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鼓山先生文集/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鼓山先生文集
卷六
作者:任宪晦
1883年
卷七

[编辑]

答朴𢽾镇壬子[编辑]

来谕以性质偏驳。志气昏浊。存心持身。每在人欲为忧。苟非反躬发省。何能警责乃尔。可仰可仰。然而知其病。便是治病之药。知偏驳为病。治之以正粹。知昏浊为病。治之以清明。知人欲为病。治之以天理。以实心做实功。无徒为一柄闲话。如何如何。黄勉斋云。人生之初。只带得一团血气。一点虚灵。生在世间。今亦无他所用心。只得点检身心。令明净纯洁。交还天地父母。斯义也拳笃真切。故为贤者诵之。有见于此。则可以知学问至重。虽欲不为而不能也。幸益勉旃。

服中入庙。栗翁有素服黑带之说。而龟峯云。晨参及出入告。此非入庙接神之比。白衣带恐无妨。屏溪云。晨谒不开中门。期大功不必变服。以此诸说观之。晨谒及出入告。不开中门时。白带布带。俱无不可。至于行参及时祭时。不可不权着黑带也。

答朴𢽾镇[编辑]

似闻尊先茔迁奉之计已定。定在何地而何时耶。盖此事也。至难至慎。故朱先生答程正思书云。迁葬重事。似不宜容易举动。凡百更切审细为佳。若得已。不如其已也。金本庵云。死既藏之而复发之。非所忍。亦所不忍见也。其动于风水之惑者。以𥚁福耳。犯不忍。而避祸求福。固非人子之用心。况用心之如此。适足以灭福而受祸乎。为人子者。所宜怵然深省也。此言十分痛切。切中时弊。如贤者。保无风水之惑。祸福之计。不容复有所仰䂓。而第不宜容易举动。凡百更切审细。则不可不以朱先生之言为法。望须博询。明知新占之百胜于旧山。然后为之。不当草草决定。以致后也之悔。未知盛意以为如何。乡邻亲旧之间。此等大事。尽情以告。亦朱先生语。故虽在言而不语之时。不嫌𫌨缕。恕谅望也。

国哀之告私庙。不用祝板。只当口告。不设酒果。龛亦不开。告辞在下。

国有大戚。卒哭前。停大小中祀。私家亦废荐献。敢告。

答郑在弼[编辑]

愚之阅人。亦多矣。以实心为实学者。盖几希。而独于高明见之。爱之如硕果。期之以砥柱。未尝一日忘于怀。不直以新知之乐也。即承来谕。有以见志益笃学益懋。甚仰甚仰。且时文数十卷之洗草。亦一叫奇处也。自此吾党有人。湖南读书种子。当赖高明而不殄绝。是岂小幸也哉。

答孟完淳甲子[编辑]

老稼斋为其族祖侍养而尸祀。虽则尸祀。非继后也。此所以阙一代而为之者也。然侍养。亦非礼也。所谓侍养。既非所告君。又不出礼斜。则非嗣孙而立庙承祭。不亦苟乎。

昔有问长房未娶者递迁当否。梅山先师答云。不成人则不成房。且礼官备则具备。既无以夫妇亲之。则何以具祭乎。然则不娶者之不宜奉祧主也审矣。秪当移奉于次长。而若无可移之房。则以其名改题。仍祭于宗家别庙。盖亲既未尽。以不成人而不迁。遽然祧埋。亦有所不忍故耳。以此观之。来谕长房未娶卜姓者。不可奉祧主云者。似得之。愚意长房。只当以男子论。以未娶卜姓。而遽移奉于次长房。恐亦未妥。以其名改题。仍祭于宗家别庙。待其身没后。迁于次长房。无或为一道耶。不敢质言。

答郑达泳壬戌[编辑]

仁里里名之改月为越。以尊门之不当忘宁越。倍百于馀人故也。山空月白之夜。岂或闻子䂓啼血之一二声欤。左右既知兴感之在玆。盍幷取宁字揭之书室也。此不惟可寓忠愤。西铭末存顺没宁语。乃学者毕生究竟法。未知如何。

答郑达泳甲子[编辑]

庙主被灾。当依新宫焚三月哭之义。嗣子当朝夕哭临于庙墟。第四日。当服缌制。如改葬仪。过三月而除。造主。亦当在是日。设虚位于庙墟。待主成。荐以酒果。告辞。录在别纸。已能行之如此否。事势所拘。虽未及四日造主。服缌不可不为之于此日。谅为之如何。

维岁次云云。郁攸告灾。𥚁及祠版。痛陨罔极。今已改造。神主既成。伏惟尊灵。是凭是依。谨以云云。

与李载庸丁卯[编辑]

向来宠顾。至今感戢。盖左右。真陶庵所云所不识何状人。居于千里之外者也。且不待一闻言。而便有桴鼓之应。其事不已奇乎。第拘美疢。罔克极意讲讨而归。左右之恨当何如。而在愚亦不能无愧。可但以晦翁所谓朋误远方来已哉。奉别后拱虑亡已者。亦以有少愈之戒也。果能稳税衡泌。侍馀学履增玉。仰恋仰恋。关西为地。地留九井之石。民被八条之教。人文宣朗。居先于左海。而风气衰飒。学绝教乖。上者竞葩藻以争伦魁。下者忘性命以殖货利。终使文物。让与于东南。仁贤之化。讵使然哉。抑亦开阖乘除。即以时而然。有关一域之气数欤。今左右独能拔出流俗。有志此事。哿矣一路之善士也。然美质易得。至道难闻。苟非勇下百千之功。未有能成其德者。必须正趋向以立其志。主诚敬以存其心。博穷事理以尽致知之方。审察几微以为应事之要。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推己及人。以广成物之功。可以成终条理也。惟左右勉旃。卒了此一大事。千万。

答洪理禹[编辑]

中庸首章章句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语类曰。人物未生时。只可谓之理。说性未得。此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说性时。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形气之中。不全是性之本体矣。此所谓在人曰性也。大全答林德久书曰。非气无形。无形则性无所赋。故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言耳。

欧阳希逊问明道所言生之谓性。与告子所言不同。明道之意。若谓人生而后。方始谓之性云云。朱子答曰。近之。

又曰。即此人物所禀以生之气。而天命之性存焉。

语类问。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此言人生。性与气混合者。曰。有此气为人。则理具于身。方谓之性。

农岩曰。人物才生。便有性。性即生之理。故字从心从生。凡言性舍生字。不得。

老洲曰。性即气。程子不过明性气不离之妙而已。

又曰。性不可以离气看。虽中庸天命之性。亦未尝离乎气。特不杂而言耳。

又曰。就气而论性道。可。和气而论性道。不可。

愚谓性即理也。然理不离气。不离气之理。为本然之性。杂气者为气质之性。明道所谓生之谓性。即中庸章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之性。以是谓之本然。有何不可。若曰。不离气者。皆非本然。则右所引诸条中性字。皆非本然之性欤。盖告子生之谓性。以知觉运动言。只指气一边者也。明道所谓生之谓性。以形成理赋言。就气上论理者也。只是借用告子之言。其意则迥然不同。今人不解此。只管言告子之言既主气。则明道之言。亦当主气。愚未知其可也。权德明书亦云。农翁说中。亦可二字。只可备一说。是亦恐失本旨。愚窃谓明道所谓生之谓性。本非告子本意。故云亦可如此说。然则亦可二字。实非轻可底意。今云可备一说者。莫无不稳否。

答南亨耉甲子[编辑]

葬而未莎。不可不追后为之。而新旧墓及土神。皆当有告。

显妣某氏之墓。玆以显妣始葬。时值隆沍。封筑不襄。冢宅未成。今涓吉日。爰方修治。伏惟尊灵。勿震勿惊。谨以云云。右告新葬位。

显考某官府君之墓。玆以显妣合祔。时值以下同上。右告旧葬位。

丧人姓名。敢昭告于土地之神。今为显妣冢宅未完。将加修治。神其保佑。俾无后艰。谨以酒果。祇荐于神。尚飨。右告土神。

答申斗善戊辰[编辑]

似闻巾栉。行将备位。左右乃有所不得已也。岂为华靡细娱之所牵制回夺哉。昔孔明择妇正得丑女。彼其正大之气。经纶之蕴。固已得于天资。知虑之日益精明。威望之日益隆重。则寡欲养心之助与有多焉。朱先生说得斯义亲切。幸体斯义。无使宴昵之私。得干于清明纯粹之地。则岂不是真正大英雄哉。以左右之清修苦节。岂有是也。而为先事之虑者。亦无若丹朱傲之意也。想亦以为以德之爱也。盖至亲至密。而易乎陷溺者。不惟夫妇为然。畜妾者。尤所当戒。不于是焉致谨。则人欲肆而天命有所不行。且圣人云。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㤪。远近之间。自有正当节度。君子所宜兢兢。故不嫌𫌨缕。谅之如何。

答李显圭丙辰[编辑]

参疏与否。当观事之是非轻重而处之似可矣。此所谓事之无害者。从俗可也。然退溪门人居泮者。请问以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退溪答以但守静。此语甚好。今日吾友。且杜门读书。不接人事。则虽不参从祀疏。亦无所害也。

右。尤翁答芝村书。向奉时。左右谓有往参儒疏之意。故猥有所告。则不以为不可。今见此书。有会于心。玆录呈。弥愿左右守静读书。一遵退,尤之训。如何。

答郑焕周丙子[编辑]

示及克复自警。说辞简理鬯文。固无加点。为学要法。亦发挥无馀蕴。甚仰甚仰。言之非艰。行之为艰。果能勇下功夫。有如即墨馀卒之破燕复齐。不至南渡。君臣之卒至败亡。则斯文之幸。曷有既乎。愚虽不武。愿与高明交勖焉。

见姜润寿书。知其童年有志。而又是左右脚下云。其成就可几也。似闻此童平居著上衣。而左右止之云。然否。或出于童子不絇綦之义欤。近世人惟简便是乐。倡为心学之说。几乎圣人所谓同人道于牛马。愚窃病之。其在蒙养之道。固当劝着上衣。今适有知而止之。莫无不可耶。敬斋箴第一义。是正其衣冠。主敬工夫。岂有间于长幼乎。幸更思之。

答尹孝演[编辑]

读礼之暇。盛课何如。往哲云。丧中本无不可读书之义。幸体斯义。随隙劬书如何。且近世丧纪大坏。能知不入中门之义者。几希。幸于此加念。一犯此防。虽割股庐墓。其孝也伪耳。可不戒哉。

答李昌显[编辑]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祇自知。此晦翁诗也。𨓏哲之不求人知者如此。仁里以兰为名。故玆录呈。应以为以德之爱也。盖随世取功名。蕲以自见者固可耻。而居乡而曳裾官门。涉迹校院。自以为能事者。尤学者所深耻。高明则一以断桥和尚为法。无愧含薰祇自知之兰。亦以是謦欬于同志之士。如何如何。

答申得求[编辑]

太极图图体内第一阴阳画。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第二阴阳画。是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第三阴阳画。是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耶。

图体。本非三画。直是一阳画一阴画。而以其根阴根阳。故中有黑底白底。有若三画者也。不当强安排如来谕也。

图体。截阴截阳。无渐进何也。

此从阴阳已生而言。故截阴截阳而无渐进。来谕引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之说。以明之者。亦已得之。然观于根阴根阳。则其无截然为阴阳之理。亦在其中。

造化之枢纽。动而生阳以下。是也。品汇之根柢。无极之真以下。是也。

谢氏曰。造化。以阴阳五行言。品汇。以男女万物言。若以造化品汇。分属上下二节则可。若以枢纽根柢分属则不可。盖枢纽根柢。皆指太极言。

五行各一其性。为仁义礼智信之理。五行各专其一。此言木有仁义礼智信之理。火土金水亦然。盖自五行一阳阴以下三句。是合言五二统为一太极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一句。是分言五行各具一太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性字。以朱子随其气质所禀不同之言。不作全体看者亦多。然有不然者。图体解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各一其○。无假借也。注曰。各全一太极。岂相假借乎。○既是太极。则先言随其气质所禀何也。盖各一其性之性。即木之性仁。金之性义。义作仁不得。仁作义不得者也。此岂非气质所禀不同者乎。虽然。仁亦一太极。义亦一太极。谓太极非全体可乎。吴宁斋云。随质不同。主各字而言。浑然各具。主一其性而言。随质不同。则偏矣。浑然各具。则全矣。二义相反而一串说者。随质不同之中。言其本体未尝不浑然各具也。老洲答吾先师书曰。盛谕所谓周子之意。止于各具一太极。而朱子必带补气质而为说者。或虑夫后人之起疑于偏中有全也。必先说其偏。而方及其所以全之故云者。语意俱到。尽有发明。以此两说观之。恐无可疑。盖木之性仁。仁即一太极。太极之中无理不具。则义礼智信之理。自在仁中。亦可知也。至若五行阴阳以下。合言二五统为一太极。各一其性。分言五行各具一太极。宁斋说。亦已如此。甚仰盛见见得真也。

定之当就圣人身上看。然圣人岂有意于定之哉。

来说得之。定或有以定人看者。而图说曰。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又曰。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四其字。皆指圣人身上言。则其以自定言。而定人之意则自在其中。此只当以馀义看可也。

理为根柢者。凡气有动静。理必先具。故曰根柢。非理生气。而气生于理。如枝之有根。根之有枝也。

理气二者。有则具有。不可分先后。则谓非理生气。气生于理似可。而毕竟气之动静。先有所以动静之理。则气非生于理者乎。故朱子曰。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答申得求[编辑]

尊先丈平日于尊周大义。辛壬义理。尤翁被祸时事。慷慨不已。少无脂韦意。不以古今存亡而异视。不可但以嫉恶过人论。甚仰甚仰。盖于此等论议。异趣者之诋斥。直是禽耳兽耳。固其宜也。本不足责。至有自谓士流。自谓读书。而依违笼罩者。以外面观之。虽似非索性小人。而实则罪有浮于索性小人。岂孔子所谓乡愿种子欤。良可痛也。良可痛也。今者来说说得痛快。读之者亦痛快。恨不得遍示彼辈。使之愧死也。

答卢硕铉己巳[编辑]

父祖偕葬发引。南溪曰。偕丧之礼。在途则先重后轻。当以祖考丧车在前。是为可遵。丧人随柩。梅山先师尝论。父母偕葬。发引时随柩。有云。前丧父柩也。后丧母柩也。自有轻重之别。随柩当从重。以此傍照。恐亦当随祖柩。

答郑东臣[编辑]

中庸序独言皋陶。不及夔,稷,契。近更思之。不惟此序为然。孟子亦言。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忧。则独称皋陶。盖有以也。故或问谓皋陶之学。纯粹精密。而其陈谟种德明刑弼教为教尤多。故舜欲传位于禹。而禹独让之。此禹之功为大。而孟子独以皋陶配之也。以此观之。其于道统之传。惟皋陶可与。故独言之耳。

答张述老己巳[编辑]

冬至前天地闭塞之静。日月运行之动。动静有若同时。而亦不相妨。如人未发时。目有见。耳有闻也。

答韩序教壬申[编辑]

前后幷有丧。前丧除服。当依杂记。服其除服。今所谓白笠白布直领也。网巾。仍旧用布。但父丧中母丧。除服脱衰后。以平凉子布直领行之者。栎泉已例。可遵而行之也。

陈疏云云。儒者身不出则言不出。即朱子法门。而吾东诸儒贤。身不出者。皆遵守不失。尊师门。亦尝雅言而受用者。左右其不承闻于抠衣之日耶。世俗之以畏㥘缩恧。爱惜身家。咎之者。恐皆不及知此义而乃尔。亦复奈何。

与继祖继祢之宗异居者。为妻为子。无不可行时祭之义。盖以异宫各自为礼也。或曰。手下不当行时祭。此亦不然。古者无忌祭。而只有时祭。不行时祭。则都无祭其可乎。仪节与他别无异。嘏辞则恐无耳。

答赵章夏甲戌[编辑]

物格而后知至。此节。自上覆说。只是鞭紧上文。正见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也。勿作逆推工夫。顺推效验看。清儒已有如此说者。栗谷于饶氏。逆推工夫。顺推功效说。亦归之于不至甚要切。则其意亦可知也。然则此非不是效验。以循序加功看。恐尤切。未知如何。大槩来说。多有见得精切者。甚仰。

答李铧甲子[编辑]

童子首绖。备要云。非礼也。吾先师云。绖者实也。讵有冠童之别哉。孝巾屈冠。虽不当加。首绖则恐不可已也。二说未知孰为当从。而设使无首绖。小祥后。何可以腰绖。代首绖而去之乎。

答姜瑨奎辛未[编辑]

司马涑水。不信邹圣。至著疑孟。而涑水之子公休。为哲宗言。孟子为书最醇正。陈王道尤宜观览。至为孟子节解以进。刘元城器之。平生喜读孟子。刚大不枉之气。得于是书。苟其得正。则不苟循父师乃尔。如是者方可为永世法也。今人谓出于父师。不计其是非得失。惟绍述是务。往往彰前人之愆而增后世之谤。曷不以两公为则哉。

答郑行轼[编辑]

祧主墓远。无以𨓏埋。埋于其子孙墓之在近者龙尾可也。奉𨓏山下幕次。设奠告由。临埋。举哀拜辞。不复设奠。

答李基一壬申[编辑]

所示性同异。来说大槩皆已得之。无容更赘瞽见。而湖洛两边所引朱子诸说。以朱子本说言之。可以通看。不可执此疑彼云者。可也。但以两边所引之意言之。各自不同。其不可合一为言。亦明矣。盖朱子本说。言其同者。当属本然看。言其异者。当属气质看。以此䌷绎湖洛之孰得孰失。可知矣。昔同春先生与人论性理。未尝以书辞𨓏复。必以面告为言者。意甚谨密可法。故略约供对。多少容俟后日面商。亦无妨耶。

答李孝植[编辑]

承重祖母丧。未及终丧而死。且无子。又无可继者。虽有从祖与出继叔父。其祖与父改题。待立后行吉祭时为之。有何傍题之可论耶。立后前主祭。出系叔父。即祖母之子。则比从祖之为嫂叔尤亲。似当摄祀。然过房者。还主本生之丧。非所以远嫌正统。从祖主之。恐为峻正。

答李晶老[编辑]

丧中书疏。恐不当书贺字。故愚于居忧时。不曾书贺字。至于呵字。亦不一书。抵丧人书。亦然矣。

令从侄。虽是七岁儿。礼有以衰抱之之文。则告祝当以此儿名为之。盖年虽幼未行代丧之礼。犹代丧故也。且本祥日。近世或云略设伸情。而梅山先师云不可于亡日略设伸情。虽是轻丧。殡在同宫。则略设亦不可举。当依此说。本祥日。只行朝上食。恐为得之。前一日告辞。录在下。

维岁次云云。孝孙某。幼未将事。属从叔父敢昭告于显祖妣云云。明日当行大祥。而某罪逆凶衅。先考以某月某日丧逝。殡在同宫。准礼废祭。将退行于卒哭后。弥增罔极。谨因上食。用伸虔告谨告。

绞带用布。虽有引疏说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之说而行之者。增解按说曰。此贾氏之见。本非经文之言。斩齐之绞布两带。自有分限。其义甚严。若以布换麻。则重斩之中。兼杂齐衰之意。揆以礼意。得不违悖邪。此说恐为得之。

承示甚荷。盖不娶同姓。本不分同贯异贯而言。今或诿之以异贯者非也。中国人之笑以夷虏之风者。宜矣。来谕曰。东俗例以异贯相昏者。以其立贯之前。其先为无稽也。其无稽也者。安知不为同祖之孙乎。又曰。古人必入国问禁。况居是国而冒禁行之乎。其为言明白直截。无复馀蕴矣。盖以左右目下情势。乃能见得大义。排却俗人之劝谕。亲于道固已难矣。而大硕人之悦而顺之。又加难矣。是为孝慈两尽之义谛。言足听闻。而子明之或恐左右有错。眷眷不已。亦可谓尽切偲之责矣。愚谓于此一事。得三善焉。夫妇也母子也朋友也。俱可为衰世之章程。安得不喜不寐也。朱先生尝叹为举业者。亦能言廉。亦能言义。而及其所行。则不廉不义者多矣。岂惟为举业者乃尔。虽自谓学者者。做时不如说时者。以见利欲时。只见利欲为大。有不暇顾他故耳。左右此一著。可谓免夫。而人心惟危。向后百千万事。又未可知。推类以尽其馀。毋负为学之名。申望申望。

所询得罪伦常者之黜谱与否。愚何敢知之。方正学先生尝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者。天伦也。斁天伦者。天之所诛。人之所弃。生不齿。死不服。葬不送。主不入祠。谱不书其名。谱不书其名。非黜谱乎。然则只以谋逆伏诛等语悬注。而不黜于谱。恐未知其可也。

答洪一厚丁卯[编辑]

夫告妻祝。或具书姓名。或不书姓。两皆可从。而下说恐尤得之。盖不书姓。即备要说。而老洲云。备要立文。非阙略也。妇人之以异姓作配入庙。母与妻一也。其于告母。既不称姓。则于妻何可称姓乎。盖妇人外成者也。母与妻之书姓。所以别之也。夫与子祭主也。一庙之中。不容异称。主人之不书姓。示一统也。此说甚明白。

改葬出柩下棺之间。当准始丧之礼。祖父母改葬。父祥恐不可行。若出柩而成殡。又非同宫。则可以行之。为人后者为本生降服。即恩为义压。情为礼诎。然苟无伤于贰统之谦者。亦当伸情。故先师之言。本生葬前。身不澡浴。头未巾栉云云。然则网巾似在巾栉中。待卒哭着之。恐无不可。未知如何。

答金炳蓍辛未[编辑]

盛课见读石潭要诀云。甚善甚善。是书也。即东方小学。先于此。讨入头处。然后圣贤门户。可策而进。幸以既读是书。犹是人为戒。期于得力。又以千兵万马之中。知有驻足之地一语。存诸胸中。知所以自守。不胜其厚冀也。盖世间英才何限。而举为外物所坏了。独高明超然自在。可以大受。故私心期待綦重。可能谅此老婆真慈耶。

答申宅周[编辑]

春秋义理。无地可讲久矣。为士者。当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存诸胸中。一有语及以为迂阔常谈。众咻沓至。有若雪日之吠者。亦独何心哉。举世虽淊淊皆是。为孔朱之徒者。断不可从俗而化。于此焉壁立千仞。丕宜丕宜。

人家立后而不成礼斜。则不可以为人后论。罢继还归。未为不可。如有礼斜者。虽甚不仁不肖。不罢继为得。天伦一定。岂可以不仁不肖而罢之乎。

已孤不更名。礼有明训。何可改也。其弃父命。比诸违宗行。轻重何如也。愚亦当此境界。虽违大同之行。不敢改。已所不为。何敢为人改名乎。

答张锡轸[编辑]

学者为学。只要变化气质。未知高明气质偏处。在于甚处。而苟未到成德地头。亦不可谓全无。幸益点检。大着肚。牢着脚。细着心。随病下药。卒了此一大事。千万千万。生之谓性说。可仰不明弗措之盛意。顾此所见。本非见得真的。特迷不知悟耳。何敢上下其论。如或强辨。其不以驱率圣贤之言。以从己见。为罪耶。鄙见大槩禀诸尊师门书。可以知之。而然此说除非。非大段义理。恐不必看作大事。有若不相容者耳。近来北学。可谓彬彬。而岁寒之托。尤在于左右。以左右操执坚确。庶不受变于流俗也。左右念哉。

答金在学[编辑]

费隐。皆理也。只以本文看之。既曰君子之道费而隐。则道即理也。故语类曰。费。道之用也。隐。道之体也。用则理之见于日用。无不可见也。体则理之隐于其内。形而上者之事。固有非视听之所及者。朱子说止此。就日用而言之。虽是形而下之事。以其见于日用者而言。自是理也。何可以费为气乎。来谕欲以理气分看。恐不然。更商如何。鬼神之为德德字。以气看。来说已得之。至于诚字。亦欲以气看。恐不然。章句曰。阴阳合散。无非实者。阴阳合散。气也。其实则理也。故曰诚以理言。指寄乎气之中者说。此所谓就气上看理者。虽以诚为理。鬼神之为气。则固自若耳。又何嫌乎。来说又云。以鬼神之不见闻而谓之理。可乎。是则并与隐而谓之气也。此尤不可不辨。不见不闻。固气所为也。亦莫非实理之所在。故曰理也。既有理而非视听所及。则属之隐。不亦可乎。

以出后子之子。还继所生祖后。阙一代而继后。昭穆紊矣。是为近世谬例。决不可从。既有从子。则何不于其有父母时。取以为后。致此纷纭耶。无父母而自为人后。亦系纲常。决不可为。既不可阙一代而立后。又不可以无与者之人为后。则无后而班祔之外。无他道矣。

答李宗稙庚午[编辑]

来谕云云。自是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非敢曰无据。但以朱子说考之。则有不然者。语类论胡氏此语云。某便不敢信恁地。时二百四十二年。夫子只证得行夏之时四字。据今周礼。则周实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谓行夏之时。只是为他不顺。欲改从建寅。此是朱先生晩年定论也。见语类春秋门。义刚录。论语行夏之时小注。问春秋书王正月。是以十一月为春如何。朱子曰。然。天时参差。自是周制。夫子不敢擅改王制。但如此书而对颜子发此言。则人见得合用夏时。方与天时当对。此是夫子微意。南塘亦言周之正朔。幷改时月。而春秋书正。本仍周旧。非夫子所改。断可知矣。以是观之。易简之说。自是得正。非局于月数而擅改天时者也。而今以弃圣法启后弊斥之。刘氏必不服矣。如何如何。今不必多言。且以夫子所言行夏之时一句。观之。周之改时。已自分晓矣。

答安䌹镐丙子[编辑]

携佳朋。会名区。读好书。此何等乐事。而兼有之。论而颂而庸而学而。又何其勤笃至此。甚仰甚羡。至若慕先祖之道。觉前日之非。真意蔼然。有如春嘘物茁。扩充得去。亦何患不到圣哲地位。奉孔,朱影帧。朝夕瞻拜。亦当有志者事竟成。为高明拱而俟也。录示飞来胜迹。尽觉乌石灵源。去人不远。良荷良荷。

与金在湖丁卯[编辑]

不见黄生。几一月矣。无乃作袁生卧欤。适有馈罗禄者。二斗分呈。彼此身世。良可笑也。虽非伯夷之所树。无为顾英玉之辞东桥也。

答柳相浚丙子[编辑]

趍庭之际。未能承顺。临些利害。未能顺理。可仰反省之功。此皆不能克己而然。从一己字上。克之又克。终至无己可克。则自当承顺顺理。何谓百方救之。未见其效也。

答金振遂戊辰[编辑]

告追赠。就所赠之龛前。设酒果。黄纸录教书一通。以盘盛。置香案上正中。出主参神。降神献酌。主人再拜。主人以下。皆跪。祝读祝。主人再拜。复位跪。以下皆跪。祝东面立。宣读也教书毕。俯伏兴。主人进奉主。卧置卓上。改题。主人奉主置故处。乃降复位。执事者。奉所录教书。即香案前。幷祝文焚之。辞神彻酒果而退。祝辞录在下方。

维岁次云云。显祖考学生府君显祖妣云云。显祖考纯孝。允为士林所钦慕。以至吁于跸路。道臣启闻。特赠某官。显祖妣从赠令人。仰荷殊恩。有此褒典。祇奉教书。今将改题焚黄。不胜摧咽。谨以云云。

答姜永直[编辑]

嫡庶之分虽严。髫龀之忽耆艾。痴𫘤之玩儒宗。乌可乎哉。族人庶派。行尊而年高者。亦当拜之。至于兄弟之行。年不甚高。则恐不必乃尔。是亦防微杜渐之意也。若彼此交拜。则无妨。以在庶尽尊嫡之道。在弟尽敬兄之道也。

家礼注曰。不用狌则曰庶羞。周礼天官。宗夫掌祭祀之荐羞。注庶羞。内羞也。又曰。羞进也。羞出于牲及禽兽。以备滋味。谓之庶羞。疏内羞少牢。所谓房中之羞。糗饵粉糍是也。以此观之。羞固牲也。而虽无牲。亦可曰羞。

祝声三噫歆。噫叹恨之声。歆者。欲歆飨之义。则读其字音如是者。田子明说恐是。读此二字。则其音如警咳。而声自在其中。盛谕谓非家礼声字之本义者。恐不然。

通考万斯大曰。曾祖在。重犹在曾祖之身。孙为祖后而服斩。乃代其父为丧主。非关承重。据此则曾祖之子死。无论适支。若子先死而有孙。孙当代父服丧。

答孟仁远庚午[编辑]

所询求中之说。亦尝有终恐做病及亦有些病之语。而其答持守良久。可见未发气象之问曰。延平即是此意。又答体验是着意观之问曰。此亦是以不观观之。下二说。实非病之之意。故吾先师说有云。罗,李二先生于未发气象。曰观曰验曰体认者。俱非用力之谓。乃轻轻说也。如此看。则不可属已发也。虽不睹不闻之时。心体本活。有自然之睹闻。所云观与验与体认者。即此境界也。且心有存主。则不要观而观。不要验而验。不要体认而体认。自在其未发。善看之则无病。幸以先师此说究之也。

答郑海朝壬戌[编辑]

祫后入庙。有士虞记之文。又有朱子答李继善书。故任鹿门及家礼集考。主张甚力。备要之祥而祔庙者。亦从大全既祥而撤几筵。其主且当祔于祖庙。俟祫毕后迁之说也。二者俱无不可。而若其祔庙节次之委曲有渐。则下说尤有精义。恐不当以数月权祔。事甚未安。禫吉行祀时节次。不便为拘。未知如何。

答金旻焕丁卯[编辑]

以饭羹行岁事。一如赵重峯先生。可仰高明闻斯行之之勇。勇断如此。何忧于懒怠。何有于诚敬耶。是不但为高明冬裘夏葛而为幸也。讲行古礼于今世。世道之幸。诚不浅鲜。甚仰甚仰。幸推类以尽其馀。卒了此一大事。又不胜其厚冀也。

答闵致骞[编辑]

云坪曰。虽丧无二主。众主人。亦当随出位于主人之后。哭而已。世人多有并立而俱行者。非也。此说得之。

与李载九丁卯[编辑]

即因金士轩。闻之左右将欲续弦云。恶是何言也。恐左右未及深知礼防之严而乃尔。故为一奉闻。为妻虽十五月而毕丧。实具三年之体。故丧服传曰。必三年然后娶。沙溪曰。按国制。士大夫妻亡者。三年后改娶。若因父母之命。或年过四十无子者。许期年后改娶。吾先师梅山先生曰。丧配者。以中馈无人。往往有坟土未干而再巹者。是为伤风败俗之大者。三年而娶。所以达子之情。而情穷势迫者。有难淹迟。则当以撤灵为期。曷可服未除而弦已续。萃哀乐于一身。混吉凶于一室乎。斯言痛切。可以警世之泯泯。未期而娶。凡人犹不当如此。况学道者乎。以左右十年学道。而不顾礼防。惟情势之是诿。无难如此。则亦焉用学道为哉。昔年贱子之再娶也。以六十之年。馀生无几。一刻为急。而犹必待禫后。今左右年才三十一矣。侍下情势。虽云切迫。比贱子则有间矣。幸姑忍之。以待服除后续弦。千万。

答任彻模[编辑]

鬼神之德德字。章句曰。犹言性情功效。性情。即良能也。功效。即功用也。能与用。皆是气之所为。则德字当从气而言。

上体物所包甚阔。凡风雨霜露。日月寒暑。人生血气盛衰。草木荣枯。物类生死。莫非鬼神。此则就无所不包中。提出所当祭祀泊来说。盖恐人将造化之鬼神。与祭享者。认作两般。故即其亲切著见处言之。欲人会之为一也。朱子谓中间插此一段也。是鸢飞鱼跃底意思。自不可泥祭祀上看。然则造化鬼神。祭祀鬼神。恐不当分看。而致疑于复言祭祀鬼神也。

答金勋壬申[编辑]

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礼也。郑石塘所行。得礼之正矣。临终不见。有何冤结。而欲从权耶。

答元梦禹丙寅[编辑]

求助之意甚盛。可仰。顾此倒水罗汉。何能救人。无以则学不进则非人。心一放则是兽。是为厚斋金先生桃符所祝。而愚所平生诵念而警惕者也。聊此奉闻。可能作新春进修之义谛否耶。至若抱羸疾。贫到骨。同病也。尤切闷叹。而此亦别无方法。忘生徇欲为深耻。志士不忘在沟壑两句语。恐为对证之剂耳。

答郑万中辛酉[编辑]

师服吊服加麻。葬而除之。仍行心丧三年。是为先辈定论。遵用恐无疑。盖心丧者。身无衰麻之服。而心有哀戚之情者也。心丧而居处飮食。一如平人。则何足以心丧名乎哉。行心丧者。所宜兢兢也。既曰身无衰麻之服。则布巾带。亦当无之。但于加麻时。着白布巾。心丧则素衣素带已矣。

庶兄庶叔。祝不当书显字。嫡弟嫡侄。祝亦不当书亡字。代以故字。

告庶母。无称嫡子之文。只称子亦不可。若曰某告于亡庶母云云。则其为嫡子。自可知也欤。

告庶不当称嫡。告嫡则当称庶。

妾母不世祭。既有礼经定论。则当祭止其子。子死而埋母之主。有何其孙立庙之可论乎。若子先母死。孙主妾祖母之丧。则虽未承重。祭当终孙之身。是为迁就于情礼之间。乃有不得已者也。

无父者。何可自许为人后乎。虽祖父母在。恐不可命之出继。惟祖在命为伯叔父母后。则似不可不从。

答尹岐善癸酉[编辑]

凡百不须问。而山樵水渔。无愧为董邵南。甚仰甚羡。大读黎文。所得几何。学者所当为者。经礼史文。文亦不可以已者。此尤翁所以学此于慎斋者也。经礼之暇。煞用一副当功夫。俾所发舂容滂沛也。

答徐相午乙丑[编辑]

赐箴䂓发蒙蔀云云。此果出于真情欤。若非真情。便不可。可不惧哉。人乐有贤父兄。亦乐有贤子弟。不有子弟之贤。贤父兄亦何乐哉。幸为贤子弟。俾贤父兄。有其乐也。

答李烨乙亥[编辑]

所询。无论老传不老传。祝当云使子某。虽不老传。有何窒碍。如必欲老传。做晦翁告庙文例为之已矣。出就。祝依常例为之。元祝亦云。孝子某。使子某云云。可也。

答李宪植丁卯[编辑]

为大臣者。既不得与君同死于国破之日。虏又不胁降。剃发任其自在。则只当终身自靖。恐无自经沟渎之义。

胡钱盛行云云

昔崔锡鼎首论请彼糓。以致辱君杀民。海州士人全万举有诗曰。闻道燕山粟。东输五万斛。莫馈海西民。首阳薇蕨绿。时人义之。知乎此。则可知用不用之孰为得之也。

答金应喆乙亥[编辑]

盛课意谓日日新又日新。今乃以为世务汩没。读日常少。休日常多。自道未知世务何事。若是干家。则此亦学问中一事。恐非可已。最可怕者。名利之羾中也。此亦在我之一跃跃出。何至如是滚去。未免此样人而止耶。千万反省如何。

出嫁女为父母期。以不贰斩也。不降祖父母。以正统也。为人后者。服本生祖曾有异于出家女者。以既移天故。别嫌明微也。

深衣只当从家礼备要。礼得一据足矣。

答柳锺源[编辑]

科举说。朱子所谓循理安命。不追时好。心地恬愉。自无怵迫。及科业上三分志。读书上七分志。亦特就赴举者说耳。若论其第一等道理。使孔子当之。他定不肯就云者。乃朱子本意耳。

答金在新[编辑]

玉胤冠娶。行将次第行之。人家乐事。无逾于此。讵可以不贺而不贺哉。且外廷之讥。恒人所拘。左右断然行之。亲迎又不待宛转商量。皆盛事也。三代盛仪。复见于今。尤可仰且羡。

答申圣钦丙寅[编辑]

盛课尚在于曾传。能使一部。在我胸中耶。观于会疑。可验所得。何谓冷冷淡淡。全没意味乎。愈仰有若无实若虚之谦光也。盖圣贤门户。虽云不扃。亦自深远。非一蹴可到。故曰泰山顶上。已不属泰山。幸体斯义。弥进竿头之步。用收九仞之功。千万千万。清贫自是。座下世业。况当无前俭岁。颔顑可知。自困涸辙。愧不能裹饭往食。如古人之为也。然此亦分内也。只当安之若命。常以不忘沟壑。为四字符。如何。

答李义英己巳[编辑]

年来盛课。仰想长得几格。而来谕犹以因循为忧。忧之如此真切。何患不到圣哲地位。求助之甚盛。奈此空疏无可以及人者何哉。每诵曾子仁为己任。不亦重。死而后已。不亦远之语。如针箚身。而苦欠笃信力行底工夫。迄玆老白首。无得。抚躬自悼而已。己所未能。敢为左右诵。幸于弘毅上加之意。驯致生顺死安。无复馀憾。不胜其厚冀。

答田庆源[编辑]

盖人有秉彝。极天罔坠。夫孰不知圣之可学。学之可贵。而其实心为学者。寥寥乎无闻。只为科宦所夺志耳。今座下科既了债。宦又忘怀。洵驻足于万马之场。褰裳于众流之波者。而又不欲同流合污为众所悦。不以世俗啾喧而前却云尔。则其志之坚确。亦万牛难回矣。一此不懈。鞠躬尽瘁。则其于入圣贤之域。有如水决川。马行陆。帆长风。以舟乎海也。又何以泛舟断港。欲涉沧海。不移寸步。拟陟泰华为忧。如来谕乎。夫如是。则松梧造就。有不足道。可但罔专美已哉。千万加勖。

与朱玑衡[编辑]

丧中百事。皆倚阁。惟读书则往哲许之。亦有以哀苦澹泊之中。无他外诱。得力倍于平日者有之。幸体斯义。读礼之暇。将四子小学等书。用循环功夫如何。

答李𤩽在[编辑]

气本于理。性为心宰。则心亦非无理也。但孟子尽心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大学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今就心字明德字地头言。则未知以具者为主欤。见具者为主欤。恐不得不以以具者为主。以具者为主。则所谓神明。所谓虚灵不昧。当为主。以气言心言明德。恐无可疑也。欲别心与明德之为气为理。当于以具之以字上。着眼看也。来谕云。心无气。则必无发用之理。此则近之。其曰无理。则只见妄邪之气。是恐不然。心之为物。湛一虚明。可以配理。本非妄邪者也。来谕又曰。兼理气以言。则何物当为主宰。虽兼理气以言之。目下具之妙之者是心。则当以气为主。若理则纲纪造化。贯彻三极。即不宰之宰也。向所谓理为气本。性为心宰。亦谓是也。

答廉俊贤乙亥[编辑]

师丧心丧三年为是。孔子弟子三千。皆心丧三年。何独七十二为然耶。故老洲云。程子所谓师不立。服不可立。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者。所指广。凡童蒙之师。家塾乡学句读之师。摠举而不遗。观于事之大小四字。可知其非专指传道授业之师而说也。然则传道授业之师。始可与于生三事一之师。以此观之。传道授业之师。必行心丧三年可也。

答闵玑容壬申[编辑]

尊先忠愍公实记。伏而读之。懦衷知激。弁文之托。托非其人。何敢当是役哉。然而托名为荣。亦靡敢牢辞。但饰巾待尽。神陨精亡。无以副意。容俟金火之节。涉笔以呈。幸姑宽假焉。

答安洙[编辑]

盛课见在甚书否。须取四子。循环熟读。用作毕生家计。如人不知而不愠。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守孰为大。守身为大等训。皆当如针箚身。而尤于慎其独致意焉。先生门人之称。一何误也。他事尚矣。虽以犬马之齿言之。未尝有一日之长。诚仰座下有潘叔度之风。而在愚何敢当也。后勿复乃尔。俾免人讥笑。千万。

答郑敏采乙亥[编辑]

学者工夫。固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而老境尤有甚焉。以日暮途远也。幸益慥慥。须千于一。万于十也。且新嗜靡甘。熟处难忘。自是通患。此尤不可不惕念处也。

答林泰昇丙子[编辑]

炳烛盛课。日有新功。不知老之已至。使河南老子而在者。其不曰尤可爱乎。钦仰赞叹。不能已也。盖斯事也。鞠躬尽瘁。毙而后已。乃可曰成身。弥励坚刚。驯致生顺死安。无复馀憾。如何。固知日下添灯之为靡可。而相爱之极。不觉𫌨缕。不罪千万。

答李锡采[编辑]

海乡孤灯。虽似涔寂。涔寂中政好看读。读得几卷书。知得几件理。行得几件事。健天之以。惟日不已。卒了此一大事。不胜其厚冀也。甚感求助之盛意。书送真实心地。刻苦工夫。鞠躬尽瘁。毙而后已十六言。以此为毕生受用之义谛。如何如何。尊先碣铭。谓不中用。今承刻竖印出之示。还可感愧也。

答安时德[编辑]

竹桐杖。不独杖于丧次。出入时亦当杖。别作小杖。以为出入用。不可。

答张启翼[编辑]

山樵亩锄。夜读晨诵。是皆吾职分内事。甚善甚善。如其或馁或蒙之在其中。孜孜不已。亦有可免此患。时。只当益勤无怠。慎勿别生计较于此外。如何。人之百般病痛。皆由于不守分。故学贵守分。只以杜门空山。忍饥读书。为八字符。丕宜丕宜。

答金炳植[编辑]

盛课偕玉胤读小学云。岂古人所谓父子读书。不出山外者欤。既仰且羡。贵洞曾谓里仁为美。何为猝变为互乡耶。移家明刚之计。盖得邻闘闭门之义。甚善甚善。学者只当反躬务实。不可与人干涉。以取颠沛。勉之戒之。

答郑寅世[编辑]

日昨讲会。会者殆至千人。而独高明无来。少一之叹。可胜言哉。刻役可当告讫。讫后有一顾意耶。惠及五两。补用于屋役。感不容已也。

答金启运[编辑]

来谕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必于日用言行用功。此已得其要矣。又何有若求助画蛇而添足乎。除却许多安排。洪放而又洪放。不以一物芥于胸次。如何。不然。则今此之言。亦芥于胸次而不下矣。深谅千万。

答姜龙夏[编辑]

惠贶双种。系是鄙乡所无。物意俱珍。珍荷珍荷。而薇又是将饿死者所宜食。以此顽懦。闻伯夷之风。岂小幸也哉。奉呵。盖今赤地千里。民命近止。仙乡亦似不免此患。将何以聊生耶。实非一人一家之运。弥深漆室之忧也。

答郑焕廷[编辑]

盛课近在鲁论。想多有得于求仁为己之功。何谓但务记诵也。闻诸伯座。左右为学之意。近来弥笃云。窃为斯文幸也。文献亦应曰予有后。甚仰甚仰。

答韩晦善[编辑]

尊从叔丈。意外见访。固已忻泻。而让抗惭丁。则尤不敢当耳。盖北方之学。亦几乎寂寥矣。惟高明叔侄是恃。幸加真知力行。连峯对起于同堂之内。千万千万。

答尹相讷[编辑]

尊先文字。重违勤教。力疾草呈。而恐不中用。用不用惟在进退之如何耳。遗集扫尘。实非临箦者所可强为。欲待精力稍回。则亦可谓俟河之清。方以稽留为闷。及得申友书。知此便无中落之虑。肃玆完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何。

答李颍宪[编辑]

盛课自反以不能默会。策厉以勿复优游。已得为学真诠。复何求济于倒水罗汉也。盖斯事也。至重而至远。有非一点意气可做得。须以鞠躬尽瘁。毙而后已为度。如何如何。

答金喆铉[编辑]

来谕以外诱莫制。孤陋转甚为忧。以左右之慥慥。宁或至此。亦不害为加勉。勉之勉之。小学是终身事业。是以往哲有六十小学童子之语。况未及六十者乎。幸勿以速了为心。千周万遍。如诵己言。如何如何。

答黄夏显[编辑]

盛课计益乾乾。而迺以无一理实见得。无一事笃体行为忧。是固出于自道。而忧之如此真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亦可知。钦仰钦仰。一柱亭亭。陶庵赞颂尊先霁谷公语也。幸益努力。拔出流俗。壁立千仞。用光先德。如何如何。

答孟宗述[编辑]

天下英才何限。而举被流俗所坏。有志者甚鲜。今哀侍以近道之姿。妙龄发愿。岂文不丧天。道不坠地欤。吾党有人。直欲喜而不寐也。然斯事也甚重且远。硬着脊梁。如一木之支厦。进之不已。如百川之归海。不至圣贤之域不止。卒了此一大事。不胜其厚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