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岳灘「五·七」農學院看培養農業技術隊伍的問題
從岳灘「五·七」農學院看培養農業技術隊伍的問題 洛陽地區革委會軍分區 偃師縣革委會人武部 聯合調查組 1969年2月28日 |
|
編者按:這是一所辦在農村裡的農學院,它為多快好省地培養無產階級的農業技術人員,開展農業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方面的經驗。幾篇鄉土教材,有生動活潑的辯證法。希望各地根據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各項政策,繼續給我們推薦典型調查的材料,使教育革命這朵燦爛的花朵開得更加鮮艷!
河南省偃師縣岳灘大隊,有一所在黨支部領導下,由貧下中農親自創辦、直接管理的「五·七」農學院(原岳灘農學院)。這所農學院從一九五九年創辦以來,高舉毛主席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大旗,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緊密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出了一批忠於毛主席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不脫產農業技術人員(其中半數左右是外地學生),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的大普及和農業生產的大發展。幾年來,這個學院已選育出五個定型的小麥優良品種,還有三十個小麥良種正在試驗。在貧下中農的共同努力下,全大隊小麥平均畝產由辦學前的三百多斤,提高到六百多斤,實現了連續三年大面積穩產高產。有二百八十畝豐產田,小麥畝產達到八百斤,試驗田的小麥畝產已達到一千零一十九斤。廣大貧下中農一致認為,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這樣顯著的成績,是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很久以來,岳灘大隊的廣大貧下中農,就非常渴望有自己的農業技術人員。但由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瘋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使貧下中農的希望一次次都化為泡影。有年秋天,原農業部曾派來十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其中有兩名是留學美國的所謂「農業專家」。當時,貧下中農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誰知,他們中的一些人執行的是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和貧下中農跑的不是一股道。在農業技術上,他們迷信書本,死搬教條,結果什麼名堂也沒有搞出來,還說:「這裡土質不好,不能高產!」拔腿就走了。貧下中農非常氣憤地說:「不是土質不好,是他們的思想不好,走的路子不對。咱要走自己的路,辦自己的學校,培養自己的『土專家』,為毛主席他老人家爭光!」
岳灘農學院建立後,大隊黨支部和廣大貧下中農非常關心這個新生事物的成長。他們組成學院領導小組,保證學院沿着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前進。他們遵照毛主席關於「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的教導,發揚自力更生,艱苦樸素的精神,不要國家一文錢,不要國家一粒糧,一切問題都由自己解決。
教師是由隊幹部、老貧農、同貧下中農結合得較好的農業技術人員擔任。學生是從生產隊裡挑選的政治好、思想好、勞動好的貧下中農社員,文化程度不限,小學、中學都行,年齡在十六、七歲以上,甚至四、五十歲的也可以。
學院設置的課程有:毛澤東思想教育、軍體、農業技術、文化、勞動等課。毛澤東思想教育課,主要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把「老三篇」、《矛盾論》、《實踐論》作為必修課。軍體課,主要是學習解放軍的「四個第一」、「三八作風」,講解軍事知識,進行軍事訓練。農業技術課,主要是學習、落實毛主席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為便於提高和推廣農業技術,學院還設有試驗場和科研室。
教材本着通俗易懂、少而精的原則,結合農時季節,根據本地和外地、過去和現在農業生產上的先進經驗,緊密聯繫當地三大革命鬥爭實際,自己編寫。這樣,有理論,有實際,還有地方特點,易學、易懂,很實用。 教學方法,主要是現場教學,「從戰爭學習戰爭」,以田間為課堂,以實物為教具,能者為師,互教互學,用啥學啥,學用結合,立竿見影。備耕時,就學土地規劃、改良土壤、深翻整地、推廣良種、合理密植、工具改革等;管理時,就學水、肥、管、保等。遇到實際問題,教師和學生進行集體研究,從理論上提高,再到實踐中運用。
學習時間一至二年。因為學生入學前,政治思想基礎較好,有一定的生產勞動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同時,又是根據農作物生長情況和老農長期積累的科學經驗,進行實地學習,邊學邊干,所以,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一兩年內就可掌握全部的農業生產技術,獨立進行工作。學院沒有考試制度。對學生考核的主要內容是,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參加農村三大革命運動,經過貧下中農鑑定,達到思想、勞動、技術三過硬,就可畢業。學生畢業時帶着一顆無限忠於毛主席的紅心,帶着貧下中農送給的紅色寶書和優良品種、先進農具,返回本隊。
這樣的農學院,既是一個學校,又是一個生產隊,也是一個科學研究單位。培養的農業技術人員,在實踐中敢想、敢幹、敢於革命,大膽創造,是一支宣傳、落實毛主席的農業「八字憲法」,促進農村三大革命運動深入發展的突擊力量。五年來,這個學校共派出不脫產的小麥技術員一百一十七人,到三個省的五十一個縣駐隊搞點,傳授農業技術,普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岳灘「五·七」農學院的實踐進一步證明,毛主席關於「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偉大教導,無比英明正確。岳灘「五·七」農學院所走的道路,是一條多快好省地培養農業技術隊伍的道路。過去,由於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統治,舊學校的學生蹲在大樓里上課,守着黑板學「種田」,畢業後,四體不勤,草苗不分,用得着的沒有學,學到的不能用,到農村還得從頭學起。貧下中農說:「辦這種學校是少慢差費,培養的學生脫離政治、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五·七」農學院就大不一樣,它緊密聯繫農村三大革命運動的實際,一面學習,一面生產,一面搞科學研究,使農業先進技術迅速被廣大群眾所掌握。這種學校,既不要國家投資,又不增加隊裡和個人負擔,辦起來容易,時間短,收效大,是多快好省培養無產階級農業科學技術人員的途徑之一。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