。” 退而语人曰:“某后生不宜称前辈表德。”张子厚为吕东莱表兄,与书未尝呼字。杨应之有尊行在朝,呼应之,应之不答。或云:“朋友宜呼字,而尊不得字卑。” 杜预则云:“称其父字于人子之前,子有所尊而不敢当,非讳之也。”

避讳酿成人命[编辑]

容斋随笔》:“后唐天成初,卢文纪为工部尚书。新除郎中于邺往参,文纪以父名嗣业,与同音,不见。邺忧畏,一夕雉经于堂。文纪坐谪石州司马。”

古称字最贵[编辑]

今人称呼有某翁、某老之称,且称之于少年,非礼也。按《礼》冠而有字,以表德也;《春秋》之义,以称贤者。然二百四十年中,亦不过十二人而已。子贡以字称师,子思以字称祖,袁盎兄子种以字称叔,《匡衡传》“匡鼎来”,张晏注:“是衡字。”引衡书“匡鼎白”以证之。而颜氏讥衡不宜自称其字,可知称字最尊。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同辈不呼其名,故冠而字之。年至五十更尊,故曰五十以伯仲,犹今人之称某丈也。李翱答朱载书云:“师于门人则名之,朋友则字之。”引“言游过矣”、“子夏云何”为证。《毛诗》称尹吉甫、仲山甫,哀公诔孔子称尼父,《孝经》子曾子而字仲尼,《礼运》字仲尼而名言偃,西汉惟子房一人得称字,后世后学呼退之,儿童诵君实,未有不以字为贵者。李肃之上疏抗直,欧公以札贺之,李喜曰:“欧公平日以尊兄见称,而札中忽呼我字,是爱我也。”

父子同字同名[编辑]

汉书》广陵孝王之子名德,封广平侯,长子嗣爵亦名德;魏大将安同父名屈,子亦名屈;隋罗靖父亦名靖;明刘忠武父名江,忠武亦名江:此父子同名也。晋张老字孟,子亦字孟;齐管夷吾字仲,其父名山,亦字仲;晋却克字驹伯,子却锜亦字驹伯:此父子同字也。

称先子[编辑]

国语》父父文伯之母曰“吾闻之先姑”,又曰“吾闻之先子”,注:“先子,先舅也。”称夫之父,盖季悼子也。

严君三称[编辑]

《易》“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是母亦称严君,而今人专以属父。《国策》秦人称樗里子为严君,则并不止于父母矣。汉玉郎曰:“家人有严君,井灶之谓也。”则又一解矣。

师称友生[编辑]

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周亮工《书影》云:“《孔丛子》孔子云‘自吾得由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煇,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坐之滥觞乎?”

考妣三称[编辑]

《易》曰“丧其祖,遇其妣”,是祖母称妣也。今人专以属母,盖本《尧典》“如丧考妣”,《尔雅》“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之义。然东汉郭君碑曰:“哀哀考妣,追惟霣灵,卜商号咷,丧子失明。”父母生时亦称考妣矣。

尊老二称[编辑]

《南史》何平子曰“尊老在东”,称母也,今专以属父。然右军《十七帖》云“此间士人皆有尊老”,又似“尊老”二字亦父母之通称。

曾祖称曾门亦称曾父[编辑]

唐济渡寺尼惠源《和上神空志》,京兆府参军杨休烈所撰也,文曰“曾门梁孝明皇帝”,曾门者,盖曾祖也。大遍觉法师玄奘《塔铭》则称曾祖为曾父,亦奇。

妾称孺子妻亦称孺子[编辑]

《国策》薛侯所宠七孺子,妾也。而《汉书》颜师古注“东城侯刘袭为孺子所杀”,乃妻也。杜预注《左氏》之“南孺子”,亦妻也。

男子称寡称嫁[编辑]

女子称寡,而《左氏》“崔杼生成及疆而寡”。《易林》曰:“久鳏无偶,思配淑女,求其非望,自令寡处。”是男子亦称寡也。女子称嫁,而《列子》“国不足,将嫁于卫”,张湛注:“自家而出曰嫁。”是男子亦称嫁也。

高祖乃远代之通称[编辑]

今人称五世祖为高祖,而郯子称始祖少皞为高祖,周景王谓籍谈曰“昔尔高祖孙伯黡”云云,以九世祖为高祖。

父称官、姑称阿家[编辑]

吴人称父为官,《南史》袁君正父疯不眠,专侍左右,家人劝眠,曰:“官既不眠,眠亦不安。”称姑为阿家,范晔临刑,妻曰:“阿家莫恼。”

大夫称主[编辑]

今人称君为主,按春秋时大夫称主,国君亦称主。齐高张称鲁昭公为主君,子家子曰“齐卑君矣”,范宣子祝荀偃曰“事吴敢不如事主”,医和谓赵文子曰 “良臣者,主是矣”;又《从传》“主晋国者非君而谁”,《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鲁君避席择言,屡呼梁王为主君,似诸侯未尝不称主也。

称卿[编辑]

向人称卿,以上临下之词。王浑妻曰:“我不卿卿,谁当卿卿?”谑语也。宋璟责责杨再思曰:“卿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正语也。南齐陆慧晓未尝卿士大夫,曰:“贵人不可卿,贱者乃可卿。人生何能立轻重于怀抱?”故终身常呼人位。又《韵会》曰:“秦汉以来,君呼臣为卿,凡敌体相呼亦为卿。”

唐人称郎最贵[编辑]

唐人呼玄宗为三郎,杨再思媚张宗昌称六郎,朱滔称田悦曰八郎,李晟称田希鉴曰田郎,安禄山称李林甫曰十郎。马燧惬山之败,为水所决,遣人谓朱滔曰:“愿与诸节度以河北事委五郎。”滔大悦。

称君为大尊[编辑]

周乐运奏陈宣帝云:“大尊比来小大之事皆独断之。”称君为“大尊”,想即至尊之谓。

僧可称郎[编辑]

魏有三高僧:支谦、支谅、支谶。谚云:“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是僧亦可称郎。

称谓愈降而僭[编辑]

春秋僖公以前,大夫无称子者,但以伯、仲、叔、季为称,后始有季文子之称。至战国,则子不足言而称之为君矣。弇州《觚不觚录》称翁者,三品九卿耳,其后称方伯,大以为僭;今扬州商人年才弱冠,即已称翁。两司称抚台曰老先生,后专称翰林,已觉其僭;今学博、主簿亦称老先生矣。

庶人称显考不应称府君[编辑]

吕坤《曲礼疑》:“府君、孺人、爵也。生为庶人,死而爵之,可乎?故庶人只宜称显考某、显妣某也。”黄𬀩《蓬窗类记》亦云:“今庶人称府君,盖袭古式,而不知本朝有禁也。”然邱文庄辑《家礼》亦称处士府君,湛甘泉《告祖文》称处士府君,则相沿亦久矣。

杂称[编辑]

称人父为尊府,见昌黎《送湖南李正宗序》。称曾孙为“曾臣”,见《左氏》荀偃之祷。称亡母为“先妾”,见《国策》匡章之对。称祖为“家公”,见《后汉•侯霸传》。称母为“少君”,见《左氏》蒯瞆语。江东士蔗痛则称祢,祢乃父之庙号也,见《颜氏家训》。呼寄养父母为“郎婆”,见《北史•李宪传》。妇称夫之庶母曰“小姑”,称姊妹之孙曰“离孙”,称侄孙曰“归孙”,见《尔雅翼》。

相称之奇[编辑]

《唐书》朱滔与王武俊书称“大王二兄”,唐时节度互称大王二兄。《通鉴》慕容泓与苻坚书“速送出家兄皇帝”,所云“家兄皇帝”者,慕容𬀩也。《锦里耆旧传》朱温贺蜀王建书称“八兄皇帝”。《宋书》槃达国上宋主书称“大吉天子足下”。宋王黼称梁师成为“恩府先生”。

称父为郎、为哥、为亲戚[编辑]

唐明皇称其父睿宗为四哥,曰“四哥仁孝,同气只太平一人”。棣王琰亦称明皇曰“惟三哥辨其罪”,称父为哥,皆奇。裴勋称父坦之为“十一郎”。《韩诗外传》“曾子亲戚既没,欲孝无从”,称父母为“亲戚”,尤奇。

称臣为哥[编辑]

《元史》世祖呼董文炳曰“董大哥”,征八百媳妇兵败,曰“董二哥之言验矣”,二哥者,董士选,文炳子也。君称臣为哥,亦奇。

赐号之奇[编辑]

蜀李雄称范长生为天地太师,见《晋书》。魏胡太后尊其父为太上秦公,见《魏书》。金世宗封海陵父为皇伯太师。元帝师八思巴创蒙古字,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西天佛子、大宝法王、大元帝师”,郡县塑像立庙。

大娘娘称太后[编辑]

宋仁宗闻李宸妃不得其死,开棺验之,见玉色如生,乃诣太后灵前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称太后为“大娘娘”,见《长编》。宋宫中称国后为“大娘”,称刘妃为“小娘”,见《韩魏公传》。

儒号法师、祖师[编辑]

《魏书•儒林传》孙惠蔚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号惠蔚法师。《北史•儒林传》后周熊安生学为儒宗,与同郡宗道晖、张晖、纪显敬、徐遵明等为祖师。

释封国公称将军[编辑]

释氏有称“将军”者,《魏志》所载法果,授以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等号,皆固辞,及卒,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与昙证亦加号“老寿将军”。唐代宗时,胡僧不空官至特进、大鸿胪、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通籍禁中,势移公卿,见《旧唐书•王缙传》及徐浩书《不空租尚碑》。《樊川集》敦煌郡僧正除州学博士。至若元之刘秉忠、明之姚广孝,则又官至太保、少师,且还俗矣。

丈人之称不专属外舅[编辑]

外舅古无称丈人之礼,单于称“汉天子,我丈人行”,其时汉以女妻单于,故有此称,是即外舅称丈人之始。而柳子厚《祭杨詹士文》则直呼外舅为丈人矣。俗说泰山有丈人峰,故以岳丈称妇翁;或云张燕公因东封而婿迁官,故称翁曰“泰山”,皆非也。按《汉•郊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胥山。岳而有胥,则泰山何以称妇翁?盖亦胥与婿之讹。而古所称江上丈人、荷丈人,《荆轲传》召之击筑之丈人,汉魏勃对大尉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皆长老之通称。又蔡邕问周孔让曰:“父母中外姊妹何称?”曰:“称丈人。”称母姊妹为“丈人”,尤奇。而《抱朴子》称山中呼丈人者,兔也。《晋书•天文志》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

妾有女可称庶母[编辑]

或问竹先生:“妾有子而后称庶母,如仅有女,亦可称母乎?”曰:“可,女即子也,《论语》‘以其子妻之’。”

季祖母[编辑]

庶祖母可称季祖母,见曹全碑。

妾称姬[编辑]

凡妾女皆称姬人,俱以王姬下降之故,周姓姬,以姬为贵故也。虽以讹传讹,而《国策》、《史记》皆泛称幸姬,如姬,郅都亦云“亡一姬,复一姬进”。如淳注《吕妃纪》“得定陶妾姬”云:“姬,众妾之总称也。”萧纶有《见姬人诗》,刘孝绰有《咏姬人未出诗》,葛立方《韵语阳秋》辨之最详。宋称公主为宗姬,刘器之不可,曰“是女而妾之也”,不学已甚。

俗父、雅子[编辑]

王充《论衡•四讳篇》引“五月不举子”之说曰:“田婴,俗父也;田文,雅子也。”

父兄称先生[编辑]

人疑朱子注《论语》“有酒食,先生馔”以先生为父兄,于古无出。考《仪礼•有司彻》章:“先生之脀,折,胁一,肤一。”郑注:“先生,长兄弟也。”疑即朱子所本而加一“父”字耳。

古称内兄弟有二而皆非妻之兄弟[编辑]

内兄弟有二解:其一姑之子称舅之子也,其一《仪礼》所谓“献内兄弟于房中”,盖内宾宗妇也。皆同姓,故谓之内。《左氏》“声伯以外弟为大夫”,杜注:“同母异父之弟也。”《尔雅》曰:“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此则异姓兄弟之称。《金罍子》以姑子为外兄弟,舅子为内兄弟。“内妹”二字见《魏志•夏侯渊传》:“渊妻,太祖内妹也。”至于妻之晜弟,古称为甥,并无内兄弟之称,惟颜鲁公《家庙碑铭》云:“祖昭甫,工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父惟贞,少孤,育于舅仲容氏,蒙教笔法。”夫仲容为惟贞之舅,即昭甫之妻弟也。今称内弟,盖自唐代已然,《陔馀丛考》引证最详。

甥有七称[编辑]

今人但知姊妹之子为甥,按《毛传》:“外孙曰甥。”《尔雅》:“妻之昆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婿亦曰甥,《孟子》云:“帝馆甥于贰室。”外孙亦曰弥甥,《左传》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备弥甥。”

馀子[编辑]

《左氏》所谓馀子公行者,杜注:“嫡子之母弟也。”

称慈母有三[编辑]

慈母有三解,《南史•司马筠传》梁武帝曰:“一妾子无母,使妾之无子者养之。”此《仪礼》齐衰章所云“慈母如母”者是也。一嫡妻子无母,使妾养之,虽均为慈爱,而嫡妻之子,妾无为母之义。此《丧服》小功章所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是也。一则子非无母,择贱者视之,义同师保而不无慈爱,故亦有“慈母”之名。师保无服,故慈母亦无服也。

自称尊老,令弟[编辑]

《南史》何子皙向人云“尊老在东”,杜少陵诗“令弟草中来”,琅琊王俨见新冰,曰“尊兄已得”,皆自称也。又杜诗自称哲兄。

父在封母不称太[编辑]

《五代会要》天福五年,中书舍人艾颖父在请封其母,部议以其父在堂,只称夫人,不称太夫人。

称先辈有五说[编辑]

今翰詹科道宰相踵明季馀习,先中科先入官者有“前辈”之称,《日知录》引《采薇》诗注言之甚详,殊不知古人先辈之称非仅此也。吴充以秀才投文于欧公,而公与书称为先辈。李方叔,东坡门人也,坡与书称为先辈。《唐摭言》牛僧孺应举时,韩愈、皇甫湜往见之于青龙寺,即呼为先辈。王凝知举日,取司空图第四,王谓众曰:“某参文柄,今年榜帖为司空先辈一人而已。”文中子谓魏徵及房杜曰:“先辈虽聪明特达,非董、薛、程、仇之比。”以上数条皆指后辈前言,非近日相称之前辈也。王圣涂《渑众燕谈》云建隆四年苏德谟中状元,太守宴之,伶人唱曰:“昔年随侍,曾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温公《劝学歌》:“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欧公与宋子京共修《唐书》,以子京先辈,不敢有所改削。此则近日翰詹衙门序科目相称之先辈也。李肇《国史补》云:士人互相敬推,谓之先辈。《墨客挥犀》“唐人榜下择婿,名为脔婿,有一新先辈为贵家所慕”云云。韦庄下第,有献新先辈诗。又有“双只先辈”之称,《容斋续笔》同年小录新进士各一人,分写座上年齿长少,分双只先辈,相向而坐。以上数条,皆指同辈相称而言,又不止后辈之说。吴子华女责其夫王定保曰:“先侍郎重先辈名行,俾妾侍箕帚。”是妻称夫亦称先辈也,见潘若同《郡国雅言》。又宋吴枋《宜斋野乘》曰:“黄初五年立太学,诣学者通一经补弟子,通二经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后试。后试称先试曰先辈。”

称司道宪台非礼而称之亦可[编辑]

鄂西林相公云:“今称上官为宪台者,非也。《晋书》称汉罢御史大夫而宪台犹置,以丞为主,御史中丞是也。《通典》唐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是宪台之称,内惟都御史,外惟总督、巡抚当之耳。今通称司道府为宪台,误矣。”余按元人黄缙《笔记》云:“汉因秦官,置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所居曰府,曰寺,曰宪台。《朱博传》但称御史府,而后人多引博故事,称柏台、鸟台。盖御史有二丞,其一在兰台,谓之中丞。其后御史大夫一官废,独存尚书、谒者,为三台,齐有都水台、隋有司隶台是也。唐虽改御史为宪台,而亦改中书为西台,秘书为堑台,不专以御史所居为台,则以宪台称上官,似可通融。至于所谓外台者,汉以称三司监试院;唐以称州郡之带御史衔者;宋之监司不带御史衔,而人以其掌纠察之任,亦呼外台。”

称太君[编辑]

《宋史•职官志》凡升朝官以上遇恩母封县太君,妻封县君;更上则郡太君、郡君。晋武帝封羊祜妻万岁乡君。武后并州妇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君。

◀上一卷 下一卷▶
随园随笔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