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健齋先生文集/附錄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附錄卷二 健齋先生文集
附錄卷三
作者:金千鎰
1893年
附錄卷四

年譜

[編輯]

皇明世宗肅皇帝嘉靖十六年我中宗大王三十二年丁酉正月庚寅。先生生於羅州興龍洞。

洞。母夫人李氏父家。李夫人往依焉。至是生先生。先未生。錦城山鳴三日。後人以爲先生嶽降爲兆雲。生翌日。李夫人棄背。才七月。考進士公繼逝。仍養於外祖母。及長因居焉。而舊宅在昌平縣台山里。

十七年三十三年戊戌。先生二歲。

十八年三十四年己亥。先生三歲。

十九年三十五年庚子。先生四歲。

二十年三十六年辛丑。先生五歲。

二十一年三十七年壬寅。先生六歲。

二十二年三十八年癸卯。先生七歲。

二十三年三十九年甲辰。先生八歲。

春。始往台山舊居。

二十四年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九歲。

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十歲。

二十六年二年丁未。先生十一歲。

二十七年三年戊申。先生十二歲。

先生嘗言外祖母憐惻孤苦。只望續命。無訓學之意。十許歲。猶愚癡無狀。放浪無類雲。

二十八年四年己酉。先生十三歲。

始請學

就季父參奉公諱信琛曰。早有向學之意。而近無師友。逖違膝下。外祖母又不忍遽舍。若之何其。

二十九年五年庚戌。先生十四歲。

三十年六年辛亥。先生十五歲。

春。受學於參奉公。

先是。雖未有學。而穎悟所及。見聞頗廣。及其受學。沛然若決河。

三十一年七年壬子。先生十六歲。

三十二年八年癸丑。先生十七歲。

三十三年九年甲寅。先生十八歲。

聘夫人金海金氏

渭原郡守孝亮女

三十四年十年乙卯。先生十九歲。

受業於李一齋先生之門

將行。外祖母執不許曰。近足汝師。何以遠爲。先生曰。經師易。人師難。所以舍近而遠也。旣至。嘉其姿稟。初授小學。旣又授大學。慥慥匪懈。居敬窮理。日就高明。同門先進。皆自以爲不及也。

三十五年十一年丙辰。先生二十歲。

拜一齋先生

三十六年十二年丁巳。先生二十一歲。

子象乾生

三十七年十三年戊午。先生二十二歲。

往拜金河西先生麟厚

河西叩其所學曰。實得之士。吾於南州。始見此人。臨別。贈五七二絶句。

中生員初試

柳眉巖日記曰。金某中生員初試第四雲。赴禮部。將入城。河西先生贈二絶詩。

三十八年十四年己未。先生二十三歲。

講學於台山書舍

朴參奉希顔,曺參奉世鏡來會。

子象坤生

河西先生來訪同舟遊覆巖江。贈詩三絶。

三十九年十五年庚申。先生二十四歲。

四十年十六年辛酉。先生二十五歲。

八月。與羅士慄。拜盧蘇齋於珍島匪館。

講論經義。及歸。贈詩以勉之。

十二月。拜一齋先生。

四十一年十七年壬戌。先生二十六歲。

四十二年十八年癸亥。先生二十七歲。

春。作覆巖江舍。扁曰克念堂。作座右銘。

一齋先生寄題壁上。有誰是聞一貫。鳶飛同魚躍之句。先生所造之深。師門許與之重。在此。朴思菴亦寄詩。

四十三年十九年甲子。先生二十八歲。

四十四年二十年乙丑。先生二十九歲。

五月。上盧蘇齋書。

蔽齋以朱子人心道心說。因程子舊說而偶未之及。又以一齋非羅整菴論爲不可。故書辨之。

四十五年二十一年丙寅。先生三十歲。

七月。餞一齋先生赴召。

因留。與諸同門講學而歸。

穆宗懿皇帝隆慶元年二十二年丁卯。先生三十一歲。

拜一齋先生

一齋嘗聞南報。謂諸生曰。此亦亂世。不可一任安逸。乃廢食五日。驗其筋力。言語動息。無異平日。講讀不輟。精彩彌露。諸生莫及。惟先生及之。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三十二歲。

正月。上柳眉巖書。

時朝廷命擧遺逸。眉巖以先生言於方伯。將啓薦。先生書止之。

是歲。被選。

監司啓薦。以爲金某氣質純粹。力行學問。早喪父母。鞠於外祖母。事之如所生。心喪三年。見聞欽歎褒奬。事下廟堂議。眉巖曰。道司所報。未能盡其實。獻納崔頲以錄用。陳請於榻前。眉巖曰。金某方纏疾病。不堪從仕。願姑培養。乞命監司給藥物。以表一方之善士。

三年二年己巳。先生三十三歲。

四年三年庚午。先生三十四歲。

五年四年辛未。先生三十五歲。

六年五年壬申。先生三十六歲。

神宗顯皇帝萬曆元年六年癸酉。先生三十七歲。

六月。除軍器寺主簿。

朝廷命擧經明行修。先生及李之菡,趙穆同被選。命授參上職。有是除。

秋。除龍安縣監。

二年七年甲戌。先生三十八歲。

在龍安

三年八年乙亥。先生三十九歲。

在龍安

上問吏曹曰。當今治郡。誰爲第一。吏曹以驪州牧使黃琳,海州牧使李遴及先生對。

四年九年丙子。先生四十歲。

正月。拜江原道都事。

之任未幾病。申省遞。

尋又拜慶尙道都事

行至彥陽縣。宿客館。夢有老人曰。我乃祖威烈公。蓋公墓在縣北二里松洞。

省威烈公墓。改莎豎碑。

六月。聞一齋先生訃。棄官奔哭。

八月。葬一齋先生。

與同門奇孝諫,邊士貞等二十八人。聯名致祭。

五年十年丁丑。先生四十一歲。

五月。撰一齋先生行狀文逸謁墓銘於蘇齋。

建書院於南皐。

六年十一年戊寅。先生四十二歲。

春。拜司憲府持平。謝恩。上疏陳時務。文逸

入侍極論時弊。且請收召賢材。

朴思庵退語人曰。金某草野之人。一入榻前。擧止雍容。言論鯁直。其中所存。果不誣也。△時栗谷將還。先生曰。當今時勢岌岌。非可去之時。雖不足大有爲。當默默居位。收拾人才。同心協力。以扶持之。吾欲今之君子學甯武子之愚也。栗谷曰。君言甚切。我心慽慽。當寫一通示朋友。

四月。引疾申省遞南歸。

爲文。祭盧玉溪。

除任實縣監

七年十二年己卯。先生四十三歲。

在任實

八年十三年庚辰。先生四十四歲。

在任實

九年十四年辛巳。先生四十五歲。

春。遞歸。

任實民。爲豎去思石。書曰平賦役。奬孝順。育人材。享耋老。厲民俗。除宿弊。後有題碑後曰。一區籬落閒鷄犬。百里田園放馬牛。樂業方形增秩去。葛川和淚郡邊流。

高霽峯敬命來訪。同遊覆巖江舍有詩。

十年十五年壬午。先生四十六歲。

除淳昌郡守

朝廷命選循良。先生首被選。有是除。

爲文。祭白玉峯。

十一年十六年癸未。先生四十七歲。

在淳昌

十二月。與成牛溪書。

時牛溪有召命。將赴。貽書懇懇以朝著分朋爲言。

十二年十七年甲申。先生四十八歲。

上疏陳時弊文逸

時士風日頹。偸薄成習。先生以爲士者。國家之用。而至於如此。妄料朝廷不和。國家受病之源。恐在此。疏論之。

除潭陽府使

十三年十八年乙酉。先生四十九歲。

在潭陽。

應旨上疏。文逸

時天旱。有求言旨。上疏極論時弊。首言北胡殘破慶源府。朝廷發六道輕罪徙邊。將有土崩之勢。其目有五。以及玉非子孫推刷。見聞甚慘。終以明聖學以正士習。重宰相以尊朝廷。擇守令以固邦本。憂愛數千言。上深加奬諭。

十四年十九年丙戌。先生五十歲。

春。棄官歸。

與門弟子。講論經傳。△嘗謂從父弟九鎰曰。吾家世傳詩禮。爲後昆者。不可不勉。律身當如壁立千仞。持心當如氷淸玉潔。

十五年二十年丁亥。先生五十一歲。

上疏論倭警文逸

時湖南有倭警。先生方家居。慨然於策應之乖方。賞罰之混施。上疏極言。因及朝廷分朋之禍。批曰。今見忠讜之言。良用嘉焉。△常與諸生講學於克念堂。每於夕陽。馳馬習射。亦令諸生習戎馬之事。嘗夜觀天象曰。國家大禍。將在朝夕。豈可以安逸自處乎。

十六年二十一年戊子。先生五十二歲。

夏。倭求和貽書。柳相成龍極言防禦之策。許和之非。

十七年二十二年己丑。先生五十三歲。

拜漢城府庶尹。

上疏論逆情。文逸

時有汝立之變。先生舁疾赴闕。上章極論朝廷積失人心。致逆豎敢生滔天之計。首尾數千言。懇懇忠款。上大加奬諭曰。頃見上疏。旣嘉其直。今又上章。尤見忠款。大變之出。無非不德之致。爾須勿去。在朝從仕。隨事盡忠。

拜軍資正。再上疏論前事。

時獄事熾蔓。先生慮邦本動搖。又疏論之。留中不下。

除水原府使

水原近圻。多豪貴田莊。不納征稅。先生曰。使我爲豪右田舍則已。以王官治王事。賦役不可不均。豈可計一身之利害。不救倒懸之民乎。遂按事。遭臺劾罷歸。

十二月。與牛溪書。

時國事日非。賢人有決退之意。貽書牛溪。姑留都下。羈縻人才。扶持危邦。且言勿舍松江。務鎭依賴焉。

十八年二十三年庚寅。先生五十四歲。

與牛溪書

時湖南儒生有疏詆牛溪者。先生慮牛溪引嫌決退。貽書勿以儒生浮薄之言介意。只以聖上委寄之重自任。以救國家壞亂危亡之勢。如救焚拯溺。愛材收用。爲官擇人之意。累致意焉。

十九年二十四年辛卯。先生五十五歲。

二十年二十五年壬辰。先生五十六歲。

四月。倭寇至。六月。擧義旅。

十三日。倭進迫京城。三十日。大駕四幸。五月。賊入城。先生在家號痛曰。紀綱紊矣。人心離矣。雖有良將。無奈何。然君父之急。奚暇論夷險。簡前府使高敬命,前牧使朴光玉,前正郞鄭諶,前郡守崔慶會。約以擧義。十六日。招集鄕子弟。義士宋濟民,梁山龍,梁山璹,林懽,李光宙,徐廷厚等亦來會。先生中坐流涕曰。國事至此。吾輩豈可苟活。藉令欲生。理無獨全。與其溝壑而死。無寧討賊而死乎。皆曰唯唯。或糧餉。或馬牛。或家僮。不日而至者三百人。器械亦粗辦矣。以六月三日。登壇歃血。約束部伍。將北上。令軍中曰。善將者。雖賊境。不犯秋毫。以義起兵。敢行暴掠。犯者斬。軍中肅然。所過感悅。爭持牛酒迎勞。皆願附義。無何。三道官軍。潰於龍仁。散卒見義兵單弱曰。吾以十萬潰一朝。卒僅數百。可奈何。軍中懾。先生巡諭曰。爾等非國家休養之民乎。主辱臣死。定謂今日。徇生忘義者。任其去也。衆皆揮涕誓死。散卒亦稍稍歸。行至湖西。衆數千。將渡錦江。或曰。懸軍深入。奈無後繼何。先生揮涕先登曰。我不先登。孰爲後繼。於是。遠斥堠。整部伍。直扺水原。留陣禿城山。赴義者日以百矣。軍聲大振。分遣壯士。迭出嘗倭。獻䤋相續。又襲金嶺賊。斬十五級。獲戰馬甲冑鎗劍。八月。遣梁山璹,郭賢。從海路達行在。又草檄。布告黃,平,江,咸諸路。京畿監司權徵文移水原。執土民之附義兵者。衆心頗沮。遂移軍安山。由金浦至通津。縣監李壽俊迎勞。時王世子分朝伊川。遣宣傳朴承宗。賜手書褒諭。拜僉中樞兼防禦使。進入江華。沿岸結柵。修戰艦。

拜掌隸院判決事。賜號倡義使。宣旨討京城賊。上疏陳機宜。

郭賢等回自行在。奉職命及敎書。又賜敎文。令諭兩南。上親諭賢等曰。歸語爾帥。盡心戮力。掃淸舊都。俾予復見華山漢水。先生承命痛哭。會壯士跪讀敎書。宣諭兩南。命令始通矣。時京城民多貪王爲倭役。潛使人曉告利害。皆乘夜來附。或請爲內應。衆譯之。爲倭心腹者。遣人密諭。爲陳大義。皆輸款爲中詗。賊將發康,泰二陵。譯朱繼康祕報。優送錦綵貨寶。送五禮儀。以示我朝山陵不殉貨寶已例。賊乃止。潛奉文昭殿位板。權奉於江華。乃日出兵擊沿江賊。賊在陽川,金浦等地者。皆夜遁。遂領舟師四百餘艘。鼓進於楊花渡。揭榜數秀吉罪。以挑城中倭。倭讋不敢出。有旨促進軍。乃抄精兵數百。使從事林懽領赴官軍。合勢進戰。上疏陳機宜。

二十一年二十六年癸巳。先生五十七歲。

上疏論討復之要

時朝廷不和。令出多門。官軍義兵。互相猜沮。先生以爲同心則大事可辦。異心則小事難濟。方今三道淪沒。萬姓魚肉。此正上下同心。嘗膽枕戈之時。而朝著不靖。羣情睽離。此而不改。則討賊復讐。恐無其日。上疏論之。

進兵入據京城。奉審陵廟。分兵守衛。

天將李如松克平壤。進至開城。先生使幕士任錪。圖京都形勢。道路夷險。賊情虛實獻之。與京畿水使李蘋,忠淸水使丁傑。領舟師。進次仙遊峯。以截鷺梁。分陸軍衝沙峴。俘斬無算。天將歎曰。倡義使名實相孚。京城賊勢蹙。乞和於天將。兩游擊沈惟敬,周弘謨主和。先生文移。論許和之非。天將不審。勑止義兵之斬捕者。先生命管下斬捕如故。沈,周怒詰之。先生曰。我國臣子。不可與此賊共天。且子弟報父兄之讐。將帥何辭禁斷。又遣幕士李榮老於李提督。以陳和議之失。接伴使李德馨歎曰。諸將皆倡義使。天將之意可回矣。十四日。倭空城而遁。先生入城。奉審陵廟。分兵守衛。遺民皆入城。發船中米千餘石。給餉之。文移天將。以縱賊貽患。懇懇言之。終不聽。時有旨追倭。先生方病臥。蹶然起曰。得吾死所。時部伍爲官軍所奪。領餘兵僅數百南下。倭分據嶺沿。號三十萬。將屠晉州。天將持和議。按兵不戰。官義兵不敢先進。沈游擊謂倭去歲失利於晉。今欲逞忿。宜令晉民空城而走。則倭當撤兵。先生曰。國家湖南爲根本。湖於晉密邇。無晉無湖南。空城避賊。以快其心。非計也。

六月。領兵三百。入晉州。

先是。以死守晉州。捍蔽湖南。狀請於朝。六月十四日。不待回旨。卽引兵入晉州。與慶尙兵使崔慶會,忠淸兵使黃進,復讐將高從厚,泗川縣監張潤。約以死守。金海府使李宗仁。先已入城。巨濟縣令金俊民,海美縣監鄭名世,諸義兵將李繼烈,閔汝雲,姜希輔。亦來會。合兵數千。城中士女六七萬。南有矗石。絶險可恃。而分兵守東西北。州牧徐禮元欲棄城走。爲李宗仁執留。巡邊使李薲,紅衣將軍郭再祐。自丹城移軍去。左義兵將任啓英。直還湖南。全羅兵使宣居怡,義兵將洪季男。以寡不敵衆退。獨奮義兵將姜希悅,敵愾義兵將李潛。領兵來會。十九日。天將與尙州牧使鄭起龍來審城池曰。南有大江。北有深池。天作之險。劉摠兵爲外援。前鋒已到咸陽。遣我先諭雲。二十日。沈游擊帖移。令空城避賊。是日賊犯境。李潛與復讐副將吳宥等。出城詗探。斬數級而還。城中懽呼。或拔劍起舞。天將歎曰。一城之人。皆義士也。吾當告急赴援。與鄭起龍回去。嘗未入晉州。遣梁山璹,洪涵。乞師於劉摠兵。山璹辭氣慷慨。摠兵歛衽起敬。而無出師意。洪涵道走。山璹單騎入城曰。臨危苟免。使主將獨陷死地乎。二十一日辰時。賊數十騎出沒東北山上。窺覘而去。巳時。又數百騎列陣耀兵。選精兵擊斬十餘級。俄而賊大至。圍城三帀。城中按不動。賊退陣。自聞慶院山腰及鄕校前至馬峴。大陣凡三。小陣星羅棋置。二十二日。賊據左右山。環城樹柵。彌原滿野。步者持火砲。騎者舞劍槊。直頓城門。自朝至晡。鐵丸如雨。中軍吳永念射先登賊。應弦而倒。賊歛兵退。初昏又進。二更退。三更進。五更退。城南有矗石南江。西北鑿濠儲水。可恃爲固。而惟東邊爲慮。至是。賊決壕塡土以攻城。徐禮元畏怯顚倒。衆心駭懼。以張潤權攝。城中乃安。二十三日。賊編竹爲甲。排板爲盾。中設砲穴。直攻隔臺。我軍殊死戰。湯火矢石。賊爛壓死甚衆。分番迭進。夜攻益急。時大雨。城一隅圮。大喊闌入。巨濟縣令金俊民力戰死。賊退。二十四日。賊酋會城東山上。令砲手開五穴。一時發砲。中第二仆地。賊擔去。午時。賊大至迫城。擊卻大破。二十五日。賊築土山東門外起屋。俯城中放丸如雨。城中多死。我軍對築土山。黃進親負土石。軍民竭力。須臾就。因登發砲。衝破敗土山屋。賊多死。是日。三進三退。夜四進四退。先生素患濕痺。不能步。乘小輿。日夜巡城。親持糜粥以饋之。士卒感泣。二十六日。賊招諸處兵合攻。又擊卻之。賊死無算。賊以生皮裹木櫃。負載來毀城堞。城中以大石滾下。夾以砲矢。賊退。又聯二大木設板屋。以瞰城中投火。草屋延爇。城中亦設板屋。用大砲中賊屋破之。賊退。是日。三戰三退。夜四戰四退。大雨連日。弓矢皆解。兵力亦竭矣。二十七日。賊攻城東。以書投城中曰。大明且降。爾敢拒我。若不速降。明當屠之。又約矢投書曰。爾三大將。取戴笠掛城上。當撤兵。先生令答曰。賊奴勿爲無益言。我有好機謀。且有敢死卒。天兵方至。汝不速去。好是自送死。賊築五阜於城東西門外。結竹爲柵。從隙中放丸。姜希輔中丸死。城中以火箭燒其柵。賊退。又以大櫃置四輪車上。藏身櫃中迫城。以鐵錐鑿城。李宗仁手殪五賊。餘遁去。城中束火灌油。投之櫃。櫃中賊燒死。初更。賊犯北門。李宗仁力戰退之。賊多死。二十八日。徐禮元不謹踐更。致賊潛入城中。悉力捍禦。大戰良久。賊酋丸死。羣倭曳而走。黃進欣然俯城曰。今日之戰。賊死盈塹。可謂大捷。忽亂丸發積屍中。中左額死。黃公城中倚以爲重。旣死。皆洶懼。是夜雨不止。賊督戰不息。

二十九日。城陷。起北向拜。赴南江而死。

是日。以徐禮元爲巡城將。恐怯脫笠。垂淚而行。兵使崔慶會怒其駭衆。將斬之不果。張潤代巡城。中丸死。未時。東門兩圮。賊蟻附登城。李宗仁率親兵搏戰。殺賊無算。賊退。又從西北門喊聲突迫。禮元走。軍大潰。中軍吳永念,別將池得龍死之。先生方射賊。忽一倭突迫。軍官張天綱以杖擊其頭。應手粉碎。先生執弓矢登矗石樓。諸將咸集。賊進迫。軍官曺仁浩泣曰。主將何以爲之。先生怡然曰。我死已決於起事之日。今亦晩矣。但汝等棄家從我。辛苦二年。竟至於此。爲可哀。於是。子象乾,梁山璹。扶先生。文弘獻。扶崔慶會。吳玭,金麟渾。扶高從厚。北向拜。赴南江而死。山璹善泅。先生曰。汝可以免。努力更圖。滅此仇賊。山璹曰。義不獨生。遂與同死。宗仁希悅宥潛等十餘人。奮劍斫賊。抵死乃已。宗仁戰鬪至南江。左右腋。各挾一賊酋。大呼赴水曰。金海府使李宗仁死於此。

以齒髮。葬於州南內榮山艮坐原。

次子象坤聞變赴至。賊退翌日。入城求屍十餘日。見寢帽壓在矗石階石間。內裹七言長詩十七韻。乃先生贈沈惟敬排和之作也。字字忠忿。筆畫嚴勁如平時。象坤招魂而歸。取平生所落齒髮爪甲。略備葬儀瘞焉。△象坤疑所葬。以書問於牛溪先生。答曰。曾見先儒以招魂而葬。爲非禮。旣有尊先人毛髮。非招魂虛葬之比也。葬事似當備禮。恐不至於殺禮也。

九月。天將指揮使吳宗道。遣人致祭於晉州。

二十八年三十三年庚子

天將吳宗道再致祭

吳公統浙營兵過晉州。愴然曰。此倡義使金公死節地。親具文。痛哭以祭。

三十一年三十六年癸卯

贈崇政大夫,左贊成。兼如例。

政院啓曰。金千鎰首倡義旅。二載勤勞。其功甚大。而又以節死。爲先褒贈。以聳觀聽。△牛溪寄象坤書。略曰。尊先大夫左贊成追贈雲。前日。每見異趣之人排詆先大夫。渾每極言斥之。推先生爲恢復元功。亦小念聽云云。

三十四年三十九年丙午

羅州人士。立祠州城西五里月井峯下。

十二月。賜額旌烈祠。

以子贈左承旨象乾。從事贈左承旨梁山璹配。

三十五年四十年丁未

七月。建院於晉州城西北。賜額彰烈祠。

因監司鄭賜湖啓

九月。淳昌人士。建院郡東二十里花山。

三十六年四十一年戊申

任實人士。建院縣南二十里鶴亭。

四十六年光海十年戊午

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如例。遣官致祭。

熹宗哲皇帝天啓七年仁祖大王五年丁卯

贈諡文烈

勤學好問曰文。剛克爲伐曰烈。

毅宗烈皇帝崇禎三年八年庚午

旌表門閭

我肅宗大王十一年乙丑

泰仁人士配先生於一齋先生書院

上疏請額。贈額南皐。遣官致祭。

英宗大王二十一年乙丑

命不祧。遣官致祭於旌烈祠。以從弟九鎰。曾孫鍊之子成奎。別定主祀。

正宗大王十九年乙卯

遣官諭祭於彰烈祠。尋命調用祀孫得麗爲監役。

純祖大王十二年壬申

遣官諭祭於旌烈祠

右年譜。未知出於誰氏。而大抵晩出疏漏。於先生爲學始終。少所發明。就攷遺文。一二僅存。存其槪而闕其詳。所詳者殉義顚末耳。第念先生爲先生。不以節義而以實學。使先生先後島燹。無南江一死。其爲先生。固自如也。實學旣如是。故末梢樹立。扶植綱常。使一死有辭於天下後世。世之以節義論先生者。惡足以知先生哉。嗚呼。節義。學問中一事。以一事而槪全體。則詳於殉義。未可謂無所發明也。吾先子所言。先生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豈無見而雲爾也。謹就原本。略加增刪。增增其疏漏。刪刪其煩複。於潤色則或有矣。而少所發明者。槪乎未有加焉。嗚呼惜哉。後學幸州奇宇萬。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