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事實類苑/卷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事實類苑
◀上一卷 卷二十一 典禮音律(三) 下一卷▶


◆官政治績(一)

諸監鑪鑄錢

[編輯]

江南因唐舊制,饒州置永平監鑄錢,歲六萬貫,江南平,增為七萬貫,常患銅少。張齊賢任轉運使,求得江南舊承旨丁釗,盡知信、建等州谷銅鉛處,齊賢即調發丁夫采之。初年增十數倍,明年得銅鉛八十五萬斤,錫六十萬斤,因雜為鉛錫錢鑄三十六萬貫,以釗為殿前承旨,領三州銅山。先是永平監所鑄錢,用開通元寶錢法,肉好,周郭精好。至是雜用鉛錫,兼失古制,數雖增而錢惡。其後信州鉛山縣出銅無筭,常十餘萬人采鑿,無賴不逞之徒,萃於淵藪。官所市銅錢數千餘萬斤,大有餘羨,而銅山所出益多,有司議減銅價,鑿山者稍稍引去。饒州官市薪炭不能給,鼓鑄分於池州,置永寧監,建州永豐監,並歲鑄錢二十萬貫,以鉛山銅給之。既有所泄,價乃復舊,而工徒並集。杭州置保興監,凡四監,歲鑄百餘萬貫,為極盛矣。唐天寶之制,絳、揚、潤、宣、鄂、蔚、益、柳十州,共置九十九鑪鑄錢,一鑪役丁匠三十人。每年六七月停,餘十月作十番。一鑪約用銅二萬一千二百三十斤、白鑞三千七百九十斤、黑錫五百四十斤,每鑪鑄錢三千三百貫,計一工日可鑄錢三百餘。國家之制,一工日千餘,用銅鉛鑞之法亦異於古,其數雖倍,而錢稍惡,每繫擲亦多缺。予在史局,因錄唐制與今王丞相,後數月,有詔暑月諸監減半工,蓋主上勤恤之至也。談苑。

和買絹

[編輯]

祥符初,王旭知潁州,因歲饑,出庫錢貸民,約蠶熟,千輸一縑。其後李士衡行之陝西,民以為便。今行天下,於歲首給之,謂之和買絹,或曰預買,始於旭也。

上供軍糧

[編輯]

國初,江淮湖浙上供軍糧,歲無定數。景德中,發運使李溥奏,乞立年額,乃詔歲以六百萬斛為定,有災即乞減數,至今以為常。

納牛皮錢

[編輯]

國初,令民田七頃,納牛皮一張,角一對,筋四兩。建隆中,令其納價錢一貫五百文,今稅額中牛皮錢是也。並澠水燕談。

內門買物支錢

[編輯]

京師置雜物務,買內所須之物,而內東門復有字號,徑下諸行市物,以供禁中。凡行鋪供物之後,往往經歲不給其直,至於積錢至千萬者。或雲其直尋給,而幹當、內門、內臣,故為稽滯,京師甚苦之。蔡襄尹京,詢知其弊,建言乞取內東門買物字號付雜買務,今後乞不令內東門買物,遇逐月宮中請俸錢時,許雜買務具供過物價,徑牒內藏庫截支,以給行人。仁宗大以為然,其事至今行矣。東軒筆錄。

預買紬絹

[編輯]

太宗時,馬元方為三司判司,建言方春民乏絕時,豫給庫錢貸之,至夏秋令輸絹於官。預買紬絹,蓋始於此。

河北市糧草用三說四說見錢之法

[編輯]

河北入中糧草,舊用見錢。慶曆八年後,以茶鹽香藥見錢為四說,緣邊用之。茶鹽香藥為三說,近裏州軍用之。商旅不時得錢,賤市交鈔,而貴糶糧斛,由是物價翔貴,米斗七百,甚者至千錢。緣邊所入至少,而京師償價倍多,其利盡歸於富商矣。皇祐二年,茶交引舊賣百千者,得錢六十五千,至是止二十千。香一斤賣三千八百者,止得六百。鹽賣百千者,止得六十千。至三年,復更用見錢,而令商旅自便買鹽茶香藥。議者謂四說三說與見錢之法,皆不可常守,必視邊計之薄厚,與物價之高下,以時而變通之,乃可也。東齋記事。

蠲田畝

[編輯]

江南有國時,民田率十畝蠲一畝,以充瘠薄。退朝錄。

歲鑄錢數

[編輯]

國朝初,平江南,歲鑄錢七萬貫。自後稍增廣,至天聖中,歲鑄一百餘萬貫。慶曆至三百萬貫,熙寧六年已後,歲鑄銅錢六百餘萬貫。

茶利

[編輯]

國朝茶利,除官本及雜費外,淨入錢,禁榷時取一年最中數計一百九萬四千九十三貫八百八十五,內六十四萬九千六十九貫茶淨利。(賣茶,嘉祐二年收十六萬四百三十一貫五百二十七,除元本及雜費外,得淨利十萬六千九百五十七貫六百八十五。客茶交引錢,嘉祐三年除元本及雜費外,得淨利五十四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貫五百二十四。)四十四萬五千二十四貫六百七十茶稅錢。(最中嘉祐元年所收數,除川茶錢在外。)通商後來取一年最中數計一百一十七萬五千一百四貫九百一十九錢,內三十六萬九千七十二貫四百七十一錢茶租,(嘉祐四年通商立定茶租錢六十八萬四千三百二十一貫三百八十緡,累經減放,至治平二年最中分收上數。)八十萬六千三十二貫六百四十八錢茶稅。(最中治平三年除川茶稅錢外,會此數。)

[編輯]

本朝茶法,乾德二年始詔在京、建州、漢、蘄口各置榷貨務。五年始禁私賣茶,從不應為情理重。太平興國二年,刪定禁法條貫,始立等科罪。淳化二年,令商賈就園戶買茶,公於官場貼射,始行貼射法。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罷貼射法。西北入粟給交引,自通利軍始。是歲罷諸處榷貨務,尋依舊。至咸平元年,茶利錢以一百三十九萬二千一百一十九貫三百一十九為額。至嘉祐三年,凡六十一年,用此額,官本雜費皆在內。中間時有增虧,歲入不常。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始立三分法,以十分茶價,四分給香藥,三分犀象,二分茶引。六年又改支六分香藥犀象,四分茶引。景德二年許人入中錢帛金銀,謂之三說。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輕,用知秦州曹瑋議,就永興、鳳翔以官錢收買客引,以捄引價。前此累增加饒錢。至天禧二年,鎮戎軍納大麥一斗,本價通加饒共支錢一貫二百五十四。乾興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東南見錢二分半,香藥四分半。天聖元年,復行貼射法,行之三年,茶利盡歸大商,官場但得黃晚惡茶,乃詔孫奭重議罷貼射法。明年,推治元議省吏勾覆官句獻等,皆決配沙門島。元詳定樞密副使張鄧公、參知政事呂許公、魯肅簡各罰俸一月。御史中丞劉筠、入內內侍省副都知周文質、西上閤門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罰銅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諮落樞密直學士,依舊知洪州。皇祐三年,筭茶依舊,只用見錢。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降勑罷茶禁。國朝六榷貨務,十三山場都賣茶歲一千五十三萬三千七百四十七斤半,租額錢二百二十五萬四千四十七貫一十,其六榷貨務取最中。嘉祐六年,拋占茶五百七十三萬六千七百八十六斤半,租額錢一百九十六萬四千六百四十七貫二百七十八。荊南府租額錢三十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八貫三百七十五,受納潭、鼎、澧、岳、歸、峽州、荊南府片散茶共八十七萬五千三百五十七斤。漢陽軍租額錢二十一萬八千三百一十一貫五十一,受納鄂州片茶二十三萬八千三百斤半。蘄州蘄口租額錢三十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九貫八百一十四,受納潭、建州,興國軍片茶五十萬斤。無為軍租額錢三十四萬八千六百二十貫四百三十,受納潭、筠、袁、池、饒、建、歙、江、洪州,南康、興國軍片散茶共八十四萬二千三百三十三斤。真州租額錢五十一萬四千二十二貫九百三十二,受納潭、袁、池、饒、歙、建、撫、筠、宣、江、吉、洪州,興國、臨江、南康軍片散茶共二百八十五萬六千二百六斤。海州租額錢三十萬八千七百三貫六百七十六,受納睦、湖、杭、越、衢、溫、婺、台、常、明、饒、歙州片散茶共四十二萬四千五百九十斤。十三山場租額錢共二十八萬九千三百九十九貫七百三十二,共買茶四百七十九萬六千九百六十一斤。光州光山場買茶三十萬七千二百十六斤,賣錢一萬二千四百五十六貫。子安場買茶二十二萬八千三十斤,賣錢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九貫三百四十八。商城場買茶四十萬五百五十三斤,賣錢二萬七千七十九貫四百四十六。壽州麻步場買茶三十三萬一千八百三十三斤,賣錢三萬四千八百一十一貫三百五十。霍山場買茶五十三萬二千三百九斤,賣錢三萬五千五百九十五貫四百八十九。開順場買茶二十六萬九千七十七斤,賣錢一萬七千一百三十貫。廬州王同場買茶二十九萬七千三百二十八斤,賣錢一萬四千三百五十七貫六百四十二。黃州麻城場買茶二十八萬四千二百七十四斤,賣錢一萬二千五百四十貫。舒州羅源場買茶一十八萬五千八十二斤,賣錢一萬四百六十九貫七百八十五。太湖場買茶八十二萬九千三十二斤,賣錢三萬六千九十六貫六百八十。蘄州洗馬場買茶四十萬斤,賣錢二萬六千三百六十貫。王祺場買茶一十八萬二千二百二十七斤,賣錢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三貫九百九十二。石橋場買茶五十五萬斤,賣錢三萬二千八十貫。

[編輯]

世傳筭茶有三說法最便。三說者,皆謂見錢為一說,犀牙、香藥為一說,茶為一說,深不然也,此乃三分法耳。謂緣邊入納糧草,其價折為三分,一分支見錢,一分折犀象雜貨,一分折茶。爾後又有並折鹽為四分法,更改不一,皆非三說也。予在三司,求得三說舊案。三說者,乃是三事,博糴為一說,便糴為一說,直便為一說。往謂之博糴者,極邊糧草歲入,必欲足常額,每歲自三司拋數下庫務,先封樁見錢、緊便錢、緊茶鈔。緊便錢謂水路緊便所便處。緊茶鈔謂上三山場榷務,然後召人入中。便糴者,次邊糧草。商人先入中糧草,乃詣京師筭請慢便錢、慢茶鈔及雜貨。慢便錢謂道路貨易非便處,慢茶鈔謂下三山場榷務。直便者,商人取便於緣邊入納見錢,於京師請領。三說先博糴數足,然後聽便糴及直便。以此商人競趨爭先赴極邊博糴,故邊粟常先足,不為諸郡分裂,糧草之價不能翔涌,諸路稅課亦皆盈衍,此良法也。予在三司,方欲講求,會左遷,不果建議。筆談。

[編輯]

世稱陳恕為三司使,改茶法,歲計幾增十倍。予為三司使時,考其籍,蓋自景德中,北戎入寇之後,河北糴便之法蕩盡,此後茶利十喪其九。恕在任,值北虜講解,商人頓復,歲課遂增。雖雲十倍之多,考之尚未盈舊額,至今稱道,蓋不虞之譽也。楊文公談苑。

劉晏知物價之術

[編輯]

劉晏掌國計,數百里外物價高下,即日知之。人有得晏一事,予在三司時,掌行之於東南。每歲發運司和糴米於郡縣,未知價之高下,須先具價申稟,然後視其貴賤,貴則寡取,賤則取盈,盡得郡縣之價,方能契數行下,比至,則粟價已增,所以常得貴售。晏法則令多粟通途郡縣以數十歲糴價與所糴粟數,高下各為五等,具籍於主者,今屬發運司。粟價纔定,更不申稟,即時廩收。但第一價則發第五數,第五價則糴第一數,第二價則糴第四數,第四價則糴第二數,乃即馳遞報發運司,如此粟賤之地自糴盡極數,其餘節級各得其宜,已無枉售。發運司仍會諸郡所糴之數計之,若過於多,則損貴與遠者。若尚少,則增賤與近者。自此粟價未嘗失時,各當本處豐儉,即日知價,信皆有術。出筆談。

稅額

[編輯]

五代方鎮割據,多於舊賦之外,重取於民。國初,悉皆蠲正,稅額一定,其間有或重輕未均處,隨事均之。福、歙州稅額太重,福州則令以錢二貫五百折納絹一匹,歙州輸官之絹,止重數兩。太原府輸賦全除,乃以減價糴米補之。後人往往疑福、歙折絹太貴,太原折米太賤,蓋不見當時均賦之意也。

發運司米

[編輯]

發運司歲供京師米,以六百萬石為額。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東路九十九萬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荊湖南路六十五萬石,荊湖北路三十五萬石,兩浙路一百五十萬石,通餘羨歲入六百二十萬石。熙寧中,廢併天下州縣,迄八年,凡廢州軍監三十一:儀、滑、慈、鄭、集、萬、乾、儋、南、儀、復、蒙、春、陵、憲、遼、竇、壁、梅、漢陽、通利、寧化、清平、永康、荊門、廣濟、高郵、江陰、富順、漣水、宣化。廢縣一百二十七:晉州、趙城。杭州、南新。普州、普康。磁州、昭德。華州、渭南。德州、德平。陵州、貴平、新縣。忠州、桂溪。兗州、鄒縣。廣州、信安、四會。陝州、。胡威、陝石。河中、河西、永樂。巴州、七盤、其章。坊州、昇平。春州、銅陵。北京、大名、洹水、經城、永濟。莫州、鄭長、豐縣。梧州、戎城。邛州、臨溪。梓州、永泰。河陽、氾水。滄州、轅安、臨津。融州、武陽、羅城。象州、義化。歸州、興山。汝州、龍興。懷州、修武、武陽。道州、永明。慶州、樂蟠、華池。瀛州、東城、景城。順安、高陽。澶州、頓丘。洛州、武成、曲周、臨洛。丹州、雲岩、汾川。潞州、黎城。瓊州、舍城。火山、火山。橫州、永定。宜州、古陽、漕州、金城、述昆。汾州、孝義。延州、金明、豐林、延水。太原、平晉,隨州、光化。邢州、襄山、任縣、平鄉。秦州、長道。達州、三崗、石鼓。揚州、廣陵。趙州、隆平、柏鄉、贊皇。雅州、百丈、榮經。同州、夏陽。嘉州、平羌。河南、洛陽、福昌、潁陽、緱氏、伊闕。濱州、招安。慈州、文城、吉鄉。成都、犀浦。戎州、宜賓。綿州、高昌。榮州、公井。寧化、寧化。乾寧、乾寧。真定、靈壽、井陘。荊南、建寧、支江。辰州、麻陽、招諭。陳州、南頓。桂州、修仁、永寧。安州、雲夢。忻州、定襄。劍門關、劍門。漢陽、漢川。恩州、清陽。熙州、狄道。河州、枹罕。衞州、新鄉、衞。渝州、南川。虢州、玉城。果州、流溪。利州、平蜀。許州、許田。岢嵐、嵐石。蓬州、蓬山、良山。冀州、新河。涪州、溫山。閬州、晉安、岐平。復州、玉涉。潤州延陵。並筆談。

漕河

[編輯]

國初,方隅未一,京師儲廩仰給,惟京東京西數路而已。河渠轉漕,最為急務,京東自濰密以西州郡租賦,悉輸沿河諸倉,以備上供。清河起清淄,合黃河,歷齊、鄆,涉梁山濼、濟州,入五丈河,達汴都,歲漕百餘萬石。所謂清河,即濟水也。而五丈河,常苦淤淺,每春初農隙,調發夫眾,大興力役,以是開濬,始得舟楫通利,無所壅遏。太祖皇帝素知其事,尤所屬意。至歲中興役之際,必輿駕親臨督課,率以為常。先是,春夫不給口食,古之制也。上惻其勞苦,特令一夫日給米二升,天下諸處役夫亦如之,迄今遂為永式。金坡遺事。

穀粟均配人戶納見錢

[編輯]

皇祐初,三司出絹數十萬,收市穀粟,轉運司均配人戶,變納見錢,期限甚促。韓魏公以軍儲不乏,請滿歲方輸官,仍免配坊郭第四第五等戶,鄉村亦聽以斛斗折納。於是人力舒緩,無逼迫之憂。魏王別錄。

詔藩鎮支郡直屬京師

[編輯]

太平興國初,右拾遺李幹上言,諸道藩鎮所管支郡,多遣親吏掌其市征,留滯商賈不便。詔邠、寧、涇、原、渭、鄜、坊、延、丹、陝、虢、襄、均、房、復、鄧、唐、澶、濮、宋、亳、鄆、濟、曹、單、青、淄、兗、沂、具、冀、滑、衞、鎮、深、趙、定、祁等支郡,並直屬京師,不隸節鎮。楊文公談苑。

枷三等

[編輯]

舊制,枷唯二等,以二十五斤、二十斤為限。景德初,陳綱提點河北路刑獄,上言,請置杖罪枷十五斤,為三等。詔可其奏,遂為常法。澠水燕談。

榜刻儀制令四條

[編輯]

孔承恭為大理正,太平興國中上言,儀制令云:「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望令兩京諸州於要害處刻榜以揭之,所以興禮讓而厚風俗。詔從之,處處衢肆刻榜,訖今多有焉。楊文公談苑。

[編輯]

孔承恭上言,儀制令四條件,乞置木牌立於郵堠。一日,太宗問承恭曰:「令文中,貴賤長少輕重各自相避並訖,何必又云:「去避來」,此義安在?」承恭曰:「此必試於去來者互相迴避爾。」上曰:「不然,借使去來相避,止是憧憧於通衢之人,密如交蟻,烏能一一相避哉?但恐設律者別有他意。」其精悉若是。玉壺清話。

諸州斷死罪奏案

[編輯]

建隆二年,太祖謂宰相曰:「五代以來,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刑部之職僅廢。且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若是耶?自今諸州,凡有審訖,錄案聞奏,委刑部覆視之。」奏案自此始。國朝事實。

法官親節案

[編輯]

大理法官皆親節案,不得使吏人。中書檢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給楷書一人,錄淨而已。蓋欲士人躬親職事,格吏姦,兼歷試人才也。筆談。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