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首都计画/南京史地概略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首都计画
南京史地概略
南京今后百年人口之推测 

南京一地,自古著称,固具历史上之光荣,而其山川之美,气候之宜,亦复鲜能相及。

总理之有取于是都,盖为此也。国都既建,本处奉令设计,关于其中历史之事实、自然之现象,不能无所考求,爰将调查所得,略疏于次。

一、南京之历史

[编辑]

(甲)名称之沿革 南京之名,始自明代。晋隋唐清,皆著江甯之名,民国因之。此外楚曰金陵、秦曰秣陵、汉属丹阳、吴曰建邺、宋曰建康,而在晋尚有建康之名,在唐又有昇州之号。其名号之因代而异也如此,即其疆域亦不尽相同,兹所举之诸名,亦曰其涉及南京之地域而已。

(乙)政治上之地位 南京建都始于吴,东晋南朝因之,六朝之名,即由此而来也。南唐明初,亦曾都此,民国成立,

孙总统即就职于南京,既而袁氏当国,国都复迁于北平,而十馀年间,国中亦曾无一日之治象。迨国民革命成功,统一全国,始遵

总理道志,复奠都焉。其为国都所在,不祗一朝,其在政治上地位之重要,亦可知矣。

(丙)军事上之地位 南京为用兵必争之地,周秦已然,后此战迹,不可胜纪。降及近代,洪杨据有南京,清廷为之大震。辛亥革命以还,国内兵争,多有牵及。盖其境内幕府、狮子、鸟龙、雨花台诸山,皆为险要之地。且地当长江下流之冲,既具进展之资,亦复险固可守。其在军事方面,固一重要地点也。

二、南京之地理

[编辑]

(甲)位置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在江套之南部,东距江口约四百公里;由空中向东北行直达于海,约长二百四十公里;由铁路达上海,约三百一十公里;隔江与浦口相对,相距一千公尺,为全国主要交通路线之中心。四面环以城垣,长共三十三公里半。关于交通之情形、境内之状况、城垣之所在,可于图中一览而知也。

(乙)地势 南京各处地面高度,高于吴淞最低水平之上约为五公尺至十五公尺。城内南部,地多坦平,东部略有高山,西北则小山起伏,惟无高出海平八十公尺者。城外大小山陵甚多,所有山坡皆甚峻,其形状与日本神户邻近之山约略相同。东部之紫金山,高出平地四百二十公尺,为全境最注目之处。北部八卦洲南岸,有一山脉,其中最重要者为老虎山,高一百八十公尺。浦口近郊各处,地多平坦而卑湿,夏季常为水没,惟其北则有高山一列,高出一百公尺之上。南部诸山皆小,最著为雨花台。紫金山东部山谷中,有石山围绕于其南,俗名青龙山及黄龙山。又扬子江之两面江岸,皆有大幅地段,江潮涨时,每被淹没。由上而观,可知南京地势高下不齐,有高山、有平原、亦有低洼之地,此其大略也。

(丙)河湖 南京河流,以长江为最著,该江从西南来,至江心洲南端,分为二流。东部之支流,即夹江也,夹江至江心洲北端,与主流复合,又北行。在距下关二公里半处,又分为二,包围八卦洲于其中,主流位于八卦洲北,南亦夹江也,主流更由东而东南,至八卦洲东端,复与夹江相合。再由是而东流,以达于海。此江为南京水路交通之重要部分,轮船出入必资之。此外城垣西南东三部,皆为护城河所环。城内南部则为秦淮河所横贯,惟内地水路运输,祗资护城河而已。西北亦有一河,名惠民,盖所以备船艇之避风者也。城内湖沼甚多,著者有西部之莫愁湖,东北之玄武湖,皆具美丽之风景,夏日消遣,每每资之。

(丁)土壤及地层 南京土壤,可分二类:一为冲积之泥,一为肥土。后者见于城中各处及西北部之斜山,泥土之泄水力甚微,每有相隔祗二公尺之水池,水平即相差异。城外之山,大半为硬脆之石质所成,石灰石甚少,其成分之最著为石英、沙石、孕子石等。地层之主要方向,为东西二向,而斜度则南向五十馀度也。

(戊)交通 南京水陆交通,均甚便利,其到达各地之里,约如左表。

到达地点 所循路线 里程
公里单位 英里单位
上海 沪甯路 三一〇・六三 一九三・〇二
上海 长江 三七六・一六 二〇三・〇〇海里
无锡 沪甯路 一八五・三六 一一三・二二
苏州 沪甯路 二二四・五七 一三九・五五
镇江 沪甯路 六八・六八 四二・六八
镇江 长江 八七・一〇 四七・〇〇海里
蚌埠 津浦路 一七四・六〇 一〇八・五〇
泰安 津浦路 五八八・二七 三六五・五五
济南 津浦路 六六〇・七七 四一〇・六〇
芜湖 长江 一〇一・九二 五五・〇〇海里
安庆 长江 三〇五・七五 一六五・〇〇海里
九江 长江 四六八・八一 二五三・〇〇海里
汉口 长江 七二八・二三 三九三・〇〇海里
甯波 沪甯沪杭甬二路 六一三・一四 三八一・〇〇
南昌 至九江转南浔路 五〇九・三四 三一六・五〇
海州 津浦陇海路 四九四・〇五 三〇七・〇〇
开封 津浦陇海路 六一七・一六 三八三・五〇
归德 津浦陇海路 四八五・二〇 三〇一・五〇
郑州 津浦陇海路 六八二・五四 四二四・〇〇
济甯 津浦徐州转公路 四八〇・三七 二九八・五〇
常州 沪甯路 一四三・三五 八九・〇八
江阴 长江 二〇〇・一二 一〇八・〇〇海里
江阴 沪甯常州转公路 三〇五・七七 一〇九・〇〇
江都 沪甯镇江转公路 九五・四九 五九・三四
宜兴 公路 一四〇・八一 八七・五〇
吴兴 公路 二〇一・一六 一二五・〇〇
徐州 津浦路 三三九・五六 二一一・〇〇

观上表可知其与国内各地交通之情形。至其与外国之交通,则均由上海出口,兹幷将其到达各埠之里程,列如左表。

到达地点 由上海达到里程 由南京达到里程 备考
公里 海里 公里 海里
星加坡 四二四八・九三 二二九三 四六二五・〇九 二四九六
些路 九三八五・四四 五〇六五 九七五一・六〇 五二六八
三藩市 一〇一七四・八二 五四九二 一〇五五〇・九八 五六九四
纽约 二二九八六・四六 一二四〇五 二三三六二・六二 一二六〇八
纽约 一九七九七・四五 一〇六八四 二〇一七三・六一 一〇八八七 循巴拿马运河之水程
伦敦 一九五三二・四七 一〇五四一 一九九〇八・六三 一〇七四四
利物浦 一九四六三・九一 一〇五〇四 一九八四〇・〇一 一〇七〇七

(己)民居 南京人口稠密之部份,乃在城南,距长江最近处约六公里,距下关约九公里。城墙以内之地域,虽有四十一方公里(即一五・八方英里)之面积,惟大部荒芜,间有田园茅屋,如村落而已。

(庚)温度 南京气候中和,夏不甚热,冬不甚寒,情形甚似上海。自有纪录以来,温度以摄氏表零下十三度为最低,以摄氏表三十七度为最高。超过三十二度之温度,多在七八月之间。民国十一年为最热之一年,其热度超过三十度者计有五十五日。普通自三月十九至十一月十四,二百四十日中户外多不结霜。自有纪录以来,最早之结霜日为十一月一日,最迟为四月六日。兹幷表列其一九零四年至二十二年每月平均温度如下。

月份 十一 十二 平均
百度表温度 二・七 四・〇 八・二 一四・三 二〇・〇 二四・一 二七・四 二七・一 二二・五 一七・一 一〇・二 四・七 一五・二

(辛)雨量 关于南京之雨量,根据调查所得,由一九零五至二二年,其每月平均量约如下表。

月份 十一 十二 总计
平均雨量公釐数 三九・五 四六・二 七二・五 九九・六 七三・七 一八八・七 二〇九・二 一二五・一 一〇四・九 五一・九 四〇・一 二九・九 一〇八一・三
下雨日数 九・五 九・五 一一・七 一一・七 九・八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一・八 一一・七 一〇・六 九・〇 四・〇 一二七・〇

据右表,可知南京下雨日数约为一年百分之三十五。每年平均雨量约为一〇八一・三公釐(Millimeters)比之徐家汇天文台所报告之上海每年平均雨量一一四七・九公釐,略为减少。其中雨季,可分二期:其一则四月一期,其一则六月至九月之期间也。

(辛)湿度 南京平均之潮湿度,与美国南加路连那州之查理士顿城相类,大抵湿度不如上海之闷人,器物之发霉,亦不如上海之容易。计其平均湿度,一月至五月约为百分之七七・八,此期间内,每月大抵相同;六月至九月约为百分之八一至八三,其中以七月为最大,即达百分之八十三之数;十月至十一月约为百分之七八;十二月约为百分之七六,而每年平均湿度,约为百分之七十九也。

(壬)风 南京亦有大风,惟暴烈之飓风则罕有吹到。关于民国十一年每季之风向及年中之风向,均于图上绘明。图中每线之长度,表示该向风吹之日数,在各季风向图上之线,每长二公釐(Millimeters)表示一日,在一年风向图上之线,每长〇・五公釐表示一日。普通风向多位东、东北及北三向,关于设置工业区域及建筑飞机之升降路,此点最关重要,不可忽视也。

(癸)雾 关于雾之情形,不易得其纪录。在民国十一年十月十一月中,有七日可称为雾期,又一月至三月中,有三日可称为湿雾期。雾以长时间为多,江上尤然,多见于九月及年终之际。其在秋季,山坡及山谷间,常有甚低之雾,几于无日无之,大抵发见于朝夕之时,惟雾散后,则天气转而光朗清凉也。

以上所述,不过大略情形,其与设计有关之处,则所资以为根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