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卷1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废出三帝纪第十一 魏书卷十二[1]
孝静纪第十二
作者:魏收 北齐
皇后列传第一
孝静

孝静皇帝,讳善见,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骑侍郎,八月,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帝既入关,齐献武王奉迎不克,乃与百僚会议,推帝以奉肃宗之后,时年十一。

天平元年[编辑]

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东北,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为天平元年。庚午,以太师、赵郡王谌为大司马,以司空、咸阳王坦为太尉,以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以开府仪同三司高昂为司空。壬申,有事于太庙。诏曰:“安安能迁,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规。是以殷迁八城,周卜三地。吉凶有数,隆替无恒。事由于变通,理出于不得已故也。高祖孝文皇帝式观乾象,俯协人谋,发自武州,来幸嵩县,魏虽旧国,其命惟新。及正光之季,国步孔棘,丧乱不已,寇贼交侵,俾我生民,无所措手。今远遵古式,深验时事,考龟袭吉,迁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昌宝历。主者明为条格,及时发迈。”丙子,车驾北迁于邺。诏齐献武王留后部分。改司州为洛州,以卫大将军、尚书令元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洛州刺史,镇洛阳。诏从迁之户,百官给复三年,安居人五年。

十有一月,兖州刺史樊子鹄、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据瑕丘反。庚寅,车驾至邺,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为司州牧,魏郡太守为魏尹,徙邺旧人西径百里以居新迁之人,分邺置临漳县,以魏郡、林虑、广平、阳丘、汲郡、黎阳、东濮阳、清河、广宗等郡为皇畿。[2]

十有二月丁卯,燕郡王贺拔允薨。庚午,诏内外解严,百司悉依旧章,从容雅服,不得以矛钐从事。[3]丙子,遣侍中封隆之等五人为大使,巡谕天下。丁丑,赦畿内。闰月,萧衍以元庆和为镇北将军、魏王,入据平濑乡。宇文黑獭既害出帝,乃以南阳王宝炬僭尊号。初置四中郎将,于礓石桥置东中,蒲泉置西中,济北置南中,洺水置北中。

天平二年[编辑]

二年春正月,宝炬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拥部来降,齐献武王迎纳之,赈其廪食。己巳,诏以齐献武王为相国,假黄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馀悉如故。王固让不受。乙亥,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元晏讨元庆和,破走之。

二月壬午,以太尉、咸阳王坦为太傅,以司州牧、西河王悰为太尉。己丑,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斩樊子鹄以降,兖州平。戊戌,萧衍司州刺史陈庆之寇豫州,刺史尧雄击走之。

三月辛酉,以司徒高盛为太尉,以司空高昂为司徒,济阴王晖业为司空。齐献武王讨平山胡刘蠡升,斩之。其子南海王复僭帝号,献武王进击,破擒之,及其弟西海王、皇后、夫人已下四百人,并逋逃之人二万馀户。辛未,以旱故,诏京邑及诸州郡县收瘗骸骨。是春,高丽、契丹并遣使朝贡。

夏四月,前青州刺史侯渊反,[4]攻掠青齐。癸未,济州刺史蔡儁讨平之。壬辰,降京师见囚。

五月,大旱,勒城门、殿门及省、府、寺、署、坊门浇人,不简王公,无限日,得雨乃止。

六月,元庆和寇南豫州,刺史尧雄大破之。

秋七月甲戌,封汝南王悦孙绰为琅邪王。

八月辛卯,司空、济阴王晖业坐事免。甲午,发众七万六千人营新宫。

九月,齐献武王以治民之官多不奉法,请选朝士清正者,州别遣一人,问疾苦。丁巳,以开府仪同三司、襄城王旭为司空。

冬十有一月丁未,萧衍将柳仲礼寇荆州,刺史王元击破之。[5]癸丑,祀圆丘。甲寅,阊阖门灾,龙见并州人家井中。丙寅,诏齐文襄王起家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十有二月壬午,车驾狩于邺东。甲午,文武百官,量事各给禄。

天平三年[编辑]

三年春正月癸卯朔,飨群臣于前殿。戊申,诏百官举士,举不称才者两免之。齐献武王袭宝炬西夏州,克之。诏加齐献武王九锡之礼,侍中元子思敦谕。固让乃止。

二月丁未,萧衍光州刺史郝树以州内附。丁酉,诏加齐文襄王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以鲜卑、高车酋庶皆隶之。

三月甲寅,以开府仪同三司、华山王鸷为大司马。丁卯,阳夏太守卢公纂据郡南叛,大都督元整破之。

夏四月丁酉,昌乐王诞薨。

五月癸卯,赐鳏寡孤独贫穷者衣物各有差。丙辰,以录尚书事、西河王悰为司州牧。戊辰,太尉高盛薨。

六月辛巳,赵郡王谌薨。

秋七月庚子,大赦天下。萧衍夏州刺史田独鞞、颍川防城都督刘鸾庆并以州内附。

八月,并、肆、汾、建四州陨霜,[6]大饥。

九月壬寅,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书右仆射、南道行台,节度诸军南讨。丙辰,阳平人路季礼聚众反。辛酉,御史中尉窦泰讨平之。

冬十有一月戊申,诏尚书可遣使巡检河北流移饥人,邢陉、滏口所经之处,若有死尸,即为藏掩。勿使灵台枯骨,有感于通梦;广汉露骸,时闻于夜哭。侯景攻克萧衍楚州,获刺史桓和。

十有二月,以并州刺史尉景为太保。辛未,遣使者板假老人官,百岁已下各有差。壬申,大司马、清河王亶薨。丁丑,齐献武王自晋阳西讨,次于蒲津,司徒公、大都督高敖曹趋上洛,车骑大将军窦泰入自潼关。癸未,以太傅、咸阳王坦为太师。乙酉,勿吉国遣使朝贡。

是岁,高丽国遣使朝贡。

天平四年[编辑]

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窦泰失利自杀。丁巳,高敖曹攻上洛,克之,擒宝炬骠骑大将军、洛州刺史泉企。[7]按张说是,今据周书改。以汝阳王暹为录尚书事。

夏四月辛未,迁七帝神主入新庙,大赦天下,内外百官普进一阶。先是,荥阳人张俭等聚众反于大騩山,通宝炬。壬辰,武卫将军高元盛讨破之。[8]

六月己巳,幸华林园理讼。辛未,诏尚书掩骼埋胾,推录囚徒。壬午,阊阖门灾。先是,萧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请通好。

秋七月甲辰,遣兼散骑常侍李谐、[9]兼吏部郎中卢元明、兼通直散骑常侍李邺使于萧衍。

八月,宝炬、宇文黑獭寇陕州,城陷,刺史李徽伯为黑獭所杀。

九月,侍中元子思与其弟子华谋西入,并赐死。

闰月乙丑,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蒋天乐谋反,伏诛。禁京师酤酒。[10]

冬十月,以咸阳王坦为录尚书事。壬辰,齐献武王西讨,至沙苑,不克而还。己酉,宝炬行台宫景寿、都督杨白驹寇洛州,大都督韩延大破之。[11]宝炬又遣其子大行台元季海、大都督独孤如愿逼洛州,刺史广阳王湛弃城退还,季海、如愿遂据金墉。颍州长史贺若微执刺史田迅西叛,[12]引宝炬都督梁回据城。宝炬又遣其都督赵继宗、右丞韦孝宽等攻陷豫州。十有一月丙子,以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万俟普为太尉。十有二月甲寅,萧衍遣使朝贡。河间人邢摩纳、范阳人卢仲礼等各聚众反。

是岁,高丽、蠕蠕国并遣使朝贡。

元象元年[编辑]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砀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丁卯,大赦,改元。大都督贺拔仁攻宝炬南汾州,己卯,拔之,擒其刺史韦子粲。行台任祥率豫州刺史尧雄等与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万俟受洛干等于北豫相会,俱讨颍州。梁回等弃城遁走,颍州平。

二月,豫州刺史尧雄攻扬州,拔之,擒宝炬义州刺史韩显、扬州长史丘岳,送京师。丙辰,遣兼散骑常侍郑伯猷使于萧衍。

三月,齐献武王固请解大丞相,诏从之。

夏四月庚寅,曲赦畿内。壬辰,齐献武王还晋阳,请开酒禁。

六月壬辰,帝幸华林都堂听讼。是夏,山东大水,虾蟆鸣于树上。

秋七月乙亥,[13]高丽国遣使朝贡。行台侯景、司徒公高敖曹围宝炬将独孤如愿于金墉,宝炬、宇文黑獭并来赴救。大都督厍狄干率诸将前驱,齐献武王总众继进。

八月辛卯,战于河阴,大破之。斩其大都督、仪同三司寇洛生等二十馀人,俘获数万。司徒公高敖曹、大都督李猛、宋显并战没。宝炬留其将长孙子彦守金墉。壬辰,齐献武王济河,子彦弃城走。

九月,大都督贺拔仁击邢摩纳、卢仲礼等,破平之。

冬十月,萧衍遣使朝贡。

十有一月庚寅,遣陆操使于萧衍。[14]齐献武王来朝。

十有二月甲辰,还晋阳。

兴和元年[编辑]

兴和元年春正月辛酉,以尚书令孙腾为司徒。

三月甲寅朔,封常山郡王巶第二子曜为陈郡王。

夏五月,齐文襄王来朝。甲戌,立皇后高氏。乙亥,大赦天下。是月,高丽国遣使朝贡。

六月乙酉,以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为山东黜陟大使,寻为东北道大行台,差选勇士。庚寅,前颍州刺史奚思业为河南大使,简发勇士。丁酉,萧衍遣使朝贡。戊申,开府仪同三司、汝阳王暹薨。

秋七月丁丑,诏以齐献武王为相国、录尚书事、大行台,固辞相国。

八月壬辰,兼散骑常侍王元景、兼通直散骑常侍魏收使于萧衍。

九月甲子,发畿内民夫十万人城邺城,四十日罢。辛未,曲赦畿内死罪以下各有差。

冬十有一月癸亥,以新宫成,大赦天下,改元。八十以上赐绫帽及杖,七十以上赐帛,及有疾废者赐粟帛。筑城之夫,给复一年。

兴和二年[编辑]

二年春正月壬申,以太保尉景为太傅,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厍狄干为太保。丁丑,徙御新宫,大赦,内外百官普进一阶,营构主将别优一阶。

三月己卯,萧衍遣使朝贡。

夏五月己酉,西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率户内属,置之河北。新附赈廪各有差。壬子,遣兼散骑常侍李象使于萧衍。

闰月己丑,封皇兄景植为宜阳王,[15]皇弟威为清河王,谦为颍川王。六月壬子,大司马华山王鸷薨。[16]

冬十月丁未,萧衍遣使朝贡。

十有二月乙卯,遣兼散骑常侍崔长谦使于萧衍。

是岁,蠕蠕、高丽、勿吉国并遣使朝贡。

兴和三年[编辑]

三年春二月甲辰,阿至罗出吐拔那浑大率部来降。

三月己酉,梁州人公孙贵宾聚众反,自号天王。阳夏镇将讨擒之。

夏四月戊申,阿至罗国主副伏罗越居子去宾来降,封为高车王。

六月乙丑,萧衍遣使朝贡。

秋七月,齐文襄王如晋阳。己卯,宜阳王景植薨。

八月甲子,遣兼散骑常侍李骞使于萧衍。

冬十月癸卯,齐文襄王自晋阳来朝。先是,诏文襄王与群臣于麟趾阁议定新制,甲寅,班于天下。己巳,发夫五万人筑漳滨堰,三十五日罢。癸亥,车驾狩于西山。

十有一月戊寅,还宫。丙戌,以开府仪同三司、彭城王韶为太尉,以度支尚书胡僧敬为司空。

是岁,蠕蠕、高丽、勿吉国并遣使朝贡。

兴和四年[编辑]

四年春正月丙辰,萧衍遣使朝贡。夏四月丙寅,遣兼散骑常侍李绘使于萧衍。乙酉,以侍中、广阳王湛为太尉,以尚书右仆射高隆之为司徒,以太尉、彭城王韶为录尚书事。丁亥,太傅尉景坐事降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辛卯,以太保厍狄干为太傅,以领军将军娄昭为大司马,封祖裔为尚书右仆射。

五月辛巳,齐献武王来朝,请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扬仄陋,纳谏屏邪,亲理狱讼,褒黜勤怠;牧守有愆,节级相坐;椒掖之内,进御以序;后园鹰犬,悉皆放弃。六月,还晋阳。丙申,复前侍中、乐浪王忠爵。丁酉,复陈留王景皓、常山王绍宗、高密王永业爵。

秋八月庚戌,以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侯景为兼尚书仆射、河南行台,随机讨防。

冬十月甲寅,萧衍遣使朝贡。齐献武王围宝炬玉壁。

十有一月壬午,班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西河王悰薨。

十有二月辛亥,遣兼散骑常侍阳斐使于萧衍。[17]

是岁,蠕蠕、高丽、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元年[编辑]

武定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大赦天下,改元。己巳,车驾蒐于邯郸之西山;癸酉,还宫。

二月壬申,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西叛。

三月,宝炬遣其子突与宇文黑獭率众来援仲密。庚子,围河桥南城。丙午,帝亲纳讼。戊申,齐献武王讨黑獭,战于邙山,大破之,擒宝炬兄子临洮王森,蜀郡王荣宗,江夏王昇,钜鹿王阐,谯郡王亮,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太子詹事赵善,督将参僚等四百馀人,俘斩六万馀,甲仗牛马不可胜数。豫洛二州平。齐献武王追奔至恒农而还。

夏四月,封彭城王韶弟袭为武安王。

五月壬辰,以克复虎牢,降天下死罪以下囚。乙未,以吏部尚书侯景为司空。

六月乙亥,萧衍遣使朝贡。戊寅,封前员外散骑侍郎元长春为南郡王。

秋八月乙未,以汾州刺史斛律金为大司马。壬午,遣兼散骑常侍李浑使于萧衍。是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隥。四十日罢。

冬十有一月甲午,车驾狩于西山。乙巳,还宫。

是岁,吐谷浑、高丽、蠕蠕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二年[编辑]

二年春正月,地豆于国遣使朝贡。

二月丁卯,徐州人刘乌黑聚众反。遣行台慕容绍宗讨平之。

三月,萧衍遣使朝贡。以旱故,宥死罪以下囚。丙午,以开府仪同三司孙腾为太保。壬子,以齐文襄王为大将军,领侍中,其文武职事、赏罚众典,询禀之。中书监元弼为录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为尚书令,以今上为右仆射。

夏四月,室韦国遣使朝贡。五月甲午,遣散骑常侍魏季景使于萧衍。丁酉,太尉、广阳王湛薨。

秋八月癸酉,尚书令司马子如坐事免。九月甲申,以开府仪同三司、济阴王晖业为太尉。太师、咸阳王坦坐事免,以王还第。

冬十月丁巳,太保孙腾、大司马高隆之各为括户大使,[18]凡获逃户六十馀万。

十有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甲申,以司徒高隆之为尚书令,以前大司马娄昭为司徒。齐文襄王如晋阳。庚子,车驾有事于圆丘。辛丑,萧衍遣使朝贡。壬寅,齐文襄王从献武王讨山胡,破之,俘获一万馀户,分配诸州。

是岁,吐谷浑、高丽、蠕蠕、勿吉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三年[编辑]

三年春正月丙申,遣兼散骑常侍李奖使于萧衍。丁未,齐献武王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没之口。

二月庚申,吐谷浑国奉其从妹以备后庭,纳为容华嫔。

夏五月甲辰,大赦天下。

秋七月庚子,萧衍遣使朝贡。

冬十月,遣中书舍人尉瑾使于萧衍。乙未,齐献武王请邙山之俘,释其桎梏,配以人间寡妇。

十有二月,以司空侯景为司徒,以中书令韩轨为司空。戊子,以太保孙腾为录尚书事。

是岁,高丽、吐谷浑、蠕蠕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四年[编辑]

四年夏五月壬寅,萧衍遣使朝贡。

六月庚子,以司徒侯景为河南大行台,应机讨防。

秋七月壬寅,遣兼散骑常侍元廓使于萧衍。

八月,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齐献武王自邺帅众西伐,文襄王会于晋州。

九月,围玉壁以挑之,宝炬、黑獭不敢应。

冬十有一月,齐献武王有疾,班师。文襄王如晋阳。

是岁,室韦、勿吉、地豆于、高丽、蠕蠕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五年[编辑]

五年春正月丙午,齐献武王薨于晋阳,秘不发丧。辛亥,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景入据颍城,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暴显等。遣司空韩轨,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贺拔胜、[19]可朱浑道元,左卫将军刘丰等帅众讨之。景乃遣使降于宝炬,请师救援。宝炬遣其将李景和、王思政帅骑赴之。思政等入据颍川,景乃出走豫州。乙丑,萧衍遣使朝贡。

二月,侯景复背宝炬,归于萧衍。衍署景河南大将军,[20]承制。

夏四月壬申,大将军齐文襄王来朝。甲午,遣兼散骑常侍李纬使于萧衍。

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戊戌,以尚书右仆射、襄城王旭为太尉。甲辰,以太原公今上为尚书令,领中书监,馀如故,询以政事。以青州刺史尉景为大司马,以开府仪同三司厍狄干为太师,以录尚书事孙腾为太傅,以汾州刺史贺仁为太保,[21]以司空韩轨为司徒,以领军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司空,以司徒高隆之录尚书事,以徐州刺史慕容绍宗为尚书左仆射,高阳王斌为右仆射。戊午,大司马尉景薨。

六月,司徒韩轨、司空可朱浑道元等自颍州班师。乙酉,帝为齐献武王举哀于东堂,服缌缞。诏尚书右仆射、高阳王斌兼大鸿胪卿,赴晋阳监护丧事;太尉、襄城王旭兼尚书令,奉诏宣慰。

秋七月戊戌,诏赠王假黄钺、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玺绂,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轻车介士,兼备九锡之礼,谥曰献武王。以齐文襄王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勃海王。壬寅,诏王摄理军国,遣中使敦谕。

八月,[22]齐文襄王入朝,固辞丞相,诏复授大将军,馀如故。甲申,葬齐献武王于邺城西北,车驾祖于漳滨。

九月,齐文襄王还晋阳。辛酉,萧衍遣其兄子贞阳侯渊明帅众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应侯景。

冬十月乙酉,以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乐讨渊明。

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渊明及其二子瑀、道,将帅二百馀人,俘斩五万级,冻乏赴水死者不可胜数。

十有二月乙亥,萧渊明至阙,帝御阊阖门让而宥之。岳等回师讨侯景。

是岁,高丽、勿吉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六年[编辑]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岳等于涡阳大破侯景,俘斩五万馀人,其馀溺死于涡水,水为之不流。景走淮南。己未,齐文襄王来朝,请以寒山获士赐百官及督将等,各有差。

二月己卯,萧衍遣使款阙乞和,并修书吊齐文襄王。文襄王还晋阳。

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为大司马,以开府仪同三司高岳为太尉。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张永和、青州人崔阔等伪假人官,事觉,纠检,首者六万馀人。

秋八月甲戌,[23]以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为大行台,与太尉高岳、司徒韩轨、大都督刘丰等讨王思政于颍川,引洧水灌其城。

九月乙酉,萧衍遣使朝贡。

冬十月戊申,侯景济江,推萧衍弟子临贺王正德为主,以攻建业。

是岁,高丽、室韦、蠕蠕、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七年[编辑]

七年春正月戊辰,萧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以锺离内属,[24]封兰陵郡开国公、吴郡王。

三月丁卯,侯景克建业,还以萧衍为主。衍弟子北兖州刺史、定襄侯萧祗,相谭侯萧退来降。衍江北郡国皆内属。

夏四月,大行台慕容绍宗、大都督刘丰遇暴风,溺水死。甲辰,诏以齐文襄王为相国、齐王,绿綟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五郡,邑十五万户,馀如故。王固让。是月,侯景杀萧衍,立子纲为主。

五月,齐文襄王帅众自邺赴颍川。

六月丙申,克颍州,擒宝炬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东道大行台、太原郡开国公王思政,颍州刺史皇甫僧显等,及战士一万馀人,男女数万口。齐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齐文襄王至自南讨,请宥思政之罪。

八月辛卯,诏立皇子长仁为皇太子。齐文襄王薨于第,秘不发丧。癸巳,大赦天下,内外百官并加二级。甲午,齐王如晋阳。

冬十月癸未,以开府仪同三司、咸阳王坦为太傅。甲午,以开府仪同三司潘相乐为司空。

十有二月甲辰,吴郡王萧正表薨。己酉,以并州刺史彭乐为司徒。

是岁,蠕蠕、地豆于、室韦、高丽、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

武定八年[编辑]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为齐文襄王举哀于东堂。丁卯,诏赠齐文襄王假黄钺、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玺绶,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轻车介士,备九锡之礼,谥曰文襄王。戊辰,诏齐王为使持节、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食邑一万户。甲戌,地豆于、契丹国并遣使朝贡。

二月甲申,葬齐文襄王,车驾祖于漳滨。庚寅,以尚书令高隆之为太保。

三月庚申,进齐郡王爵为齐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贡。

五月甲寅,诏齐王为相国,总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高阳、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万户,备九锡之礼;以齐国太妃为王太后,王妃为王后。丙辰,诏归帝位于齐国,即日逊于别宫。

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时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谥曰孝静皇帝,葬于漳西山岗。其后发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史评】[编辑]

帝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齐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将军中兵参军崔季舒为中书黄门侍郎,令监察动静,小大皆令季舒知。文襄与季舒书曰:“痴人复何似?痴势小差未?”帝尝与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帝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文襄尝侍饮,大举觞曰:“臣澄劝陛下酒。”帝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脚朕!”文襄使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劳帝,帝亦谢焉。赐绢,季舒未敢受,以启文襄,文襄使取一段。帝束百匹以与之,曰:“亦一段耳!”

帝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常侍侍讲荀济知帝意,乃与华山王大器、元瑾密谋,于宫内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动,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宫,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将杀诸妃嫔。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关于我。我尚不惜身,何况妃嫔!”文襄下床叩头,大啼谢罪。于是酣饮,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见烹于市。

及将禅位于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琛等求入奏事。帝在昭阳殿见之,旭曰:“五行递运,有始有终。齐王圣德钦明,万姓归仰。臣等昧死闻奏,愿陛下则尧禅舜。”帝便敛容答曰:“此事推挹已久,谨当逊避。”又云:“若尔,须作诏书。”侍郎崔劭、裴让之奏云:“诏已作讫。”即付杨愔,进于帝,凡十条。书讫,帝曰:“将安朕何所?复若为而去?”杨愔对曰:“在北城别有馆宇,还备法驾,依常仗卫而去。”帝乃下御座,步就东廊,口咏范蔚宗后汉书赞云:“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所司奏请发,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欲与六宫别,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犹陛下之天下,况在后宫。”乃与夫人妃嫔已下诀,莫不欷歔掩涕。嫔赵国李氏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长赵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上阁,帝上车,德超上车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顺人,授位相国,何物奴,敢逼人!”赵德尚不下。及出云龙门,王公百僚衣冠拜辞,帝曰:“今日不减常道乡公、汉献帝。”众皆悲怆,高隆之泣洒。遂入北城下司马子如南宅。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随。帝后封太原公主,常为帝尝食以护视焉。竟遇鸩而崩。

校勘记[编辑]

  1. 魏书卷十二 诸本目录此卷注“阙”,百衲本、南本卷后附宋人校语云:“魏收书孝静纪亡,后人补以北史,又取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附益之。”殿本删取前二句入考证。高似孙史略卷二云:“静帝纪补以高氏小史。”今按此纪记事较北史为详,如载诏书,记高欢父子事,记战事等很多为北史所略,纪中称高欢、高澄为“献武王”、“文襄王”,称高洋为“今上”、“齐王”,称西魏及梁为“宝炬”、“萧衍”,全同魏收书。当取之源出魏书之高氏小史和修文殿御览。唯纪末自“齐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为中山王”以下至终,全采北史,几乎一字不易。这段历记高澄对元善见孝静帝的侮慢态度和元善见被迫让位以及遇鸩而死,魏收决不敢写下来,北史乃取自北齐书高德政传和他书。纪中有些记载也表示出于北史的痕迹。如天平二年“侯渊”讹“侯梁”,与北史同。北史避唐讳,改“渊”为“深”,才讹作“梁”。魏书本作“侯渊”,“渊”“梁”字形不相似,显见是承北史讹文。又如兴和二年,见“西魏行台宫永和”,魏书例称西魏为“宝炬”,今忽称“西魏”,也是采自北史之证。又卷九八萧衍传中记梁、魏战事,天平以前,都与诸纪相符,而天平以后,却多为此纪所不载,知原文所有,小史本多删削。大抵此纪以高氏小史为主,参考修文殿御览和北史,补上小史不载的一些事迹。
  2. 以魏郡林虑广平阳丘汲郡黎阳东濮阳清河广宗等郡为皇畿 钱氏考异卷二八云:“按地形志卷一0六上无‘阳丘郡’,当是‘阳平’‘顿丘’二郡各脱一字。志亦无‘东濮阳’,‘东’下当脱‘郡’字。志尚有‘北广平郡’,纪亦脱之。”按钱氏此说又见于考异卷三八,略有不同,以此条为是。又北史卷五同误。
  3. 从容雅服不得以矛钐从事 北史卷五“矛钐”作“务衫”。张森楷云:“一作‘绛衫’。”按“钐”是刀名,作“矛钐”也可通。“务衫”不可考。绛衫是戎服,南齐书卷四七王融传说他“戎服绛衫”,同书卷七一崔慧景附崔恭祖传有“秃马绛衫,手刺倒贼”之文。上云“从容雅服”,下自当说不得戎服,作“绛衫”似较长。但不知张所云“一作”是哪一个本子,今仍之。
  4. 前青州刺史侯渊反 诸本及北史卷五“渊”作“梁”。按事见本书卷八0侯渊传、北齐书卷一九蔡儁传。北史避唐讳,改“渊”作“深”,又讹作“梁”。这条当采取北史,故承其误。今改正。
  5. 刺史王元击破之 卷九八萧衍传“王元”下有“轨”字。按北齐书卷二五王则传,则字元轨。这里当脱“轨”字,但也可能是双名单称。
  6. 并肆汾建四州陨霜 诸本“汾”作“𣵠”,不成字,局本及北史卷五作“涿”。按魏无“涿州”。卷一0五之二天象志二称“三年并、肆、汾、建诸州霜俭”,卷一一0食货志称:“并、肆、汾、建、晋、泰、陕、东雍、南汾九州霜旱”。“𣵠”字乃“汾”之讹,今据改。
  7. 洛州刺史泉企 诸本“泉”作“梁”。张森楷云:“‘梁’当作‘泉’,见周书泉企传卷四四。”
  8. 先是荥阳人张俭等聚众反于大騩山通宝炬壬辰武卫将军高元盛讨破之 诸本“騩”作“丑”。北史卷五作“騩”。按“大騩山”见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南郡密县下、水经注卷二二潩水篇。山在密县。周书卷二文帝纪下大统三年即东魏天平四年五三七十月记此事,作“密县人张俭”,即因他聚众于大騩山,故遂以为密县人。“丑”字讹,今据改。又“高元盛”,北史作“高元咸”。按此纪下文武定五年见“豫州刺史高元成”,梁书卷五六侯景传载景上萧衍书,作“高成”。当即一人。“盛”“咸”疑皆“成”之讹。
  9. 遣兼散骑常侍李谐 诸本“谐”作“楷”,御览卷一0四五0二页作“谐”。按李谐出使梁朝,见卷六五本传附李平后、卷一0四魏收自序。“楷”字讹,今据改。
  10. 禁京师酤酒 诸本脱“师”字,据北史卷五补。
  11. 大都督韩延大破之 北史卷五“延”作“贤”。按“韩延”不见他处,韩贤,北齐书卷一九有传,说他天平初,为洛州刺史。这次正是击退西魏对洛州的进攻。“延”“贤”音近,但本名应作“贤”。
  12. 颍州长史贺若微执刺史田迅西叛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大统三年十月记此事,“微”作“统”,北齐书卷一九任延敬传、卷二0尧雄传,北史卷五三任祥传都作“徽”。按贺若统见周书卷二八贺若敦传,乃敦之父。其人当初名或别名“徽”,“微”是“徽”字之讹。
  13. 秋七月乙亥 诸本“乙亥”作“己亥”。按是年七月戊午朔,无“己亥”。北史卷五作“乙亥”,是十八日,今据改。
  14. 十有一月庚寅遣陆操使于萧衍 北史卷五“十一月”作“十二月”。按本年十一月丙辰朔,无“庚寅”,十二月丙戌朔,庚寅是五日,似北史是。但这里若本是“十二月”,则下文不应又出“十二月甲辰”。且梁书卷三武帝纪大同四年即东魏元象元年五三八记“十一月乙亥,魏使来聘”。乙亥是二十日。岂有十二月遣使,十一月已抵梁朝之理。则北史作“十一月”也有可疑,今不改。
  15. 封皇兄景植为宜阳王 诸本“兄”作“子”。北史卷五、通鉴卷一五八四九0六页作“兄”。按墓志集释有元宝建墓志图版一九二,即“景植”。其人为清河王亶子,与元善见孝静帝为同母兄弟。“子”字讹,今据北史改。
  16. 六月壬子大司马华山王鸷薨 按元鸷附卷一四高凉王孤传补,传称死于兴和三年即次年五四一。墓志集释有鸷墓志图版四二,也说他死于兴和三年六月九日。知此纪误。
  17. 遣兼散骑常侍阳斐使于萧衍 诸本“阳”作“杨”。通鉴卷一五八四九一二页也作“杨”,考异云:“典略作‘阳斐’,今从魏书纪。”按阳斐,北齐书卷四二有传,记使梁事。“杨”字讹,今改正。
  18. 太保孙腾大司马高隆之各为括户大使 按上年八月纪书:“以汾州刺史斛律金为大司马。”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称金于邙山战后为大司马,武定三年五四五出为冀州刺史。则本年五四四大司马仍是斛律金。此纪于兴和四年五四二四月记高隆之为司徒。本年十一月记“以司徒高隆之为尚书令”。显然在本年十一月前,他仍是司徒。北齐书卷一八高隆之传亦同。知这里“大司马”乃“司徒”之误。
  19. 仪同三司贺拔胜 按本书卷八0、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胜自梁还,即入西魏,大统十年五四四死于关中,至本年已先死三年,且从未入东魏,岂得为东魏“讨侯景”。张森楷云:“‘胜’疑是‘仁’之讹。”当是。
  20. 衍署景河南大将军 御览卷一0四五0二页“河南”下有“王”字。按梁书卷三武帝纪三太清元年二月称“以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与御览合。“河南大将军”无此军号或官名。虽梁书卷五六侯景传也作“河南大将军”,实不足据。“河南”下当脱“王”字。
  21. 以汾州刺史贺仁为太保 按“贺”下当脱“拔”字。北齐书卷四文宣纪武定七年十二月记“太保贺拔仁为并州刺史”可证。
  22. 八月 卷一0五之四天象志补记是年“八月,淮南三王谋反诛”。志所谓“征应”,即采本纪记事附会,此事今本孝静纪不载,当出魏收此纪原文。通鉴卷一0六四九五九页本年八月记荀济、元瑾等与“华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济北王徽等谋诛(高)澄”。今此纪末采北史魏纪五,也载此事,但不举淮南、济北二王。通鉴所本,直接、间接亦出于魏书此纪原文。淮南王宣洪附见卷六阳平王熙传,乃熙五世孙,云:“武定中,与元瑾谋反诛”,与天象志、通鉴合。
  23. 秋八月甲戌 按本年八月己丑朔,无“甲戌”。北史卷五魏纪五“甲戌”系于四月,乃误删“秋八月”所致,不足据。当从北史卷六齐纪上作“八月庚寅”。
  24. 萧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以锺离内属 诸本“封山”作“中山”,御览卷一0四五0三页、通鉴卷一六一四九九五页作“封山”。按梁书卷二二、南史卷五一临川王宏传附见正表,都说正表封的是“封山侯”。梁书卷五六侯景传亦见“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列侯封邑,例取县名,中山是郡,且非梁地。封山县属交州新昌郡,见南齐书卷一四州郡志。“中”字讹,今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