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一個作戰的盟邦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日本在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是在十多年前。那是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日軍突然攻擊中國的瀋陽城,並加以占領。從1931年至1936年期間,日本在中國很多地方一直斷斷續續的進行其侵略戰爭。但大規模的戰爭卻是在1937年7、8月間爆發的。

  因此中國為本身的自由和獨立作戰斷斷續續的進行了十多年,但是在最近五十五個月里才是全面的和不斷的進行着。

  或許你們會問我說,中國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怎麼會有辦法對一個強敵抵抗了那麼長久的時間呢?中國抵抗日本侵略有四年半之久,大家認為是一個現代的奇蹟,我將利用分配給我的這段時間內向列位解釋促成這個奇蹟的因素。

  簡單的說,支持中國抗戰力量的有五個主要的因素:

  一、空間。

  二、數量。

  三、歷史性的關係。

  四、內部的重建。

  五、外援。

  第一是空間,中國承襲了一大片可以行動自如的空間。經過十年斷斷續續的戰爭之後,特別是經過了四年大規模戰爭之後,我們的敵人只可稱是占領了中國十分之一的領土。蔣委員長曾告訴世界人士說,中國抗日的戰略原則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中國之所以能夠使日本侵略者陷於泥淖中而獲得四年的時間最重要的因素是空間。這個空間的因素可以由希特勒在幾個月內閃電的占領十多個歐洲國家的事實得到充分的了解。那些西歐、北歐與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之所以會一個一個的陷入敵手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足夠的空間來換取時間。最近蘇俄能夠成功的抵抗德軍裝甲師團的猛攻,重新又給我們一次證明,抵拒閃電戰術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時間,而時間只能用大片的空間和眾多的人力來換取到。

  第二個因素是數量。那就是龐大數目的人口為供應作戰人力真正的和潛在的來源。這幾年來,中國在面對着擁有優秀機械化部隊的敵人時,受到了軍事上很大的挫折,但是由於我們數量上的優越,使敵人永遠沒有辦法包圍或捕取到中國任何大軍團。而我們能夠利用所爭取到的時間來訓練愈來愈多的師團與軍官,所以日軍高級指揮部人員才會說蔣委員長至少還有三百萬經過訓練的軍隊在他的麾下。這就是說,甚至敵人都承認現在中國軍隊的數量是比四年前戰爭爆發時還要大,而且這個數量還沒包括大量的游擊隊在內呢。我們充滿信心的相信一個擁有七千萬人口的日本絕對無法征服一個擁有四億五千萬人口的中國。

  第三個因素是我們歷史性的全國的團結。你們常聽到人家說中國是因為日本侵略和這些年來的戰爭才團結起來的,這句話是不確實的。這樣一個奇蹟是沒有辦法用這麼短的時間來促其實現的。我們可以堅決的說,中國全國團結是二十一個世紀的努力所達成的。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團結成為一個帝國,在最近二十一個世紀半的時間中有幾個短時期的分裂局面,和遭受外來的侵略。但是大體上說起來,中國曾在一個帝國,同一個政府,同一個法律制度,同用一種文字,同一個教育形式,和同一個歷史文化之下繼續不斷的生存二十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這個團結着的國民生活之延續是任何其他種族、國家或洲陸所無可與之比擬的。外國觀察家寫的往往是關於中華民國建立後的二十年,而他們不能了解中國的內部雖然有政治糾紛,但其背後仍有國家團結基本的感情,更不能了解此種團結的一貫性,現在把全國連起來的就是這種長久歷史性的團結感,一個力量激動起人民為抵抗侵略拯救國家而英勇的作戰下去,在他們逆境與苦難中安慰他們,使千千萬萬人有耐性的忍受着非常大的屈辱與痛苦,使他們相信最後勝利必定屬於他們具有長久歷史的祖國的,使他們永遠不灰心氣餒的,正就是這個歷史性的團結感。

  第四個因素是整整十年內部重新建設而培養成的支持力。當日本人於十年前的1931年9月18日發動侵略戰爭而侵入滿洲時,中國毫無準備的面對強敵,而這個強敵恰巧是世界第一等軍事與海軍的強國。我們的領袖們完全預料到大規模的戰爭一開始,中國就必定會失去華東與東南海岸全部的現代城市,可能也會失去長江下游的城市,並且會毫無防禦的受敵人強大的海軍嚴密的封鎖。所以在那些表面上看來是在姑息敵人的幾年中,我們領袖們不但訓練和裝備軍隊和儘量使他們現代化,而且也採取重要步驟,藉以在廣大的中國西部和西南部策劃一個長期經濟和工業的建設,當時他們就預料到即將來臨的戰爭和海軍的封鎖。

  在這方面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建造鐵路和公路以連繫中國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在最近十年中建造了一個廣大的汽車公路網,其中包括通往俄國橫貫大陸公路和通緬甸的滇緬路。最近《紐約時報》的竇定(F. Tillman Durdin)從緬甸寄來的報告說到滇緬路工程的奇妙。我從他的電文引述幾句話給列位對於中國在內地交通方面的成就有個了解,竇定先生說:「沒人真正描寫過滇緬路。這條幾乎全用人手造成的路是一個驚人的成就,而且毫無懷疑的是現代最偉大公路建設的奇蹟。這公路在似乎無法可通過的一萬八千尺的山嶺上,蜿蜒通過三千尺深的峽谷。有些部分是從山邊鑿刻出一條路出來,下面是好幾千尺深的山谷。南部通過的是世界上瘧疾肆虐最厲害的地區。」

  在內地建造現代工廠的步驟也是同樣重要的。就在戰爭爆發前後不久,政府斷然採取步驟拆掉四百多座工廠,並把各工廠的機器和設備遷移到內地,其中包括機械工廠、金屬物品製造廠、化學工廠、紗廠、麵粉廠與造紙廠。政府協助搬運機器的重量總共是七萬多噸。此外,熔爐煉鐵煉鋼爐以及其他鋼鐵工業所必需的有關物資也運往內地。為了應付在內地計劃工業的需要,政府也把開礦設備包括起重機、抽水機,以及其他機器從河南大礦區運到西南各省,以便能有轉為現代化的設備開採煤礦。從礦區運往內地的這些物品以及運往內地的熔煉金屬的火爐,大約總是五萬噸。政府除了搬運工廠外,也設立了幾個新工廠,包括電解銅廠、電器設備工廠和機械工廠等,這些新工廠的設備重量總共是一萬多噸。

  遷往並運往內地的三種機器重量共是十三萬噸。這個重量對於有機器思想的美國人是不足輕重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記得這十三萬噸的機器是用最原始的運輸工具所搬運的,——多數是背負在人的肩背上搬運的。

  搬運這些工廠在一個前此都不曾有過工業的內地設廠,然後開工生產;一共花了一兩年的時間。這些工廠分布在廣大的內陸,有些工廠已經遭受轟炸,但是多數都完整無損。也就是有了象奇蹟一樣的搬運了那些工廠才能製造出用以抵抗日軍的武器,供應我們浩大戰爭機構物質的需要,開採新舊礦區的礦藏,和生產化學物品、紡織品、麵粉、紙張,以應自由中國人民的需要。

  建立龐大的交通與運輸系統與促進內地各省工業化的這些措施,構成了中國抵抗力量的第四個因素,——大西南北區的重建。

  最後,但是絕不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國際對中國的援助。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這幾年中作戰是因為我們能獲得外國朋友們給了我們重大的援助,這句話並不是誇大其辭。這幾年中我們不斷的得到了蘇俄、英國、美國和崩潰前的法國用種種方式給我們的援助。這些援助有各種形式,有時候是醫藥器材和難民救濟的自動貢獻,有時候是政府或商業貸款,有時候是貿易方式售賣軍事物資的辦法,有時候是政府對我們貨幣的支持,有時候是維持我們對外交通和運輸進出口物資的空中與商業通道,以及有時候是採取對我們敵人物資禁運的方式。

  所有這些援助的方式對於我們作戰的力量都是同樣重要的。舉個例來說,英美一齊幫助安定中國貨幣安定價值和他們直接給我們物資的援助是同樣重要的。我們朋友在我們海路通道全給切斷的三年中,努力維持我們對外界的運輸與交通線是特別重要的事,經過蘇俄橫貫洲陸的通道一直維持到今日,均暢行無阻。在戰爭早期,香港是運輸我們作戰物資進來最重要的港口,一直到最近,香港幾乎是我們空運的唯一港口,一直到法國崩潰時為止,法屬安南的海防港至中國雲南省是中國最重要的後門。在最近幾個星期,全世界正以最大的興趣和關懷注視緬甸戰場,他們充分了解滇緬路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這條路是中國通往海口並從外輸入作戰物資唯一留存的後門。

  至於經濟與物資的援助來說,美國根據其援助抵抗侵略國家的政策所給予的援助不但始終一貫的,而且是十分慷慨的。美國政府從1938年至最近給予的五千萬美元之巨的借款之前,一共借給中國一億七千萬美元。並且根據1941年3月租借法案在最近十個月間給予了中國很多的物資援助。

  但是援助中國抑制我們的敵人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步驟,乃是美國政府對日本有效的經濟禁運,而且在去年七月初大英帝國與荷屬東印度群島也起而支持這個禁運政策。那時美、英、荷下令把其境內的日本資產凍結,把各級汽油置于禁運之下,實際上各該國與日本的商業與運輸的交往已呈完全停頓的狀態。

  抵抗日本侵略最有效的經濟禁運全面施行的時間,僅是在日本軍國主義者去年12月間對英美在太平洋前哨地帶發動詭詐突襲之前四個半月的時間。這些野蠻的突襲以另一種意義來說,乃是侵略者對於這種經濟武器的效力致最高的敬意。我相信這個經濟因素在最後打破歐亞國際匪徒的主力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很大的效果。

  所有這些對中國援助的方式是「實際戰爭之外」的措施。但是去年12月7日——「一個永久是個恥辱的日子」——國際情況突然改變。在珍珠港,在韋克島,在中途島,在關島,和在岷里拉所發生的事,使整個美國,整個盎格魯撒克遜的世界,所有中南美共和國,均感驚訝震撼。結果,不但ABCD(美英中荷)聯合陣線技術上以及心理上與精神上均成為事實,而且有二十六個國家真正的形成為聯盟的「同盟國」,贊同「大西洋憲章」的原則,保證利用他們全部的軍事與經濟力量來對抗三個軸心條約國,並且宣言不和敵人個別媾和或停戰。

  中國單獨作戰了四年半之後,就這樣的突然發現自己正和二十五個新盟邦並肩作戰,其中包括世界三大強國。

  國際情勢的突變已經使得我的人們在精神上與士氣上產生了很大的效果。中國軍隊最近在長沙和鄂北戰場的大勝利,就是最好的例子來證明國際新聯合體對於自由中國作戰力量所引起的影響。

  上述的就是形成中國作戰力量的五個主要的因素。我們還有很廣大的空間。我們還有很多的人力,我們國家團結的歷史意義,受到了火和血的新洗禮之後,比從前愈益堅固,不可動搖。我們內部的經濟與工業重建工作,每個月都顯露出更多更好的效果。更有進者,中國抗戰的第五十四個月的第一天,整個國際情勢突然變成對中國有利,對我們的敵人不利;中國不再是單獨作戰,而是「擁有六大洲絕大多數人口」的二十六個國家「軍事與經濟的全部力量」的支持。

  離開費城不遠的地方,有個歷史性的福奇谷村莊。這個村莊是1777年到1778年華盛頓軍隊駐紮的冬營所在地。

  你們最有科學腦筋的歷史家菲斯克(John Fiske)說:「華盛頓軍隊在福奇谷村所遭受的可怕煎熬與痛苦,引起歷史家的同情和欽佩。當這些可憐的士兵在1777年12月17日步行到他們冬營時,他們所踏過的雪路上斑斑的染上他們生凍瘡的赤腳流出來的血……在23日華盛頓告訴國會說,他的營中有2898人『不適於服役,因為他們赤腳而且衣不蔽體。』凍餓使患病者日益增多;而在擁擠的醫院裡,有些人因為缺少稻草鋪在他們所躺的冰冷土地上而活活凍死。他們所受的痛苦非常大,所以萬一敵人攻擊,簡直就難以召集兩千人可以拿起槍桿的。」那是1777年冬天福奇谷村的情況。

  美利堅合眾國的祖先怎麼能脫離福奇谷村的苦海而漸漸步上約克鎮的最後勝利呢?究竟從1777年冬天到1781年10月約克鎮勝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所有的歷史家都同意引致獨立戰爭最後勝利的是兩個因素。第一,革命軍雖然遭遇到幾乎無法克服的困難,仍然繼續作戰;第二,同時國際情勢的變化大有利於美利堅共和國。那就是法國不但給予美國很大的財政援助,而且派來了一個龐大裝備優良的遠征軍,包括陸軍與艦隊,以協助華盛頓對英國作戰。事實上,那時候整個情勢對英國不利。在1780年,即英國在約克鎮投降的前一年,英國實際上是對整個歐洲作戰。就是因為這個不利的國際情勢,才使英國無法增援在美國作戰的軍隊,而給相當小的華盛頓部隊以有效的打擊。

  這兩個因素是同樣重要的。假如革命軍在1777年放棄作戰,或者在1778年接受和談的建議,這個國際情勢有利的轉變就不會對美國爭取獨立的目標有何幫助,而也可能今日就沒有美利堅合眾國。

  我的同胞的腦中決不會忘記這個歷史類似的事件。1938年12月在紐約城,我提到過福奇谷到約克鎮的事,下結論說:「這個歷史類似事件的含意是十分清楚的。中國抵抗侵略者戰爭的最後勝利也一定要依靠兩件事:第一,中國必須繼續作戰;第二,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國際情勢轉變對中國有利,對其敵人不利的時候一定會來到的。」

  中國作戰了一年半之後才獲得美國第一次貸款。我們作戰兩年兩個月之後歐洲大戰爆發。我們作戰了三年八個月之後才獲得包括在能享受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國家之內。我們作戰了整整四年之後英美政府才開始凍結日本資產,並且對日本施行全面的禁運。我們作戰了四年五個月之後才找到並肩作戰的新盟邦。

  現在情勢轉變了,但是最後勝利尚未在望。你們的國家,我的國家,以及所有我們的盟邦面對着一個長久和艱難的戰爭。但是我們現在要以結交了新夥伴所鼓舞起的新勇氣和新力量繼續不斷作戰。對於最後的結果,我們毫無疑惑的是「聯合國」的勝利。

  我將把我同胞想告訴列位的話作為結論。這些話以蔣委員長在去年12月9日致羅斯福總統的電文最可以表達的。他說:「我們把我們的一切都貢獻於和你們並肩作戰的共同戰場上,直到太平洋和整個世界免於受殘暴的力量和背信者之害的時候為止。」

(本文為1942年2月19日至26日胡適在美國西海岸的英文演講,郭博信中譯文收入《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