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五臺山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五臺山記
作者:顧炎武 
本作品收錄於《顧亭林文集/5

五臺山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距繁峙縣一百三十里。

史炤《通鑒注》曰:「五臺山在代州五臺縣,山形五峙,相傳以為文殊示現之地。」《華嚴經疏》云:「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臺山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餘考昔人之言五臺者過侈,有謂:環基所至五百餘里;有謂:四埵去中臺各一百二十里,東埵為趙襄子所登,以臨代國;南埵為帝堯遭洪水係舟之處;北埵夏屋山,後魏孝文駐蹕之所;西埵天池,隋煬帝避暑之龍樓鳳閣者。皆太廣遠而失其實。惟今《山志》所言五臺者近是。北臺最高,後人名之葉鬥峰。有龍湫,其東二十里為華嚴嶺。又東二十里為東臺,上可觀日出,其東為龍泉關路。自北臺而南二十里為中臺,其巔西北有太華泉。又西十五里為西臺,其西疊嶂數十里,北有秘魔崖,東南有清涼嶺,惟南臺稍遠,去中臺可五十里。五峰周遭如城,其巔風甚烈,不可居。而佛寺之大者五六皆在穀中,其地寒不生五穀,木有鬆無柏,亦有民人以樵採射獵為業。在古建國時當為林麓之地,中代以下,而吾人之逃於佛者居焉,於是山始名而亦遂為其教之所有。然餘考之:五臺在漢為慮虒縣,而山之名始見於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後魏之時,而彼教之人以為攝摩騰自天竺來此,即居是山。不知漢孝明圖像之清涼臺在雒陽而不在此也。余又考之:《北齊書》但言:突厥入境,代忻二牧馬數萬匹在五臺山北柏穀中避賊。《隋書》但言:盧太翼逃於五臺山,地多藥物,與弟子數人廬於岩下,蕭然絕世,以為神仙可致而已。至《唐書·王縉傳》始言: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費錢巨億萬。縉為宰相,給中書符牒,令臺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說以求貨利,於是此山名聞外夷。至吐蕃遣使求五臺山圖,見於敬宗之紀。而《五代史》則書:有胡僧遊五臺山,莊宗遣中使供頓,所至傾動城邑。又書:五臺山僧繼顒為劉承鈞鴻臚卿,能講《華嚴經》,四方供施多積蓄以佐國用。五臺當契丹界上,繼顒常得其馬以獻,號「添都馬」。《元史》則書:武宗至大二年,二月癸亥,皇太后幸五臺山。三月己丑,令高麗王隨太后之五臺山。英宗至治二年,五月甲申,車駕幸五臺山,庚寅,星於五臺山。

夫以王縉之為相,莊宗、武宗、英宗之為君,其事亦可知矣。然此皆《山志》所不載;問之長老,亦無有知其跡者。此在三四百年之間,而不能記述已如是矣,而況於摩騰之始來,文殊之示現乎?其山中雨夜時吐光焰。《易》曰:「澤中有火革。」深山巨壑無佛之處亦往往有之,不足辨。嗚呼!韓公《原道》之作,至於「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而李文饒為相,能使張仲武封刀付居庸關,而不敢納五臺之逃僧。蓋君子之行王道者,其功至於如此。而吾以為當人心沈溺之久,雖聖人復生,而將有所不能驟革,則莫若擇夫荒險僻絕之地,如五臺山者而處之,不與四民者混,猶愈於縱之出沒於州里之中,兩敗而不可禁也。作《五臺山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