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1—2015年)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京工发〔2011〕47号
北京市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1年5月26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和《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特制定《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1―2015年)》。在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将每年制定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素质工程”)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切实做好工作落实,稳步推进规划,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围绕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迫切,进一步凸显了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工素质建设工作,要求加快建立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职工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北京市人事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共同组织实施了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六年来参加学习的职工达到1200万人次,受到了广大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广泛欢迎,有效促进了首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2011-2015年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努力将首都打造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30%的目标,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这些势必对首都职工素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努力开创首都职工素质建设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服务、为职工学习和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学习为原则;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社会文明、民主法制、健康安全等素质为核心内容,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职工素质建设新模式。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素质工程将形成以服务、开放、共建、多赢为理念;以全覆盖、多载体、多元化为基本特征;以职工素质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应用为基本框架;以政府主导、工会组织、社会资源服务、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参与为工作格局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成为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中,素质工程在全市已建立工会企事业单位的覆盖率达到100%;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率达到80%以上;累计实现20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参加素质工程各种形式的学习。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术技能水平的先进模范人物,推动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完善100个首席技师工作室,建立500个不同领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建立100家人才培养示范单位,促进30个跨行业、专业化、社会化示范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新建500个农民工技能学习基地,750个职工书屋;产生5000项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不断提高素质工程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感召性,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类型职工的需求,提高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参与素质工程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续性。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组织开展公益大讲堂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北京市委、市政府当年重要任务和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任务为主题,通过对基层提供师资和资金支持,在全市各区、县建立举办地点和课程相对确定的固定大讲堂。根据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不同需求,建立流动大讲堂。广泛开展适合基层的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职工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内涵。每年举办200场以上公益大讲堂活动。

  (二)大力推广通用能力培训

  继续坚持“N+X”(即通识课程+企业自主开发课程)培训模式。采取集中组织、送教上门、弹性学习、集中考核、网上考试等方式,不断推进通用能力培训。每年参加通用能力培训的职工不少于10万人次。加大开发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行业需求的公共课程力度,注重开发提高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科学文化等方面素质的课程,丰富课程菜单,每年新增课程10门以上。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站点作用,完善站点教学、学习课堂和学习小组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机制,减少职工工学矛盾,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学习超市

  利用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系统内和全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出版、信息化建设等领域优质资源,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起以素质工程单位会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基于网上学习超市(天网)、实体学习超市(地网)和优秀师资队伍(人网)“三网合一”的素质工程学习超市。

  网上学习超市通过统筹各方优质资源,建立以学习园地、信息发布、视频资源、数字图书馆、在线交流等为主要板块的网上学习平台。实体学习超市的建设以设在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市级总超市为中心,以各区县二级实体超市为基础,以企事业单位三级实体超市为补充。师资队伍建设要达到纳入师资库的专业教师1000名以上、志愿者1000名以上。通过“三网合一”的素质工程学习超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市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2011年进行先期论证和设计,2012年进行基本建设和队伍培训,2013年试运行,2014年正式运行。每年通过学习超市参与素质工程的职工达到百万人次以上。

  (四)深入推进“学分银行计划”

  继续完善“北京市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分银行计划”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学分银行”国家重大改革试点项目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项目对企业培养人才的机遇,不断扩大企业参与率和职工覆盖面,解决好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的需要。通过不断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质量管理,逐渐扩大试点范围,为更多的一线职工提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五)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各行业特点和实际,深入开展技能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劳动大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不少于30个工种的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使之成为享誉首都的常规赛事。对不同工种大赛的优胜者,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政策,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围绕不同工种,开展普及型和具有行业特点的岗位练兵活动,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搭建通道。通过职工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以赛带训,以训促赛,努力促进职工职业资格的有效提升。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参赛选手不少于8万人次,职业资格等级提升的职工不少于1万人。

  (六)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职工素质提升活动

  依托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培训中心建立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网络,不断扩大培训网络覆盖面。统筹工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五年内建成100家人才培养示范单位,促进30个跨行业、专业化、社会化示范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建立畅通的技能人才职业生涯成长通道,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实现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考评制度有效衔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学习交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服务。

  广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职工素质提升活动,大力提升素质工程的覆盖面。依托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组织经营规模较小、职工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强、单独开展素质工程有困难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素质工程。通过定制式培训和建基地、送资源等活动,满足不同企业和职工的需求。

  (七)推动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转化

  利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和职工技协资源,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职工创新实践,组织开展项目攻关、名师带徒、技术交流等活动,五年内提升完善100个首席技师工作室,建立500个不同领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核算、小节约、小经验“六小活动”,定期举办职工发明创新大赛,激发职工创新活力,五年内产生5000项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加强行业协会、职工技协和企业间的联系,通过举办职工创新成果展、交易会、专利技术推介会等活动,为供需双方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技术创新典型、创新成果,提高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八)开展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学习培训扶持活动

  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面向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学习培训扶持活动。通过赠书、减免学费、向培训机构发放职业培训补贴和志愿者送教等方式,重点扶持困难职工的基本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扶持力度,按照相关政策,广泛开展针对农民工职业资格等级提升的专项培训,每年新建农民工技能学习基地100个。在家政、护工等困难职工、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免费专项培训,规范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以资助学费的方式推行“首都青年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开辟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新途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和技能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素质工程市、区、街道乡镇和企业的三级指导体系。在市级层面,成立由北京市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和任务,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资源整合和资金筹集等主要问题。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总工会,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单位要认真研究,分别制定有利于开展职工素质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素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市总工会要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优势,动员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素质工程,树立先进典型,加大推广力度。中央电大和北京电大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参与学习超市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并为素质工程提供优质教学支持服务。

  在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各区、县、局、总公司要建立相应指导机构,根据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每年下发的实施方案制定具体计划,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工会组织、社会资源服务、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认真完成本区域、本系统的职工素质建设工作。

  (二)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优势,有效促进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为素质工程项目提供优质资源。充分利用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与职工学习、培训、就业的对接。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加强职工教育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职工继续教育数据库、职工优秀技术能手数据库和职工创新成果信息库建设,实现对素质工程运行的动态管理。加强素质工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开发,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三级培训网络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素质工程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方便职工就近就学和互帮互学。加强素质工程科研队伍建设,推动素质工程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素质工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全面推进素质工程单位会员制建设

  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和“大学校”作用,积极推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素质工程,努力做到“哪里有工会,哪里就要开展素质工程”。五年内,实现对已建立工会企事业单位的全覆盖;加强素质工程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协调,由市总工会统一部署,在全市建立工会的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素质工程单位会员制。充分发挥基层工会服务站的作用,推进素质工程向未建立工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拓展。凡成为单位会员的企事业单位优先获得素质工程的相关政策扶持。

  (四)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建立“素质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各单位推进素质工程的基本情况。制定素质工程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把素质工程推进情况纳入各级工会组织工作的考核范围。建立完善素质工程的表彰奖励机制,选拔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导向性的素质工程示范单位和个人,树立典型,给予表彰。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引导职工争优创先,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素质工程宣传力度,打造素质工程品牌。

  (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推动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工会经费共同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市政府与市总工会第八次联席会议纪要精神,切实保证市、区(县)两级政府对素质工程投入,维护好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结合素质工程规划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将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障。各企事业单位要遵照财政部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照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的规定,安排相应比例的资金支持职工参加素质工程。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大经费投入,支持职工参加素质工程培训。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