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一卷 黄帝内经
素问第二十二卷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三卷 

至真要大论七十四[编辑]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歧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歧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歧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歧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歧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歧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

歧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值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迺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歧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馀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歧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歧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歧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馀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歧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歧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平气何如。

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歧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歧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歧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迺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恢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讃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鴎如别。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恢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歧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恢,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欬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潅,腹大满,膨膨而喘欬,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沈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欬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谿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欬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迺晚荣,草迺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恢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欬,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恢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赝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迺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恢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卷,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歧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燥火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歧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真虫不滋,胠恢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恢,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迺津,草迺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恢,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迺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迺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恢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赝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迺殃,胸中不便,嗌塞而欬。

太阳之胜,凝凛且至,非时水冰,羽迺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迺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真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倦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欬,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迺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痱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欬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湿变迺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欬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谿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迺耗,惊瘛欬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迩瘛,火气内发,上为口麋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欬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迺厉,病生胠恢,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欬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迺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耎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歧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歧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歧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歧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迺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歧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歧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歧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歧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歧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欬,主胜则胸恢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胕肿血溢,疮疡欬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恢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疭,主胜则胸满欬,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阳明司天,清复内馀,则欬衄嗌塞,心鬲中热,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欬,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鴎鴬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恢,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馀,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歧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歧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歧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歧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歧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歧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之,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歧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 少阴之至,其脉钩, 太阴之至,其脉沈, 少阳之至,大而浮, 阳明之至,短而涩, 太阳之至,大而长。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歧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少阳太阴从本,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歧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歧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

歧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歧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要曰︰春不沈,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沈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歧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歧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歧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 阳明之主,先辛后酸, 太阳之主,先咸后苦, 厥阴之主,先酸后辛, 少阴之主,先甘后咸, 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钖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歧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慓,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嵓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歧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歧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歧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歧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歧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歧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嵓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歧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歧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歧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歧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歧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