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鹿门先生文集/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鹿门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任圣周
1795年
卷三

[编辑]

与渼湖金公元行○乙卯十二月[编辑]

眼病果已差歇。而学业日有进益否。戚下间与养之。会山寺二十日。共读太极西铭解。虽未及烂熟融会。亦往往见前日见不到处。意思颇觉开豁。只恨不能致执事于此间。与同其乐也。每义理有未透。辨论有未定。何尝不说及也。养之聦明详密。看文字不费力。固已难得。而又肯留心向里。摆脱旧习。其进何可量也。幸因书更加策励。俾益奋发如何。向日事能更无节拍否。朱子尝言。事至不揆义理而胡乱应副。便是无义。既应之后。留置心胸。不能放下。便是无命。此语极亲切有味。伏惟执事于此讲之必熟。然或恐不平之气一毫未去。则不惟遇事触发。不暇裁度。不能无错应。抑亦本源扰攘。气象局滞。大有妨于日新之功也。幸更密察而深用力于涵养工夫。以立大本。而日以文字义理。灌漑培壅。使不平之气。无得以干乎其间。庶几内外昭融。上达不已。而事变之来。或有大于此者。皆当应之有馀。无足以动吾心矣。未知如何。

与渼湖金公[编辑]

孟子读至几卷。有疑义可相示否。戚下数昨才归侍。而惫甚姑未有业次。但于日用之间。益觉有不可离者存焉。而谨独二字。尤为切实。古人所以心广体胖。以至于参天地赞化育。都不外此。眼中见得颇了了。而只于己分上未便有得力处。若得因此萌兆。日亲胜己。有以启发之。则庶几有进。而不可得矣奈何。

答渼湖金公丁巳九月[编辑]

养而无害之害。朱子以无作为释之者。愚则以为极好。盖此章大旨专在养气。养气之功。专在集义。集义之方则又专在乎勿忘勿助。故朱子以集义为养气之丹头。勿忘勿助。为集义之火法。此乃一章之骨子。故孟子固将详说于下。而先于上文以直养无害。提示大纲。直养即集义。无害即勿助。上下文理。一脉贯下。若无暴其气。亦非专指蹶趍之类。槩言气之不可不养。集注以致养其气释之可见。蹶趍则孟子之意。只从外面易见处。以明其气之亦能动志而已。虽亦非在养气之外。而初非此章之宗旨也。多动作言笑。做力所不及。亦只是蹶趍之类。来谕以做力不及。为助长。恐未然。朱子说有谓只行得五十里。却硬要行百里。此正是做力所不及也。未知如何。

答渼湖金公戊午秋[编辑]

明德。约而言之则只是此心全体。静而万理该备。动而四端昭著。光明灿烂。无限量不昏昧者也。专属气固不可。专属理亦不可。谓之合心性则近矣。而语犹未精。必曰此心全体。然后方有统领而绝渗漏矣。宾主字亦欠确。

理固圣凡之所同。心亦何尝有圣凡之异耶。所谓气有万殊者。特指魂魄五脏百骸之气耳。非此心本体之谓也。此心本体者何也。即朱子所谓莫不得其所以生。以为一身之主。而与理合一者也。此安得有清浊厚薄之可言耶。果使此心本体。亦有清浊厚薄之不齐。则浊之又浊。薄之又薄。至于桀跖则顽愚昏暴极矣。顾何曾仿佛于虗灵洞澈之称。而岂得谓之明德乎。

心与气质。谓之二。固不可也。谓之一。亦不可也。何谓不可谓之二也。心者非他也。只是气质之良能。舍气质。无别讨心处。故心之所以动作运用。全藉气质。非气质则心无以发用。故外物一触。气机腾扬。则喜怒哀乐。一随乎气质。而金气多者偏于羞恶。木气多者偏于恻隐。固理势之必然也。何谓不可谓之一也。心虽不外乎气质。而既曰良能则无形可见矣。无声可闻矣。虚灵不昧矣。神明不测矣。则亦岂气质所得以囿者哉。是故虽其昏蔽之极。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良能真体。卓然现前。据而明之则可以变化气质矣。扩而大之则可以参赞化育矣。然则以气拘气之疑。不辨自解矣。

或者之说。乃鄙说之大槩。夫在天曰神。在人曰心。其实一个能而已。故以天言之则生长收藏者气也。而能生能长能收能藏者则神也。以人言之则喜怒哀乐者气也。而能喜能怒能哀能乐者则心也。是以气有偏正。而所谓神者则未尝有偏正也。气有清浊。而所谓心者则未尝有清浊也。主宰乎一气之原而遍体乎万物之中。昭著乎方寸之内而流行乎日用之间。因依乎有清浊偏正之里。而超脱乎无清浊偏正之表者。无非所谓一个能也。然则能者果何物也。谓之理耶则理无为而能有为也。谓之气耶则气有迹而能无迹也。谓之非理非气耶。则理气之外。未别有物也。然则所谓能者。果何物也。不过曰气之灵而理之妙也。理之妙。言理之所以能妙用者也。朱子亦曰比理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可见别神于气也。夫天地之生物也。理以为主而气以为材。二者之间。更有所谓灵与妙者。不几于赘乎。然而理气交接之际。人物生生之机。其作用关捩。专在乎此。理而无此则所谓理者玄虚无用矣。气而无此则所谓气者顽然死物矣。天地无此则无以为造化矣。人物无此则无以为知觉矣。此所以鬼神一章。为中庸之骨子。明德二字。为大学之宗旨。而朱子之释之也。乃复以不见不闻。为所以然之隐。虗灵知觉。为所以生之体。经筵讲义。人物之生。莫不得其所以生者。以为一身之主云云。则所谓能者。毕竟归宿。便与冲漠无眹之理。仁义礼智之性。泯然无间矣。盖曰灵曰妙。似若未离乎气分。而其实所谓灵与妙者。初非有形影可见。声臭可闻。自然恁地。语类。良能是自然恁地。而两在不测。横渠论神云两在故不测。于气则有微显之殊。而于理则无通局之异。故先儒之论。多与理合而言之。周子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神也。神妙万物。物则不通。邵子曰心为太极。朱子之说。虽有所谓能所之分。而于或人形而上下之问。终未有指定说得者。大学或问。于性于心。滚下本体字。而不复拣别。于此亦可见矣。既下合字则能与理。固不能无分别。然所谓合者。与泛言理气浑沦。煞不同。所以虽属乎气而亦未尝不可谓之理也。此处正宜极精妙极活络看。说得到此。向所谓清浊偏正。自是不必说者。而来教中一通一局。殆若理气之别云者。正是真际实际语也。复何疑乎。

掉气质而直指其本体则固虚灵洞澈。无纤毫不善之杂矣。合气质而泛言其末流则凡其或恶或昏。虽曰气质之作用。而其所以能如此者。亦不可谓非心之所为也。以此言之则虽谓之心有善恶。亦可也。但或者以是而遂谓心之本体。亦有清浊明暗之殊。则大非圣人之意也。朱子一说。有曰不善之发。固非心之本体。然亦是出于心也。又曰心之本体。未尝不善。又却不可说恶全不是心。于此看得定。则横说竖说。都无所碍。

朱子之训明德。既曰虗灵不昧。而又必曰具众理应万事。虚灵不昧者。明德之体段也。具众理应万事者。明德之实蕴也。合二句然后方为完备。然约而言之则只虚灵不昧四字。已包下句在其中。静而万理灿然者。不昧之体也。动而四端昭著者。不昧之用也。更说下句所以尽其情性功效之实。而使人易晓也。此心之所以为性情之主。而朱先生释经之法。有统领而无渗漏也。愚之以此心全体释明德者。亦庶乎不至大悖矣。近来先辈或欲以灵觉意思了明德。而众理为明德中所具之物。其言似乎精妙。而深玩之则偏枯杌陧。大非圣贤之意也。且其本意。固与释氏不同。而不知不觉。便易有良知气味矣。如何如何。

能者。气之灵也。而不随气而有等分者何也。盖尝论之。气者生物之材也。材则有形。能者生物之机也。机字有精粗。此机字当以极精处看。机则无迹。有形者物也。无迹者神也。是故气之为物。升而为天。降而为地。而天非地也。地非天也。动而为春夏。静而为秋冬。而春夏非秋冬也。秋冬非春夏也。以至人物贤愚。飞潜动植。形形色色。莫有同焉者。无他焉。物则不通故也。若夫能则初何尝有物。只是妙万物形气之作用而能然之而已。或升而能然于天。或降而能然于地。或动而能然于春夏。或静而能然于秋冬。而能然于天者。即能然于地者也。能然于秋冬者。即能然于春夏者也。以至人物贤愚。飞潜动植。形色有万。而能则只一个能而已。是则神妙万物者然也。请推而言之。今夫蛇蝎。物之至恶者也。麟凤。物之至美者也。而物不能自生。必有使之生者存焉。则二者之生。固皆能之所为。而所谓能者。似亦有美恶也。然而究其本则其所以或美或恶者。气之为耳。非能之本体然也。何以言之。夫天地之大德曰生。而能者即造化生生之机也。故二气五行。纷纶交错。飞扬腾倒。而生生之机。常涵乎其中。或偏或正。或清或浊。形气之万变无穷。而所谓生生之机。未尝有一毫之间。亦未有一息之停也。是以气之至美而此机涵乎此则为麟凤焉。气之至恶而此机涵乎此则为蛇蝎焉。为麟凤为蛇蝎。惟在形气之美恶。而其所以生者则只是本然一个造化生生之机而已。而所以生蛇蝎者。即所以生麟凤者也。麟凤之心。亦未尝不具于蛇蝎也。惟人亦然。为尧为桀。固与麟凤蛇蝎。同一理也。而所以生桀者。即所以生尧者也。尧之心。亦未尝不存于桀也。故虽其残暴之极。所谓本然之机。未尝不发见于日用之间。而即其残暴而言之。其残暴者。自是形气之为耳。其所以动此残暴者则固恻隐之端。而生生不已之机也。特为形气所揜。失其本体而为残暴焉尔。且以喜怒言之。外物乍触于介然之顷。而喜怒闯发于瞥然之间。其喜怒之或善或恶者。形气之作用也。其所以动此喜怒者。毋论善恶。其瞥然处。即皆粹然生生之机也。盖无此机则外物虽触而顽然无所动。如此则天地生生之理绝矣。动后之有不善。乃形气用事而机不能直遂耳。非机之本然也。此朱子所以有方动处。是恻隐之说也。是以学者之用功也。据其善端之发而提掇之。以自立其主宰。以变化其气质。则所谓生生本然之体。浑然复全于我矣。盖有形者有方有体。有方有体则局定而不可易矣。局定而不可易则有万不同矣。无迹者无方无体。无方无体则神妙而不可测矣。神妙而不可测则妙气而不涉于气。在物而不囿于物。而其为体也。一而已。此乃理之必然者也。然则所谓能者。果可得以等分之乎。

所谓能者。固通三才贯万物。无精无粗。无限量无分段。而其所寓形气则自有精有粗。自有限量自有分段。故能之。运用乎此者。亦随而不能无阔狭偏全之不同焉。是以天地之为物也。最得形气之极正极通。而其大无外。故良能全体。无所拘隔。而行四时育万物。各得其正矣。至于生物之类。则惟人也得天地正通之气。以为之形。背阴向阳。端直正平。而心之为藏。最居一身之中。为生气之所聚会。血脉之所凑泊。又其为物。禀得火精。中空通虗。光明照烛。故良能全体。于是乎呈露昭著。无所不通。由此而酬酢运用。无所不觉。神明知觉虗灵之称。于是焉立。而廓然与天地同其大矣。若夫禽兽则得形气之偏且塞者。而心之为藏。又不能如人之中空通虚光明照烛。故良能全体。虽未尝不具。而为形气所隔。其所运用。不过喜生恶死。知寒煖觉饥饱。依俙影象而已。而无以充其本然之量矣。若夫草木则又得形气之至偏至塞者。又无血脉心藏之可言。故幷与其依俙知觉而无之。而良能之可见者。不过荣悴开落能屈能伸者而已。至若糟粕煨烬瓦壒器皿之类。则又是气之已死而并与荣悴开落而亦不可见矣。然其中亦自有聚散成坏阖辟动静。则即此便是良能全体。不可谓糟粕瓦壒无此心也。盖所谓能者。虽曰灵妙不测。而亦无形象可见。故其发运作用。专藉形气。非形气则能无所依着。故有天地之形气则有天地之运用。有人之形气则有人之运用。有禽兽草木之形气则有禽兽草木之运用。有糟粕瓦壒之形气则有糟粕瓦壒之运用。而或阔或狭或偏或全。于是乎纷纶千百矣。然而其实阔狭偏全者。形气之为也。若夫能则依旧是无精无粗无限量无分段。不以阔与全焉而加大。不以狭与偏焉而加小。特拘于形气。而所运用不能无异同焉耳。苟去其躯壳则天未始不为人。人未始不为天。鸢固可使跃。鱼固可使飞。而所谓能者无往而不相通矣。语其至大则天地之生成。乃良能之全体也。语其至小则一尘之动静。亦良能之全体也。以形气而言之。一尘之于天地。其不相侔何如也。以良能而言之。动静于一尘者。即生成于天地者。非有二也。但形气有大小。故一尘之动静。只有些子。天地之生成。有许多造化耳。

人之知觉。即天之良能也。天之鬼神。即人之心也。知觉与良能。心与鬼神。一而已。然人有血气运动。故心之知觉。似有影象之可寻。天无血气运动。故鬼神之良能。尤无兆眹之可指。自古学者。于此每不能无恍惚然疑之。惑矣。然而究其极则所谓知觉。亦何曾有兆眹。其于寂感起灭之际。若有影象者。皆气质之为尔。今且泛而言之。外物迭来而喜怒哀乐视听言动。纷然杂然者。形气也。其所以能知其可喜可怒可哀可乐。能觉其或视或听或言或动者。乃知觉也。就心上言之。光明炯发照形烛物者。火气之光景也。辟阖伸屈藏往知来者。魂魄之作用也。其所以以此光景而能照形烛物。以此魂魄而能藏往知来者。乃知觉也。就未发时言之。宇定光腾。炳然烁然。如烛之笼而辉之阔狭未著。如塘之静而波之迅慢莫见者。虽极微妙。要其境则是心藏之影也。其于炳然烁然之中。自有能知能觉活化流动之机。默存乎其上。灵灵妙妙神神明明者。乃知觉也。夫炳然烁然与灵妙神明。其形似乎无异。其实炳烁者光影之意也。灵明者能然之状也。非炳烁则灵明固无所呈露。非灵明则炳烁亦何以照烛乎。是其浑然一境。因依呑吐仿佛玲珑之中。气象意思。各有所还。精以察之。乃可见矣。夫喜怒视听之纷然杂然者。照烛知藏之光明伸屈者。与夫烛笼塘静之炳然烁然者。语益以精境益以虚。而并皆未离乎影象。而还他气质界分则其所馀而还于知觉者。自不过一个能知能觉灵妙神明者而已。而所谓能知能觉灵妙神明者。则又只是天地生生之机。阴阳本然之灵。至虚至微。而与理合一者矣。此安有兆眹之可言。而其于鬼神良能。夫岂有一毫差爽者乎。或疑朱子以心为禀得火精则似乎偏于一气而不能无影象之可寻。殊不知所谓禀得火精。正指心藏而言。若其知觉本体则朱子说又有所谓五行之精英者是也。此与阴阳之灵。二气之良能。正是一般语法。复何疑乎。然则心藏之既属火而能运用四德者。又何也。曰五行之气。虽曰各专其一。其实一行之中。未尝不幷具四者也。况人之一身。血气经脉。本自贯通。而心之为藏。又居一身之中。为百体之枢纽。血脉于是而凑泊。精气由此而升降。又其为物。光明炯发。足以管摄形气。故凡支体之运用。脏腑之动静。莫不关由于此。而知觉之全体。遂于是而呈露焉。此其所以能该载五性。而发用七情者也。

与渼湖金公庚申闰六月[编辑]

明道先生谓当与元丰大臣共政。朱子论之曰此乃圣贤之用。义理之正。非姑为权谲。苟以济事于一时也。其隆之也至矣。然其他日语则乃以为譬如掩目捕雀。我不见雀。雀却见我。尽是拙谋。至有章惇吃剑之说。讥之斥之。不遗馀力。二说绝相反。未知当从何说。愚意则明道之言。固出于至公血诚。而实非后人之所可学。如孔子欲赴公山佛肸之召。非大贤以下所可效也。苟无明道绥来动和之妙。而遽欲与小人同事。苟以弭祸于目前。正朱子所谓见无礼于君亲。袖手坐视而不敢逐。必此言之为者。而冰炭同器。无以两全。羸豕踯躅。五龙莫敌。则其所以弭祸。乃所以速祸也。自范忠宣倡为好还之论。邪说横流。人不知非。至有小人不可去之说发于函丈。而又谓忠宣所见。与明道合。则其惑可谓甚矣。故不得不就加抑扬。从头劈破。以晓一世。此后说所以为尤有功也。学者当于前说者。知明道用意非出利害。后说者知明道之言非后人之所可学。则两说者初亦不至大相妨也。但明道说中元豊大臣皆嗜利云云者。真若使术。恐尤翁所谓记录有误者是矣。而朱子则以为不应全误。至入于渊源录。未知竟如何也。

刘元城逐蔡确事。语类屡言其不是。大全答郑景望书亦曰元祐诸人忧确之不可制。欲以口语挤之。固为未当云云。尝闻之陶翁曰以诗罪人。固非正理。而此则邪正之分已定。且其诗实涉诬悖。虽以此罪之无害。故朱子之论。亦尝许之云。每以此言为痛快直截矣。今考朱书。未有许之之语。但其非之也不甚讥斥。且多示原恕之意。而至论范忠宣救确之事则曰阴为自全。又曰见无礼于君亲而拱手坐视。极力排之。不少假借。陶翁所云。岂以是耶。抑别有许之之语。而偶未得见耶。王曾逐丁。谓事与元城事相近。而但用机关太甚。此等处又当如何断定。元城之逐之诚不是。则忠宣之救之当是。而朱子两非之。然则如何处之。乃为尽善耶。

与渼湖金公辛酉春[编辑]

鲁论已始课。日用进修。有次第否。戚下老人粗健。连读仪礼。间又诵习庸学及系辞。于义理源头。圣贤门路。似渐有𬪩郁融释之味。而但自己分上。居敬集义之实事。未有田地可据。毕竟些少知见。只为口耳诵说之资而已。信乎至难持者志。至难制者气。方凛然不知所以自济也。周易近因读系辞。略见义理卜筮贯通沕合处。其喜乐之心。殆不可以言语形容。盖前此于朱先生专作卜筮说者。有所未喩。以为易若只如此。何异于后世术数之书。如焦氏易林者。而至于程夫子传则又于阴阳卦爻自然之理。若有所未究者。意于其间。必有妙道精义之蕴。有非后人所可得以闻者。以此意思阑珊。望之而先畏。读之而无味。今乃见其开物成务之功。感而遂通之妙。虽不能无待于蓍。而至其所以成象效法。广大弥纶。三百八十四爻之用。常常昭著于日用之间。则君子拟议之功。岂不尤在于平常语默之际耶。盖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此两句正学易之大方。不可执其一而废其一也。方欲以此意作一小说。而姑未就耳。朱子之说。初亦未尝偏。前日盖认得错耳。以此又知圣贤之言。虽不可不笃信。而必须自家先有所见然后方能透得过。不然只是矮人看戯也。然此亦只大纲说。其妙道精义之蕴则又必待逐卦逐爻熟读详味然后乃可议也。未知此于圣人之旨。无大悖否。幸有以证教之也。系辞第十章。本义以辞与占为一类。变与象为一类。恐不若大全以变与占为一类而属乎精。象与辞为一类而属乎变。见杂著。盖如此然后方与第二章类例相合。而精变两节。截得齐整矣。未知如何。黄子耕书近更考之。分明是释有所作系着时说。玆以录呈。幸以见行或问照证而教之如何。退溪则正与圃阴说同。甚是奇事。如保赤子。高见幸与之相符可喜。在山寺日。与养友精思屡日而仅得之。自谓透得前人所未到者。而左右乃看作寻常文义。便同刍狗。有智无智。真不翅三十里也。呵呵。吾辈馀日渐觉不多。而读书讲学。不免悠悠。书牍往来。每多闲漫说话。无的实求益之意。甚非所以进于日新也。观朱先生书牍。一句一字。无非此事。而至于意见参差处。亦必究竟乃已。此无他。存心处事。头头在在。无不浸涵优游于道理之中。而未尝有须臾之暂忘。故发之言语者。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吾辈正坐无此本领耳。切愿自今相与痛戒之也。如何如何。

答渼湖金公五月[编辑]

敬字之示。可见迩来进学日就要切。极用叹仰。区区方亦有意此事。而但于勿忘勿助之间。极难致力。且欲之一字甚可畏。使我工夫间断。根基未定。都是这个字作孽耳。未知执事于此复如何也。易说亦合鄙意。但又须见得揲蓍所得之卦。即易书所存之卦。易书所存之卦。即日用事物之流行变动者。初无二气。初无二理。而其所谓寂然感通之神。在人在蓍在卦。亦只是一而已。更无彼此之别。此等精微曲折。到底究核。了然默识。无一毫障碍然后方有以真见其义理卜筮贯通沕合。而或动或静。无往而非易之序也。不可只泛然说义理大源中流出来而已。且所谓谈卜筮而必原于义理者然矣。论义理而不离乎卜筮者则恐犹有所未尽也。夫论义理而固有时乎不离于卜筮矣。亦何可屑屑然必待于筮而后义理乃见乎。是其广大弥纶。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者。固自昭著乎日用之间。而该载乎卦爻之中。善学者玩索而有得焉。则一语默一起居。何往而非此事也。但其未至之事。可疑之理。不能自见得出。故不得不就蓍而问焉。则其所贡之义。与自家平常所行胸中所有。又吻然契合。有四体不言而喩之妙。此正圣人开物成务之妙也。如是不已。以至于成变化则我即易易即我。无事于蓍矣。是则所谓聦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也。说得到此。所谓易者。虽曰不外乎卜筮。而亦岂卜筮所得以囿者哉。盖伏羲画卦。固未尝有意于卜筮。而卜筮在其中矣。文王周公始因其卦爻之所自然。义理之所当然。而系辞焉以定其吉凶。使民揲蓍考卦而决其疑。则虽若专主乎卜筮。而其实所定之吉凶。只是面前道理。事之可疑者。固当揲蓍而考之。其无可疑者。只可观象玩辞。随事体行而已。不待乎蓍也。此正紧要着眼处。幸更商而教之也。勉斋则直以伏羲画卦。专为卜筮。此则恐太过也。未知如何。

与渼湖金公壬戌十月[编辑]

俗礼往往有不可轻易抹𢫬者。如玄𫄸之奠于柩上。先儒多非之。而其实正合古礼。按既夕礼。公使宰夫赠玄𫄸。实于盖。注云实其币于棺盖之柳中。若亲授之然。䟽云上文在庙所赠之币。皆奠于左服。此实于盖中者。彼赠币生死两施。故奠于左服。此赠专为死者。故实于盖。若亲授之云云。而经下文窆时只云赠用制币云云。而不言奠某处者。蒙上文也。故下继之曰藏器于旁加见。则玄𫄸之藏于上而不藏于傍者尤明矣。世人以开元礼奠于柩东。为柩上之东。是则可笑。又如祭时考妣各卓。是家礼文。故先儒皆以同卓为非。然其实各卓大违礼经之意。祭统曰铺筵设同几。䟽云人生时形体异。故夫妇别几。死则魂气同归于此。故夫妇共几。是故少牢特牲。皆用一尸一几一筵。而郑康成亦曰配与不配。祭馔如一。杂记男子祔于王父则配。女子祔于王母则不配注。又曰祭于庙。同几精气合。周礼一敦一几注。此实有精义妙理。存乎其中。今若各设位而享之则乌在其同几之义耶。家礼之意。盖以为既以燕器代俎豆。常馔代牲牢。则同卓而祭。有非事死如事生之意。故从书仪而为之耳。然此等处恐一向用事生之礼不得。当从古礼合设无疑也。但世俗虽同卓而饭羹饼面则各具。此亦似无意义。然今既用燕器。而饭羹男女异器。则似难合设。姑依家礼祭初祖例。饭羹各设而饼面以下则合设无妨耶。又如进炙。今人或以亚终献所进之炙。添载于初献之盘。似乎猥屑。而以特牲馈食礼亚三献之燔。皆加于肵俎者观之。则正与今之添载同。又如吊而不伤。伤而不吊。今之识礼者祖沙溪说知生而不知死则只慰问而不哭。然曲礼本意。却不如此。吊也伤也。皆谓致辞。非指哭与不哭也。盖古者吊生奠死。各有其辞。知生则致吊辞而不奠。知死则致伤辞而不吊。然无论吊与伤。致辞毕后即哭。故郑注曰辞毕皆哭。杂记吊礼有宾主拾踊之节。而亦不问知与不知也。此等处皆不可不察耳。晦可兄鼎俎云云。更考之非是。盖自镬而升于鼎。自鼎而载于俎。其实只是一物。故鼎三则俎亦三。鼎五则俎亦五。今以鱼肉为鼎。炙为俎。则鼎与俎判而为二矣。愚意鱼肉是庶羞。故用偶数。盖虽是天产。和以他物而实于笾豆。则用偶数者。见于䟽说矣。郊特牲。鼎俎奇而笾豆偶。注云牲阳也。庶物阴也。䟽云庶物虽出于牲体。杂以植物相和。非复牲之全体。故为阴也。

答渼湖金公己卯[编辑]

春间下䟽。满纸情眷。伏读再三。不胜哀感。宜即奉复。以谢勤意。而顾此哀苦之中。衰病侵凌。凡诸人事。一切废阁。仍以成习。以此虽于此等不可废之礼。亦复因循稽滞。以至于今阙然也。时一念至。但切怅愧。祸故以来。万念俱灰。独其一念炯炯不能忘者。惟在此朝闻一事。而离群索居。开发无所。每当愤悱。何尝不驰神座下。晦兄云云。传之似过。近有意于张子成诵之训。而多病不能刻苦。已上口者。只系辞中庸论语。而论语则姑未毕。又方兼看近思录。颇觉悦豫。所患者不能便有诸己耳。人物五常云云。十数年来。忽于理气源头。不无些新见。便觉向来说话太无曲折。只好隔壁听。盖无论韩与李。其未见道则一耳。廊柱固可戒。而义理有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者。亦岂非横渠之明训乎。此是义理大头脑。决不可草草结杀。自谓已了。而居之不疑也。如不直加挥斥。许以平心商量。则后当以一二箚记奉禀也。农岩先生杂识中世言理气二物云云以下四条极好。穷理气者。不可不熟读而深味之也。未知以为如何。

答栎泉宋兄明钦○辛亥七月[编辑]

顷者陶丈见教。中庸最有益。若得屣脱众累。入深山中。静坐读得一两月。则似大长进。而不可得可恨云云。执事则已一年矣。果有新效如其说乎。又质以戒惧功夫终易间断如何。答曰须先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处。见得真切然后戒惧工夫自然不间断。不然而欲勉强把捉则作辍离合。其势必然云云。此说似皆亲切。故漫为告知矣。弟固不敢浪过时日。而终是傍无彊辅。苦未有警发处。且念日前言语上意思。胜却涵养底工夫。以此心身颠错。都不济事。方欲痛自镌改。而性质庸下。不能勇往。诚无奈何。论语始工。恰已两期。而无望卒业。有疑义一册而未及整顿。从当就质矣。李丈所谓先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处见得真切云云者。固甚切至。第念持敬之功。通贯于小大学。程子云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盖必先于持敬上用力。然后方有田地可据。头緖可寻。而于不可须臾离处。看得方真切。看得真切则持敬之功。愈益坚密。今不然而遽令初学必俟看得真切。然后方用力于敬。则未看得真切时。敬无所用乎。且不敬。又何据以看得真切乎。此朱先生所以力攻南轩先察识后涵养之说者也。窃意李丈此语。为吾辈抑扬而发也。然一边持敬。一边体认。持敬益严则体认益密。体认益密则持敬自然不间断。不似当初强勉之时矣。此则其言外之意也。如何如何。

与栎泉宋兄[编辑]

中庸果能浃洽烂熟如诵己言。如朱子所云。无可复读乎。日用工夫。亦有进步处乎。近思之为学之要。别无奇特道理。立志务要坚固专一。涵养务要平实纯熟。穷理务要明白自得。如是积累。优游厌饫而勿正勿助。则自见意味深长而欲罢不能矣。不然而苟且急迫以求之则决无可成之理矣。明知其如此。而气质卑弱。不能痛自收拾。只若存若无而已。每想高风。不任惭叹也。

与栎泉宋兄[编辑]

家礼祠堂条附注。又有有大宗而无小宗者。皆嫡则不立小宗也。有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无嫡则不立大宗也。此段源流所引注说甚多。而皆似未安。其中大全本注及辑览说最为可通。然其于有大宗无小宗之义则终未觉端的。且不合于本文。皆嫡则不立小宗云者。窃尝以臆见推之。盖谓君之昆弟皆嫡而无庶则皆立为大宗之祖。此所谓有大宗无小宗也。君之昆弟皆庶而无嫡则皆不得为大宗之祖。而各自为小宗。此所谓有小宗无大宗也。盖诸侯之嫡昆弟然后方为别子。庶兄弟则不得以别子称也。此说似于文义衬当。但无古据。且与先儒说不合。不敢自信。玆试录呈。乞取源流诸说。更加详证以教如何。且既曰又有则与上文诸段不同可知矣。恐不必互相牵合也。若如本注之说则鲁季友之事。即有大宗无小宗者也。如何如何。程子说恐又未安。

与栎泉宋兄腊月[编辑]

朱子与吕子约书曰示谕日用工夫甚善。然亦且要见得一大头脑分明。使于操舍之间。有用力处。如实有一物把住放行。在自家手里。不是漫说求其放心。实却茫茫无把捉处也云云。所谓大头脑果何物。盖必如此然后方能行著习察。而实有日新之功矣。

与栎泉宋兄[编辑]

郑康成曰冬温夏凊。四时之法也。昏定晨省。一日之法也。夜卧当整齐床衽。使亲体安定之后退。至明朝既隔夜。早来视亲之安否何如也。吕东莱曰孝子以亲之心为心。亲之体为体。故昏晨晦明之变。不忘其亲。而尤加意于其间。昏时则安其父母。晨时则鸡鸣而起。问其安否。此两条极痛切。可以动顽夫。其中既隔夜早来视亲安否云者。尤摸出孝子之心。偶读至此。不觉惶感。盖大学修身。论语时习。孟子集义。其实用力处则不过在此等处。吾辈漫说为学。而于此至近至切处。往往忽略。不惟于人伦上有欠阙。心地之所以不能深厚诚实。言行之所以不能恳恻细密。工夫之所以不能接续活络。意味之所以不能深长𬪩郁。皆由于此。欲自今痛加鞭约。而或恐不能笃确也。玆以书及。求有以提警耳。

答栎泉宋兄甲寅四月[编辑]

截然不相闻问。溯仰恒切。意外华翰忽堕于深山寂寞之中。披复慰耸。何异亲拜。弟前月初。来栖华阳读中庸。更三四日可以讫功。于道字所见。颇觉亲切。不似向时之摸捉不得。异日相见。庶或有尺寸之进耳。但无明师友相警发者。不能无间断时。收拾捏合。甚觉费力。每想高风。只自怅然尔。山寺之约。无日不悬悬。而讫未能遂。岂胜歉恨。顷有一朋友云作圣亦关数。非人力所能为。某谓凡事系他人者。方可以言命。此事则只在我。我欲仁。斯仁至矣。君子有不命者焉。所不可知者夭寿耳云云。近以目疾读事不如意。此约又将不成则有数之说。无乃亦有理耶。

与栎泉宋兄五月[编辑]

极热。伏惟侍欢学味超诣。弟留骊两日。听伯春议论。向者仙庄讲论之说。亦得闻其一二。甚是孤陋之幸也。伯春言晦可收束捡制处。非吾辈所及。而见处不能圆活踈通云云。此恐于执事身上警得衬切。故先及之。自馀便遽不尽宣。欲复读中庸。人马如有隙。当践前书之约。而日热渐剧可虑。

与栎泉宋兄乙卯正月[编辑]

数旬对榻。讲论之益。固已不浅。而犹未若得于相观者之为多且实也。归来点捡。若有所进。古人所谓垂槖而往。稛载而归。殆非虚语也。区区笔札。岂足为谢。下惠序文。久看愈觉其有味。而于弟身上尤为衬切。敢不蚤夜佩服。以毋负勤意也。弟之所欲言者。已悉于四条之说。今不容更赘。惟异日相见。各执左券以相证耳。但数日来。于实字偶有所感发。意思颇切。此固前日所熟讲者。而聊更奉闻。幸试复加。意当自别也。士能近相见否。其议论复如何。此友勇敢直截。实非吾辈所及。而所欠者精详耳。故其所见往往偏滞。此病不改。恐妨进道。乞痛与戒之。此正朋友所当尽心处也。时偕以如许好资质。乃坐于疾病。不能勇进。岂不可惜。然圣贤之书。异于史迁。苟能慎思善养。循序渐进。则岂至有害。亦乞频加提警。同升大道。庶愚迷者有所向望。得免于伥伥尔。千万切祝。

与栎泉宋兄[编辑]

春寒愈甚。学味超诣。中庸想已讫功。所见果复如何。弟岁翻后温寻诗经。间亦有感发处。而终不若得于四书者之为有力。操存省察之功。不敢以闲居而自废。而终不若对朋友警饬之时。追思向来讲论之乐。何尝不憧憧也。慎独二字。乃执事所从事而得力者。愚昧于此。亦未尝不反复。而近尤觉其至要至切。天理人欲消长之几。都在于此。朱子所谓生死路头者。真非虚语。苟非至明至刚。未易见功。执事天命流行之云。固甚有味。而但不可全然靠此而不做克己工夫也。向者愚之议论。亦每归重于知此意固好。而恐亦微有偏僻病患也。如何如何。幸以日间所用力者详细示及。俾有以警发。千万望也。

答栎泉宋兄[编辑]

士能酬酢说话。极令人怅然不已也。世衰道微。所望于渠者不少。政宜虗心恭己。互相磨切。以究远大。今便自主张如此。直以圣贤自处。气象轻浅。志量狭少。正使其言皆是。只此已非圣贤有若无实若虚望道如未见底䂓模。已非大承当大进就死而后已之㨾子。况其未必是者乎。且所谓一贯地头。若只如此而已。则古来闻道者多矣。孔门弟子聦明颖达者何限。而乃独于曾子一人乎。尝爱语类答陈安卿一段极好。盖安卿问语极铺张天命人心大本达道。而自以为有见于一贯。如水到船浮。先生默听良久曰如此说得甚易。既而曰却恐堕在无涯可测之处。仍语之曰吾于论语。甚不喜说一贯与点等章。盖学者当先就零碎去处一一理会。久后自当有脱然贯通处。今不理会贯处。便儱侗先说个一。于道有何交涉云云。在语类训门人篇。夫以北溪聦明。为朱门之子贡。其所见诚亦高矣。而先生犹且不与。不惟对自家如此。其对他门人。亦为之累叹。其所见之将误则一贯地头。果可以想像揣度而知乎。某之愚。固不足道。向在华阳。静处屡日。往往有超然默契怡然自得处。便自喜乐。以为天下之理。果不外此。既而偶阅语类得此段。不觉惶汗浃背。到今虽若存若亡。而比前颇似平实。愈往而愈无穷。无许多病败者。当日之力也。夫大学知至。即论语一贯。而所谓知至。必待格物。物者天下万物万事之理也。士能果能于天下万物万事之理。都无所疑碍乎。不然则其所谓一贯。恐只是朱子所谓大本达道之影象。不宜遽然自信也。此理甚明。非所难见。以士能见识。岂有终迷之理。幸亟与痛辨。

与栎泉宋兄丙辰正月[编辑]

岁改以后。愈觉日月之易迈。义理之难寻。惭愤忧惧。实有不能自已之意。诚愿舍置万事。与师友相从。专心致志。以冀免于小人之归。盖吾辈虽名为学。终是悠悠。都不济事。此与一时意气不同。切愿勿加鄙夷。有以提挈而辱教之。千万幸也。承从李先生听讲数日。令人驰羡。恨不能预知耳。况所闻益亲切之教。尤用钦叹。此正所谓年愈高而德愈卲。盖苟有实用力处。未有不进之理。此实吾辈所当自反者也。䂓模之狭。俗习之染。前此亦尝屡闻。中间颇费矫治。而终未有以大段变化。往往有莫可奈何处。其将终于此而已乎。愿推先生之意。明示用力之方。至祝至祝。见谕立处颇有力。见处颇脱然。可见所造之日深远矣。然石火难恃。旧染易汨。此实弟所尝饱经历者。深愿毋以得小为足。益有以开广而恢拓之也。程子谓学至于有诸己。然后方可以自信。此意甚好。不可不知也。弟近于戒惧谨独二事。颇觉有味。视前泛然说过时。亦似不同。比敬义二字。较益亲切矣。但未敢自信耳。

俗之一字。乃弟之所深恶而痛斥者也。而卒未免躬自蹈之。甚可畏也。然有意免俗。反近于俗。而改得一事。又有一事。实亦有不胜改者。惟脱然以圣人立志。勇猛奋跃。专以致知力行为务。使心目高大。立脚坚确。而世俗意态。无得以容于其间。则久久自当有不期而然之效矣。而䂓模亦自然广大矣。如何如何。第未知先生本意如何耳。岂谓所学未能纯正。有陷于俗学之虑耶。抑谓俗习已痼。容貌辞气之间。自有不可掩者耶。愿详示之。俾得以自新也。

与栎泉宋兄七月[编辑]

本义本以东莱所定古易而作。而今所刊行。乃散付于程传之下。故往往有抵牾不堪读处。且十翼类编于经文者。亦是汉晋以来诸儒所乱。故欲依东莱本更定书出。而只附本义于下。以观圣人之本意。功才始而又如是奔走。可恨。

与栎泉宋兄丁巳[编辑]

陶谷读书。果能如计。而孟子已讫讲否。有新意可相示否。弟去冬在寿村。与养之会山寺二十馀日。共读太极西铭解。虽日子忩迫。不暇细绎。亦往往见前日见不到处。意思颇觉开豁。只恨不能与执事共之也。归后扰扰。不能严课。近被伯春再书。促中庸疑义。不免专意修正。仍加讽诵。兼将通书。略略读过。亦不无新意。而但以眼疾不能无作辍。又无师友之助。随得随亡。终不济事。奈何奈何。鬼神章近复细看。于理气混融处。益觉分明无可疑。盛论虽似圆活。终有说不去处。已于疑义中极论之。早晩当登彻。此不复论也。养之聦明详察。看文字不费力。又肯留心向里。极不易得。所少者只奋发二字耳。大抵吾辈之不能长进。都坐乎少此二字。日月不住。老大将至。每中夜以思。不觉太息。继之以愤慨也。太极图虽若高妙。而实极亲切。苟能善读。日用动静。无非这个。但未易据作己物耳。日用工夫。近复如何。愿闻一二。

与栎泉宋兄十二月[编辑]

冬燠异常。不审佥侍中学履益膺多祉否。弟侍侧粗安。而眼疾近又添剧。不能刻意看书。所始孟子。亦复废去。全无接续𬪩郁意味。如是可望进益耶。只自悼叹而已。执事近日用功在何书。日用处果渐觉有逢原之妙。如延平所谓赖天之灵。常在心目间者耶。近思之。吾辈学问䂓模。虽未尝不以高远自期。而终是世俗一副当悠泛意态。苟且㨾子。脱落不得。故知亦知不彻。行亦行不彻。因循担却。进寸退尺。都不济事。虽知其如此。而亦未易有道理一跃跃出。朋友星散。又未能极口讲讨。临书为之太息也。

与栎泉宋兄戊午八月[编辑]

意外获拜仲氏。细闻侍奉起居之详。讲读应酬之节。恍然若接清眄而听雅议。不复觉山川之为隔也。弟今夏以来。病不离身。又有应接之烦。衣食之忧。不能刻意课书。间只讽读大学。温绎旧闻而已。绝未有新功别课可以仰报朋友。每想吾执事静坐深山。必有严功程大事业。耸动懒废者。恨不得趍进与闻矣。玆闻仲氏所传。亦为事故所夺。不能如意勤做云。此实意望之外。不胜叹惜也。岂所谓有数在者。真个不虚耶。吾辈年纪已老大。来日渐觉无多。如是因循。岂能有所成就乎。浩叹奈何。前示正心说。大体明白。但伯春所疑。正以不得其正之正。既是偏言用处。则正心之正。亦当偏言。盖正字只是一个正字。今若以正心之正。为兼体用。其正之正。为单言用处。则文字意脉。参差不齐整。其说亦自有理。幸更于此商量示之如何。然伯春今则似改前见。姑未及细扣耳。明德说昨秋被伯春以所为疑问一通相投。俾下答语。执事想亦得见矣。间以扰攘。不能留意。近始下笔。而于其所问之外。亦颇有所延蔓。玆以录呈。伏望详加评量。如有未是。一一指摘见教。千万千万。其中亦有顷年所未及究底说得郞当者。未知竟如何耳。絜矩说。以矩絜之之义。在大全周舜弼书。与江书迳庭。似有初晩之异而然也。今当以章句或问参验。以定其孰为定论也。如何如何。

与栎泉宋兄己未五月[编辑]

陶庵鹤泉之游。闻执事晩至。不能烂熳。亦甚可惜。然想不无一二所闻。何不相示也。前示南塘心说。仅已览悉。传闻颇改旧见。其经义录亦多修润。意谓虽不能顿然脱洒。或有渐次归一之望。今得此大失所图。夫以其过人聦明。何胶滞若是。无或吾辈所见自不能无误耶。甚可惧也。

与栎泉宋兄十月[编辑]

数日来日寒猝酷。起居复何如。近读何书。金君言案上有中庸。未知方理此书否。所得比前果如何。无由参闻。甚以为郁。弟秋来连读大全。而往往不免为俗累所挠。作辍无常。以此尚未了汪,张,吕,刘问答。日月逾迈。甚可闷惧尔。间亦不无好意思。视前稍觉亲切简要。庶几有进步处。只傍无严师友。苦无警发处。收拾倍觉费力耳。心说承印可甚幸。向示某友。以为此说比它说最无窒碍。但泄露天机太郞当。鄙意亦自觉如此。致令知者厌不知者惑。方自默省。以遵程门涵养之训矣。来教又如此。谨当加勉耳。士友有志者。弟亦未能多闻。金谨行乃春榜及第金善行之兄。元灵以为笃学罕比。而弟则未识其面。此乡有林配垕者年方二十二。文艺夙就。又能锐意向学。但才气太露。器量狭小。未易大受耳。大抵年少有志。不为无人。未见有卓然可望者。吾曹其敢不自爱耶。

与栎泉宋兄十一月[编辑]

见今所讲何书。日用工夫。亦何如。能有日新上达之味否。弟数昨始了汪,张,吕,刘问答。欲姑置之。再绎论语。仅数课。目疾大作。遂废卷兀坐。命也奈何。近觉所讲所闻。与日间行事。颇相凑着。不似前孟浪。但此心犹未坚定。蹊径犹未活熟。乍出乍入。或助或忘。不耐收拾。方欲用力于静坐存养之功。盖所谓敬者。实万事根本。有无穷之妙。与言语文字。尽不干事。程子所教聦明睿智。皆由此出者。真个是如此。用力于此而根本既立则以之穷理以之应事。此心卓然。随所处而无不利矣。见得颇似分明。而傍无师友。终未有起发处。用功终觉孤单不浃洽。何由得从执事作旬月会。以相印证。以相鞭警耶。如有疑义可示。幸教及。心说亦愿卒闻之。

与栎泉宋兄辛酉元月[编辑]

别来闻问顿阻。未审新年起居如何。所课读方在何书。有可相示否。弟随伯父返虞入京。留数日归。即忧患浃月扰攘。近始少定。而岁色遽新。默数其年。心寒舌吐。中夜以思。直欲钻地以入也。葬前略读仪礼数篇。粗有端緖。舍去可惜。遂谋卒业。先取续编。从头勘过。才了丧服。而于圣人制作之意。略似有开眼处。且与日前所读诸书。若有所会通融贯者。其味殆不可形容。若使读得终篇。尽睹其宫室之美百官之富。则其乐又可胜言耶。有意于圣人之学者。真不可不汲汲乎此书也。近于日用之间。天理人欲几微之际。看得渐似分明。若将有顿进之效。而但家间冗扰。苦无已时。工夫不能接续。意思不能凝聚。不能透脱得过耳。蟾村闵丈亦读仪礼。许以疑义相质问。极可慰幸。此丈乐善好学。出于天性。实有不可及者。令人钦服。近幸所居不远。以时相从。多所感发。甚可喜也。

与栎泉宋兄四月[编辑]

弟春来连看仪礼。间又诵习庸学。近又承以系辞。并已成诵。盖以仪礼为主。而或恐有枯燥之患。更以旧业中一件文字。量立课程。晓夕讽诵。庶几精粗本末。交养互发。而日用之间。亦有真实用力处矣。系辞讫则欲诵鲁论。以及孟子。不知竟能遂愿否也。中庸别无新得。但如十八十九二十八九章之类。前日每患扞格难读。今则几乎泯然一色。此或有少进而然耶。大学正心。圃阴说终觉有味。大全答黄子耕书中。或问别本。前蒙谕以为定论。愚意恐是初本。盖先生此时正以有所作系着看。后觉其误。改定今本也。幸更考之如何。退溪之意。正与圃阴同。见经书辨疑及答赵士敬书。亦望检看。自欺之义。亦似有可言。而姑未定。不敢立说矣。絜矩亦恐江书为定论也。仪礼丧服。多所箚录。方在闵丈所。徐当取呈也。系辞亦见得大意。颇觉悦豫。然姑未有大段疑处可奉告也。惟是日用语默处。正人兽之所以分。而默自点检。未有纤毫得力之可言。以此凛然寒心。实不知所以自济也。其他一知半解。何足为有无也。未审执事近日所得果如何。何不一赐谕及。以警此昏惰也。

与栎泉宋兄六月[编辑]

多少示喩。区区慰满。殆不可以言语形容也。弟仪礼才了丧礼。论语诵到七八篇。而近因苦热。不能接续。只随力温习其已诵者耳。然此不过略自提掇。不至昏愦而已。何能大有进益耶。每读来书。不禁愧赧尔。前谕本领云云。极善极善。弟亦有意此事已久。而不能真实用力。以致若存若亡。且于勿忘勿助之间。极难致力。未知执事所经历复如何。愿一闻之。周易亦觉切于日用。向与伯春有所往复。今未暇奉闻。而大抵先于义理卜筮贯通为一处看得分明。然后群圣所教。皆有下落。而三百八十四爻。始有着实受用处耳。未知如何。朱先生发挥出卜筮一段。真可谓透得前人所未到者。而但一向以此为主。鲜不陷于器数之末。而反失先生之意。如勉斋乃以伏羲画卦专为卜筮。此岂不大有违于圣人之旨耶。

与栎泉宋兄十月[编辑]

新除固知为早晩事。然自此责任转大。自处转难。前头事当亦不止于此。出处之义。不可不预讲。未知果何以为计耶。大抵近世儒者。专以不出为道。使道但如此。亦何难焉。其中固必有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者。然大槩是藏拙意思多耳。孔孟程朱以来。所以处乎此者。自有正法。政当详考而深思之。不宜一味退缩。以谐俗自便而已也。但漆雕开一段事则不可不念。惟及此闲暇。着实用力于明理克己之功。养之深而积之厚。庶几出可以应世需。处可以补世教。上不负朝廷礼待之意。下不孤朋友期望之诚。无往不恢恢然耳。信笔及此。不知盛意以为如何。

与栎泉宋兄丙寅十一月[编辑]

斯文不幸。陶庵先生奄弃后学于险川村舍。山颓梁坏之痛。尚复何言。弟虽未曾执贽请业。出入门下数十年矣。有疑则质。有事则禀。其得之观感者。亦不浅矣。情谊之笃。无间骨肉。今忽至此。其将何所依仰乎。丧出于去月二十八日。成服于今月初三日。而路次狭舍。凡百不成貌㨾。无可以慰四方之观瞻。尤可痛叹。初一夜始至丧侧。昨日参成服。而拘于事势。不得随榇至泉上。中路辞归。悲怅之怀。无以自抑。奈何奈何。伏惟执事远外承讣。未即奔哭。尤何以为心耶。仍念人生如隙驹。以陶庵气质之清明。工夫之专笃。享年六十七。尚多有馀憾。况气质下此而寿命又不可期。其可以或作或辍之工。而或冀其有成乎。且老先生在时则禀问有所。论议有主。故后生辈亦得有所恃。自今以后其将喙喙争鸣矣。吾辈政宜舍置他事。专心致志。以下百千之功。又宜深自慎重。使世道有所望。斯文有所赖也。出处之说。尽有合商量。不可草草结杀。亦非卒乍可论。故今不更烦。而除是明理克己四字。尽力办下。则以出以处。无复难事矣。然明理则固在读书讲学与朋友商确。至于克己一事。只在自家勇懦之如何而已。不知年来所得果如何。幸因来详示其用功节度。俾得以警发。如何如何。辞免文字。愚意本亦以状为得。近始闻官卑者不得呈状。故顷年闵丈之为持平也。不得已将陈䟽云。若然则陈䟽之外。无他道。故昨与仲氏有所酬酢矣。今见成父所示。初无不得呈状之事。但不敢用奴名耳。果尔则用己名何妨也。成父又虑政院不知而退却则无缘上彻。然此则退却后更议未晩。且政院有相识者。亦不妨为之周旋。朱先生书牍可考也。

与栎泉宋兄戊辰四月[编辑]

弟亲候近幸粗安。而海信绝不闻。昨日押去禁郞始复命。细闻三月十日以前消息。慰喜不可言。舍伯书中又备道风土民俗种种奇怪之状及竹篱四围。橘柚满前。坐卧琴书。随遇以安之意。恍然若身到其中。而亦足以宽千里忧恋之情也。出陆之报。计于去十三四间可达。不知何间能得还渡之报也。

与栎泉宋兄己巳元月[编辑]

比得来知德易注。其言往往有穿凿牵强处。亦或有首尾不相应处。然大体极有意思。参考以究。极多启发处。盖其人乃万历时人。自言静坐深山中。精思三十年而后。乃得契悟。其用功节度。极令人耸动。吾辈读书。都无此般精采。如何济得事。使圣周无家累俗冗。得以坚坐着工则今虽衰暮。岂无一二窥观处。争奈左右牵掣。摆脱不得。意思都不接续。精神都不贯穿。些少所得。亦终归于若存若亡。天岂不欲遂吾愿乎。思之痛叹而已。

与栎泉宋兄七月[编辑]

剧暑伏惟侍欢增福。所用力方在何书。拜违颜范。已近十年。区区慕仰。实不能自堪也。弟奉老粗遣。而眼疾遇暑添剧。捐书兀坐。顿无意味。欲一意用功于本源上。而亦每为浮念所搅扰。苦未见虚明气像。可闷。且如义理大头脑。旧日所自谓脱然无疑者。往往更生疑惑。不得通晓。此岂旧见本是再数廊柱而然耶。抑亦积思颇久。将或有尺寸之进耶。殊不胜愤悱。然姑不可形诸纸墨。若或赖天之灵。幸有仿佛契悟处。则当具说以奉禀也。感兴诗集览。草草辑录。想多踈缪。承蒙签教。欣幸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