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後漢文/卷三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七

應劭[編輯]

風俗通義[編輯]

  《周禮》「五黨為州」。州,疇也。州有長,使之相周足也。《藝文類聚》六,《御覽》百五十七

  周制,天子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郡者,群也。故《左氏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縣,平也。《意林》,《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藝文類聚》六,《御覽》百五十七

  《周禮》「百里曰同」,所以獎王室,協風俗,總名為縣。縣,玄也,首也。從系倒首,舉首易偏矣。言當玄靜,平徭役也。《水經注》二,《御覽》百五十七

  《周禮》「五家為鄰,四鄰為里」。《春秋國語》「五家為軌,十軌為里」。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同事春秋,通其所也。《續漢書·百官志》注,《廣韻》六《止》,《御覽》百五十七

  國家制度,大率十里一鄉。《續漢書·百官志》注

  謹案:《春秋國語》,疆有寓望,謂今亭也,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也。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今語有亭待,蓋行旅宿食之所館也。亭亦平也,訟諍吏留辨處,勿失其正也。亭吏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謂亭父。《御覽》百九十四,《續漢書·百官志》注

  中人城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鮮虞故邑。《御覽》百六十一

  鯀作城郭。城,盛也,從土成聲。郭,大也。《意林》,《水經注》二

  郭亦謂之郛。郛者,亦大也。《初學記》二十四,《御覽》百九十三

  《論語》「夫子宮牆數仞」。《禮記》「季武子入宮,不敢哭」。由是言之,宮室一也。秦、漢以來,尊者以宮為常號,下乃避之雲室耳。《弟子職》曰:「室中握手。」《論語》曰:「譬如宮牆。」由此言之,宮其外,室其內也。《御覽》百七十四

  魯昭公設兩觀於門,是謂之闕,從門,[10B]聲。《水經注》十六

  殿堂象東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厭火。《藝文類聚》六十三,《初學記》七,《廣韻》三十二《霰》,《御覽》百七十五,又百八十八

  屋,止也。《廣韻》一《屋》

  案:天子有外屏,令臣下氣息。《意林》

  屏,卿大夫以帷,士以簾,稍有弟以自鄣蔽也。示臣臨見,自整屏風處也。《廣韻》四十《靜》,《御覽》百八十五

  門戶鋪首。謹案:《百家書》云:公輸般見水上蠡,謂之曰:「開汝匣,見汝形。」蠡適出頭,般以足畫圖之。蠡引閉其戶,終不可得開。般遂施之門戶,欲使閉藏當如此周密也。《藝文類聚》七十四,《御覽》百八十八,又七百五十

  鑰施懸魚。魚翳伏淵源,欲令楗閉如此。《御覽》百八十四

  府,聚也。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廣韻》九鹿吳,《通鑑注·漢紀》七,《眾經音義》十作「公卿牧守,文書財賄所聚也」。

  廷,正也。言縣廷、郡廷、朝廷,皆取平均正直也。《後漢·郭太傳》注,《通鑑注·周紀》二

  寺,司也。諸官府所止皆曰寺。《後漢·光武紀》注,《通鑑注·漢紀》三十五。寺者,嗣也。理事之吏,嗣續於其中也《後漢·和帝紀》注,《通鑑注·漢紀》三十五。今尚書、侍御史、謁者所止皆曰寺。《文選·吳都賦》注,又劉楨《贈徐詩》注,又應《岑文瑜書》注

  京師有長壽街、萬歲街、士馬,若此非一。街者,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也。《御覽》百九十五,《廣韻》十三《佳》

  ,城外郭內里門也。《御覽》百八十二

  市,恃也。養贍老少,恃以不匱也。亦謂之市井。俗說市井,謂至市鬻賣者,當於井上洗濯其物香潔,及自嚴飾,乃到市也。謹案:《春秋井田記》,人年三十,受田百畝,以食五口。五口為一戶,父母妻子也。公田十畝,廬舍五畝,成田一頃十五畝。八家而九頃二十畝,共為一井。廬舍在內,貴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賤私也。井田之義,一曰無泄地氣,二曰無費一家,三曰同風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財貨。因井為市,交易而退,故稱市井也。《詩·陳風》正義,《後漢·劉寵傳》注,《初學記》二十四,《御覽》百九十一,又八百二十七

  漢改郵為置。置者,度其遠近之間置之也《後漢書·郭太傳》注。今吏郵書掾府督郵職掌此。《續漢書·輿服志》注

  傳舍。案:諸侯及使者有傳信,乃得舍於傳耳。今刺史行部車號傳車,從事督郵。《文選·范雲贈張徐州詩》注,又任《哭范僕射詩》注

  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南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史記·秦本紀》索隱,《意林》,《初學記》二十四,《文選·藉田賦》注,《御覽》百九十五,《困學紀聞》十六注

  里語云:「越陌度阡,更為客主。」《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注

  菀,蘊也。言薪蒸所蘊積也。《意林》,《初學記》二十四,《御覽》百九十六

  囿者,畜魚鱉之處也。囿猶有也。《御覽》百九十六

  園,援也,從口,袁聲。四皓園公,亦本園者。《御覽》八百二十四

  圃,補也,從口,甫聲。同上

  井,法也,節也。言法制居人,令節其飲食,無窮竭也。《初學記》七,《御覽》百八十九

  《孫子》云:「金城湯池而無粟者,太公、墨翟不能守之。」《意林》

  《孫子》有金城湯池之說,後人因此開地為池,以養魚鱉。《初學記》七

  海,一雲朝夕池。《初學記》六下云:「一雲天池,亦云大壑、巨壑,出《老子》及《風俗通》。」

  丞者,承也。相者,助也。《藝文類聚》四十五

  漢武帝諱徹,改曰通侯,或曰列侯。秦時六國未平,劉帥皆家關中,故稱關內侯。通侯,言其功大,通於王室。列者,言其功德列著,乃饗爵也。《御覽》百九十八

  牧守長不宜數易。案:《尚書》有考績。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鄭子產從政三年,民乃歌之。聖賢尚須漸進,況中才乎!數易豈不紛錯道路也?《意林》

  尚書、御史台皆以官倉頭為史,主賦舍,凡守其門戶。《續漢·百官志》注

  有秩,則田間大夫,言其官裁有秩耳。《續漢·百官志》注,《通鑑注·周紀五》

  嗇者,省也。夫,賦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賦。《續漢·百官志》注

  古制本無奴婢,奴婢皆是犯事者,或原之。奴者劣,婢者卑陋。臧者,被臧罪沒入為官奴婢。獲者,逃亡獲得為奴婢也。《藝文類聚》三十五,《初學記》三十九

  《易》云:「利見大人。」大人與聖人,其義一也。《意林》

  《論語》云:「君子上達。」臧孫紇曰:「後有達者,將在孔丘乎!」同上

  儒者,區也,言其區別古今。居則玩聖哲之詞,動則行典籍之道,援先王之制,立當時之事,綱紀國體,原本要化,此通儒也。若能納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講誦而已,無能往來,此俗儒也。《後漢·杜林傳》注,又《賈逵傳》注

  章帝時,以賈逵為通儒。時人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意林》

  《禮》云:「群居五人,長者必異席。」今呼權貴作長者,非也。同上

  《管子》云:「先生施教,弟子則之,非知古之道,是師者之稱。」諸生,弟子。學者非一,故曰諸。先生者當如醒,學者譬如醉,言生俱醉,獨有醒者。同上

  祭酒。《禮》云:「飲酒必祭,尊其先也。」孫卿在齊,最早老師《道藏》本作「師老」,誤,故三稱祭酒。同上

  士。《詩》云:「殷士膚敏。」髦士俊秀,雅士博達,列士有不易之分,處士隱居放言。同上,《文選·曹子建〈雜詩〉》注引「烈士者有不易之分」,又《鸚鵡賦》注引「處士者隱居放言也」。

  《易》曰:「師貞,丈人吉。」非徒尊老,須德行先人也。傳云:「仗德莫如信。」言其恩德可信杖也。同上

  《禮》雲「十尺曰丈」,成人之長也;夫者,膚也,言其智膚敏宏教也,故曰丈夫。同上

  《論語》雲「匹夫匹婦」,傳云:「一晝一夜成一日,一男一女一室。」案:古人男女作衣用二匹,今人單衣,故言匹夫。同上

  夫人當龍變起,不系鄉里,若止系風俗,風善不徙,故謂之俗人。同上

  《禮》言「簡不肖」。案:生子鄙陋,不似父母,曰不肖。今人謙辭,亦曰不肖。同上。《文選·報任少卿書》註:「生子不似父母者曰不肖。」

  《方言》「人不事事而放蕩,謂之無賴,不可恃賴也」。猶高祖謂太上皇云:「大人以臣無賴也。」同上

  采女。案:采者,擇也。以歲八月雒陽民,遣中大夫與掖廷丞相工閱視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長壯妖潔,有法相者,載入後宮。《文選·皇后紀論》注

  漢以八月算人。後家以金帛賂遺主者,以求入也。《後漢·皇后紀》注

  列侯尚公主,國人尚翁主,以妻制夫,陽屈於陰爾。《初學記》十,《御覽》百五十四

  《易》稱「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婦人謂嫁娶之禮曰歸,歸其妹於諸侯,亨終吉也。《初學記》十

  延熹中,中常侍單超、左、徐璜、具瑗、唐衡在帝左右,縱其奸慝。時人為之語曰:「左回天,徐轉日,具獨坐,唐應聲。」言其信用於甚於轉圜也。《御覽》三百九十三,又四百九十六

  禮,臣子無爵諡君父之義也,故群臣累其功美,葬日,遣太尉於南郊告天而諡之。《後漢·明帝紀》注

  天子新崩,未有諡,故且稱大行皇帝。《後漢·安帝紀》注,《文選·元皇后哀策文》注,又《通典》七十九作「前帝諡未定,臣子稱大行,以別嗣主」

  宮車晏駕。謹案:《史記》曰:「王稽謂范雎曰:『夫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奈何者。一旦宮車晏駕,是事不可知也。君雖恨於臣,是無可奈何。』」謂秦昭王以天年終也。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詩人以為深刺。天子當夜寢早作,身省萬機。如今崩殞,則為晏駕矣。《文選·竟陵王珩狀》注,又《恨賦》注

  梓宮者,禮,天子以梓器;宮者,存時所居,緣生事亡,因以為名。凡人呼棺,亦為宮也。《後漢·明帝紀》注,《文選·齊敬皇后策文》注,《御覽》五百五十

  葬之郭北北首,求諸幽之道。《文選·詠懷詩》注

  案:秦昭王太后始臨朝也。《意林》

  十月謂之應鐘何?應者,應也。鍾者,動也。言萬物應陽而動,不藏也。《御覽》二十七

  十二月律謂之大呂何?大者,太也。旅,拒也。言陽氣欲出,陰不許也。呂之言拒也,依即拒難之也。《御覽》二十七

  月與星並無光,日照之,乃光耳。如以鏡光照日,則影見壁。月初見西方,月望後光見東北,一照也。《御覽》六

  吳牛望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亦喘之矣。《御覽》四

  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木枝葉,離地三二丈者,此有龍德在其下,鳳或清明不及二三尺者,此群子之風也。《藝文類聚》一,《御覽》九

  猛風曰《風列》,涼風曰瀏,微風曰颼,小風曰颼,小風從孔來曰《風》。《初學記》一,《御覽》九

  積冰曰陵,壯冰曰凍,冰流曰澌,冰解曰泮。《初學記》七《御覽》六十八

  醬成於鹽而咸於鹽,夫物之變,有時而重。《藝文類聚》七十二,《御覽》八百六十五

  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又其霖霪,號為梅雨,沾衣服皆敗マ。《御覽》九百七十

  夫火者,南方陽,光輝為明。聖人向之而治,取其象也。《初學記》二十五

  言人清高,如冰之潔。《文選·漢高祖功臣》頌注

  南陽酈縣有甘谷,谷中水甘美。雲其山上大有菊華,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餘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者百二三十,者百餘歲,七八十者名之為夭。菊華輕身益氣,令人堅強故也。司空王、太尉劉寬、太傅袁隗為南陽太守,聞有此事,令酈縣月送水三十斛,用之飲食。諸公多患風眩,皆得廖。《藝文類聚》八十一,《初學記》二十七,《御覽》五十四,又九百九十六

  案:《明帝起居注》,上東巡泰山,到滎陽,有烏飛鳴乘輿上。虎賁王吉射中之,作辭曰:「烏烏啞啞,引弓射,洞左腋,陛下壽萬歲。臣為二千石,帝賜錢二百萬,令亭壁悉畫為烏也。」《初學記》三十,《御覽》七百三十六,又九百二十

  梧桐生於嶧山陽岩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為琴,聲甚雅。《御覽》九百五十九

  柘材為弓,彈而放快。《御覽》九百五十八

  橙皮可以為醬齏。《御覽》九百七十一

  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御覽》九百九十九

  謹案:《詩》曰:「手如柔荑。」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御覽》九百九十六

  蓬生麻中,不扶自植。《藝文類聚》八十五,《御覽》九百九十五

  桑車榆轂,聞聲之。《藝文類聚》八十八

  舟漂泛似散蓮花。《北堂書鈔》未刪改本一百三十七

  荊鱉令死,屍隨水上,荊人求之,不得也。鱉令至岷山下,已復生,起見蜀望帝。帝使鱉令鑿巫山,然後蜀得陸處。望帝自以德不如,以國禪與鱉令為蜀王,號曰開明。《御覽》五十六

  秦昭王遣李冰為蜀郡太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江水有神,負取童女二人以為婦,不然為水災。主者白出錢百萬以行聘。冰曰:「不須,吾自有女。」到時裝飾其女,當以沈江水。徑至神祠,上神坐,坐酒酹曰:「今得傅九族,江君大神,當見尊顏。」相進酒,冰先投杯,但澹澹不耗。冰厲聲曰:「江君相輕,當相伐耳。」拔劍,忽然不見。良久,有兩蒼牛斗於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斗疲極,當相助也。若欲知我,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薄乃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水經注》三十三,《藝文類聚》九十四,《史記·河渠書·正義》,《御覽》二百六十一,又六百八十二,又八百九十九

  潁川張欽孟孝,吳、楚反,與亞夫常為前鋒,陷陳潰圍。傍人觀曰:「壯哉此君!」欽聞自矜,遂死軍。《御覽》三百八十六

  張仲春,武帝時人也。善雅歌,與李延年同時。每奏新歌,莫不稱善。稱不知售票處,終至於敗亡。以諭人之進退,當有節奏。《御覽》五百七十二

  汝南周勃辟太尉清詔,使荊。《後漢·第五種傳》注

  袁湯時年八十六,有子十二人。《後漢·袁安傳》注

  光祿華上戴就為主事。《後漢·獨行傳》注

  太山岩石松樹,鬱鬱蒼蒼如雲中。《文選·謝之宣城詩》注

  謹案:自郊ァ婁。《春秋》饗射,天子射掩雉,獻諸宗廟,扶陽發滯養老致敬,化之至也。《御覽》三十三

  謹案:禮,臣有大喪,三年不呼其門。《御覽》五百四十六

  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書積如丘山,傳業浸眾,枝葉繁滋,經說百萬言,蓋祿利之路然也。《御覽》六百八

  光武車駕徙都洛陽,載素簡紙經凡二千兩。董卓盪覆王室,天子西移,中外倉卒,所載書七十車。於道遇雨,分半投棄。卓又燒觀閣,經籍盡作灰燼《御覽》云:「即於處燒燔,麋為灰穢。」所有餘者,或作囊帳。先王之道,幾煙滅矣。《意林》,《御覽》六百十九

  今宴飲大會,皆先黍霍。《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御覽》八百五十

  昭帝時,大官上食,羹中有發,切中有土,令、丞坐不謹敬,皆論死。《御覽》八百六十一

  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建武之初,軍役亟動,牛亦損耗,農業頗廢,米石萬錢。天愛斯民,扶助聖主,事有徵應,於是旅谷彌望,野繭被山。《藝文類聚》八十五,《御覽》八百三十七

  鈴柄施懸魚。魚者,欲君臣沈靜如魚之入水,不可復得聞見耳。《御覽》三百三十八

  彭祖壽年八百歲,猶恨唾遠。《御覽》三百八十七

  趙王好大眉,人間半額。楚王好廣領,國人沒勁。齊王好細腰,後宮有餓死者。《御覽》三百八埏九,又四百九十六

  東海王景興議曰:「晏平仲以齊君奢,故浣其朝冠,振其鹿裘。」《御覽》八百二十六

  吳王夫差大敗齊於艾陵。還誅子胥,取其身流之江,抉其目東門,曰:「使汝視越之入吳也。」《匡謬正俗》八

  潁川黃子廉者,每飲馬,投錢於水中。《御覽》四百二十六,又八百三十六。案:《愆禮》卷載太原郝子廉事絕相類。此雲潁川黃子廉,唯姓不同耳。豈本一事,而傳者異與?

  汝南陳伯敬,行必矩步,坐必儼然,目有所見,不食其肉。《書鈔》一百四十五,《御覽三百九十三,又八百六十二》

  伯魚之生,適有饋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御覽》九百三十五

  俗雲亂如蘊者,糞除不潔草介,集眾[疑]火就燒之,謂之蘊。言其煙氣,取其希有淆亂。《御覽》八百七十一

  鐮刀自[疑「刈」]葵,積芻堯之效。《御覽》七百六十四案:里語:「厚哉鮑、管,探腸案腹不清,然尚不盥。何共財而生喜怒也?」《御覽》三百九十五

  刻葦傷盜為槍。《御覽》三百五十四

  耳珠曰《書鈔》百三十五,《御覽》七百十八

  火斗曰尉。《廣韻》八《未》

  織毛褥謂之氍毹。《廣韻》十《虞》

  丸毛謂之リ。《御覽》七百五十四。以上四條,疑出服虔《通俗文》。

  笈,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籍箱也。《御覽》七百十一題雲「《風俗記》」

  顏色厚取顧眄,所以親密。《文選·嵇叔夜贈秀才入軍詩》注汝南主簿應劭議,宜為舊群諱。論者皆互有異同。《三國·吳志七》注云「事在《風俗通》」。彭城孝廉張子矯議云:「若君臣不得相襲作名。周穆王諱滿,至定王時有王孫滿。厲王諱胡,莊王之子名胡。」《意林》

  謹案:律者,法也。《皋陶謨》虞始造律。蕭何成以九章。此關諸百王不易之道也。時所制曰令,《漢書》「著於甲令」。夫吏者,治也。當先自正,然後正人,故文書下如律令,言當履繩墨,動不失律令也。《文選·陳琳檄豫州文》注,《藝文類聚》五十四,《御覽》六百三十八作「故承憲履繩,動不失律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