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計畫/南京史地概略
◄ | 首都計畫 南京史地概略 |
► 南京今後百年人口之推測 |
|
南京一地,自古著稱,固具歷史上之光榮,而其山川之美,氣候之宜,亦復鮮能相及。
總理之有取於是都,蓋爲此也。國都既建,本處奉令設計,關於其中歷史之事實、自然之現象,不能無所攷求,爰將調查所得,略疏於次。
一、南京之歷史
[编辑](甲)名稱之沿革 南京之名,始自明代。晉隋唐淸,皆著江甯之名,民國因之。此外楚曰金陵、秦曰秣陵、漢屬丹陽、吳曰建鄴、宋曰建康,而在晉尚有建康之名,在唐又有昇州之號。其名號之因代而異也如此,卽其疆域亦不盡相同,茲所舉之諸名,亦曰其涉及南京之地域而已。
(乙)政治上之地位 南京建都始於吳,東晉南朝因之,六朝之名,卽由此而來也。南唐明初,亦曾都此,民國成立,
孫總統卽就職於南京,既而袁氏當國,國都復遷於北平,而十餘年間,國中亦曾無一日之治象。迨國民革命成功,統一全國,始遵
總理道志,復奠都焉。其爲國都所在,不祗一朝,其在政治上地位之重要,亦可知矣。
(丙)軍事上之地位 南京爲用兵必爭之地,周秦已然,後此戰蹟,不可勝紀。降及近代,洪楊據有南京,淸廷爲之大震。辛亥革命以還,國內兵爭,多有牽及。蓋其境內幕府、獅子、鳥龍、雨花台諸山,皆爲險要之地。且地當長江下流之衝,既具進展之資,亦復險固可守。其在軍事方面,固一重要地點也。
二、南京之地理
[编辑](甲)位置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在江套之南部,東距江口約四百公里;由空中向東北行直達於海,約長二百四十公里;由鐵路達上海,約三百一十公里;隔江與浦口相對,相距一千公尺,爲全國主要交通路線之中心。四面環以城垣,長共三十三公里半。關於交通之情形、境內之狀况、城垣之所在,可於圖中一覽而知也。
(乙)地勢 南京各處地面高度,高於吳淞最低水平之上約爲五公尺至十五公尺。城內南部,地多坦平,東部略有高山,西北則小山起伏,惟無高出海平八十公尺者。城外大小山陵甚多,所有山坡皆甚峻,其形狀與日本神戶鄰近之山約略相同。東部之紫金山,高出平地四百二十公尺,爲全境最注目之處。北部八卦洲南岸,有一山脈,其中最重要者爲老虎山,高一百八十公尺。浦口近郊各處,地多平坦而卑濕,夏季常爲水沒,惟其北則有高山一列,高出一百公尺之上。南部諸山皆小,最著爲雨花台。紫金山東部山谷中,有石山圍繞於其南,俗名青龍山及黃龍山。又揚子江之兩面江岸,皆有大幅地段,江潮漲時,每被淹沒。由上而觀,可知南京地勢高下不齊,有高山、有平原、亦有低窪之地,此其大略也。
(丙)河湖 南京河流,以長江爲最著,該江從西南來,至江心洲南端,分爲二流。東部之支流,卽夾江也,夾江至江心洲北端,與主流復合,又北行。在距下關二公里半處,又分爲二,包圍八卦洲於其中,主流位於八卦洲北,南亦夾江也,主流更由東而東南,至八卦洲東端,復與夾江相合。再由是而東流,以達於海。此江爲南京水路交通之重要部分,輪船出入必資之。此外城垣西南東三部,皆爲護城河所環。城內南部則爲秦淮河所橫貫,惟內地水路運輸,祗資護城河而已。西北亦有一河,名惠民,蓋所以備船艇之避風者也。城內湖沼甚多,著者有西部之莫愁湖,東北之玄武湖,皆具美麗之風景,夏日消遣,每每資之。
(丁)土壤及地層 南京土壤,可分二類:一爲冲積之泥,一爲肥土。後者見於城中各處及西北部之斜山,泥土之洩水力甚微,每有相隔祗二公尺之水池,水平卽相差異。城外之山,大半爲硬脆之石質所成,石灰石甚少,其成分之最著爲石英、沙石、孕子石等。地層之主要方向,爲東西二向,而斜度則南向五十餘度也。
(戊)交通 南京水陸交通,均甚便利,其到達各地之里,約如左表。
到達地點 | 所循路線 | 里程 | |
---|---|---|---|
公里單位 | 英里單位 | ||
上海 | 滬甯路 | 三一〇・六三 | 一九三・〇二 |
上海 | 長江 | 三七六・一六 | 二〇三・〇〇海里 |
無錫 | 滬甯路 | 一八五・三六 | 一一三・二二 |
蘇州 | 滬甯路 | 二二四・五七 | 一三九・五五 |
鎮江 | 滬甯路 | 六八・六八 | 四二・六八 |
鎮江 | 長江 | 八七・一〇 | 四七・〇〇海里 |
蚌埠 | 津浦路 | 一七四・六〇 | 一〇八・五〇 |
泰安 | 津浦路 | 五八八・二七 | 三六五・五五 |
濟南 | 津浦路 | 六六〇・七七 | 四一〇・六〇 |
蕪湖 | 長江 | 一〇一・九二 | 五五・〇〇海里 |
安慶 | 長江 | 三〇五・七五 | 一六五・〇〇海里 |
九江 | 長江 | 四六八・八一 | 二五三・〇〇海里 |
漢口 | 長江 | 七二八・二三 | 三九三・〇〇海里 |
甯波 | 滬甯滬杭甬二路 | 六一三・一四 | 三八一・〇〇 |
南昌 | 至九江轉南潯路 | 五〇九・三四 | 三一六・五〇 |
海州 | 津浦隴海路 | 四九四・〇五 | 三〇七・〇〇 |
開封 | 津浦隴海路 | 六一七・一六 | 三八三・五〇 |
歸德 | 津浦隴海路 | 四八五・二〇 | 三〇一・五〇 |
鄭州 | 津浦隴海路 | 六八二・五四 | 四二四・〇〇 |
濟甯 | 津浦徐州轉公路 | 四八〇・三七 | 二九八・五〇 |
常州 | 滬甯路 | 一四三・三五 | 八九・〇八 |
江陰 | 長江 | 二〇〇・一二 | 一〇八・〇〇海里 |
江陰 | 滬甯常州轉公路 | 三〇五・七七 | 一〇九・〇〇 |
江都 | 滬甯鎮江轉公路 | 九五・四九 | 五九・三四 |
宜興 | 公路 | 一四〇・八一 | 八七・五〇 |
吳興 | 公路 | 二〇一・一六 | 一二五・〇〇 |
徐州 | 津浦路 | 三三九・五六 | 二一一・〇〇 |
觀上表可知其與國內各地交通之情形。至其與外國之交通,則均由上海出口,茲幷將其到達各埠之里程,列如左表。
到達地點 | 由上海達到里程 | 由南京達到里程 | 備考 | ||
---|---|---|---|---|---|
公里 | 海里 | 公里 | 海里 | ||
星加坡 | 四二四八・九三 | 二二九三 | 四六二五・〇九 | 二四九六 | |
些路 | 九三八五・四四 | 五〇六五 | 九七五一・六〇 | 五二六八 | |
三藩市 | 一〇一七四・八二 | 五四九二 | 一〇五五〇・九八 | 五六九四 | |
紐約 | 二二九八六・四六 | 一二四〇五 | 二三三六二・六二 | 一二六〇八 | |
紐約 | 一九七九七・四五 | 一〇六八四 | 二〇一七三・六一 | 一〇八八七 | 循巴拿馬運河之水程 |
倫敦 | 一九五三二・四七 | 一〇五四一 | 一九九〇八・六三 | 一〇七四四 | |
利物浦 | 一九四六三・九一 | 一〇五〇四 | 一九八四〇・〇一 | 一〇七〇七 |
(己)民居 南京人口稠密之部份,乃在城南,距長江最近處約六公里,距下關約九公里。城牆以內之地域,雖有四十一方公里(卽一五・八方英里)之面積,惟大部荒蕪,間有田園茅屋,如村落而已。
(庚)溫度 南京氣候中和,夏不甚熱,冬不甚寒,情形甚似上海。自有紀錄以來,溫度以攝氏表零下十三度爲最低,以攝氏表三十七度爲最高。超過三十二度之溫度,多在七八月之間。民國十一年爲最熱之一年,其熱度超過三十度者計有五十五日。普通自三月十九至十一月十四,二百四十日中戶外多不結霜。自有紀錄以來,最早之結霜日爲十一月一日,最遲爲四月六日。茲幷表列其一九零四年至二十二年每月平均溫度如下。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平均 |
---|---|---|---|---|---|---|---|---|---|---|---|---|---|
百度表溫度 | 二・七 | 四・〇 | 八・二 | 一四・三 | 二〇・〇 | 二四・一 | 二七・四 | 二七・一 | 二二・五 | 一七・一 | 一〇・二 | 四・七 | 一五・二 |
(辛)雨量 關於南京之雨量,根據調查所得,由一九零五至二二年,其每月平均量約如下表。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總計 |
---|---|---|---|---|---|---|---|---|---|---|---|---|---|
平均雨量公釐數 | 三九・五 | 四六・二 | 七二・五 | 九九・六 | 七三・七 | 一八八・七 | 二〇九・二 | 一二五・一 | 一〇四・九 | 五一・九 | 四〇・一 | 二九・九 | 一〇八一・三 |
下雨日數 | 九・五 | 九・五 | 一一・七 | 一一・七 | 九・八 | 一三・七 | 一三・八 | 一一・八 | 一一・七 | 一〇・六 | 九・〇 | 四・〇 | 一二七・〇 |
據右表,可知南京下雨日數約爲一年百分之三十五。每年平均雨量約爲一〇八一・三公釐(Millimeters)比之徐家匯天文台所報告之上海每年平均雨量一一四七・九公釐,略爲減少。其中雨季,可分二期:其一則四月一期,其一則六月至九月之期間也。
(辛)濕度 南京平均之潮濕度,與美國南加路連那州之查理士頓城相類,大抵濕度不如上海之悶人,器物之發霉,亦不如上海之容易。計其平均濕度,一月至五月約爲百分之七七・八,此期間內,每月大抵相同;六月至九月約爲百分之八一至八三,其中以七月爲最大,卽達百分之八十三之數;十月至十一月約爲百分之七八;十二月約爲百分之七六,而每年平均濕度,約爲百分之七十九也。
(壬)風 南京亦有大風,惟暴烈之颶風則罕有吹到。關於民國十一年每季之風向及年中之風向,均於圖上繪明。圖中每線之長度,表示該向風吹之日數,在各季風向圖上之線,每長二公釐(Millimeters)表示一日,在一年風向圖上之線,每長〇・五公釐表示一日。普通風向多位東、東北及北三向,關於設置工業區域及建築飛機之升降路,此點最關重要,不可忽視也。
(癸)霧 關於霧之情形,不易得其紀錄。在民國十一年十月十一月中,有七日可稱爲霧期,又一月至三月中,有三日可稱爲濕霧期。霧以長時間爲多,江上尤然,多見於九月及年終之際。其在秋季,山坡及山谷間,常有甚低之霧,幾於無日無之,大抵發見於朝夕之時,惟霧散後,則天氣轉而光朗淸涼也。
以上所述,不過大略情形,其與設計有關之處,則所資以爲根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