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疟论三十五[编辑]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歧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歧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焔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 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 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 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歧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沈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歧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馀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馀,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馀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歧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歧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未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朿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歧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歧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歧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歧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刺疟篇三十六[编辑]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鹸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聡,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鍼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鍼,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鹸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先腰脊痛者,先刺鹸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鴬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鍼鍼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三十七[编辑]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歧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醗。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沈。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欬论三十八[编辑]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

歧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歧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欬之状,欬则两恢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欬之状,欬则右恢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

帝曰︰六府之欬奈何,安所受病。

歧伯曰︰五藏之久欬,乃移于六府,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 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失。 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 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 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