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配是支農的光榮任務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修配是支農的光榮任務
河北省束鹿縣舊城農機修造廠評論組
1971年9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工業支援農業的工作中,有的同志說什麼「搞製造,農業機械化早來到;搞修配,零敲碎打沒啥成效。」這種思想是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餘毒的反映,是工業支援農業和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障礙。

把製造和修配割裂開來,重製造、輕修配,是形而上學的觀點。製造和修配本來是密切聯繫的,是辯證的統一,是相輔相成的。任何機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總要磨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毛病。通過維修能夠使舊變新,使壞變好。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修是造的補充,是造的繼續。只有將製造與修配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多快好省地實現農業機械化。我們在這方面是有體會的。

我們縣有些社、隊使用的柴油機是過去製造的老機器,型號、規格各式各樣,有不少型號的柴油機目前已經不生產了。為了讓這些老機器能繼續使用,我們從一九六七年到現在,先後製造了適合這些柴油機使用的活塞、活塞環、機油濾清器、進氣門、排氣門、搖臂軸等二十七種配件,修配了大量報廢了的柴油機。如果不維修這些機器,而重新製造新機器,要多花十幾倍的人力、資金和原材料,並且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製造出來。這樣看來,怎麼能說搞修配是「零打碎敲沒啥成效」呢!如果重製造、輕修配,只造不修,造一批新機器,躺下一批舊機器,那麼,農業機械化還能早來到嗎?

搞不搞修配,是堅持不堅持為農業服務的方向,執行不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重大問題。隨着農業機械的增多,修配的任務也越來越大。而且,越是在農忙的緊張時刻,農機的磨損越多。及時地修理農機,已經成為貧下中農經常的、迫切的要求。一九六九年,小麥揚花時節,遇到天旱,有一個大隊揚水站正向地里澆水,忽然鍋駝機的汽缸壞了。一千六百多畝小麥澆不上水就會減產。我們知道這個情況後,克服沒有設備、不懂技術等困難,奮鬥兩天兩夜,把鍋駝機修好了,使這個大隊的小麥及時澆上了水,保證了農業的豐收。

從一九六九年以來,我們修理了大量柴油機、煤氣機、水泵等農機具,其中許多都是在農業生產緊急需要的情況下搶修的,受到了貧下中農的熱烈歡迎。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修配是支援農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縣、社工業要為農業服務,就必須搞好修配。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