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問題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問題的報告
1990年7月23日
收錄於撫州市志-附錄,2013年,撫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ISBN:978-7-5144-0962-8。

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二月,經撫州地委、行署研究,由行署向省政府報告,要求將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當時,主要出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考慮,設想通過縣、市合併,擴大市的行政區城,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作用,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城鄉市場,加速市政建設,以城市帶動農村,並協調解決縣、市之間發生的一些土地、山林、水利等糾紛問題。省人民政府轉報後,國務院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批覆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臨川縣和撫州市,設立臨川市(國函[1987]147號),行署接到國務院批覆和省政府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一日關於執行此批覆的通知(贛府字[1987]56號)後,地委、行署認真地作過多次研究,並立即着手開展了成立新市的各項準備工作,專門成立了臨川市籌建工作小組。省委、省政府對這項工作十分重視,由領導同志帶隊,到撫州幫助研究解決合併中的重大問題。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於遇到許多事先未曾預料到的矛盾和現實困難,至今仍未合併。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和今後一個時期看,合併的條件都不成熟,主要是:

一、由於城市經濟實力薄弱,難以發揮中心城市對周圍農村的輻射功能和吸引力。撫州市是解放後由鎮改為市建制的小城市,而臨川縣是有一千八百九十多年歷史的農業大縣。建國以來,這兩個市、縣的財政總收入為7994.5萬元,扣除財政體制上解後,歸市、縣本級的可用財力只有4457.9萬元,而當年用於保吃飯的4經常性支出為3612.1萬元,占可用財力的81%。縣市合併後城鄉經濟要一齊抓,難有增加支援農業的財力。撫州市的工業以輕紡、機械、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主。工業總產值僅20728萬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工業),目前沒有多少工業產品加工可以擴散到鄉村去,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城市工業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也不強,還難以形成以城市為龍頭幅射鄉村企業的格局。城鄉物資交流範圍也還不大,尚未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商品流通網絡。

二、組建新的縣級市後,管理體制存在矛盾。臨川縣是有66萬人口的農業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3.17%,有32個鄉鎮,400個村委會,屬全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一九八九年,該縣的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商品糧數量占全區的20.41%、22.99%、22.69%。而撫州市則以工業為主,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的90.33%,且市區基礎設施不全,市政建設的任務也很重。縣、市合併,由兩個縣級機構變成一套縣級領導班子,搞得不好,顧此失彼,農村工作和城市建設都難以有新的發展。

三、存在幹部安置、辦公、交通設施等一時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縣、市合併,按縣級規格組建新市,兩縣、市黨政群工作機構合二為一,幹部除統一安排外,還有一大批富餘人員,這些人員的消化安置工作是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時,因原縣、市辦公場所相距九公里,合併後,原臨川縣一批幹部到市內上下班很不方便,又涉及交通問題。此外,還要改線路、換電話、購置交通工具、換牌改車等。在當前治理整頓,財政仍然困難的情況下,光靠新市難以支付大量開支,地區財政也有困難。

縣、市至今未能合併,主要是當時缺乏全面、細緻、 周密的考慮和充分的論證,設想與現實不相符,結果事與願違,給社會和工作帶來一定影響。這是我們要做自我批評的。經地委、行署研究,為了有利於開展工作,懇請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報告,要求恢復臨川縣、撫州市的建制。

以上報告,當否,請批示。

撫州地區行政公署
一九九〇年七月二十三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