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凤谷桂察访遗集/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 凤谷桂察访遗集
卷四
作者:桂德海
1859年
卷五

经说

[编辑]

太极图说

[编辑]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者耳。原非先有太极而后两仪生。既有两仪而后四象八卦生也。又岂两仪生而太极遁。四象生而两仪亡。八卦生而四象隐。两仪四象八卦。各为一物。而别有太极。宰其中统其外哉。只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其气机未尝息者。即太极也。解周子之图者。以中间为太极本体者非也。图作环形。故只是虚其中而已。非意在于中虚也。

其外大圈为太极。中分黑白为阴阳。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八卦含六十四卦。抟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土在天地后也。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土在天地先也。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诗。

[编辑]

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圈。造化根源文字祖。图成太极自天然。当时早见周夫子。不费钻硏作正传。

阴一物也。阳一物也。太极非物也。无极而太极。譬如窥其室则无人。循其垣而周观之。则其室必有人矣。正是撞著则无。自万物而要其极则必有矣。极者至也。太者又是至之至也。下得太字。则其上更无他物之可加。太极之太字。恐犯核实。故又以无字玄之。所谓微显也。

收来百家厖杂之学而著之于极。以谓道本一源也。不使更落于千坑万堑。

吾心中有太极。而心神之用如箭。事物中各有小极。正如侯中之的。须令箭箭中红心。

有元太极。有天小极地小极人小极。有飞小极走小极草小极木小极。各有我小极彼小极。此小极与彼小极。相连相通。

盖邵子之学。置心于太极。而出观于二气五行万物变化之条理。故有观物内外篇。释氏之学。断弃二气以下。而只探奥于太极无极无无极。故务绝去六尘六根而归于空寂。

这个平面看者。生物之模范也。寅会上开物之初。生气流到水上。则水之物具五二太极即化出。流到木上。则木之物具五二太极而化出。馀皆仿此。万物既有种子后。物物自具太极。无少欠。无相假借矣。流行之生气。才动于天地太极之一阳。则各物中太极之一阳。一时齐动。不以初化之先后。而今乃有所迟速矣。若其萌芽生产之有所差池。专系于禀气之厚薄。薄者速生。厚者迟生焉。化育之妙。年年皆同。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只似一年也。一阳者动物之精。植物之津。皆是水也。看一草一木。则太极全体之变化在是。动物有心而植物无心。看造化之妙。莫如草木之自然。周茂叔窗前草。与自家意思一般者。是观乎乾元之诚源。与万物之各正也。

人性之仁义礼智信。兼内与外而通之。见外之发现者。而可以知其内之体段也。造化之水火木金土。亦兼气与质而通之。见其质之所成。而可以知其气之㨾也。圣贒之论人性造化也。截取五常五行者。其以是夫。天地者太极之形骸也。人身者性之形骸也。太极与性。自生其形骸。而复居其中。如人之自造其室。仍居其室也。

天地之生物也。虽至微细之物。莫不备具太极阴阳五行之全体。以所感之气为主。而四气并应而完成之耳。以此观之。人之应事也。虽至微细之事。亦莫不备用五常之全德。其事虽属仁。而礼义智信并应而不一欠。其事虽属义。而智仁礼信亦并应而不一。或仁或义。当以所感而发者为首。而四者相牵以行矣。但其间架端緖。至微至细。有不可察见耳。盖人身中。只是一片理一片气而已。虚则一时俱虚。合则一时俱合也。学者反而体之。则当自见之。经书中此是仁之事。此是义之事云者。姑以所发之主为说也。

太极又有两般看法。统体与各俱也。浑然通同。谓之统体。不相假借。谓之各具。天地间惟有此道理也。故仁主包涵而义主分别。若墨之疑于仁。杨之疑于义。则皆由所见者偏耳。故太极与西铭。皆理一分殊。看者宜潜心焉。

凡物生于五气。故观其色象。皆居一而有四。如草木之花。发为红英。则青黄白黑。皆蕴于内。翻内为外。则种种换面呈色。常以五棱木面。刻金木水火土。轮而看之。居一而有其四。宛然可观。或曰大黄只大黄。附子只附子。而余则曰大黄之内伏附子。附子之内伏大黄。如水火之内外明暗。迭为换面耳。草木黄者得土之性多。白者得金之性多。他仿此。

凡植物之类。不论春夏秋冬。行遇温暖之气则生笋生芽。观此则所谓生气。只是阳气也。所谓阳气。只是温气也。以此推之。人性之温和。正是好个性。惨烈则不好。

太极说

[编辑]

出而现者阳。则入而藏者为阴。出而现者为阴。则入而藏者为阳。以先天图观之。分言之则干三阳现则坤三阴藏。错言之则兑二阳现则艮二阴藏。兑一阴现则艮一阳藏。以此推之。一图之画。阳画现则阴画藏。天之属也。阴画现则阳画藏。地之属也。必具两端而俱存之。圣人之精。可见于此。

凡物之生。如绳曲之出于穴。一头出于穴。一头环属于穴内。自有引入之势。物物各具魂魄。魂者生之机。神之灵也。如绳之出头也。魄者死之机。鬼之灵也。如绳之入头也。如人年百。自胚胎至五十以前。皆是生之日也。以后皆是死之日也。绳曲引入之后。萧然无迹。而所可留迹者。文章而已。可不贵哉。

盖人之生与死。渐次甚微。都自不觉。人物莫不然。

万物之兴歇。系于一气之出入。一气之出入。盖有小中大三等。计一日之出入而积三百六十番则成一年。计一年之出入而积三百六十番则成一运。计一运之出入而积三百六十番则成一元。而天地一终矣。

前日前年前运前元。他自是一番兴歇。及其歇极时。理源寂静。萧然无事。今日今年今运今元。又自是一番兴歇。来日来年来运来元。又自是一番兴歇。试看其谁使兴之。谁使歇之。非理欤。

人与禽兽草木之寿。有千万等不齐。由绳曲之出隙。大小有差也。庄子曰万物生于机。入于机。

程子曰。已散之气。不复为方生之气。已散云者。指气之器质糟粕处为言也。

父生之。君食之。师教之。盖人物之初。本只是天之一点生理也。天役父以生之。既生矣。天役君以食之。天役师以教之然后。始完成一个人矣。不然则其生也与物无辨矣。

太极在阴阳之先。在阴阳之中。只不在阴阳之外。在阴阳之先者。统体之太极也。不杂之太极也。必先有是理然后有是气也。所以然之理也。在阴阳之中者。物物之太极也。既有是气。即有是理也。若阴阳之外。则无太极。所谓除却阴阳。不是道。

阴一阳一两个事物。而一太极跨之也。此物是此理。彼物亦是此理。今日是此理。明日亦是此理。

太极一变为阴阳。阴阳一变为五行。

自阴阳五行以下。十二转而为万物。太极之诚流行于其中者。合下浑然至虚。渐渐分析。渐渐凝实。而现成物类。

举目天地之间。天地运则万物随而生。心运则万事随之而起。太极外无赘物。吾性外无剩事。

天地无别性。须通万物之性则见其性。圣人无别心。须通万民之心则见其心。如此广心则便能大公而不蔽于一己之私。

太虚中太极之理。为一个大本子。千万年一定而不易。理之元体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则运转不息而盛衰治乱不一。气机之变化也。

人心中太极之理。为一个小本子。穷天地亘万古而不易。吾与尧舜周孔。同其一个本子。外面时势则有千变万化之不同。时势外至者也。本子内用者也。须把古今不易之一个本子。以应千变万化之时势。见安乐而贞。见忧戚而贞。贞者正而固也。惟如此而后。可以不失其本子也。

春秋时孔子为忠孝之理。今时吾辈为忠孝之理。正同而不少欠阙。时势则今时与春秋又异矣。

天道阴盛而阳微则乱。阳盛而阴微则治。人事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乱。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则治。

细察五物之气质。水木则质在于外而气藏于内也。火金则先气发于外而质藏于内也。

凡天地之成体。犬牙相入。不使坠坏然后。其用乃行焉。

随录

[编辑]

理在气中。为之枢纽。故大化流行。生生未尝止息。如家主之役使家众也。若但是家众而无系于家主之使令。则便散无纪纲。而流于怠惰休歇矣。今其进退作息。惟家主之为听。故千变万化。皆有限节。少无差错。试观其家众之所为。则家主心中之所有。又可知也。

朱子曰复归于无极。柳子曰无极之极。邵子曰无极之前。此皆以气言。周子以理言也。彼无极。便是无竆极之极字。此无极字。便是太极之极字。此乃消了气。归之于理也。然则周子太极图发源处纯是理。非如三子之和气看了。

无极字。虽只说太极之无形象。然须去太极无形象之意然后。意味方不短急。朱子依依现出太极。方力破江西之说。故明示画界而不暇及此意耳。

看太极本无极句。本字似有根源处。集考曰太极本于无极。著一于字。尤明白。其下又曰无极之真。朱子解曰。真字即太极之实。于此细分之。无极太极之间。又不能以寸。追言太极者骨也。无极之真。骨中之髓也。江西之说。此句足破之。

问此处何不用太极之真。曰太极总万物也。已落在五行中。则便不能緫万物也。不如无极之真之无崖角。

追言凡看造化。渐渐看入。则五行即其皮毛也。阴阳肌肉也。太极骨子也。无极之真。骨中之髓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真是太极。骨之滋髓也。精是阴阳。肉之荣血也。

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形既生矣。魄之为。神发知矣。魂之为。盖本于此。

善恶对立。善之所生则为恶。恶之所生则为善。犹吉凶对立。悔吝居其间。自吉之凶曰吝也。自凶之吉曰悔也。有相与交感之意。

干之所索者。坤边之女。坤之所索者。干边之男。干自坤而变。坤自干而变。故父之所生者为女。母之所生者为男。

周子太极诗解

[编辑]

兀坐书房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自孔子至于宋。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

草色幽则阴也。暖而和则阳也。阴阳双现天气中。太极见矣。动静未分之时。乃见太极之全体。就日暖风和上。见太体妙妙。

随录

[编辑]

天而顺生也。阳动阴静。阳变阴合。皆先理而后气器。

人而倒反也。先形秀而后性灵。先形生而后性智。先形感而后性动。皆先气器而后理。惟善恶则并头言之。然此亦当先去人为之恶而后。乃反于天理之善也。故先定之以人所命仁义中正然后。乃主于天理自静。不容犯手造名处也。

乾道成男。言乾道成父之气也。坤道成女。言坤道成母之形也。

天而顺者。明人物此身之所从来。兼理气而言。

人而倒者。明人道之所以行。单主理而言。

主静之静字。便是太极之不杂气者也。纯于理则动亦是静。

理乘气而出入。盖气虽动而理则自静自在了。学者务去气禀之偏。故著人力做去。圣人则行其所无事而全不用力。此便是静。

草木全无心。故以天地之心为心。而荣枯开落。一任于天地矣。飞走皆有心。故却以其心为心。稍自离隔于天地矣。

学者欲观天地之心。当于草木焉察之。濂溪之不除庭草。其以是欤。

气行乎质中。质包乎气外。理寓于气质之两间。而使气者理也。

阴阳其气便是人之呼吸。五行便是躯体血肉。其理即仁义礼智信。然则人之呼吸不属则将死矣。岂可一息罔其理而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